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中国重要外来入侵媒介和病原生物名录(2023版)
梁莹, 徐烨, 殷颖璇, 李学荣, 茅范贞, 戴洋, 李泓运, 李超, 马德龙, 周若冰, 韦晓慧, 王晓旭, 冀好强, 岳玉娟, 侯雪新, 李明慧, 李振军, 蔡慧玲, 刘起勇
摘要1288)      PDF (1007KB)(1247)   
目的 研究制定外来有害媒介和病原生物名录,及时预警、有效防范其入侵我国。 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专著、网络数据库和已公布名录,选取严重危害人畜健康、威胁农业和生态安全的外来媒介和病原生物,通过适生区预测和多指标综合评估体系评估其入侵中国的风险,将可能发生入侵事件的候选物种纳入名录。 结果 304个物种(亚种、株)(为方便描述,以下统称种)被筛选纳入中国外来入侵媒介和病原生物名录,包括69种媒介生物和235种病原生物。其中,275个物种入侵可能性较大(47种媒介生物和228种病原生物)。 结论 此名录可作为防范外来媒介和病原生物入侵我国的预警名录,为相关部门制定防范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2023, 34 (2): 129-13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01
6种有效成分杀蟑饵剂对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致死速度的研究
唐丽萍, 朱剑, 廖国栋, 吴鹰花
摘要1172)      PDF (749KB)(1498)   
目的 研究测试6种含有不同有效成分的杀蟑饵剂对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的致死速度,对比其差异性,为有效防治蜚蠊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敞口方箱法,将30只饥饿处理1 d的试虫放入具有6种不同有效成分杀蟑饵剂的箱体中,饱和取食,记录一定时间段观察试虫死亡只数,按照加权直线回归法计算半数致死时间(LT 50)、95%致死时间(LT 95),使用OriginPro 2019b软件中logistic函数制作拟合曲线,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取食量差异检验。 结果 在无饲料条件下,基于LT 50,德国小蠊的致死速度从快到慢的排序为:0.5%呋虫胺>2.5%吡虫啉>1.5%残杀威>0.05%氟虫腈>0.2%毒死蜱>0.1%茚虫威,美洲大蠊的致死速度从快到慢的排序为:2.5%吡虫啉>0.05%氟虫腈>0.2%毒死蜱>1.5%残杀威>0.1%茚虫威;基于LT 95,德国小蠊致死速度从快到慢依次为:0.5%呋虫胺>2.5%吡虫啉>0.05%氟虫腈>0.2%毒死蜱>0.1%茚虫威>1.5%残杀威,美洲大蠊致死速度从快到慢依次为:0.2%毒死蜱>0.05%氟虫腈>0.1%茚虫威>1.5%残杀威>2.5%吡虫啉,呋虫胺对美洲大蠊几乎没有毒杀作用。蜚蠊对前期致死速度较快的3种成分呋虫胺、吡虫啉、残杀威饵料的取食量较小,对前期致死速度较慢的3种成分毒死蜱、氟虫腈、茚虫威饵料的取食量较大。 结论 不同成分的杀蟑饵剂对不同种类的蜚蠊致死速度不同,呋虫胺、吡虫啉、残杀威对德国小蠊致死速度较快,毒死蜱、氟虫腈对美洲大蠊的致死速度较快。
2022, 33 (3): 340-34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3.005
2012-2021年我国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监测控制进展及成效
刘起勇, 刘小波, 常楠, 张璐
摘要847)      PDF (1117KB)(1188)   
目的 分析2012年以来我国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监测控制政策、策略、技术、行动及成效。 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10年来我国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流行形势及挑战、媒介生物监测、媒介生物及媒介生物传染病控制进展归纳总结。利用R 4.0.4软件,通过Mann-Kendall检验对10年来媒介生物传染病发病率趋势进行分析。 结果 10年来,我国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政策、策略、措施和技术。我国媒介生物监测方案不断升级、完善,建立和完善了生态学、病原学、抗药性“三位一体”的全国病媒生物监测网络,国家级监测点(1 097个)增加了54倍,监测经费增加了127倍,监测数据实现了网络直报,监测数据及时利用率显著提升,能更好地服务于风险评估、预测预警、决策支持和控制效果评价。2021年我国媒介生物传染病发病率(3.060/10万)与2007-2011年平均水平(3.350/10万)相比下降了8.66%。2021年媒介生物传染病死亡率(0.016/10万)与2007-2011年平均水平(0.024/10万)相比下降了33.33%。我国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遏制了登革热、恙虫病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率加速上升态势。 