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中国重要外来入侵媒介和病原生物名录(2023版)
梁莹, 徐烨, 殷颖璇, 李学荣, 茅范贞, 戴洋, 李泓运, 李超, 马德龙, 周若冰, 韦晓慧, 王晓旭, 冀好强, 岳玉娟, 侯雪新, 李明慧, 李振军, 蔡慧玲, 刘起勇
摘要1301)      PDF (1007KB)(1274)   
目的 研究制定外来有害媒介和病原生物名录,及时预警、有效防范其入侵我国。 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专著、网络数据库和已公布名录,选取严重危害人畜健康、威胁农业和生态安全的外来媒介和病原生物,通过适生区预测和多指标综合评估体系评估其入侵中国的风险,将可能发生入侵事件的候选物种纳入名录。 结果 304个物种(亚种、株)(为方便描述,以下统称种)被筛选纳入中国外来入侵媒介和病原生物名录,包括69种媒介生物和235种病原生物。其中,275个物种入侵可能性较大(47种媒介生物和228种病原生物)。 结论 此名录可作为防范外来媒介和病原生物入侵我国的预警名录,为相关部门制定防范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2023, 34 (2): 129-13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01
6种有效成分杀蟑饵剂对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致死速度的研究
唐丽萍, 朱剑, 廖国栋, 吴鹰花
摘要1180)      PDF (749KB)(1524)   
目的 研究测试6种含有不同有效成分的杀蟑饵剂对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的致死速度,对比其差异性,为有效防治蜚蠊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敞口方箱法,将30只饥饿处理1 d的试虫放入具有6种不同有效成分杀蟑饵剂的箱体中,饱和取食,记录一定时间段观察试虫死亡只数,按照加权直线回归法计算半数致死时间(LT 50)、95%致死时间(LT 95),使用OriginPro 2019b软件中logistic函数制作拟合曲线,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取食量差异检验。 结果 在无饲料条件下,基于LT 50,德国小蠊的致死速度从快到慢的排序为:0.5%呋虫胺>2.5%吡虫啉>1.5%残杀威>0.05%氟虫腈>0.2%毒死蜱>0.1%茚虫威,美洲大蠊的致死速度从快到慢的排序为:2.5%吡虫啉>0.05%氟虫腈>0.2%毒死蜱>1.5%残杀威>0.1%茚虫威;基于LT 95,德国小蠊致死速度从快到慢依次为:0.5%呋虫胺>2.5%吡虫啉>0.05%氟虫腈>0.2%毒死蜱>0.1%茚虫威>1.5%残杀威,美洲大蠊致死速度从快到慢依次为:0.2%毒死蜱>0.05%氟虫腈>0.1%茚虫威>1.5%残杀威>2.5%吡虫啉,呋虫胺对美洲大蠊几乎没有毒杀作用。蜚蠊对前期致死速度较快的3种成分呋虫胺、吡虫啉、残杀威饵料的取食量较小,对前期致死速度较慢的3种成分毒死蜱、氟虫腈、茚虫威饵料的取食量较大。 结论 不同成分的杀蟑饵剂对不同种类的蜚蠊致死速度不同,呋虫胺、吡虫啉、残杀威对德国小蠊致死速度较快,毒死蜱、氟虫腈对美洲大蠊的致死速度较快。
2022, 33 (3): 340-34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3.005
2012-2021年我国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监测控制进展及成效
刘起勇, 刘小波, 常楠, 张璐
摘要847)      PDF (1117KB)(1196)   
目的 分析2012年以来我国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监测控制政策、策略、技术、行动及成效。 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10年来我国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流行形势及挑战、媒介生物监测、媒介生物及媒介生物传染病控制进展归纳总结。利用R 4.0.4软件,通过Mann-Kendall检验对10年来媒介生物传染病发病率趋势进行分析。 结果 10年来,我国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政策、策略、措施和技术。我国媒介生物监测方案不断升级、完善,建立和完善了生态学、病原学、抗药性“三位一体”的全国病媒生物监测网络,国家级监测点(1 097个)增加了54倍,监测经费增加了127倍,监测数据实现了网络直报,监测数据及时利用率显著提升,能更好地服务于风险评估、预测预警、决策支持和控制效果评价。2021年我国媒介生物传染病发病率(3.060/10万)与2007-2011年平均水平(3.350/10万)相比下降了8.66%。2021年媒介生物传染病死亡率(0.016/10万)与2007-2011年平均水平(0.024/10万)相比下降了33.33%。