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中国重要外来入侵媒介和病原生物名录(2023版)
梁莹, 徐烨, 殷颖璇, 李学荣, 茅范贞, 戴洋, 李泓运, 李超, 马德龙, 周若冰, 韦晓慧, 王晓旭, 冀好强, 岳玉娟, 侯雪新, 李明慧, 李振军, 蔡慧玲, 刘起勇
摘要954)      PDF (1007KB)(875)   
目的 研究制定外来有害媒介和病原生物名录,及时预警、有效防范其入侵我国。 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专著、网络数据库和已公布名录,选取严重危害人畜健康、威胁农业和生态安全的外来媒介和病原生物,通过适生区预测和多指标综合评估体系评估其入侵中国的风险,将可能发生入侵事件的候选物种纳入名录。 结果 304个物种(亚种、株)(为方便描述,以下统称种)被筛选纳入中国外来入侵媒介和病原生物名录,包括69种媒介生物和235种病原生物。其中,275个物种入侵可能性较大(47种媒介生物和228种病原生物)。 结论 此名录可作为防范外来媒介和病原生物入侵我国的预警名录,为相关部门制定防范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2023, 34 (2): 129-13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01
2021年全国病媒生物鼠传病原监测报告
全国重要病媒生物监测网
摘要581)      PDF (892KB)(922)   
2021年启动全国病媒生物鼠传病原监测工作,在全国123个地级市(区)设置国家级监测点,其中95个监测点完成采样工作,总共采集鼠类标本17 910只,检测16 891只,病原检测完成率为94.31%。8种监测鼠传病原体全国总感染率分别为:汉坦病毒2.43%(407/16 716)、大别班达病毒(即原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0.02%(4/16 154)、问号钩端螺旋体5.75%(624/10 850)、莫氏立克次体0.11%(5/4 470)、恙虫病东方体0.05%(5/10 790)、巴尔通体2.39%(75/3 136)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0.04%(2/5 075),未检出土拉弗朗西斯菌。全国共计18个省监测到10余种鼠类分别感染不同病原的情况,南方省份鼠类病原感染率相对较高,不同鼠种携带病原的阳性率不同,褐家鼠和黑线姬鼠为病原检出较多的鼠种。
2023, 34 (1): 1-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01
几种化学物质对白纹伊蚊的引诱效果研究
王飞, 徐皓迪, 李鑫, 冷培恩, 刘洪霞
摘要253)   HTML    PDF (854KB)(623)   

目的: 通过室内筛选对白纹伊蚊有引诱作用的化学物质,进行现场效果评价,探讨白纹伊蚊对6种人体气味物质的偏好程度。方法: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试浓度为0.1、1.0、10.0 mg/ml的6种化学物质(1-辛烯-3-醇、乳酸、肉豆蔻酸、氨水、丙酮和乙酸乙酯)单独使用时对白纹伊蚊雌蚊的引诱作用;将上述6种化合物,按照一定浓度,1∶1比例两两混合,测试对白纹伊蚊雌蚊的引诱作用;将乳酸加入到两两混合试验筛选出来效果较好的引诱剂配方,测试对白纹伊蚊雌蚊的引诱作用。将室内筛选出的引诱剂配方应用于现场测试对白纹伊蚊的引诱效果。不同化合物对白纹伊蚊引诱作用的差异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0.1、1.0和10.0 mg/ml的1-辛烯-3-醇,1.0和10.0 mg/ml肉豆蔻酸,0.1 mg/ml乙酸乙酯单独使用时对白纹伊蚊有引诱作用;其他3种物质各浓度对白纹伊蚊雌蚊无明显引诱效果。肉豆蔻酸+1-辛烯-3-醇、乳酸+肉豆蔻酸、乳酸+1-辛烯-3-醇对白纹伊蚊均有引诱作用,与对照组比较诱蚊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102,P=0.001;t=4.696,P=0.009;t=5.127,P=0.007)。乳酸+肉豆蔻酸+1-辛烯-3-醇对白纹伊蚊有明显的引诱性,与对照组比较诱蚊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841,P < 0.001)。室外试验测试乳酸+肉豆蔻酸+1-辛烯-3-醇对白纹伊蚊的引诱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诱蚊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1天:t=7.462,P=0.014;第2天:t=20.500,P<0.001;第3天:t=9.383,P=0.001)。结论: 乳酸、肉豆蔻酸和1-辛烯-3-醇的混合物对白纹伊蚊具有一定引诱作用,有必要进一步开展野外研究。

