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3-8280 CN 10-1522/R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办
http://www.bmsw.net.cn/images/1003-8280/images/top-banner1.jpg|#|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http://www.bmsw.net.cn/images/1003-8280/images/top-banner2.jpg|#|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http://www.bmsw.net.cn/images/1003-8280/images/top-banner3.jpg|#|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http://www.bmsw.net.cn/images/1003-8280/images/top-banner4.jpg|#|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中文版
|
English
Toggle navigation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稿件要求
编辑部工作流程
版面费及发票事宜
期刊浏览
期刊订阅
学术资讯
下载中心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登革热媒介伊蚊可持续控制现状及展望
刘小波, 任东升, 梁莹, 岳玉娟, 鲁亮, 刘起勇
摘要
(
365
)
HTML
PDF
(972KB)(
1375
)
可视化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媒介生物传染病,给全球和我国造成了沉重的疾病、经济和社会负担。受气候变化、全球化、城市化和公共卫生杀虫剂抗性等多维驱动因素的影响,全球及我国的登革热传播及暴发风险日益增加。当前,传统的媒介伊蚊监测与控制技术在登革热防控中已经暴露出了一些短板,创新的媒介伊蚊监测与控制工具产品及施用技术研发相对不足,已难以满足新时期登革热防控工作的需求。未来,需要积极落实媒介伊蚊可持续控制策略,按照登革热分级响应做好媒介伊蚊防控,综合利用各种适宜的技术,为我国登革热的风险评估、预警及科学精准防控提供依据。
2024, 35 (6): 633-63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6.001
Select
上海市东部沿海地区大型建筑工地灭鼠毒饵适口性研究
冯磊, 陆丽华, 元永艇, 于思雨, 刘汉昭
摘要
(
297
)
HTML
PDF
(924KB)(
1332
)
可视化
目的
筛选适口性好的灭鼠毒饵,为大规模灭鼠活动减少灭鼠时间和提高灭鼠质量提供支持。
方法
将含0.005%溴鼠灵的蜡块、稻谷毒饵、玉米毒饵、小麦毒饵、花生毒饵与1种基饵(自然晒干的花生米)按照1∶1两两配对,饱和式投放,连续7 d观察和记录摄食情况,采用方差分析和两变量相关性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花生毒饵7 d累计摄食系数(FC)为0.57,适口性好;稻谷毒饵为0.18,溴鼠灵蜡块为0.18,玉米毒饵为0.17,适口性均为中等;小麦毒饵为0.10,适口性差。稻田(
F
=25.340,
P
<0.001)、居民区(
F
=5.667,
P
=0.002)和树林生境(
F
=3.190,
P
=0.022)中各毒饵7 d累计F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是花生毒饵的最高,分别为0.69、0.54、0.49,居民区中玉米毒饵的7 d累计FC为0.41,适口性均好。
结论
上海市东部沿海地区建筑工地开工前,可采用含溴鼠灵的花生毒饵开展大范围灭鼠工作,可提高灭鼠的效率。
2024, 35 (5): 513-51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5.001
Select
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及其病毒基因型研究进展
闫文喆, 李晋宇, 郭玉红, 岳玉娟, 刘小波, 宋秀平, 鲁亮, 赵宁
摘要
(
249
)
HTML
PDF
(1072KB)(
1196
)
可视化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乙脑病毒)是在我国持续传播的重要虫媒病毒,其引起的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多年来,虽然乙脑在我国已得到显著控制,但生态变化和疫苗接种等因素作用,使我国乙脑病例的地理分布、发病人群年龄结构等流行病学特征发生改变。乙脑病毒进化迅速,优势基因型从GⅢ 转变为GⅠ,给乙脑的防控工作带来挑战。该文对我国乙脑的流行特征及乙脑病毒的基因型研究进行综述,为乙脑防控提供参考。
2024, 35 (6): 744-75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6.022
Select
2023年云南省部分地区蚊虫种类及蚊媒病毒调查研究
