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20年 31卷 5期
刊出日期 2020-10-20

论著
媒介生物的分类与区系系列报告
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专栏
综述
调查研究
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专栏
509 徐朦, 刘小波, 宋秀平, 王艳华, 漆莉, 郭亚菲, 李文, 刘起勇
基于伤残调整寿命年的2010-2019年中国登革热疾病负担评估研究
目的 评估2010-2019年中国登革热的疾病负担,为登革热防控策略措施制定和完善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方法,结合我国法定传染病监测系统报告病例数据,应用伤残损失寿命年(YLD)、早死损失寿命年(YLL)及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指标估算我国登革热疾病负担。结果 2010-2019年间,我国共报告91 555例登革热病例,死亡13例;病例主要集中在15~59岁,占总病例数的77.32%。归因于登革热的YLL负担累计为179人年,YLD负担累计为3 434人年,DALY负担累计为3 613人年,标化后人口的DALY为2.71人年/100万。2010-2019年DALY负担水平变化较大,由9人年增至883人年。男性与女性归因于登革热的DALY负担水平大体一致,男性DALY负担水平略高于女性,男女性比例为1.06:1。归因于登革热的疾病负担在每个年龄段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15~、30~、45~岁3个年龄段,构成比>85%。结论 2010-2019年中国登革热疾病负担总体呈上升趋势,对人群造成的风险不断增加,建议进一步加强登革热监测和风险评估,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为其可持续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020 Vol. 31 (5): 509-512 [摘要] ( ) [HTML 1KB] [ PDF 610KB] ( )
513 周良才, 周仲瑾, 吴太平, 包继永, 陈晓敏, 吴丽群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华南海鲜批发市场鼠类应急监测与控制研究
目的 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初期华南海鲜批发市场内鼠类的应急监测,掌握疫情期间市场内鼠类种群、密度及分布情况,为科学开展灭鼠工作,评估灭鼠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2020年1月采用夹夜法和鼠迹法监测华南海鲜批发市场内鼠类密度。利用Excel 2007和SPSS 23.0软件处理数据;捕获率采用趋势χ2检验,路径指数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夹夜法监测4次共捕获褐家鼠51只,平均捕获率为3.15%,4次捕获率分别为5.00%、3.95%、2.49%和1.22%。鼠迹法监测4次共发现鼠迹9处,鼠迹平均路径指数为1.73处/km,4次路径指数分别为3.85、2.31、0.77和0处/km;应急处置后鼠密度下降率分别为75.60%(夹夜法)和100%(鼠迹法)。结论 应急监测显示华南海鲜批发市场内褐家鼠危害异常严重,应急处置显著降低了鼠类密度,为预防控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提供了有力保障。
2020 Vol. 31 (5): 513-51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520KB] ( )
论著
517 岳玉娟, 任东升, 刘小波, 吴海霞, 郭玉红, 赵宁, 王君, 刘起勇
2014-2018年中国登革热病例空间特征及相关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中国登革热重点疫区病例空间特征及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空间可视化技术,分析2014-2018年广东和云南省登革热病例空间特征;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探讨不同类型的登革热病例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研究区登革热病例主要集中在广东和云南省,2014-2018年间,本地病例、境外输入病例、境内输入病例和境内输出病例分别为46 306、2 304、79和625例。本地病例广东省广州市病例最多,达39 656例;境外输入病例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瑞丽市病例最多,为1 640例,境外输入病例主要来自于东南亚,其中来自缅甸病例最多,达1 876例;境内输出病例主要来源于广州市,达457例,境内输出病例分布遍布中国南部省份。本地病例与境内输入病例、境内输出病例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11和0.933。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本地病例与境外输入病例高度相关。结论 登革热病例集中在广东和云南省境内,本地病例与境内输入病例、境内输出病例高度相关,其研究结果有助于提供策略性的防控与预测方案,采取有效的登革热预防与控制措施。
2020 Vol. 31 (5): 517-520 [摘要] ( ) [HTML 1KB] [ PDF 978KB] ( )
521 杨瑞军, 黄世腾, 吕磊, 曹国平, 游佳玲, 万圣
