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20年 31卷 6期
刊出日期 2020-12-20

论著
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专栏
专家论坛
综述
调查研究
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专栏
633 吴海霞, 任东升, 李贵昌, 王雪霜, 刘小波, 刘起勇
病媒生物传播新型冠状病毒风险评估及防控建议

病媒生物可通过机械性传播病毒,有的类群还可生物性传播病毒,病媒生物是否可以传播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该文针对几种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病媒生物,做了传播新冠病毒风险的评估研究,以便为更精准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决策提供依据。通过收集文献,利用风险矩阵法对病媒生物传播新冠病毒可能性进行评分,确定不同病媒生物及其在不同场所的新冠病毒暴露和传播风险等级。初步结果为:蚊虫机械性和生物性传播新冠病毒的风险极低;鼠、蜚蠊、蝇3类病媒生物具有机械性传播新冠病毒的潜在风险,鼠类还存在生物性传播新冠病毒的潜在风险;不同场所病媒生物传播新冠病毒的风险不同,传播风险等级与新冠病毒暴露风险等级和病媒生物的分布范围、密度及活动能力等相关。总体上,可排除蚊虫传播新冠病毒的风险;鼠、蜚蠊、蝇等病媒生物,在新冠病毒暴露的特殊场所和局部环境,具有潜在传播新冠病毒的风险,但风险较低。

2020 Vol. 31 (6): 633-63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265KB] ( )
专家论坛
639 郝琴
莱姆病的流行现状及防制措施
莱姆病是一种重要的新发传染病,主要由蜱叮咬人、兽而传播。其病原体为伯氏疏螺旋体。人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风险与蜱种的分布、地域因素、人为活动有关。该文对莱姆病的流行状况、基因型分布、主要传播媒介、动物宿主以及预防控制措施进行综述,为莱姆病的监测和防控提供参考。
2020 Vol. 31 (6): 639-642 [摘要] ( ) [HTML 1KB] [ PDF 482KB] ( )
论著
643 王桢, 凌锋, 刘营, 任江萍, 孙继民
浙江省2015-2019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浙江省2015-2019年登革热流行特征,比较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的特征差异,为浙江省登革热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浙江省2015-2019年登革热病例信息,采用SPSS 20.0软件对登革热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的性别、年龄、职业、季节分布、地区分布、发病到确诊时间间隔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浙江省2015-2019年共报告2 532例登革热病例,其中961例输入病例,1 571例本地病例。2 532例病例中,男性1 424例,女性1 108例,输入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90:1,本地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02:1,输入病例中男性构成比显著高于本地病例中男性构成比(χ2=54.626,P<0.001)。病例的中位年龄为44岁,四分位数间距为32~58岁;输入病例的中位年龄为37岁,本地病例的中位年龄为50岁,输入病例年龄显著小于本地病例年龄(Z=-15.681,P<0.001)。病例主要为商业服务人员、离退人员、工人、家务及待业者、农民和干部职员,分别为474、424、352、315、287和214例,输入病例中商业服务人员构成比最高,本地病例中离退人员构成比最高,输入病例与本地病例的职业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3.418,P<0.001)。输入病例每个月均有发生,但大多数在6-10月之间,本地病例均发生在7-11月。2015-2019年浙江省报告登革热病例的县(市、区)逐年增多,近5年有95.56%的县(市、区)报告过登革热病例,其中有48.89%的县报告过登革热本地病例。结论 浙江省登革热疫情形势逐年严峻,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的性别、年龄、职业、发病时间等均存在显著差异,浙江省应根据流行特征采取更精准更严格的措施来控制登革热疫情。
2020 Vol. 31 (6): 643-647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946KB] ( )
648 徐创泽, 朴东日, 姜海, 刘慧兰, 李萌, 田海荣, 焦红岩, 田国忠