张娟, 王婷婷, 普舒伟, 范芝宏, 毛梦菊, 蒋雪莹, 李文东, 周晓梅
摘要
(
233
)
HTML
PDF
(990KB)(
1290
)
可视化
目的
调查云南省部分地区2023年蚊虫种类及虫媒病毒携带情况,为蚊媒传染病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2023年7—8月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开远市、玉溪市华宁县和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3个地区采集蚊虫,将蚊虫分类鉴定后,采用荧光定量PCR法筛查多种蚊媒病毒,采用普通PCR扩增蚊媒病毒靶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病毒序列进行分析。
结果
采集蚊虫4属5种共9 060只,其中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50.30%,中华按蚊次之,占33.77%,致倦库蚊、骚扰阿蚊和刺扰伊蚊较少,分别占5.96%、2.98%和2.98%。从开远市、华宁县检测出10株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批阳性率为3.31%,未检出其他病毒。对开远市和华宁县8株乙脑病毒的NS1基因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及核苷酸与氨基酸同源性分析,发现均属于基因Ⅰ型乙脑病毒。
结论
云南省不同被调查地区的优势蚊种各不相同,开远市和华宁县以三带喙库蚊为主,元江县以中华按蚊为主。首次在开远市和华宁县分离到乙脑病毒,从病原学上证实2地是乙脑流行区,应加强蚊虫监测与防制工作。
2024, 35 (5): 616-62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5.018
Select
浙江省2017—2022年德国小蠊对5种杀虫剂抗药性监测结果分析
王金娜, 刘钦梅, 吴瑜燕, 罗明宇, 李天奇, 龚震宇, 孙继民
摘要
(
225
)
HTML
PDF
(572KB)(
1395
)
可视化
目的
掌握浙江省德国小蠊对5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德国小蠊合理用药和科学防制提供依据。
方法
2017—2022年,在浙江省11个地市,在不同年份选择不同的监测地区进行德国小蠊现场种群的采集。采用三角烧瓶药膜法测定德国小蠊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乙酰甲胺磷、敌敌畏和残杀威的抗药性,采用Probit回归模型分析功能,计算半数击倒时间(KT
50
)和抗性倍数。
结果
2017—2022年,浙江省德国小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总体抗药性水平较高,2022年金华、2021年绍兴、2018年温州和2018年丽水市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倍数分别为11.49、6.48、16.00和6.87,出现中高度抗药性。2020年衢州、2017年温州、2018年金华和2018年丽水市对溴氰菊酯抗性倍数分别为8.66、10.20、11.66和7.58,出现中高度抗药性。2022年金华、2021年绍兴和2017年温州市对敌敌畏的抗性倍数分别为7.86、7.33和7.05,出现中度抗药性。浙江省德国小蠊对乙酰甲胺磷和残杀威总体抗性水平较低,基本维持在低度抗性或敏感的水平。宁波地区德国小蠊对残杀威抗性从2020年开始由敏感发展为低度抗性;衢州地区德国小蠊对溴氰菊酯抗性从2020年开始发展为中度抗性;与2018年相比,绍兴地区德国小蠊2021年对菊酯类杀虫剂和敌敌畏由敏感发展为中低度抗性。2022年德国小蠊抗药性水平较高的地区为金华市,当地德国小蠊对高效氯氰菊酯为高度抗性,对溴氰菊酯和敌敌畏为中度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8.87和7.86;对残杀威和乙酰甲胺磷抗性水平较低,抗性倍数为2.36和1.16。
结论
浙江省德国小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性水平较高,对其他种类的杀虫剂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抗药性,在防制过程中,需根据德国小蠊的抗药性情况选择合适的杀虫剂。
2024, 35 (5): 523-52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5.003
Select
北京市顺义区白纹伊蚊Brevihamaparvovirus属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许秀燕, 阎婷, 李静, 朱思捷, 张洪江, 周小洁, 佟颖, 张勇
摘要
(
206
)
HTML
PDF
(5282KB)(
733
)
可视化
目的
对2021年北京市顺义区采集的白纹伊蚊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
方法
将蚊虫研磨液平行接种叙利亚仓鼠肾细胞(BHK-21细胞)和白纹伊蚊卵细胞(C6/36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对病毒分离物开展分子生物学鉴定。