我国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遏制了登革热、恙虫病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率加速上升态势。 结论 2012-2021年我国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监测控制政策、策略、技术和行动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媒介生物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显著降低。鉴于当前自然和社会驱动因素的影响,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防控仍面临严峻挑战,亟待全面实施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策略和措施,积极落实全球病媒控制对策,基于“反向病原学”等建立更具前瞻性的主动防御,预防控制重大媒介生物传染病疫情。
2022, 33 (5): 613-62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5.001
2005-2020年我国媒介生物传染病报告病例:流行趋势、防控挑战及应对策略
刘起勇
摘要775)      PDF (3128KB)(1620)   
目的 对我国2005-2020年媒介生物传染病报告病例等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明确我国媒介生物传染病流行特点、趋势,探讨其防控挑战,提出应对策略。 方法 使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析我国2005-2020年媒介生物传染病报告病例数据,基于媒介生物传染病流行特点,结合现有政策及国内外文献确定我国媒介生物传染病防控面临的挑战,探索应对策略及措施。 结果 2005-2020年我国14种媒介生物传染病报告病例总数为905 092例,其中疟疾、恙虫病和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占66.94%,10种法定报告媒介生物传染病占76.01%(687 970/905 092)。报告死亡病例总数为5 076例,其中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HFRS、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以及疟疾的死亡病例占93.26%。2005-2020年间,全国媒介生物传染病发病呈波动下降趋势。在2006和2014-2015年发病数出现2个明显高峰。经Mann-Kendall趋势检验,乙脑、疟疾、斑疹伤寒和钩体病的发病率下降趋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SFTS和恙虫病的上升趋势明显,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P<0.01)。同时,媒介生物传染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总体发病高峰出现在10月。全国媒介生物传染病年均病例报告区(县)约2 165个,主要分布在黑河-腾冲线以东。经Mann-Kendall趋势检验,病例报告区(县)数呈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67)。16年来,东北地区媒介生物传染病病例数呈下降趋势,而西南地区的病例数则有所增加。不同疾病的主要发病年龄段不同,总体来看,媒介生物传染病的总发病高峰年龄段在20~44岁,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结论 我国媒介生物传染病报告发病数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但仍处于较高水平,且流行区有扩大趋势,尚有疾病发病率或死亡率呈持续上升。针对媒介生物传染病防控新挑战,应切实落实媒介生物综合治理和可持续控制等策略和措施,进一步降低媒介生物传染病发病及死亡,努力实现健康中国和全球病媒控制对策阶段性指标和总体目标。
2022, 33 (1): 1-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1.001
15%高氯·残杀威悬浮剂等5种杀虫剂对马陆毒杀效果比较研究
郑逢云, 陈锋岭, 黄河
摘要774)      PDF (495KB)(681)   