内蒙古阿拉善盟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及病原体分型研究
目的 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阿拉善盟地区人感染布鲁氏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对2015-2019年间血培养阳性的疑似布鲁氏菌,应用常规生物学和多重PCR方法鉴定临床分离菌株,应用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方法研究其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5-2019年间阿拉善盟地区布病确诊患者中分离到23株疑似布鲁氏菌,经常规生物学和多重PCR鉴定为羊种布鲁氏菌生物3型菌株。23例病例中牧民占30.43%(7/23),农民占39.13%(9/23),皆有羊接触史。血清布鲁氏菌抗体阳性率为78.26%(18/23)。MLVA分析表明23株菌株属于我国羊种布鲁氏菌主要流行菌株基因型,根据有差异的3个位点,分离自巴彦木仁苏木的菌株主要集中在一组内,来自吉兰泰镇的2株菌株集中在另一组内。23株布鲁氏菌分别与宁夏、辽宁、山东、浙江、上海、广东省(自治区、直辖市)分离菌株相关,而与其临近的甘肃省分离菌株无相关性。结论 内蒙古阿拉善盟地区布鲁氏菌菌株与我国的布病流行菌株一致,与宁夏、辽宁、山东、浙江、上海、广东省(自治区、直辖市)分离菌株相关。
2020 Vol. 31 (6): 648-651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775KB] ( )
652 南晓伟, 解新霞, 于红敏, 司晓艳, 陈继来, 张晨光, 张秀红
内蒙古包头市2018年一起流行性乙型脑炎疫情的媒介蚊虫及感染虫媒病毒调查
目的 对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引发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疫情的蚊虫及虫媒病毒进行调查研究。方法 在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用诱蚊灯法采集蚊虫标本,形态学鉴定后分装编号,液氮保存。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蚊虫病毒,采用DNAStar等多种生物学信息软件对病毒核苷酸序列进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结果 2018年9月8-12日,在包头市土默特右旗共捕获蚊虫5种208 139只,其中背点伊蚊、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凶小库蚊、黄色伊蚊分别占捕获总数的46.56%、35.77%、8.12%、5.25%和4.30%。共研磨蚊虫标本198份,检测出2份黄病毒科阳性标本,基因测序结果显示1份为乙脑病毒(JEV)阳性,1份为Tahyna病毒阳性。对JEV阳性标本进行全基因测序,得到10 880 bp的全基因序列。利用病毒PrM区段(病毒基因组456~695位核苷酸)进行基因分型,确定JEV序列为基因Ⅰ型。与我国乙脑减毒活疫苗株SA14-14-2比对,核苷酸差异为12.59%,氨基酸差异为2.96%。结论 在内蒙古地区背点伊蚊中首次获得基因Ⅰ型JEV全基因组序列。
2020 Vol. 31 (6): 652-65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982KB] ( )
657 姚丹丹, 姜洪雪, 隋晶晶, 冯志勇
抗凝血杀鼠剂选择压力下黄毛鼠抗药性相关解毒酶的研究
目的 探讨抗凝血杀鼠剂选择压力下黄毛鼠抗药性与代谢解毒酶的关系,为阐明黄毛鼠抗药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采用酶标仪分别检测黄毛鼠血清和肝脏中相关解毒酶细胞色素P450(CYP450)、NAD(P)H醌氧化还原酶1(NQO1)、细胞色素b5(Cytb5)的含量和活性,并进行不同类群间的比对分析,分析这种差异和抗药性水平的相互关系。结果 在广东省江门市黄毛鼠种群中,无论是敏感鼠还是抗药性鼠,肝脏中解毒酶的含量及活性均高于血清中的含量和活性,其中肝脏中NQO1的含量和活性、Cytb5的含量在敏感鼠和抗药性鼠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408,P1=0.037;t2=2.515,P2=0.031;t3=2.281,P3=0.046),且敏感鼠高于抗药性鼠,而血清中3种酶的含量和活性、肝脏中CYP450的含量和活性以及Cytb5的活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3种酶中仅肝脏NQO1的含量和活性、Cytb5的含量与黄毛鼠的抗药性相关,推测鼠类对抗凝血类杀鼠剂的抗药性是一个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应将多个因素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才能更好地阐明鼠类对抗凝血剂的抗药性作用机制。
