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几种化学物质对白纹伊蚊的引诱效果研究
王飞, 徐皓迪, 李鑫, 冷培恩, 刘洪霞
摘要282)   HTML    PDF (854KB)(799)   

目的: 通过室内筛选对白纹伊蚊有引诱作用的化学物质,进行现场效果评价,探讨白纹伊蚊对6种人体气味物质的偏好程度。方法: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试浓度为0.1、1.0、10.0 mg/ml的6种化学物质(1-辛烯-3-醇、乳酸、肉豆蔻酸、氨水、丙酮和乙酸乙酯)单独使用时对白纹伊蚊雌蚊的引诱作用;将上述6种化合物,按照一定浓度,1∶1比例两两混合,测试对白纹伊蚊雌蚊的引诱作用;将乳酸加入到两两混合试验筛选出来效果较好的引诱剂配方,测试对白纹伊蚊雌蚊的引诱作用。将室内筛选出的引诱剂配方应用于现场测试对白纹伊蚊的引诱效果。不同化合物对白纹伊蚊引诱作用的差异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0.1、1.0和10.0 mg/ml的1-辛烯-3-醇,1.0和10.0 mg/ml肉豆蔻酸,0.1 mg/ml乙酸乙酯单独使用时对白纹伊蚊有引诱作用;其他3种物质各浓度对白纹伊蚊雌蚊无明显引诱效果。肉豆蔻酸+1-辛烯-3-醇、乳酸+肉豆蔻酸、乳酸+1-辛烯-3-醇对白纹伊蚊均有引诱作用,与对照组比较诱蚊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102,P=0.001;t=4.696,P=0.009;t=5.127,P=0.007)。乳酸+肉豆蔻酸+1-辛烯-3-醇对白纹伊蚊有明显的引诱性,与对照组比较诱蚊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841,P < 0.001)。室外试验测试乳酸+肉豆蔻酸+1-辛烯-3-醇对白纹伊蚊的引诱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诱蚊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1天:t=7.462,P=0.014;第2天:t=20.500,P<0.001;第3天:t=9.383,P=0.001)。结论: 乳酸、肉豆蔻酸和1-辛烯-3-醇的混合物对白纹伊蚊具有一定引诱作用,有必要进一步开展野外研究。

2023, 34 (4): 447-450, 49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4.001
南宁市2022年白纹伊蚊击倒抗性基因型分布研究
李雪, 凌峰, 韦舒琳, 屈志强, 刁书琴, 黄燕翠, 罗密芳
摘要237)   HTML    PDF (596KB)(648)   

目的: 检测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现场种群的击倒抗性基因型及其分布特点,以了解其抗药性水平,为科学防控白纹伊蚊提供依据。方法: 2022年在南宁市采用勺捕法采集伊蚊幼蚊,送实验室饲养至成虫,经形态学方法鉴定后,将白纹伊蚊用75%乙醇溶液浸泡,于-20 ℃保存备用。采用磁珠法试剂盒提取单只成蚊DNA,PCR扩增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GSC)基因部分片段,测序结果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进行BLAST比对,对确认为白纹伊蚊VGSC基因的序列使用DNAStar 7.1分析其VGSC基因单位点及多位点联合突变情况。结果: 共检测175只白纹伊蚊,获得350条基因序列,长度约为400 bp,VGSC基因1532位点未发现突变,1016和1534位点均存在突变。1016位点有2种等位基因,分别为野生型1016V(148,78.28%)和突变型1016G(49,21.72%);3种基因型分别为野生型纯合子1016V/V(126,72.00%)、突变型纯合子1016G/G(27,15.43%)和野生/突变型杂合子1016V/G(22,12.57%)。1532位点有1种等位基因,即野生型1532I(175,100%);基因型均为野生型纯合子1532I/I。1534位点有3种等位基因,分别为野生型1534F(51,16.86%)、突变型1534S(116,36.29%)和突变型1534C(135,46.85%);6种基因型分别为野生型纯合子1534F/F(8,4.57%)、野生/突变型杂合子1534F/S(21,12.00%)、野生/突变型杂合子1534F/C(22,12.57%)、突变型杂合子1534S/C(64,36.57%)、突变型纯合子1534S/S(21,12.00%)和突变型纯合子1534C/C(39,22.29%)。结论: 南宁市VGSC基因突变率较高,应密切关注白纹伊蚊抗药性水平,科学、规范、高效地指导卫生杀虫剂的使用。