结论 2012-2021年我国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监测控制政策、策略、技术和行动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媒介生物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显著降低。鉴于当前自然和社会驱动因素的影响,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防控仍面临严峻挑战,亟待全面实施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策略和措施,积极落实全球病媒控制对策,基于“反向病原学”等建立更具前瞻性的主动防御,预防控制重大媒介生物传染病疫情。
2022, 33 (5): 613-62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5.001
15%高氯·残杀威悬浮剂等5种杀虫剂对马陆毒杀效果比较研究
郑逢云, 陈锋岭, 黄河
摘要761)      PDF (495KB)(675)   
目的 了解几种常用卫生杀虫剂对马陆的毒杀效果,为马陆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药剂筛选试验测定5种不同杀虫机制的药剂对马陆的毒杀活性,测定了15%高氯·残杀威悬浮剂对马陆的半数致死量(LD 50),并用现场模拟试验对其毒杀效果进行验证。采用Excel 2016和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 χ 2检验比较不同药剂处理后马陆击倒差异。 结果 药剂筛选测试结果显示,15%高氯·残杀威悬浮剂、12%高氯·毒死蜱乳油、10%高效氯氟氰菊酯可湿性粉剂、20%残杀威乳油和10%吡虫啉悬浮剂5种药剂稀释100倍对马陆的半数击倒时间(KT 50)分别为1.78、8.55、43.17、1.15、9.23 min;KT 90分别为2.63、20.02、68.83、2.03、22.80 min;施药2 h后死亡率分别为76.25%、56.25%、73.33%、56.67%、46.67%;24 h死亡率均为100%。5种药剂200倍稀释对马陆的KT 50分别为2.08、23.26、56.00、1.49、52.78 min;KT 90分别为3.15、33.35、85.68、2.98、79.55 min,施药2 h后致死率为65.00%、47.50%、68.33%、40.00%、36.67%,施药24 h后致死率均为100%。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15%高氯·残杀威悬浮剂对马陆的LD 50为5.42 mg AI/m 2。现场模拟试验条件下,15%高氯·残杀威悬浮剂在7.5、15.0、30.0 mg AI/m 2剂量下对马陆24 h死亡率分别为98.33%、100%和100%。 结论 常用5种杀虫剂中15%高氯·残杀威悬浮剂对马陆的毒杀效果较为优异,这对公共环境马陆防治用药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2022, 33 (3): 438-44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3.024
2021年全国病媒生物鼠传病原监测报告
全国重要病媒生物监测网
摘要643)      PDF (892KB)(1123)   
2021年启动全国病媒生物鼠传病原监测工作,在全国123个地级市(区)设置国家级监测点,其中95个监测点完成采样工作,总共采集鼠类标本17 910只,检测16 891只,病原检测完成率为94.31%。8种监测鼠传病原体全国总感染率分别为:汉坦病毒2.43%(407/16 716)、大别班达病毒(即原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0.02%(4/16 154)、问号钩端螺旋体5.75%(624/10 850)、莫氏立克次体0.11%(5/4 470)、恙虫病东方体0.05%(5/10 790)、巴尔通体2.39%(75/3 136)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0.04%(2/5 075),未检出土拉弗朗西斯菌。全国共计18个省监测到10余种鼠类分别感染不同病原的情况,南方省份鼠类病原感染率相对较高,不同鼠种携带病原的阳性率不同,褐家鼠和黑线姬鼠为病原检出较多的鼠种。
2023, 34 (1): 1-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01
地理空间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城市登革热驱动因素识别与风险预测中的应用
李之超, 董金玮, 刘起勇
摘要524)      PDF (497KB)(1048)   