2023, 34 (4): 447-450, 49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4.001
北京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病媒生物防制策略:以主媒体中心为例
周小洁, 张勇, 吴丹, 张洪江, 甘亚弟, 汤伟民, 佟颖
摘要224)      PDF (666KB)(692)   
北京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冬奥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办冬季奥运会,为保证冬奥会重点区域不受病媒生物危害影响,将媒介生物传染病发生风险降至最低,需有效控制冬奥会重点区域及所在城市的病媒生物密度。该文围绕北京2022年冬奥会病媒生物防制策略与工作机制,以主媒体中心为例,从保障模式、风险评估、部门协调、宣传培训、危害监测、防制技术、督导检查、应急处置等角度进行论述。冬奥会保障期间病媒生物密度得到有效控制,未发生涉奥鼠疫等媒介生物传染病,未发生涉奥病媒生物危害事件,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形成的病媒防制模式、技术措施和工作机制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获得成功验证与深化发展,对今后类似大型活动的病媒生物保障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2023, 34 (1): 122-12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23
鼠类与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李紫薇, 尹家祥
摘要220)      PDF (571KB)(655)   
鼠类不仅给人类生产生活造成损失,而且因其携带病原体,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威胁。控制鼠类动物数量,可减少鼠害和有效阻止鼠传疾病的发生及流行。该文概述了生物、土壤、气象、人类活动等因素与鼠类的关系,论述环境因素、人类活动对鼠类的影响,为有效控制鼠害,科学防控鼠传疾病发生流行提供参考。
2023, 34 (1): 117-12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22
低温条件下埃及伊蚊生命表研究
赵美杰, 郭宁宁, 刘起勇, 金华锋, 孟凤霞, 刘小波, 郭玉红
摘要214)      PDF (669KB)(635)   
目的 通过模拟低温,对埃及伊蚊各发育阶段生命表各参数开展研究,了解其种群动态特征。 方法 低温下饲养并记录海南省儋州市实验室品系埃及伊蚊的各生活期情况:发育时长、存活情况、产卵情况,计算各期存活率,依据结果绘制生命表,获得其种群动态特征。 结果 17℃低温下,埃及伊蚊卵孵化率为(14.83±1.53)%,化蛹率为(85.73±3.92)%,羽化率为(96.11±5.71)%,长成率为(13.43±0.90)%。雌、雄埃及伊蚊成蚊前发育时间分别为(18.17±0.67)和(17.82±0.36)d。其中,1、4龄幼虫发育时间较2、3龄长,4龄幼虫发育时间最长,为(5.43±0.93)d。该埃及伊蚊种群羽化为成蚊性比(雌∶雄)为0.43±0.03,净增值率为41.13±0.40,内禀增长力为0.11±0.01,世代周期长为(32.66±3.23)d,增值有限速率为(1.12±0.01)/d。稳定年龄组配成蚊前期占比(88.11±1.97)%,成蚊期占比(11.89±1.97)%,成蚊期各日龄组稳定年龄组配寿命在11d以上的占比(21.32±2.42)%,寿命在11d以内的占比(78.68±2.42)%。瞬时出生率为0.13±0.01,瞬时死亡率为0.02±0.00。 结论 17℃时埃及伊蚊能够完成生活史;卵孵化率低,说明卵期是低温下决定埃及伊蚊发育的关键阶段,是决定其向冷气候地区扩散分布的限定因素;该温度下埃及伊蚊活动能力低,各期发育时间延长,雌蚊寿命明显延长,可能增加病毒感染和传播的机会,应将其与生长潜力、活动和叮咬能力等结合进行媒介效能评价。
2022, 33 (6): 771-77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6.001
喜马拉雅旱獭自然感染鼠疫耶尔森菌后部分脏器病理变化的研究
张芃, 周永运, 吕东月, 贺兆锴, 段然, 秦帅, 汤德铭, 肖萌, 景怀琦, 王鑫
摘要213)      PDF (39399KB)(609)   
