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中国重要外来入侵媒介和病原生物名录(2023版)
梁莹, 徐烨, 殷颖璇, 李学荣, 茅范贞, 戴洋, 李泓运, 李超, 马德龙, 周若冰, 韦晓慧, 王晓旭, 冀好强, 岳玉娟, 侯雪新, 李明慧, 李振军, 蔡慧玲, 刘起勇
摘要1301)      PDF (1007KB)(1274)   
目的 研究制定外来有害媒介和病原生物名录,及时预警、有效防范其入侵我国。 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专著、网络数据库和已公布名录,选取严重危害人畜健康、威胁农业和生态安全的外来媒介和病原生物,通过适生区预测和多指标综合评估体系评估其入侵中国的风险,将可能发生入侵事件的候选物种纳入名录。 结果 304个物种(亚种、株)(为方便描述,以下统称种)被筛选纳入中国外来入侵媒介和病原生物名录,包括69种媒介生物和235种病原生物。其中,275个物种入侵可能性较大(47种媒介生物和228种病原生物)。 结论 此名录可作为防范外来媒介和病原生物入侵我国的预警名录,为相关部门制定防范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2023, 34 (2): 129-13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01
须喙按蚊入侵中国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及风险评估
李超, 杨海波, 梁莹, 王国政, 李阳, 王彬, 李泓运, 王君, 刘起勇
摘要203)      PDF (2540KB)(692)   
目的 评估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须喙按蚊入侵中国的风险,为监测预警提供依据。 方法 使用最大熵模型预测须喙按蚊近期在全球的潜在分布状况和预估未来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区变化趋势。基于环境因子的贡献率,分析影响须喙按蚊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构建病媒生物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用于计算入侵物种的综合风险值。 结果 共筛选出须喙按蚊有效分布点99个;9月降雨量在影响须喙按蚊潜在适生区分布中占有主导作用;模型训练遗漏率与理论遗漏率大体一致,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为0.988;当前气候情景下,须喙按蚊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海南省(自治区)以及四川盆地东部等;须喙按蚊在未来2081-2100年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585气候情景下中国的潜在适生区范围最广(207.51×10 4 km 2),未来各气候情景下适生区面积呈增加趋势;通过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计算得出须喙按蚊的综合风险值为0.57,属于中等入侵风险物种。 结论 须喙按蚊在中国属于中等入侵风险物种,未来应根据其适生区分布情况完善蚊媒监测系统,制定科学的防控策略。
2023, 34 (2): 145-15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03
气候变化背景下按蚊伊丽莎白菌全球和中国适生区分布预估研究
韦晓慧, 王晓旭, 冀好强, 梁莹, 刘起勇
摘要234)      PDF (8757KB)(779)   
目的 明确按蚊伊丽莎白菌当前和未来适生区分布范围,为预防该菌暴发,有效防控该菌在中国的扩散和蔓延提供参考。 方法 收集按蚊伊丽莎白菌地理分布信息21份,结合56个气候因子,利用最大熵模型预估按蚊伊丽莎白菌全球和中国适生区,使用R 4.2.2软件调整模型参数,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使用其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准确度,最终使用ArcGIS 10.5软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 结果 年降水量(bio12,27.0%)和1月最低温(tmin01,22.2%)对按蚊伊丽莎白菌的分布贡献率最大,当前气候条件下,按蚊伊丽莎白菌的高适生区主要分布在美国东南部、南美洲北部、欧洲西部、非洲中部、亚洲东南部部分地区,在中国的高适生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线以南湿润地区。未来气候条件下,不同强度的气候变化对其在全球及中国的适生区大体呈现促进作用,尤其是高辐射强迫下,其适生区面积增加较为显著。 结论 全球及中国在当前及未来气候条件下均存在较大面积的按蚊伊丽莎白菌适生区,且未来气候条件的变化对其适生区有促进作用。政府应采取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降低对按蚊伊丽莎白菌适生区的促进作用,存在其高适生区的省份,应加强监测、风险评估和应对。