登革热是蚊媒病毒性传染病,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亚热带、甚至暖温带的城市化和半城市化区域,对全球100多个国家造成人群健康威胁。全球气候变化、城镇化和人口增长为登革病毒的扩散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由于缺乏可广泛接种的疫苗,媒介伊蚊控制是预防控制登革热的主要措施,而准确、及时的登革热风险预测可为登革热精准防控和决策制定提供重要依据。近年来,地理空间大数据的发展促进不同时空尺度下登革热驱动因素的识别。人工智能算法的进步,尤其是多种深度学习网络的出现,为登革热的风险预测提供了新技术。该文综合考虑登革热多种类型的驱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地理空间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阐述如何应用地理空间大数据识别登革热的城市土地利用、气候环境和人口流动3方面的驱动因素,阐述人工智能算法在登革热传播风险预测中的应用现状。并基于现状提出未来研究应该加强在不同时空尺度上构建时空一体的风险预测模型,提议从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差异、疫情时空聚集格局和防疫实际需求等方面评估模型性能。
2022, 33 (3): 321-32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3.001
云南省腾冲市城区2018-2020年蚊虫调查分析
李希尚, 王加志, 李胜国, 汤宗艳, 杨东海, 尹授钦, 王兴娟, 李增助, 蔡文斌
摘要520)      PDF (573KB)(819)   
目的 掌握云南省腾冲市城区蚊种构成和空间分布、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为蚊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诱蚊灯法进行成蚊调查,布雷图指数(BI)法进行伊蚊幼虫调查,使用 Fχ 2(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8-2020年共捕获成蚊5属12种61 810只,城区优势蚊种为致倦库蚊和三带喙库蚊,城市周边地区优势蚊种为中华按蚊和三带喙库蚊。城区周边牛棚蚊虫平均密度为2 183.32只/(灯·夜),医院、学校、公园和居民区分别为12.29、4.93、4.29和2.68只/(灯·夜),伊蚊幼蚊调查11 986个容器,阳性容器80个,均为白纹伊蚊幼蚊,平均BI为0.66。 结论 初步掌握了腾冲市城区蚊种构成和空间分布、种群密度、季节消长情况,进行蚊虫防制时,应根据蚊虫密度季节消长情况及蚊虫孳生环境类型,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
2022, 33 (3): 356-35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3.008
泥鳅对白纹伊蚊幼虫控制效果初探
吴瑜燕, 李天奇, 刘钦梅, 王金娜, 罗明宇, 龚震宇
摘要365)      PDF (626KB)(827)   
目的 探讨我国本地鱼种——泥鳅对白纹伊蚊幼虫的控制效果,为生物防蚊提供新思路。 方法 将泥鳅分为未成年组和成年组,称重,24 h禁食后分别放入幼蚊密度为100、200、400和1 000条/缸的鱼缸内,以同等体质量的柳条鱼作为对照组(选择多条柳条鱼使其分别与未成年组和成年组泥鳅的平均体质量相等),观察1、2、4、6、8和24 h每缸幼蚊的存活数及化蛹数,比较不同生长状态的泥鳅间及泥鳅与柳条鱼间的吞食幼蚊能力差异。 结果 未成年组每条泥鳅吞食白纹伊蚊幼虫数平均为984条/(鱼·d);成年组每条泥鳅吞食白纹伊蚊幼虫数平均为647条/(鱼·d)。在相同白纹伊蚊幼虫密度下,同等体质量的未成年组泥鳅吞食幼蚊的效果优于柳条鱼( F=58.051, P<0.001);而同等体质量的成年组泥鳅吞食幼蚊的效果不及柳条鱼( F=23.162, P<0.001)。未成年组泥鳅做7 d连续吞食幼蚊实验,结果显示,中短期内泥鳅每日吞食幼蚊的水平较为稳定,日吞食幼蚊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2.650, P=0.266),且显著高于同等体质量的柳条鱼( χ 2=16.758, P=0.001)。 结论 泥鳅具有较强的吞食白纹伊蚊幼虫的能力,或可成为居家周围小型水体内幼蚊控制的新方式。
2022, 33 (4): 453-45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4.001
首次截获2种国内未见分布拉丁蠊属(Latindiinae: Latindia)蜚蠊的形态学鉴定
李婷婷, 刘德星, 陈健, 魏晓雅, 邱德义, 柯明剑, 岳巧云
摘要293)      PDF (31134KB)(787)   
目的 对中山港口岸截获的2只蜚蠊进行形态学鉴定。 方法 2021年3月9日和5月11日,先后在广东中山港口岸来自法属圭亚那的进口原木中截获蜚蠊各1只,通过形态特征比较初步确定到属,利用原木来源地信息查找南美洲地区该属的文献资料,根据文献描述确定具体种类。 结果 3月9日截获的雄性蜚蠊为多恩拉丁蠊( Latindia dohrniana Saussure & Zehntner,1894),5月11日截获的雄性蜚蠊为未被描述的拉丁蠊1新种( Latindia sp. nov.)。 结论 拉丁蠊属在国内未见记录,截获的多恩拉丁蠊和 Latindia sp . nov.亦为国内未记录种,本发现为今后口岸截获该属蜚蠊的鉴定提供了参考。
