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上海市东部沿海地区大型建筑工地灭鼠毒饵适口性研究
冯磊, 陆丽华, 元永艇, 于思雨, 刘汉昭
摘要279)   HTML    PDF (924KB)(634)   
目的 筛选适口性好的灭鼠毒饵,为大规模灭鼠活动减少灭鼠时间和提高灭鼠质量提供支持。 方法 将含0.005%溴鼠灵的蜡块、稻谷毒饵、玉米毒饵、小麦毒饵、花生毒饵与1种基饵(自然晒干的花生米)按照1∶1两两配对,饱和式投放,连续7 d观察和记录摄食情况,采用方差分析和两变量相关性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花生毒饵7 d累计摄食系数(FC)为0.57,适口性好;稻谷毒饵为0.18,溴鼠灵蜡块为0.18,玉米毒饵为0.17,适口性均为中等;小麦毒饵为0.10,适口性差。稻田( F=25.340, P<0.001)、居民区( F=5.667, P=0.002)和树林生境( F=3.190, P=0.022)中各毒饵7 d累计F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是花生毒饵的最高,分别为0.69、0.54、0.49,居民区中玉米毒饵的7 d累计FC为0.41,适口性均好。 结论 上海市东部沿海地区建筑工地开工前,可采用含溴鼠灵的花生毒饵开展大范围灭鼠工作,可提高灭鼠的效率。
2024, 35 (5): 513-51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5.001
江苏省盐城市2016-2023年蚊虫种群密度与季节消长监测结果分析
崔倩, 杨淑娟, 赵益超, 季羽茜, 王欢
摘要194)   HTML    PDF (585KB)(796)   
目的 了解江苏省盐城市蚊虫构成、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为制定有效的蚊虫防制措施、蚊媒传染病预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6-2023年采用诱蚊灯法,在盐城市的城镇居民区、公园、医院、农户和牲畜棚5类生境开展监测,分析蚊种构成、种群密度以及季节消长趋势,用SPSS 20.0软件对不同年份、不同生境的蚊虫构成比进行 χ 2检验,对不同年份、不同蚊种、不同生境的蚊密度进行方差分析,对不同年份、不同蚊种的蚊密度分别进行方差分析趋势检验。 结果 2016-2023年盐城市共捕获雌蚊132 432只,平均蚊密度为13.59只/(灯·夜),蚊虫种类构成中淡色/致倦库蚊、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居前3位,分别占捕获总数的68.62%、13.95%和12.09%,蚊种构成比在不同年份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 026.399, P<0.001),不同蚊种的蚊密度差异和变化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不同生境间牲畜棚的蚊密度最高,达28.37只/(灯·夜),医院最低,为7.84只/(灯·夜),不同生境间蚊种构成比和蚊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不同蚊种、不同生境的蚊密度季节变化曲线总体均呈单峰分布,高峰期为6-9月。 结论 淡色/致倦库蚊、中华按蚊和三带喙库蚊是盐城市的优势蚊种,6-9月为控制蚊虫的关键时期,牲畜棚和农户为蚊虫的重点控制场所。应根据蚊虫种群分布、密度变化及季节消长规律采取针对性的蚊媒控制措施。
2024, 35 (3): 312-31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3.010
山东省淄博市2022年重要病媒生物生态学监测状况分析
杜俊, 王延东, 郑加玉, 孙琪, 刘聪聪
摘要185)   HTML    PDF (862KB)(1017)   
目的 了解淄博市2022年主要病媒生物种类构成情况,掌握其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为淄博市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淄博市蚊、蝇、鼠和蜚蠊4种病媒生物进行密度监测。蚊类监测采用诱蚊灯法和布雷图指数(BI)法;蝇类监测采用笼诱法;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蜚蠊监测采用粘捕法。不同生境下病媒生物构成比的差异采用 χ 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 结果 2022年淄博市成蚊平均密度为11.81只/(灯·夜),8月密度最高,为32.51只/(灯·夜),优势种群为淡色库蚊;幼蚊7和8月BI值均>10.00,9月BI值>20.00。2022年淄博市蝇类平均密度为12.51只/笼,蝇类密度7月达到最高峰,为66.98只/笼,优势蝇种为市蝇。2022年淄博市鼠类平均密度为1.15%,9月鼠密度最高,优势鼠种为褐家鼠。2022年淄博市蜚蠊平均密度指数为3.15只/张,9月为活动最高峰,优势种群为德国小蠊。不同生境下蚊类、蝇类、鼠类构成比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 2=3 160.149、1 029.005、33.394,均 P<0.001)。 结论 淄博市主要病媒生物是淡色库蚊、市蝇、褐家鼠和德国小蠊,夏季7-9月密度较高,应适时采取适当措施控制病媒生物密度,减少媒介生物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2024, 35 (1): 36-4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1.007