结果
2021年在北京市顺义区野外采集的白纹伊蚊标本中分离到1株可以引起C6/36细胞病变的病毒分离物(AalDV-8)。病毒基因组编码区核苷酸序列的分析结果显示,AalDV-8病毒为单链DNA病毒,该病毒基因组编码区全长为3 335 nt,共编码2个非结构蛋白(NS1、NS2)和1个衣壳蛋白(VP),3种蛋白的核苷酸(氨基酸)序列长度分别为2 376 nt(791 aa)、1 092 nt(363 aa)、1 071 nt(356 aa)。经病毒系统进化分析发现,AalDV-8病毒位于Brevihamaparvovirus属病毒进化组,并与中国广州市白纹伊蚊中分离的AalDV-7病毒亲缘关系最近。
结论
首次从北京市白纹伊蚊野外种群中分离出Brevihamaparvovirus属病毒。
2025, 36 (1): 4-1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5.01.002
Select
杭州市2017—2021年蜚蠊监测结果分析
金彬彬, 韦凌娅, 段恬筱, 王英红, 许永杰, 曹阳, 金慧
摘要
(
205
)
HTML
PDF
(965KB)(
1404
)
可视化
目的
了解杭州市蜚蠊在不同生境下的种类构成、密度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为蜚蠊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7—2021年采用粘捕法对杭州市15个县(市、区)的农贸市场、餐饮行业、宾馆、超市、居民区和医院6类生境开展蜚蠊监测。使用Excel 2016和SPSS 20.0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并分析蜚蠊种类构成及密度分布,比较不同年份、不同生境下蜚蠊密度及季节消长趋势。蜚蠊密度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蜚蠊侵害率及构成比差异进行
χ
2
检验。
结果
2017—2021年全市共捕获蜚蠊32 978只,平均密度为0.58只/张,平均侵害率为5.53%,其中德国小蠊为优势种,捕获量占捕获总数的99.05%。不同生境蜚蠊密度和侵害率均是农贸市场>餐饮行业>超市>宾馆>居民区>医院。蜚蠊总密度季节消长总体呈单峰趋势,高峰在11月;蜚蠊总侵害率季节消长总体呈双峰趋势,高峰在1和9月。农贸市场蜚蠊密度、侵害率季节消长趋势均呈双峰趋势,高峰均在1和11月。
结论
德国小蠊是杭州市蜚蠊优势种群,其中农贸市场和餐饮行业为蜚蠊防制的重点场所,蜚蠊侵害率高峰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密度高峰主要集中在冬季,在蜚蠊防制中,应根据不同生境蜚蠊密度和侵害率的季节消长趋势,在高峰期来临之前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控制蜚蠊密度、降低蜚蠊侵害率。
2024, 35 (4): 447-45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4.011
Select
2023年河北省洪涝灾区病媒生物应急监测报告
马丽华, 赵勇, 高文, 韩晓莉, 宋纪文, 师鉴, 刘旭阳, 夏宏伟, 薛卫聪, 张晓磊, 郑炎, 张建志, 张飞阳
摘要
(
194
)
HTML
PDF
(898KB)(
1333
)
可视化
目的
掌握河北省洪涝灾区病媒生物密度变化情况,为做好灾区病媒生物防制、科学有序地指导媒介生物传染病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23年8—10月河北省7个洪涝灾害受灾地市21个县(市、区)192个安置点每日蚊、蝇、鼠密度监测数据,蚊、蝇密度监测采用目测法,鼠密度监测采用鼠迹法,利用R 4.2.2软件,采用Wilcoxon 符号秩检验、Friedman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等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全省安置点蚊、蝇、鼠平均密度分别为1.05只/(人工·h)、0.45只/m
2
和0.037处/2 000 m。全省安置点蚊密度总体呈缓慢波动下降趋势,监测的第1天平均蚊密度最高,达1.97 只/(人工·h),低于10只/(人工·h)的杀虫(蚊)参考指标;蝇密度总体呈缓慢波动下降趋势,监测的第1天和第25天平均蝇密度较高,分别为0.71和1.00只/m
2
,接近或达到1只/m
2
的杀虫(蝇)参考指标;鼠密度呈迅速下降趋势,监测的第1天平均鼠密度最高,为0.181处/2 000 m,远低于5处/2 000 m的灭鼠参考指标。共完成安置点及其周围、厕所、垃圾点3类生境12 586处点位、1 353 104 m
2
面积的杀虫灭鼠工作。2023年8月洪涝灾区媒介生物传染病发病数729例,高于2022年同期(
t
=-1.429,
P
=0.002)、2021年同期(
t
=-0.929,
P
=0.119),与2020年同期持平(
t
=-0.024,
P
=1.000),高于洪涝后期2023年9月(
W
=44.500,
P
=0.013),2023年8—9月未报告本地感染蚊媒传染病病例,报告鼠源疾病斑疹伤寒1例,其他感染性腹泻、细菌性痢疾等蝇类机械性携带、传播相关疾病1 215例,其每日发病数与蝇密度相关性不显著(
r
=-0.195,
