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中国重要外来入侵媒介和病原生物名录(2023版)
梁莹, 徐烨, 殷颖璇, 李学荣, 茅范贞, 戴洋, 李泓运, 李超, 马德龙, 周若冰, 韦晓慧, 王晓旭, 冀好强, 岳玉娟, 侯雪新, 李明慧, 李振军, 蔡慧玲, 刘起勇
摘要1652)      PDF (1007KB)(1855)   
目的 研究制定外来有害媒介和病原生物名录,及时预警、有效防范其入侵我国。 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专著、网络数据库和已公布名录,选取严重危害人畜健康、威胁农业和生态安全的外来媒介和病原生物,通过适生区预测和多指标综合评估体系评估其入侵中国的风险,将可能发生入侵事件的候选物种纳入名录。 结果 304个物种(亚种、株)(为方便描述,以下统称种)被筛选纳入中国外来入侵媒介和病原生物名录,包括69种媒介生物和235种病原生物。其中,275个物种入侵可能性较大(47种媒介生物和228种病原生物)。 结论 此名录可作为防范外来媒介和病原生物入侵我国的预警名录,为相关部门制定防范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2023, 34 (2): 129-13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01
2021年全国病媒生物鼠传病原监测报告
全国重要病媒生物监测网
摘要761)      PDF (892KB)(1703)   
2021年启动全国病媒生物鼠传病原监测工作,在全国123个地级市(区)设置国家级监测点,其中95个监测点完成采样工作,总共采集鼠类标本17 910只,检测16 891只,病原检测完成率为94.31%。8种监测鼠传病原体全国总感染率分别为:汉坦病毒2.43%(407/16 716)、大别班达病毒(即原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0.02%(4/16 154)、问号钩端螺旋体5.75%(624/10 850)、莫氏立克次体0.11%(5/4 470)、恙虫病东方体0.05%(5/10 790)、巴尔通体2.39%(75/3 136)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0.04%(2/5 075),未检出土拉弗朗西斯菌。全国共计18个省监测到10余种鼠类分别感染不同病原的情况,南方省份鼠类病原感染率相对较高,不同鼠种携带病原的阳性率不同,褐家鼠和黑线姬鼠为病原检出较多的鼠种。
2023, 34 (1): 1-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01
鼠类与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李紫薇, 尹家祥
摘要357)      PDF (571KB)(1018)   
鼠类不仅给人类生产生活造成损失,而且因其携带病原体,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威胁。控制鼠类动物数量,可减少鼠害和有效阻止鼠传疾病的发生及流行。该文概述了生物、土壤、气象、人类活动等因素与鼠类的关系,论述环境因素、人类活动对鼠类的影响,为有效控制鼠害,科学防控鼠传疾病发生流行提供参考。
2023, 34 (1): 117-12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22
几种化学物质对白纹伊蚊的引诱效果研究
王飞, 徐皓迪, 李鑫, 冷培恩, 刘洪霞
摘要319)   HTML    PDF (854KB)(1042)   

目的: 通过室内筛选对白纹伊蚊有引诱作用的化学物质,进行现场效果评价,探讨白纹伊蚊对6种人体气味物质的偏好程度。方法: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试浓度为0.1、1.0、10.0 mg/ml的6种化学物质(1-辛烯-3-醇、乳酸、肉豆蔻酸、氨水、丙酮和乙酸乙酯)单独使用时对白纹伊蚊雌蚊的引诱作用;将上述6种化合物,按照一定浓度,1∶1比例两两混合,测试对白纹伊蚊雌蚊的引诱作用;将乳酸加入到两两混合试验筛选出来效果较好的引诱剂配方,测试对白纹伊蚊雌蚊的引诱作用。将室内筛选出的引诱剂配方应用于现场测试对白纹伊蚊的引诱效果。不同化合物对白纹伊蚊引诱作用的差异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0.1、1.0和10.0 mg/ml的1-辛烯-3-醇,1.0和10.0 mg/ml肉豆蔻酸,0.1 mg/ml乙酸乙酯单独使用时对白纹伊蚊有引诱作用;其他3种物质各浓度对白纹伊蚊雌蚊无明显引诱效果。肉豆蔻酸+1-辛烯-3-醇、乳酸+肉豆蔻酸、乳酸+1-辛烯-3-醇对白纹伊蚊均有引诱作用,与对照组比较诱蚊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102,P=0.001;t=4.696,P=0.009;t=5.127,P=0.007)。乳酸+肉豆蔻酸+1-辛烯-3-醇对白纹伊蚊有明显的引诱性,与对照组比较诱蚊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841,P < 0.001)。室外试验测试乳酸+肉豆蔻酸+1-辛烯-3-醇对白纹伊蚊的引诱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诱蚊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1天:t=7.462,P=0.014;第2天:t=20.500,P<0.001;第3天:t=9.383,P=0.001)。结论: 乳酸、肉豆蔻酸和1-辛烯-3-醇的混合物对白纹伊蚊具有一定引诱作用,有必要进一步开展野外研究。