2022, 33 (5): 742-74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5.024
鼠类与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李紫薇, 尹家祥
摘要288)      PDF (571KB)(804)   
鼠类不仅给人类生产生活造成损失,而且因其携带病原体,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威胁。控制鼠类动物数量,可减少鼠害和有效阻止鼠传疾病的发生及流行。该文概述了生物、土壤、气象、人类活动等因素与鼠类的关系,论述环境因素、人类活动对鼠类的影响,为有效控制鼠害,科学防控鼠传疾病发生流行提供参考。
2023, 34 (1): 117-12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22
几种化学物质对白纹伊蚊的引诱效果研究
王飞, 徐皓迪, 李鑫, 冷培恩, 刘洪霞
摘要281)   HTML    PDF (854KB)(791)   

目的: 通过室内筛选对白纹伊蚊有引诱作用的化学物质,进行现场效果评价,探讨白纹伊蚊对6种人体气味物质的偏好程度。方法: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试浓度为0.1、1.0、10.0 mg/ml的6种化学物质(1-辛烯-3-醇、乳酸、肉豆蔻酸、氨水、丙酮和乙酸乙酯)单独使用时对白纹伊蚊雌蚊的引诱作用;将上述6种化合物,按照一定浓度,1∶1比例两两混合,测试对白纹伊蚊雌蚊的引诱作用;将乳酸加入到两两混合试验筛选出来效果较好的引诱剂配方,测试对白纹伊蚊雌蚊的引诱作用。将室内筛选出的引诱剂配方应用于现场测试对白纹伊蚊的引诱效果。不同化合物对白纹伊蚊引诱作用的差异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0.1、1.0和10.0 mg/ml的1-辛烯-3-醇,1.0和10.0 mg/ml肉豆蔻酸,0.1 mg/ml乙酸乙酯单独使用时对白纹伊蚊有引诱作用;其他3种物质各浓度对白纹伊蚊雌蚊无明显引诱效果。肉豆蔻酸+1-辛烯-3-醇、乳酸+肉豆蔻酸、乳酸+1-辛烯-3-醇对白纹伊蚊均有引诱作用,与对照组比较诱蚊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102,P=0.001;t=4.696,P=0.009;t=5.127,P=0.007)。乳酸+肉豆蔻酸+1-辛烯-3-醇对白纹伊蚊有明显的引诱性,与对照组比较诱蚊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841,P < 0.001)。室外试验测试乳酸+肉豆蔻酸+1-辛烯-3-醇对白纹伊蚊的引诱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诱蚊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1天:t=7.462,P=0.014;第2天:t=20.500,P<0.001;第3天:t=9.383,P=0.001)。结论: 乳酸、肉豆蔻酸和1-辛烯-3-醇的混合物对白纹伊蚊具有一定引诱作用,有必要进一步开展野外研究。

2023, 34 (4): 447-450, 49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4.001
山西省2020年黑热病流行特征分析
代培芳, 田晓东, 赵俊英, 董海原, 程璟侠
摘要257)      PDF (573KB)(617)   
目的 分析2020年山西省黑热病流行特征,为有效防控黑热病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系统中2020年山西省黑热病报告病例信息,采用Excel 2010软件对数据整理和作图,SPSS 18.0软件对不同地区报告病例数的年龄组间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2020年山西省6市18个县(区)共报告黑热病87例,较2019年增加85.11%,年发病率为0.23/10万;病例主要分布在阳泉(68例)、长治(7例)和临汾(6例)3个市;年发病率>1/10万的有平定县、阳泉市郊区、阳泉市城区、阳泉市矿区、襄垣县和大宁县,6县(区)病例数占总报告病例数的80.46%。除12月外,其他月份均有病例报告,报告病例发病高峰分别为5和7月。报告病例中男性57例,女性30例;5岁以下年龄组发病数占报告总病例数的25.29%,≥60岁年龄组占32.18%,40~59岁发病人群占26.44%;农民为主要发病人群,占报告总病例数的43.68%,散居儿童占26.44%,家务及待业人员占12.64%。 结论 2020年山西省黑热病流行强度增加,流行范围扩大,疫情形势严峻,社会各方需加强防控意识和防控力度。
2022, 33 (3): 405-40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3.017
喜马拉雅旱獭自然感染鼠疫耶尔森菌后部分脏器病理变化的研究
张芃, 周永运, 吕东月, 贺兆锴, 段然, 秦帅, 汤德铭, 肖萌, 景怀琦, 王鑫
摘要254)      PDF (39399KB)(743)   
