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3-8280 CN 10-1522/R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办
http://www.bmsw.net.cn/images/1003-8280/images/top-banner1.jpg|#|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http://www.bmsw.net.cn/images/1003-8280/images/top-banner2.jpg|#|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http://www.bmsw.net.cn/images/1003-8280/images/top-banner3.jpg|#|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http://www.bmsw.net.cn/images/1003-8280/images/top-banner4.jpg|#|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中文版
|
English
Toggle navigation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稿件要求
编辑部工作流程
版面费及发票事宜
期刊浏览
期刊订阅
学术资讯
下载中心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安徽省金寨县2013-2022年斑疹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丁俊飞, 管鹏程, 李伟
摘要
(
182
)
HTML
PDF
(825KB)(
427
)
可视化
目的
通过分析安徽省金寨县近10年斑疹伤寒流行特征,为科学防控斑疹伤寒提供依据。
方法
病例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3-2022年金寨县斑疹伤寒病例报告数据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定性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述,采用
χ
2
检验对其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2013-2022年,金寨县斑疹伤寒报告病例426例,年均发病率8.23/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4-9月(春夏季)为发病高峰,发病数占报告病例总数的85.68%(365/426);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男女性别比为0.62∶1,不同性别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30.878,
P
<0.001);60~<7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256.67/10万);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93.90%);23个乡镇中22个有病例报告。
结论
斑疹伤寒病例在金寨县分布广泛,以农民发病为主,中老年人群高发,发病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和季节性。需加强重点地区、高危人群的疾病监测和防控工作。
2023, 34 (6): 767-77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6.011
Select
青海血蜱
Hq012
基因在大肠埃希菌中的表达与纯化
马婧, 陈开廷, 广慧, 赵文斌, 杨寅冉, 高金亮, 曹美娜
摘要
(
168
)
HTML
PDF
(4936KB)(
456
)
可视化
目的
优化青海血蜱重组Hq012蛋白(rHq012)包涵体的诱导表达和纯化条件。
方法
从青海血蜱cDNA表达文库中克隆到1个在GenBank中无同源序列的新基因
Hq012
,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30a-Hq012并转化大肠埃希菌感受态细胞[
Escherichia coli
Rosetta(DE3)],用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rHq012。高压均质机裂解细菌,用6 mol/L盐酸胍溶解包涵体。比较先复性后纯化和先纯化后复性2种方法所得目的蛋白的产量。先复性后纯化即用稀释法复性后再用镍离子亲和层析法纯化蛋白;先纯化后复性即用镍离子亲和层析法纯化后再进行透析法复性。用12%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进行鉴定。
结果
Hq012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长度为759 bp,包含1个486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一个相对分子质量为18 500的蛋白质。诱导表达以浓度为0.1 mmol/L的IPTG诱导8 h蛋白表达量最高,包涵体用6 mol/L盐酸胍溶解。与先纯化后复性相比,先复性后纯化收获的rHq012产量相对较高。镍离子亲和层析纯化后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7 000,与预期的结果一致。
结论
0.1 mmol/L IPTG诱导8 h是青海血蜱rHq012蛋白的最佳诱导条件,先复性后纯化的方法是蜱源重组蛋白rHq012更优的纯化方法,研究为包涵体蛋白的纯化提供了参考。
2023, 34 (6): 713-71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6.001
