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6种有效成分杀蟑饵剂对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致死速度的研究
唐丽萍, 朱剑, 廖国栋, 吴鹰花
摘要1068)      PDF (749KB)(1282)   
目的 研究测试6种含有不同有效成分的杀蟑饵剂对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的致死速度,对比其差异性,为有效防治蜚蠊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敞口方箱法,将30只饥饿处理1 d的试虫放入具有6种不同有效成分杀蟑饵剂的箱体中,饱和取食,记录一定时间段观察试虫死亡只数,按照加权直线回归法计算半数致死时间(LT 50)、95%致死时间(LT 95),使用OriginPro 2019b软件中logistic函数制作拟合曲线,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取食量差异检验。 结果 在无饲料条件下,基于LT 50,德国小蠊的致死速度从快到慢的排序为:0.5%呋虫胺>2.5%吡虫啉>1.5%残杀威>0.05%氟虫腈>0.2%毒死蜱>0.1%茚虫威,美洲大蠊的致死速度从快到慢的排序为:2.5%吡虫啉>0.05%氟虫腈>0.2%毒死蜱>1.5%残杀威>0.1%茚虫威;基于LT 95,德国小蠊致死速度从快到慢依次为:0.5%呋虫胺>2.5%吡虫啉>0.05%氟虫腈>0.2%毒死蜱>0.1%茚虫威>1.5%残杀威,美洲大蠊致死速度从快到慢依次为:0.2%毒死蜱>0.05%氟虫腈>0.1%茚虫威>1.5%残杀威>2.5%吡虫啉,呋虫胺对美洲大蠊几乎没有毒杀作用。蜚蠊对前期致死速度较快的3种成分呋虫胺、吡虫啉、残杀威饵料的取食量较小,对前期致死速度较慢的3种成分毒死蜱、氟虫腈、茚虫威饵料的取食量较大。 结论 不同成分的杀蟑饵剂对不同种类的蜚蠊致死速度不同,呋虫胺、吡虫啉、残杀威对德国小蠊致死速度较快,毒死蜱、氟虫腈对美洲大蠊的致死速度较快。
2022, 33 (3): 340-34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3.005
中国重要外来入侵媒介和病原生物名录(2023版)
梁莹, 徐烨, 殷颖璇, 李学荣, 茅范贞, 戴洋, 李泓运, 李超, 马德龙, 周若冰, 韦晓慧, 王晓旭, 冀好强, 岳玉娟, 侯雪新, 李明慧, 李振军, 蔡慧玲, 刘起勇
摘要955)      PDF (1007KB)(875)   
目的 研究制定外来有害媒介和病原生物名录,及时预警、有效防范其入侵我国。 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专著、网络数据库和已公布名录,选取严重危害人畜健康、威胁农业和生态安全的外来媒介和病原生物,通过适生区预测和多指标综合评估体系评估其入侵中国的风险,将可能发生入侵事件的候选物种纳入名录。 结果 304个物种(亚种、株)(为方便描述,以下统称种)被筛选纳入中国外来入侵媒介和病原生物名录,包括69种媒介生物和235种病原生物。其中,275个物种入侵可能性较大(47种媒介生物和228种病原生物)。 结论 此名录可作为防范外来媒介和病原生物入侵我国的预警名录,为相关部门制定防范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2023, 34 (2): 129-13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01
2012-2021年我国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监测控制进展及成效
刘起勇, 刘小波, 常楠, 张璐
摘要817)      PDF (1117KB)(988)   
目的 分析2012年以来我国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监测控制政策、策略、技术、行动及成效。 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10年来我国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流行形势及挑战、媒介生物监测、媒介生物及媒介生物传染病控制进展归纳总结。利用R 4.0.4软件,通过Mann-Kendall检验对10年来媒介生物传染病发病率趋势进行分析。 结果 10年来,我国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政策、策略、措施和技术。我国媒介生物监测方案不断升级、完善,建立和完善了生态学、病原学、抗药性“三位一体”的全国病媒生物监测网络,国家级监测点(1 097个)增加了54倍,监测经费增加了127倍,监测数据实现了网络直报,监测数据及时利用率显著提升,能更好地服务于风险评估、预测预警、决策支持和控制效果评价。2021年我国媒介生物传染病发病率(3.060/10万)与2007-2011年平均水平(3.350/10万)相比下降了8.66%。