目的 了解喜马拉雅旱獭(旱獭)自然感染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所导致的脾质量和主要脏器的组织病理变化,揭示鼠疫的致病特点。 方法 分析2020-2021年获得的活体旱獭及自毙旱獭脾质量与体质量的比值,取正常旱獭以及感染鼠疫菌自毙旱獭的肝、肺、脾脏3种器官制作病理切片,并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 感染鼠疫菌的自毙旱獭脾质量与体质量的比值明显高于未感染鼠疫菌的旱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33.144, P<0.001)。感染鼠疫菌自毙旱獭的肝、肺、脾脏均有细胞形态被破坏,炎性细胞浸润,血管扩张等炎症病变,脾脏的血管损伤和红髓白髓的变化更为明显。 结论 鼠疫菌可引起旱獭机体产生严重的炎症反应,脾脏的病变对于探讨鼠疫菌的致病过程和机制更具研究意义。
2023, 34 (1): 9-1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02
北京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病媒生物防制策略:以主媒体中心为例
周小洁, 张勇, 吴丹, 张洪江, 甘亚弟, 汤伟民, 佟颖
摘要253)      PDF (666KB)(823)   
北京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冬奥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办冬季奥运会,为保证冬奥会重点区域不受病媒生物危害影响,将媒介生物传染病发生风险降至最低,需有效控制冬奥会重点区域及所在城市的病媒生物密度。该文围绕北京2022年冬奥会病媒生物防制策略与工作机制,以主媒体中心为例,从保障模式、风险评估、部门协调、宣传培训、危害监测、防制技术、督导检查、应急处置等角度进行论述。冬奥会保障期间病媒生物密度得到有效控制,未发生涉奥鼠疫等媒介生物传染病,未发生涉奥病媒生物危害事件,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形成的病媒防制模式、技术措施和工作机制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获得成功验证与深化发展,对今后类似大型活动的病媒生物保障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2023, 34 (1): 122-12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23
内蒙古自治区2020年鼠疫监测调查与分析
胡艳红, 王姝懿, 李建云, 张大禹, 冯一兰
摘要249)      PDF (562KB)(730)   
目的 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鼠疫宿主动物及媒介蚤的种类、数量和分布,掌握人间和动物间鼠疫疫情动态,为准确预测鼠疫疫情和制定相应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按照《全国鼠疫监测工作方案》和《内蒙古自治区鼠疫监测工作方案》的要求,收集整理2020年内蒙古全区12个盟(市)57个监测县(旗、市、区)鼠疫监测资料,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疫情、统计鼠疫宿主动物密度和媒介蚤指数。 结果 2020年内蒙古共报告人间鼠疫病例3例,确诊腺鼠疫病例2例,肠鼠疫病例1例;调查蒙古旱獭、达乌尔黄鼠、布氏田鼠、长爪沙鼠4种类型鼠疫疫源地6 003 hm 2,捕获各种宿主动物22 710只,主要宿主长爪沙鼠和达乌尔黄鼠分别占79.55%和15.32%;染蚤率为30.38%,总蚤指数为0.97,其中方形黄鼠蚤、秃病蚤和同形客蚤为优势蚤种,分别占44.92%、22.28%和20.99%。检测宿主动物22 451只,蚤21 821匹,分离到鼠疫耶尔森菌99株;间接血凝试验检查各种宿主动物血清10 671份,阳性6份。 结论 内蒙古地区人间及动物间鼠疫疫情形势复杂,尤其是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疫情流行强度高,应加强监测工作,以便及时发现处置疫情,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2022, 33 (3): 418-42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3.020
河北省唐山市2010-2020年蚊虫种群密度与季节消长监测分析
运玲, 王福才, 张岭
摘要248)      PDF (621KB)(728)   
