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目录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3 Vol.34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2021年全国病媒生物鼠传病原监测报告
全国重要病媒生物监测网
摘要647)      PDF (892KB)(1162)   
2021年启动全国病媒生物鼠传病原监测工作,在全国123个地级市(区)设置国家级监测点,其中95个监测点完成采样工作,总共采集鼠类标本17 910只,检测16 891只,病原检测完成率为94.31%。8种监测鼠传病原体全国总感染率分别为:汉坦病毒2.43%(407/16 716)、大别班达病毒(即原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0.02%(4/16 154)、问号钩端螺旋体5.75%(624/10 850)、莫氏立克次体0.11%(5/4 470)、恙虫病东方体0.05%(5/10 790)、巴尔通体2.39%(75/3 136)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0.04%(2/5 075),未检出土拉弗朗西斯菌。全国共计18个省监测到10余种鼠类分别感染不同病原的情况,南方省份鼠类病原感染率相对较高,不同鼠种携带病原的阳性率不同,褐家鼠和黑线姬鼠为病原检出较多的鼠种。
2023, 34 (1): 1-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01
喜马拉雅旱獭自然感染鼠疫耶尔森菌后部分脏器病理变化的研究
张芃, 周永运, 吕东月, 贺兆锴, 段然, 秦帅, 汤德铭, 肖萌, 景怀琦, 王鑫
摘要261)      PDF (39399KB)(752)   
目的 了解喜马拉雅旱獭(旱獭)自然感染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所导致的脾质量和主要脏器的组织病理变化,揭示鼠疫的致病特点。 方法 分析2020-2021年获得的活体旱獭及自毙旱獭脾质量与体质量的比值,取正常旱獭以及感染鼠疫菌自毙旱獭的肝、肺、脾脏3种器官制作病理切片,并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 结果 感染鼠疫菌的自毙旱獭脾质量与体质量的比值明显高于未感染鼠疫菌的旱獭,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33.144, P<0.001)。感染鼠疫菌自毙旱獭的肝、肺、脾脏均有细胞形态被破坏,炎性细胞浸润,血管扩张等炎症病变,脾脏的血管损伤和红髓白髓的变化更为明显。 结论 鼠疫菌可引起旱獭机体产生严重的炎症反应,脾脏的病变对于探讨鼠疫菌的致病过程和机制更具研究意义。
2023, 34 (1): 9-1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02
贵州省不同地理株中华按蚊mtDNA-COⅠ基因遗传多态性分析
梁秋果, 杨茜, 程金芝, 吴家红
摘要157)      PDF (645KB)(762)   
目的 了解贵州省不同地理株中华按蚊种群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mtDNA-COⅠ)基因序列的多态性,探讨其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和种群扩张情况以及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及其相关关系等种群遗传特征。 方法 于2017年7月-2018年8月采用灯诱法在贵州省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的12个采样点采集稻田周边的成蚊,经过形态学确认为中华按蚊后,用试剂盒法提取单只蚊虫DNA样本并对mtDNA-COⅠ基因扩增后测序,测序结果用DNAStar 5.0软件进行拼接,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经BLAST比对进行蚊种的分子鉴定,对确认为中华按蚊mtDNA-COⅠ的基因序列使用DnaSP 5.1软件分析其单倍型多样性、核苷酸多样性,并计算各种群间分化系数(Fst)和基因流(Nm)大小,进行中性检验,以明确各种群之间的分化程度和种群扩张情况。使用MEGA 7.1软件计算各种群间和种群内的遗传距离,判断种群之间的遗传变异程度;根据采样点经纬度计算种群间的地理距离,与对应的遗传距离进行相关性检验,以分析两者的相关关系。 结果 经分子生物学鉴定,共获得贵州省12个地理株中华按蚊mtDNA-COⅠ基因序列551条,长度为709 bp,其中,碱基(A+T)和(G+C)平均含量分别为68.57%和31.43%,709个位点中保守位点有586个,变异位点有123个,单态位点有189个,简约性信息位点有278个,无插入和缺失位点。551条序列共检出329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992,核苷酸多样性为0.015 22以上,12个种群的Fst值在0.000 8~0.420 7,Nm值在0.086 1~75.239 2,中性检验统计值均为负值,种群内遗传距离范围在0.007 1~0.052 9,种群间的遗传距离范围在0.007 9~0.052 2,织金种群和都匀种群内遗传距离较其他种群大;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无相关关系,不同种群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地理隔离,但种群之间遗传距离的大小与地理距离不相关。 结论 贵州省不同地理株中华按蚊种群遗传多样性丰富,在历史上经历了区域性的种群扩张,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和地理隔离,但在一定范围内种群间也有基因交流,呈现出交流与隔离并存的分布格局。
2023, 34 (1): 14-2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03
屋尘螨变应原Der p 33重组蛋白制备及血清IgE结合率
杨李, 王楠, 滕飞翔, 马桂芳, 孙金霞
摘要140)      PDF (7995KB)(585)   
目的 制备屋尘螨变应原第33组分(Der p 33)重组蛋白,并检测其与血清IgE结合率。 方法 参考GenBank(No.AUX14773)公布的Der p 33核酸序列设计引物,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扩增Der p 33基因,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后,连接pET-28a(+)载体,热转化至大肠埃希菌,挑取阳性重组质粒测序。将pET-28a(+)-Der p 33质粒转入大肠埃希菌Rosetta 2(DE3)plysS中,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大量诱导表达,柱层析纯化后,进行免疫印迹分析。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Der p 33的结构和理化特性。 结果 获得了Der p 33的编码基因,全长1 383 bp,编码460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为51 432.81。预测其二级结构包括α-螺旋(40.87%)、β-转角(7.17%)、延伸链(17.39%)和无规则卷曲(34.57%)。获得重组蛋白纯度>95.00%。免疫印迹检测重组Der p 33血清IgE结合率为18.75%(3/16)。 结论 成功克隆了Der p 33基因,重组蛋白有血清IgE结合活性,为屋尘螨变应原组分诊断试剂以及脱敏治疗生物制品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2023, 34 (1): 21-2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04
2021年浙江省家蝇对常见卫生杀虫剂的抗药性研究
吴瑜燕, 刘钦梅, 王金娜, 李天奇, 罗明宇, 龚震宇
摘要166)      PDF (727KB)(850)   
目的 了解2021年浙江省不同地区家蝇种群对常见卫生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为蝇类防制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不同的家蝇野外种群于2021年4-11月采自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绍兴、湖州、嘉兴、金华、衢州、台州、丽水、舟山及义乌市的12个监测点,采用微量点滴法对菊酯类、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中7种常见卫生杀虫剂进行抗药性生物测定。 结果 浙江省11个地级市及义乌市家蝇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氯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敌敌畏、毒死蜱和残杀威的抗性倍数分别为0.83~255.00、4.44~158.78、6.11~64.81、1.76~53.57、2.45~130.11、3.37~10.39、2.52~1 149.63。 结论 浙江省不同地区的家蝇野外种群对7种常见卫生杀虫剂中的多种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未来蝇类防制过程中应结合抗药性监测结果,规范化管理化学杀虫剂的使用,以期在有效降低蝇密度的同时延缓抗药性的发展。
2023, 34 (1): 26-3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05
云南省剑川县历史和新发鼠疫疫点主要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的对比分析