目的 了解几种常用卫生杀虫剂对马陆的毒杀效果,为马陆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药剂筛选试验测定5种不同杀虫机制的药剂对马陆的毒杀活性,测定了15%高氯·残杀威悬浮剂对马陆的半数致死量(LD 50),并用现场模拟试验对其毒杀效果进行验证。采用Excel 2016和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 χ 2检验比较不同药剂处理后马陆击倒差异。 结果 药剂筛选测试结果显示,15%高氯·残杀威悬浮剂、12%高氯·毒死蜱乳油、10%高效氯氟氰菊酯可湿性粉剂、20%残杀威乳油和10%吡虫啉悬浮剂5种药剂稀释100倍对马陆的半数击倒时间(KT 50)分别为1.78、8.55、43.17、1.15、9.23 min;KT 90分别为2.63、20.02、68.83、2.03、22.80 min;施药2 h后死亡率分别为76.25%、56.25%、73.33%、56.67%、46.67%;24 h死亡率均为100%。5种药剂200倍稀释对马陆的KT 50分别为2.08、23.26、56.00、1.49、52.78 min;KT 90分别为3.15、33.35、85.68、2.98、79.55 min,施药2 h后致死率为65.00%、47.50%、68.33%、40.00%、36.67%,施药24 h后致死率均为100%。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15%高氯·残杀威悬浮剂对马陆的LD 50为5.42 mg AI/m 2。现场模拟试验条件下,15%高氯·残杀威悬浮剂在7.5、15.0、30.0 mg AI/m 2剂量下对马陆24 h死亡率分别为98.33%、100%和100%。 结论 常用5种杀虫剂中15%高氯·残杀威悬浮剂对马陆的毒杀效果较为优异,这对公共环境马陆防治用药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2022, 33 (3): 438-44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3.024
2021年全国病媒生物鼠传病原监测报告
全国重要病媒生物监测网
摘要645)      PDF (892KB)(1148)   
2021年启动全国病媒生物鼠传病原监测工作,在全国123个地级市(区)设置国家级监测点,其中95个监测点完成采样工作,总共采集鼠类标本17 910只,检测16 891只,病原检测完成率为94.31%。8种监测鼠传病原体全国总感染率分别为:汉坦病毒2.43%(407/16 716)、大别班达病毒(即原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0.02%(4/16 154)、问号钩端螺旋体5.75%(624/10 850)、莫氏立克次体0.11%(5/4 470)、恙虫病东方体0.05%(5/10 790)、巴尔通体2.39%(75/3 136)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0.04%(2/5 075),未检出土拉弗朗西斯菌。全国共计18个省监测到10余种鼠类分别感染不同病原的情况,南方省份鼠类病原感染率相对较高,不同鼠种携带病原的阳性率不同,褐家鼠和黑线姬鼠为病原检出较多的鼠种。
2023, 34 (1): 1-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01
中国8省(自治区)31县(旗、市)吸血蠓地理分布调查(双翅目:蠓科)
刘国平, 梁国栋
摘要532)      PDF (547KB)(988)   
目的 调查中国江西、云南等8省(自治区)31县(旗、市)吸血蠓种分布。 方法 2013-2018年在中国江西、云南等8省(自治区)31县(旗、市)的居住区、牛舍、羊舍、鸡舍、猪舍、鸭舍、菜地等场所采用诱虫灯采集吸血蠓;采用树胶酚封片法制作玻片标本。 结果 采获吸血蠓184 314只,共计2属72种,其中库蠓属63种,蠛蠓属9种。内蒙古3县(旗)7种,新疆1县4种,贵州1县16种,四川2县(市)9种,江西10县(市)27种,湖南3县20种,云南6县(市)36种,海南5县(市)28种。从主要蠓种省、市分布来看,刺螫库蠓分布在7省(自治区)19县(市),原野库蠓分布在7省(自治区)18县(市),荒川库蠓分布在6省(自治区)27县(市),尖喙库蠓分布在6省(自治区)23县(市),褐肩库蠓分布在6省(自治区)12县(市),日本库蠓分布在5省(自治区)12县(市)。刺螫库蠓、原野库蠓、荒川库蠓、尖喙库蠓和日本库蠓在牛舍、羊舍、猪舍、鸡舍和居住区5种场所均有分布。 结论 采集到中国8省(自治区)31县(旗、市)的吸血蠓2属72种;刺螫库蠓、原野库蠓、荒川库蠓、尖喙库蠓、日本库蠓和褐肩库蠓6种库蠓为本次调查8省(自治区)31县(市)5种场所广布的吸血蠓种。
2021, 32 (4): 487-49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4.021
上海市蜱种类、分布及其携带病原
魏子昕, 方圆, 张仪
摘要530)      PDF (1296KB)(994)   
目的 概述上海市蜱种类构成、分布及其病原体携带情况,为当地制定蜱及蜱传疾病防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从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万方、维普以及PubMed 4个主要中外文数据库收集近20年来(2000-2020年)上海市的蜱媒相关文献资料,提取文献信息,概述上海市不同调查点的蜱媒种类、分布及其病原体携带情况。 结果 上海市已报道的蜱种类有血红扇头蜱、长角血蜱、铃头血蜱、褐黄血蜱及巨蜥花蜱,其中血红扇头蜱是上海市最常见、分布范围最广的蜱种,长角血蜱次之。已报道的蜱媒宿主动物主要有犬、羊和鼠。在上海市分布的蜱种中,埃立克体、巴贝虫、柯克斯体、螺旋体及布鲁氏菌等病原体均有检出。 结论 上海市存在多种蜱类,检出过多种病原体,存在潜在蜱媒传染病传播风险。
