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浙江省近年来狂犬病疫情概况及防制对策
龚震宇;陈恩富;王臻;姜理平;褚佩英;王复甦;郑治平
摘要2765)      PDF (53KB)(2109)   
目的遏制全省狂犬病疫情上升趋势。方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分析疫情资料。结果1994~2000年全省共发生狂犬病27例,分布于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温州等地区,其中湖州作为历史老疫区发病数最高,达17例,占全省病例总数的63.0%,尤其是长兴、安吉两县。27例病人多为青壮年农民和农村儿童,其中男性20例,女性7例,男性明显多于女性。2001年全省狂犬病疫情又有抬头,全年共死亡13例,比2000年死亡数(3例)显著上升。患者局部伤口不处理或处理不规范的占多数,未注射狂犬病疫苗8例,而全程注射狂犬病疫苗(5针)的仅有3例,但均未配合使用抗狂犬病血清。结论要加强狂犬病防制工作,严格执行养犬规定,规范狂犬病门诊和疫苗供应。
四川省中兴镇地震后病媒生物现状研究
徐友祥1,李罕锫2,谢培明1,李一2
摘要2702)      PDF (345KB)(2528)   

目的 了解汶川大地震对病媒生物及相关传染病产生的影响,及时掌握地震灾区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和相关生态习性,为病媒生物性疾病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笼诱法、灯诱法、目测法和网捕法进行病媒生物密度监测和蚊、蝇种类本底调查。结果 地震灾区蚊、蝇、鼠、蚤成虫密度都非常低,均在参考指标以下,但粪便中幼虫控制较差,阳性率较高;调查蚊、蝇800多只,经鉴定蝇类隶属4科28属42种,蚊类隶属1科3属5种;蝇类的黑尾黑麻蝇、厩腐蝇、家蝇和蚊类的三带喙库蚊、致倦库蚊为优势种。结论 从总体上分析,地震后杀虫、灭鼠是行之有效的,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防止灾后疾病流行起到了关键作用,但还存在杀灭过度和杀灭不彻底等不合理现象;要建立病媒控制长效机制,完善灾后病媒控制队伍建设。

2010, 21 (1): 12-15.
α-氯代醇饵剂实验室及现场鼠害控制效果观察
王君,任东升,刘起勇
摘要2582)      PDF (328KB)(1605)   

目的 通过实验室和现场试验,分别观察评价雄性不育灭鼠剂α-氯代醇的适口性和灭鼠效果。方法   (1)取成年未孕大白鼠为试验对象,用1% α-氯代醇小麦饵料喂养雄鼠,同时设立对照组,用普通鼠料喂养。雌雄动物合笼饲养2周,然后解剖检查雌鼠孕胎数。(2)通过用粉迹法观测鼠密度,评价现场灭鼠效果。结果 1% α-氯代醇雄性不育饵剂平均摄食系数为0.221,胎鼠平均减少率达到70.7%~100%,现场灭鼠率为84.09%。 结论 以小麦为基饵的1% α-氯代醇雄性不育饵剂适口性需通过改善饵剂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灭鼠效果显著,现场灭鼠也有较为明显的效果。

2010, 21 (2): 157-158.
中国四川西部粪蝇属1新种记述(双翅目:粪蝇科)
冯炎
摘要2339)      PDF (149KB)(934)   
记述采自中国四川粪蝇科粪蝇属( ScathophagaMeigen,1803)1新种:短毛粪蝇 Scathophagacurtipilata sp.nov.。模式标本存放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
对“四害”常用密度监测方法的评述和建议
黄谊1,黄河2
摘要2308)      PDF (297KB)(2136)   

【摘要】 目的 对目前鼠、蚊、蝇、蜚蠊常见密度监测方法进行评述,并提出建议。方法 从监测的种类、器械、数据、范围及监测的类型等方面对各种监测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各种监测方法在监测种类、所需器械、数据的准确性、适用的监测类型等方面存在差异。结论 监测时,应根据监测目的、实施条件等选择合适的方法。