山东省青岛市2017-2022年蝇类生态学监测与结果分析
王伟, 修璟威, 宋富成, 马小芳, 李炳辉, 孙庚晓, 黄奕清, 刘砚涛
摘要180)   HTML    PDF (766KB)(988)   
目的 了解青岛市蝇类种群构成、密度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为蝇类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笼诱法进行蝇类生态学监测,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蝇种构成比差异采用 χ 2检验,蝇密度差异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 结果 2017-2022年共捕获蝇类10 490只,年平均密度为12.14只/笼;优势蝇种为麻蝇科(Sarcophagidae)蝇种、家蝇( Musca domestica)和丝光绿蝇( Lucilia sericata),占比分别为22.73%、17.58%和17.45%,不同年份蝇种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4 863.573, P<0.001);蝇类活动时间跨度长,3-11月均有活动,不同年份蝇密度季节峰值均出现在7月,峰值分别为47.63、32.13、33.63、23.00、26.75、28.50只/笼,不同年份蝇密度季节消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36.442, P<0.001);不同生境中农贸市场蝇密度最高,餐饮外环境最低,分别为15.27和7.26只/笼,不同生境各蝇种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2.386, P=0.035);优势蝇种中,家蝇在居民区的密度最高,为3.18只/笼,麻蝇科在农贸市场、绿化带和居民区的密度均较高,蝇密度分别为2.68、2.73和3.75只/笼,丝光绿蝇在农贸市场的密度最高,为3.34只/笼。 结论 青岛市蝇类主要活动场所为农贸市场和居民区,活动最高峰在7月,不同蝇种活动的生境不同。在蝇类防制过程中应结合密度消长规律,根据各生境优势蝇种及其孳生特点,采取针对性的防制措施,有效降低蝇密度。
2024, 35 (1): 21-2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1.004
云南省埃及伊蚊击倒抗性基因流行特征研究
陈丽, 周克梅, 吴超, 赵晓涛, 董朝良, 尹小雄, 王炳辉, 姜进勇
摘要176)   HTML    PDF (1928KB)(950)   
目的 在云南省埃及伊蚊重点分布区,检测埃及伊蚊引起击倒抗性(kdr)的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基因( VGSC)突变并分析,阐明 VGSC基因流行特征。 方法 收集云南省盈江县、瑞丽市、镇康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耿马县)、勐海县、景洪市和勐腊县共7个重点县(市)野生埃及伊蚊成蚊或幼蚊样本,直接测序法扩增 VGSC部分基因片段,分析各位点突变率和联合突变构成情况。 χ 2检验比较不同位点突变率和不同性别成蚊 VGSC基因kdr突变的差异等。 结果 7个县(市)共计561只(雌蚊276只、雄蚊242只和幼蚊43只)埃及伊蚊样本成功提取蚊DNA基因组并被用于kdr突变的检测,共发现 VGSC中4个位点突变。每个县(市)均存在S989P、V1016G和F1534C突变,S989P突变率为71.43%~100%,均值为92.51%[95%置信区间( CI)90.33%~94.70%];V1016G突变率均为100%;F1534C突变率为55.81%~100%,均值为85.38%(95% CI:82.45%~88.32%);首次发现瑞丽市、耿马县和镇康县3个县(市)存在Y1527F位点突变(0~35.45%),均值为8.73%(95% CI:6.39%~11.08%)。同时存在4种联合突变类型:S989P+V1016G、V1016G+F1534C、S989P+V1016G+F1534C和S989P+V1016G+Y1527F+F1534C,未发现单个位点突变情况。除盈江县外的6个县(市)雌蚊与雄蚊分别进行989、1016、1527和1534位点突变率以及联合突变构成比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 云南省埃及伊蚊 VGSC基因中kdr突变以多位点联合突变为主,且出现Y1527F新突变,应定期开展埃及伊蚊kdr突变监测,及时掌握其对杀虫剂靶标抗性变化规律。