Select
实验室品系家蝇对常用杀虫剂敏感基线的建立
张亚军, 赵春春, 冯星明, 王佳琳, 伦辛畅, 刘起勇, 孟凤霞
摘要
(
165
)
HTML
PDF
(565KB)(
522
)
可视化
目的
该研究旨在建立家蝇对6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基线,为我国家蝇抗药性系统监测和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点滴法测定本实验室常年饲养的家蝇敏感品系对4大类共6种杀虫剂(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敌敌畏、残杀威、呋虫胺)的敏感性,同时收集历史文献中的数据,以半数致死剂量(LD
50
)的95%置信区间(95%
CI
)是否重叠来判断敏感性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基于以上方法建立家蝇对这6种杀虫剂的敏感基线。
结果
供试的6种杀虫剂对家蝇的敏感基线依次为:溴氰菊酯(LD
50
=0.002 236 μg/♀,
y
=13.76+5.19
x
)、高效氯氰菊酯(LD
50
=0.003 692 μg/♀,
y
=9.34+3.84
x
)、氯菊酯(LD
50
=0.007 152 μg/♀,
y
=10.03+4.67
x
)、敌敌畏(LD
50
=0.074 20 μg/♀,
y
=5.02+4.44
x
)、残杀威(LD
50
=0.415 9 μg/♀,
y
=0.93+2.43
x
)、呋虫胺(LD
50
=0.103 6 μg/♀,
y
=6.31+6.41
x
)。
结论
测定了实验室敏感品系家蝇对6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水平,建立了敏感基线,为我国家蝇抗药性监测和抗性水平评估提供了参考依据。
2023, 34 (6): 719-72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6.002
Select
杭州市2017-2021年蝇类生态学监测结果及其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金彬彬, 周倩倩, 韦凌娅, 段恬筱, 王英红, 许永杰, 金慧
摘要
(
144
)
HTML
PDF
(738KB)(
508
)
可视化
目的
了解杭州市2017-2021年蝇种构成、种群密度和季节消长趋势,探讨气象因素对蝇类密度的影响,为蝇类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7-2021年4-11月在杭州市选择居民区、餐饮外环境、绿化带、农贸市场4类生境,采用笼诱法进行蝇密度监测,对获得的数据使用Excel 2019和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同年份、生境间数据差异进行
χ
2
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蝇类密度和气象因素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
结果
2017-2021年杭州市共布放诱蝇笼4 967个,捕获蝇10 267只,蝇类总密度为2.07只/笼;以麻蝇科蝇种、家蝇、丝光绿蝇和大头金蝇为优势蝇种,占捕获总数的74.00%,其中麻蝇科蝇种密度最高,为0.32只/笼。不同生境中,农贸市场蝇类密度最高,为2.79只/笼,餐饮外环境最低,为1.44只/笼,不同生境间蝇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8.493,
P
=0.001)。杭州市不同地区中,余杭区蝇类密度最高,建德市蝇类密度最低,各地区蝇类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
=1.433,
P
=0.140)。蝇类密度总体的季节消长呈“双峰”,高峰分别出现在6和8月,不同年份蝇类密度季节消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
=0.865,
P
=0.495)。杭州市蝇类密度与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最高气温极值、平均气温≥18 ℃的天数、平均露点温度、降水量、最大单日降水量、平均最低气温和最低气温极值呈现正线性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平均最高气温可进入回归方程
y
=-1.707+0.430
x
(
F
=79.701,
P
<0.001)。
结论
杭州市总体上以麻蝇科蝇种为优势蝇种,蝇密度以农贸市场最高,活动高峰期以夏季为主,蝇密度受多种气象因素影响,建议蝇类防制时在其活动高峰期前及早采取综合措施,以控制蝇密度处于不足为害的水平。
2023, 34 (6): 733-73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6.005
Select
浙江省温州市2013-2022年鼠疫宿主动物及媒介蚤类监测分析
李江峰, 陈帅
摘要
(
141
)
HTML
PDF
(527KB)(
329
)
可视化
目的
分析浙江省温州市鼠疫宿主动物及媒介种群数据,了解其动态变化趋势,为鼠疫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方法
收集整理温州市2013-2022年鼠疫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鼠疫宿主动物及媒介的分布特征。组间率的比较采用
χ
2
检验,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进行多组间蚤指数分布比较,蚤指数的变化趋势采用Mann-Kendall时间趋势检验,染蚤率和小型哺乳动物捕获率的时间变化趋势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
结果