2023, 34 (2): 165-17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05
嗜水气单胞菌对淡色库蚊转录组和代谢组的影响
吕文祥, 程鹏, 类晶晶, 郭秀霞, 王海防, 公茂庆, 刘丽娟
摘要84)      PDF (3684KB)(587)   
目的 观察喂饲嗜水气单胞菌对淡色库蚊成蚊转录组与代谢组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嗜水气单胞菌的功能。 方法 分别对喂饲嗜水气单胞菌的淡色库蚊成蚊及其对照组进行转录组与代谢组测序,并对转录组与代谢组结果进行联合分析。 结果 通过筛选,在转录组中获得了305个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富集分析显示主要为糖代谢、脂代谢和蛋白质代谢通路;在代谢组中共获得575个差异代谢物,功能富集分析显示主要为柠檬酸循环和氨基酸代谢通路;转录组与代谢组联合分析共同富集的通路有5个,分别为糖酵解/糖异生,甘油磷脂代谢,柠檬酸循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丙酮酸代谢。其中柠檬酸循环富集的显著性最高。 结论 嗜水气单胞菌可激活淡色库蚊的糖代谢、脂代谢、氨基酸代谢通路,为淡色库蚊提供必要的能量、蛋白质和脂质。
2023, 34 (2): 189-19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08
内蒙古地区鼠类体表革螨携带立克次体研究
王彬, 李贵昌, 董利, 母群征, 赵宁, 宋秀平, 鲁亮, 栗冬梅, 李兴洲, 刘起勇
摘要145)      PDF (826KB)(686)   
目的 通过检测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鼠体革螨携带立克次体种类和阳性率,为当地相关传染病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对内蒙古不同地区鼠类体表革螨提取DNA,用巢式PCR扩增17 kDa基因序列,对17 kDa阳性样本再进行外膜蛋白A( ompA)序列扩增。对扩增所得PCR产物进行测序,测序结果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中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后构建系统发育树。 结果 在536只革螨中,有11只革螨检出立克次体,总阳性率为2.05%,包括黑龙江立克次体、猫立克次体近缘种和1种未知立克次体。其宿主包括东北血革螨、仓鼠真厉螨、北野血革螨、格氏血厉螨以及1种寄螨属种类的第二若螨,阳性率分别为8.89%、3.39%、2.22%、0.68%和12.50%。阳性革螨宿主包括达乌尔黄鼠、五趾跳鼠和布氏田鼠。 结论 内蒙古地区鼠体革螨携带多种立克次体,其中包括对人类致病的种类。
2023, 34 (2): 244-24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17
山西省武乡县1株白蛉携带病毒(SXWX1816-2)的分离与鉴定
殷启凯, 王晶, 付士红, 聂凯, 李樊, 何英, 许松涛, 王环宇, 梁国栋
摘要67)      PDF (3523KB)(803)   
目的 调查山西省武乡县白蛉标本携带病毒的种类及其流行情况。 方法 2018年6月在山西省武乡县采集白蛉标本,使用实验室保存的金黄地鼠肾细胞(BHK-21细胞)和白纹伊蚊卵细胞(C6/36细胞)2种细胞系进行病毒分离,阳性分离物经病毒RNA提取、cDNA文库制备后,进行病毒基因扩增与核苷酸序列测定及系统进化分析。 结果 SXWX1816-2病毒分离株可引起哺乳动物细胞(BHK-21细胞)病变,但是对昆虫细胞(C6/36细胞)并不引起病变。病毒基因组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M基因和S基因编码区核苷酸序列长度分别为4 089和1 611 nt;病毒M基因和S基因核苷酸/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和分子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均表明SXWX1816-2分离株隶属于白纤病毒科白蛉病毒属,并与我国此前分离的武乡病毒(Wuxiang virus,WUXV)的同源性最高,病毒基因分子遗传进化关系最近。 结论 明确了我国白蛉分离病毒(SXWX1816-2)的分类地位,研究结果为我国吸血昆虫携带病毒,特别是白蛉携带和传播病毒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2023, 34 (2): 270-27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21