2024, 35 (1): 1-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1.001
浙江省温州市2013-2022年鼠疫宿主动物及媒介蚤类监测分析
李江峰, 陈帅
摘要176)   HTML    PDF (527KB)(848)   
目的 分析浙江省温州市鼠疫宿主动物及媒介种群数据,了解其动态变化趋势,为鼠疫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方法 收集整理温州市2013-2022年鼠疫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鼠疫宿主动物及媒介的分布特征。组间率的比较采用 χ 2检验,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进行多组间蚤指数分布比较,蚤指数的变化趋势采用Mann-Kendall时间趋势检验,染蚤率和小型哺乳动物捕获率的时间变化趋势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检验。 结果 2013-2022年温州市共捕获3目4科11属15种37 851只小型哺乳动物,总捕获率为9.44 %,以臭鼩(48.98 %)、褐家鼠(29.03 %)和黄胸鼠(9.32 %)为优势种。2013-2022年臭鼩捕获率呈上升趋势( Z=-27.408, P<0.001),褐家鼠和黄胸鼠捕获率均呈下降趋势(均 P<0.001)。共梳检小型哺乳动物17 144只,染蚤动物629只,染蚤率为3.67 %,检获蚤1 962匹,蚤指数为0.11。不同小型哺乳动物染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875.254, P<0.001)。共剖检动物33 761只,均未分离到鼠疫耶尔森菌,检测36 958份血清,结果均为阴性。 结论 温州市动物间鼠疫疫情处于静息期,但存在鼠疫流行的风险,仍需进一步加强鼠疫监测,做好应急准备工作。
2024, 35 (2): 177-18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2.009
基于16S rDNA的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自毙艾鼬携带病原菌研究
刘晓伟, 周松, 王启盟, 白雪薇, 王海峰, 申小娜, 张懿晖, 闫东, 杨顺林, 候芝林, 杜越聪, 栗晓芳, 杜国义, 刘合智
摘要174)   HTML    PDF (2521KB)(703)   
目的 对分离自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自毙艾鼬体内的1株病原菌进行鉴定分析,为疫源地内自毙动物携带未知病原菌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镜检形态疑似鼠疫耶尔森菌的菌落进行16S rDNA基因片段扩增并测序,测序结果经同源性比对后构建系统发育树。 结果 该菌16S rDNA序列核苷酸长度为1 432 bp(登录号为OR911995)。同源性比对结果显示与序列号为NR116898的基因同源性最高(99.51%),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与副蜂房哈夫尼亚菌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亲缘关系最近。 结论 首次自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分离到副蜂房哈夫尼亚菌。
2024, 35 (4): 389-39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4.001
南昌市2017-2022年鼠类种群密度与季节消长监测分析
付仁龙, 陈飞, 刘仰青, 陶卉英, 马红梅, 范义兵, 杨树
摘要172)   HTML    PDF (614KB)(917)   
目的 了解南昌市鼠种构成、鼠密度、不同生境鼠密度变化及季节消长情况,为南昌市科学制定鼠类防控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 2017-2022年设置城镇居民区、农村自然村和特殊行业3种监测生境,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南昌市3类不同生境的鼠种构成及鼠密度季节消长等。采用Excel 2021软件整理数据,SPSS 26.0软件用于分析南昌市3类不同生境的鼠种构成及鼠密度季节消长等。描述性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不同年份和不同生境的鼠密度比较采用 χ 2检验。 结果 2017-2022年南昌市共布放有效鼠夹104 121夹次,捕获鼠类548只,平均鼠密度为0.53%,6年间鼠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34.857, P<0.001)。