浙江省衢州市2019年本地登革热暴发疫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 对2019年衢州市本地登革热暴发疫情中检出的登革病毒1型进行序列测定和分子特征分析。方法 采集患者血清标本,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分别检测登革病毒NS1抗原和病毒核酸;采用RT-qPCR方法扩增登革病毒E基因后进行序列测定,并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登革病毒株进行同源性和进化树分析。结果 从患者血清标本中检测到登革病毒NS1抗原和病毒核酸,经基因序列比对及进化分析,8株登革病毒均为登革1型的基因Ⅰ型,与JF960228(2010年新加坡分离株)互为姐妹群,且毒力位点1处发生变异。结论 从病原学、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证实该起暴发疫情是由登革1型病毒引起,该毒株有可能来源于东南亚,应加强中国与该地区登革热跨境传播的防控。
2020 Vol. 31 (5): 521-52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581KB] ( )
526 康央, 李庆多, 苗娇娇, 宋秀平, 徐爱玲, 张雯, 栗冬梅
应用微生物数据分析云平台筛选巴尔通体特异基因及设计探针
目的 应用微生物数据分析云平台筛选巴尔通体特异基因,并设计巴尔通体属(Bartonella spp.)细菌检测通用引物和探针。方法 登录微生物数据分析云平台,选择“Special_Marker_Gene”工作流,上传目标菌基因组序列,设置参数Align(覆盖度)和E(相似度)。运行完成后,将得到1份特异基因序列表。为进一步确认筛选基因的特异性,可将筛选序列片段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序列局部比对工具(NCBI-BLAST)进行验证,根据筛选片段设计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或探针,并分析实验结果。结果 应用上述方法筛选到巴尔通体特异基因49个,选择NCBI-BLAST验证后覆盖度和特异性水平高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经预实验分析,以格拉汉姆巴尔通体(Bartonella grahamii,Bg)基因组中的yfeC基因(ACS50472.1_79)为靶序列设计的Bar5引物和TaqMan探针检测效果良好:可以扩增12种巴尔通体,通用性较好,其他种属的生物核酸样品均未出现荧光信号;最低检出限为3.47×10拷贝/反应;经重复性分析,组内及组间变异系数分别为0.02%~2.27%和0.56%~0.83%;同时,标准曲线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1.00,扩增效率(Amplification efficiency,E)为101%。结论 运用微生物数据分析云平台筛选巴尔通体属水平的特异基因操作简便,检索高效,适用于快速查找筛选细菌鉴定、分型的备选基因位点。
2020 Vol. 31 (5): 526-530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154KB] ( )
531 张学潮, 朱函坪, 姚苹苹, 徐海君, 徐芳, 孙一晟, 卢杭景, 张云, 岳明, 杨章女
伯氏疏螺旋体外膜蛋白OspC和鞭毛蛋白FlaB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和免疫原性研究
目的 对伯氏疏螺旋体(又称莱姆病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外膜蛋白OspC和鞭毛蛋白FlaB原核表达后,制备多克隆抗体并进一步进行免疫原性检测。方法 以伯氏疏螺旋体BgNMJW1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出外膜蛋白OspC和鞭毛蛋白FlaB的基因片段,克隆入表达载体pGEX-6p-1,转入表达菌株Rosetta,经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产生融合蛋白,并经谷胱甘肽转移酶柱蛋白纯化或割胶纯化。纯化后的蛋白用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得到多克隆抗血清。结果 经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SDS-PAGE)鉴定,经过诱导的携带目的基因载体,与对照相比,有明显的目的蛋白表达,大小分别约为49×103和63×103,诱导结果表明,在细菌培养至吸光度(A)值为0.4时,加入1 mmol/L的IPTG,在25℃下,诱导10 h,此时产生的蛋白表达量较大。将融合表达产生的蛋白纯化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得到多克隆抗血清,应用抗血清对B.gariniiB.burgdorferi 2种基因型的伯氏疏螺旋体代表菌株(BgNMJW1和BbB31A3)的OspC和FlaB进行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可得到清晰检测条带。结论 OspC和FlaB的联合应用可对莱姆病的诊断起到有效作用。
2020 Vol. 31 (5): 531-53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980KB] ( )
536 李胜, 何建, 杨晓艳, 辛有全, 靳娟, 张琪, 柏吉祥, 杨汉青, 吴海莲, 代瑞霞
甘肃省鼠疫耶尔森菌对11种抗菌药物体外抑菌活性研究