目的 了解喜马拉雅旱獭(旱獭)自然感染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所导致的脾质量和主要脏器的组织病理变化,揭示鼠疫的致病特点。 方法 分析2020-2021年获得的活体旱獭及自毙旱獭脾质量与体质量的比值,取正常旱獭以及感染鼠疫菌自毙旱獭的肝、肺、脾脏3种器官制作病理切片,并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 感染鼠疫菌的自毙旱獭脾质量与体质量的比值明显高于未感染鼠疫菌的旱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33.144, P<0.001)。感染鼠疫菌自毙旱獭的肝、肺、脾脏均有细胞形态被破坏,炎性细胞浸润,血管扩张等炎症病变,脾脏的血管损伤和红髓白髓的变化更为明显。 结论 鼠疫菌可引起旱獭机体产生严重的炎症反应,脾脏的病变对于探讨鼠疫菌的致病过程和机制更具研究意义。
2023, 34 (1): 9-1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02
武汉市2018-2021年媒介伊蚊生态学监测结果分析
郭慧, 柳静, 毛伟平, 丁浩, 武茜茜, 周良才, 吴丽群, 陈晓敏
摘要190)      PDF (706KB)(643)   
目的 分析武汉市2018-2021年媒介伊蚊生态学监测数据,为有效防控登革热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媒介伊蚊幼蚊和成蚊生态学监测分别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和双层叠帐法。采用Excel 201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通过 χ 2检验分析不同时间BI的差异,通过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不同时间、生境间帐诱指数的差异,并评估登革热传播风险。 结果 2018-2021年平均BI为4.50,帐诱指数为2.44只/(顶·h)。伊蚊密度指数均在2019年降至最低水平,2020-2021年呈现上升趋势,且居民区的帐诱指数高于旧轮胎堆放地( H=29.468, P<0.001)。不同年份的季节消长不完全一致,BI峰值出现在6-8月,帐诱指数峰值出现在7-8月。2018-2021年中有64.52%(20/31)的监测月份存在登革热传播风险,2021年7-8月的BI值达到登革热暴发的风险阈值。 结论 武汉市媒介伊蚊密度消长趋势呈上升态势,登革热传播风险有所上升,应加强和改进媒介伊蚊控制措施。
2023, 34 (1): 48-5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09
BG-home诱蚊器对常见蚊虫诱捕效果的实验测定及评价研究
邓惠, 刘礼平, 高可, 段金花, 陈宗晶, 芦瑞鹏, 沈秀婷, 阴伟雄, 秦冰, 吴军, 林立丰
摘要185)      PDF (503KB)(631)   
目的 通过实验室内模拟试验测定和评价BG-home诱蚊器(BG-home)对白纹伊蚊、埃及伊蚊、致倦库蚊的诱捕效果。 方法 在28 m 3容积的标准测试玻璃间内,BG-home在开启蓝光、不开蓝光2种情况下,分别进行BG-homescent、BG-sweetscent、佛山钱一多诱思达伊蚊专用引诱剂(诱思达)和无引诱剂的蚊虫诱集试验。24h后观察试验组诱捕蚊虫数、空白对照组的蚊虫死亡数,采用Abbott公式对诱捕率进行校正,评价诱集效果。 结果 BG-homescent联合蓝光对白纹伊蚊、埃及伊蚊、致倦库蚊平均诱集率分别为94.00%、93.33%和81.27%;无蓝光分别是90.97%、90.00%和75.67%。BG-sweetscent联合蓝光对上述3种蚊虫平均诱集率分别为86.53%、80.67%和70.57%;无蓝光分别是83.50%、76.67%和67.00%。诱思达联合蓝光对上述3种蚊虫平均诱集率分别为88.47%、66.00%和59.67%;无蓝光分别是84.75%、63.33%和52.33%。无诱饵BG-home开启蓝光对上述3种蚊虫平均诱集率分别为38.00%、22.67%和62.33%;无蓝光分别是35.33%、20.00%和22.33%。 结论 BG-home使用上述3种引诱剂对白纹伊蚊的诱集效果最好,其次是埃及伊蚊;在无诱饵的情况下使用蓝光后对致倦库蚊的诱集增效显著。模拟试验表明BG-home联合使用诱饵对常见蚊虫,尤其对伊蚊的诱集效果好,可应用于登革热等防控现场的蚊媒监测与防治。
2022, 33 (6): 776-78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6.002
2020-2022年中山口岸不同港区小型哺乳动物及其携带体表寄生虫和病原体监测分析
李植涛, 刘德星, 陈健, 李婷婷, 魏晓雅, 岳巧云, 甘翔, 丁锦颜, 邱德义, 刘环宇
摘要173)      PDF (1987KB)(585)   