段彪, 张四祥, 赵彩凤, 洪梅, 苏丽琼, 赵文红, 杨智明, 鲁亮
摘要214)      PDF (1217KB)(733)   
目的 分析云南省剑川县历史和新发鼠疫疫点主要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种类构成、年际和季节消长趋势,探讨宿主和媒介种群特征与鼠疫流行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12-2021年云南省剑川县沙溪镇监测点(历史鼠疫疫点)和金华镇监测点(新发鼠疫疫点)的鼠疫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和相关性统计方法分析主要宿主动物、蚤类的种群特征。 结果 沙溪镇监测点共发现动物6目7科19属22种,其中室外发现6目7科18属20种,室内发现2目2科4属5种;金华镇监测点共发现宿主动物5目6科17属21种,其中室外发现5目6科17属20种,室内发现3目5科8属10种;2个监测点均以大绒鼠和齐氏姬鼠为优势种,其中沙溪镇这2种鼠的构成比分别为37.73%和45.90%,金华镇分别为35.86%和51.43%。2个监测点检获媒介蚤3科8属8种,其中鼠体蚤3科8属8种,巢穴蚤2科4属4种;沙溪镇鼠体染蚤率为28.91%(3 693/12 772),总蚤指数为0.79(10 144/12 772);金华镇鼠体染蚤率为29.39%(959/3 263),总蚤指数为0.71(2 321/3 263);2个监测点均以棕形额蚤和特新蚤为优势种,其中沙溪镇这2种蚤的构成比分别为33.20%和16.30%,金华镇分别为36.49%和19.09%。 结论 对比分析剑川县历史和新发鼠疫疫点主要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的种群特征,发现齐氏姬鼠及其鼠体棕形额蚤、特新蚤的种群特征与鼠疫流行关系更为密切。
2023, 34 (1): 31-3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06
辽宁省2018-2020年鼠类种群密度与季节消长监测分析
张家勇, 王纯玉, 白玉银, 李志, 张稷博, 丁俊
摘要136)      PDF (691KB)(781)   
目的 了解2018-2020年辽宁省鼠类密度、种群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为辽宁省制订鼠类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城镇设置居民区和特殊行业2个类型监测点,农村设置农村自然村1个类型监测点,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运用SPSS 23.0和Excel 201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辽宁省城镇和农村鼠种构成及鼠密度季节消长等。 结果 2018-2020年辽宁全省共布放有效夹207 738夹次,捕获鼠类2 237只,平均鼠密度为1.08%,农村鼠密度(1.53%)显著高于城镇鼠密度(0.63%);2018和2019年的总体鼠密度和城镇生境鼠密度均呈单峰曲线,高峰均在7月,农村生境鼠密度和2020年全年鼠密度均呈双峰曲线;褐家鼠为辽宁省优势鼠种。 结论 2018-2020年辽宁省鼠密度呈小幅下降趋势,2018、2019年的鼠密度季节消长均呈单峰型曲线,2020年则呈双峰曲线。农村生境鼠密度较高,应重点加强农村地区的鼠类防制。根据鼠类季节消长特点,在鼠密度高峰期之前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进行灭鼠,降低鼠密度,达到控制鼠传疾病的目的。
2023, 34 (1): 39-4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07
四川省2017-2021年成蚊生态学特征分析
胡雅劼, 张镇川, 李玲玲, 余技钢, 李观翠
摘要139)      PDF (650KB)(824)   
目的 了解四川省2017-2021年蚊虫种群的动态变化情况,为做好蚊类的防制和蚊媒传染病的预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2017-2021年四川省21个市(州)的成蚊监测数据,采用诱蚊灯法对蚊类开展连续监测,应用Excel 2007和SPSS 25.0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7-2021年四川省21个监测点蚊虫平均密度为1.60只/(灯·h),5年中蚊密度基本维持在相近的水平波动;蚊种构成以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为主,分别占捕蚊总数的35.64%、33.98%和10.78%;各生境中总体蚊密度以牲畜棚最高,达4.51只/(灯·h),医院最低,为0.39只/(灯·h),且农村地区总体蚊密度显著高于城区( Z=-6.523, P<0.001)。全省蚊密度季节消长呈单峰曲线,高峰期集中在6-7月。 结论 四川省各监测点蚊密度除2019年稍高以外,总体蚊密度均较低;优势蚊种为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农村蚊密度最高,是防制的重点地区;5-9月为主要优势蚊种活动的高峰期,在此时间段内应加强蚊类的综合防制。
2023, 34 (1): 44-4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08
武汉市2018-2021年媒介伊蚊生态学监测结果分析
郭慧, 柳静, 毛伟平, 丁浩, 武茜茜, 周良才, 吴丽群, 陈晓敏
摘要207)      PDF (706KB)(786)   
目的 分析武汉市2018-2021年媒介伊蚊生态学监测数据,为有效防控登革热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媒介伊蚊幼蚊和成蚊生态学监测分别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和双层叠帐法。采用Excel 201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通过 χ 2检验分析不同时间BI的差异,通过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不同时间、生境间帐诱指数的差异,并评估登革热传播风险。 结果 2018-2021年平均BI为4.50,帐诱指数为2.44只/(顶·h)。伊蚊密度指数均在2019年降至最低水平,2020-2021年呈现上升趋势,且居民区的帐诱指数高于旧轮胎堆放地( H=29.468, P<0.001)。不同年份的季节消长不完全一致,BI峰值出现在6-8月,帐诱指数峰值出现在7-8月。2018-2021年中有64.52%(20/31)的监测月份存在登革热传播风险,2021年7-8月的BI值达到登革热暴发的风险阈值。 结论 武汉市媒介伊蚊密度消长趋势呈上升态势,登革热传播风险有所上升,应加强和改进媒介伊蚊控制措施。
2023, 34 (1): 48-5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09
青海省东部4县库蠓分布调查
王壮飞, 卢雪, 侯晓晖
摘要127)      PDF (2104KB)(744)   
目的 调查青海省祁连山国家公园及麦秀自然保护区内互助、门源、祁连和泽库县4地的库蠓种类分布、种类构成,探讨气候因素对上述区域库蠓分布的影响。 方法 2020年7-8月使用灯诱法在上述4县采集库蠓,分类鉴定后使用SPSS 25.0和GraphPad Prism 8.2.1软件对海拔、气象因子和采集数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检验和作图。 结果 共采获库蠓8 417只,计1属5亚属10种,其中青海省新记录6种,分别为渐灰库蠓、刺螫库蠓、迟缓库蠓、暗端库蠓、圆斑库蠓和淡角库蠓。4个县的优势库蠓均为渐灰库蠓,分别占4个采集点库蠓总数的33.60%、85.85%、97.95%和97.97%。泽库县采获的渐灰库蠓、淡角库蠓和灰黑库蠓吸血率分别为2.23%、1.23%和1.89%。Pearson相关性检验显示,在调查区域内单日库蠓采集量与海拔( R 2=0.130, P=0.639)、风速( R 2=0.059, P=0.641)无相关性,而与降水量( R 2=0.199, P=0.038)、平均温度( R 2=0.838, P=0.010)呈负相关。 结论 青海省东部4个县采获库蠓1属5亚属10种,渐灰库蠓为优势种,该地区库蠓种群数量与降水量、平均温度有相关性。
2023, 34 (1): 53-5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10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措施对中国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的影响研究
常楠, 周若冰, 马德龙, 张璐, 韦晓慧, 王君, 刘起勇
摘要223)      PDF (3442KB)(821)   