2021年全国病媒生物鼠传病原监测报告
全国重要病媒生物监测网
摘要645)      PDF (892KB)(1148)   
2021年启动全国病媒生物鼠传病原监测工作,在全国123个地级市(区)设置国家级监测点,其中95个监测点完成采样工作,总共采集鼠类标本17 910只,检测16 891只,病原检测完成率为94.31%。8种监测鼠传病原体全国总感染率分别为:汉坦病毒2.43%(407/16 716)、大别班达病毒(即原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0.02%(4/16 154)、问号钩端螺旋体5.75%(624/10 850)、莫氏立克次体0.11%(5/4 470)、恙虫病东方体0.05%(5/10 790)、巴尔通体2.39%(75/3 136)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0.04%(2/5 075),未检出土拉弗朗西斯菌。全国共计18个省监测到10余种鼠类分别感染不同病原的情况,南方省份鼠类病原感染率相对较高,不同鼠种携带病原的阳性率不同,褐家鼠和黑线姬鼠为病原检出较多的鼠种。
2023, 34 (1): 1-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01
2012-2021年我国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监测控制进展及成效
刘起勇, 刘小波, 常楠, 张璐
摘要847)      PDF (1117KB)(1196)   
目的 分析2012年以来我国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监测控制政策、策略、技术、行动及成效。 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10年来我国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流行形势及挑战、媒介生物监测、媒介生物及媒介生物传染病控制进展归纳总结。利用R 4.0.4软件,通过Mann-Kendall检验对10年来媒介生物传染病发病率趋势进行分析。 结果 10年来,我国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政策、策略、措施和技术。我国媒介生物监测方案不断升级、完善,建立和完善了生态学、病原学、抗药性“三位一体”的全国病媒生物监测网络,国家级监测点(1 097个)增加了54倍,监测经费增加了127倍,监测数据实现了网络直报,监测数据及时利用率显著提升,能更好地服务于风险评估、预测预警、决策支持和控制效果评价。2021年我国媒介生物传染病发病率(3.060/10万)与2007-2011年平均水平(3.350/10万)相比下降了8.66%。2021年媒介生物传染病死亡率(0.016/10万)与2007-2011年平均水平(0.024/10万)相比下降了33.33%。我国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遏制了登革热、恙虫病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率加速上升态势。 结论 2012-2021年我国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监测控制政策、策略、技术和行动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媒介生物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显著降低。鉴于当前自然和社会驱动因素的影响,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防控仍面临严峻挑战,亟待全面实施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策略和措施,积极落实全球病媒控制对策,基于“反向病原学”等建立更具前瞻性的主动防御,预防控制重大媒介生物传染病疫情。
2022, 33 (5): 613-62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5.001
黑龙江省桦南县2020年蜱媒病毒调查
李樊, 刘凤明, 冯盼盼, 王东强, 付士红, 聂凯, 殷启凯, 何英, 殷佳宇, 许松涛, 包名家, 王环宇
摘要173)      PDF (777KB)(770)   