总鼠密度、3种优势鼠种(褐家鼠、小家鼠和黄胸鼠)的全年密度以及城镇居民区和特殊行业生境的鼠密度均随季节变化呈双峰分布,而农村自然村生境的鼠密度呈单峰趋势,峰值在7月。不同生境鼠密度农村自然村(1.56%)>特殊行业(0.45%)>城镇居民区(0.30%)( χ 2=304.340, P<0.001)。城镇居民区和农村自然村的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和黄胸鼠,小家鼠在特殊行业占优势(47.47%)。褐家鼠在特殊行业和农村自然村的构成比呈下降趋势,黄胸鼠在城镇居民区的构成比先升后降,而在特殊行业和农村自然村则总体呈上升趋势;小家鼠在3类不同生境的构成比总体均呈上升趋势。 结论 2017-2022年南昌市不同年份间鼠密度差异较大,鼠密度随季节变化呈双峰分布,农村自然村鼠密度较高,应针对不同生境鼠种的变化采取针对性的防制措施以降低鼠密度及鼠源疾病风险。
2024, 35 (1): 32-3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1.006
2023年河北省洪涝灾区病媒生物应急监测报告
马丽华, 赵勇, 高文, 韩晓莉, 宋纪文, 师鉴, 刘旭阳, 夏宏伟, 薛卫聪, 张晓磊, 郑炎, 张建志, 张飞阳
摘要167)   HTML    PDF (898KB)(623)   
目的 掌握河北省洪涝灾区病媒生物密度变化情况,为做好灾区病媒生物防制、科学有序地指导媒介生物传染病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23年8—10月河北省7个洪涝灾害受灾地市21个县(市、区)192个安置点每日蚊、蝇、鼠密度监测数据,蚊、蝇密度监测采用目测法,鼠密度监测采用鼠迹法,利用R 4.2.2软件,采用Wilcoxon 符号秩检验、Friedman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等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全省安置点蚊、蝇、鼠平均密度分别为1.05只/(人工·h)、0.45只/m 2和0.037处/2 000 m。全省安置点蚊密度总体呈缓慢波动下降趋势,监测的第1天平均蚊密度最高,达1.97 只/(人工·h),低于10只/(人工·h)的杀虫(蚊)参考指标;蝇密度总体呈缓慢波动下降趋势,监测的第1天和第25天平均蝇密度较高,分别为0.71和1.00只/m 2,接近或达到1只/m 2的杀虫(蝇)参考指标;鼠密度呈迅速下降趋势,监测的第1天平均鼠密度最高,为0.181处/2 000 m,远低于5处/2 000 m的灭鼠参考指标。共完成安置点及其周围、厕所、垃圾点3类生境12 586处点位、1 353 104 m 2面积的杀虫灭鼠工作。2023年8月洪涝灾区媒介生物传染病发病数729例,高于2022年同期( t=-1.429, P=0.002)、2021年同期( t=-0.929, P=0.119),与2020年同期持平( t=-0.024, P=1.000),高于洪涝后期2023年9月( W=44.500, P=0.013),2023年8—9月未报告本地感染蚊媒传染病病例,报告鼠源疾病斑疹伤寒1例,其他感染性腹泻、细菌性痢疾等蝇类机械性携带、传播相关疾病1 215例,其每日发病数与蝇密度相关性不显著( r=-0.195, P=0.146)。 结论 2023年河北省洪涝灾区安置点蚊、蝇、鼠密度较低,当密度超过杀虫、灭鼠参考指标时启动应急杀虫灭鼠,有效地控制了灾区病媒生物密度,防止了媒介生物传染病的暴发。
2024, 35 (5): 529-53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5.004
云南省2013-2022年登革热流行趋势及暴发疫情特征分析
陈莉华, 念鹏英, 沈秀莲, 郑尔达, 段江丽
摘要164)   HTML    PDF (694KB)(1066)   
目的 分析云南省登革热流行特征系统及暴发疫情情况,为制定有效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传染病监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模块收集2013-2022年云南省报告的登革热病例及暴发疫情相关信息,采用集中度法分析季节性,使用Excel 2007软件进行数据整理,MapInfo 7.8软件绘制地图,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率或构成比的比较采用 χ 2检验,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登革热流行特征及暴发疫情处置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2013-2022年云南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6 774例,其中本地病例11 944例,境外输入病例4 521例,境内输入病例309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53/10万。发病呈现隔年高发的现象,发病集中度( M)为0.84,具有很强的季节性。