目的 检测甘肃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分离的46株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对11种抗菌药物最低抑菌浓度,掌握该地区鼠疫菌株对1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有效防治鼠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 )2017-M100药敏试验方法中的琼脂稀释法,测定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硫酸卡那霉素、硫酸链霉素、头孢曲松钠、氨苄西林、氯霉素、盐酸壮观霉素、头孢呋辛钠和盐酸四环素共11种抗生素对46株鼠疫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所测的46株鼠疫菌中均未发现对上述11种抗生素具有单个或多个抗菌药物抗性的鼠疫菌株;11种抗菌药物对鼠疫菌的体外抑菌活性以头孢曲松钠的最高(MIC90,0.03 μg/ml),其次分别为环丙沙星(MIC90,0.06 μg/ml),甲氧苄啶-磺胺甲恶唑(MIC90,0.12 μg/ml),氧氟沙星(MIC90,0.25 μg/ml),氨苄西林(MIC90,0.50 μg/ml),头孢呋辛钠(MIC90,1.00 μg/ml),硫酸卡那霉素、硫酸链霉素、盐酸四环素和氯霉素的MIC90均为4.00 μg/ml,盐酸壮观霉素的抑菌活性在11种抗菌药物中最低(MIC90,16.00 μg/ml)。结论 甘肃省鼠疫疫源地分离的46株鼠疫菌对上述11种抗菌药物均敏感。应继续进行耐药菌株监测以便早期发现耐药菌,针对致病病原体,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
2020 Vol. 31 (5): 536-539 [摘要] ( ) [HTML 1KB] [ PDF 523KB] ( )
540 潘珠, 梁秋光, 岑清泉, 黄济英, 陈冠森, 杨柳, 杨华源
3种致病性耶尔森菌对宿主鼠的交叉免疫反应研究
目的 研究3种致病性耶尔森菌对宿主鼠的交叉免疫反应及流行病学意义。方法 分别用2株假结核耶尔森菌(假结核菌)、3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菌)以活菌方式对广东省鼠疫宿主动物黄毛鼠、黄胸鼠和褐家鼠各免疫4次,每次菌量分别为20、30、60和70亿,同时设立对照组。然后用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EV76株适量菌液混合0.30%枸橼酸铁铵溶液0.3 ml进行攻毒实验,观察是否有交叉免疫保护作用。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黄毛鼠:鼠疫菌EV76株28℃培养25亿攻毒,假结核菌免疫组(2/22,9.09%)、小肠结肠炎菌免疫组(10/32,31.25%)和对照组(22/32,68.75%)死亡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18.793,P<0.001;χ2=9.000,P=0.003)。假结核菌免疫组和小肠结肠炎菌免疫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33,P=0.112)。黄胸鼠:鼠疫菌EV76株37℃培养38亿菌量攻毒,假结核菌免疫组(4/22,18.18%)与对照组(21/23,91.30%)死亡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350,P<0.001),小肠结肠炎菌免疫组(90.91%,30/33)与对照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1.000),假结核菌免疫组与小肠结肠炎菌免疫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580,P<0.001)。另一组黄胸鼠EV76株37℃培养30亿攻毒,小肠结肠炎菌免疫组(1/29,3.45%)与对照组(5/11,45.45%)死亡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褐家鼠:EV76株37℃培养35亿攻毒,小肠结肠炎菌免疫组(1/27,3.70%)与对照组(11/18,61.11%)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84,P<0.001)。结论 在有效免疫下,假结核菌对鼠类抵抗鼠疫菌侵袭有较强的交叉免疫保护作用,小肠结肠炎菌亦有一定的交叉免疫保护作用。
2020 Vol. 31 (5): 540-54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571KB] ( )
545 刘芷涵, 孙小红, 邢一帆, 周丹, 孙艳, 马磊, 沈波
淡色库蚊溴氰菊酯敏感品系与抗性种群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
目的 探讨淡色库蚊溴氰菊酯敏感品系与抗性种群成蚊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组成结构。方法 分离淡色库蚊溴氰菊酯敏感品系与抗性种群成蚊肠道并提取总基因组DNA,对敏感品系与抗性种群成蚊肠道菌群16S rDNA基因的V3+V4区进行测序,分析其物种组成结构、菌群多样性及相对丰度;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验证细菌相对丰度以检测测序数据的可靠性。结果 通过优化剪切得到216 022条有效序列,根据序列相似性进行聚类分析共获取766个操作分类单元,分别注释到31个门,62个纲,132个目,215个科和339个属。样本覆盖度均接近99%,表明测序量基本覆盖所有细菌物种。敏感品系的Chao1指数、香农指数和辛普森指数分别为374.53±40.27、2.56±0.59和0.36±0.11,抗性种群分别为201.58±29.34、1.14±0.13和0.55±0.07。淡色库蚊敏感品系与抗性种群肠道菌群均以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居多;在目分类水平上,敏感品系的优势菌目分别为红螺菌目、肠杆菌目及伯克霍尔德氏菌目,而抗性种群的优势菌目为红螺菌目、气单胞菌目及乳酸杆菌目;在属分类水平上,敏感品系的优势菌属为未鉴定属的醋酸杆菌科,其次是朝井杆菌属与红球菌属,而朝井杆菌属以绝对优势作为抗性种群的优势菌属,其次是未鉴定属的醋酸杆菌科与气单胞菌属。随机挑选细菌的RT-qPCR结果验证了测序数据的可靠性。结论 淡色库蚊敏感品系与抗性种群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有差异,提示蚊肠道菌群在杀虫剂抗性中发挥重要作用,为蚊媒的综合防制提供新的视角和线索。