2021年媒介生物传染病死亡率(0.016/10万)与2007-2011年平均水平(0.024/10万)相比下降了33.33%。我国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遏制了登革热、恙虫病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率加速上升态势。 结论 2012-2021年我国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监测控制政策、策略、技术和行动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媒介生物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显著降低。鉴于当前自然和社会驱动因素的影响,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防控仍面临严峻挑战,亟待全面实施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策略和措施,积极落实全球病媒控制对策,基于“反向病原学”等建立更具前瞻性的主动防御,预防控制重大媒介生物传染病疫情。
2022, 33 (5): 613-62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5.001
2005-2020年我国媒介生物传染病报告病例:流行趋势、防控挑战及应对策略
刘起勇
摘要741)      PDF (3128KB)(1331)   
目的 对我国2005-2020年媒介生物传染病报告病例等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明确我国媒介生物传染病流行特点、趋势,探讨其防控挑战,提出应对策略。 方法 使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析我国2005-2020年媒介生物传染病报告病例数据,基于媒介生物传染病流行特点,结合现有政策及国内外文献确定我国媒介生物传染病防控面临的挑战,探索应对策略及措施。 结果 2005-2020年我国14种媒介生物传染病报告病例总数为905 092例,其中疟疾、恙虫病和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占66.94%,10种法定报告媒介生物传染病占76.01%(687 970/905 092)。报告死亡病例总数为5 076例,其中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HFRS、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以及疟疾的死亡病例占93.26%。2005-2020年间,全国媒介生物传染病发病呈波动下降趋势。在2006和2014-2015年发病数出现2个明显高峰。经Mann-Kendall趋势检验,乙脑、疟疾、斑疹伤寒和钩体病的发病率下降趋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SFTS和恙虫病的上升趋势明显,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P<0.01)。同时,媒介生物传染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总体发病高峰出现在10月。全国媒介生物传染病年均病例报告区(县)约2 165个,主要分布在黑河-腾冲线以东。经Mann-Kendall趋势检验,病例报告区(县)数呈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67)。16年来,东北地区媒介生物传染病病例数呈下降趋势,而西南地区的病例数则有所增加。不同疾病的主要发病年龄段不同,总体来看,媒介生物传染病的总发病高峰年龄段在20~44岁,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结论 我国媒介生物传染病报告发病数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但仍处于较高水平,且流行区有扩大趋势,尚有疾病发病率或死亡率呈持续上升。针对媒介生物传染病防控新挑战,应切实落实媒介生物综合治理和可持续控制等策略和措施,进一步降低媒介生物传染病发病及死亡,努力实现健康中国和全球病媒控制对策阶段性指标和总体目标。
2022, 33 (1): 1-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1.001
15%高氯·残杀威悬浮剂等5种杀虫剂对马陆毒杀效果比较研究
郑逢云, 陈锋岭, 黄河
摘要663)      PDF (495KB)(534)   