输入病例主要发生在6-10月,本地病例以8-11月为主。输入病例中男女性别比略高于本地病例( χ 2=37.596, P<0.001)。本地病例以30~<40岁人群为主(20.14%),输入病例以20~<30岁人群最多(27.58%)。本地病例出现在边境5个州(市),输入病例中境外主要来源于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缅甸、柬埔寨和老挝是主要来源国(96.81%),境内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主(85.76%)。病例职业主要为农民、商业服务、干部/离退人员、家务及待业和学生,本地病例中以商业服务者构成比最高(21.89%),输入病例中以农民构成比最高(39.90%),输入病例与本地病例的职业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1 535.415, P<0.001)。2013-2022年共报告登革热暴发疫情28起,其中较大事件1起,一般事件27起,报告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3.41%,每起事件平均涉及病例499.71例;首发病例发病到核实事件发生中位时间为7(5,9) d,暴发疫情持续时间中位数为110(27,140) d;25起暴发事件发生在村(社区)。 结论 云南省登革热存在明显季节、人群以及地区分布规律,应进一步加强输入病例管控、媒介监测控制以及重点地区的防控工作。
2024, 35 (1): 63-6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1.011
0.2%莪术醇饵剂防治农田害鼠的田间药效试验
段倩云, 陈舜弘, 张巧玲, 赵日良, 赵方婷, 马桂明
摘要163)   HTML    PDF (534KB)(891)   
目的 验证0.2%莪术醇饵剂对农田害鼠的田间药效,以及筛选其最佳使用剂量。 方法 在云南省丽江市鼠疫疫源地采用0.2%莪术醇饵剂1 500、3 000和4 500 g/hm 2 3个剂量开展田间综合测试,于投药后第30、60和90天分别调查农田鼠密度变化、害鼠子宫发育、怀孕率及胎仔数等变化情况。Excel 2010软件计算药效和摄食情况相关指标。 结果 莪术醇饵剂1 500、3 000和4 500 g/hm 2组投药后30 d控制效果分别为47.06%、51.87%和57.65%,投药后60 d控制效果分别为50.00%、63.64%和60.00%,投药后90 d控制效果分别为54.55%、62.81%和50.91%。亚成体数量明显下降,雌成鼠怀孕率及平均胎仔数下降;害鼠对莪术醇饵剂的摄食系数为0.77;自投药后第1天开始连续15 d的调查,未观察到死鼠及其他非靶标生物的死亡情况。 结论 从防控效果和经济阈值综合考虑,0.2%莪术醇饵剂防控农田害鼠的推荐应用剂量为3 000 g/hm 2。。
2024, 35 (1): 9-1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1.002
浙江省绍兴市2017-2019年蜱生态学监测结果分析
蒋国钦, 方益荣, 徐燕, 蒋吉泱, 何学军
摘要158)   HTML    PDF (547KB)(997)   
目的 对浙江省绍兴市2017 -2019年蜱生态学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了解绍兴市不同时间、地区、宿主动物和生境蜱类密度变化规律,为蜱的防控措施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 在绍兴市设置6个蜱监测点,采用动物体表检蜱法开展寄生蜱监测,采用布旗法开展游离蜱监测。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 绍兴地区2017 -2019年寄生蜱平均蜱指数为0.53,9月蜱指数最高(0.78),3月最低(0.03);山羊体表寄生蜱指数最高(0.77),犬(农村)次之(0.21);上虞区寄生蜱指数最高,为1.59,越城区未检获寄生蜱。游离蜱平均密度为0.90只/(布旗·100 m),9月最高,为1.63只/(布旗·100 m),3月最低,为0.10只/(布旗·100 m);农村荒坡草地蜱密度最高,为6.57只/(布旗·100 m),其次为农村自然村周边,为0.09只/(布旗·100 m);上虞区蜱密度最高,为5.67只/(布旗·100 m),嵊州市次之,为0.02只/(布旗·100 m)。 结论 绍兴市农村荒坡草地游离蜱密度最高,山羊体表寄生蜱密度最高,在蜱传疾病高发地区应根据监测结果采取针对性的防蜱灭蜱措施。
2024, 35 (2): 166-17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2.007
海南省2020-2022年蚊虫生态学监测结果分析
刘莹, 吴群, 刘璞瑜, 曾雪霞, 孙定炜
摘要157)   HTML    PDF (671KB)(1078)   