2023, 34 (4): 480-48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4.007
杭州市2017-2021年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生态学监测结果分析
金彬彬, 韦凌娅, 金慧, 曹阳, 王英红, 孔庆鑫
摘要232)   HTML    PDF (747KB)(841)   

目的: 了解杭州市2017-2021年媒介伊蚊在不同生境下的密度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为有效防控登革热、风险评估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和《浙江省病媒生物监测工作方案》对杭州市15个县(市、区)开展伊蚊监测。成蚊监测采用双层叠帐法,幼蚊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监测时间为4-11月。收集全市15个县(市、区)的蚊虫监测数据,使用Excel 2019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计算帐诱指数、BI及容器指数(CI),分类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2017-2021年杭州市双层叠帐法监测白纹伊蚊密度为2.54只/(顶·h),未捕获到埃及伊蚊。2017年成蚊密度最低,2020年成蚊密度最高,不同年份间帐诱指数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17,P=0.017)。季节分布总体呈双峰分布,蚊密度高峰主要在7和10月。2017-2021年平均BI值为9.18,BI高峰期为5-10月,CI显示,各类水体均有白纹伊蚊幼蚊分布,同一年不同水体间幼蚊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不同年份同一类水体间幼蚊密度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结论: 杭州市白纹伊蚊密度较高,存在登革热暴发和区域流行风险,建议各县(市、区)根据蚊虫密度变化、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及时采取蚊虫控制措施。

2023, 34 (4): 491-49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4.009
上海市奉贤区2011-2021年蝇类生态学监测分析
戈斌, 张海兵, 刘洪霞, 周瑛, 刘清, 易可华, 黄涛
摘要217)   HTML    PDF (812KB)(633)   

目的: 掌握上海市奉贤区蝇的种类、构成、密度、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为奉贤区蝇类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1-2021年上海市奉贤区蝇类监测数据,采用Excel 2013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和统计分析。不同生境蝇密度比较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结果: 2011-2016年奉贤区蝇类种群密度无明显变化,年平均密度为0.50~1.02只/笼,2017和2018年蝇密度升高明显(1.76和5.25只/笼),较2015年(1.03只/笼)分别增加70.87%和409.71%;2019和2020年蝇密度呈下降趋势,2021年蝇密度上升,仅次于2018年最高峰时的密度;累计捕获成蝇2 996只,平均密度为2.02只/笼;蝇种数量以厩腐蝇为主(占比31.38%),其次为棕尾别麻蝇(占比28.64%);大型绿化带蝇密度最高,为2.32只/笼;全年蝇密度6月达到高峰,7-8月密度陡然下降,9-11月密度平稳下降。结论: 奉贤区大型绿化带蝇类较多,6月是蝇类密度高峰期,预防蝇类传染疾病的关键时期在6月前,相关部门应加强蝇类防制意识,加强大型绿化带环境管理,减少蝇类孳生。