2020 Vol. 31 (6): 657-661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083KB] ( )
662 兰晓宇, 鲁亮, 候芝林, 杜国义, 史献明, 崔耀仁, 刘冠纯, 陈永明, 康东梅, 郑楠, 任兴宇, 闫东
DNA条形码技术在河北省鼠疫疫源地常见蚤种鉴定中的应用
目的 以河北省常见鼠疫媒介蚤为研究对象,使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Ⅱ(COⅡ)基因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建立河北省常见蚤种的DNA条形码数据库。方法 2018年6-8月在张家口市康保牧场采集鼠体寄生蚤及洞干蚤,2018年9-10月在张家口崇礼区采集鼠体寄生蚤,经形态学鉴定后,选取标本形态完整的不同蚤种提取总DNA,扩增线粒体COⅠ和COⅡ基因片段,并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蚤类序列进行BLAST同源性比对,利用邻接法构建COⅠ和COⅡ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树。结果 选取的16份蚤类样本均能通过PCR扩增出特异性COⅠ和COⅡ基因条带,其中13份样本COⅠ测序成功,12份样本COⅡ测序成功。COⅠ基因的分子进化树结果中,12份样本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1份样本与形态学有差异。COⅡ基因的分子进化树结果与形态学鉴定全部一致。结论 COⅠ和COⅡ基因均可作为DNA条形编码基因对河北省鼠疫疫源地的常见蚤类进行物种鉴定,利用2个基因同时进行蚤种鉴定提高了鉴定的成功率,所积累数据为以后的蚤类分子鉴定技术提供了可利用的数据库。
2020 Vol. 31 (6): 662-66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576KB] ( )
667 沈博, 李基旭, 黄飚, 赵庆龙, 姚来顺, 王岙, 吴东林, 杨显达, 魏雷雷, 邓立权
吉林省长白山区蜱类调查研究
目的 掌握吉林省长白山区蜱类构成和地域分布。方法 2017年5-6月,在吉林省长白山区19个县(市)采用布旗法采集游离蜱和牛、羊体表寄生蜱,送至实验室进行形态学鉴定。结果 共采集蜱类16 512只,隶属1科3属5种,其中游离蜱13 532只,牛、羊体表寄生蜱2 980只,蜱种为全沟硬蜱、嗜群血蜱、日本血蜱、长角血蜱和森林革蜱。游离蜱中全沟硬蜱、日本血蜱、长角血蜱、森林革蜱、嗜群血蜱和未鉴定种分别占32.60%、24.42%、17.89%、16.14%、8.40%和0.55%,不同蜱种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 275.311,P<0.001)。牛、羊体表寄生蜱中全沟硬蜱、日本血蜱、森林革蜱、长角血蜱、嗜群血蜱分别占33.05%、32.62%、24.70%、5.54%和4.09%,不同蜱种构成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1 515.801,P<0.001)。全沟硬蜱在抚松和汪清县分布较多,分别占92.52%和75.54%;日本血蜱在磐石市分布较多,占64.57%;森林革蜱在安图县和舒兰市分布较多,分别占80.94%和77.41%;长角血蜱在图们、珲春和集安3市分布较多,分别占100%、98.85%和98.55%;嗜群血蜱在龙井市分布较多,占71.52%,不同地区蜱种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 吉林省长白山区蜱类种类多样,具有明显地域分布特征,在该区域应加强蜱类本底调查,积极防控蜱传疾病。
2020 Vol. 31 (6): 667-671 [摘要] ( ) [HTML 1KB] [ PDF 542KB] ( )
672 康东梅, 崔耀仁, 郑楠, 孟凤霞
印鼠客蚤的发育周期及形态观察
目的 饲养、观察和记述印鼠客蚤发育各期的形态过程及其变化特征。方法 采用湿滤纸饲养和平皿中培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饲养繁殖,利用体式解剖镜和显微成像系统采集、观察和记录印鼠客蚤各期形态发育变化及其特征。结果 获得印鼠客蚤生长发育周期“卵-幼虫-蛹-成蚤”的各期形态变化特征图片;该蚤从卵产出至子代成虫羽化历期历经26~35 d,其中卵期为2~7 d,幼虫期6~19 d,蛹期10~22 d,成虫期26~60 d;产卵数及幼虫孵化数随供血时间遵循“高峰期-低谷期”的循环方式进行。结论 印鼠客蚤发育周期有形态变化和发育时间变化节点,可为该蚤的精准防制提供作用靶点。
2020 Vol. 31 (6): 672-67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916KB] ( )
676 张育富, 张守刚, 朱丁, 葛小伍, 曹淦, 褚宏亮
基于粘捕法和目测法的蜚蠊侵害率比较分析