2013-2022年温州市共捕获3目4科11属15种37 851只小型哺乳动物,总捕获率为9.44 %,以臭鼩(48.98 %)、褐家鼠(29.03 %)和黄胸鼠(9.32 %)为优势种。2013-2022年臭鼩捕获率呈上升趋势(
Z
=-27.408,
P
<0.001),褐家鼠和黄胸鼠捕获率均呈下降趋势(均
P
<0.001)。共梳检小型哺乳动物17 144只,染蚤动物629只,染蚤率为3.67 %,检获蚤1 962匹,蚤指数为0.11。不同小型哺乳动物染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875.254,
P
<0.001)。共剖检动物33 761只,均未分离到鼠疫耶尔森菌,检测36 958份血清,结果均为阴性。
结论
温州市动物间鼠疫疫情处于静息期,但存在鼠疫流行的风险,仍需进一步加强鼠疫监测,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2024, 35 (2): 177-18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2.009
Select
云南省埃及伊蚊击倒抗性基因流行特征研究
陈丽, 周克梅, 吴超, 赵晓涛, 董朝良, 尹小雄, 王炳辉, 姜进勇
摘要
(
133
)
HTML
PDF
(1928KB)(
437
)
可视化
目的
在云南省埃及伊蚊重点分布区,检测埃及伊蚊引起击倒抗性(kdr)的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基因(
VGSC
)突变并分析,阐明
VGSC
基因流行特征。
方法
收集云南省盈江县、瑞丽市、镇康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耿马县)、勐海县、景洪市和勐腊县共7个重点县(市)野生埃及伊蚊成蚊或幼蚊样本,直接测序法扩增
VGSC
部分基因片段,分析各位点突变率和联合突变构成情况。
χ
2
检验比较不同位点突变率和不同性别成蚊
VGSC
基因kdr突变的差异等。
结果
7个县(市)共计561只(雌蚊276只、雄蚊242只和幼蚊43只)埃及伊蚊样本成功提取蚊DNA基因组并被用于kdr突变的检测,共发现
VGSC
中4个位点突变。每个县(市)均存在S989P、V1016G和F1534C突变,S989P突变率为71.43%~100%,均值为92.51%[95%置信区间(
CI
)90.33%~94.70%];V1016G突变率均为100%;F1534C突变率为55.81%~100%,均值为85.38%(95%
CI
:82.45%~88.32%);首次发现瑞丽市、耿马县和镇康县3个县(市)存在Y1527F位点突变(0~35.45%),均值为8.73%(95%
CI
:6.39%~11.08%)。同时存在4种联合突变类型:S989P+V1016G、V1016G+F1534C、S989P+V1016G+F1534C和S989P+V1016G+Y1527F+F1534C,未发现单个位点突变情况。除盈江县外的6个县(市)雌蚊与雄蚊分别进行989、1016、1527和1534位点突变率以及联合突变构成比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
结论
云南省埃及伊蚊
VGSC
基因中kdr突变以多位点联合突变为主,且出现Y1527F新突变,应定期开展埃及伊蚊kdr突变监测,及时掌握其对杀虫剂靶标抗性变化规律。
2024, 35 (1): 1-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1.001
Select
miR-276-3p在白纹伊蚊幼虫几丁质代谢调控中的作用研究
傅菁文, 刘文娟, 张忠, 张瑞玲
摘要
(
132
)
HTML
PDF
(871KB)(
567
)
可视化
目的
探讨miR-276-3p在白纹伊蚊幼虫几丁质代谢中的作用,为实现利用几丁质代谢相关miRNA防控白纹伊蚊提供新的靶标。
方法
合成miR-276-3p特异性模拟物agomir和抑制剂antagomir的壳聚糖纳米颗粒,通过饲喂法过表达或抑制白纹伊蚊幼虫体内miR-276-3p的表达。利用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幼蚊体内miR-276-3p的相对表达量,利用生化分析法测定幼蚊及蛹的几丁质含量变化,并统计幼蚊存活率、化蛹率及蛹的羽化率。表达量差异比较使用two-way方差分析,几丁质含量两组间比较使用
t
检验,存活率差异分析采用乘积极限法的log-rank检验和Mantel-Cox检验。
结果
miR-276-3p agomir壳聚糖纳米颗粒可有效过表达白纹伊蚊幼虫体内miR-276-3p的表达量,第1和第3天后表达量较对照分别上调73.96%(
F
=932.401,
P
<0.001)、16.95%(
F
=114.551,
P
=0.047);miR-276-3p antagomir壳聚糖纳米颗粒可有效抑制miR-276-3p的表达,第1和第5天后表达量较对照分别下调13.42%(
F
=293.632,
P
<0.001)和1.49%(
F
=69.542,
P
=0.014);过表达miR-276-3p导致幼虫几丁质含量上升了25.34%(
t
=85.838,
P
=0.019),幼虫存活率下降,第8天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77.490,
P
=0.020),化蛹率为70.00%,低于对照组的90.00%;抑制miR-276-3p表达导致白纹伊蚊幼虫与蛹的几丁质含量分别下降了40.06%(
t
=71.811,
P
=0.028)和46.82%(
t
=92.147,
P
=0.011)。
结论
miR-276-3p对于白纹伊蚊幼虫的几丁质含量、存活率及化蛹率存在显著影响,相关研究结果为利用miRNAs调控白纹伊蚊幼虫的几丁质代谢,进而实现蚊虫防控提供了基础资料。
2023, 34 (5): 589-59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5.001
Select
贵阳市白纹伊蚊对3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及击倒抗性基因研究
张燕, 王丹, 周敬祝, 师伟芳, 罗小龙, 孔雪雪, 余好, 管毓威, 胡勇, 梁文琴