2020 Vol. 31 (5): 545-551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190KB] ( )
552 郭玉红, 修朋程, 马欣然, 王雪霜, 赵春春, 赵宁, 刘小波, 王君, 刘起勇
新型驱蚊剂不同浓度制剂对白纹伊蚊的驱避效果研究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乙醇溶解新型驱蚊剂原液后的不同配比溶液对白纹伊蚊的有效驱避时间,以便筛选出适合制备驱避剂的乙醇浓度和新型驱蚊剂的配比浓度。方法 分别用75%和35%乙醇溶液将新型驱蚊剂原液稀释成不同梯度浓度:溶剂为75%乙醇溶液时,配制成15%、10%、8%的新型驱蚊剂溶液;溶剂为35%乙醇溶液时,配制成浓度为8%的新型驱蚊剂溶液。参照国家标准《农药登记用卫生杀虫剂室内药效试验及评价驱避剂》(GB/T 13917.9-2009)执行。结果 新型驱蚊剂有效浓度为8%时,75%乙醇溶液作为溶剂时有效保护时间为4.63 h,而35%乙醇溶液作为溶剂时有效保护时间为3.74 h。75%乙醇溶液作为溶剂时,白纹伊蚊的驱避效果随新型驱蚊剂制剂的有效浓度提高而延长,新型驱蚊剂浓度为8%、10%、15%的有效保护时间分别为4.63、5.42和6.10 h。结论 75%乙醇溶液适合作为新型驱蚊剂原液的溶剂,且有效浓度为15%时对白纹伊蚊的驱避效果良好。
2020 Vol. 31 (5): 552-55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490KB] ( )
555 王唐, 宋灿磊, 许峰, 董兆鹏, 刘洪霞
一种新型灭蚊膜对白纹伊蚊控制效果的研究
目的 探讨新型灭蚊膜对白纹伊蚊幼虫和蛹的控制效果,评价其对蚊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致死活性。方法 2019年7-9月在实验室内采用幼虫浸渍法,将30只白纹伊蚊幼虫或蛹分别放置于含有不同蚊幼杀虫剂的搪瓷盆中,观察并记录幼虫或蛹的死亡时间、化蛹或羽化情况;利用SPSS 18.0软件计算半数致死时间(LT50)及95%可信区间(CI)、建立毒力回归方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新型灭蚊膜组和双硫磷组白纹伊蚊蚊蛹的24 h死亡率分别为100%和2.2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174,P<0.001),双硫磷组未死亡的蛹均羽化为成蚊。球形芽孢杆菌组、苏云金芽孢杆菌以色列亚种组、双硫磷组幼虫的24 h死亡率均为100%;1 h观察1次生物膜组和5 h观察1次生物膜组幼虫的24 h死亡率分别为55.56%和60.0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4,P>0.05),所有未死亡的幼虫均未化蛹。新型灭蚊膜对高龄组和低龄组幼虫的24 h死亡率分别为90.00%和18.8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747,P<0.001)。结论 新型灭蚊膜对白纹伊蚊幼虫及蛹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可用于蚊虫防控。
2020 Vol. 31 (5): 555-55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499KB] ( )
559 刘曜, 刘洪霞, 冷培恩, 徐劲秋, 朱江, 范明秋, 周毅彬
4种不同有效成分杀蟑胶饵对德国小蠊的实验室灭效研究
目的 研究同一品牌4种不同有效成分杀蟑胶饵对德国小蠊实验室杀灭效果、连锁杀灭效果以及食源对杀灭效果的影响。方法 参照国家标准(GB/T 13917.7-2009)对4种杀蟑胶饵进行室内药效测定;使用胶饵毒杀的虫尸喂食进行连锁灭蟑实验;使用胶饵虫尸混合猫粮进行食源干扰连锁灭蟑实验,测定环境中食源对连锁灭蟑效果的影响。使用Excel 2007软件录入数据,采用DPS V 9.01软件计算德国小蠊半数致死时间(LT50)、95%可信区间(95% CI)和毒力回归方程,并进行LT50的显著性分析。采用2种胶饵LT50比率的95% CI作为其检验方法,包含1,则2种药剂LT50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室内药效实验中2.15%吡虫啉、1.00%毒死蜱、0.50%呋虫胺和0.05%氟虫腈胶饵的LT50分别为2.823 9(2.581 8~3.079 0)、0.745 5(0.603 4~0.890 3)、0.793 5(0.630 9~0.959 3)和0.846 5(0.464 7~1.228 0)d,仅吡虫啉组与另外3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种胶饵LT50比率的95% CI不含1)。