目的 了解几种常用卫生杀虫剂对马陆的毒杀效果,为马陆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药剂筛选试验测定5种不同杀虫机制的药剂对马陆的毒杀活性,测定了15%高氯·残杀威悬浮剂对马陆的半数致死量(LD 50),并用现场模拟试验对其毒杀效果进行验证。采用Excel 2016和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 χ 2检验比较不同药剂处理后马陆击倒差异。 结果 药剂筛选测试结果显示,15%高氯·残杀威悬浮剂、12%高氯·毒死蜱乳油、10%高效氯氟氰菊酯可湿性粉剂、20%残杀威乳油和10%吡虫啉悬浮剂5种药剂稀释100倍对马陆的半数击倒时间(KT 50)分别为1.78、8.55、43.17、1.15、9.23 min;KT 90分别为2.63、20.02、68.83、2.03、22.80 min;施药2 h后死亡率分别为76.25%、56.25%、73.33%、56.67%、46.67%;24 h死亡率均为100%。5种药剂200倍稀释对马陆的KT 50分别为2.08、23.26、56.00、1.49、52.78 min;KT 90分别为3.15、33.35、85.68、2.98、79.55 min,施药2 h后致死率为65.00%、47.50%、68.33%、40.00%、36.67%,施药24 h后致死率均为100%。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15%高氯·残杀威悬浮剂对马陆的LD 50为5.42 mg AI/m 2。现场模拟试验条件下,15%高氯·残杀威悬浮剂在7.5、15.0、30.0 mg AI/m 2剂量下对马陆24 h死亡率分别为98.33%、100%和100%。 结论 常用5种杀虫剂中15%高氯·残杀威悬浮剂对马陆的毒杀效果较为优异,这对公共环境马陆防治用药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2022, 33 (3): 438-44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3.024
光催化诱蚊灯与BG-trap捕蚊器诱蚊效果比较研究
马德珍, 明明, 陆华
摘要603)      PDF (529KB)(885)   
目的 评价光催化诱蚊灯与BG-trap捕蚊器的诱蚊效果,为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方法 2019年8-9月,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按不同地理位置选择城镇居民区、农户、轮胎厂、废品收购站4种生境各1处作为监测点,同时布放光催化诱蚊灯和BG-trap捕蚊器,2种诱蚊工具相隔距离100 m,于当日15:00接通电源,直至次日09:00收回。每月上、中、下旬各监测1次,捕获蚊虫带回实验室冷冻处死,分类鉴定、计数。采用Excel 2010、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构成比(率)的比较采用 χ 2检验。 结果 泰安市主要优势蚊种是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光催化诱蚊灯合计捕获雌蚊212只,以淡色库蚊为主(49.53%);BG-trap捕蚊器合计捕获雌蚊1 005只,以白纹伊蚊为主(55.32%)。2种诱蚊工具对不同蚊种捕获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BG-trap捕蚊器对白纹伊蚊、骚扰阿蚊捕获率高于光催化诱蚊灯,而光催化诱蚊灯对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捕获率高于BG-trap捕蚊器。轮胎厂捕蚊数量最多,优势种群是白纹伊蚊(65.22%);其次是农户,以淡色库蚊为主(47.40%)。淡色库蚊、白纹伊蚊、骚扰阿蚊捕获率在不同生境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轮胎厂BG-trap捕蚊器的捕获数占蚊虫总数量的65.90%,以白纹伊蚊为主(89.37%);农户2种诱蚊工具对白纹伊蚊、骚扰阿蚊、中华按蚊捕获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其中BG-trap捕蚊器对白纹伊蚊、骚扰阿蚊诱捕效果(捕获率分别为17.48%和12.59%)高于光催化诱蚊灯(捕获率均为2.74%),对中华按蚊诱捕效果(20.28%)低于光催化诱蚊灯(42.47%)。 结论 BG-trap捕蚊器对白纹伊蚊捕获效果较好,推荐应用于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和孳生地调查研究。
2020, 31 (6): 685-68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6.012
2021年全国病媒生物鼠传病原监测报告
全国重要病媒生物监测网
摘要581)      PDF (892KB)(922)   