摘要
(
132
)
HTML
PDF
(1202KB)(
606
)
可视化
目的
了解贵阳市白纹伊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程度并检测击倒抗性基因突变,为该地区白纹伊蚊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2年7-8月在贵阳市不同方位采集白纹伊蚊幼虫,带回实验室饲养至F1~F2代,采用幼虫浸渍法和成蚊接触筒法测定其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单只提取白纹伊蚊成蚊基因组DNA,采用普通PCR扩增后直接测序的方法分析击倒抗性基因突变。
χ
2
检验用于分析各组间突变基因频率差异。
结果
贵阳市白纹伊蚊幼虫对溴氰菊酯、氯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的半数致死浓度(LC
50
)分别为0.559、0.021和0.012 mg/L,抗性倍数分别为433.33、46.67和16.44倍;0.03%溴氰菊酯、0.4%氯菊酯和0.08%高效氯氰菊酯处理后白纹伊蚊成蚊的死亡率均<80.00%;敏感品系白纹伊蚊在1016、1532和1534基因位点均未检测到突变,自然种群白纹伊蚊在3个位点均检测到击倒抗性基因突变。1016位点有2种等位基因,即野生型GTA(V)(76.35%)和突变型GGA(G)(23.65%),其敏感表型与抗性表型突变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
=1.810,
P
=0.178);有3种基因型,即野生型纯合子V/V(58.78%)、野生/突变型杂合子V/G(35.14%)和突变型纯合子G/G(6.08%)。1532位点有2种等位基因,即野生型ATC(I)(99.83%)和突变型ACC(T)(0.17%);有2种基因型,即野生型纯合子I/I(99.66%)和野生/突变型杂合子I/T(0.34%)。1534位点有2种等位基因,即野生型TTC(F)(48.48%)和突变型TCC(S)(51.52%),其敏感表型与抗性表型突变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
=0.603,
P
=0.437);有3种基因型,即野生型纯合子F/F(8.11%)、野生/突变型杂合子F/S(80.74%)和突变型纯合子S/S(11.15%)。
结论
贵阳市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对3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均已产生中高抗性,并发生击倒抗性基因突变,但未发现其基因突变与抗性表型有明显关联;可持续监测该地区白纹伊蚊抗药性水平,指导杀虫剂科学合理使用,以有效防治蚊虫和延缓杀虫剂抗性产生和发展。
2023, 34 (5): 600-60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5.003
Select
浙江省东阳市蜱类分布及大别班达病毒携带状况调查
郭斌, 吴爱兰, 陈康, 贾旭强, 马婧婧, 徐悦辰, 吴振华, 张静, 金旭晶
摘要
(
128
)
HTML
PDF
(926KB)(
550
)
可视化
目的
了解浙江省东阳市蜱类分布特点和大别班达病毒携带情况,为防制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9-2020年在东阳市山区、丘陵及盆地3种地形各设立2个镇(街道)作为监测点,采用人工布旗法在野外采集游离蜱,采用体表检蜱法收集家养动物(羊、牛、犬)和野鼠等宿主动物体表寄生蜱,对蜱标本进行种类鉴定,采用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检测大别班达病毒。率的差异采用
χ
2
检验,捕获蜱数量差异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
结果
调查发现东阳市有1科4属10种蜱,山区、丘陵和盆地生境不同季度捕获游离蜱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检验
P
<0.001),山区明显高于盆地地区;一、二季度蜱密度明显高于三、四季度。游离蜱平均密度为30.83只/(布旗·100 m),家养动物平均染蜱率为18.72%,蜱指数为0.94,鼠类平均染蜱率为8.59%,蜱指数为0.22;游离蜱、家养动物体表寄生蜱、鼠类体表寄生蜱优势种群有所不同,分别为长角血蜱、镰形扇头蜱和粒形硬蜱。185组794只蜱样品中未检测到大别班达病毒。
结论
东阳市野外环境及动物体表蜱普遍存在,且种类较为丰富,春夏季节密度较高,提示春季为灭蜱最佳时间。
2023, 34 (6): 739-743,74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6.006
Select
重点流行地区(云南和广东省)登革热防控现状、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措施研究
李世豪, 赵忠辉, 岳玉娟, 任佳荣, 罗雷, 杨明东, 赵宁, 郭玉红, 吴海霞, 刘小波, 刘起勇
摘要
(
128
)
HTML
PDF
(671KB)(
626
)
可视化
目的
通过深入访谈,了解重点流行地区(云南和广东省)登革热流行的影响因素和防控工作存在的不足,为当地登革热的防控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方法
在我国云南和广东省登革热疫情严重的市(州)选择25名从事登革热防控研究、流行病学调查、治疗等方面的专业人员,用自行设计的访谈提纲逐一进行访谈,获得访谈资料电子文稿,将资料导入MAXQDA 2020软件,利用主题框架法进行分类、标记和分析,并制成表格。
结果