2023, 34 (4): 462-46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4.004
流行性乙型脑炎和西尼罗病毒双重微滴数字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张俊锋, 张雅丽, 王瑞晨, 禄阳, 张天姿, 付士红, 殷启凯, 李樊, 何英, 聂凯, 马超锋, 梁国栋, 扈瑞平, 许松涛, 王环宇
摘要183)      PDF (1462KB)(925)   
目的 建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和西尼罗病毒(WNV)的双重微滴式数字PCR(ddPCR)检测方法。 方法 基于已设计的JEV和WNV引物探针,建立JEV和WNV双重ddPCR检测反应体系,摸索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可重复性,灵敏度与双重荧光定量PCR(qPCR)的每个反应管内荧光信号达到设定的阈值所经历的循环数( Ct)值做对比。 结果 双重ddPCR检测反应体系对JEV和WNV的检测灵敏度均可达到10 2拷贝/μl,该方法的可重复性、特异性良好,未发现与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寨卡病毒、蜱传脑炎病毒以及人类基因组有交叉反应。 结论 建立的双重ddPCR方法能敏感、特异检测JEV和WNV,为不同场景下这2种病毒的检测提供了解决方案。
2023, 34 (3): 285-29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3.001
贵州省2017-2021年蚊类监测分析
张燕, 周敬祝, 王丹, 师伟芳, 向昱龙, 胡勇, 梁文琴
摘要181)      PDF (2287KB)(801)   
目的 了解贵州省人居及周边环境蚊虫的种类构成、种群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为蚊媒传染病的风险评估和病媒生物的科学有效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2017-2021年贵州省78个病媒生物省级监测点的蚊虫数据,分析蚊虫的种类构成,比较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不同生境蚊虫密度差异及季节消长规律。利用SPSS 24.0软件对不同生境布雷图指数(BI)和蚊密度进行方差分析,评估风险等级。 结果 2017-2021年共捕获雌蚊131 476只,蚊密度平均为5.82只/(灯·夜),其中致倦库蚊占比最高,达43.34%,其次是中华按蚊,占20.68%;大多数市(州)的优势蚊种均为致倦库蚊,其中致倦库蚊构成比最高的地区为遵义市,共捕获17 409只,占捕获总数的61.32%,不同地区蚊虫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276, P<0.001);2017-2021年蚊密度最高的生境均为牲畜棚,各生境优势蚊种均为致倦库蚊,不同生境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4.368, P<0.001);灯诱法监测的成蚊密度5月开始逐渐上升,蚊密度高峰出现在每年的6-8月,蚊密度9月开始迅速下降;BI季节消长呈现较明显的双峰分布,分别为6和8月,BI 5月开始迅速上升,9、10月逐渐下降;不同年份BI均>5,风险等级为1级的地区有安顺和贵阳市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19年安顺市和2021年贵阳市BI均>10,风险等级为2级。 结论 贵州省人居及周边环境中致倦库蚊和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农村环境蚊密度较高,特别是牲畜棚,它是蚊虫的重要孳生地,要特别加强该类环境蚊虫的防制。总体来看,贵州省的蚊虫活动高峰呈双峰型,分别为6和8月,出现双峰的原因可能与贵州省的独特气候和降雨情况息息相关。因此可在蚊虫繁殖高峰来临之前做好防治工作,降低蚊虫密度以及蚊媒病毒传播的风险。
2023, 34 (3): 356-36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3.013
CYP307A1 RNAi重组小球藻口服喂饲对白纹伊蚊的致死作用
黄小丹, 肖洒, 贺长皓, 李智杰, 张秀霞, 李亚军, 费小雯, 邓晓东
摘要172)      PDF (3280KB)(753)   
目的 了解沉默白纹伊蚊蜕皮激素合成途径酶基因 CYP307A1对伊蚊幼蚊生长发育的影响,为蚊媒传染病的防控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 利用RNA干扰(RNAi)技术,构建 CYP307A1的RNAi表达载体,以小球藻为受体进行电击转化,筛选得到的重组藻株喂食白纹伊蚊幼蚊,使用WPS 2020软件统计并汇总幼蚊的死亡率、化蛹率、羽化率、体长和 CYP307A1基因表达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数据;SPSS 25软件进行各组平均值的单因素ANOVA检验,使用Origin 2019和WPS 2020软件进行图表的制作。 结果 300只规模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中饲喂过滤水、饲料、野生小球藻和转pMaa7/IR载体小球藻的白纹伊蚊幼蚊死亡率分别为1.50%、0.17%、0.83%和8.00%,而饲喂 CYP307A1 RNAi重组小球藻幼蚊死亡率为80.33%,死亡率显著高于各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饲喂饲料的伊蚊幼蚊化蛹率为99.83%,羽化率为98.50%,而饲喂 CYP307A1 RNAi重组小球藻幼蚊化蛹率为18.50%,羽化率为98.50%,与对照组相比饲喂 CYP307A1 RNAi重组小球藻幼蚊的化蛹率和羽化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喂食重组藻株伊蚊幼蚊体内 CYP307A1基因表达量比对照组下降79.00%( P<0.01)。 结论 CYP307A1 RNAi重组小球藻具有抑蚊功能,有望在生物杀蚊领域发挥作用。
2023, 34 (3): 336-34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3.010
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效果评估
周良才, 周仲瑾, 王莹, 吴太平, 吴丽群, 汤伟峰
摘要172)   HTML    PDF (521KB)(665)   