2021年启动全国病媒生物鼠传病原监测工作,在全国123个地级市(区)设置国家级监测点,其中95个监测点完成采样工作,总共采集鼠类标本17 910只,检测16 891只,病原检测完成率为94.31%。8种监测鼠传病原体全国总感染率分别为:汉坦病毒2.43%(407/16 716)、大别班达病毒(即原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0.02%(4/16 154)、问号钩端螺旋体5.75%(624/10 850)、莫氏立克次体0.11%(5/4 470)、恙虫病东方体0.05%(5/10 790)、巴尔通体2.39%(75/3 136)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0.04%(2/5 075),未检出土拉弗朗西斯菌。全国共计18个省监测到10余种鼠类分别感染不同病原的情况,南方省份鼠类病原感染率相对较高,不同鼠种携带病原的阳性率不同,褐家鼠和黑线姬鼠为病原检出较多的鼠种。
2023, 34 (1): 1-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01
两种杀虫剂超低容量喷雾杀灭白纹伊蚊现场实验研究
秦彦珉, 张韶华, 刘阳, 戴传文, 陈家慧
摘要541)      PDF (474KB)(857)   
目的 观察2种杀虫剂超低容量喷雾现场杀灭白纹伊蚊成蚊的效果,为登革热疫情现场应急处置提供技术参数。 方法 2019年5月31日至6月10日在深圳市某辖区居民区内,将10%氯氟醚菊酯·氯菊酯水乳剂和10.4% S-生物烯丙菊酯·氯菊酯水乳剂采用超低容量喷雾进行杀灭白纹伊蚊成蚊试验,采用人诱指数法监测白纹伊蚊密度,观察施药前后试验区和对照区白纹伊蚊的密度变化。采用配对 t检验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施药后不同时间和不同药物下的蚊密度差异,以评估杀灭成蚊效果。 结果 10%氯氟醚菊酯·氯菊酯水乳剂和10.4% S-生物烯丙菊酯·氯菊酯水乳剂喷洒后0.5、1.0和24.0 h蚊虫平均相对密度下降率分别为100%、99.1%、59.5%和99.4%、96.1%、54.5%。2种药物喷雾后1.0和24.0 h的蚊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176, P=0.025; t=16.411, P=0.004),但使用2种药物灭蚊处理1.0 h后的蚊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1.348, P=0.178),2种杀虫剂对成蚊的杀灭效果无明显差异。 结论 2种杀虫剂采用超低容量喷雾可快速降低白纹伊蚊成蚊密度,控制效果明显。
2021, 32 (2): 239-24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2.024
气候变化对中国媒介生物传染病的影响及应对——重大研究发现及未来研究建议
刘起勇
摘要536)      PDF (682KB)(1455)   
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对媒介生物及其传播疾病流行产生影响,严重威胁人群健康。该文基于目前研究总结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媒介生物及其传染病的影响,发现温度、湿度和降雨量等气象因素对媒介生物种群数量、密度、分布以及媒介生物传染病的时空动态、流行频率和强度等产生了显著影响,并存在时空异质性。气候变化驱动我国登革热等媒介生物传染病流行区向西向北显著扩展、流行频率和强度显著增加,且随着气候继续变暖未来流行强度和风险人群将加速增加。针对气候变化等导致的媒介生物传染病新挑战,开展的适应性策略和措施研究,提供了“自上而下”行政干预和“自下而上”社区媒介综合治理相结合的应对方案。基于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策略的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病媒控制对策2017-2030”,对媒介生物传染病防控提出了具体目标和要求。未来,我国亟待在该策略指引下,加强经费投入,注重高端人才培养,完善针对气候变化的媒介生物及相关疾病监测系统,加强风险评估、预测预警、防控策略和干预措施研究,为有效应对气候敏感媒介生物传染病新挑战,保护脆弱人群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持续创新的精准策略和措施。
2021, 32 (1): 1-1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1.001
云南省腾冲市城区2018-2020年蚊虫调查分析
李希尚, 王加志, 李胜国, 汤宗艳, 杨东海, 尹授钦, 王兴娟, 李增助, 蔡文斌
摘要504)      PDF (573KB)(689)   
目的 掌握云南省腾冲市城区蚊种构成和空间分布、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为蚊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诱蚊灯法进行成蚊调查,布雷图指数(BI)法进行伊蚊幼虫调查,使用 Fχ 2(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8-2020年共捕获成蚊5属12种61 810只,城区优势蚊种为致倦库蚊和三带喙库蚊,城市周边地区优势蚊种为中华按蚊和三带喙库蚊。城区周边牛棚蚊虫平均密度为2 183.32只/(灯·夜),医院、学校、公园和居民区分别为12.29、4.93、4.29和2.68只/(灯·夜),伊蚊幼蚊调查11 986个容器,阳性容器80个,均为白纹伊蚊幼蚊,平均BI为0.66。 结论 初步掌握了腾冲市城区蚊种构成和空间分布、种群密度、季节消长情况,进行蚊虫防制时,应根据蚊虫密度季节消长情况及蚊虫孳生环境类型,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