P
=0.146)。
结论
2023年河北省洪涝灾区安置点蚊、蝇、鼠密度较低,当密度超过杀虫、灭鼠参考指标时启动应急杀虫灭鼠,有效地控制了灾区病媒生物密度,防止了媒介生物传染病的暴发。
2024, 35 (5): 529-53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5.004
Select
河北省2011—2023年蝇类生态学监测结果分析
马丽华, 高文, 王喜明, 张晓杰, 李兵, 赵丽萍, 韩晓莉, 宋纪文, 赵勇
摘要
(
194
)
HTML
PDF
(903KB)(
1229
)
可视化
目的
掌握河北省蝇类种类构成、密度、生境分布及季节消长等特征,为河北省蝇类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1-2023年4-11月,在河北省17个市、县蝇类监测质控点选择农贸市场、餐饮外环境、绿化带和居民区4类生境,采用笼诱法糖醋诱饵进行蝇密度监测,使用WPS Excel 11.1.0.11045 和R 4.2.2软件处理数据,并采用
χ
2
检验、
t
检验、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
H
检验和Friedman检验分析蝇种构成,比较不同种类、不同年份、不同月份、不同生境和不同地区蝇密度差异及其季节消长变化规律。
结果
2011-2023年河北省共布放诱蝇笼9 349个,捕蝇42 647只,平均蝇密度为4.56只/笼,优势种群为家蝇、厩腐蝇、麻蝇科蝇类和丝光绿蝇,分别占捕获总数的52.91%、13.46%、9.26%和5.54%。河北省2019-2023年蝇类总密度呈下降趋势。蝇类总密度季节消长呈单峰型,峰值在8月,密度达7.25只/笼。不同生境蝇密度季节消长亦呈单峰型,7-8月达到峰值。4种生境中,农贸市场蝇密度最高,达6.13只/笼,其次是居民区、绿化带和餐饮外环境,不同生境蝇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Q
=26.012,
P
<0.001)。2011-2020年,农贸市场蝇密度最高,2021-2023年绿化带蝇密度最高,不同生境蝇密度年度消长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15.541,
P
<0.001)。河北省南部地区平均蝇密度为5.88只/笼,北部地区为3.98只/笼,南、北部地区蝇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
=-3.055,
P
=0.009)。
结论
河北省蝇类的主要防制对象是家蝇、厩腐蝇、麻蝇科蝇类和丝光绿蝇,农贸市场是重点防制场所,近年绿化带蝇密度有所上升,蝇类活动高峰期在7-8月,各地区应结合当地蝇类活动规律,在蝇类发生高峰期前采取防制措施。
2024, 35 (6): 657-66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6.006
Select
基于16S rDNA的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自毙艾鼬携带病原菌研究
刘晓伟, 周松, 王启盟, 白雪薇, 王海峰, 申小娜, 张懿晖, 闫东, 杨顺林, 候芝林, 杜越聪, 栗晓芳, 杜国义, 刘合智
摘要
(
188
)
HTML
PDF
(2521KB)(
1456
)
可视化
目的
对分离自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自毙艾鼬体内的1株病原菌进行鉴定分析,为疫源地内自毙动物携带未知病原菌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镜检形态疑似鼠疫耶尔森菌的菌落进行16S rDNA基因片段扩增并测序,测序结果经同源性比对后构建系统发育树。
结果
该菌16S rDNA序列核苷酸长度为1 432 bp(登录号为OR911995)。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与序列号为NR116898的基因同源性最高(99.51%),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与副蜂房哈夫尼亚菌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亲缘关系最近。
结论
首次自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分离到副蜂房哈夫尼亚菌。
2024, 35 (4): 389-39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4.001
Select
2019-2022年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蝇密度监测结果分析
金彦利
摘要
(
188
)
HTML
PDF
(743KB)(
492
)
可视化
目的
了解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蝇类种类构成、种群密度和季节消长情况,探讨气象因素对蝇密度的影响,为蝇类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9-2022年每年4-11月,采用笼诱法对江北区12处监测点进行蝇密度监测。采用
χ
2