2023, 34 (4): 447-450, 49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4.001
须喙按蚊入侵中国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及风险评估
李超, 杨海波, 梁莹, 王国政, 李阳, 王彬, 李泓运, 王君, 刘起勇
摘要318)      PDF (2540KB)(992)   
目的 评估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须喙按蚊入侵中国的风险,为监测预警提供依据。 方法 使用最大熵模型预测须喙按蚊近期在全球的潜在分布状况和预估未来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变化趋势。基于环境因子的贡献率,分析影响须喙按蚊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构建病媒生物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用于计算入侵物种的综合风险值。 结果 共筛选出须喙按蚊有效分布点99个;9月降雨量在影响须喙按蚊潜在适生区分布中占有主导作用;模型训练遗漏率与理论遗漏率大体一致,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88;当前气候情景下,须喙按蚊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海南省(自治区)以及四川盆地东部等;须喙按蚊在未来2081-2100年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585气候情景下中国的潜在适生区范围最广(207.51×10 4 km 2),未来各气候情景下适生区面积呈增加趋势;通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计算得出须喙按蚊的综合风险值为0.57,属于中等入侵风险物种。 结论 须喙按蚊在中国属于中等入侵风险物种,未来应根据其适生区分布情况完善蚊媒监测系统,制定科学的防控策略。
2023, 34 (2): 145-15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03
喜马拉雅旱獭自然感染鼠疫耶尔森菌后部分脏器病理变化的研究
张芃, 周永运, 吕东月, 贺兆锴, 段然, 秦帅, 汤德铭, 肖萌, 景怀琦, 王鑫
摘要307)      PDF (39399KB)(902)   
目的 了解喜马拉雅旱獭(旱獭)自然感染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所导致的脾质量和主要脏器的组织病理变化,揭示鼠疫的致病特点。 方法 分析2020-2021年获得的活体旱獭及自毙旱獭脾质量与体质量的比值,取正常旱獭以及感染鼠疫菌自毙旱獭的肝、肺、脾脏3种器官制作病理切片,并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 感染鼠疫菌的自毙旱獭脾质量与体质量的比值明显高于未感染鼠疫菌的旱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33.144, P<0.001)。感染鼠疫菌自毙旱獭的肝、肺、脾脏均有细胞形态被破坏,炎性细胞浸润,血管扩张等炎症病变,脾脏的血管损伤和红髓白髓的变化更为明显。 结论 鼠疫菌可引起旱獭机体产生严重的炎症反应,脾脏的病变对于探讨鼠疫菌的致病过程和机制更具研究意义。
2023, 34 (1): 9-1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02
南宁市2022年白纹伊蚊击倒抗性基因型分布研究
李雪, 凌峰, 韦舒琳, 屈志强, 刁书琴, 黄燕翠, 罗密芳
摘要293)   HTML    PDF (596KB)(905)   

目的: 检测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现场种群的击倒抗性基因型及其分布特点,以了解其抗药性水平,为科学防控白纹伊蚊提供依据。方法: 2022年在南宁市采用勺捕法采集伊蚊幼蚊,送实验室饲养至成虫,经形态学方法鉴定后,将白纹伊蚊用75%乙醇溶液浸泡,于-20 ℃保存备用。采用磁珠法试剂盒提取单只成蚊DNA,PCR扩增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GSC)基因部分片段,测序结果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进行BLAST比对,对确认为白纹伊蚊VGSC基因的序列使用DNAStar 7.1分析其VGSC基因单位点及多位点联合突变情况。结果: 共检测175只白纹伊蚊,获得350条基因序列,长度约为400 bp,VGSC基因1532位点未发现突变,1016和1534位点均存在突变。