目的 分析粘捕法和目测法的侵害率结果,评估二者侵害率指标的差异性、一致性和相关性。方法 2018年选择4个设区市开展粘捕法和目测法的同步对比试验,采用χ2检验或秩和检验比较组间率的差异。结果 粘捕法和目测法的侵害率分别为7.92%和2.56%,粘捕法的侵害率明显高于目测法(χ2=153.893,P<0.001)。粘捕法的侵害率在0%组的频数低于目测法,但在0%~组至70%~组的频数均高于目测法。粘捕法和目测法的侵害率均以农贸市场及餐饮行业较高,分别为16.95%、4.80%和14.17%、2.76%;以医院和居民区较低,分别为2.17%、1.83%和4.29%、1.58%。粘捕法的侵害率在5-11月较高,1和3月较低;目测法的侵害率在3-7月较高,1和11月较低。2种监测方法的侵害率结果具有一致性(Z=12.212,P<0.001),简单Kappa系数为0.47。2种监测方法得出的侵害率存在相关性(r=0.560,P<0.001)。结论 粘捕法和目测法的侵害率指标均能有效反映蜚蠊侵害情况,二者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但粘捕法比目测法更敏感。
2020 Vol. 31 (6): 676-679 [摘要] ( ) [HTML 1KB] [ PDF 626KB] ( )
680 贵有军, 王诚, 罗勇军, 阿布力克木·阿布都热西提, 王启果, 林军健, 卡斯木江·玉素甫, 李博, 雒涛
准噶尔盆地北缘梭梭林区啮齿动物种群调查
目的 了解准噶尔盆地北缘梭梭公益林区啮齿动物种群结构,为加快梭梭林的生态恢复、促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鼠疫等传染病的防控、推动“健康丝绸之路”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9年10-11月,按照啮齿动物野外调查操作规程对准噶尔盆地北缘梭梭公益林区啮齿类动物种群进行调查,小型夜行啮齿动物调查采用5 m夹线法,大沙鼠密度调查采用路线洞群法,应用WPS 2019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此次调查共布放有效小号板夹1 950夹次,捕获夜行啮齿动物67只,捕获率为3.44%;共布放小型弓形夹350夹次,捕获啮齿动物36只,捕获率为10.29%;捕获或见到的110只啮齿动物隶属于4科7属8种;大沙鼠和子午沙鼠是调查区内的优势鼠种,二者占总捕获啮齿动物的71.84%,大沙鼠平均密度为15.83只/hm2,仓鼠科动物在梭梭公益林区内构成比最高,占86.36%。结论 大沙鼠和子午沙鼠是梭梭林区优势鼠种,以梭梭为主食的大沙鼠对梭梭林的危害最为严重,同时大沙鼠等啮齿类动物也是鼠疫及许多病原微生物的宿主和传播媒介,因此,加强啮齿类动物监测对加快梭梭林生态恢复及制定鼠传疾病防治措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0 Vol. 31 (6): 680-68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718KB] ( )
685 马德珍, 明明, 陆华
光催化诱蚊灯与BG-trap捕蚊器诱蚊效果比较研究
目的 评价光催化诱蚊灯与BG-trap捕蚊器的诱蚊效果,为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提供更有效的方法。方法 2019年8-9月,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按不同地理位置选择城镇居民区、农户、轮胎厂、废品收购站4种生境各1处作为监测点,同时布放光催化诱蚊灯和BG-trap捕蚊器,2种诱蚊工具相隔距离100 m,于当日15:00接通电源,直至次日09:00收回。每月上、中、下旬各监测1次,捕获蚊虫带回实验室冷冻处死,分类鉴定、计数。采用Excel 2010、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构成比(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泰安市主要优势蚊种是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光催化诱蚊灯合计捕获雌蚊212只,以淡色库蚊为主(49.53%);BG-trap捕蚊器合计捕获雌蚊1 005只,以白纹伊蚊为主(55.32%)。2种诱蚊工具对不同蚊种捕获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G-trap捕蚊器对白纹伊蚊、骚扰阿蚊捕获率高于光催化诱蚊灯,而光催化诱蚊灯对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捕获率高于BG-trap捕蚊器。轮胎厂捕蚊数量最多,优势种群是白纹伊蚊(65.22%);其次是农户,以淡色库蚊为主(47.40%)。淡色库蚊、白纹伊蚊、骚扰阿蚊捕获率在不同生境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轮胎厂BG-trap捕蚊器的捕获数占蚊虫总数量的65.90%,以白纹伊蚊为主(89.37%);农户2种诱蚊工具对白纹伊蚊、骚扰阿蚊、中华按蚊捕获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BG-trap捕蚊器对白纹伊蚊、骚扰阿蚊诱捕效果(捕获率分别为17.48%和12.59%)高于光催化诱蚊灯(捕获率均为2.74%),对中华按蚊诱捕效果(20.28%)低于光催化诱蚊灯(42.47%)。结论 BG-trap捕蚊器对白纹伊蚊捕获效果较好,推荐应用于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和孳生地调查研究。