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年份、生境间数据差异进行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蝇密度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
共捕获蝇类732只,蝇类总密度为1.92只/笼,其中家蝇和市蝇构成比居第1、2位,共占捕获总数的80.74%。各类生境中,蝇密度最高的是农贸市场,为2.48只/笼,最低的是绿化带,为1.42只/笼,不同生境间蝇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
=0.680,
P
=0.581)。蝇密度高峰期为7-9月,其中2019年8月蝇密度最高,达6.67只/笼,不同年份蝇密度季节消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3.471,
P
=0.029)。蝇密度与月平均温度(
β
=0.357,
P
=0.008)和月平均风速(
β
=-0.844,
P
=0.006)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江北区以家蝇和市蝇为优势蝇种,农贸市场蝇密度最高,活动高峰期为7-9月,建议在蝇类活动高峰期前对重点场所开展针对优势蝇种的综合防治措施。
2025, 36 (2): 171-17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5.02.006
Select
山西省2015—2021年登革热媒介伊蚊幼蚊监测结果分析
赵俊英, 代培芳, 刘丽迎, 田晓东, 崔双杰, 闫昌福
摘要
(
178
)
HTML
PDF
(576KB)(
1378
)
可视化
目的
分析山西省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监测数据,了解伊蚊孳生环境,为登革热疫情风险评估、预测预警、制定防制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2015—2021年6—9月山西省登革热媒介伊蚊5个监测点生态学监测数据,采用布雷图指数(BI)、容器指数(CI)、房屋指数(HI)进行综合分析。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用于比较不同年份之间5个监测点季节消长、积水类型和监测生境媒介伊蚊孳生情况的差异。
结果
2015—2021年山西省白纹伊蚊总BI为4.48,CI为3.30,HI 为4.24。不同年份间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
=0.613,
P
=0.719),不同年份间CI和H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21.218,
P
=0.002;
χ
2
=72.243,
P
<0.001)。积水类型以闲置容器(碗/瓶/缸/罐)数量最多,占比为41.18%,不同监测生境中以废旧轮胎年均BI最高,为13.37,伊蚊孳生地中轮胎/废旧轮胎阳性率最高,为5.64%。白纹伊蚊BI高峰主要出现在7—8月,最高值出现在尧都区的8月,为15.35。
结论
应加强对废旧轮胎和积水容器的管理,特别是在7—8月,做好防蚊灭蚊科普宣传工作,防止登革热在本地传播。
2024, 35 (5): 543-54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5.006
Select
从流行到消除:中国疟疾控制与预防再传播的实践经验
高福
摘要
(
176
)
HTML
PDF
(454KB)(
568
)
可视化
疟疾是至今仍严重威胁全球公共健康的蚊媒传染病。作为曾深受疟疾困扰的国家,中国于2021年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授予的消除疟疾认证。这一成就不仅是中国公共卫生事业的重大胜利,也为全球疟疾防控提供了宝贵经验。值此2025年世界疟疾日到来之际,正值“终结疟疾,从我做起:重投资源、重塑愿景、重燃希望”的主题提出之时,《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在线发布了“中国防治疟疾的经验教训”(malaria control lessons from China)专辑。该专辑收录5篇分析型论文,系统回顾了中国消除疟疾的全过程,涵盖了媒介按蚊幼虫控制、消除疟疾后的持续应对、高风险地区的媒介蚊虫监测与控制,以及边境地区的跨境联防联控等创新策略,展现了中国在全球疟疾消除进程中做出的积极贡献。
2025, 36 (2): 145-14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5.02.001
Select
2023年云南省4个县(市)登革热暴发疫情特征分析
张荣兵, 段婧, 陈莉华, 郝林会, 田荣, 杨倩, 叶青
摘要
(
169
)
HTML
PDF
(857KB)(
1582
)
可视化
目的
掌握云南省4个县(市)登革热暴发疫情特征,为云南省登革热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23年云南省报告的所有登革热病例,采用圆形分布法分析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景洪市、瑞丽市、勐腊县4个县(市)的登革热暴发时间节律特点,用Excel 2010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分析,率或构成比采用