4种胶饵毒杀虫尸连锁灭蟑30 d的死亡率均>98.00%,2.15%吡虫啉、1.00%毒死蜱、0.50%呋虫胺和0.05%氟虫腈胶饵毒杀虫尸组的LT50分别为6.012 4(5.229 7~6.754 5)、2.459 0(1.982 1~2.940 2)、3.654 1(3.150 1~4.145 6)和4.589 3(4.064 6~5.088 8)d,4种胶饵毒杀虫尸LT50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种胶饵LT50比率的95% CI不含1)。加入猫粮后连锁灭蟑药效明显减弱,死亡率下降,LT50增大,4种胶饵毒杀虫尸连锁灭蟑有无加入猫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种胶饵LT50比率的95% CI不含1),抑制率分别为120.96%、979.86%、276.83%和207.31%。结论 该品牌4种杀蟑胶饵效果良好,1.00%毒死蜱胶饵、0.50%呋虫胺胶饵和0.05%氟虫腈胶饵均能达到快速灭蟑效果。现场灭蟑需要控制食物对胶饵产生的干扰,注意不同药物成分的胶饵交替使用,可达到较好的灭效。
2020 Vol. 31 (5): 559-56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266KB] ( )
565 马敏, 雷松, 马晓, 陈小英, 杨思嘉, 孙斌
浙江省宁波市2019年蝇类监测及家蝇抗药性研究
目的 了解宁波市蝇类种群构成、密度及家蝇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为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年4-11月,采用笼诱法监测蝇类种群密度;采用点滴法测定宁波市家蝇自然种群对5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利用SPSS 22.0软件进行Probit回归分析,计算半数致死剂量(LD50),并将自然种群与敏感品系比较得出抗性系数。结果 2019年宁波市总蝇密度为2.39只/笼,其中家蝇占捕获总数的36.00%。不同县(市、区)中,以北仑区的蝇类总密度最高(4.73只/笼),镇海区最低(0.42只/笼)。不同生境中,以农贸市场捕获的蝇密度最高(3.05只/笼),以餐饮外环境最低(1.97只/笼)。总蝇密度在8月达到最高峰。宁波市家蝇对残杀威的抗性系数>269.52倍,对溴氰菊酯、敌敌畏、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菊酯的抗性系数分别为240.78、46.89、34.83和28.56倍。结论 家蝇为宁波市优势蝇种,对氯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残杀威和敌敌畏等常用杀虫剂均产生了较高抗性。建议在今后的蝇类防制工作中应加强杀虫剂使用的科学管理和技术指导,以延缓抗药性的发展。
2020 Vol. 31 (5): 565-570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339KB] ( )
571 陈红, 周毅彬, 单宁
上海市静安区地下空间冬季蚊虫组成及控制研究
目的 调查上海市静安区冬季地下空间(包括停车库、防空洞等)蚊虫组成,并探索有效的控制蚊虫方法。方法 2019年1月在上海市静安区选择既往冬季有蚊虫活动的15处地下空间,采用1%双硫磷颗粒剂对阳性积水实施控制,并使用人工小时法和勺舀法调查,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蚊虫密度变化来评估其控制效果。结果 实施控制前实验组各场所平均温度为10.76℃,平均湿度为56.96%;积水阳性率为25.93%,勺舀指数为3.17条/勺;平均成蚊密度为5.39只/(间·h),捕获雌蚊92只(占91.09%),均为尖音库蚊复合组,卵巢发育比例为5.43%;吸血比例为1.09%,脂肪体积累比例为15.22%;控制后积水阳性率为0,平均成蚊密度为0.21只/(间·h),控制后成蚊密度显著降低(F=3.186,P=0.001);同期未控制地下空间成蚊密度为6.49只/(间·h),显著高于控制场所(F=2.823,P=0.005)。结论 上海市冬季地下区域仍有蚊虫繁殖,对雨水井、集水井等蚊虫孳生地采用1%双硫磷颗粒剂控制能有效降低蚊密度。
2020 Vol. 31 (5): 571-57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479KB] ( )
575 崔耀仁, 康东梅, 郑楠
3种蚤类幼虫触角与肛柱结构量度的测定和比较
目的 观察和比较印鼠客蚤、猫栉首蚤和缓慢细蚤3种蚤类幼虫的触角及肛柱形态,测量和比较触角长与触角间距比值、肛柱长与肛柱间距比值及差异,探讨和建立对幼虫可量化的数值分类与鉴定的方法。方法 在温度(24±1)℃,相对湿度(80±10)%的条件下,以小白鼠为供血动物,采用常规饲养和平皿中培育的方法获得3种蚤类幼虫,体式解剖镜下拍摄幼虫图片,测量幼虫的触角长、触角间距、肛柱长及肛柱间距,采用秩和检验对3种幼虫触角长与触角间距的比值、肛柱长与肛柱间距的比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种幼虫的触角形态基本相同,但触角长及触角间距存在差异,其中印鼠客蚤幼虫触角长与触角间距的比值为0.87±0.06,猫栉首蚤幼虫触角长与触角间距的比值为1.26±0.37,缓慢细蚤幼虫触角长与触角间距的比值为1.02±0.06,三者触角长与触角间距的比值进行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73.241,P<0.001),三者分别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印鼠客蚤幼虫的肛柱纤细,且基部至端部近等粗;猫栉首蚤幼虫的肛柱形态由基部到端部变化急促,基部粗,端部细;缓慢细蚤幼虫肛柱粗壮,且基部至端部近等粗。3种幼虫肛柱及肛柱间距存在差异,其中印鼠客蚤的幼虫肛柱长与肛柱间距的比值为1.31±0.13,猫栉首蚤的幼虫肛柱长与肛柱间距的比值为2.60±0.55,缓慢细蚤的肛柱长与肛柱间距的比值为4.82±1.47,对三者的肛柱长与肛柱间距的比值进行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61.082,P<0.001),三者分别进行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 3种幼虫的触角形态相近,肛柱形态各异。触角长与触角间距的比值及肛柱长与肛柱间距的比值均存在较大差异,可作为居民区常见蚤种幼虫形态分类鉴定的依据。