目的 分析2006-2021年我国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特征,探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疫情流行期间我国采取的相关防疫政策是否对HFRS的流行情况产生影响,为后续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我国2006-2021年HFRS流行特征进行统计分析,选取2006-2019年的HFRS病例数据建立自回归积分移动平均(ARIMA)模型,预测2020-2021年发病数,并对预测值与实际观测值进行比较。 结果 2006-2021年间我国的HFRS病例数相对稳定,死亡病例显著减少。1年中有2个发病高峰,分别出现在5-6月和11月,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东北地区发病数降低,但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范围扩大,且部分地区仍有暴发隐患。男性病例数明显高于女性,男性高发年龄段为35~49岁,女性为45~59岁,不同性别的发病年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2 802.807, P<0.001)。农民仍是主要患病人群,占总病例数的半数以上。通过R 4.0.4软件拟合2006-2019年的HFRS病例数据建立季节性ARIMA模型为(2,0,2)(1,1,0) 12,模型拟合效果好。2020-2021年HFRS病例实际观测值与预测值接近,在预测值95%置信区间内。 结论 我国HFRS总体趋势较为平稳,仍是我国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需加强监测,实施更为精准的防控措施。2020-2021年间我国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对HFRS的流行情况未产生显著影响。
2023, 34 (1): 58-6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11
广西壮族自治区2016-2020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
王晶, 罗飞, 何为涛, 蒋丽娜, 张超, 林玫, 曾竣
摘要138)      PDF (1541KB)(782)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2016-2020年登革热病例的三间分布、境内外来源等流行特征,为今后登革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广西2016-2020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的登革热病例数据,应用Excel 2010和SPSS 20.0软件整理和分析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比较近5年广西登革热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分析病例的感染来源及广西登革热的流行规律。 结果 2016-2020年广西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2 183例,平均发病率为0.89/10万。2016-2018年以散发病例为主,2019、2020年出现暴发疫情,2019年发病达到高峰,报告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0.20%。输入病例中男女性别比略高于本地病例,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5.262, P=0.022)。本地病例以30~39岁为主(22.61%),输入病例以30~39岁最多(27.94%)。本地病例和输入病例发病时间趋势大致相同,以夏秋季为主。省外输入病例中以广东省为主(74例,88.10%),境外输入病例以柬埔寨为主(83例,65.35%)。在职业分布中,本地病例和境外输入病例都以家务及待业人员为主,占比分别为20.78%和20.47%,境内输入病例以农民为主(43.03%)。 结论 广西登革热病例由散发转到暴发趋势增强,要加强重点人群以及登革热流行季节的防控知识宣传和疾病监测,提高出入境口岸检疫的敏感性和医疗机构的诊断水平,及时发现和报告病例,以减少登革热疫情发生和传播。
2023, 34 (1): 65-6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12
新疆卡拉麦里山有蹄类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大沙鼠巢域微生境选择
吴洪潘, 刘冬志, 初雯雯, 古丽娜·再努拉, 戚英杰, 初红军
摘要97)      PDF (631KB)(642)   
目的 研究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荒漠区大沙鼠巢域微生境与环境因素关系,了解大沙鼠巢域选择的影响因素,为鼠害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在2019年春、夏季及2020年春、夏和秋季,设置并调查5 m×5 m大沙鼠活动巢域样方111个,无大沙鼠活动巢域的对照样方111个。分析比较巢域微生境和对照样方的海拔、坡度、植物种数、植被盖度、生物量等生境因子。 结果 影响大沙鼠巢域微生境选择依次是海拔、土壤含水率和植物种数3个生境因子,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大沙鼠巢域微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依次是植被盖度(0.863)、距道路距离(0.761)、距居民点距离(0.734)、灌木盖度(0.719)。 结论 大沙鼠倾向于选择海拔高、土壤含水率低、植物种数多、平滩区域(包含砂质土和碱土2种土壤基质),植被盖度高,灌木盖度高,远离居民点和道路等人为干扰少的微生境作为巢域。研究结果可为大沙鼠的科学防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2023, 34 (1): 70-7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13
一种高效检测致病性钩端螺旋体PCR改良方法及效果评价
王蓉, 马敏, 王忠发, 刘吉洛
摘要136)      PDF (893KB)(725)   
目的 比较评价1种致病性钩端螺旋体(钩体)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改良方法与3种现行标准方法的检测效果,用于病人早期诊断与宿主动物监测。 方法 对《全国病媒生物病原学监测方案(试行)》推荐致病性钩体检测方法(方法3)增加一步反转录反应过程,不改变引物和探针,形成改良方法(方法4)。分别采用方法4、卫生行业标准推荐方法(方法1)、检验检疫行业标准推荐方法(方法2)和方法3,4种PCR方法平行检测不同稀释度的钩体阳性标本、病人早期血清及鼠肾标本,评价其检测效果。 结果 方法4的灵敏度分别是方法1、2、3的10 000、10 000及1 000倍。仅有方法4能在病人早期血清中检出钩体核酸。4种方法对于100份鼠肾标本中的钩体检出率分别是2.00%、4.00%、8.00%和40.00%。方法4与方法1、2、3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方法1、2、3之间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获得的改良方法对钩体病人早期血清和鼠肾标本的核酸检测效果,均明显优于其他3种现行标准检测方法。
2023, 34 (1): 77-8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14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2012-2021年鼠类寄生蚤构成和蚤指数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张璐, 韦晓慧, 常楠, 李泓运, 司晓燕, 白雪峰, 王君, 刘起勇
摘要184)      PDF (8614KB)(825)   
目的 调查和分析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主要鼠种、鼠体表寄生蚤的种类构成、优势鼠种蚤指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为鼠疫风险评估及其预防和控制决策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2012-2021年锡林郭勒盟全盟12个鼠疫监测点监测资料,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统计分析主要鼠种及其鼠体蚤指数等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 结果 2012―2021年锡林郭勒盟共捕获鼠4科13属18种,共计50 551只,染蚤鼠数为19 958只,平均染蚤率为39.48%。共捕获蚤5科14属35种、亚种,共计83 147匹,总蚤指数为1.64。长爪沙鼠、达乌尔黄鼠以及布氏田鼠为优势鼠种,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同形客蚤指名亚种、光亮额蚤和秃病蚤蒙冀亚种为主要寄生蚤。长爪沙鼠体表寄生蚤的多样性高于布氏田鼠和达乌尔黄鼠。10年间,锡林郭勒盟混合鼠体蚤指数( S=-25.000, P=0.032)和达乌尔黄鼠鼠体蚤指数( S=-23.000, P=0.049)呈下降趋势,长爪沙鼠和布氏田鼠的鼠体蚤指数未发现明显变化。达乌尔黄鼠鼠体蚤指数高于布氏田鼠( H=15.000, P<0.001)和长爪沙鼠( H=-15.000, P<0.001),布氏田鼠和长爪沙鼠鼠体蚤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0.001, P=1.000)。混合鼠体蚤指数在7月(4.47)出现高峰。锡林郭勒盟各旗(县)之间的长爪沙鼠鼠体蚤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52.579, P<0.001),其中苏尼特左旗和镶黄旗最高;各旗(县)之间的达乌尔黄鼠鼠体蚤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73.253, P<0.001),其中西乌珠穆沁旗和正镶白旗最高;各旗(县)之间的布氏田鼠鼠体蚤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5.864, P=0.118)。 结论 锡林郭勒盟3种类型鼠疫疫源地交叉重叠。长爪沙鼠携带寄生蚤多样性高,传播鼠疫菌风险较大。各监测点应综合全面做好动物间鼠疫监测工作,警惕各疫源地动物间疫情复燃并波及人间。