2022, 33 (1): 120-12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1.022
地理空间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城市登革热驱动因素识别与风险预测中的应用
李之超, 董金玮, 刘起勇
摘要525)      PDF (497KB)(1056)   
登革热是蚊媒病毒性传染病,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亚热带、甚至暖温带的城市化和半城市化区域,对全球100多个国家造成人群健康威胁。全球气候变化、城镇化和人口增长为登革病毒的扩散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由于缺乏可广泛接种的疫苗,媒介伊蚊控制是预防控制登革热的主要措施,而准确、及时的登革热风险预测可为登革热精准防控和决策制定提供重要依据。近年来,地理空间大数据的发展促进不同时空尺度下登革热驱动因素的识别。人工智能算法的进步,尤其是多种深度学习网络的出现,为登革热的风险预测提供了新技术。该文综合考虑登革热多种类型的驱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地理空间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阐述如何应用地理空间大数据识别登革热的城市土地利用、气候环境和人口流动3方面的驱动因素,阐述人工智能算法在登革热传播风险预测中的应用现状。并基于现状提出未来研究应该加强在不同时空尺度上构建时空一体的风险预测模型,提议从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差异、疫情时空聚集格局和防疫实际需求等方面评估模型性能。
2022, 33 (3): 321-32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3.001
云南省腾冲市城区2018-2020年蚊虫调查分析
李希尚, 王加志, 李胜国, 汤宗艳, 杨东海, 尹授钦, 王兴娟, 李增助, 蔡文斌
摘要521)      PDF (573KB)(826)   
目的 掌握云南省腾冲市城区蚊种构成和空间分布、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为蚊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诱蚊灯法进行成蚊调查,布雷图指数(BI)法进行伊蚊幼虫调查,使用 Fχ 2(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8-2020年共捕获成蚊5属12种61 810只,城区优势蚊种为致倦库蚊和三带喙库蚊,城市周边地区优势蚊种为中华按蚊和三带喙库蚊。城区周边牛棚蚊虫平均密度为2 183.32只/(灯·夜),医院、学校、公园和居民区分别为12.29、4.93、4.29和2.68只/(灯·夜),伊蚊幼蚊调查11 986个容器,阳性容器80个,均为白纹伊蚊幼蚊,平均BI为0.66。 结论 初步掌握了腾冲市城区蚊种构成和空间分布、种群密度、季节消长情况,进行蚊虫防制时,应根据蚊虫密度季节消长情况及蚊虫孳生环境类型,采取不同的控制措施。
2022, 33 (3): 356-35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3.008
2020-2021年我国12省份媒介伊蚊生态学调查
刘小波, 岳玉娟, 贾清臣, 赵宁, 郭玉红, 赵春春, 梁莹, 王君, 吴海霞, 刘起勇
摘要495)      PDF (1214KB)(1261)   
目的 分析2020-2021年我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媒介伊蚊生态学监测结果,为媒介伊蚊传播疾病风险评估、预测预警及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我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媒介伊蚊专项调查点媒介伊蚊幼蚊及成蚊密度调查资料,利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20-2021年海南、浙江和湖南省平均布雷图指数(BI)>10.00,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云南、河南和山东省平均BI>5.00;广西、广东、海南和山东省(自治区)平均诱蚊诱卵指数(MOI)>5.00;河南、湖北和山东省平均帐诱指数≥2.00只/(顶·h),广西、广东、海南、云南、福建和湖南省(自治区)平均帐诱指数>1.00只/(顶·h)。Ⅰ类省份[广东、海南、广西、福建、云南和浙江省(自治区)]与其他类型省份平均BI、MOI和帐诱指数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t=0.766、1.030、-0.745,均 P>0.05)。