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3-8280 CN 10-1522/R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办
目的: 通过室内筛选对白纹伊蚊有引诱作用的化学物质,进行现场效果评价,探讨白纹伊蚊对6种人体气味物质的偏好程度。方法: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试浓度为0.1、1.0、10.0 mg/ml的6种化学物质(1-辛烯-3-醇、乳酸、肉豆蔻酸、氨水、丙酮和乙酸乙酯)单独使用时对白纹伊蚊雌蚊的引诱作用;将上述6种化合物,按照一定浓度,1∶1比例两两混合,测试对白纹伊蚊雌蚊的引诱作用;将乳酸加入到两两混合试验筛选出来效果较好的引诱剂配方,测试对白纹伊蚊雌蚊的引诱作用。将室内筛选出的引诱剂配方应用于现场测试对白纹伊蚊的引诱效果。不同化合物对白纹伊蚊引诱作用的差异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0.1、1.0和10.0 mg/ml的1-辛烯-3-醇,1.0和10.0 mg/ml肉豆蔻酸,0.1 mg/ml乙酸乙酯单独使用时对白纹伊蚊有引诱作用;其他3种物质各浓度对白纹伊蚊雌蚊无明显引诱效果。肉豆蔻酸+1-辛烯-3-醇、乳酸+肉豆蔻酸、乳酸+1-辛烯-3-醇对白纹伊蚊均有引诱作用,与对照组比较诱蚊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102,P=0.001;t=4.696,P=0.009;t=5.127,P=0.007)。乳酸+肉豆蔻酸+1-辛烯-3-醇对白纹伊蚊有明显的引诱性,与对照组比较诱蚊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841,P < 0.001)。室外试验测试乳酸+肉豆蔻酸+1-辛烯-3-醇对白纹伊蚊的引诱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诱蚊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1天:t=7.462,P=0.014;第2天:t=20.500,P<0.001;第3天:t=9.383,P=0.001)。结论: 乳酸、肉豆蔻酸和1-辛烯-3-醇的混合物对白纹伊蚊具有一定引诱作用,有必要进一步开展野外研究。
目的: 检测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现场种群的击倒抗性基因型及其分布特点,以了解其抗药性水平,为科学防控白纹伊蚊提供依据。方法: 2022年在南宁市采用勺捕法采集伊蚊幼蚊,送实验室饲养至成虫,经形态学方法鉴定后,将白纹伊蚊用75%乙醇溶液浸泡,于-20 ℃保存备用。采用磁珠法试剂盒提取单只成蚊DNA,PCR扩增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GSC)基因部分片段,测序结果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进行BLAST比对,对确认为白纹伊蚊VGSC基因的序列使用DNAStar 7.1分析其VGSC基因单位点及多位点联合突变情况。结果: 共检测175只白纹伊蚊,获得350条基因序列,长度约为400 bp,VGSC基因1532位点未发现突变,1016和1534位点均存在突变。1016位点有2种等位基因,分别为野生型1016V(148,78.28%)和突变型1016G(49,21.72%);3种基因型分别为野生型纯合子1016V/V(126,72.00%)、突变型纯合子1016G/G(27,15.43%)和野生/突变型杂合子1016V/G(22,12.57%)。1532位点有1种等位基因,即野生型1532I(175,100%);基因型均为野生型纯合子1532I/I。1534位点有3种等位基因,分别为野生型1534F(51,16.86%)、突变型1534S(116,36.29%)和突变型1534C(135,46.85%);6种基因型分别为野生型纯合子1534F/F(8,4.57%)、野生/突变型杂合子1534F/S(21,12.00%)、野生/突变型杂合子1534F/C(22,12.57%)、突变型杂合子1534S/C(64,36.57%)、突变型纯合子1534S/S(21,12.00%)和突变型纯合子1534C/C(39,22.29%)。结论: 南宁市VGSC基因突变率较高,应密切关注白纹伊蚊抗药性水平,科学、规范、高效地指导卫生杀虫剂的使用。
目的: 了解杭州市2017-2021年媒介伊蚊在不同生境下的密度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为有效防控登革热、风险评估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和《浙江省病媒生物监测工作方案》对杭州市15个县(市、区)开展伊蚊监测。成蚊监测采用双层叠帐法,幼蚊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监测时间为4-11月。收集全市15个县(市、区)的蚊虫监测数据,使用Excel 2019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计算帐诱指数、BI及容器指数(CI),分类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2017-2021年杭州市双层叠帐法监测白纹伊蚊密度为2.54只/(顶·h),未捕获到埃及伊蚊。2017年成蚊密度最低,2020年成蚊密度最高,不同年份间帐诱指数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17,P=0.017)。季节分布总体呈双峰分布,蚊密度高峰主要在7和10月。2017-2021年平均BI值为9.18,BI高峰期为5-10月,CI显示,各类水体均有白纹伊蚊幼蚊分布,同一年不同水体间幼蚊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不同年份同一类水体间幼蚊密度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结论: 杭州市白纹伊蚊密度较高,存在登革热暴发和区域流行风险,建议各县(市、区)根据蚊虫密度变化、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及时采取蚊虫控制措施。