目的 了解海南省2020-2022年的蚊虫分布情况,为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封关后的输入性蚊媒传染病传播风险研判提供常见蚊虫的生态学监测资料。 方法 在全省18个市(县)全年开展蚊虫生态学监测,成蚊采用诱蚊灯法和双层叠帐法,幼蚊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用R 4.3.1软件对不同年份、区域的蚊虫进行多样本均值比较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有差异的结果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进一步两两比较。 结果 2020-2022年共布灯12 240台,捕获雌蚊41 087只,蚊密度在1.59~4.55只/(灯·夜)间波动,平均密度为3.36只/(灯·夜),各年度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810, P=0.015)。伊蚊成蚊帐诱指数在0.06~1.74只/(顶·h)间波动,平均帐诱指数为0.90只/(顶·h),各年度帐诱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2.697, P=0.082)。伊蚊幼蚊BI值在2.13~6.60间波动,平均BI值为4.13,各年度B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2.969, P=0.065)。诱蚊灯法蚊密度呈明显的季节性分布,夏季高于冬季;6-8月白纹伊蚊密度较高,有明显的季节性波动,12月至次年2月的密度最低,之后呈上升趋势,8月之后整体呈下降趋势;对不同干湿气候区的年均指标进行方差分析,蚊密度( F=7.758, P<0.001)和BI值( F=11.630,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帐诱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977, P=0.113)。 结论 2020-2022年海南省的平均蚊密度、帐诱指数和BI值均处于较低水平,但存在局部地区蚊密度较高的现象,需密切关注封关后蚊虫密度情况。
2024, 35 (1): 26-3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1.005
安徽省2022年小兽携带汉坦病毒基因序列分析
陈晴晴, 侯银续, 陆皖行, 吴小珉, 吴磊, 徐庆华
摘要155)   HTML    PDF (1283KB)(827)   
目的 了解安徽省小兽携带汉坦病毒情况及病毒基因型特征。 方法 2021年9月-2022年12月,安徽省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病原学监测方案(试行)》采集小兽样本,运用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小兽肺标本汉坦病毒核酸,对阳性标本进行S片段全长扩增、测序及基因序列分析。 结果 全省16个地市共检测4 075份样本,包括8种小兽,其中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和黑线姬鼠为优势种,分别占32.15%、21.87%、21.72%和20.86%。汉坦病毒核酸阳性率为1.47%(60/4 075),包含汉滩病毒和首尔病毒。60份阳性标本通过交叉PCR法扩增获得19条S序列,遗传进化分析显示汉滩病毒属于H5亚型,首尔病毒为S3亚型,序列之间核苷酸相似性为72.00%~100%,氨基酸相似性为83.00%~100%。 结论 安徽省小兽中存在汉滩病毒和首尔病毒感染,应加强对小兽汉坦病毒的监测工作,为肾综合征出血热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2024, 35 (3): 261-26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3.001
杭州市2017—2021年蜚蠊监测结果分析
金彬彬, 韦凌娅, 段恬筱, 王英红, 许永杰, 曹阳, 金慧
摘要154)   HTML    PDF (965KB)(690)   
目的 了解杭州市蜚蠊在不同生境下的种类构成、密度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为蜚蠊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7—2021年采用粘捕法对杭州市15个县(市、区)的农贸市场、餐饮行业、宾馆、超市、居民区和医院6类生境开展蜚蠊监测。使用Excel 2016和SPSS 20.0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并分析蜚蠊种类构成及密度分布,比较不同年份、不同生境下蜚蠊密度及季节消长趋势。蜚蠊密度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蜚蠊侵害率及构成比差异进行 χ 2检验。 结果 2017—2021年全市共捕获蜚蠊32 978只,平均密度为0.58只/张,平均侵害率为5.53%,其中德国小蠊为优势种,捕获量占捕获总数的99.05%。不同生境蜚蠊密度和侵害率均是农贸市场>餐饮行业>超市>宾馆>居民区>医院。蜚蠊总密度季节消长总体呈单峰趋势,高峰在11月;蜚蠊总侵害率季节消长总体呈双峰趋势,高峰在1和9月。农贸市场蜚蠊密度、侵害率季节消长趋势均呈双峰趋势,高峰均在1和11月。 结论 德国小蠊是杭州市蜚蠊优势种群,其中农贸市场和餐饮行业为蜚蠊防制的重点场所,蜚蠊侵害率高峰主要集中在夏秋季,密度高峰主要集中在冬季,在蜚蠊防制中,应根据不同生境蜚蠊密度和侵害率的季节消长趋势,在高峰期来临之前采取综合防制措施,控制蜚蠊密度、降低蜚蠊侵害率。