目的 调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南县蜱及蜱媒病毒种类。 方法 于2020年5月在桦南县采集蜱标本,并进行形态学鉴定。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采集的蜱标本进行蜱传脑炎病毒(TBEV)、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鄂木斯克出血热病毒、兰加特病毒、波瓦森病毒、阿龙山病毒核酸检测,并使用高通量测序法获得阳性病毒基因组序列。 结果 共采获890只蜱,包括全沟硬蜱475只(雄蜱210只、雌蜱265只),森林革蜱360只(雄蜱260只、雌蜱100只),嗜群血蜱55只(雄蜱5只、雌蜱50只)。1批(10只蜱混合)标本(JMS20)TBEV核酸阳性,由雌性全沟硬蜱携带。其他病毒核酸全部阴性。系统进化显示,该株蜱传脑炎病毒与远东型TBEV亲缘关系较近。 结论 佳木斯地区蜱媒样本仍携带蜱传脑炎病毒,研究结果为该地区蜱传病毒病的防控提供了基础数据。
2022, 33 (5): 637-64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5.005
内蒙古阿尔山地区游离蜱携带伯氏疏螺旋体的检测及基因分型研究
段立科, 侯学霞, 张琳, 包子豪, 刘泽梁, 施淇源, 周海健, 董爱英, 郝琴
摘要134)      PDF (1971KB)(707)   
目的 了解内蒙古阿尔山地区游离蜱的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状况及携带的基因型,为当地莱姆病的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2020年5月和2021年5月,在内蒙古阿尔山地区用布旗法采集游离蜱,经形态学和特异性16S rDNA基因检测鉴定蜱种。随机选择113只蜱提取基因组DNA,采用巢式PCR扩增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RNA基因间隔区,阳性产物测序分析。采用BSK Ⅱ培养基对102只全沟硬蜱中携带的伯氏疏螺旋体进行分离培养,分离出的菌株采用多位点序列分析法(MLSA)鉴定基因型。 结果 共采获游离蜱295只,经鉴定主要为全沟硬蜱(282/295,95.59%),其次为森林革蜱(13/295,4.41%)。113只蜱的PCR检测结果显示,100只全沟硬蜱中24只携带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率为24.00%,其中17只感染 Borrelia garinii基因型(17/24,70.83%),7只感染 B. afzelii基因型(7/24,29.17%),13只森林革蜱中未检出伯氏疏螺旋体。对102只全沟硬蜱中携带的伯氏疏螺旋体进行分离培养,得到2株伯氏疏螺旋体菌株,经MLSA分型鉴定为 B. garinii基因型。 结论 内蒙古阿尔山地区5月游离蜱以全沟硬蜱为主,其中伯氏疏螺旋体感染率为24.00%,感染的基因型为 B. gariniiB. afzelii 2种致病基因型,并分离出2株 B. garinii菌株,证实内蒙古阿尔山地区存在伯氏疏螺旋体的自然感染。当地应关注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和致病风险,开展人群、媒介蜱和宿主的监测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莱姆病防控体系。
2022, 33 (5): 642-64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5.006
河北省长爪沙鼠及其巢蚤密度与气象因素关系
牛艳芬, 张懿晖, 康东梅, 陈永明, 刘广, 刘合智, 史献明, 杜国义
摘要108)      PDF (617KB)(750)   
目的 分析和探讨河北省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长爪沙鼠和巢蚤密度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01-2013年河北省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长爪沙鼠及其巢蚤的监测数据和同期降水量、气温和湿度等气象资料;定义长爪沙鼠鼠密度≥1.00 只/hm 2为高危组,0.21~0.99只/hm 2时为预警组,≤0.20只/hm 2时为标准组,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比较巢蚤染蚤率和蚤指数的差异;按照四分位间距将总降水量、平均气温和平均相对湿度分为4组,比较不同组间巢蚤指标的差异;采用多重对应分析探索长爪沙鼠密度、巢蚤指数与气象因素之间的关联性。 结果 不同总降水量组巢蚤染蚤率分布不同( H=10.220, P=0.017),降水量≥426.00 mm时染蚤率最高。