2023, 34 (1): 82-9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15
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和假结核耶尔森菌的调查研究
牛艳芬, 周松, 刘广, 刘晓伟, 张懿晖, 王海峰, 段然, 王鑫, 杨晓燕, 杜越聪, 王汐, 赵升, 金春霞, 杜国义, 史献明, 崔耀仁, 闫萍
摘要113)      PDF (960KB)(689)   
目的 调查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和假结核耶尔森菌分布情况,为鼠传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集宿主动物舌根部和回盲肠部标本,分别用培养、PCR方法检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和假结核耶尔森菌,并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阳性率的差异。 结果 共采集样本1 048份,其中舌根部543份,回盲肠部505份。致病性耶尔森菌细菌培养全部阴性。假结核耶尔森菌PCR初筛全部阴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PCR初筛铁草胺菌素受体蛋白基因( foxA)阳性2份,年阳性率为0.41%(2/490),舌根部和回盲肠部标本 foxA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4.629, P=0.112)。 结论 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部分地区主要宿主携带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鼠疫监测同时需要加强其他致病性耶尔森菌的监测。
2023, 34 (1): 91-9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16
中国疟疾防控技术能力调查
杨仁东, 房元圣, 张荣娜, 梁作如, 戚晓鹏
摘要114)      PDF (637KB)(788)   
目的 梳理我国各类疟疾防控机构的技术能力水平,为疟疾消除后时代防控工作的延续以及对外医疗援助提供参考。 方法 自制2套调查问卷,调查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和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寄研所)在疟疾防控、蚊媒监测方面的技术能力水平。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导出疟疾病例个案数据,分析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能力。浏览官网,搜集通过世界卫生组织(WHO)预认证(PQ)、国家药监局批准注册的抗疟产品及企业名单。查阅文献,梳理疟疾疫苗、药物等其他领域的技术进展。采用专家咨询和访谈的方式搜集基金会等其他机构的资料。 结果 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了叙述方便,以下统称为省)共设有国家级病媒生物监测点166个,平均5.35个/省;配有工作人员178人,平均5.74人/省;超过26个省设有蚊媒实验室、蚊虫饲养室,并开展蚊媒密度监测、蚊媒种群和生态学研究、杀虫剂种类和抗性研究;30个省共47人获得WHO镜检技能评估证书。24个疟疾流行省配有疟疾防控人员227人,平均9.45人/省,其中30~49岁占63.88%,正、副高级职称合计占52.42%,从事疟疾工作10年及以上占58.59%;24个省都有疟疾相关实验室,共有145间,平均6.04间/省,且都有疟原虫血涂片镜检和核酸检测能力;16个省获批援外项目或省部级及以上课题项目(共56项),研究地域覆盖亚洲、非洲和大洋洲。通过WHO原料药预认证的企业26家、长效防虫蚊帐3家、制剂药1家、化学杀虫剂1家,通过国家药监局批准注册的抗疟药企业48家。至少77.30%的医疗卫生机构具备一定的恶性疟诊疗能力。中国中医科学院创制的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WHO唯一认可的抗疟特效药,高校研发的PfCP-2.9抗原获批进入临床试验,另有2种疫苗进入临床前研究。至少31个海关口岸具备按蚊监测能力,4个海关口岸通过了美国病理家学会组织的疟原虫快速检测能力验证。WHO、全球基金、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英国健康扶贫行动、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等组织通过提供资金、组织技术培训、参与消除疟疾评估、帮助企业申请WHO预认证等多种形式,在我国消除疟疾历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结论 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多套疟疾防控工作网络,构建了多部门共同参与的联防联控机制,多个技术领域积累了专业水准较高的技术人才,但少部分技术领域仍存在短板。
2023, 34 (1): 94-10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17
武汉市2019-2021年白纹伊蚊对常见卫生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
吴丽群, 陈晓敏, 包继永, 周良才
摘要140)      PDF (532KB)(774)   
目的 了解2019-2021年武汉市白纹伊蚊对常用卫生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制定科学、合理的防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成蚊接触筒法检测白纹伊蚊在6种杀虫剂诊断剂量下的死亡率;采用幼虫浸渍法检测9种杀虫剂对白纹伊蚊幼蚊的毒性,并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概率回归分析,计算杀虫剂对白纹伊蚊幼蚊的半数致死浓度或半数抑制剂量。 结果 白纹伊蚊成蚊对溴氰菊酯、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死亡率在5.88%~68.75%;对残杀威和马拉硫磷表现为敏感,死亡率均为100%。白纹伊蚊幼蚊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残杀威、苏云金芽孢杆菌及吡丙醚均产生不同程度抗性,抗性倍数为4.40~76.20倍;对马拉硫磷和双硫磷为敏感,抗性倍数分别为0.30和2.38倍。 结论 武汉市白纹伊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生物杀虫剂以及昆虫生长调节剂等类型杀虫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抗药性。建议加强白纹伊蚊抗药性的监测和治理,进一步完善并形成科学、合理的综合防制措施。
2023, 34 (1): 101-10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18
2021年合肥市家蝇对6种常用卫生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
侯银续, 刘志伟, 张燕婕, 仰凤桃, 王文君, 孟凤霞, 黄发源
摘要137)      PDF (580KB)(755)   
目的 了解合肥市人居及周边环境中家蝇的抗药性水平现状,为制定科学、规范的卫生杀虫剂使用、管理策略及科学开展蝇类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成蝇抗药性测定采用点滴法。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的Probit模块对数据进行处理,求毒力回归方程及半数致死剂量(LD 50)和95%置信区间。 结果 2021年合肥市家蝇对敌敌畏、氯菊酯、溴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6种杀虫剂的LD 50值分别为0.321 55、0.775 62、0.956 54、0.519 00、0.542 90和0.532 90 μg/雌,抗性倍数依次为28.21、133.73、1 471.60、112.83、63.13和166.53倍,对敌敌畏和5种菊酯类均属于高度抗性水平。 结论 合肥市家蝇对6种常用卫生杀虫剂均已产生高度抗药性,应停止或减少这6种杀虫剂的使用,寻找和轮换使用其他作用机制或敏感型的卫生杀虫剂,以期延缓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速度。
2023, 34 (1): 105-10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19
草原道路对狭颅田鼠肝毛细线虫感染率影响的初步调查
刘锦, 黄淑丽, 李宏梅, 哈斯宝力道null, 图雅, 张晓敏, 李超, 黄文吉
摘要94)      PDF (635KB)(748)   