2020 Vol. 31 (5): 575-579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606KB] ( )
580 何亚明, 毛德强, 季恒青, 李洪, 张春华, 许杰, 吕晓燕
三峡库区重庆段鼠形动物种群分布及密度变化研究
目的 调查三峡库区重庆段鼠形动物种群分布及密度变化情况,分析三峡工程建设对鼠形动物生态产生的影响,了解发生鼠传疾病的潜在风险。方法 收集2005-2018年三峡库区重庆段鼠形动物监测资料,采用Excel 2010软件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SPSS 25.0软件用于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三峡库区重庆段发现鼠形动物13种,总密度为1.68%。其中居住区密度为2.01%,优势鼠种为黄胸鼠、褐家鼠和小家鼠;耕作地密度为1.37%,优势种为食虫目小兽、黄胸鼠和褐家鼠。沿长江流向耕作地鼠形动物密度有下降趋势,总密度随时间变化有上升趋势,每年3月达到高峰;黄胸鼠密度随时间变化有明显上升趋势,且居住区上升更为明显。结论 三峡库区成库后鼠形动物种群及密度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存在鼠传疾病发生和流行的风险,应继续加强鼠形动物监测和灭鼠工作。
2020 Vol. 31 (5): 580-58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3013KB] ( )
587 刘仰青, 柳小青, 虞以新, 郑卫青, 马红梅, 付仁龙, 陈海婴
江西省9个主要旅游景区蠓科昆虫调查研究
目的 调查江西省境内庐山、三清山、龙虎山、梅岭、明月山、仙女湖、婺源、井冈山和瑞金共9个旅游景区蠓科昆虫的种群组成及分布。方法 采用诱蚊灯法、网捕法和人诱法采集非吸血蠓和吸血蠓。利用Excel 2007软件对采集的蠓数量及构成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17年在江西省庐山等9个旅游景区共采集到蠓科昆虫30 831只,隶属3亚科9属126种,其中铗蠓亚科3属67种,毛蠓亚科1属13种,蠓亚科5属48种;新发现并描述了蠓科10个新种;江西省新纪录30种。库蠓属、铗蠓属和毛蠓属分别占采获蠓总数的73.56%、13.47%和9.40%。梅岭分布7属66种,井冈山9属57种,庐山7属37种,明月山5属29种,瑞金6属26种,仙女湖5属22种,婺源5属22种,龙虎山5属21种和三清山4属17种。江西省9个旅游景区的优势蠓种为荒川库蠓(40.64%)和尖喙库蠓(35.20%),不同景区主要蠓种的构成比不同。结论 掌握了江西省旅游景区蠓科昆虫特别是吸血蠓的种群构成和分布,为江西省旅游景区吸血蠓及其蠓传疾病的防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0 Vol. 31 (5): 587-592 [摘要] ( ) [HTML 1KB] [ PDF 637KB] ( )
媒介生物的分类与区系系列报告
593 登增多杰, 文祥兵, 巴桑, 马兵成, 杨晓东, 许翔, 李春富, 魏春, 周红宁, 龚正达
西藏自治区蚤目分类与区系研究Ⅲ.支英继新蚤雌性的记述(蚤目:栉眼蚤科)
目的 调查和了解西藏自治区(西藏)东南部蚤类区系与分布的状况,为进一步开展该地区蚤类区系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以藏东南林芝市为调查研究的空间范围,不同海拔高度农耕区的小型兽类及其寄生蚤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大号鼠夹捕获小型兽类并对其体表寄生蚤进行调查取样,所获标本在实验室分类和鉴定。结果 在所获继新蚤属(Genoneopsylla Wu,Wu et Liu,1966)标本中,首次发现了支英继新蚤(G.zhiyini Wu,Ge et Lan,2003)的雌性标本。该文将此蚤种雌性的形态和特征进行了记述。结论 迄今,西藏已知分布的继新蚤属共4种。随着蚤类调查及分类研究的深入,该属的种类还会进一步增加。
2020 Vol. 31 (5): 593-59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016KB] ( )
调查研究
596 周洁, 周晓君, 轩断断, 潘良源, 梁佳欣, 陈宗亮, 张萌萌, 苏容玉, 边晨缤, 董雨欣, 胡守奎, 牛莉娜
海南岛中部山区鼠类肠道菌群多样性研究
目的 研究海南岛中部山区鼠类肠道菌群结构的多样性。方法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野生鼠类肠道粪便样本菌群的结构组成并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 从20只鼠类粪便样本中共获得1 569 543条有效序列,操作分类单元范围为540~1 274。门分类水平上厚壁菌门所占比例最高(55.83%),拟杆菌门为第二大优势菌门(27.74%)。属分类水平位于前10位的是螺杆菌属、乳杆菌属、梭菌属、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链球菌属、毛螺菌属、粪杆菌属、梭杆菌属、支原体和Romboutsia结论 高通量测序分析发现海南岛中部山区鼠类肠道菌群结构复杂,菌种丰富,个体间存在较大差异,有6个样本螺杆菌属相对丰度最高,有进一步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2020 Vol. 31 (5): 596-601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607KB] ( )