1016位点有2种等位基因,分别为野生型1016V(148,78.28%)和突变型1016G(49,21.72%);3种基因型分别为野生型纯合子1016V/V(126,72.00%)、突变型纯合子1016G/G(27,15.43%)和野生/突变型杂合子1016V/G(22,12.57%)。1532位点有1种等位基因,即野生型1532I(175,100%);基因型均为野生型纯合子1532I/I。1534位点有3种等位基因,分别为野生型1534F(51,16.86%)、突变型1534S(116,36.29%)和突变型1534C(135,46.85%);6种基因型分别为野生型纯合子1534F/F(8,4.57%)、野生/突变型杂合子1534F/S(21,12.00%)、野生/突变型杂合子1534F/C(22,12.57%)、突变型杂合子1534S/C(64,36.57%)、突变型纯合子1534S/S(21,12.00%)和突变型纯合子1534C/C(39,22.29%)。结论: 南宁市VGSC基因突变率较高,应密切关注白纹伊蚊抗药性水平,科学、规范、高效地指导卫生杀虫剂的使用。

2023, 34 (4): 480-48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4.007
北京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病媒生物防制策略:以主媒体中心为例
周小洁, 张勇, 吴丹, 张洪江, 甘亚弟, 汤伟民, 佟颖
摘要284)      PDF (666KB)(990)   
北京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冬奥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办冬季奥运会,为保证冬奥会重点区域不受病媒生物危害影响,将媒介生物传染病发生风险降至最低,需有效控制冬奥会重点区域及所在城市的病媒生物密度。该文围绕北京2022年冬奥会病媒生物防制策略与工作机制,以主媒体中心为例,从保障模式、风险评估、部门协调、宣传培训、危害监测、防制技术、督导检查、应急处置等角度进行论述。冬奥会保障期间病媒生物密度得到有效控制,未发生涉奥鼠疫等媒介生物传染病,未发生涉奥病媒生物危害事件,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形成的病媒防制模式、技术措施和工作机制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获得成功验证与深化发展,对今后类似大型活动的病媒生物保障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2023, 34 (1): 122-12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23
气候变化背景下按蚊伊丽莎白菌全球和中国适生区分布预估研究
韦晓慧, 王晓旭, 冀好强, 梁莹, 刘起勇
摘要281)      PDF (8757KB)(1867)   
目的 明确按蚊伊丽莎白菌当前和未来适生区分布范围,为预防该菌暴发,有效防控该菌在中国的扩散和蔓延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按蚊伊丽莎白菌地理分布信息21份,结合56个气候因子,利用最大熵模型预估按蚊伊丽莎白菌全球和中国适生区,使用R 4.2.2软件调整模型参数,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使用其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准确度,最终使用ArcGIS 10.5软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 结果 年降水量(bio12,27.0%)和1月最低温(tmin01,22.2%)对按蚊伊丽莎白菌的分布贡献率最大,当前气候条件下,按蚊伊丽莎白菌的高适生区主要分布在美国东南部、南美洲北部、欧洲西部、非洲中部、亚洲东南部部分地区,在中国的高适生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线以南湿润地区。未来气候条件下,不同强度的气候变化对其在全球及中国的适生区大体呈现促进作用,尤其是高辐射强迫下,其适生区面积增加较为显著。 结论 全球及中国在当前及未来气候条件下均存在较大面积的按蚊伊丽莎白菌适生区,且未来气候条件的变化对其适生区有促进作用。政府应采取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降低对按蚊伊丽莎白菌适生区的促进作用,存在其高适生区的省份,应加强监测、风险评估和应对。
2023, 34 (2): 165-17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0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措施对中国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的影响研究
常楠, 周若冰, 马德龙, 张璐, 韦晓慧, 王君, 刘起勇
摘要273)      PDF (3442KB)(1032)   