目的 监测调查中山口岸4个港区(中山、神湾、小榄和黄圃港区)的小型哺乳动物种类,及其携带媒介昆虫和自然感染鼠类病原体的情况。 方法 2020年5月-2022年5月使用笼夜法在中山口岸4个港区捕捉小型哺乳动物,采集其体表寄生虫并提取核酸,然后解剖取肝、脾、肺、肾4种器官的组织提取核酸,使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扩增引物Batl5310/R6036R和LCO1490/ HCO2198分别对小型哺乳动物和其体表寄生虫进行物种分子生物学鉴定;参照国境口岸检测鼠类病原体的行业标准检测捕获小型哺乳动物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汉坦病毒、致病性钩端螺旋体(钩体)、巴尔通体、土拉弗朗西斯菌(土拉菌)的感染情况,并用 χ 2检验对4个港区小型哺乳动物分布以及其携带寄生虫和自然感染病原体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4个港区共布放鼠笼1 630笼次,捕获小型哺乳动物48只,平均密度为2.94%,其中中山港区5只,神湾港区24只,小榄港区7只,黄圃港区12只,平均密度分别为1.23%、5.88%、1.73%和2.93%。共检出体表寄生虫34只,分别为虱17只,螨12只,蚤4匹,蜱1只,小型哺乳动物染虱率10.42%、染螨率12.50%、染蚤率6.25%、染蜱率2.08%,4个港区间小型哺乳动物各类体表寄生虫染虫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种共10只小型哺乳动物检测到感染巴尔通体,总阳性率为20.83%,其中黄圃港区巴尔通体阳性率为50.00%、神湾港区为16.67%,中山和小榄港区未检出;从8只黄胸鼠、3只褐家鼠和37只臭鼩中分别检出4、1和5只鼠巴尔通体阳性。检出巴尔通体中4条序列分别鉴定为 Bartonella tribocorumB. queenslandensisB. phoceensis,6条序列未鉴定到种,鼠种与巴尔通体种类间关联强度为 r=0.765。检测鼠疫菌、汉坦病毒、土拉菌及致病性钩体结果均为阴性。 结论 中山口岸小型哺乳动物密度较高,各港区小型哺乳动物均有体表寄生虫,其中2个港区的小型哺乳动物有自然感染巴尔通体的情况且感染率高,应加强卫生管理及鼠传疾病的防控工作。
2022, 33 (6): 793-79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6.005
气候变化背景下按蚊伊丽莎白菌全球和中国适生区分布预估研究
韦晓慧, 王晓旭, 冀好强, 梁莹, 刘起勇
摘要172)      PDF (8757KB)(479)   
目的 明确按蚊伊丽莎白菌当前和未来适生区分布范围,为预防该菌暴发,有效防控该菌在中国的扩散和蔓延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按蚊伊丽莎白菌地理分布信息21份,结合56个气候因子,利用最大熵模型预估按蚊伊丽莎白菌全球和中国适生区,使用R 4.2.2软件调整模型参数,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使用其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准确度,最终使用ArcGIS 10.5软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 结果 年降水量(bio12,27.0%)和1月最低温(tmin01,22.2%)对按蚊伊丽莎白菌的分布贡献率最大,当前气候条件下,按蚊伊丽莎白菌的高适生区主要分布在美国东南部、南美洲北部、欧洲西部、非洲中部、亚洲东南部部分地区,在中国的高适生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线以南湿润地区。未来气候条件下,不同强度的气候变化对其在全球及中国的适生区大体呈现促进作用,尤其是高辐射强迫下,其适生区面积增加较为显著。 结论 全球及中国在当前及未来气候条件下均存在较大面积的按蚊伊丽莎白菌适生区,且未来气候条件的变化对其适生区有促进作用。政府应采取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降低对按蚊伊丽莎白菌适生区的促进作用,存在其高适生区的省份,应加强监测、风险评估和应对。
2023, 34 (2): 165-17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05
云南省剑川县历史和新发鼠疫疫点主要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的对比分析
段彪, 张四祥, 赵彩凤, 洪梅, 苏丽琼, 赵文红, 杨智明, 鲁亮
摘要163)      PDF (1217KB)(594)   