χ
2检验,两组非正态计量资料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4个县(市)登革热暴发疫情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
2023年,云南省共计报告登革热病例13 748例,报告发病率为29.42/10万。4个县(市)共计报告登革热病例10 012例,占全省72.83%(10 012/13 748),报告高峰期时期为6月15日—11月11日,高峰日为8月30日,4个县(市)输入病例、报告本地病例、向外输出病例数在时间分布上基本一致,不同月份3者间报告病例数有一定的相关性(
r
s
输入-本地
=0.901,
P
=0.006;
r
s
本地-输出
=0.893,
P
=0.007;
r
s
输入-输出
=0.793,
P
=0.033);人群分布方面,报告病例数居前5位的人群为农民、家务及待业、商业服务、自由职业、学生,构成比分别为31.25%(2 795/8 945)、16.88%(1 510/8 945)、14.21%(1 271/8 945)、10.90%(975/8 945)和8.09%(724/8 945);年龄分布上,20~<70岁组占80.00%(7 818/9 772),报告发病率最高为70~<80岁组(1 244.41/10万),最低为0~<10岁组(306.55/10万),随着年龄增加,报告发病率有增加趋势(
χ
2
趋势
=985.310,
P
<0.001);病例地区分布呈现以人口密集和流动人口较大的口岸或城区乡镇聚集性为主,边境地区乡镇多发,内陆郊区乡镇多为散发的态势。国家级口岸乡镇报告本地病例最多,为7 054例,发病率为1 341.09/10万,无口岸或地方通道的乡镇报告发病率最低,为250.60/10万。随着开放水平的提升,各乡镇报告的本地病例发病率之间有增长趋势(
χ
2
趋势
=4 610.937,
P
<0.001)。各乡镇报告发病率与当地人口密度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r
s
=0.446,
P
=0.006)。
结论
2023年云南省4个县(市)登革热病例主要以口岸或城区乡镇聚集性为主,登革热暴发疫情有明显的地区、人群和时间分布特点,应以边境地区人口密集和流动人口较大的城区和口岸乡镇为重点,高度关注传染源和媒介向低风险地区的远距离输出。
2024, 35 (5): 598-60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5.016
Select
化学引诱剂与CO
2
在野外环境对蚊虫诱集效果的研究
邓惠, 段金花, 芦瑞鹏, 陈宗晶, 程明基, 胡盛钧, 沈秀婷, 钟昱文
摘要
(
166
)
HTML
PDF
(490KB)(
708
)
可视化
目的
通过在大型居民区开展蚊虫诱集试验,比较3种化学引诱剂(引诱剂A、B、C)、CO
2
与引诱剂组合对常见蚊虫的诱集效果,为化学引诱剂与CO
2
在蚊虫监测与防制现场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3种引诱剂连续10 d诱集野外蚊虫,分析逐日诱集能力;采用拉丁方设计、交叉试验方法,分别进行引诱剂、引诱剂联合150 ml/min流量CO
2
诱集蚊虫试验,进行方差分析和秩和检验,分析引诱剂和CO
2
对蚊虫的诱集效果,以及CO
2
对引诱剂诱集蚊虫种类、性别的影响。
结果
引诱剂A、B、C连续10 d平均诱集蚊虫分别为220.00、203.67和16.67只,每日最高诱捕数分别为46、49和5只;引诱剂A、双份引诱剂A、引诱剂A联合150 ml/min流量CO
2
分别诱集蚊虫358、784和1 268只,三组间诱集数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引诱剂A、B各自联合150 ml/min流量CO
2
增强了诱蚊效果,与引诱剂A、B单独使用对致倦库蚊和白纹伊蚊及其雌蚊和雄蚊的诱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01)。
结论
化学引诱剂A、B在野外环境诱捕蚊虫具有一定的持效性,联合CO
2
的增效比提高引诱剂份量更强,可应用于蚊虫监测与防制工作。
2025, 36 (1): 18-2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5.01.004
Select
辽宁省营口市2021-2023年三带喙库蚊密度监测结果分析
刘子维, 李华锋
摘要
(
166
)
HTML
PDF
(480KB)(
659
)
可视化
目的
掌握辽宁省营口市三带喙库蚊种类构成和季节消长,为流行性乙型脑炎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1-2023年5-10月,选择居民区、公园、医院、农户和牲畜棚5类监测生境,采用诱蚊灯法进行蚊虫密度监测,使用Excel 2010和SPSS 22.0软件对不同年份、生境数据差异进行ANOVA或Kruskal-Wallis
H
检验,数据方差齐性采用Levene检验。
结果
2021-2023年三带喙库蚊构成比平均值为9.45%, 2021-2023年构成比从0.01%上升至26.12%,三带喙库蚊密度逐年增加,年平均密度从0.02只/(灯·夜)上升至44.25只/(灯·夜),密度高峰在8-9月。2021-2023年,不同年份蚊密度季节消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