目的 探究草原道路对狭颅田鼠种群密度、肝毛细线虫感染率和感染度的影响。 方法 2006年7-8月,在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典型草原上,选择以狭颅田鼠为优势鼠种的草场,开展草原道路与狭颅田鼠肝毛细线虫感染率关系的研究。实验共分设2个实验样地,其中紧邻草原道路的为实验组路边样地,远离草原道路500 m为对照组草地样地,每个样地平均分为6个小样区。使用鼠夹基本捕尽各小样区内的狭颅田鼠,然后统计捕获数量,对捕获个体进行解剖。将感染肝毛细线虫情况由轻到重分为4个级别(0~3级),记录感染情况,统计感染率。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统计数据。 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不同样区内狭颅田鼠肝毛细线虫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26.15±4.28)%和(16.23±3.3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108, P=0.002);2组间各样区感染个体的平均感染度实验组为1.55,对照组为1.15,二者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t=3.908, P=0.003);而捕获的狭颅田鼠平均数量实验组为23.17只,对照组为21.33只,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003, P=0.339)。 结论 草原道路未对狭颅田鼠种群密度产生明显的影响,但紧邻草原道路的狭颅田鼠种群比远离草原道路的该鼠种群更易感染肝毛细线虫,且情况更严重。草原道路可能对肝毛细线虫传播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应加以防范。
2023, 34 (1): 109-11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20
纽结阿蠓雄虫的发现与描述(双翅目:蠓科)
孟锦昕, 王静林, 刘国平
摘要102)      PDF (1074KB)(565)   
目的 调查西藏自治区错那县蠓的种类分布。 方法 采用诱虫灯诱法在牛舍和居住区采集蠓标本,用树胶酚封片法制作玻片标本。 结果 描述了发现于西藏自治区错那县的纽结阿蠓( Alluaudomyia desma Yu,2005)雄虫。鉴别特征:两复眼的小眼面间有柔毛,翅径中横脉和径2室端部各有1个暗斑,尾器第9背板后缘中部有1对角突,阳茎中叶端部呈1对指状突,阳基侧突细杆状,基部有2对钩状弯曲,端部近侧弯曲。纽结阿蠓雄虫的翅斑与龙州阿蠓( All.longzhouensis Hao et Yu,1991)相近似,但后者雄虫尾器阳茎中叶和阳基侧突的形状与纽结阿蠓雄虫明显不同。观察标本1 ,保存于北部战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沈阳110034)。 结论 新发现雄虫标本特征与原描述雌虫模式标本一致。结合形态特征、采集地点和时间,鉴定为纽结阿蠓,补充了原定种所缺乏的重要的雄虫信息,为该蠓种的分类鉴定提供了依据。
2023, 34 (1): 114-11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21
鼠类与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李紫薇, 尹家祥
摘要293)      PDF (571KB)(815)   
鼠类不仅给人类生产生活造成损失,而且因其携带病原体,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巨大威胁。控制鼠类动物数量,可减少鼠害和有效阻止鼠传疾病的发生及流行。该文概述了生物、土壤、气象、人类活动等因素与鼠类的关系,论述环境因素、人类活动对鼠类的影响,为有效控制鼠害,科学防控鼠传疾病发生流行提供参考。
2023, 34 (1): 117-12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22
北京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病媒生物防制策略:以主媒体中心为例
周小洁, 张勇, 吴丹, 张洪江, 甘亚弟, 汤伟民, 佟颖
摘要255)      PDF (666KB)(831)   
北京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冬奥会)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举办冬季奥运会,为保证冬奥会重点区域不受病媒生物危害影响,将媒介生物传染病发生风险降至最低,需有效控制冬奥会重点区域及所在城市的病媒生物密度。该文围绕北京2022年冬奥会病媒生物防制策略与工作机制,以主媒体中心为例,从保障模式、风险评估、部门协调、宣传培训、危害监测、防制技术、督导检查、应急处置等角度进行论述。冬奥会保障期间病媒生物密度得到有效控制,未发生涉奥鼠疫等媒介生物传染病,未发生涉奥病媒生物危害事件,北京2008年夏季奥运会形成的病媒防制模式、技术措施和工作机制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获得成功验证与深化发展,对今后类似大型活动的病媒生物保障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2023, 34 (1): 122-12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23
中国重要外来入侵媒介和病原生物名录(2023版)
梁莹, 徐烨, 殷颖璇, 李学荣, 茅范贞, 戴洋, 李泓运, 李超, 马德龙, 周若冰, 韦晓慧, 王晓旭, 冀好强, 岳玉娟, 侯雪新, 李明慧, 李振军, 蔡慧玲, 刘起勇
摘要1315)      PDF (1007KB)(1286)   
目的 研究制定外来有害媒介和病原生物名录,及时预警、有效防范其入侵我国。 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专著、网络数据库和已公布名录,选取严重危害人畜健康、威胁农业和生态安全的外来媒介和病原生物,通过适生区预测和多指标综合评估体系评估其入侵中国的风险,将可能发生入侵事件的候选物种纳入名录。 结果 304个物种(亚种、株)(为方便描述,以下统称种)被筛选纳入中国外来入侵媒介和病原生物名录,包括69种媒介生物和235种病原生物。其中,275个物种入侵可能性较大(47种媒介生物和228种病原生物)。 结论 此名录可作为防范外来媒介和病原生物入侵我国的预警名录,为相关部门制定防范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2023, 34 (2): 129-13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01
基于优化MaxEnt模型预测玫瑰蜗牛( Euglandina rosea)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
殷颖璇, 徐安远, 潘筱雯, 何晴, 吴银娟, 李学荣
摘要119)      PDF (2008KB)(728)   
目的 通过优化后的最大熵模型(MaxEnt)预测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条件下玫瑰蜗牛在我国的潜在分布,为我国防控玫瑰蜗牛的生物入侵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收集玫瑰蜗牛的全球分布数据,使用ENMtool进行筛选;用maxent 3.4.1软件和GraphPad Prism 8根据环境变量贡献率、刀切法以及变量相关性分析对环境变量进行筛选;在R 4.0.4软件中运行“kuenm”程序包计算调整模型参数,包括正则化乘数和特征组合;利用优化MaxEnt模型预测当前和未来不同气候情景条件下玫瑰蜗牛在中国的潜在分布范围;使用ArcGIS 10.7软件进行结果处理及可视化。 结果 共筛选出780个玫瑰蜗牛分布点,4个环境变量构建MaxEnt模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63。对玫瑰蜗牛分布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为最干季降水量和2月最高温。MaxEnt模型预测当前玫瑰蜗牛潜在适生区分布在我国东南地区,集中于福建和广东省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未来将逐步向北扩大至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中部、湖北省东部以及浙江省的部分地区。 结论 玫瑰蜗牛在我国存在潜在适生区,随着全球变暖,其潜在适生区将逐步扩大,东南部较低纬度适生区则略有收缩,使得玫瑰蜗牛潜在适生区的整体重心向北移动。
2023, 34 (2): 137-14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02
须喙按蚊入侵中国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及风险评估
李超, 杨海波, 梁莹, 王国政, 李阳, 王彬, 李泓运, 王君, 刘起勇
摘要205)      PDF (2540KB)(699)   
目的 评估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须喙按蚊入侵中国的风险,为监测预警提供依据。 方法 使用最大熵模型预测须喙按蚊近期在全球的潜在分布状况和预估未来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变化趋势。基于环境因子的贡献率,分析影响须喙按蚊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构建病媒生物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用于计算入侵物种的综合风险值。 结果 共筛选出须喙按蚊有效分布点99个;9月降雨量在影响须喙按蚊潜在适生区分布中占有主导作用;模型训练遗漏率与理论遗漏率大体一致,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88;当前气候情景下,须喙按蚊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海南省(自治区)以及四川盆地东部等;须喙按蚊在未来2081-2100年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585气候情景下中国的潜在适生区范围最广(207.51×10 4 km 2),未来各气候情景下适生区面积呈增加趋势;通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计算得出须喙按蚊的综合风险值为0.57,属于中等入侵风险物种。 结论 须喙按蚊在中国属于中等入侵风险物种,未来应根据其适生区分布情况完善蚊媒监测系统,制定科学的防控策略。