目的 分析云南省剑川县历史和新发鼠疫疫点主要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种类构成、年际和季节消长趋势,探讨宿主和媒介种群特征与鼠疫流行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12-2021年云南省剑川县沙溪镇监测点(历史鼠疫疫点)和金华镇监测点(新发鼠疫疫点)的鼠疫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和相关性统计方法分析主要宿主动物、蚤类的种群特征。 结果 沙溪镇监测点共发现动物6目7科19属22种,其中室外发现6目7科18属20种,室内发现2目2科4属5种;金华镇监测点共发现宿主动物5目6科17属21种,其中室外发现5目6科17属20种,室内发现3目5科8属10种;2个监测点均以大绒鼠和齐氏姬鼠为优势种,其中沙溪镇这2种鼠的构成比分别为37.73%和45.90%,金华镇分别为35.86%和51.43%。2个监测点检获媒介蚤3科8属8种,其中鼠体蚤3科8属8种,巢穴蚤2科4属4种;沙溪镇鼠体染蚤率为28.91%(3 693/12 772),总蚤指数为0.79(10 144/12 772);金华镇鼠体染蚤率为29.39%(959/3 263),总蚤指数为0.71(2 321/3 263);2个监测点均以棕形额蚤和特新蚤为优势种,其中沙溪镇这2种蚤的构成比分别为33.20%和16.30%,金华镇分别为36.49%和19.09%。 结论 对比分析剑川县历史和新发鼠疫疫点主要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的种群特征,发现齐氏姬鼠及其鼠体棕形额蚤、特新蚤的种群特征与鼠疫流行关系更为密切。
2023, 34 (1): 31-3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06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2012-2021年鼠类寄生蚤构成和蚤指数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张璐, 韦晓慧, 常楠, 李泓运, 司晓燕, 白雪峰, 王君, 刘起勇
摘要161)      PDF (8614KB)(664)   
目的 调查和分析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主要鼠种、鼠体表寄生蚤的种类构成、优势鼠种蚤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为鼠疫风险评估及其预防和控制决策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2012-2021年锡林郭勒盟全盟12个鼠疫监测点监测资料,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统计分析主要鼠种及其鼠体蚤指数等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 结果 2012―2021年锡林郭勒盟共捕获鼠4科13属18种,共计50 551只,染蚤鼠数为19 958只,平均染蚤率为39.48%。共捕获蚤5科14属35种、亚种,共计83 147匹,总蚤指数为1.64。长爪沙鼠、达乌尔黄鼠以及布氏田鼠为优势鼠种,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同形客蚤指名亚种、光亮额蚤和秃病蚤蒙冀亚种为主要寄生蚤。长爪沙鼠体表寄生蚤的多样性高于布氏田鼠和达乌尔黄鼠。10年间,锡林郭勒盟混合鼠体蚤指数( S=-25.000, P=0.032)和达乌尔黄鼠鼠体蚤指数( S=-23.000, P=0.049)呈下降趋势,长爪沙鼠和布氏田鼠的鼠体蚤指数未发现明显变化。达乌尔黄鼠鼠体蚤指数高于布氏田鼠( H=15.000, P<0.001)和长爪沙鼠( H=-15.000, P<0.001),布氏田鼠和长爪沙鼠鼠体蚤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0.001, P=1.000)。混合鼠体蚤指数在7月(4.47)出现高峰。锡林郭勒盟各旗(县)之间的长爪沙鼠鼠体蚤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52.579, P<0.001),其中苏尼特左旗和镶黄旗最高;各旗(县)之间的达乌尔黄鼠鼠体蚤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73.253, P<0.001),其中西乌珠穆沁旗和正镶白旗最高;各旗(县)之间的布氏田鼠鼠体蚤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5.864, P=0.118)。 结论 锡林郭勒盟3种类型鼠疫疫源地交叉重叠。长爪沙鼠携带寄生蚤多样性高,传播鼠疫菌风险较大。各监测点应综合全面做好动物间鼠疫监测工作,警惕各疫源地动物间疫情复燃并波及人间。
2023, 34 (1): 82-9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15
上海市奉贤区2011-2021年蝇类生态学监测分析