2009, 20 (4): 375-376.
甘肃省长江流域地区蚊虫及其携带病毒调查
李国太,付鸿,付士红,申明星,丁小全
摘要2248)      PDF (988KB)(1439)   

目的 了解甘肃省长江流域地区蚊虫分布特点及所携带病毒情况,为当地防治虫媒病毒相关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使用电动吸蚊器、捕虫网捕捉成蚊,并进行分类。用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用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病毒鉴定。结果 2006-2009年共捕获蚊虫10 528只,包括5属30种,其中三带喙库蚊5981只,占捕蚊总数的56.81%;骚 扰阿蚊、中华按蚊、淡色库蚊、白纹伊蚊分别占33.36%、4.95%、3.29%和0.95%,待定种占0.64%。从蚊虫中分离到1株流行 性乙型脑炎病毒(JEV),1株版纳病毒(BAV)和15株未知RNA 病毒。结论 三带喙库蚊是甘肃省长江流域地区的优势蚊种,蚊虫携带JEV和BAV等虫媒病毒,应在该地区加强相关蚊虫及虫媒病毒的调查及防治工作。

2010, 21 (4): 303-305.
浙江省历史鼠疫疫区的蚤类种群分布与寄生关系研究
石国祥;汤永康;卢苗贵; 张政; 杨婷婷
摘要2222)      PDF (469KB)(1045)   
目的 研究浙江省历史鼠疫疫区的蚤类种群、分布及其寄生关系。方法 在曾发生过鼠疫流行的地区设立监测点,对检获的鼠体蚤进行分类、鉴定和统计分析。结果 对19种共61859只鼠形动物进行检蚤,在其中13种鼠形动物体表中检获蚤类21059匹,总染蚤率为12.38%,总蚤指数为0.340,印鼠客蚤指数为0.032。经对21054匹蚤鉴定隶属于4科9属10种(亚种);其中缓慢细蚤占54.41%,不等单蚤占20.89%,印鼠客蚤占9.50%。缓慢细蚤的寄生宿主有13种,不等单蚤和印鼠客蚤分别有10种和6种;但这3种蚤的主要寄生宿主均为褐家鼠和黄胸鼠,在这2种主要寄生宿主体表检获的印鼠客蚤、缓慢细蚤、不等单蚤分别占所有宿主寄生蚤的95.60%、92.79%和82.31%。结论 浙江省的主要鼠体蚤为缓慢细蚤、不等单蚤和印鼠客蚤,这3种蚤的主要寄生宿主是褐家鼠和黄胸鼠,但具有多重性;上述3种主要寄生蚤在浙江省分布范围广,且在数量上占绝对多数;作为家鼠鼠疫疫源地主要传播媒介的印鼠客蚤,不仅存在于家栖鼠类,也存在于野栖鼠类的黄毛鼠和黑线姬鼠中。提示应对主要传播媒介的印鼠客蚤等进行严密的监视,及时掌握其分布和动态变化,为预防和控制鼠疫的发生与流行提供科学依据。
对食饵法、鼠夹法监测结果影响因子的初步探讨
付学锋1,田彦林1,张洪江2,曾晓芃1
摘要2167)      PDF (557KB)(1521)   

【摘要】 目的 对食饵法、鼠夹法等监测方法影响因子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提高监测方法的准确度。方法 利用粉迹法的特性,与食饵法、鼠夹法配合使用,对以上2种方法的影响因子进行独立分析。结果 食饵法监测失败的区域占53%,说明红薯的引诱力不强致使敏感度较低;鼠夹法、粉迹法成功监测的区域分别为8%和67%,说明鼠夹法敏感度较低的主要原因是鼠对鼠夹有较强的新物反应。结论 影响鼠密度监测结果的因素较多,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监测器具对鼠的新物排斥反应;(2)食饵对鼠群的引诱力;(3)环境中食物的丰富度;(4)监测器具的灵敏度;(5)监测点的位置,另外还有些干扰因子。逐一对影响因子进行独立分析,有助于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度。