2023, 34 (2): 145-15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03
中国外来入侵致病菌风险评估研究
王晓旭, 冀好强, 韦晓慧, 梁莹, 刘起勇
摘要98)      PDF (784KB)(672)   
目的 为降低外来致病菌入侵带来的危害,对我国外来致病菌入侵的风险性进行评估。 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国内外入侵物种数据库、专家咨询等方法,筛选2000年以后可能入侵我国的外来致病菌,并构建适应于我国地区生态环境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外来致病菌入侵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风险评估标准。 结果 通过上述方法对筛选出的22种致病菌进行现状描述及风险评估,发现17种致病菌为高风险入侵,5种致病菌为中风险入侵,其中有8种致病菌已入侵我国。 结论 我国面临的外来致病菌入侵风险较大,应加强监测预警,及时对外来入侵致病菌进行预防和治理。
2023, 34 (2): 154-16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04
气候变化背景下按蚊伊丽莎白菌全球和中国适生区分布预估研究
韦晓慧, 王晓旭, 冀好强, 梁莹, 刘起勇
摘要234)      PDF (8757KB)(804)   
目的 明确按蚊伊丽莎白菌当前和未来适生区分布范围,为预防该菌暴发,有效防控该菌在中国的扩散和蔓延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按蚊伊丽莎白菌地理分布信息21份,结合56个气候因子,利用最大熵模型预估按蚊伊丽莎白菌全球和中国适生区,使用R 4.2.2软件调整模型参数,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使用其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准确度,最终使用ArcGIS 10.5软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 结果 年降水量(bio12,27.0%)和1月最低温(tmin01,22.2%)对按蚊伊丽莎白菌的分布贡献率最大,当前气候条件下,按蚊伊丽莎白菌的高适生区主要分布在美国东南部、南美洲北部、欧洲西部、非洲中部、亚洲东南部部分地区,在中国的高适生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线以南湿润地区。未来气候条件下,不同强度的气候变化对其在全球及中国的适生区大体呈现促进作用,尤其是高辐射强迫下,其适生区面积增加较为显著。 结论 全球及中国在当前及未来气候条件下均存在较大面积的按蚊伊丽莎白菌适生区,且未来气候条件的变化对其适生区有促进作用。政府应采取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降低对按蚊伊丽莎白菌适生区的促进作用,存在其高适生区的省份,应加强监测、风险评估和应对。
2023, 34 (2): 165-17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05
淋巴丝虫入侵我国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茅范贞, 张莹舒, 杨友桂, 丁昕, 戴洋
摘要76)      PDF (1237KB)(566)   
目的 构建淋巴丝虫入侵我国风险评估体系,为评估我国淋巴丝虫入侵风险及后续防控对策的建立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气候因子、人口密度和海拔数据,从世界生物多样性信息交换平台上下载淋巴丝虫媒介蚊虫的分布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预估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蚊类在中国的潜在分布范围。应用文献研究与专家咨询法,确定评估的指标与赋值标准,构建淋巴丝虫入侵我国风险评估体系,进一步对淋巴丝虫入侵我国的风险等级进行评估。 结果 通过文献研究与两轮专家咨询,建立淋巴丝虫入侵风险评估体系,共确定3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输入风险方面设6个指标,传播风险方面设6个指标,后果风险方面设4个指标。根据赋值标准,风险值分别为0~4、0~4和0~2分,综合风险值后,0~3分为低风险,4~6分为中风险,7~8分为高风险,9~10分为极高风险。Kendall和谐系数分别为0.713和0.825,通过一致性检验。其传播媒介的适生性预测结果显示,中华按蚊、致倦库蚊、须喙按蚊等在中国的适生性范围广泛,并有扩大趋势。经评估分析,班氏吴策线虫、马来布鲁线虫和帝汶布鲁线虫入侵我国的风险等级分别为中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 结论 首次构建了淋巴丝虫入侵风险评估体系,为我国淋巴丝虫病消除后开展淋巴丝虫入侵风险评估和加强重点风险因素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3, 34 (2): 176-18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06
气候变化和经济全球化驱动病媒生物入侵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李泓运, 王振旭, 李超, 马天, 李瑞晓, 刘起勇
摘要145)      PDF (595KB)(654)   
在气候变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病媒生物入侵现象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并有加重趋势,一方面由于气候变暖改变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病媒生物入侵提供了适宜环境,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带动了贸易全球化,为病媒生物入侵提供了重要途径。病媒生物入侵现象导致病媒生物传染病的广泛传播,破坏人类生存环境,从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破坏人类生产生活秩序,引发公共卫生风险。该文综合分析了气候变化和经济全球化驱动病媒生物入侵给人类健康所带来的危害,为病媒生物入侵和病媒生物传染病防控研究提供依据。
2023, 34 (2): 182-18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07
嗜水气单胞菌对淡色库蚊转录组和代谢组的影响
吕文祥, 程鹏, 类晶晶, 郭秀霞, 王海防, 公茂庆, 刘丽娟
摘要84)      PDF (3684KB)(592)   
目的 观察喂饲嗜水气单胞菌对淡色库蚊成蚊转录组与代谢组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嗜水气单胞菌的功能。 方法 分别对喂饲嗜水气单胞菌的淡色库蚊成蚊及其对照组进行转录组与代谢组测序,并对转录组与代谢组结果进行联合分析。 结果 通过筛选,在转录组中获得了305个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显示主要为糖代谢、脂代谢和蛋白质代谢通路;在代谢组中共获得575个差异代谢物,功能富集分析显示主要为柠檬酸循环和氨基酸代谢通路;转录组与代谢组联合分析共同富集的通路有5个,分别为糖酵解/糖异生,甘油磷脂代谢,柠檬酸循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丙酮酸代谢。其中柠檬酸循环富集的显著性最高。 结论 嗜水气单胞菌可激活淡色库蚊的糖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通路,为淡色库蚊提供必要的能量、蛋白质和脂质。
2023, 34 (2): 189-19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08
白纹伊蚊昌平种群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华栋栋, 王磊, 肖迪, 李文玉, 周欣欣, 伦辛畅, 母群征, 刘起勇, 马伟, 孟凤霞
摘要70)      PDF (1742KB)(662)   
目的 对白纹伊蚊昌平种群高效氯氰菊酯抗性个体与敏感个体之间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白纹伊蚊高效氯氰菊酯代谢抗性机制,为白纹伊蚊抗药性以及杀虫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通过生物学测定筛选出白纹伊蚊昌平种群高效氯氰菊酯抗性个体与敏感个体,提取总蛋白进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分析,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找到差异表达蛋白,并在mRNA水平上进行验证。 结果 生物信息学分析共鉴定到1 861个蛋白,其中差异表达蛋白有383个,在抗性个体体内上调表达的有213个,下调表达的170个。选择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中显著性 P<0.05的功能通路中与药物代谢相关的8个差异表达蛋白进行验证,鉴定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尿苷酸-胞苷酸(UMP-CMP)激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在抗性个体体内上调表达。 结论 白纹伊蚊抗性个体与敏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表达蛋白,其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UMP-CMP激酶、GST在抗性群体中上调表达,可能与高效氯氰菊酯代谢抗性相关。