目的: 分析2019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军运会)病媒生物防制保障工作开展情况,总结经验并为今后类似大型赛事活动的病媒生物防制保障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析2019年6-9月武汉城区范围内军运会各类场馆、酒店、定点医院等不同类型单位(场所)的重要病媒生物监测结果。用Excel 2007和SPSS 23.0软件处理数据;采用χ2检验、Fisher精准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监测结果显示,6月蝇类孳生地阳性率、蜚蠊成若虫侵害率和卵鞘查获率均最高,分别为3.88%、1.69%和0.06%;7月室内鼠迹阳性率、蚊幼虫路径指数、采样勺指数和室内蝇密度(有蝇房间阳性率)均最高,分别为2.91%、1.31处/km、4.20%和4.81%,防鼠、防蝇设施合格率均最低,分别为85.97%和87.84%。8月外环境鼠密度路径指数和成蚊停落指数最高,分别为1.04处/km和1.63只/人次。结论: 管理部门应实时掌握军运会重点单位(场所)的病媒生物侵害现状及防制效果,科学有效地评估军运会病媒生物防制保障工作开展情况,并及时发现相关问题,调整应对策略,防止突发事件的发生。

2023, 34 (4): 485-49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4.008
浙江省2021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及宿主动物监测分析
苏帆, 孙继民, 凌锋, 张蓉, 刘营, 王桢
摘要169)      PDF (1590KB)(774)   
目的 分析浙江省2021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情及宿主动物种群分布和HFRS病毒携带情况,为制定精准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21年浙江省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直报的HFRS病例资料和宿主动物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 χ 2检验。 结果 2021年浙江省共报告180例HFRS,年平均发病率为0.29/10万。病例主要集中于台州、宁波、绍兴和衢州市;全年均有病例报告,发病高峰时间集中在夏季5-6月和冬季12月,夏冬高峰持平;高发病人群为40岁以上年龄组,占发病总数的76.67%(138/180),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61.67%。全省5个监测点共布放有效鼠夹11 921夹次,捕获小兽660只,平均小兽密度为5.54%;共检测小兽血清660份,其中抗体阳性35份,阳性率为5.30%;共检测小兽肺660份,抗原阳性15份,带病毒率为2.27%。各监测点小兽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16.161, P<0.05),HFRS抗体阳性率( χ 2=14.957, P=0.005)及小兽带病毒率( χ 2=8.413, P=0.048)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2021年浙江省HFRS疫情呈现低水平散发,涉及地区广泛,监测点小兽密度普遍较高,小兽带病毒率波动明显,建议继续开展以科学灭鼠防鼠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2023, 34 (3): 378-38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3.016
安徽省金寨县2013-2022年斑疹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丁俊飞, 管鹏程, 李伟
摘要168)   HTML    PDF (825KB)(241)   
目的 通过分析安徽省金寨县近10年斑疹伤寒流行特征,为科学防控斑疹伤寒提供依据。 方法 病例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3-2022年金寨县斑疹伤寒病例报告数据特征进行系统分析。定性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述,采用 χ 2检验对其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2013-2022年,金寨县斑疹伤寒报告病例426例,年均发病率8.23/10万,无死亡病例报告;4-9月(春夏季)为发病高峰,发病数占报告病例总数的85.68%(365/426);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男女性别比为0.62∶1,不同性别发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30.878, P<0.001);60~<7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256.67/10万);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93.90%);23个乡镇中22个有病例报告。 结论 斑疹伤寒病例在金寨县分布广泛,以农民发病为主,中老年人群高发,发病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和季节性。需加强重点地区、高危人群的疾病监测和防控工作。
2023, 34 (6): 767-77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6.011
贵州省遵义市2022年度鼠类及其病原学监测结果分析
郑德阳, 朱琳, 梁文琴, 黄佳, 师伟芳, 饶凯, 周敬祝, 夏彩霞
摘要159)   HTML    PDF (636KB)(739)   