2020-2021年,除广东、广西、云南、山东省(自治区)平均BI高于2017-2019三年平均水平外,其他省份BI均低于这3年的平均水平。媒介伊蚊在广东、海南、广西、云南4省(自治区)调查点全年有活动,在福建、浙江和湖北等省(自治区)3-12月有活动,在重庆、山东和河南等省(直辖市)4-11月有活动,在江西省4-12月有活动。BI和MOI研究结果在云南、广西和湖北省(自治区)存在一定差别。研究期内,发生登革热暴发和本地病例的地区媒介伊蚊BI均>5.00,云南省瑞丽市、广西梧州市岑溪市及广东省中山市三角镇BI>10.00;广西岑溪市帐诱指数>2.00只/(顶·h)。 结论 2020-2021年我国出现登革热本地病例省份媒介伊蚊平均密度较高,不同地区媒介伊蚊密度差异存在时空异质性。建议我国登革热本地传播地区适当调整媒介伊蚊监测时间,继续加强媒介伊蚊监测和风险评估,系统梳理媒介伊蚊生态学调查结果,为我国媒介伊蚊监测方案修订完善及媒介伊蚊传播疾病暴发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022, 33 (1): 8-1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1.002
准噶尔中蒙边境区首次发现长尾黄鼠皮蝇蛆及寄生蝇预警监控
刘戈, 张晖, 尹小平, 吉格尔·卡买勒, 库君涛, 孟永文, 张兆冠, 白岑, 马超军, 张晖
摘要473)      PDF (3110KB)(983)   
目的 了解准噶尔中国-蒙古国(中蒙)边境区鼠类皮蝇蛆感染特点,为防控人兽共患蝇蛆病传播提供依据。 方法 2019-2020年在准噶尔中蒙口岸边境线区用一日弓形夹法捕鼠,检查并采集体内外寄生虫,用形态学方法鉴定皮蝇蛆幼虫,分析长尾黄鼠皮蝇蛆病流行特点及风险预警。 结果 在中蒙红山嘴、塔克什肯边境线区,339只鼠类中有49只感染皮蝇蛆,其中21只红背䶄中有2只感染皮蝇1龄幼虫,感染率为9.52%;318只长尾黄鼠中有47只感染皮蝇蛆,感染率为14.78%。在长尾黄鼠体表采集各期蝇幼虫102只,感染强度为2.17。皮蝇蛆在6月出现,7-8月为侵袭高峰,9月末消失。皮蝇蛆主要寄生于宿主腹部和四肢根部,少数在背部皮下。感染长尾黄鼠蝇蛆病原鉴定为双翅目皮蝇科狂皮蝇属平颜狂皮蝇( Oestroderma schubini)的3龄幼虫。 结论 在准噶尔中蒙边境线区首次发现长尾黄鼠皮蝇蛆病,对监控人兽共患蝇蛆病及致病蝇种传播风险预警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1, 32 (5): 624-62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5.023
蟑螂为“小强”的分子奥秘
都二霞, 李胜
摘要457)      PDF (522KB)(1008)   
蟑螂又名蜚蠊,俗称“小强”,约3.5亿年前已在地球上出现,是最古老的昆虫类群之一。蟑螂具有强大的适应力和繁殖力,且携带大量病原体,是世界性卫生害虫之一,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和健康。该文从食性解毒及共生微生物、天然免疫、生长繁殖、断肢再生4个研究方向对其生物学及生命过程进行概括总结,从分子水平揭示其为“小强”的科学奥秘,以期为害虫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2021, 32 (4): 385-38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4.001
3种市售杀虫气雾剂产品对臭虫及黑毛皮蠹杀灭效果探讨
贾孝凯, 王颖, 高春花, 周丹丹, 危芙蓉
摘要453)      PDF (570KB)(601)   
目的 研究3种市售杀虫气雾剂对温带臭虫及黑毛皮蠹的杀灭效果,了解2种卫生害虫对不同成分杀虫气雾剂的敏感性。 方法 根据国标GB/T 13917.2-2009,用圆筒法测定杀虫气雾剂对温带臭虫和黑毛皮蠹的20 min击倒率,并观察48和72 h死亡率。采用 χ 2检验分析不同组别间20 min击倒率和死亡率的差异。 结果 对黑毛皮蠹的杀灭实验中,3种市售杀虫气雾剂对黑毛皮蠹的20 min击倒率、48和72 h死亡率均为100%;在杀灭实验中,1、2和3号气雾剂对温带臭虫的20 min击倒率分别为100%、98.33%和90.00%,但3种杀虫气雾剂对温带臭虫48和72 h死亡率均为100%。不同组别间20 min击倒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3.000, P>0.05)。 结论 根据国标GB/T 13917.2-2009的方法测试的3种市售杀虫气雾剂对温带臭虫及黑毛皮蠹的杀灭效果,能够达到较高的击倒率和杀灭率。
2022, 33 (2): 207-21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2.007
中国消除疟疾媒介按蚊控制策略和技术
刘起勇, 刘小波
摘要435)      PDF (972KB)(1104)   