2023, 34 (2): 196-20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09
白纹伊蚊胰岛素样肽基因的鉴定和时空表达分析
肖秋秋, 李威仪, 何珊, 程金芝, 彭哲慧, 吴家红
摘要64)      PDF (1582KB)(722)   
目的 筛选并鉴定白纹伊蚊全基因组中的胰岛素样肽(insulin-like peptides,ILP)基因,分析其基因结构以及在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组织的表达谱。 方法 基于埃及伊蚊ILPs家族成员序列,在Vectorbase网站上的白纹伊蚊全基因组数据库做同源搜索,SignalP 6.0 进行信号肽预测,MEGA 11.0软件包对ILPs基因结构特点进行分析,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进化树。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不同发育时期(卵、4龄幼虫、蛹、成蚊),以及吸血前后雌蚊不同组织(头部、脂肪体、中肠、胸部、卵巢)的白纹伊蚊胰岛素样肽(insulin-like peptides of Aedes albopictus,AalbILPs)基因表达变化。采用SPSS 20.0软件做数据统计分析,Tukey’s HSD检验和 t检验分析不同发育时期和吸血前后不同组织中AalbILPs基因的表达差异。 结果 在白纹伊蚊全基因组中获得7条ILPs开放阅读框序列。7条AalbILPs序列均具有胰岛素超家族的保守特征,由连续的信号肽、B、C和A链组成前肽。其中AalbILP6具有截短的C链和羧基末端延伸,类似脊椎动物的胰岛素生长因子。系统进化树显示,AalbILP1、2、3和5在蚊虫中最为保守,AalbILP6其次,而AalbILP4、7为伊蚊所特有。qRT-PCR结果显示,AalbILP1、2、3和5在不同发育阶段均有表达。AalbILP5在雄蚊中相对表达量为1.358 3±0.576 9,与其他发育阶段和雌蚊相比最高( q =6.572, q 幼虫=5.771, q =5.409, q 雌蚊=3.115,均 P<0.05)。AalbILP3和4在成蚊头部特异性表达,AalbILP6主要在雌蚊卵巢表达;AalbILP7为假基因,未转录。与未吸血蚊虫相比,吸血诱导AalbILP3和4在雌蚊头部的表达分别上调2.60和1.68倍( t AalbILP3- 头部=9.596, P AalbILP3- 头部<0.001; t AalbILP4- 头部=4.524, P AalbILP4- 头部=0.001);AalbILP1在头部、脂肪体以及中肠的表达分别上调10.33、6.07和3.79倍( t 头部=4.255, P 头部=0.001; t 脂肪体=4.305, P 脂肪体=0.001; t 中肠=10.480, P 中肠<0.001),胸部和卵巢的表达分别下调4.24和2.17倍( t 胸部=7.922, P 胸部<0.001; t 卵巢=3.752, P 卵巢=0.003);AalbILP6在雌蚊中肠和卵巢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上调11.91和2.16倍( t 中肠=5.799, P 中肠<0.001; t 卵巢=9.074, P 卵巢<0.001)。 结论 在白纹伊蚊全基因组中共获得6条ILPs序列,并成功构建其时空表达谱。
2023, 34 (2): 204-21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10
湖北省武汉市居民区白纹伊蚊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基因突变分析
吴丽群, 周欣欣, 周良才, 包继永, 郭慧, 刘求, 陈晓敏
摘要70)      PDF (659KB)(655)   
目的 了解武汉市居民区生境白纹伊蚊种群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VGSC)基因突变情况,初步探索该市白纹伊蚊抗药性机制。 方法 2021年8-10月在武汉市居民区生境采集白纹伊蚊幼虫和蛹,于实验室饲养至成蚊,抽提单只成蚊的基因组DNA,PCR扩增VGSC基因部分片段,测序后分析VGSC基因型分布情况,并采用 χ 2检验对雌雄蚊在VGSC基因各突变位点基因型分布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共检测武汉市居民区生境的白纹伊蚊238只,其中雌蚊126只,雄蚊112只。武汉市白纹伊蚊种群在VGSC基因V1016、I1532与F1534位点存在突变。V1016位点有2种等位基因,分别为野生型GTA/V(43.91%)和突变型GGA/G(56.09%);3种基因型分别为野生型纯合子V/V(19.33%)、野生/突变型杂合子V/G(49.16%)和突变型纯合子G/G(31.51%)。I1532位点有2种等位基因,分别为野生型ATC/I(99.16%)和突变型ACC/T(0.84%);2种基因型分别为野生型纯合子I/I(98.32%)和野生/突变型杂合子I/T(1.68%)。F1534位点发现3种等位基因,分别为野生型TTC/F(60.72%)、突变型TCC/S(33.19%)、TGC/C(6.09%);5种基因型分别为野生型纯合子F/F(35.30%)、野生/突变型杂合子F/S(41.60%)和F/C(9.24%)、突变型纯合子S/S(10.92%)与突变型杂合子S/C(2.94%)。VGSC基因D1763位点未检测到突变,仅存在野生型GAC/D(100%)等位基因。不同性别白纹伊蚊个体间VGSC基因V1016、I1532与F1534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 2=0.198, P=0.656; χ 2=0.014, P=0.905; χ 2=2.210, P=0.137)。 结论 武汉市白纹伊蚊VGSC基因突变频率较高,可能是该市白纹伊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迅速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雌、雄蚊VGSC基因突变无明显差异。
2023, 34 (2): 212-21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11
贵州省2016-2020年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分析
张燕, 田珍灶, 向昱龙, 王丹, 周敬祝, 梁文琴
摘要96)      PDF (629KB)(678)   
目的 了解贵州省登革热媒介伊蚊种群密度及分布情况,为登革热风险评估、预测预警及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6-2020年每年的5-10月,采用诱蚊诱卵器法和人诱停落法对贵州省9个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点进行监测。利用Excel 2013软件汇总监测结果,SPSS 24.0软件对不同月份诱蚊诱卵指数(MOI)和叮咬指数进行方差分析。 结果 2016-2020年白纹伊蚊MOI为5.82~7.95,叮咬指数为11.69~17.01 只/(人·h),MOI和叮咬指数高峰出现在8月,其中不同月份MO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017, P=0.002)。 结论 白纹伊蚊在贵州省分布广泛且密度较高,登革热传播或流行风险较高;建议相关部门加强白纹伊蚊的监测及控制,减少蚊虫孳生,防止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引起本地病例的发生。
2023, 34 (2): 218-22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12
湖北省枣阳市中华按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调查
万伦, 张华勋, 夏菁, 吴冬妮, 张娟, 曹慕民, 朱红
摘要67)      PDF (616KB)(645)   
目的 以湖北省枣阳市野外中华按蚊为对象,测定其对溴氰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和马拉硫磷等杀虫剂的敏感性,为湖北省传疟媒介的控制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方法 以湖北省枣阳市为调查点,分别于2019年7月和2021年7月在牛棚捕捉中华按蚊,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滤纸接触筒法测定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和马拉硫磷的敏感性。2019年每种杀虫剂重复测定4组,2021年每种杀虫剂重复测定6组。测定过程中,记录中华按蚊接触药膜滤纸10、15、20、30、40、50及60 min后的击倒数。接触杀虫剂药膜滤纸60 min后,将所有受试的中华按蚊成虫转移到恢复筒,24 h后记录蚊虫死亡情况,应用WHO抗药性评价标准确定抗性级别。采用Excel 2007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17.0软件分析2019和2021年试验组接触药膜滤纸60 min后的击倒率差异。击倒率差异的比较采用 χ 2检验分析。 结果 2019和2021年溴氰菊酯试验组60 min击倒率分别为2.00%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9.800, P=0.007);24 h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74%和15.67%。2019和2021年高效氟氯氰菊酯试验组60 min击倒率分别为0和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6.400, P=0.011);24 h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7.04%和4.36%。2019和2021年马拉硫磷试验组60 min击倒率分别为3.06%和3.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8.000, P=0.156);24 h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5.58%和82.24%。2019和2021年,溴氰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和马拉硫磷试验组抗性级别均为抗性。 结论 湖北省枣阳市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和马拉硫磷均产生了抗性,后期应进一步加强抗药性监测,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2023, 34 (2): 222-22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13