2022, 33 (3): 356-35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3.008
上海市蜱种类、分布及其携带病原
魏子昕, 方圆, 张仪
摘要493)      PDF (1296KB)(740)   
目的 概述上海市蜱种类构成、分布及其病原体携带情况,为当地制定蜱及蜱传疾病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从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万方、维普以及PubMed 4个主要中外文数据库收集近20年来(2000-2020年)上海市的蜱媒相关文献资料,提取文献信息,概述上海市不同调查点的蜱媒种类、分布及其病原体携带情况。 结果 上海市已报道的蜱种类有血红扇头蜱、长角血蜱、铃头血蜱、褐黄血蜱及巨蜥花蜱,其中血红扇头蜱是上海市最常见、分布范围最广的蜱种,长角血蜱次之。已报道的蜱媒宿主动物主要有犬、羊和鼠。在上海市分布的蜱种中,埃立克体、巴贝虫、柯克斯体、螺旋体及布鲁氏菌等病原体均有检出。 结论 上海市存在多种蜱类,检出过多种病原体,存在潜在蜱媒传染病传播风险。
2022, 33 (1): 120-12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1.022
莱姆病的流行现状及防制措施
郝琴
摘要486)      PDF (482KB)(1018)   
莱姆病是一种重要的新发传染病,主要由蜱叮咬人、兽而传播。其病原体为伯氏疏螺旋体。人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风险与蜱种的分布、地域因素、人为活动有关。该文对莱姆病的流行状况、基因型分布、主要传播媒介、动物宿主以及预防控制措施进行综述,为莱姆病的监测和防控提供参考。
2020, 31 (6): 639-64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6.002
地理空间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城市登革热驱动因素识别与风险预测中的应用
李之超, 董金玮, 刘起勇
摘要485)      PDF (497KB)(849)   
登革热是蚊媒病毒性传染病,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亚热带、甚至暖温带的城市化和半城市化区域,对全球100多个国家造成人群健康威胁。全球气候变化、城镇化和人口增长为登革病毒的扩散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由于缺乏可广泛接种的疫苗,媒介伊蚊控制是预防控制登革热的主要措施,而准确、及时的登革热风险预测可为登革热精准防控和决策制定提供重要依据。近年来,地理空间大数据的发展促进不同时空尺度下登革热驱动因素的识别。人工智能算法的进步,尤其是多种深度学习网络的出现,为登革热的风险预测提供了新技术。该文综合考虑登革热多种类型的驱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地理空间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阐述如何应用地理空间大数据识别登革热的城市土地利用、气候环境和人口流动3方面的驱动因素,阐述人工智能算法在登革热传播风险预测中的应用现状。并基于现状提出未来研究应该加强在不同时空尺度上构建时空一体的风险预测模型,提议从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差异、疫情时空聚集格局和防疫实际需求等方面评估模型性能。
2022, 33 (3): 321-32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3.001
病媒生物传播新型冠状病毒风险评估及防控建议
吴海霞, 任东升, 李贵昌, 王雪霜, 刘小波, 刘起勇
摘要483)      PDF (1265KB)(1065)   

病媒生物可通过机械性传播病毒,有的类群还可生物性传播病毒,病媒生物是否可以传播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该文针对几种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病媒生物,做了传播新冠病毒风险的评估研究,以便为更精准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决策提供依据。通过收集文献,利用风险矩阵法对病媒生物传播新冠病毒可能性进行评分,确定不同病媒生物及其在不同场所的新冠病毒暴露和传播风险等级。初步结果为:蚊虫机械性和生物性传播新冠病毒的风险极低;鼠、蜚蠊、蝇3类病媒生物具有机械性传播新冠病毒的潜在风险,鼠类还存在生物性传播新冠病毒的潜在风险;不同场所病媒生物传播新冠病毒的风险不同,传播风险等级与新冠病毒暴露风险等级和病媒生物的分布范围、密度及活动能力等相关。总体上,可排除蚊虫传播新冠病毒的风险;鼠、蜚蠊、蝇等病媒生物,在新冠病毒暴露的特殊场所和局部环境,具有潜在传播新冠病毒的风险,但风险较低。