2024, 35 (4): 447-45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4.011
浙江省2017—2022年德国小蠊对5种杀虫剂抗药性监测结果分析
王金娜, 刘钦梅, 吴瑜燕, 罗明宇, 李天奇, 龚震宇, 孙继民
摘要152)   HTML    PDF (572KB)(668)   
目的 掌握浙江省德国小蠊对5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德国小蠊合理用药和科学防制提供依据。 方法 2017—2022年,在浙江省11个地市,在不同年份选择不同的监测地区进行德国小蠊现场种群的采集。采用三角烧瓶药膜法测定德国小蠊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乙酰甲胺磷、敌敌畏和残杀威的抗药性,采用Probit回归模型分析功能,计算半数击倒时间(KT 50)和抗性倍数。 结果 2017—2022年,浙江省德国小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总体抗药性水平较高,2022年金华、2021年绍兴、2018年温州和2018年丽水市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倍数分别为11.49、6.48、16.00和6.87,出现中高度抗药性。2020年衢州、2017年温州、2018年金华和2018年丽水市对溴氰菊酯抗性倍数分别为8.66、10.20、11.66和7.58,出现中高度抗药性。2022年金华、2021年绍兴和2017年温州市对敌敌畏的抗性倍数分别为7.86、7.33和7.05,出现中度抗药性。浙江省德国小蠊对乙酰甲胺磷和残杀威总体抗性水平较低,基本维持在低度抗性或敏感的水平。宁波地区德国小蠊对残杀威抗性从2020年开始由敏感发展为低度抗性;衢州地区德国小蠊对溴氰菊酯抗性从2020年开始发展为中度抗性;与2018年相比,绍兴地区德国小蠊2021年对菊酯类杀虫剂和敌敌畏由敏感发展为中低度抗性。2022年德国小蠊抗药性水平较高的地区为金华市,当地德国小蠊对高效氯氰菊酯为高度抗性,对溴氰菊酯和敌敌畏为中度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8.87和7.86;对残杀威和乙酰甲胺磷抗性水平较低,抗性倍数为2.36和1.16。 结论 浙江省德国小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性水平较高,对其他种类的杀虫剂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抗药性,在防制过程中,需根据德国小蠊的抗药性情况选择合适的杀虫剂。
2024, 35 (5): 523-52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5.003
“老鼠驿站”的研制和在海南省三亚市农田中的应用
郭天宇, 朱建起, 王辉, 曾迎春, 潘磊, 郭涛
摘要149)   HTML    PDF (2274KB)(817)   
目的 评价“老鼠驿站”装置在农田鼠类监测和控制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在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南繁基地田埂放置“老鼠驿站”,利用其附带的鼠夹采用夹夜法测定鼠密度,观察其用于鼠类监测的可行性;采用毒饵盗食法观察“老鼠驿站”用于控制农田鼠类的有效性;采用有选择摄食试验筛选当地农田灭鼠基饵的适口性。 结果 2023年9-12月使用“老鼠驿站”捕鼠4次,共捕获91只小兽,其中鼠类数量由多到少依次为黄毛鼠、黄胸鼠、褐家鼠和小家鼠。4次捕鼠捕获率分别为8.75%、8.33%、7.50%和4.58%,灭效为47.66%。有选择摄食试验结果表明鼠类对基饵的喜食程度依次为稻谷、玉米碴、玉米面和大米。 结论 虽然具体操作方法还有待改进,但“老鼠驿站”可作为农田和其他外环境鼠密度监测和控制的工具。
2024, 35 (3): 293-29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3.006
南京市2012-2022年德国小蠊密度和侵害率与抗药性变化分析
张艳, 宋丙栋, 孙燕群, 闵玥, 陈学敏, 李碧涵, 孙楠, 孙璐瑶, 张守刚
摘要148)   HTML    PDF (925KB)(840)   