2009, 20 (6): 519-521.
2006年雷州市登革热蚊媒监测分析
林华胜1;张薇1;王树文1; 陈和盛2
摘要2070)      PDF (248KB)(855)   
目的 分析2006年雷州市登革热的疫情动态与蚊媒密度变化情况,为雷州市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及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6年原登革热流行区的人群抗体水平和媒介伊蚊等监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全年共采集血清标本192份,其中在发热患者血标本中检出登革热病毒IgM阳性1份,流行后期健康人群血标本中登革热病毒IgG阳性3份。检测蚊媒标本50只均未分离出登革热病毒。蚊幼虫的平均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房屋指数、千人指数分别为10.48、4.01、9.61、24.85。白纹伊蚊广泛分布且密度高,在原登革热流行区为优势蚊种。结论 雷州市白纹伊蚊种群密度较高,存在登革热暴发流行的高度危险性,务必加强监测,预防病原输入而引起暴发流行。
球形芽孢杆菌在病媒蚊虫控制中的应用
熊武辉,胡晓敏,袁志明
摘要2042)      PDF (369KB)(1544)   

球形芽孢杆菌(Bacillus sphaericus,Bs)是一种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形成亚末端膨大孢子囊和球形芽孢的好气芽孢杆菌。Bs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能产生对不同蚊幼虫具有特异性毒杀作用的二元毒素、Mtx毒素和Cry48Aa/Cry49A毒素,广泛应用于病媒蚊虫的生物控制中,被认为是一种对人、畜、禽、水生生物无毒,不污染环境的生物杀蚊幼制剂。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已经开发出商业化Bs杀蚊制剂,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于病媒蚊虫的控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实验室以及野外实验表明,蚊虫在长期高选择压力下能对二元毒素产生抗性,蚊虫对Bs产生的抗性影响了其作为生物杀蚊幼制剂在蚊虫综合防治中的持效应用。现就Bs的杀蚊机制、杀蚊制剂的开发和应用、蚊虫抗性及其治理等方面加以介绍。

2010, 21 (1): 1-4.
新疆额尔齐斯河下游北湾地区蚊虫季节消长观察
张桂林1;刘斌1;韩增宪2;党荣理1
摘要1992)      PDF (583KB)(1284)   
目的 观察新疆额尔齐斯河下游北湾地区蚊虫季节消长情况。方法 选择北湾地区3种生境,从4月开始至蚊虫活动消失,每月上、中、下旬调查3次,每次在日出前、后1h,日落前、后1h以及12:00、16:00做人帐诱蚊虫密度调查。结果 在3种生境中营院外树林蚊虫密度最大,营院内树林和营院外荒漠蚊虫密度较低,刺扰伊蚊是室外3种生境的优势蚊种(90.18%~96.83%),里海伊蚊在荒漠生境中数量较多(9.78%);蚊虫4月中旬出现,9月初活动消失,6-7月为北湾地区蚊虫活动高峰;不同生境及不同蚊种其季节消长曲线不同。结论 北湾地区各种生境中蚊虫密度都较高,特别是野外树林茂密、杂草丛生的生境,在6-7月蚊虫活动高峰时间危害十分严重。
2009年浙江省诱蚊灯法监测蚊虫结果分析
傅桂明,龚震宇,杨天赐,任樟尧,侯娟,何芳
摘要1992)      PDF (960KB)(1328)   

目的 掌握浙江省蚊类种群分布和季节性消长等动态变化规律,为蚊媒性疾病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统一使用武汉吉星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诱蚊灯,诱捕蚊虫。结果 淡色库蚊为浙江省大多数地区的主要优势种,三带喙库蚊在宁波和丽水地区为主要种群,白纹伊蚊在全省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蚊虫在6-9月为活动高峰期,捕蚊数占全年的79.80%,5个不同生境中,以牲畜棚最多,占捕蚊总数的46.03%。结论 浙江省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宜多种蚊虫的生长,提示各地防制蚊媒传染病,控制蚊密度非常重要。