目的 分析2006-2021年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特征,探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间我国采取的相关防疫政策是否对HFRS的流行情况产生影响,为后续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我国2006-2021年HFRS流行特征进行统计分析,选取2006-2019年的HFRS病例数据建立自回归积分移动平均(ARIMA)模型,预测2020-2021年发病数,并对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进行比较。 结果 2006-2021年间我国的HFRS病例数相对稳定,死亡病例显著减少。1年中有2个发病高峰,分别出现在5-6月和11月,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东北地区发病数降低,但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范围扩大,且部分地区仍有暴发隐患。男性病例数明显高于女性,男性高发年龄段为35~49岁,女性为45~59岁,不同性别的发病年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2 802.807, P<0.001)。农民仍是主要患病人群,占总病例数的半数以上。通过R 4.0.4软件拟合2006-2019年的HFRS病例数据建立季节性ARIMA模型为(2,0,2)(1,1,0) 12,模型拟合效果好。2020-2021年HFRS病例实际观测值与预测值接近,在预测值95%置信区间内。 结论 我国HFRS总体趋势较为平稳,仍是我国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需加强监测,实施更为精准的防控措施。2020-2021年间我国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对HFRS的流行情况未产生显著影响。
2023, 34 (1): 58-6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11
内蒙古地区鼠类体表革螨携带立克次体研究
王彬, 李贵昌, 董利, 母群征, 赵宁, 宋秀平, 鲁亮, 栗冬梅, 李兴洲, 刘起勇
摘要265)      PDF (826KB)(993)   
目的 通过检测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鼠体革螨携带立克次体种类和阳性率,为当地相关传染病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对内蒙古不同地区鼠类体表革螨提取DNA,用巢式PCR扩增17 kDa基因序列,对17 kDa阳性样本再进行外膜蛋白A( ompA)序列扩增。对扩增所得PCR产物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中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后构建系统发育树。 结果 在536只革螨中,有11只革螨检出立克次体,总阳性率为2.05%,包括黑龙江立克次体、猫立克次体近缘种和1种未知立克次体。其宿主包括东北血革螨、仓鼠真厉螨、北野血革螨、格氏血厉螨以及1种寄螨属种类的第二若螨,阳性率分别为8.89%、3.39%、2.22%、0.68%和12.50%。阳性革螨宿主包括达乌尔黄鼠、五趾跳鼠和布氏田鼠。 结论 内蒙古地区鼠体革螨携带多种立克次体,其中包括对人类致病的种类。
2023, 34 (2): 244-24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17
杭州市2017-2021年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生态学监测结果分析
金彬彬, 韦凌娅, 金慧, 曹阳, 王英红, 孔庆鑫
摘要259)   HTML    PDF (747KB)(1158)   

目的: 了解杭州市2017-2021年媒介伊蚊在不同生境下的密度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为有效防控登革热、风险评估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和《浙江省病媒生物监测工作方案》对杭州市15个县(市、区)开展伊蚊监测。成蚊监测采用双层叠帐法,幼蚊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监测时间为4-11月。收集全市15个县(市、区)的蚊虫监测数据,使用Excel 2019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计算帐诱指数、BI及容器指数(CI),分类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2017-2021年杭州市双层叠帐法监测白纹伊蚊密度为2.54只/(顶·h),未捕获到埃及伊蚊。2017年成蚊密度最低,2020年成蚊密度最高,不同年份间帐诱指数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17,P=0.017)。季节分布总体呈双峰分布,蚊密度高峰主要在7和10月。2017-2021年平均BI值为9.18,BI高峰期为5-10月,CI显示,各类水体均有白纹伊蚊幼蚊分布,同一年不同水体间幼蚊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不同年份同一类水体间幼蚊密度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结论: 杭州市白纹伊蚊密度较高,存在登革热暴发和区域流行风险,建议各县(市、区)根据蚊虫密度变化、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及时采取蚊虫控制措施。