疟疾是经媒介按蚊叮咬传播的媒介生物传染病,曾给我国造成沉重的疾病、经济和社会负担。经过长期卓有成效的疟疾控制和消除行动,2021年6月我国获得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认证。从新中国成立初的“除害防病”爱国卫生运动,到20世纪80年代的“媒介蚊虫综合治理”,到21世纪初提出的“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再到消除疟疾阶段的“疫点处置媒介按蚊控制”,70余年来我国媒介按蚊防控策略不断演进创新,防控技术不断更新完善,在我国消除疟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目前,我国为巩固消除疟疾成果,防控疟疾输入引起再传播流行风险,仍面临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务必继续做好境内媒介按蚊可持续控制,更要积极加入全球消除疟疾行动,分享中国疟疾媒介按蚊分层、可持续控制策略和实践经验,为实现“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美好愿景贡献中国智慧、策略和技术。

2021, 32 (5): 513-51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5.002
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杀蟑饵剂药效测定与现场应用研究
何亚明, 季恒青, 彭国雄, 肖汉森, 涂涛田, 张应, 余湛, 刘宗玲, 王秀娟, 李明
摘要416)      PDF (527KB)(932)   
目的 测试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饵剂室内和现场防治德国小蠊效果,为真菌杀虫剂在防治卫生害虫上的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 配制不同含量的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饵剂,分别在实验室和现场环境研究其对德国小蠊种群数量的影响,采用SPSS 25.0软件对死亡率、半数致死时间(LT 50)、半数致死浓度(LC 50)和90%致死浓度(LC 90)进行分析,评价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饵剂杀蟑效果;采用 χ 2检验分析不同组别间死亡率的差异。 结果 室内实验结果表明,1×10 8孢子/g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饵剂喂食德国小蠊后12 d,其LT 50均值为(6.85±0.24) d;现场实验中,采用每2.5 m 2放置1盒1×10 8孢子/g的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饵剂,药剂投放30 d后,相对密度下降率为93.22%。 结论 1×10 8孢子/g的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饵剂可有效控制德国小蠊种群密度。
2021, 32 (5): 633-63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5.025
贵州省部分地区2019年蚊虫及蚊媒病毒调查研究
闫冬明, 王文周, 王雪霜, 刘强, 吴兴彬, 赵宁, 梁文琴, 周敬祝, 王丹, 王君, 刘起勇
摘要383)      PDF (1268KB)(1207)   
目的 调查贵州省部分地区蚊虫种类及蚊媒病毒分布,为该地区蚊媒传染病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用诱蚊灯采集蚊虫,将蚊虫分类鉴定后,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蚊虫携带病毒种类,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构建毒株系统发育树。 结果 2019年6月在贵州省黎平县中潮镇和乌当区羊昌镇共采集到蚊虫3属9种共27 169只,其中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50.47%(13 712/27 169);其次是三带喙库蚊,占45.80%(12 444/27 169);其他蚊虫最少,占0.26%(70/27 169)。从黎平县中潮镇的蚊虫标本LK6110中检出1株病毒,经分子生物学鉴定,该病毒株属于基因Ⅲ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 结论 本次贵州省调查地区的优势蚊种各不相同,羊昌镇以中华按蚊为主,中潮镇以三带喙库蚊为主,并在黎平县中潮镇三带喙库蚊中检出JEV Ⅲ型病毒。
2021, 32 (4): 422-42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4.007
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分布特征分析
白雪薇, 陈永明, 牛艳芬, 王海峰, 闫东, 史献明, 杜国义
摘要380)      PDF (663KB)(1245)   