目的 分析南京市德国小蠊密度和侵害率与抗药性变化,为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2012-2022年对南京市12个区德国小蠊密度和侵害率进行监测;收集试虫,采用药膜法对残杀威、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乙酰甲胺磷和毒死蜱抗药性进行测定。采用SPSS 22.0软件中的Probit模块进行数据处理,Spearman等级相关对年份与密度、侵害率和抗性倍数分别做相关性分析。 结果 2012-2022年蜚蠊密度分别为1.01、1.62、2.17、1.36、1.21、0.77、0.58、0.39、0.39、0.29和0.24只/张;侵害率分别为20.79%、28.80%、32.45%、28.89%、17.31%、10.92%、6.73%、5.64%、4.67%、5.00%和3.36%。2014年密度和侵害率均达到最高峰,2015年开始呈下降趋势,年份与密度和侵害率均呈显著负相关( ρ=-0.897, P<0.001; ρ=-0.909, P<0.001)。对残杀威抗性级别2015年上升为低度抗性,2020年抗性倍数最高,为4.73,年份与抗性倍数呈显著的正相关( ρ=0.929, P=0.003)。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级别2015年起上升为中、高度抗性,抗性倍数2020年最高,为40.53,年份与抗性倍数呈显著正相关( ρ=0.821, P=0.023)。对溴氰菊酯抗性级别2015年起上升为中、高抗性,甚至极高度抗性,年份与抗性倍数相关性不明显( ρ=0.714, P=0.111)。毒死蜱和乙酰甲胺磷总体上呈现低度抗性,年份与抗性倍数相关性均不明显( ρ=-0.003, P=0.624; ρ=-0.771, P=0.072)。 结论 2012-2022年,随着年份增加南京市德国小蠊密度和侵害率降低,对残杀威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性水平升高。随着德国小蠊抗药性逐渐增高,其密度和侵害率可能出现反弹,应给予高度重视。
2024, 35 (3): 308-31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3.009
2017—2022年长沙市淡色/致倦库蚊监测结果分析
林斌, 陈建勇, 彭莱, 朱彩英, 肖珊
摘要138)   HTML    PDF (1058KB)(637)   
目的 分析长沙市2017—2022年淡色/致倦库蚊的季节消长趋势及在不同生境的分布规律,为长沙市淡色/致倦库蚊的防制和蚊媒传染病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每年的4—11月,使用诱蚊灯法选择城镇居民区、公园、医院、民房、猪圈开展监测,获取淡色/致倦库蚊,对其种群密度、季节消长、生境分布进行分析。采取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对不同年份的蚊密度进行分析,采取两因素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对不同月份、不同生境的蚊虫密度进行分析。 结果 2017—2022年长沙市淡色/致倦库蚊蚊虫平均蚊密度为17.83只/(灯·夜)。全年蚊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呈双峰分布,5—6月和9月为密度高峰。不同月份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5.921, P<0.001),5月和6月蚊密度最高,分别为38.92和40.42只/(灯·夜);不同生境的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6.014, P<0.001),猪圈和民房蚊密度最高,分别为40.06和30.23只/(灯·夜);“月份”与“生境”之间存在交互效应( F=5.563, P<0.001)。 结论 长沙市淡色/致倦库蚊活动高峰在5月和6月,猪圈和民房蚊密度高,建议应根据生境和季节制定相应的防制方案,应重点加强农村地区5月和6月的蚊虫防制。
2024, 35 (5): 538-54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5.005
登革热媒介伊蚊可持续控制现状及展望
刘小波, 任东升, 梁莹, 岳玉娟, 鲁亮, 刘起勇
摘要137)   HTML    PDF (972KB)(401)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经媒介伊蚊叮咬传播的媒介生物传染病,给全球和我国造成了沉重的疾病、经济和社会负担。受气候变化、全球化、城市化和公共卫生杀虫剂抗性等多维驱动因素的影响,全球及我国的登革热传播及暴发风险日益增加。当前,传统的媒介伊蚊监测与控制技术在登革热防控中已经暴露出了一些短板,创新的媒介伊蚊监测与控制工具产品及施用技术研发相对不足,已难以满足新时期登革热防控工作的需求。未来,需要积极落实媒介伊蚊可持续控制策略,按照登革热分级响应做好媒介伊蚊防控,综合利用各种适宜的技术,为我国登革热的风险评估、预警及科学精准防控提供依据。
2024, 35 (6): 633-63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6.001
杂志二维码
下载排行 近期热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