2023, 34 (4): 491-49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4.009
云南省剑川县历史和新发鼠疫疫点主要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的对比分析
段彪, 张四祥, 赵彩凤, 洪梅, 苏丽琼, 赵文红, 杨智明, 鲁亮
摘要255)      PDF (1217KB)(934)   
目的 分析云南省剑川县历史和新发鼠疫疫点主要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种类构成、年际和季节消长趋势,探讨宿主和媒介种群特征与鼠疫流行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12-2021年云南省剑川县沙溪镇监测点(历史鼠疫疫点)和金华镇监测点(新发鼠疫疫点)的鼠疫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和相关性统计方法分析主要宿主动物、蚤类的种群特征。 结果 沙溪镇监测点共发现动物6目7科19属22种,其中室外发现6目7科18属20种,室内发现2目2科4属5种;金华镇监测点共发现宿主动物5目6科17属21种,其中室外发现5目6科17属20种,室内发现3目5科8属10种;2个监测点均以大绒鼠和齐氏姬鼠为优势种,其中沙溪镇这2种鼠的构成比分别为37.73%和45.90%,金华镇分别为35.86%和51.43%。2个监测点检获媒介蚤3科8属8种,其中鼠体蚤3科8属8种,巢穴蚤2科4属4种;沙溪镇鼠体染蚤率为28.91%(3 693/12 772),总蚤指数为0.79(10 144/12 772);金华镇鼠体染蚤率为29.39%(959/3 263),总蚤指数为0.71(2 321/3 263);2个监测点均以棕形额蚤和特新蚤为优势种,其中沙溪镇这2种蚤的构成比分别为33.20%和16.30%,金华镇分别为36.49%和19.09%。 结论 对比分析剑川县历史和新发鼠疫疫点主要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的种群特征,发现齐氏姬鼠及其鼠体棕形额蚤、特新蚤的种群特征与鼠疫流行关系更为密切。
2023, 34 (1): 31-3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06
低温条件下埃及伊蚊生命表研究
赵美杰, 郭宁宁, 刘起勇, 金华锋, 孟凤霞, 刘小波, 郭玉红
摘要249)      PDF (669KB)(976)   
目的 通过模拟低温,对埃及伊蚊各发育阶段生命表各参数开展研究,了解其种群动态特征。 方法 低温下饲养并记录海南省儋州市实验室品系埃及伊蚊的各生活期情况:发育时长、存活情况、产卵情况,计算各期存活率,依据结果绘制生命表,获得其种群动态特征。 结果 17℃低温下,埃及伊蚊卵孵化率为(14.83±1.53)%,化蛹率为(85.73±3.92)%,羽化率为(96.11±5.71)%,长成率为(13.43±0.90)%。雌、雄埃及伊蚊成蚊前发育时间分别为(18.17±0.67)和(17.82±0.36)d。其中,1、4龄幼虫发育时间较2、3龄长,4龄幼虫发育时间最长,为(5.43±0.93)d。该埃及伊蚊种群羽化为成蚊性比(雌∶雄)为0.43±0.03,净增值率为41.13±0.40,内禀增长力为0.11±0.01,世代周期长为(32.66±3.23)d,增值有限速率为(1.12±0.01)/d。稳定年龄组配成蚊前期占比(88.11±1.97)%,成蚊期占比(11.89±1.97)%,成蚊期各日龄组稳定年龄组配寿命在11d以上的占比(21.32±2.42)%,寿命在11d以内的占比(78.68±2.42)%。瞬时出生率为0.13±0.01,瞬时死亡率为0.02±0.00。 结论 17℃时埃及伊蚊能够完成生活史;卵孵化率低,说明卵期是低温下决定埃及伊蚊发育的关键阶段,是决定其向冷气候地区扩散分布的限定因素;该温度下埃及伊蚊活动能力低,各期发育时间延长,雌蚊寿命明显延长,可能增加病毒感染和传播的机会,应将其与生长潜力、活动和叮咬能力等结合进行媒介效能评价。
2022, 33 (6): 771-77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6.001
上海市奉贤区2011-2021年蝇类生态学监测分析
戈斌, 张海兵, 刘洪霞, 周瑛, 刘清, 易可华, 黄涛
摘要248)   HTML    PDF (812KB)(1231)   