目的: 了解遵义市鼠种类、密度及其携带病原体情况。方法: 设置遵义市14个县(市、区)为监测点,各县(市、区)均设置东、南、西、北、中5个采样点,共70个采样点,采用夹夜法于2021年10月-2022年10月开展遵义市2022年度鼠类及其病原学监测。对捕获到的小型兽类(小兽)标本进行种类鉴定和病原体检测,采用Excel 2021软件进行数据整理,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分析采用率或构成比之间的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小兽密度、种类构成和病原体携带情况。结果: 各监测点共布放有效夹9 969夹次,捕获小兽549只,其中鼠类522只,小兽总密度为5.51%,总鼠密度为5.24%,红花岗区鼠密度最高,为12.94%,其次是凤冈县,为12.34%,赤水市最低,为1.80%,各县(市、区)鼠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5.619,P < 0.001)。城镇居民区、农村居民区和重点行业的优势鼠种均为褐家鼠,农田耕地以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遵义市不同区域(中部、北部、东部、西部)小兽种类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357,P < 0.001)。取每只小兽标本的肝、脾和肾[问号钩端螺旋体(钩体)、恙虫病东方体]、肝、脾和肺(大别班达病毒)和肺(汉坦病毒)进行病原体检测,共抽取检测标本343份,检出病原体阳性27份,阳性病原体均为问号钩体,病原体检出率为7.87%,其中鼩鼱检出率最高,为16.00%,其次为黑线姬鼠(12.35%),褐家鼠最低(1.64%),不同种类小兽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72,P=0.002);农田耕地小兽问号钩体检出率最高,为9.66%(26/269),重点行业检出率为2.94%(1/34),城镇居民区和农村居民区均未检出,不同生境类型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171,P=0.160);湄潭县小兽问号钩体检出率最高,为27.03%,其次为绥阳县(25.00%),仁怀市、凤冈和余庆县未检出,不同地区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409,P=0.001)。结论: 遵义市鼠密度较高,检出问号钩体,需警惕相应疾病的发生,各地应积极响应,加强春、秋季灭鼠工作,根据各生境优势鼠种和病原体检出情况,并结合各地区实际采取综合防制措施,降低鼠密度,防止鼠传疾病的发生。

2023, 34 (4): 501-50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4.011
山西省白蛉分布及季节消长调查
田晓东, 代培芳, 赵俊英, 董海原, 程璟侠
摘要158)      PDF (3474KB)(760)   
目的 了解山西省不同地区白蛉的蛉种、分布、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为黑热病流行风险评估及防控方案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21年5-9月在山西省11个市的14个县(市、区)不同生境采用诱蛉灯诱捕白蛉。随机挑选不同地区未吸血雌蛉,采用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蛉种鉴定。应用Excel 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对不同生境、不同月份的白蛉捕获情况进行分析, ArcGIS 10.7软件绘制白蛉调查分布图。 结果 共捕获白蛉19 006只,平均密度为40.87只/(灯·夜)。全年白蛉季节消长规律呈单峰分布,5月上半月首次捕获到白蛉,6月下半月至7月上半月密度达到峰值,之后密度迅速下降。捕获生境包括农户、羊圈、牛棚、鸡圈、猪圈和骡马圈6种环境类型,羊圈密度最高,为121.39只/(灯·夜),农户密度最低,为9.63只/(灯·夜)。形态学鉴定的432只白蛉中,1只为鳞喙司蛉,其余均为中华白蛉;随机挑选110只白蛉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其中4只为鳞喙司蛉,其余106只为中华白蛉,中华白蛉为绝对优势蛉种。 结论 山西省11个市的14个县(市、区)均有白蛉分布,黑热病的主要媒介中华白蛉是山西省优势蛉种,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尤其是牲畜及禽类养殖场所。畜圈等重点场所应加强环境治理及灭蛉工作,降低黑热病传播风险。
2023, 34 (3): 417-42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3.023
青海血蜱 Hq012基因在大肠埃希菌中的表达与纯化
马婧, 陈开廷, 广慧, 赵文斌, 杨寅冉, 高金亮, 曹美娜
摘要158)   HTML    PDF (4936KB)(267)   
目的 优化青海血蜱重组Hq012蛋白(rHq012)包涵体的诱导表达和纯化条件。 方法 从青海血蜱cDNA表达文库中克隆到1个在GenBank中无同源序列的新基因 Hq012,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30a-Hq012并转化大肠埃希菌感受态细胞[ Escherichia coli Rosetta(DE3)],用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rHq012。高压均质机裂解细菌,用6 mol/L盐酸胍溶解包涵体。比较先复性后纯化和先纯化后复性2种方法所得目的蛋白的产量。先复性后纯化即用稀释法复性后再用镍离子亲和层析法纯化蛋白;先纯化后复性即用镍离子亲和层析法纯化后再进行透析法复性。用12%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进行鉴定。 结果 Hq012基因的核苷酸序列长度为759 bp,包含1个486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一个相对分子质量为18 500的蛋白质。诱导表达以浓度为0.1 mmol/L的IPTG诱导8 h蛋白表达量最高,包涵体用6 mol/L盐酸胍溶解。与先纯化后复性相比,先复性后纯化收获的rHq012产量相对较高。镍离子亲和层析纯化后的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7 000,与预期的结果一致。 结论 0.1 mmol/L IPTG诱导8 h是青海血蜱rHq012蛋白的最佳诱导条件,先复性后纯化的方法是蜱源重组蛋白rHq012更优的纯化方法,研究为包涵体蛋白的纯化提供了参考。
2023, 34 (6): 713-71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6.001
上海市2016-2021年蝇类生态学监测结果分析
王静静, 徐劲秋, 朱江, 刘洪霞, 冷培恩
摘要150)   HTML    PDF (799KB)(765)   