2020 Vol. 31 (6): 685-689 [摘要] ( ) [HTML 1KB] [ PDF 529KB] ( )
690 马卓, 魏绪强, 阙燃, 张雨侬
北京市东城区2014-2019年蝇密度监测及季节消长分析
目的 掌握北京市东城区蝇类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为蝇类防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笼诱法,于2014-2019年每年的4-10月对东城区7个监测点进行蝇密度监测。采用Excel 2007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2019年东城区蝇类以麻蝇(35.16%)、厩腐蝇(18.92%)、家蝇(16.83%)和丝光绿蝇(13.19%)为优势蝇种,这4类蝇种占捕蝇总数的84.10%;2014-2019年蝇类总密度呈下降趋势;蝇密度高峰期在7月;在不同生境中,绿化带蝇密度最高为6.20只/笼,其次为宾馆饭店和居民区,分别为5.49和4.88只/笼;绿化带以麻蝇为优势种,居民区以家蝇为优势种。结论 基本掌握了东城区蝇类密度、种群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蝇类防制应以绿化带和宾馆饭店为重点场所;7月为蝇密度高峰期,提示应注意在高峰期到来前采取防制措施。
2020 Vol. 31 (6): 690-69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338KB] ( )
调查研究
695 张爱萍, 马丽, 谢辉, 杨旭欣, 薛红梅, 赵志军, 李积权, 于守鸿, 赵忠智, 徐立青
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在布鲁氏菌快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将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技术应用于布鲁氏菌的快速检测,为布鲁氏菌病(布病)的早期发现提供新的检测手段。方法 将收集的布病急性期患者全血2份,慢性期患者全血8份和羊全血12份进行细菌分离培养,筛选疑似布鲁氏菌进行涂片镜检、噬菌体裂解试验,同时提取核酸,制备模板,利用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布鲁氏菌检测。结果 共分离出4株疑似布鲁氏菌,其形态及染色特征与革兰阴性小杆菌相同。1、2、3号菌株噬菌体裂解试验BK2裂解,Tb不裂解,确定为羊种布鲁氏菌,4号噬菌体裂解试验阴性。除4号待测菌株和阴性对照EV76外,其他菌株的荧光定量PCR的熔解曲线在88℃左右出现特异性的吸收峰,证实是布鲁氏菌。结论 SYBR GreenⅠ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布鲁氏菌用时短,特异性强,重复性好,在布病的筛查和布鲁氏菌的快速检测中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2020 Vol. 31 (6): 695-69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145KB] ( )
699 李存香, 张青雯, 辛有全, 祁芝珍, 金星, 冯建萍, 李胜, 吴海莲, 赵海红, 代瑞霞
携带噬菌体的鼠疫耶尔森菌菌落形态研究
目的 研究携带鼠疫噬菌体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的菌落形态,为准确快速判定鼠疫病原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赫氏平板划线法和/或抗鼠疫噬菌体血清平板法培养携带鼠疫噬菌体的鼠疫菌,通过肉眼和光学显微镜观察鼠疫菌菌落形态和菌群形态。结果 2个样本中既含有正常鼠疫菌,又含有携带鼠疫噬菌体的菌株。显微镜下观察发现,非典型菌落因含有噬菌体较正常鼠疫菌小,其生长缓慢或者不生长。结论 经抗鼠疫噬菌体血清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在光学显微镜下可鉴定典型鼠疫菌和非典型鼠疫菌菌落形态。该方法简单、快速、直观、经济,对鼠疫疑难病原体的鉴定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2020 Vol. 31 (6): 699-701 [摘要] ( ) [HTML 1KB] [ PDF 955KB] ( )
702 刘杰, 李晓宁, 江毅民, 梁雪莹, 陈宗遒, 贺征, 甘露, 胡来贵, 罗雷