目的: 掌握上海市奉贤区蝇的种类、构成、密度、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为奉贤区蝇类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21年上海市奉贤区蝇类监测数据,采用Excel 2013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和统计分析。不同生境蝇密度比较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结果: 2011-2016年奉贤区蝇类种群密度无明显变化,年平均密度为0.50~1.02只/笼,2017和2018年蝇密度升高明显(1.76和5.25只/笼),较2015年(1.03只/笼)分别增加70.87%和409.71%;2019和2020年蝇密度呈下降趋势,2021年蝇密度上升,仅次于2018年最高峰时的密度;累计捕获成蝇2 996只,平均密度为2.02只/笼;蝇种数量以厩腐蝇为主(占比31.38%),其次为棕尾别麻蝇(占比28.64%);大型绿化带蝇密度最高,为2.32只/笼;全年蝇密度6月达到高峰,7-8月密度陡然下降,9-11月密度平稳下降。结论: 奉贤区大型绿化带蝇类较多,6月是蝇类密度高峰期,预防蝇类传染疾病的关键时期在6月前,相关部门应加强蝇类防制意识,加强大型绿化带环境管理,减少蝇类孳生。
目的: 分析2019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军运会)病媒生物防制保障工作开展情况,总结经验并为今后类似大型赛事活动的病媒生物防制保障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析2019年6-9月武汉城区范围内军运会各类场馆、酒店、定点医院等不同类型单位(场所)的重要病媒生物监测结果。用Excel 2007和SPSS 23.0软件处理数据;采用χ2检验、Fisher精准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监测结果显示,6月蝇类孳生地阳性率、蜚蠊成若虫侵害率和卵鞘查获率均最高,分别为3.88%、1.69%和0.06%;7月室内鼠迹阳性率、蚊幼虫路径指数、采样勺指数和室内蝇密度(有蝇房间阳性率)均最高,分别为2.91%、1.31处/km、4.20%和4.81%,防鼠、防蝇设施合格率均最低,分别为85.97%和87.84%。8月外环境鼠密度路径指数和成蚊停落指数最高,分别为1.04处/km和1.63只/人次。结论: 管理部门应实时掌握军运会重点单位(场所)的病媒生物侵害现状及防制效果,科学有效地评估军运会病媒生物防制保障工作开展情况,并及时发现相关问题,调整应对策略,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
目的: 了解遵义市鼠种类、密度及其携带病原体情况。方法: 设置遵义市14个县(市、区)为监测点,各县(市、区)均设置东、南、西、北、中5个采样点,共70个采样点,采用夹夜法于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开展遵义市2022年度鼠类及其病原学监测。对捕获到的小型兽类(小兽)标本进行种类鉴定和病原体检测,采用Excel 2021软件进行数据整理,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分析采用率或构成比之间的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小兽密度、种类构成和病原体携带情况。结果: 各监测点共布放有效夹9 969夹次,捕获小兽549只,其中鼠类522只,小兽总密度为5.51%,总鼠密度为5.24%,红花岗区鼠密度最高,为12.94%,其次是凤冈县,为12.34%,赤水市最低,为1.80%,各县(市、区)鼠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5.619,P < 0.001)。城镇居民区、农村居民区和重点行业的优势鼠种均为褐家鼠,农田耕地以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遵义市不同区域(中部、北部、东部、西部)小兽种类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357,P < 0.001)。取每只小兽标本的肝、脾和肾[问号钩端螺旋体(钩体)、恙虫病东方体]、肝、脾和肺(大别班达病毒)和肺(汉坦病毒)进行病原体检测,共抽取检测标本343份,检出病原体阳性27份,阳性病原体均为问号钩体,病原体检出率为7.87%,其中鼩鼱检出率最高,为16.00%,其次为黑线姬鼠(12.35%),褐家鼠最低(1.64%),不同种类小兽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72,P=0.002);农田耕地小兽问号钩体检出率最高,为9.66%(26/269),重点行业检出率为2.94%(1/34),城镇居民区和农村居民区均未检出,不同生境类型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171,P=0.160);湄潭县小兽问号钩体检出率最高,为27.03%,其次为绥阳县(25.00%),仁怀市、凤冈和余庆县未检出,不同地区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409,P=0.001)。结论: 遵义市鼠密度较高,检出问号钩体,需警惕相应疾病的发生,各地应积极响应,加强春、秋季灭鼠工作,根据各生境优势鼠种和病原体检出情况,并结合各地区实际采取综合防制措施,降低鼠密度,防止鼠传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