602 解新霞, 南晓伟, 李月喜, 李峰, 刘宝华, 武少卿, 王宏祥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2009-2019年动物鼠疫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调查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2009-2019年动物鼠疫流行特征,为科学防控鼠疫提供依据。方法 参照《内蒙古自治区鼠疫监测工作方案》,于2009-2019年每年的4-11月对江岸苏木和红格尔苏木及其周边地区进行鼠疫监测。采用弓形夹日法进行鼠密度调查,采用5 m夹线法调查夜间鼠,梳检捕获鼠体蚤,按照《鼠疫诊断标准》(WS 279-2008)对鼠、蚤可检材料进行病原学检测,采用间接血凝试验对鼠类血样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 2009-2019年,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鼠疫疫源地的平均鼠密度为2.30只/hm2,其中长爪沙鼠密度为1.71只/hm2;夜间鼠捕获率为1.96%;鼠体染蚤率为27.37%,总蚤指数为1.55;病原学检测共检出阳性动物17只,阳性蚤类32匹;血清学检测共检出阳性血清60份。结论 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2009-2019年间动物鼠疫疫情处于活跃状态,未来存在新一轮流行高峰的可能。今后应继续加强鼠疫监测,防止人间鼠疫的发生。
2020 Vol. 31 (5): 602-60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871KB] ( )
607 吴海生, 吴海莲, 欧尔格力, 李存香, 李红英, 吴畏, 米宝玉, 靳娟, 陈洪舰, 张青雯
旱獭信息采集报告系统V3.0在鼠疫监测中的应用
目的 研发旱獭信息采集报告系统,提高旱獭动物鼠疫监测效力,为鼠疫防控策略的制定和基础研究提供相关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对2014年青海省境内旱獭鼠疫疫点的现场调查,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采集旱獭的空间分布定位数据,包括玉树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乌兰、尖扎、兴海和祁连县等地区的352个样点,使用高程、坡度、坡向、植被覆盖度和草地类型5个环境变量以及样点经纬度,利用ArcGIS 10.2软件将旱獭活动样点数据展示到CGCS2000坐标系中。通过分析喜马拉雅旱獭调查监测工作需求及工作流程,开展数据库模型设计和系统结构设计,构建系统模型。通过应用ArcGIS Runtime SDK for Android相关组件,Spatialite移动端支持的轻量空间数据库,在Eclipse开发环境中完成开发,实现多种数据与移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集成形成旱獭信息采集系统。结果 创建旱獭信息采集系统V3.0,结合青海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喜马拉雅旱獭生境相关信息可以实现以下基本功能:鼠疫监测调查数据的管理与分析;生成空间数据、属性数据及与其相关联的图片,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用数据库文件存储和导出;历史疫点数据导入、路线规划、实时定位导航和轨迹回放功能等。通过应用青海省旱獭信息采集系统,改变了传统纸质合并GPS的作业方式,减轻了调查人员的作业负担,有效提高了作业效率。通过统一的调查手段和方式确保了数据的一致性,可做到规范化和标准化。结论 旱獭信息采集报告系统V3.0能有效改进旱獭鼠疫监测方式,提高动物鼠疫疫情发现的概率,为动物和人间鼠疫疫情应急处置提供辅助决策。
2020 Vol. 31 (5): 607-611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533KB] ( )
612 胡雅劼, 李观翠, 余技钢
四川省白纹伊蚊对4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调查
目的 了解四川省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成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指导登革热暴发后正确地选择和使用卫生杀虫剂,快速降低传播媒介密度,提高防制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成都等10个市,于2019年6月分别在城区各处采集白纹伊蚊幼蚊,带回实验室饲养;待羽化为成蚊后,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接触筒法,将获得数据依据判定标准进行分析,评价是否产生抗药性。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成都、雅安、乐山、攀枝花、南充、遂宁、内江、自贡、泸州和广安市白纹伊蚊成蚊暴露于0.40%高效氯氰菊酯、0.10%溴氰菊酯、0.50%马拉硫磷和0.05%残杀威中各1和24 h,死亡率分别为29.00%~98.40%、22.91%~98.85%、33.11%~100%和89.91%~100%。大部分监测点白纹伊蚊成蚊对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呈抗性水平;除成都、雅安和遂宁市外,其他监测点试虫对马拉硫磷均敏感;所有监测点试虫对残杀威敏感。结论 应对调查地区停止或减少使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改用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或2类杀虫剂轮换使用,以减缓抗药性水平的发展并保护环境。