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共得到一级主题4个:(1)登革热防控现状,即目前的防控策略和措施,归纳出4个归属于日常应对的措施,7个归属于登革热暴发时的应对策略和措施;(2)影响登革热防控的因素,气候因素有2个,社会因素有6个,其中,社会因素可以通过人为干预而控制登革热流行;(3)登革热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访谈资料显示,专家提到次数最多的是政府重视程度不够、财政投入不平衡不充分、群众参与度低、考核监督机制缺乏,其他存在问题有6个;(4)登革热应对关键点,此部分通过归纳总结,共提取出10个应对关键点。
结论
我国云南和广东省登革热重点流行地区应建立长效应对机制,发挥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并全力调动当地居民参与防控的积极性,合理分配防控资金,加强媒介伊蚊控制,为我国登革热疾病可持续精准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023, 34 (6): 754-76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6.009
Select
黑龙江省漠河口岸地区2019-2022年鼠类及其携带病原监测结果分析
于波, 刘星媛, 王一平, 牛磊, 魏子桐, 王强, 梁慧杰
摘要
(
128
)
HTML
PDF
(620KB)(
460
)
可视化
目的
掌握黑龙江省漠河口岸鼠的种类、分布、季节消长及携带病原体情况,为该口岸深入开展鼠类及相关传染病防治研究提供参考和依据。
方法
采用夹夜法于2019-2022年每年的5-8月开展鼠密度监测,每月连续监测3 d。应用巢式PCR和普通PCR方法,对采集的鼠类样本开展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FGR)、鼠疫耶尔森菌、伯氏疏螺旋体等11种鼠源病原体检测。采用
χ
2
检验比较鼠类密度和鼠类携带病原体阳性率差异。
结果
捕获鼠类1目3科6属7种共208只。黑线姬鼠为该地区优势种,占35.58%;朝鲜姬鼠次之,占16.83%。共检出6种病原体,总阳性率50.48%;其中SFGR阳性率最高(40.38%),其次为汉坦病毒(11.54%)和伯氏疏螺旋体(3.85%)。病原体复合感染鼠20只,占总阳性数的19.05%,其中3种病原体复合感染鼠1只。
结论
漠河口岸鼠类携带汉坦病毒、伯氏疏螺旋体和SFGR等多种病原体,应重点加强该地区的鼠类及鼠源疾病的预警监测。
2023, 34 (6): 728-73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6.004
Select
山东省淄博市2022年重要病媒生物生态学监测状况分析
杜俊, 王延东, 郑加玉, 孙琪, 刘聪聪
摘要
(
127
)
HTML
PDF
(862KB)(
508
)
可视化
目的
了解淄博市2022年主要病媒生物种类构成情况,掌握其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为淄博市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淄博市蚊、蝇、鼠和蜚蠊4种病媒生物进行密度监测。蚊类监测采用诱蚊灯法和布雷图指数(BI)法;蝇类监测采用笼诱法;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蜚蠊监测采用粘捕法。不同生境下病媒生物构成比的差异采用
χ
2
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
结果
2022年淄博市成蚊平均密度为11.81只/(灯·夜),8月密度最高,为32.51只/(灯·夜),优势种群为淡色库蚊;幼蚊7和8月BI值均>10.00,9月BI值>20.00。2022年淄博市蝇类平均密度为12.51只/笼,蝇类密度7月达到最高峰,为66.98只/笼,优势蝇种为市蝇。2022年淄博市鼠类平均密度为1.15%,9月鼠密度最高,优势鼠种为褐家鼠。2022年淄博市蜚蠊平均密度指数为3.15只/张,9月为活动最高峰,优势种群为德国小蠊。不同生境下蚊类、蝇类、鼠类构成比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
2
=3 160.149、1 029.005、33.394,均
P
<0.001)。
结论
淄博市主要病媒生物是淡色库蚊、市蝇、褐家鼠和德国小蠊,夏季7-9月密度较高,应适时采取适当措施控制病媒生物密度,减少媒介生物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2024, 35 (1): 36-4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1.007
Select
中国大陆2005-2020年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岳玉娟, 刘小波, 任东升, 殷文武
摘要
(
127
)
PDF
(3016KB)(
655
)
可视化
目的
分析2005-2020年中国大陆本地和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时间、空间和人群分布等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采用Excel 2010软件分析登革热的季节性特征;采用R 4.0.2语言,基于Mann-Kendall趋势检验对登革热逐年发病年龄中位数开展趋势分析;通过ArcGIS 10.3软件实现病例的地图可视化,并开展空间分析。
结果
2005-2020年中国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告81 648例登革热本地病例。本地病例报告于5-12月,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特征,以8-11月高发(占98.26%),发生在35°36'N以南省份,主要分布于广东(74.01%)和云南省(13.74%)。2014和2019年发生了2次登革热大暴发,本地病例数分别为46 033和15 376例(共占75.21%)。2005-2020年本地病例的男女性别比为0.99∶1;25~<55岁年龄组的病例占54.93%;本地病例数居前3位的职业是家务及待业(21.40%)、商业服务(12.46%)和离退人员(11.71%)。本地病例的年龄中位数为40岁[四分位距(IQR):27~54]。2005年以来本地病例年龄中位数总体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