目的: 掌握上海市奉贤区蝇的种类、构成、密度、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为奉贤区蝇类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21年上海市奉贤区蝇类监测数据,采用Excel 2013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和统计分析。不同生境蝇密度比较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结果: 2011-2016年奉贤区蝇类种群密度无明显变化,年平均密度为0.50~1.02只/笼,2017和2018年蝇密度升高明显(1.76和5.25只/笼),较2015年(1.03只/笼)分别增加70.87%和409.71%;2019和2020年蝇密度呈下降趋势,2021年蝇密度上升,仅次于2018年最高峰时的密度;累计捕获成蝇2 996只,平均密度为2.02只/笼;蝇种数量以厩腐蝇为主(占比31.38%),其次为棕尾别麻蝇(占比28.64%);大型绿化带蝇密度最高,为2.32只/笼;全年蝇密度6月达到高峰,7-8月密度陡然下降,9-11月密度平稳下降。结论: 奉贤区大型绿化带蝇类较多,6月是蝇类密度高峰期,预防蝇类传染疾病的关键时期在6月前,相关部门应加强蝇类防制意识,加强大型绿化带环境管理,减少蝇类孳生。

2023, 34 (4): 462-46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4.004
武汉市2018-2021年媒介伊蚊生态学监测结果分析
郭慧, 柳静, 毛伟平, 丁浩, 武茜茜, 周良才, 吴丽群, 陈晓敏
摘要227)      PDF (706KB)(1008)   
目的 分析武汉市2018-2021年媒介伊蚊生态学监测数据,为有效防控登革热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媒介伊蚊幼蚊和成蚊生态学监测分别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和双层叠帐法。采用Excel 201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通过 χ 2检验分析不同时间BI的差异,通过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不同时间、生境间帐诱指数的差异,并评估登革热传播风险。 结果 2018-2021年平均BI为4.50,帐诱指数为2.44只/(顶·h)。伊蚊密度指数均在2019年降至最低水平,2020-2021年呈现上升趋势,且居民区的帐诱指数高于旧轮胎堆放地( H=29.468, P<0.001)。不同年份的季节消长不完全一致,BI峰值出现在6-8月,帐诱指数峰值出现在7-8月。2018-2021年中有64.52%(20/31)的监测月份存在登革热传播风险,2021年7-8月的BI值达到登革热暴发的风险阈值。 结论 武汉市媒介伊蚊密度消长趋势呈上升态势,登革热传播风险有所上升,应加强和改进媒介伊蚊控制措施。
2023, 34 (1): 48-5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09
上海地区不同生境游离蜱分布调查
曾文博, 李中秋, 魏子昕, 程东慧, 杨丽敏, 方圆, 张仪
摘要222)      PDF (18344KB)(1022)   
目的 调查上海地区不同地点、不同生境游离媒介蜱的种类及分布,为蜱媒疾病防制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布旗法,于2021年4-7和9-11月在松江、黄浦、崇明、嘉定、宝山、静安、普陀和闵行区等13个调查点采集植被中的游离蜱;形态鉴定后扩增16S rRNA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序列,利用获得的序列鉴定蜱种并构建系统发育树。 结果 共采获游离蜱1 937只,隶属2属3种,分别为血蜱属的褐黄血蜱、长角血蜱和扇头蜱属的微小扇头蜱,分别占采获总数的92.36%、6.66%和0.98%。山坡林地采集褐黄血蜱和微小扇头蜱2种400只,占20.65%;公园/景区采集褐黄血蜱和长角血蜱2种1 341只,占69.23%;农村荒地采集褐黄血蜱1种82只,占4.23%;城市绿地采集褐黄血蜱1种114只,占5.89%。系统进化树显示,采获的同一蜱种位于同一进化分支上。 结论 上海地区不同生境中游离蜱共有3种,不同生境中蜱的种类和数量分布不同,褐黄血蜱为各类生境中的优势种。
2022, 33 (6): 879-88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6.022
贵州省2017-2021年蚊类监测分析
张燕, 周敬祝, 王丹, 师伟芳, 向昱龙, 胡勇, 梁文琴
摘要214)      PDF (2287KB)(1134)   
目的 了解贵州省人居及周边环境蚊虫的种类构成、种群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为蚊媒传染病的风险评估和病媒生物的科学有效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2017-2021年贵州省78个病媒生物省级监测点的蚊虫数据,分析蚊虫的种类构成,比较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不同生境蚊虫密度差异及季节消长规律。利用SPSS 24.0软件对不同生境布雷图指数(BI)和蚊密度进行方差分析,评估风险等级。 