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3-8280 CN 10-1522/R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办
目的: 通过室内筛选对白纹伊蚊有引诱作用的化学物质,进行现场效果评价,探讨白纹伊蚊对6种人体气味物质的偏好程度。方法: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试浓度为0.1、1.0、10.0 mg/ml的6种化学物质(1-辛烯-3-醇、乳酸、肉豆蔻酸、氨水、丙酮和乙酸乙酯)单独使用时对白纹伊蚊雌蚊的引诱作用;将上述6种化合物,按照一定浓度,1∶1比例两两混合,测试对白纹伊蚊雌蚊的引诱作用;将乳酸加入到两两混合试验筛选出来效果较好的引诱剂配方,测试对白纹伊蚊雌蚊的引诱作用。将室内筛选出的引诱剂配方应用于现场测试对白纹伊蚊的引诱效果。不同化合物对白纹伊蚊引诱作用的差异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0.1、1.0和10.0 mg/ml的1-辛烯-3-醇,1.0和10.0 mg/ml肉豆蔻酸,0.1 mg/ml乙酸乙酯单独使用时对白纹伊蚊有引诱作用;其他3种物质各浓度对白纹伊蚊雌蚊无明显引诱效果。肉豆蔻酸+1-辛烯-3-醇、乳酸+肉豆蔻酸、乳酸+1-辛烯-3-醇对白纹伊蚊均有引诱作用,与对照组比较诱蚊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102,P=0.001;t=4.696,P=0.009;t=5.127,P=0.007)。乳酸+肉豆蔻酸+1-辛烯-3-醇对白纹伊蚊有明显的引诱性,与对照组比较诱蚊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841,P < 0.001)。室外试验测试乳酸+肉豆蔻酸+1-辛烯-3-醇对白纹伊蚊的引诱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诱蚊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1天:t=7.462,P=0.014;第2天:t=20.500,P<0.001;第3天:t=9.383,P=0.001)。结论: 乳酸、肉豆蔻酸和1-辛烯-3-醇的混合物对白纹伊蚊具有一定引诱作用,有必要进一步开展野外研究。
目的: 掌握上海市奉贤区蝇的种类、构成、密度、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为奉贤区蝇类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21年上海市奉贤区蝇类监测数据,采用Excel 2013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和统计分析。不同生境蝇密度比较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结果: 2011-2016年奉贤区蝇类种群密度无明显变化,年平均密度为0.50~1.02只/笼,2017和2018年蝇密度升高明显(1.76和5.25只/笼),较2015年(1.03只/笼)分别增加70.87%和409.71%;2019和2020年蝇密度呈下降趋势,2021年蝇密度上升,仅次于2018年最高峰时的密度;累计捕获成蝇2 996只,平均密度为2.02只/笼;蝇种数量以厩腐蝇为主(占比31.38%),其次为棕尾别麻蝇(占比28.64%);大型绿化带蝇密度最高,为2.32只/笼;全年蝇密度6月达到高峰,7-8月密度陡然下降,9-11月密度平稳下降。结论: 奉贤区大型绿化带蝇类较多,6月是蝇类密度高峰期,预防蝇类传染疾病的关键时期在6月前,相关部门应加强蝇类防制意识,加强大型绿化带环境管理,减少蝇类孳生。
目的: 了解杭州市2017-2021年媒介伊蚊在不同生境下的密度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为有效防控登革热、风险评估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和《浙江省病媒生物监测工作方案》对杭州市15个县(市、区)开展伊蚊监测。成蚊监测采用双层叠帐法,幼蚊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监测时间为4-11月。收集全市15个县(市、区)的蚊虫监测数据,使用Excel 2019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计算帐诱指数、BI及容器指数(CI),分类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2017-2021年杭州市双层叠帐法监测白纹伊蚊密度为2.54只/(顶·h),未捕获到埃及伊蚊。2017年成蚊密度最低,2020年成蚊密度最高,不同年份间帐诱指数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17,P=0.017)。季节分布总体呈双峰分布,蚊密度高峰主要在7和10月。2017-2021年平均BI值为9.18,BI高峰期为5-10月,CI显示,各类水体均有白纹伊蚊幼蚊分布,同一年不同水体间幼蚊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不同年份同一类水体间幼蚊密度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结论: 杭州市白纹伊蚊密度较高,存在登革热暴发和区域流行风险,建议各县(市、区)根据蚊虫密度变化、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及时采取蚊虫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