戈斌, 张海兵, 刘洪霞, 周瑛, 刘清, 易可华, 黄涛
摘要161)   HTML    PDF (812KB)(477)   

目的: 掌握上海市奉贤区蝇的种类、构成、密度、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为奉贤区蝇类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21年上海市奉贤区蝇类监测数据,采用Excel 2013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和统计分析。不同生境蝇密度比较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结果: 2011-2016年奉贤区蝇类种群密度无明显变化,年平均密度为0.50~1.02只/笼,2017和2018年蝇密度升高明显(1.76和5.25只/笼),较2015年(1.03只/笼)分别增加70.87%和409.71%;2019和2020年蝇密度呈下降趋势,2021年蝇密度上升,仅次于2018年最高峰时的密度;累计捕获成蝇2 996只,平均密度为2.02只/笼;蝇种数量以厩腐蝇为主(占比31.38%),其次为棕尾别麻蝇(占比28.64%);大型绿化带蝇密度最高,为2.32只/笼;全年蝇密度6月达到高峰,7-8月密度陡然下降,9-11月密度平稳下降。结论: 奉贤区大型绿化带蝇类较多,6月是蝇类密度高峰期,预防蝇类传染疾病的关键时期在6月前,相关部门应加强蝇类防制意识,加强大型绿化带环境管理,减少蝇类孳生。

2023, 34 (4): 462-46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4.004
杭州市2017-2021年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生态学监测结果分析
金彬彬, 韦凌娅, 金慧, 曹阳, 王英红, 孔庆鑫
摘要160)   HTML    PDF (747KB)(532)   

目的: 了解杭州市2017-2021年媒介伊蚊在不同生境下的密度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为有效防控登革热、风险评估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和《浙江省病媒生物监测工作方案》对杭州市15个县(市、区)开展伊蚊监测。成蚊监测采用双层叠帐法,幼蚊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监测时间为4-11月。收集全市15个县(市、区)的蚊虫监测数据,使用Excel 2019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计算帐诱指数、BI及容器指数(CI),分类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2017-2021年杭州市双层叠帐法监测白纹伊蚊密度为2.54只/(顶·h),未捕获到埃及伊蚊。2017年成蚊密度最低,2020年成蚊密度最高,不同年份间帐诱指数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17,P=0.017)。季节分布总体呈双峰分布,蚊密度高峰主要在7和10月。2017-2021年平均BI值为9.18,BI高峰期为5-10月,CI显示,各类水体均有白纹伊蚊幼蚊分布,同一年不同水体间幼蚊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不同年份同一类水体间幼蚊密度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结论: 杭州市白纹伊蚊密度较高,存在登革热暴发和区域流行风险,建议各县(市、区)根据蚊虫密度变化、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及时采取蚊虫控制措施。

2023, 34 (4): 491-49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4.009
流行性乙型脑炎和西尼罗病毒双重微滴数字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张俊锋, 张雅丽, 王瑞晨, 禄阳, 张天姿, 付士红, 殷启凯, 李樊, 何英, 聂凯, 马超锋, 梁国栋, 扈瑞平, 许松涛, 王环宇
摘要157)      PDF (1462KB)(734)   