目的 了解河北省唐山市2010-2020年蚊种构成、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为唐山市的蚊虫及蚊媒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唐山市2010-2020年采用诱蚊灯法监测不同蚊种的成蚊密度数据,分析不同生境蚊种构成、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特征。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 χ 2检验对蚊种的构成比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0-2020年唐山市共捕获成蚊24 039只,总蚊密度为1.91只/(灯·h),优势蚊种为淡色库蚊,其次为中华按蚊。淡色库蚊[3.13只/(灯·h)]和三带喙库蚊[0.01只/(灯·h)]均在牲畜棚中密度最高;白纹伊蚊在城镇居民区中密度最高[0.02只/(灯·h)];中华按蚊在公园中密度最高[0.04只/(灯·h)]。全市11年中蚊密度年际消长总体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109.306, P<0.001)。不同生境中以牲畜棚的蚊密度最高,其他依次为医院、农村民房、公园和城镇居民区。在不同生境中,不同蚊种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349.301, P<0.001)。唐山市不同生境蚊密度均呈单峰曲线,7、8月为蚊虫活动高峰期。 结论 河北省唐山市优势蚊种为淡色库蚊,蚊密度年际消长总体呈下降趋势,牲畜棚中蚊密度最高,7、8月为蚊虫活动高峰期,应在每年的该时段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2022, 33 (3): 351-35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3.007
浙江省衢州市2006-202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人群流行特征及宿主动物监测研究
王敏, 杨辉, 余樟有, 钟建跃, 方春福, 吴世泉, 龚震宇
摘要239)      PDF (951KB)(726)   
目的 了解浙江省衢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特征和宿主动物构成及汉坦病毒携带情况,为制定科学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对衢州市2006-2020年HFRS发病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夹夜法调查小兽捕获率,采集小兽肺和血进行汉坦病毒抗原和抗体检测,并分析小兽种类构成及其带病毒情况。率的比较采用 χ 2检验。 结果 2006-2020年衢州市共报告HFRS病例72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13/10万,其中死亡病例2例,病死率为0.28%。发病人群以30~69岁为主,占92.08%,农民占80.14%,男女性别比为2.35∶1。发病高峰集中在每年的5-7月、10月至次年1月,以开化县年平均发病率最高(8.81/10万)。监测点室内、外小兽捕获率分别为5.57%和6.1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7.374, P=0.007),室内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占41.18%,室外以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占62.97%,室内外小兽种类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1 343.773, P<0.001)。小兽肺抗原平均阳性率为2.42%,不同种类小兽抗原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17.260, P=0.004);小兽血清抗体阳性率为6.71%,不同种类小兽抗体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32.923, P<0.001)。 结论 衢州市小兽密度及其带病毒率较高,HFRS病例以中老年人、男性、农民为主,发病高峰呈夏季及冬季双峰型,衢州市仍需加强HFRS监测、防鼠灭鼠、健康教育及疫苗接种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2022, 33 (4): 480-48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4.007
南宁市2022年白纹伊蚊击倒抗性基因型分布研究
李雪, 凌峰, 韦舒琳, 屈志强, 刁书琴, 黄燕翠, 罗密芳
摘要237)   HTML    PDF (596KB)(641)   

目的: 检测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现场种群的击倒抗性基因型及其分布特点,以了解其抗药性水平,为科学防控白纹伊蚊提供依据。方法: 2022年在南宁市采用勺捕法采集伊蚊幼蚊,送实验室饲养至成虫,经形态学方法鉴定后,将白纹伊蚊用75%乙醇溶液浸泡,于-20 ℃保存备用。采用磁珠法试剂盒提取单只成蚊DNA,PCR扩增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GSC)基因部分片段,测序结果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进行BLAST比对,对确认为白纹伊蚊VGSC基因的序列使用DNAStar 7.1分析其VGSC基因单位点及多位点联合突变情况。结果: 共检测175只白纹伊蚊,获得350条基因序列,长度约为400 bp,VGSC基因1532位点未发现突变,1016和1534位点均存在突变。