目的: 掌握上海市蝇的种类、密度、分布规律及其消长趋势,及时开展蝇类传播疾病风险评估和预测预警,为蝇类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笼诱法,在农贸市场、居民小区、餐饮外环境和大型绿化带开展监测;使用Excel 2019和SPSS 20.0软件,对上海市2016-2021年每年3-11月每旬各监测点蝇类监测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及统计分析。结果: 2016-2021年共捕蝇18 052只,平均密度为1.52只/笼,鉴定蝇种有5科9属14种,以厩腐蝇、棕尾别麻蝇、大头金蝇、丝光绿蝇和家蝇为优势种;厩腐蝇密度最高,为0.28只/笼,其次为棕尾别麻蝇,为0.24只/笼;除棕尾别麻蝇在大型绿化带中密度略高于厩腐蝇外,其他生境中均以厩腐蝇密度最高,二者在农贸市场的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4,P=0.023);家蝇占比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厩腐蝇占比上升;蝇密度2018年最高,为1.82只/笼,2016年最低,为1.04只/笼;蝇密度高峰期为6-8月,月平均密度分别为2.65、2.49和2.28只/笼;2016-2021年,不同生境蝇密度依次是农贸市场 > 大型绿化带 > 居民小区 > 餐饮外环境。结论: 上海市蝇种丰富,以厩腐蝇密度最高,每年蝇密度高峰期在6-8月,农贸市场是蝇类防制的重点场所,蝇密度自2019年下降后再次升高,提示应持续加强蝇类综合防制。

2023, 34 (4): 457-46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4.003
浙江省舟山群岛部分地区2021年汉坦病毒宿主调查与病原学分析
柴能明, 谭启龙, 舒纪为, 叶凌, 张彤杰, 李世波, 张森
摘要147)      PDF (1914KB)(776)   
目的 了解浙江省舟山群岛部分地区汉坦病毒宿主动物的种群分布、带病毒情况和病毒基因特征,为防制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提供依据。 方法 用夹夜法在舟山群岛的定海和岱山片区捕获小兽,进行种类鉴定,用 χ 2检验分析鼠密度及鼠种构成;取小兽肺,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汉坦病毒核酸,巢式PCR扩增M基因并测定序列,进行基因分型和同源性分析。 结果 2021年浙江省舟山群岛定海和岱山片区平均鼠密度为3.42%,野外鼠密度为1.71%,居民区鼠密度为6.16%;捕获小兽6种,野外优势鼠种为黑线姬鼠,居民区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岱山县本岛、岱山县渔山岛和定海区本岛鼠密度( χ 2=108.468, P<0.001),居民区和野外鼠密度( χ 2=68.935, P<0.001),以及岱山县本岛、岱山县渔山岛和定海区本岛不同鼠种鼠密度( χ 2=37.749, P<0.001)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3份小兽肺标本检测到汉坦病毒RNA,阳性率为6.70%;成功扩增并测序了3份汉坦病毒RNA提取物M段,3个M基因片段同源性在96.90%~97.10%,属于首尔型病毒(SEOV) S3亚型。 结论 舟山群岛存在以褐家鼠为传染源的HFRS疫源地,流行型别为SEOV S3亚型;环境改变可能带来自然疫源地变化。
2023, 34 (3): 326-33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3.008
基于网格化的诱蚊诱卵器法与人诱停落法监测白纹伊蚊对照研究
陈红, 周洲, 刘洪霞
摘要145)   HTML    PDF (5093KB)(702)   