云南省家鼠鼠疫流行静息期内小型兽类的群落特征及差异分析
段彪, 任天广, 陶继宏, 苏超, 浦恩念, 赵文红, 亚红祥, 吴鹤松, 鲁亮
摘要73)      PDF (563KB)(653)   
目的 了解2008年后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流行静息期内小型兽类的群落特征,探讨和分析引起群落结构差异变化的原因,为制订鼠疫防治措施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 方法 采用分层抽样法在云南省选择地理位置和鼠疫流行静息年限具有代表性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澜沧县)、弥渡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耿马县)、宜良县、梁河县、勐海县和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元江县),弥勒和文山市以及保山市隆阳区等10个县(市、区)开展现场调查工作,采用形态学方法鉴定捕获的小型兽类,应用Excel 2010软件整理、分析采样数据,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析群落结构特征。 结果 在10个调查区内共捕获小型兽类2 889只,鉴定为4目5科14属22种,黄胸鼠的构成比为56.97%(1 646/2 889),为优势种;褐家鼠(6.82%)、臭鼩(5.71%)、齐氏姬鼠(5.33%)、中华姬鼠(5.16%)、卡氏小鼠(3.53%)、灰麝鼩(2.94%)、锡金小鼠(2.94%)、小家鼠(2.32%)、黑缘齿鼠(2.25%)、四川短尾鼩(1.80%)和北树鼩(1.11%)为习见种;大绒鼠(0.93%)、北社鼠(0.63%)、小毛猬(0.42%)、中华鼩猬(0.35%)、大耳姬鼠(0.21%)、大足鼠(0.17%)、长尾大麝鼩(0.17%)和巢鼠(0.10%)为少见种;小板齿鼠(0.07%)和针毛鼠(0.07%)为稀有种。10个调查地区小型兽类的优势种表现为:澜沧、勐海和耿马县仅以黄胸鼠为优势种,其余7个调查区以黄胸鼠及其他1~3种小型兽类为优势种,但弥渡县和宜良县2个调查区的第1优势种均非黄胸鼠。 结论 云南省家鼠鼠疫疫源地静息期内的小型兽类群落结构具有多样性,群落结构的区域性差异明显。
2023, 34 (2): 227-23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14
辽宁省2018-2021年蝇类监测结果分析
王纯玉, 白玉银, 张家勇, 丁俊
摘要81)      PDF (753KB)(644)   
目的 掌握辽宁省人居及周边环境的蝇类物种构成、密度和季节消长变化情况,为蝇类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8-2021年5-10月选择居民区、餐饮外环境、绿化带(公园)、露天农贸市场4类生境,采用笼诱法进行蝇类密度监测,对获得的数据使用Excel 2010和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 χ 2检验对不同年份、不同生境蝇种构成比进行比较;采用Levene检验对不同年度、不同生境蝇类密度方差齐性进行检验;采用多配对样本的Friedman检验对不同年度、不同生境蝇类密度季节消长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 2018-2021年辽宁全省共布放诱蝇笼2 239笼次,捕获蝇类83 690只,优势种群为丝光绿蝇、家蝇、厩腐蝇和麻蝇科蝇种,共占捕获总数的79.95%。4种生境中均以丝光绿蝇为优势种。蝇类总密度为6.23只/(笼·h),2018-2021年蝇类密度分别为6.72、6.68、6.97和4.61只/(笼·h)。不同生境中,农贸市场蝇类密度最高,达9.20只/(笼·h),居民区最低,仅为3.47只/(笼·h)。蝇类密度总体的季节消长呈双峰曲线,高峰出现在7和8月,不同年份蝇类密度季节消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14.174, P=0.001),不同生境蝇类密度季节消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9.652, P=0.008)。 结论 掌握了辽宁省人居及周边环境的蝇种构成、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建议在蝇类活动高峰期前及早采取综合防制措施,以降低蝇类密度和减少疾病的发生。
2023, 34 (2): 233-23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15
中国-老挝登革热重点地区埃及伊蚊孳生习性及杀虫剂抗性水平比较研究
兰学梅, 魏春, 朱进, 李俊明, 罗春海, 杨明东, 容艺函宇, 姜进勇
摘要74)      PDF (554KB)(625)   
目的 了解和比较中国-老挝登革热重点地区埃及伊蚊孳生习性及杀虫剂抗性水平,指导科学合理选用杀虫剂。 方法 分别在中国云南省勐腊和勐海县及老挝琅勃拉邦市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调查居民区所有积水容器,采集阳性容器内的幼蚊并鉴定蚊种;采集的埃及伊蚊幼虫在实验室饲养至成蚊,采用成蚊滤纸接触筒法,测定其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 结果 共调查居民800户,伊蚊阳性78户,发现7类积水容器或积水(以下统称积水容器)共1 194个,阳性109个,BI均值为13.63;积水容器类型以水桶最多(37.10%);伊蚊孳生阳性容器以其他暂时性容器最多(30.28%);白纹伊蚊孳生阳性容器18个(16.51%),埃及伊蚊孳生阳性容器91个(83.49%)。中国勐腊县埃及伊蚊成蚊对3.20%氯菊酯、0.08%高效氯氟氰菊酯、0.27%高效氯氰菊酯、0.20%溴氰菊酯、0.25%马拉硫磷、0.25%杀螟硫磷和0.03%残杀威,24 h死亡率分别为3.51%、5.69%、4.07%、63.45%、97.86%、100%和80.65%;中国勐海县埃及伊蚊成蚊对上述7种杀虫剂24 h死亡率分别为8.57%、2.86%、3.23%、8.24%、92.51%、100%和90.96%;老挝琅勃拉邦市埃及伊蚊成蚊对3.20%氯菊酯、0.08%高效氯氟氰菊酯、0.20%溴氰菊酯、0.25%杀螟硫磷和0.03%残杀威,24 h死亡率分别为67.53%、25.47%、72.63%、100%和98.82%。 结论 中国与老挝埃及伊蚊主要孳生场所存在差异,老挝以水池为主,而中国以水桶、其他暂时性容器为主。埃及伊蚊成蚊对多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中国埃及伊蚊抗性程度比老挝高。对有机磷类杀虫剂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均为可能抗性或敏感。应加强埃及伊蚊种群密度及其杀虫剂抗药性监测,合理选用杀虫剂种类开展灭蚊控制。
2023, 34 (2): 238-24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16
内蒙古地区鼠类体表革螨携带立克次体研究
王彬, 李贵昌, 董利, 母群征, 赵宁, 宋秀平, 鲁亮, 栗冬梅, 李兴洲, 刘起勇
摘要146)      PDF (826KB)(689)   
目的 通过检测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鼠体革螨携带立克次体种类和阳性率,为当地相关传染病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对内蒙古不同地区鼠类体表革螨提取DNA,用巢式PCR扩增17 kDa基因序列,对17 kDa阳性样本再进行外膜蛋白A( ompA)序列扩增。对扩增所得PCR产物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中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后构建系统发育树。 结果 在536只革螨中,有11只革螨检出立克次体,总阳性率为2.05%,包括黑龙江立克次体、猫立克次体近缘种和1种未知立克次体。其宿主包括东北血革螨、仓鼠真厉螨、北野血革螨、格氏血厉螨以及1种寄螨属种类的第二若螨,阳性率分别为8.89%、3.39%、2.22%、0.68%和12.50%。阳性革螨宿主包括达乌尔黄鼠、五趾跳鼠和布氏田鼠。 结论 内蒙古地区鼠体革螨携带多种立克次体,其中包括对人类致病的种类。
2023, 34 (2): 244-24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17
杂志二维码
下载排行 近期热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