2020, 31 (6): 633-63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6.001
河南省2019年病媒生物监测报告
唐振强, 樊金星, 刘吉起
摘要477)      PDF (438KB)(972)   
目的 了解2019年河南省病媒生物种群构成、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为病媒生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9年河南省病媒生物监测工作中,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1-12月单月监测;蚊虫监测采用诱蚊灯法,5-10月监测;蝇类采用诱蝇笼法,4-10月监测;蜚蠊采用粘捕法,1-12月单月监测。使用Excel 2010软件收集、整理数据,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19年河南省鼠类捕获率为0.44%,小家鼠为优势种;居民区、特殊行业和农村自然村捕获率分别为0.50%、0.32%和0.51%。蚊类平均密度为7.58只/(灯·夜),淡色库蚊为河南省优势种,其中牛棚和猪圈的蚊密度较高,分别为10.75和16.48只/(灯·夜)。蝇类平均密度为5.95只/笼,家蝇为河南省优势种,农贸市场蝇密度最高,为6.55只/笼。蜚蠊平均密度为0.14只/张,德国小蠊为优势种。 结论 掌握了2019年河南省病媒生物种群构成、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为河南省病媒生物防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0, 31 (6): 706-70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6.017
中国8省(自治区)31县(旗、市)吸血蠓地理分布调查(双翅目:蠓科)
刘国平, 梁国栋
摘要475)      PDF (547KB)(840)   
目的 调查中国江西、云南等8省(自治区)31县(旗、市)吸血蠓种分布。 方法 2013-2018年在中国江西、云南等8省(自治区)31县(旗、市)的居住区、牛舍、羊舍、鸡舍、猪舍、鸭舍、菜地等场所采用诱虫灯采集吸血蠓;采用树胶酚封片法制作玻片标本。 结果 采获吸血蠓184 314只,共计2属72种,其中库蠓属63种,蠛蠓属9种。内蒙古3县(旗)7种,新疆1县4种,贵州1县16种,四川2县(市)9种,江西10县(市)27种,湖南3县20种,云南6县(市)36种,海南5县(市)28种。从主要蠓种省、市分布来看,刺螫库蠓分布在7省(自治区)19县(市),原野库蠓分布在7省(自治区)18县(市),荒川库蠓分布在6省(自治区)27县(市),尖喙库蠓分布在6省(自治区)23县(市),褐肩库蠓分布在6省(自治区)12县(市),日本库蠓分布在5省(自治区)12县(市)。刺螫库蠓、原野库蠓、荒川库蠓、尖喙库蠓和日本库蠓在牛舍、羊舍、猪舍、鸡舍和居住区5种场所均有分布。 结论 采集到中国8省(自治区)31县(旗、市)的吸血蠓2属72种;刺螫库蠓、原野库蠓、荒川库蠓、尖喙库蠓、日本库蠓和褐肩库蠓6种库蠓为本次调查8省(自治区)31县(市)5种场所广布的吸血蠓种。
2021, 32 (4): 487-49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4.021
准噶尔中蒙边境区首次发现长尾黄鼠皮蝇蛆及寄生蝇预警监控
刘戈, 张晖, 尹小平, 吉格尔·卡买勒, 库君涛, 孟永文, 张兆冠, 白岑, 马超军, 张晖
摘要468)      PDF (3110KB)(816)   
目的 了解准噶尔中国-蒙古国(中蒙)边境区鼠类皮蝇蛆感染特点,为防控人兽共患蝇蛆病传播提供依据。 方法 2019-2020年在准噶尔中蒙口岸边境线区用一日弓形夹法捕鼠,检查并采集体内外寄生虫,用形态学方法鉴定皮蝇蛆幼虫,分析长尾黄鼠皮蝇蛆病流行特点及风险预警。 结果 在中蒙红山嘴、塔克什肯边境线区,339只鼠类中有49只感染皮蝇蛆,其中21只红背䶄中有2只感染皮蝇1龄幼虫,感染率为9.52%;318只长尾黄鼠中有47只感染皮蝇蛆,感染率为14.78%。在长尾黄鼠体表采集各期蝇幼虫102只,感染强度为2.17。皮蝇蛆在6月出现,7-8月为侵袭高峰,9月末消失。皮蝇蛆主要寄生于宿主腹部和四肢根部,少数在背部皮下。感染长尾黄鼠蝇蛆病原鉴定为双翅目皮蝇科狂皮蝇属平颜狂皮蝇( Oestroderma schubini)的3龄幼虫。 结论 在准噶尔中蒙边境线区首次发现长尾黄鼠皮蝇蛆病,对监控人兽共患蝇蛆病及致病蝇种传播风险预警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1, 32 (5): 624-62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5.023