目的: 探索网格化模式下诱蚊诱卵器法监测媒介伊蚊的影响因素,为媒介伊蚊及其传播疾病的监测和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年7-9月在上海市静安区辖区内选择相邻的3个面积、建筑年代、绿化比例接近的居民区作为监测点,每个居民区以九宫格形式划分为二级监测块(约90 m×60 m),以监测块为单位对媒介伊蚊采用诱蚊诱卵器法和人诱停落法进行现场监测,每月3次。通过比较不同居民区、不同监测块、不同环境特点对媒介伊蚊的监测结果来探索诱蚊诱卵器法监测效果的影响因素。采用Excel 2016和SPSS 16.0软件处理数据,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两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划定二级监测块30个,完成监测8次,设置诱蚊诱卵器131只/次,居民区1、2、3的诱蚊诱卵指数(MOI)分别为8.71、12.38和11.9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50,P=0.253),居民区1、2内各板块间MO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35,P=0.047;F=2.168,P=0.044);居民区内居住区域MOI为12.24,社区学校区域为5.76,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57,P=0.010);诱蚊诱卵器放置不同位置的MOI,屋侧绿化区域为14.10,集中绿化区域为8.87,道路侧绿化为7.98,3类环境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72,P=0.015);诱蚊诱卵器法监测期间,降雨时间 < 2 d时的MOI为13.28,≥2 d时为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8,P=0.047);居民区1、2、3 MOI均值分别为8.69、12.45和11.88,停落指数均值分别为3.33、8.58和6.50只/(人·h);MOI与停落指数之比为1∶1~3∶1;经Pearson相关分析,各板块MOI与人诱停落指数高度相关(r=0.549,P=0.005)。结论: 大型居民区中的不同区域媒介伊蚊密度因绿化类型、功能分区等差异都可能有较大的差异。相较其他监测方法,诱蚊诱卵器法操作简便、特异性强等,其监测结果与人诱停落法监测结果高度一致,实际监测中可采用诱蚊诱卵器法进行网格化的布点监测,能有效避免因布点造成的偏差,全面反映媒介伊蚊密度。

2023, 34 (4): 451-45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4.002
上海市浦东新区餐饮场所蜚蠊侵害及携带肠道病原体分析
刘俊, 林晨, 元永艇, 于思雨, 刘婧怡, 李慧慧, 冯磊, 顾盈培, 刘汉昭
摘要138)   HTML    PDF (729KB)(640)   

目的: 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餐饮场所蜚蠊侵害及其肠道病原体携带情况,为餐饮场所蜚蠊防制和感染性腹泻病防控提供科学建议。方法: 2021年4月-2022年3月,每月中旬使用蜚蠊诱捕器对上海市浦东新区12个街镇5种类型餐饮场所开展1次蜚蠊侵害调查和采样,对捕获的蜚蠊进行肠道病原体检测。采用Excel 2019、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结果: 浦东新区餐饮场所蜚蠊侵害率为20.83%,蜚蠊密度为0.74只/个,种类为德国小蠊(占65.79%)和黑胸大蠊(占34.21%),不同类型餐饮场所蜚蠊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509,P < 0.001)。企事业单位食堂蜚蠊侵害率和密度最高,分别为29.03%和1.32只/个。蜚蠊样本的病原体检出率为28.13%,检出札如病毒、诺如病毒、星状病毒、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STEC)、嗜水气单胞菌、人芽囊原虫和隐孢子虫共7类病原体53组。德国小蠊携带的优势病原体为札如病毒、人芽囊原虫和STEC,黑胸大蠊携带的优势病原体为札如病毒、STEC和嗜水气单胞菌。结论: 浦东新区餐饮场所蜚蠊携带多种人体肠道病原体,应重视餐饮场所的蜚蠊防制,有针对性地制定控制策略。