目的 建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和西尼罗病毒(WNV)的双重微滴式数字PCR(ddPCR)检测方法。 方法 基于已设计的JEV和WNV引物探针,建立JEV和WNV双重ddPCR检测反应体系,摸索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可重复性,灵敏度与双重荧光定量PCR(qPCR)的每个反应管内荧光信号达到设定的阈值所经历的循环数( Ct)值做对比。 结果 双重ddPCR检测反应体系对JEV和WNV的检测灵敏度均可达到10 2拷贝/μl,该方法的可重复性、特异性良好,未发现与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寨卡病毒、蜱传脑炎病毒以及人类基因组有交叉反应。 结论 建立的双重ddPCR方法能敏感、特异检测JEV和WNV,为不同场景下这2种病毒的检测提供了解决方案。
2023, 34 (3): 285-29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3.001
须喙按蚊入侵中国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及风险评估
李超, 杨海波, 梁莹, 王国政, 李阳, 王彬, 李泓运, 王君, 刘起勇
摘要157)      PDF (2540KB)(520)   
目的 评估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须喙按蚊入侵中国的风险,为监测预警提供依据。 方法 使用最大熵模型预测须喙按蚊近期在全球的潜在分布状况和预估未来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变化趋势。基于环境因子的贡献率,分析影响须喙按蚊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构建病媒生物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用于计算入侵物种的综合风险值。 结果 共筛选出须喙按蚊有效分布点99个;9月降雨量在影响须喙按蚊潜在适生区分布中占有主导作用;模型训练遗漏率与理论遗漏率大体一致,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88;当前气候情景下,须喙按蚊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海南省(自治区)以及四川盆地东部等;须喙按蚊在未来2081-2100年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585气候情景下中国的潜在适生区范围最广(207.51×10 4 km 2),未来各气候情景下适生区面积呈增加趋势;通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计算得出须喙按蚊的综合风险值为0.57,属于中等入侵风险物种。 结论 须喙按蚊在中国属于中等入侵风险物种,未来应根据其适生区分布情况完善蚊媒监测系统,制定科学的防控策略。
2023, 34 (2): 145-15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03
山东省部分地区2020-2021年小兽携带鼠传病原体的调查
韩英男, 刘言, 孙钦同, 孟蔚, 孙林, 赖世宏, 王学军, 康殿民
摘要155)      PDF (536KB)(620)   
目的 调查山东省部分地区小兽携带4种鼠传病原体情况,为鼠传疾病防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2020-2021年在山东省东营、潍坊、威海、临沂、滨州和菏泽市采集小兽肝、肾、脾和肺组织样本,应用TaqMan探针荧光PCR法检测钩端螺旋体(钩体)、巴尔通体,应用TaqMan探针反转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法检测汉坦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采用Excel 2016和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捕获小兽973只,其中褐家鼠454只,小家鼠441只,黄胸鼠21只,黑线姬鼠52只,鼩鼱4只,小仓鼠1只。动物组织检测结果显示,肺组织汉坦病毒阳性26份(2.67%),肝、肾、脾组织钩体阳性13份(1.34%)、巴尔通体阳性36份(3.70%),未检出SFTSV。褐家鼠的汉坦病毒和巴尔通体复合感染率为0.62%。 结论 山东省小兽存在汉坦病毒、钩体、巴尔通体的感染,应加强小兽携带鼠传病原体监测,优化鼠传疾病的防制工作,降低人群感染风险。
2022, 33 (6): 800-80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6.006
山东省淄博市2020年白纹伊蚊生态学监测及抗药性现状研究
成朔, 孙琪, 王延东, 张学庆, 景晓, 王学军
摘要154)      PDF (657KB)(639)   