=13.374,
P
=0.001);2023年不同生境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
=31.628,
P
<0.001)。
结论
牲畜棚周边是营口地区三带喙库蚊重点防制生境,8-9月为防治重点月份,应做好三带喙库蚊的防蚊和灭蚊工作,以减少和避免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暴发与流行。
2025, 36 (1): 49-5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5.01.010
Select
新型驱避配方的筛选及对白纹伊蚊室内驱避效果研究
刘曜, 刘锐, 张杰, 姚隽一, 张宸罡, 李鑫, 吴寰宇, 刘洪霞
摘要
(
161
)
HTML
PDF
(599KB)(
1274
)
可视化
目的
探索新型驱避成分不同浓度的实验室驱避药效,比较加入助剂的配方制剂与其他常用驱避剂成分对白纹伊蚊的室内驱避效果,为新型驱避剂的研发提供实验基础。
方法
采用《农药登记用卫生杀虫剂室内药效试验及评价第9部分:驱避剂》(GB/T 13917.9—2009)试验方法。利用Excel 2007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重复测量多因素方差分析检验不同浓度新型驱避剂和乙醇对蚊虫的驱避时间是否存在差异;采用配对样本
t
检验对比乙醇配制的制剂与新型驱避剂的配方制剂间驱避时间差异;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差分析检验配方制剂与常用驱避剂对蚊虫的驱避时间差异。
结果
新型驱避成分对白纹伊蚊的驱避效果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强。新型驱避剂的浓度达到10%时驱避时间可达到4 h以上,浓度为20%时驱避时间可以达到6 h以上。5%浓度制剂[平均驱避时间为(2.62±0.83)h]的驱避效果低于12%、15%和20%等3组驱避剂浓度[平均驱避时间分别为(5.13±1.05)、(4.94±0.98)和(6.08±1.76)h,均
P
<0.05],其余各浓度驱避剂的驱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浓度制剂的平均驱避时间为(4.91±1.17)h,均
P
>0.05]。15%乙醇制剂[平均驱避时间为(4.16±1.56)h]的驱避效果低于50%乙醇制剂[平均驱避时间为(5.22±1.53)h]的驱避效果(
P
<0.05),其余各浓度乙醇制剂的驱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和75%乙醇制剂的平均驱避时间分别为(4.69±1.59)和(4.89±1.77)h,均
P
>0.05]。新型驱避成分与乙醇的交互效应不显著(
F
=0.849,
P
=0.601)。使用助剂能延长驱避时间,新型驱避剂配方制剂的驱避时间比12%终浓度的15%、35%、50%和75%乙醇制剂分别增长了55.25%、16.73%、11.89%和9.91%。配方制剂[驱避时间为(6.21±0.97)h]与常用驱避剂对比,驱避效果优于4.5%驱蚊酯[驱避时间为(2.89±0.83)h]和7%避蚊胺[驱避时间为(3.54±0.96)h],低于10%羟哌酯[驱避时间为(7.65±0.28)h],介于植物精油(含孟二醇)和15%避蚊胺之间[驱避时间分别为(5.45±0.75)和(6.94±1.41)h]。
结论
新型驱避成分的驱避剂活性得到实验室验证,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024, 35 (4): 411-41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4.005
Select
江苏省徐州市2013—2022年恙虫病流行特征与空间聚集性分析
周强, 苗雨阳, 张雯
摘要
(
158
)
HTML
PDF
(1046KB)(
1324
)
可视化
目的
分析江苏省徐州市恙虫病分布特征,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恙虫病报告发病数据和人口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徐州市2013—2022年恙虫病发病水平和趋势变化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集中度法和圆形分布法分析恙虫病的高发季节和时间;利用ArcGIS 10.3软件绘制可视化地区分布图;利用GeoDa 1.14软件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
结果
2013—2022年徐州市累计报告恙虫病病例259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0.30/10万;人群分类以农民为主(230/259,88.80%),其次为家务及待业(8/259,3.09%)和工人(6/259,2.32%);报告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40~<80岁(225/259,86.87%),其中60~<70岁年龄组最多(80/259,30.89%);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10—11月高发(243/259,93.82%),圆形分布模型分析结果推断11月2日为发病高峰日,发病高峰期为10月10日—11月25日;年平均发病率全局自相关Moran's