2020-2021年我国12省份媒介伊蚊生态学调查
刘小波, 岳玉娟, 贾清臣, 赵宁, 郭玉红, 赵春春, 梁莹, 王君, 吴海霞, 刘起勇
摘要460)      PDF (1214KB)(1056)   
目的 分析2020-2021年我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媒介伊蚊生态学监测结果,为媒介伊蚊传播疾病风险评估、预测预警及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我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媒介伊蚊专项调查点媒介伊蚊幼蚊及成蚊密度调查资料,利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20-2021年海南、浙江和湖南省平均布雷图指数(BI)>10.00,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云南、河南和山东省平均BI>5.00;广西、广东、海南和山东省(自治区)平均诱蚊诱卵指数(MOI)>5.00;河南、湖北和山东省平均帐诱指数≥2.00只/(顶·h),广西、广东、海南、云南、福建和湖南省(自治区)平均帐诱指数>1.00只/(顶·h)。Ⅰ类省份[广东、海南、广西、福建、云南和浙江省(自治区)]与其他类型省份平均BI、MOI和帐诱指数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t=0.766、1.030、-0.745,均 P>0.05)。2020-2021年,除广东、广西、云南、山东省(自治区)平均BI高于2017-2019三年平均水平外,其他省份BI均低于这3年的平均水平。媒介伊蚊在广东、海南、广西、云南4省(自治区)调查点全年有活动,在福建、浙江和湖北等省(自治区)3-12月有活动,在重庆、山东和河南等省(直辖市)4-11月有活动,在江西省4-12月有活动。BI和MOI研究结果在云南、广西和湖北省(自治区)存在一定差别。研究期内,发生登革热暴发和本地病例的地区媒介伊蚊BI均>5.00,云南省瑞丽市、广西梧州市岑溪市及广东省中山市三角镇BI>10.00;广西岑溪市帐诱指数>2.00只/(顶·h)。 结论 2020-2021年我国出现登革热本地病例省份媒介伊蚊平均密度较高,不同地区媒介伊蚊密度差异存在时空异质性。建议我国登革热本地传播地区适当调整媒介伊蚊监测时间,继续加强媒介伊蚊监测和风险评估,系统梳理媒介伊蚊生态学调查结果,为我国媒介伊蚊监测方案修订完善及媒介伊蚊传播疾病暴发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022, 33 (1): 8-1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1.002
胺菊酯与呋虫胺对德国小蠊的联合毒力测定
刘育超, 李娅蕾, 张佳伟, 王宗庆
摘要439)      PDF (533KB)(851)   
目的 研究2种药剂复配对德国小蠊的杀蟑活性,筛选对德国小蠊防治具有增效作用的复配药剂配方。 方法 通过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求得毒力回归方程和半数致死浓度(LC 50),以共毒因子法和共毒系数法评价胺菊酯和呋虫胺对德国小蠊的联合杀蟑活性及筛选最佳配比。 结果 胺菊酯与呋虫胺对德国小蠊雄成虫处理后72 h的LC 50值分别为1 376.86和3.97 mg/L,胺菊酯与呋虫胺以质量比为231:1~3 123:1混合具有明显增效作用,最佳质量配比为360:1,对德国小蠊处理后72 h的共毒系数为190.09,LC 50值为366.70 mg/L。 结论 胺菊酯和呋虫胺复配对德国小蠊的防治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2021, 32 (1): 26-2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1.004
蟑螂为“小强”的分子奥秘
都二霞, 李胜
摘要437)      PDF (522KB)(871)   
蟑螂又名蜚蠊,俗称“小强”,约3.5亿年前已在地球上出现,是最古老的昆虫类群之一。蟑螂具有强大的适应力和繁殖力,且携带大量病原体,是世界性卫生害虫之一,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和健康。该文从食性解毒及共生微生物、天然免疫、生长繁殖、断肢再生4个研究方向对其生物学及生命过程进行概括总结,从分子水平揭示其为“小强”的科学奥秘,以期为害虫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2021, 32 (4): 385-38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4.001
杂志二维码
下载排行 近期热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