=1.510,
P
=0.131)。2005-2020年中国大陆除西藏自治区(西藏)以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报告12 701例输入性病例。输入性病例全年均有报告,具有季节性和地方性特征,以6-11月高发(占81.81%),主要分布于云南、广东、福建和浙江省。输入性病例主要来源于缅甸和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2019年输入性病例数达峰值,为5 813例(占输入性病例总数的45.77%)。2005-2020年输入性病例数男女性别比为2.05∶1;25~<55岁年龄组的病例占73.29%;输入性病例数居前3位的职业是农民(24.13%)、商业服务(19.34%)和家务及待业(13.91%)。输入性病例的年龄中位数为33岁(IQR:26~44)。2005年以来输入性病例年龄中位数总体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
=0.413,
P
=0.679)。相较于2019年报告的15 376例本地病例和5 813例输入性病例,2020年登革热病例数有大幅度下降,报告616例本地病例和158例输入性病例。
结论
我国登革热仍是由输入性病例引起的本地暴发,具有显著的地方性和季节性特征。本地病例主要分布于广东和云南省,输入性病例主要来源于缅甸、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2005-2020年登革热病例年龄中位数无明显改变。
2023, 34 (6): 761-766,81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6.010
Select
浙江省绍兴市2017-2019年蜱生态学监测结果分析
蒋国钦, 方益荣, 徐燕, 蒋吉泱, 何学军
摘要
(
125
)
HTML
PDF
(547KB)(
410
)
可视化
目的
对浙江省绍兴市2017
-
2019年蜱生态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绍兴市不同时间、地区、宿主动物和生境蜱类密度变化规律,为蜱的防控措施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
在绍兴市设置6个蜱监测点,采用动物体表检蜱法开展寄生蜱监测,采用布旗法开展游离蜱监测。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绍兴地区2017
-
2019年寄生蜱平均蜱指数为0.53,9月蜱指数最高(0.78),3月最低(0.03);山羊体表寄生蜱指数最高(0.77),犬(农村)次之(0.21);上虞区寄生蜱指数最高,为1.59,越城区未检获寄生蜱。游离蜱平均密度为0.90只/(布旗·100 m),9月最高,为1.63只/(布旗·100 m),3月最低,为0.10只/(布旗·100 m);农村荒坡草地蜱密度最高,为6.57只/(布旗·100 m),其次为农村自然村周边,为0.09只/(布旗·100 m);上虞区蜱密度最高,为5.67只/(布旗·100 m),嵊州市次之,为0.02只/(布旗·100 m)。
结论
绍兴市农村荒坡草地游离蜱密度最高,山羊体表寄生蜱密度最高,在蜱传疾病高发地区应根据监测结果采取针对性的防蜱灭蜱措施。
2024, 35 (2): 166-17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2.007
Select
山东省青岛市2017-2022年蝇类生态学监测与结果分析
王伟, 修璟威, 宋富成, 马小芳, 李炳辉, 孙庚晓, 黄奕清, 刘砚涛
摘要
(
123
)
HTML
PDF
(766KB)(
468
)
可视化
目的
了解青岛市蝇类种群构成、密度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为蝇类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笼诱法进行蝇类生态学监测,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蝇种构成比差异采用
χ
2
检验,蝇密度差异采用Kruskal-Wallis
H
秩和检验。
结果
2017-2022年共捕获蝇类10 490只,年平均密度为12.14只/笼;优势蝇种为麻蝇科(Sarcophagidae)蝇种、家蝇(
Musca domestica
)和丝光绿蝇(
Lucilia sericata
),占比分别为22.73%、17.58%和17.45%,不同年份蝇种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4 863.573,
P
<0.001);蝇类活动时间跨度长,3-11月均有活动,不同年份蝇密度季节峰值均出现在7月,峰值分别为47.63、32.13、33.63、23.00、26.75、28.50只/笼,不同年份蝇密度季节消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
=36.442,
P
<0.001);不同生境中农贸市场蝇密度最高,餐饮外环境最低,分别为15.27和7.26只/笼,不同生境各蝇种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
=2.386,
P
=0.035);优势蝇种中,家蝇在居民区的密度最高,为3.18只/笼,麻蝇科在农贸市场、绿化带和居民区的密度均较高,蝇密度分别为2.68、2.73和3.75只/笼,丝光绿蝇在农贸市场的密度最高,为3.34只/笼。
结论
青岛市蝇类主要活动场所为农贸市场和居民区,活动最高峰在7月,不同蝇种活动的生境不同。在蝇类防制过程中应结合密度消长规律,根据各生境优势蝇种及其孳生特点,采取针对性的防制措施,有效降低蝇密度。
2024, 35 (1): 21-2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1.004