目的 了解山东省淄博市白纹伊蚊的种群分布、密度、季节消长规律以及幼蚊和成蚊对不同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旨在为登革热风险评估、预测预警和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以及为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依据。 方法 幼蚊密度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和诱蚊诱卵器(MOT)法;成蚊密度监测采用双层叠帐法。抗药性监测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蚊虫抗药性生物学测定方法,即幼蚊采用浸渍法,成蚊采用接触筒法。 结果 幼蚊孳生容器中盆景及水生植物的容器指数(CI)最高,为36.46%。BI法和MOT法分别在4月下旬和5月中旬监测到幼蚊,高峰期在8月中旬和7月下旬,10月下旬基本消失。幼蚊监测平均BI为19.98,8月BI最高,达75.00。成蚊6月下旬开始出现阳性,8月中旬达到高峰,10月中旬消失,季节性消长明显。淄博市白纹伊蚊幼虫对残杀威和双硫磷2种常用杀虫剂的半数致死浓度(LC 50)分别为3.600 0和0.006 0 mg/L,为敏感品系的9.89和3.75倍。成蚊接触0.4%氯菊酯、0.03%溴氰菊酯、0.08%高效氯氰菊酯和0.07%高效氯氟氰菊酯药膜表现为抗性;而对0.05%残杀威、0.2%噁虫威和0.2%杀螟硫磷表现为可能抗性;对0.5%马拉硫磷和2%毒死蜱表现为敏感。 结论 淄博市白纹伊蚊分布广泛且密度高,存在因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引发本地流行的风险。淄博市白纹伊蚊幼虫对残杀威和双硫磷已产生抗性,成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均表现为抗性。应加强白纹伊蚊密度和抗药性监测,科学合理地使用杀虫剂,有效预防登革热的传播流行。
2022, 33 (6): 815-81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6.009
贵州省2017-2021年蚊类监测分析
张燕, 周敬祝, 王丹, 师伟芳, 向昱龙, 胡勇, 梁文琴
摘要153)      PDF (2287KB)(613)   
目的 了解贵州省人居及周边环境蚊虫的种类构成、种群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为蚊媒传染病的风险评估和病媒生物的科学有效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2017-2021年贵州省78个病媒生物省级监测点的蚊虫数据,分析蚊虫的种类构成,比较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不同生境蚊虫密度差异及季节消长规律。利用SPSS 24.0软件对不同生境布雷图指数(BI)和蚊密度进行方差分析,评估风险等级。 结果 2017-2021年共捕获雌蚊131 476只,蚊密度平均为5.82只/(灯·夜),其中致倦库蚊占比最高,达43.34%,其次是中华按蚊,占20.68%;大多数市(州)的优势蚊种均为致倦库蚊,其中致倦库蚊构成比最高的地区为遵义市,共捕获17 409只,占捕获总数的61.32%,不同地区蚊虫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276, P<0.001);2017-2021年蚊密度最高的生境均为牲畜棚,各生境优势蚊种均为致倦库蚊,不同生境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4.368, P<0.001);灯诱法监测的成蚊密度5月开始逐渐上升,蚊密度高峰出现在每年的6-8月,蚊密度9月开始迅速下降;BI季节消长呈现较明显的双峰分布,分别为6和8月,BI 5月开始迅速上升,9、10月逐渐下降;不同年份BI均>5,风险等级为1级的地区有安顺和贵阳市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19年安顺市和2021年贵阳市BI均>10,风险等级为2级。 结论 贵州省人居及周边环境中致倦库蚊和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农村环境蚊密度较高,特别是牲畜棚,它是蚊虫的重要孳生地,要特别加强该类环境蚊虫的防制。总体来看,贵州省的蚊虫活动高峰呈双峰型,分别为6和8月,出现双峰的原因可能与贵州省的独特气候和降雨情况息息相关。因此可在蚊虫繁殖高峰来临之前做好防治工作,降低蚊虫密度以及蚊媒病毒传播的风险。
2023, 34 (3): 356-36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3.013
杂志二维码
下载排行 近期热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