2023, 34 (4): 467-47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4.005
杭州市2017-2021年蚊虫种群密度与季节消长监测结果分析
金彬彬, 韦凌娅, 曹阳, 邵汉文, 王英红, 孔庆鑫
摘要137)      PDF (1158KB)(847)   
目的 了解杭州市2017-2021年媒介蚊虫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为媒介控制和蚊媒传染病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诱蚊灯法,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和《浙江省病媒生物监测工作方案》,每年4-11月对杭州市15个区(市、县)开展监测。使用Excel 2016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不同年份间蚊虫构成比差异进行卡方检验、不同生境间蚊密度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2017-2021年杭州市蚊密度为1.99只/(灯·夜),捕获的蚊虫以淡色/致倦库蚊为主,占71.90%;蚊虫密度季节消长趋势总体呈双峰型,7和10月为密度高峰。淡色/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中华按蚊和骚扰阿蚊5类蚊种在不同年份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在不同的生境中,牲畜棚/养殖场平均蚊密度最高,达4.92只/(灯·夜);医院的平均蚊密度最低,为1.35只/(灯·夜);其中中华按蚊、骚扰阿蚊在不同生境中的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3.581, P=0.023; F=5.431, P=0.004)。各类生境中均以淡色/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其次是三带喙库蚊、骚扰阿蚊、白纹伊蚊和中华按蚊,5类蚊虫均以牲畜棚/养殖场的密度最高。 结论 杭州市蚊密度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以淡色/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重点加强牲畜棚/养殖场的蚊虫防制工作,建议各区(市、县)根据蚊媒密度变化、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采取针对性的蚊媒防制措施。
2023, 34 (3): 351-35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3.012
中国领蚊属一新种(双翅目:蚊科)
董学书, 吴林波, 郭小连, 范观珍, 周红宁
摘要135)   HTML    PDF (6834KB)(575)   

记述2020年7月采自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的领蚊属领蚊亚属一新种:沧源领蚊[HeizmanniaHeizmanniacangyuanensis sp. nov.]。新种主要鉴别特征为:喙基端腹面有白鳞;前胸前背片全部为白鳞;腹节腹板Ⅲ~Ⅵ全白色;腹节Ⅸ腹板中叶无鳞,阳茎腹中齿多而大,抱肢端节端侧面有一指状突。幼虫形态与孟连领蚊幼虫无明显差别。全部标本均保存于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蚊类标本馆。

2023, 34 (4): 548-55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4.019
四川省内江市白纹伊蚊野外群体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检测分析
谭爱, 刘鹃, 王雅伟, 曾佳芮, 刘鹏
摘要129)      PDF (1053KB)(740)   
目的 通过对四川省内江市3个白纹伊蚊野外群体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VGSC)基因检测分析,在分子水平上了解白纹伊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 方法 2021年6-7月,在内江市3个县(市、区)白纹伊蚊孳生地使用诱蚊灯法采集野外成蚊,鉴定为白纹伊蚊后,提取基因组DNA,扩增VGSC基因片段,检测VGSC基因抗药性相关位点(1016、1532和1534)的突变类型及其分布频率。 结果 共收集并成功测序107只白纹伊蚊,检测到1016G突变的有28只,占26.17%,发生1532T突变的有6只,占5.61%,1534位点发生突变(1534C/S)的共100只,占93.46%。对1016、1532、1534位点组合分析发现,仅1个位点为突变型的个体为76个(73.08%),2个位点为突变型的个体共25个(24.04%),其中1016位点为野生型、1532和1534位点同时突变的个体为2个(1.92%),1532位点为野生型、1016和1534位点同时突变的个体为22个(21.15%),1534位点为野生型、1532和1016位点同时突变的个体共1个(0.96%)。本次现场未发现3个位点同时突变的个体。 结论 内江市3个白纹伊蚊野外种群存在较高频率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靶标突变,其中1534位点抗性频率较高,1534S是优势抗性等位基因,提示在化学防治蚊虫时,宜减少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使用,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提高蚊媒控制效果。
2023, 34 (3): 314-31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3.006
杂志二维码
下载排行 近期热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