Select
南昌市2017-2022年鼠类种群密度与季节消长监测分析
付仁龙, 陈飞, 刘仰青, 陶卉英, 马红梅, 范义兵, 杨树
摘要
(
122
)
HTML
PDF
(614KB)(
395
)
可视化
目的
了解南昌市鼠种构成、鼠密度、不同生境鼠密度变化及季节消长情况,为南昌市科学制定鼠类防控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
2017-2022年设置城镇居民区、农村自然村和特殊行业3种监测生境,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南昌市3类不同生境的鼠种构成及鼠密度季节消长等。采用Excel 2021软件整理数据,SPSS 26.0软件用于分析南昌市3类不同生境的鼠种构成及鼠密度季节消长等。描述性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不同年份和不同生境的鼠密度比较采用
χ
2
检验。
结果
2017-2022年南昌市共布放有效鼠夹104 121夹次,捕获鼠类548只,平均鼠密度为0.53%,6年间鼠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34.857,
P
<0.001)。总鼠密度、3种优势鼠种(褐家鼠、小家鼠和黄胸鼠)的全年密度以及城镇居民区和特殊行业生境的鼠密度均随季节变化呈双峰分布,而农村自然村生境的鼠密度呈单峰趋势,峰值在7月。不同生境鼠密度农村自然村(1.56%)>特殊行业(0.45%)>城镇居民区(0.30%)(
χ
2
=304.340,
P
<0.001)。城镇居民区和农村自然村的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和黄胸鼠,小家鼠在特殊行业占优势(47.47%)。褐家鼠在特殊行业和农村自然村的构成比呈下降趋势,黄胸鼠在城镇居民区的构成比先升后降,而在特殊行业和农村自然村则总体呈上升趋势;小家鼠在3类不同生境的构成比总体均呈上升趋势。
结论
2017-2022年南昌市不同年份间鼠密度差异较大,鼠密度随季节变化呈双峰分布,农村自然村鼠密度较高,应针对不同生境鼠种的变化采取针对性的防制措施以降低鼠密度及鼠源疾病风险。
2024, 35 (1): 32-3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1.006
Select
安徽省芜湖市2022年德国小蠊对常用卫生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
侯银续, 王斐, 安洲, 仝飞, 芮振宇, 台德运, 任东升, 孟凤霞, 吴磊, 徐庆华
摘要
(
120
)
HTML
PDF
(578KB)(
609
)
可视化
目的
了解安徽省芜湖市德国小蠊的抗药性水平,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2年3-6月,在芜湖市弋江、镜湖、三山和鸠江区的餐饮店、面包店、宾馆、超市和农贸市场等生境采集试虫,采用药膜法对12种常用杀虫剂进行抗药性生物测定。运用SPSS 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相关性分析。
结果
芜湖市德国小蠊对氯菊酯、胺菊酯、氯氰菊酯、溴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残杀威、甲基吡恶磷、乙酰甲胺磷、敌敌畏和毒死蜱的24 h死亡率,分别为91.20%、18.40%、91.33%、89.47%、77.85%、92.62%、99.19%、100%、96.85%、100%、76.06%和99.00%,半数击倒时间(KT
50
)分别为32.63、900.61、28.17、30.47、26.60、11.06、16.54、17.93、14.13、59.66、27.57和38.21 min。依照死亡率抗性标准,芜湖市德国小蠊对高效氯氟氰菊酯、残杀威、甲基吡恶磷、乙酰甲胺磷、毒死蜱为敏感种群,对氯菊酯、氯氰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为可能抗性种群,对胺菊酯、顺式氯氰菊酯和敌敌畏为抗性种群。依照击倒抗性标准,芜湖市德国小蠊对甲基吡恶磷敏感;对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残杀威、乙酰甲胺磷、毒死蜱为低度抗性,分别为2.58、3.21、1.39、2.01和1.41倍;对氯菊酯、氯氰菊酯、溴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及敌敌畏为中度抗性,分别为6.54、6.39、7.79、5.58和7.14倍;对胺菊酯为极高度抗性(259.54倍)。KT
50
、24 h死亡率与杀虫剂用量间无相关关系(
r
KT
50
-杀虫剂使用量
=0.045,
r
24 h死亡率-杀虫剂使用量
=0.141,均
P
>0.05)。
结论
芜湖市德国小蠊对多种杀虫剂产生中、高度抗性,在蜚蠊防制中应结合抗药性监测结果,规范杀虫剂使用,以延缓抗药性的发展。
2023, 34 (5): 612-61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5.005
Select
浙江省台州市2017-2022年媒介蚊虫生态学监测及病毒携带状况调查
赵怡双, 菅越, 尤晓杰, 王敏雅, 陈财荣
摘要
(
119
)
HTML
PDF
(808KB)(
583
)
可视化
目的
了解浙江省台州市2017-2022年实施新版病媒生物监测方案以来蚊虫种类、密度、季节消长及病毒携带状况,为媒介蚊虫防制及蚊媒传染病的预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台州市9个县(市、区)设置监测点,每年4-11月分别采用诱蚊灯法和布雷图指数(BI)法开展成蚊和幼蚊生态学监测,2022年6-8月在路桥区采集成蚊并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登革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西尼罗病毒、基孔肯亚病毒、黄热病毒和辛德毕斯病毒6种病毒。数据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7-2022年,台州市共布放诱蚊灯4 800台夜,捕获雌蚊109 160只,平均蚊密度为22.74只/(灯·夜),其中三带喙库蚊76 799只,占70.35%,其次为淡色/致倦库蚊20 724只(18.98%)。6-9月为成蚊活动高峰期。不同生境平均蚊密度以牲畜棚(养殖场)最高,为92.91只/(灯·夜)。牲畜棚(养殖场)以三带喙库蚊为优势种,占83.08%,居民区等其他生境均以淡色/致倦库蚊为优势种(构成比均>60%),不同生境蚊种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60 286.496,