1016位点有2种等位基因,分别为野生型1016V(148,78.28%)和突变型1016G(49,21.72%);3种基因型分别为野生型纯合子1016V/V(126,72.00%)、突变型纯合子1016G/G(27,15.43%)和野生/突变型杂合子1016V/G(22,12.57%)。1532位点有1种等位基因,即野生型1532I(175,100%);基因型均为野生型纯合子1532I/I。1534位点有3种等位基因,分别为野生型1534F(51,16.86%)、突变型1534S(116,36.29%)和突变型1534C(135,46.85%);6种基因型分别为野生型纯合子1534F/F(8,4.57%)、野生/突变型杂合子1534F/S(21,12.00%)、野生/突变型杂合子1534F/C(22,12.57%)、突变型杂合子1534S/C(64,36.57%)、突变型纯合子1534S/S(21,12.00%)和突变型纯合子1534C/C(39,22.29%)。结论: 南宁市VGSC基因突变率较高,应密切关注白纹伊蚊抗药性水平,科学、规范、高效地指导卫生杀虫剂的使用。

2023, 34 (4): 480-48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4.007
浙江省2018年德国小蠊抗药性监测结果分析
李天奇, 吴瑜燕, 刘钦梅, 罗明宇, 王金娜, 龚震宇
摘要233)      PDF (515KB)(690)   
目的 掌握浙江省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合理用药及科学防制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2018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采用药膜法测定德国小蠊对拟除虫菊酯类(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有机磷类(乙酰甲胺磷和敌敌畏)、氨基甲酸酯类(残杀威)的抗药性水平。 结果 德国小蠊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结果:绍兴和宁波市种群呈敏感;台州、杭州、舟山、湖州、衢州和嘉兴市种群为低度抗性;金华和丽水市种群为中度抗性;温州市种群达高度抗性[抗性倍数(R/S)=16.00]。对溴氰菊酯抗性结果:绍兴市种群呈敏感;宁波、湖州、杭州、台州、衢州、舟山和嘉兴市种群为低度抗性;温州和丽水市种群为中度抗性;金华市种群达高度抗性(R/S=11.66)。对乙酰甲胺磷抗性结果:绍兴、湖州、金华和杭州市种群呈敏感,其余地市种群均为低度抗性。对敌敌畏抗性结果:绍兴、湖州和台州市种群呈敏感;金华、宁波、杭州、衢州、温州、舟山和嘉兴市种群为低度抗性。对残杀威抗性结果:湖州、杭州、宁波、舟山和金华市种群呈敏感,其余地市种群均为低度抗性。 结论 浙江省11个地市德国小蠊对5种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处于较高水平,对乙酰甲胺磷、敌敌畏和残杀威处于敏感或低抗,建议科学、合理选择用药控制蜚蠊,延缓抗性发展。
2022, 33 (4): 462-46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4.003
3种白纹伊蚊种群密度监测方法的效果比较研究
马德珍, 宋伟, 徐燕, 刘焕燕
摘要232)      PDF (715KB)(718)   
目的 研究比较3种方法在白纹伊蚊密度监测中的效果。 方法 在山东省泰安市选择城镇居民区、农村居民区、废品收购站和公园4类生境各1处作为监测点,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诱蚊诱卵器(mosq-ovitrap,MOT)法、双层叠帐法3种方法,于2020年4-11月每月上、中、下旬各1次,开展白纹伊蚊密度监测。蚊虫密度间差异采用 χ 2检验,BI和诱蚊诱卵指数(MOI)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 2020年4-11月平均BI为1.57,平均MOI为6.22,双层叠帐法平均成蚊密度为0.05只/(顶·h)。3种监测方法的季节消长趋势基本一致,密度高峰均集中在8月上旬。MOT法在5月上旬开始监测到白纹伊蚊成蚊,BI法和双层叠帐法在7月上旬开始监测到白纹伊蚊。BI和MOI呈正相关( r=0.957, P<0.001),MOI和双层叠帐法成蚊密度呈正相关( r=0.914, P<0.001),BI和双层叠帐法成蚊密度呈正相关( r=0.934, P<0.001)。废品收购站BI(5.16)>农村居民区(3.10)>城镇居民区(0.11)>公园(0.00)。公园MOI(6.90)>城镇居民区(6.82)>农村居民区(5.55)>废品收购站(4.84)。双层叠帐法成蚊密度[只/(顶·h)]废品收购站(0.32)>农村居民区(0.30)>公园(0.22)>城镇居民区(0.06)。 结论 泰安地区MOT法监测的白纹伊蚊密度指数相对较高,更能较早反映白纹伊蚊密度水平,预警蚊传疾病风险。BI法和双层叠帐法在白纹伊蚊密度高峰期适用性较大。
2022, 33 (3): 336-33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3.004
杂志二维码
下载排行 近期热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