2020 Vol. 31 (5): 612-61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403KB] ( )
615 李广帅, 庞松涛, 雷晓岗, 薛威, 陈保忠
西安市2018年蜚蠊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掌握西安市蜚蠊种类、密度、侵害率、分布特点及季节消长等情况,为蜚蠊防制措施的制定和爱国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地理方位在西安市东、南、西、北选择6个区(县),每个区(县)选择宾馆、餐饮行业、超市、居民区、农贸市场和医院共6个监测点,2018年奇数月中旬监测,采用粘捕法,晚放晨收,鉴定种类,计算蜚蠊密度和侵害率,蜚蠊密度和侵害率之间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城区和郊区之间的侵害率差异采用χ2检验,不同月份之间蜚蠊密度差异采用t检验。结果 共捕获蜚蠊233只,均为德国小蠊。蜚蠊密度为0.07只/张,侵害率为3.85%。侵害最严重的是农贸市场和餐饮行业,密度分别为0.15和0.13只/张;蜚蠊密度季节消长呈现波动趋势,7月最高,为0.10只/张,侵害率呈现双峰趋势,最高峰为3和7月,分别为3.81%和5.61%;城区蜚蠊密度和侵害率均高于郊区。结论 2018年西安市蜚蠊侵害最严重的是农贸市场和餐饮行业;7月蜚蠊密度最高;城区蜚蠊密度和侵害程度高于郊区。建议继续加强监测,在7月加强防控,尤其要对农贸市场和餐饮行业制定有针对性的蜚蠊防制措施,将蜚蠊密度和侵害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2020 Vol. 31 (5): 615-61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972KB] ( )
619 周冰, 曹殿起, 付慧英, 刘缘, 史文静, 彭素标
北京市门头沟区常住居民动物伤害现况及影响因素调查
目的 了解北京市门头沟区常住居民动物伤害现状,为制定动物相关传染病防控策略、减少动物伤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年2-8月,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随机抽取门头沟区3个乡镇,从3个乡镇中随机抽取620户家庭,每个家庭由1人参与调查,使用自主编制的调查问卷。统计分析使用SPSS 22.0软件,动物伤害现状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结果 收回有效问卷596份,总有效率为96.13%。146人曾经被动物致伤,占24.5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家中饲养宠物、住平房、家中有儿童、外地户籍、收入低和文化程度低的人被动物致伤的比例更高。被动物致伤的146人中,135人被宠物致伤,占92.47%;11人被无主动物致伤,占7.53%;105人被犬致伤,占71.92%;40人被猫致伤,占27.40%。仅111人被动物致伤后接种了疫苗,占致伤总人数的76.03%。结论 门头沟区常住居民受动物伤害较频繁,且主要被宠物伤害。今后应采取提高宣传力度、加强动物管理、提高动物免疫率等综合防控措施来减少动物伤害。
2020 Vol. 31 (5): 619-622 [摘要] ( ) [HTML 1KB] [ PDF 470KB] ( )
综述
623 相蓉, 郭宪国
二齿新蚤的研究现状
二齿新蚤广泛分布于古北界的东北亚界和中亚亚界。在我国,其主要分布于北方地区的12个省(自治区);在国外,韩国、俄罗斯和以色列等地也有该蚤分布的报道。二齿新蚤是鼠疫的重要传播媒介之一,医学意义较大。该文在收集国内外二齿新蚤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其分类地位、鉴别特征、与近缘蚤种的区别、地理分布、媒介地位和生态习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2020 Vol. 31 (5): 623-629 [摘要] ( ) [HTML 1KB] [ PDF 984KB] ( )
630 郭文涛, 加洛, 冯建萍, 吴海生, 周奎章, 米宝玉, 张青雯, 马忠诚, 代昭, 陈芝正
青海省旅游与鼠疫防控措施探讨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员交流活动日益频繁,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使得大批人员进入鼠疫自然疫源地旅游、观光,使流动人群接触鼠疫染疫动物和媒介昆虫的机会大大增加,一旦有人感染鼠疫,则会通过飞机、火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在很短的时间内传入城市,加大了鼠疫快速传播的风险。青海省为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且旱獭遍布全省各地。基于青海省旅游事业的发展以及存在发生鼠疫的风险,根据旅游态势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将为加速推进旅游事业发展提供健康保障。
2020 Vol. 31 (5): 630-632 [摘要] ( ) [HTML 1KB] [ PDF 473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