不同总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和长爪沙鼠密度组巢蚤指数分布均不同( H=27.807、12.685、7.130,均 P<0.05);降水量≥426.00 mm、平均相对湿度≥58.71%和长爪沙鼠密度≥1.00只/hm 2时巢蚤指数均最高,与最低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722、2.999、2.504,均 P<0.05)。多重对应分析结果显示,巢蚤指数 P 75 ~100与总降水量 P 50 ~75、平均相对湿度 P 25 ~50与高危组鼠密度有关联,巢蚤指数 P 50 ~75与总降水量 P 75 ~100和平均相对湿度 P 75 ~100有关联。 结论 降水量和长爪沙鼠密度是影响河北省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鼠巢蚤指数的重要因素,应根据宿主密度和气象条件确定灭蚤地点、范围和时间,进行精准性的灭蚤,防止鼠间鼠疫的流行。
2022, 33 (5): 684-68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5.013
泥鳅对白纹伊蚊幼虫控制效果初探
吴瑜燕, 李天奇, 刘钦梅, 王金娜, 罗明宇, 龚震宇
摘要366)      PDF (626KB)(837)   
目的 探讨我国本地鱼种——泥鳅对白纹伊蚊幼虫的控制效果,为生物防蚊提供新思路。 方法 将泥鳅分为未成年组和成年组,称重,24 h禁食后分别放入幼蚊密度为100、200、400和1 000条/缸的鱼缸内,以同等体质量的柳条鱼作为对照组(选择多条柳条鱼使其分别与未成年组和成年组泥鳅的平均体质量相等),观察1、2、4、6、8和24 h每缸幼蚊的存活数及化蛹数,比较不同生长状态的泥鳅间及泥鳅与柳条鱼间的吞食幼蚊能力差异。 结果 未成年组每条泥鳅吞食白纹伊蚊幼虫数平均为984条/(鱼·d);成年组每条泥鳅吞食白纹伊蚊幼虫数平均为647条/(鱼·d)。在相同白纹伊蚊幼虫密度下,同等体质量的未成年组泥鳅吞食幼蚊的效果优于柳条鱼( F=58.051, P<0.001);而同等体质量的成年组泥鳅吞食幼蚊的效果不及柳条鱼( F=23.162, P<0.001)。未成年组泥鳅做7 d连续吞食幼蚊实验,结果显示,中短期内泥鳅每日吞食幼蚊的水平较为稳定,日吞食幼蚊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2.650, P=0.266),且显著高于同等体质量的柳条鱼( χ 2=16.758, P=0.001)。 结论 泥鳅具有较强的吞食白纹伊蚊幼虫的能力,或可成为居家周围小型水体内幼蚊控制的新方式。
2022, 33 (4): 453-45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4.001
蚊浓核病毒亚致死剂量感染对白纹伊蚊溴氰菊酯抗药性的影响研究
范苏云, 石向辉, 陈建, 陈建忠, 顾金保
摘要169)      PDF (641KB)(679)   
目的 研究白纹伊蚊浓核病毒-7(AalDV-7)亚致死剂量感染对白纹伊蚊溴氰菊酯抗药性的影响。 方法 对实验室白纹伊蚊敏感品系施加溴氰菊酯进行筛选,建立抗性品系。利用亚致死剂量(10 8 geq/ml)的AalDV-7感染白纹伊蚊幼虫,通过抗药性生物测定法检测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幼蚊的半数致死浓度(LC 50)和成蚊死亡率,使用SPSS 19.0软件通过 t检验与 χ 2检验分别比较幼蚊LC 50与成蚊死亡率。 结果 经15代筛选成功建立了实验室白纹伊蚊溴氰菊酯抗性品系。亚致死剂量AalDV-7感染后,幼蚊LC 50由0.030 0 mg/L降低至0.018 5 mg/L( t=12.521, P<0.001),降为中等抗性,成蚊抗药性生物测定法死亡率由65.7%提高到78.1%( χ 2=5.079, P=0.015),但抗性水平未变。 结论 亚致死剂量AalDV-7感染可降低白纹伊蚊幼虫溴氰菊酯抗药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增效剂的作用,结果为解决蚊媒抗药性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与策略。
2022, 33 (4): 499-50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4.011
贵阳市乌当区宠物中心犬体表寄生血红扇头蜱检出劳氏立克次体
孟娇, 陈醒醒, 张霞, 余福勋, 吴家红, 杨光红, 江佳富, 孙毅, 曹务春, 詹琳
摘要135)      PDF (2366KB)(694)   