2010, 21 (5): 422-423.
浙江省病媒生物防制工作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龚震宇, 张新卫, 侯娟, 王金娜, 高奕
摘要1987)      PDF (732KB)(1313)   
在国内外病媒生物性传染病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浙江省面临登革热、寨卡病毒病、基孔肯雅热、新型布尼亚病毒病等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防控压力。近10年来,虽然浙江省在病媒生物组织管理、病媒生物综合监测及防制和农村病媒生物可持续控制研究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足。该文从提高病媒生物监测、防控能力,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各部门及相关单位共同参与的病媒生物联防联控长效机制,加强对有害生物防治公司的监管和质量控制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为保障“健康中国2030”和“健康浙江”战略目标的实现,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依据。
2020, 31 (2): 121-12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2.001
4种二氯炔戊菊酯异构体对蚊蝇蜚蠊的毒效观察
周光智1;张应阔2
摘要1966)      PDF (85KB)(1120)   
目的:测定药物分别为5.0mg·ai/m 2的4种二氯炔戊菊酯异构体在油漆三合板面上对蚊、蝇和蜚蠊的毒杀效果。方法:强迫接触法。结果:顺式二氯炔戊菊酯对蚊、蝇的KT 50为9.50和9.22min,反式二氯炔戊菊酯为6.82和8.72min,右旋反式二氯炔戊菊酯为8.06和10.89min,左旋反式二氯炔戊菊酯为5.75和10.44min;除顺式二氯炔戊菊酯外,其余接触面所试蚊、蝇的24h死亡率均达92%~100%。4种二氯炔戊菊酯异构体对德国小蠊的毒杀效果均不理想,72h死亡率均未超过80%。结论:4种二氯炔戊菊酯异构体对蚊、蝇均具有较好的毒杀效果,但不同异构体对蚊、蝇的毒杀效果存在差异;对德国小蠊的毒杀效果均不理想。
2009年深圳市龙岗区病媒生物监测
李文东,李静媚
摘要1944)      PDF (984KB)(1265)   

目的 调查深圳市龙岗区病媒生物的种类、密度、分布情况,为该区域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09年3-6月在龙岗区4个街道(平湖、布吉、坂田、坪山)开展病媒生物监测。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蚊类监测采用诱蚊灯法;蝇类监测采用粘捕法;蜚蠊监测采用蟑螂屋诱捕法。结果 平湖、布吉、坂田、坪山4个街道的鼠密度分别为4.21%、0、12.09%和13.75%;蚊类密度依次为2.04、0.84、3.13和0.66只/h;蝇类密度依次为2.02、1.43、1.19和0.66只/(条·d);蜚蠊密度分别为1.04、1.80、1.03和1.91只/张。结论 基本摸清了龙岗区病媒生物的基本情况,为该地区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积累了基础数据。

2010, 21 (5): 486-489.
我国登革热重要媒介埃及伊蚊的研究进展
谢晖, 周红宁, 杨亚明
摘要1938)      PDF (916KB)(2788)   

登革热是经蚊虫叮咬人体传播的重要传染病,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埃及伊蚊是登革热病毒的主要媒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旅游业及交通业的迅速发展,该蚊在我国的分布发生了区域上的变化; 长期的蚊虫控制措施,引起了一些生态习性的改变; 通过对埃及伊蚊及登革热病毒传播关系的研究表明,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方式是该蚊保存登革热病毒的重要方式,该蚊对登革热病毒高度易感和带病毒率较高。现就埃及伊蚊在我国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及与登革热传播关系的研究做一综述。

2011, 22 (2): 194-197.
不同龄期和性别德国小蠊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研究
竹傲,游红,王晓燕,朱福兴
摘要1930)      PDF (429KB)(1662)   