目的 分析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趋势,为河北省鼠疫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 对1950-2019年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鼠疫疫情监测数据,应用Excel 2007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阳性数量用构成比进行描述,不同组分布比较用 χ 2检验,动物鼠疫季节分布特征分析使用集中度 M值法。 结果 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间隔年中位数为9.5年,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 M=0.387),10-11月高发,其次是4-5月;康保牧场和照阳河镇分离出的鼠疫菌株分别占73.13%和26.12%,为主要流行地区。动物鼠疫流行以长爪沙鼠(构成比为87.31%)为主,传播媒介主要为秃病蚤蒙冀亚种和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构成比均为1.49%)。鼠类阳性材料中,自毙鼠占92.25%。5次动物鼠疫流行期间,从长爪沙鼠中分离到的鼠疫菌株数量不同( χ 2=20.026, P<0.001),长爪沙鼠平均密度为1.98只/hm 2,体蚤平均蚤指数为1.12,巢蚤平均蚤指数为3.19。 结论 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呈间歇性、相对稳定性特征。为降低动物鼠疫发生风险,应密切关注长爪沙鼠密度及寄生蚤指数变化,在春秋季及时采取灭鼠灭蚤措施。同时加强已知疫区自毙鼠搜索工作,及时发现动物疫情,防止疫情扩散。
2021, 32 (3): 324-32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3.013
基于中国知网的2011-2021年中国登革热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
王彦丁, 李志强, 吴迪, 贡鑫然, 杨美涛, 张文义, 王勇
摘要371)      PDF (1671KB)(1053)   
目的 了解中国国内关于登革热研究的发展历程及未来热点,为推动我国登革热研究和预防控制提供依据与参考。 方法 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登革热和登革病毒为主题检索词,对2011年1月1日-2021年4月10日数据库收录的登革热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共检索到1 738篇,最终纳入1 394篇。通过Excel 2019和CiteSpace 5.6.R5软件对1 394篇文献进行作者、期刊和机构分析,并对其关键词、突现词与时间线进行可视化分析与演化,分析我国登革热研究历程。 结果 2011-2021年我国有关登革热的研究发文量可分为3个阶段(2011-2013、2014-2016和2017-2021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发文机构主要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大学及研究院等;领域内的主要热点方向分别为登革病毒、白纹伊蚊、流行病学和监测等。 结论 近年来我国登革热研究不断深入开展,但仍然面临较多的挑战。高风险地区的政府及卫生部门应提高人群对于登革热的认知,研究人员应重点关注疾病的治疗、防控策略及风险评估,深入探讨登革热防治工作中监测预警及成果效益问题。
2022, 33 (1): 114-11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1.021
媒介肠道共生菌控制疟疾传播:20年进展与展望
高涵, 王四宝
摘要369)      PDF (744KB)(980)   
疟疾是由疟原虫感染引起,通过雌性按蚊叮咬传播的蚊媒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当前疟疾防控手段主要包括:应用杀虫剂降低病媒蚊虫种群密度来预防和减少疟疾传播,以及利用抗疟药物治疗疟疾患者。然而由于蚊虫抗药性和疟原虫的耐药性,近年来全球在减少新增疟疾病例方面进展已放缓,亟需研发新的防控手段。控制疟原虫在媒介按蚊体内的感染,是源头遏制疟疾传播的新思路。利用媒介按蚊肠道共生菌来阻断疟疾传播的共生菌防治策略,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其技术方法不断迭代创新。该文总结了疟疾共生菌防治从概念提出到不断发展20年间取得的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和应用进行展望。
2021, 32 (5): 509-51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5.001
杂志二维码
下载排行 近期热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