P
<0.001)。幼蚊监测共调查居民户94 523户,平均BI值为16.94,4-11月平均BI值均>5。阳性积水以闲置容器(碗、瓶、缸、罐)为主,占54.88%,轮胎/废旧轮胎伊蚊孳生率最高为37.37%。共检测淡色/致倦库蚊雌蚊1 050只,白纹伊蚊雌蚊1 140只,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结论
台州市居民区优势蚊种为淡色/致倦库蚊,牲畜棚(养殖场)蚊密度较高、优势蚊种为三带喙库蚊,4-11月均有登革热传播风险,需加强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性蚊虫防制措施,防止输入性或本地蚊媒传染病传播流行。
2023, 34 (5): 622-62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5.007
Select
安徽省2022年小兽携带汉坦病毒基因序列分析
陈晴晴, 侯银续, 陆皖行, 吴小珉, 吴磊, 徐庆华
摘要
(
113
)
HTML
PDF
(1283KB)(
310
)
可视化
目的
了解安徽省小兽携带汉坦病毒情况及病毒基因型特征。
方法
2021年9月-2022年12月,安徽省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病原学监测方案(试行)》采集小兽样本,运用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小兽肺标本汉坦病毒核酸,对阳性标本进行S片段全长扩增、测序及基因序列分析。
结果
全省16个地市共检测4 075份样本,包括8种小兽,其中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和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分别占32.15%、21.87%、21.72%和20.86%。汉坦病毒核酸阳性率为1.47%(60/4 075),包含汉滩病毒和首尔病毒。60份阳性标本通过交叉PCR法扩增获得19条S序列,遗传进化分析显示汉滩病毒属于H5亚型,首尔病毒为S3亚型,序列之间核苷酸相似性为72.00%~100%,氨基酸相似性为83.00%~100%。
结论
安徽省小兽中存在汉滩病毒和首尔病毒感染,应加强对小兽汉坦病毒的监测工作,为肾综合征出血热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2024, 35 (3): 261-26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3.001
Select
重庆市2021-2022年鼠传病原体监测结果分析
肖汉森, 何亚明, 涂涛田, 张应, 王政, 季恒青
摘要
(
112
)
HTML
PDF
(580KB)(
619
)
可视化
目的
监测重庆市重点地区小型兽类携带5种常见鼠媒病原体的流行情况,为指导当地鼠源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1-2022年,在重庆市中心城区、万州区、涪陵区3个监测点使用笼夜法捕捉小型兽类,提取其肝、脾、肺、肾组织的核酸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问号钩端螺旋体(钩体)、莫氏立克次体、巴尔通体,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检测汉坦病毒及大别班达病毒。运用Excel 2010软件进行数据汇总和整理,SPSS 22.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种群构成比、病原体携带率的比较采用
χ
2
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捕获小型兽类9种1 188只,其中褐家鼠最多,占比为33.50%,黄胸鼠占比为26.77%,四川短尾鼩占比26.01%,小家鼠占比为9.85%,其余还捕获小泡巨鼠、大足鼠、北社鼠、黑线姬鼠、灰麝鼩,不同监测点的小型兽类种类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714.786,
P
<0.001)。所有检测样本中,发现汉城型汉坦病毒阳性4份(只),问号钩体阳性24份(只),巴尔通体阳性8份(只),其余均为阴性。共发现33只小型兽类呈阳性,其中2只黄胸鼠、1只褐家鼠同时携带问号钩体和汉城型汉坦病毒,病原体总体携带率为2.78%,其中汉坦病毒总携带率为0.34%,问号钩体总携带率为2.02%,巴尔通体总携带率为0.67%,3种病原体的携带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18.857,
P
<0.001)。
结论
重庆地区小型兽类中监测到问号钩体、巴尔通体和汉坦病毒,检出阳性较多的小型兽类为褐家鼠、黄胸鼠和四川短尾鼩,主要分布于重庆城区的重点行业和万州区的农村居民区,当地应对鼠源疾病流行及防控予以重点关注。
2023, 34 (5): 628-63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5.008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杂志二维码
下载排行
近期热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