I
>0(
P
<0.05),局部自相关结果提示,邳州市为“高-高”聚集区、睢宁县为“高-低”聚集区。
结论
徐州市恙虫病报告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属于秋季型疫区;报告发病率随年龄增长整体呈上升趋势;恙虫病报告发病主要集中在徐州市东部3个县(市、区),应适时做好重点人群健康宣教工作和重点地区媒介生物控制工作。
2024, 35 (5): 552-55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5.008
Select
2017—2022年长沙市淡色/致倦库蚊监测结果分析
林斌, 陈建勇, 彭莱, 朱彩英, 肖珊
摘要
(
157
)
HTML
PDF
(1058KB)(
1665
)
可视化
目的
分析长沙市2017—2022年淡色/致倦库蚊的季节消长趋势及在不同生境的分布规律,为长沙市淡色/致倦库蚊的防制和蚊媒传染病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每年的4—11月,使用诱蚊灯法选择城镇居民区、公园、医院、民房、猪圈开展监测,获取淡色/致倦库蚊,对其种群密度、季节消长、生境分布进行分析。采取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对不同年份的蚊密度进行分析,采取两因素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对不同月份、不同生境的蚊虫密度进行分析。
结果
2017—2022年长沙市淡色/致倦库蚊蚊虫平均蚊密度为17.83只/(灯·夜)。全年蚊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呈双峰分布,5—6月和9月为密度高峰。不同月份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15.921,
P
<0.001),5月和6月蚊密度最高,分别为38.92和40.42只/(灯·夜);不同生境的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36.014,
P
<0.001),猪圈和民房蚊密度最高,分别为40.06和30.23只/(灯·夜);“月份”与“生境”之间存在交互效应(
F
=5.563,
P
<0.001)。
结论
长沙市淡色/致倦库蚊活动高峰在5月和6月,猪圈和民房蚊密度高,建议应根据生境和季节制定相应的防制方案,应重点加强农村地区5月和6月的蚊虫防制。
2024, 35 (5): 538-54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5.005
Select
山东省日照市城区2018-2023年蜚蠊密度与侵害情况监测结果分析
张海燕, 李艳青, 陈海峰, 李凯, 王淑玲, 秦绪婷, 王伟光, 李丽丽, 李研
摘要
(
156
)
HTML
PDF
(994KB)(
505
)
可视化
目的
分析山东省日照市城区蜚蠊密度、侵害状况、分布特点、季节消长等变化规律,为爱国卫生工作和蜚蠊的科学防制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粘捕法调查,设置日照市主城区为监测点,选择农贸市场、超市、餐饮行业、宾馆、医院和居民区为监测生境,收集2018-2023年监测数据,用Excel 2010软件对密度、侵害率等参数计算、整理,SPSS 22.0软件对蜚蠊监测密度与气象因素进行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采用
χ
2
检验分析不同生境蜚蠊侵害率差异。
结果
2018-2023年日照市城区捕获蜚蠊均为德国小蠊,年平均密度为0.016只/张,年平均侵害率为1.34%,不同生境蜚蠊侵害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15.274,
P
<0.001),农贸市场蜚蠊平均密度和侵害率最高,分别为0.045只/张和4.38%,其次为居民区,分别为0.021只/张和1.55%。蜚蠊月平均密度季节消长呈单峰分布,在7月达到活动高峰。月平均气温(
r
s
=0.540,
P
=0.001)、月平均最高气温(
r
s
=0.532,
P
=0.002)、月平均最低气温(
r
s
=0.552,
P
=0.001)、月平均相对湿度(
r
s
=0.497,
P
=0.004)与蜚蠊密度均呈正相关。
结论
日照市蜚蠊密度处于较低水平,防制蜚蠊应以德国小蠊为主要防治对象,重点生境是农贸市场和居民区,应采取以环境治理为基础、药物消杀为辅的综合防制策略。
2025, 36 (2): 153-15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5.02.003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杂志二维码
下载排行
近期热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