目的 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蜱携带立克次体,了解宠物犬体表寄生蜱感染立克次体状况。 方法 2021年3-5月从贵阳市乌当区宠物中心宠物犬体表采集蜱样本,进行蜱种鉴定及蜱传立克次体柠檬酸合成酶基因( gltA)和外膜蛋白A基因( ompA)的PCR检测及基因型分析。 结果 从宠物犬体表采获蜱133只,通过形态学和蜱16S rRNA扩增,证实均为血红扇头蜱。通过立克次体特异 ompA基因扩增、序列测定和遗传进化分析,证实蜱携带病原体为劳氏立克次体( Rickettsia raoultii)。 结论 发现宠物犬体表寄生血红扇头蜱,蜱存在劳氏立克次体感染,提示存在立克次体通过宠物犬寄生蜱感染人的风险,建议当地疾控机构对宠物蜱传立克次体的致病性及公共卫生风险做进一步评估。
2022, 33 (4): 536-54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4.018
蝙蝠与蝙蝠携带的汉坦病毒
殷红敏, 付蒙, 孔逸尘, 杨字, 黄皓, 张云智
摘要110)      PDF (862KB)(695)   
汉坦病毒(Hantavirus,HV)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能引起人的肾综合征出血热和汉坦病毒肺综合征。根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最新分类,将HV分为4亚科7属53种。HV广泛存在于啮齿目、翼手目、食虫目动物中,后来在爬行动物、辐鳍鱼以及无颌动物中也有发现。蝙蝠种类繁多,是全球哺乳动物中仅次于啮齿动物的第2大类群,目前已报道有1 446种,约占全球哺乳动物的22%。蝙蝠具有很强的飞行能力,广泛分布在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大陆。蝙蝠作为病毒的宿主动物,携带多种病毒,许多新发传染病病原体如马尔堡病毒、亨德拉病毒和尼帕病毒等均来源于蝙蝠。埃博拉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和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等也与蝙蝠有关。近几十年,发现越来越多的蝙蝠携带HV,蝙蝠及其携带的HV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该文对HV最新的分类以及蝙蝠携带的HV进行了综述。
2022, 33 (4): 596-60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4.028
驱避剂安全性研究进展
张婉莉, 彭恒, 单文琪, 马雅军
摘要152)      PDF (655KB)(825)   
驱避剂通过影响嗅觉系统对吸血昆虫产生驱避作用,减少叮咬,从而预防虫媒病的发生。驱避剂在推荐剂量下使用应是安全的。然而随着长期观察数据的累积,驱避剂引起的毒性案例受到广泛关注,如避蚊胺引起儿童中毒性脑病,氯菊酯导致哮喘样过敏性反应等。因此,总结驱避剂产生的长期毒性,并深入研究其机制,为研发更安全的驱避剂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应用价值。该文综述了当前主要应用的驱避剂安全性事件以及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思考了驱避剂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2022, 33 (4): 601-60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4.029
地理空间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城市登革热驱动因素识别与风险预测中的应用
李之超, 董金玮, 刘起勇
摘要525)      PDF (497KB)(1056)   
登革热是蚊媒病毒性传染病,广泛分布于全球热带、亚热带、甚至暖温带的城市化和半城市化区域,对全球100多个国家造成人群健康威胁。全球气候变化、城镇化和人口增长为登革病毒的扩散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由于缺乏可广泛接种的疫苗,媒介伊蚊控制是预防控制登革热的主要措施,而准确、及时的登革热风险预测可为登革热精准防控和决策制定提供重要依据。近年来,地理空间大数据的发展促进不同时空尺度下登革热驱动因素的识别。人工智能算法的进步,尤其是多种深度学习网络的出现,为登革热的风险预测提供了新技术。该文综合考虑登革热多种类型的驱动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地理空间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阐述如何应用地理空间大数据识别登革热的城市土地利用、气候环境和人口流动3方面的驱动因素,阐述人工智能算法在登革热传播风险预测中的应用现状。并基于现状提出未来研究应该加强在不同时空尺度上构建时空一体的风险预测模型,提议从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差异、疫情时空聚集格局和防疫实际需求等方面评估模型性能。