【摘要】 目的 研究德国小蠊羧酸酯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乙酰胆碱酯酶在1、3、5龄若虫、雌雄成虫间的活性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分光光度计离体测定酶的活性,应用DP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对于羧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1龄若虫的活性最高,其活性分别为(0.3741±0.0077)μmol/(mg pro·min)和(61.7586±9.2400)nmol/(mg pro·min)。对于若虫, 随着龄期的增加, 其活性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成虫,雄成虫羧酸酯酶活性大于雌成虫,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 但对于乙酰胆碱酯酶,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在不同龄期及雌雄成虫之间差异不明显。 结论 德国小蠊1、3、5龄若虫、雌雄成虫体内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在不同龄期之间差异显著,谷胱甘肽S-转移酶在各个龄期及雌雄成虫之间几乎没有差异。

2009, 20 (5): 423-426.
我国蜚蠊及其防治研究概述
孙俊,杨维芳,徐燕
摘要1926)      PDF (671KB)(2765)   

【摘要】 蜚蠊是重要的病媒生物。现就蜚蠊的生物学和生态学习性、危害性和侵害率现状进行概述,并指出入侵物种德国小蠊已成为我国城市蜚蠊群落的优势物种且侵害率呈加重的趋势;综述了我国蜚蠊防治药械与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指出各种药械和防治方法在蜚蠊防治中的作用、发展及实际使用的优劣;介绍了蜚蠊与传播疾病的关系及致敏方面的现状,再次凸现出蜚蠊重要的医学意义。蜚蠊的防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防治蜚蠊的过程也是不断接受蜚蠊挑战的过程,特别是蜚蠊的抗性问题和防治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问题。为实现我国蜚蠊防治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建议采用以环境治理和化学防治并重的原则,综合应用法规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遗传防治等措施来控制蜚蠊,特别是要合理地应用各种蜚蠊防治药械,加强蜚蠊防治管理,降低蜚蠊的医学危害。

2009, 20 (4): 275-280.
2008年石家庄市西柏坡旅游景区蚊、蝇调查
郭占景,侯雨丰,江喜昌,赵志清,翟士勇
摘要1912)      PDF (332KB)(1170)   

【摘要】 目的 了解西柏坡旅游景区蚊、蝇的种群和分布,为媒介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别采用诱蚊灯法和笼诱法对蚊、蝇进行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显示该地区蚊类有5 属 17种,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占61.31%),其次为骚扰阿蚊(占22.02%)和黄色曼蚊(占6.36%);季节消长呈单峰型, 以7月下旬密度最高。蝇类有3属 3种,季节消长呈单峰型,以7月密度最高。结论 西柏坡旅游景区蚊虫的种类和数量较多,具有造成蚊媒传染病传播的危险性,应开展集中消杀并定期监测以有效控制蚊虫。

2009, 20 (6): 601-602.
在某部营区利用CO 2诱蚊器采样的物种优势度与多样性分析
韩招久,王忠灿,王长军,钱万红,贾德胜,曹勇平,陆年宏,谭伟龙,郑剑
摘要1909)      PDF (949KB)(1382)   

目的 了解在部队营区室外环境的不同场所、不同时间使用CO2诱蚊器采样的物种优势度与多样性。方法 使用CO2诱蚊器采集昆虫,统计昆虫种类与个体数,计算物种优势度、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结果 采集到的吸血双翅目昆虫有蚊、蠓和虻。蚊、蠓的物种优势度较高。吸血双翅目昆虫的优势度可达最高值1.00,最低也达0.57。环境复杂性程度高,则物种多样性丰富。人为因素和气候因素对物种的优势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均有重要影响。结论 CO2诱蚊器采集昆虫对蚊和蠓有较高的特异度,物种多样性与环境关系密切。

2010, 21 (5): 419-421.
杂志二维码
下载排行 近期热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