结果 2017-2021年共捕获雌蚊131 476只,蚊密度平均为5.82只/(灯·夜),其中致倦库蚊占比最高,达43.34%,其次是中华按蚊,占20.68%;大多数市(州)的优势蚊种均为致倦库蚊,其中致倦库蚊构成比最高的地区为遵义市,共捕获17 409只,占捕获总数的61.32%,不同地区蚊虫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276, P<0.001);2017-2021年蚊密度最高的生境均为牲畜棚,各生境优势蚊种均为致倦库蚊,不同生境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4.368, P<0.001);灯诱法监测的成蚊密度5月开始逐渐上升,蚊密度高峰出现在每年的6-8月,蚊密度9月开始迅速下降;BI季节消长呈现较明显的双峰分布,分别为6和8月,BI 5月开始迅速上升,9、10月逐渐下降;不同年份BI均>5,风险等级为1级的地区有安顺和贵阳市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19年安顺市和2021年贵阳市BI均>10,风险等级为2级。 结论 贵州省人居及周边环境中致倦库蚊和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农村环境蚊密度较高,特别是牲畜棚,它是蚊虫的重要孳生地,要特别加强该类环境蚊虫的防制。总体来看,贵州省的蚊虫活动高峰呈双峰型,分别为6和8月,出现双峰的原因可能与贵州省的独特气候和降雨情况息息相关。因此可在蚊虫繁殖高峰来临之前做好防治工作,降低蚊虫密度以及蚊媒病毒传播的风险。
2023, 34 (3): 356-36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3.013
BG-home诱蚊器对常见蚊虫诱捕效果的实验测定及评价研究
邓惠, 刘礼平, 高可, 段金花, 陈宗晶, 芦瑞鹏, 沈秀婷, 阴伟雄, 秦冰, 吴军, 林立丰
摘要213)      PDF (503KB)(948)   
目的 通过实验室内模拟试验测定和评价BG-home诱蚊器(BG-home)对白纹伊蚊、埃及伊蚊、致倦库蚊的诱捕效果。 方法 在28 m 3容积的标准测试玻璃间内,BG-home在开启蓝光、不开蓝光2种情况下,分别进行BG-homescent、BG-sweetscent、佛山钱一多诱思达伊蚊专用引诱剂(诱思达)和无引诱剂的蚊虫诱集试验。24h后观察试验组诱捕蚊虫数、空白对照组的蚊虫死亡数,采用Abbott公式对诱捕率进行校正,评价诱集效果。 结果 BG-homescent联合蓝光对白纹伊蚊、埃及伊蚊、致倦库蚊平均诱集率分别为94.00%、93.33%和81.27%;无蓝光分别是90.97%、90.00%和75.67%。BG-sweetscent联合蓝光对上述3种蚊虫平均诱集率分别为86.53%、80.67%和70.57%;无蓝光分别是83.50%、76.67%和67.00%。诱思达联合蓝光对上述3种蚊虫平均诱集率分别为88.47%、66.00%和59.67%;无蓝光分别是84.75%、63.33%和52.33%。无诱饵BG-home开启蓝光对上述3种蚊虫平均诱集率分别为38.00%、22.67%和62.33%;无蓝光分别是35.33%、20.00%和22.33%。 结论 BG-home使用上述3种引诱剂对白纹伊蚊的诱集效果最好,其次是埃及伊蚊;在无诱饵的情况下使用蓝光后对致倦库蚊的诱集增效显著。模拟试验表明BG-home联合使用诱饵对常见蚊虫,尤其对伊蚊的诱集效果好,可应用于登革热等防控现场的蚊媒监测与防治。
2022, 33 (6): 776-78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6.002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效果评估
周良才, 周仲瑾, 王莹, 吴太平, 吴丽群, 汤伟峰
摘要211)   HTML    PDF (521KB)(881)   

目的: 分析2019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军运会)病媒生物防制保障工作开展情况,总结经验并为今后类似大型赛事活动的病媒生物防制保障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析2019年6-9月武汉城区范围内军运会各类场馆、酒店、定点医院等不同类型单位(场所)的重要病媒生物监测结果。用Excel 2007和SPSS 23.0软件处理数据;采用χ2检验、Fisher精准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监测结果显示,6月蝇类孳生地阳性率、蜚蠊成若虫侵害率和卵鞘查获率均最高,分别为3.88%、1.69%和0.06%;7月室内鼠迹阳性率、蚊幼虫路径指数、采样勺指数和室内蝇密度(有蝇房间阳性率)均最高,分别为2.91%、1.31处/km、4.20%和4.81%,防鼠、防蝇设施合格率均最低,分别为85.97%和87.84%。8月外环境鼠密度路径指数和成蚊停落指数最高,分别为1.04处/km和1.63只/人次。结论: 管理部门应实时掌握军运会重点单位(场所)的病媒生物侵害现状及防制效果,科学有效地评估军运会病媒生物防制保障工作开展情况,并及时发现相关问题,调整应对策略,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

2023, 34 (4): 485-49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4.008
杂志二维码
下载排行 近期热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