2022, 33 (3): 321-32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3.001
“鼠源疾病”的概念与内涵的系统评价
徐爱玲, 栗冬梅, 刘起勇
摘要339)      PDF (1756KB)(914)   
目的 提出适合全国病媒生物病原学监测的“鼠源疾病”的基本概念和国内主要“鼠源疾病”名单。 方法 使用关键词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超星数字图书馆、PubMed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以及网站检索与“鼠源疾病”相关文献资料,通过汇总整理“鼠传疾病”或“鼠源性疾病”的定义,拟定“鼠源疾病”概念和涵盖范围,筛选出27种疾病形成国内主要“鼠源疾病”名单进行专家咨询。 结果 178篇参考文献用于拟定“鼠源疾病”的基本概念和纳入条件,18名咨询专家均同意“鼠源疾病”概念的提出。绘制出国内主要“鼠源疾病”信息表,包括5种病毒病、12种细菌病和8种寄生虫病。 结论 “鼠源疾病”是一类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其基本概念和纳入条件的提出,为正在开展的鼠类携带相关疾病病原体综合监测提供参考,促进建立更完善的控制策略。
2022, 33 (2): 161-17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2.001
白纹伊蚊性别差异miRNA筛选及miRNA-mRNA调控网络分析
刘文娟, 张可心, 程鹏, 张心雨, 张倩, 张忠, 张瑞玲
摘要163)      PDF (5760KB)(744)   
目的 研究雌、雄白纹伊蚊中差异表达的miRNA及其相对应的mRNA靶基因,进而探讨雌、雄白纹伊蚊miRNA-mRNA间的调控关系、预测关键基因的潜在功能,为阐明白纹伊蚊性别分化的调控机制积累资料。 方法 通过构建雌、雄白纹伊蚊miRNA文库和mRNA测序分析,分别得到雌、雄白纹伊蚊差异表达miRNA和mRNA信息,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将预测得到的miRNA的靶基因与雌、雄样品间差异表达mRNA进行重叠筛选,然后构建miRNA-mRNA互作关系网络图。进一步对miRNA对应的靶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功能富集分析,了解miRNA可能的功能。 结果 筛选到74个雌、雄差异表达miRNA,其中包含8个性别特异性miRNA。分别获得雌性特异表达的miRNA-mRNA 470对(miRNA低表达、mRNA高表达)和雄性特异表达的miRNA-mRNA 481对(miRNA高表达、mRNA低表达)。通过互作网络和功能富集分析,检测到4个与雌、雄白纹伊蚊性别分化及生殖功能相关的mRNA,以及直接参与调控它们的17个miRNA。 结论 构建了雌、雄白纹伊蚊样品中差异表达的miRNA-mRNA互作网络,筛选获得性别相关的17个miRNA和4个mRNA,为进一步验证miRNA在白纹伊蚊性别分化中的调控作用奠定基础。
2022, 33 (2): 191-20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2.005
基于规则集遗传算法模型的斑体花蜱在中国适生区预估
马德龙, 李超, 周若冰, 李文玉, 李文, 高源, 王君, 刘起勇, 张钦凤
摘要173)      PDF (866KB)(749)   
目的 通过气候环境因素与斑体花蜱分布相关性的研究,预估斑体花蜱在中国适生区的有无及适生区的等级,为外来入侵生物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斑体花蜱的分布数据,结合WorldClim提供的环境数据,使用规则集遗传算法(GARP)生态位模型,预估斑体花蜱的适生区,利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 χ 2单侧检验,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值验证模型。 结果 经过筛选最后纳入11个环境数据进入模型,模型的AUC值为0.927,模型的预测结果较好,斑体花蜱主要适生区在我国华南、华东和华中地区,高中低适生区沿东南向西北变化,最远可达四川、陕西、山西和河北北部等地区。 结论 GARP模型预测斑体花蜱在我国适生区较为可靠,斑体花蜱在我国存在大量适生区,相关部门应进行针对性的预防。
2022, 33 (2): 262-26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2.018
杂志二维码
下载排行 近期热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