吡丙醚、S–烯虫酯对楼宇地下车库集水井致倦库蚊幼蚊羽化抑制效果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研究吡丙醚水乳剂、S-烯虫酯颗粒剂、S-烯虫酯微胶囊悬浮剂3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对楼宇地下车库集水井致倦库蚊幼蚊羽化抑制效果,为幼蚊控制提供科学选用依据。方法 2019年在广州市某小区楼宇地下车库集水井投放吡丙醚水乳剂、S-烯虫酯颗粒剂和S-烯虫酯微胶囊悬浮剂控制致倦库蚊,用勺舀法在投药后第3、7、14、21和28天分别采集集水井中幼蚊、蛹带回实验室观察羽化情况。结果 投药后第3天经吡丙醚水乳剂、S-烯虫酯颗粒剂和S-烯虫酯微胶囊悬浮剂处理集水井中致倦库蚊幼蚊羽化率均明显低于对照集水井中致倦库蚊幼蚊羽化率(吡丙醚水乳剂:χ2=176.414,P<0.001;S-烯虫酯颗粒剂:χ2=13.268,P<0.001;S-烯虫酯微胶囊悬浮剂:χ2=34.784,P<0.001),吡丙醚水乳剂处理的集水井中致倦库蚊幼蚊羽化率从投药后第3~28天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S-烯虫酯颗粒剂处理的集水井中致倦库蚊幼蚊羽化率从投药后第3~21天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S-烯虫酯微胶囊悬浮剂处理的集水井中致倦库蚊幼蚊羽化率从投药后第3~14天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结论 吡丙醚水乳剂、S-烯虫酯颗粒剂、S-烯虫酯微胶囊悬浮剂均能很好地降低楼宇集水井中致倦库蚊幼蚊的羽化率。其中吡丙醚水乳剂因半衰期相对较长,控制效果持续时间较长;而烯虫酯半衰期短,控制效果持续时间较短,但适合在环保要求较高场所使用。
2020 Vol. 31 (6): 702-70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662KB] ( )
706 唐振强, 樊金星, 刘吉起
河南省2019年病媒生物监测报告
目的 了解2019年河南省病媒生物种群构成、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为病媒生物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年河南省病媒生物监测工作中,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1-12月单月监测;蚊虫监测采用诱蚊灯法,5-10月监测;蝇类采用诱蝇笼法,4-10月监测;蜚蠊采用粘捕法,1-12月单月监测。使用Excel 2010软件收集、整理数据,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9年河南省鼠类捕获率为0.44%,小家鼠为优势种;居民区、特殊行业和农村自然村捕获率分别为0.50%、0.32%和0.51%。蚊类平均密度为7.58只/(灯·夜),淡色库蚊为河南省优势种,其中牛棚和猪圈的蚊密度较高,分别为10.75和16.48只/(灯·夜)。蝇类平均密度为5.95只/笼,家蝇为河南省优势种,农贸市场蝇密度最高,为6.55只/笼。蜚蠊平均密度为0.14只/张,德国小蠊为优势种。结论 掌握了2019年河南省病媒生物种群构成、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为河南省病媒生物防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0 Vol. 31 (6): 706-709 [摘要] ( ) [HTML 1KB] [ PDF 438KB] ( )
710 陶晓颖, 赵欣, 涂涛田
重庆市沙坪坝区2017-2019年成蚊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重庆市沙坪坝区成蚊密度、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规律,为蚊虫防控提供建议和决策依据。方法 2017-2019年每年的4-11月采用诱蚊灯法捕获成蚊,计算成蚊密度;采用Levene检验对各年度成蚊密度方差齐性进行检验;采用多配对样本的Friedman检验对各年度成蚊密度季节消长情况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对不同生境成蚊构成比进行比较。结果 沙坪坝区主要蚊种有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骚扰阿蚊、白纹伊蚊和中华按蚊,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2017-2019年共捕获成蚊6 076只,成蚊总密度为12.66只/(灯·夜)。其中,农村牲畜棚的成蚊密度最高为42.50只/(灯·夜),其次是农户为10.18只/(灯·夜)。各类生境蚊种均以致倦库蚊为主,其构成比均>77.00%。2017-2019年成蚊密度最高峰均在6月,其中2018年6月成蚊密度最高,为64.20只/(灯·夜)。结论 重庆市沙坪坝区成蚊密度特征及季节消长情况与当地气候、生境类型、蚊虫控制活动开展情况相关。建议全区在每年的5-9月开展环境治理、成蚊灭杀,且重点整治对象为农村牲畜棚和农户,并将成蚊密度和蚊媒传染病进行关联分析。
2020 Vol. 31 (6): 710-713 [摘要] ( ) [HTML 1KB] [ PDF 643KB] ( )
714 赵朝珍, 邹金甫, 卿敏, 田洪瑞, 钱薇萍
四川省南充市白纹伊蚊成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研究
目的 研究南充市白纹伊蚊成蚊对4种常用卫生杀虫剂的抗性水平,为白纹伊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年6-7月,在南充市5个区(县)采集白纹伊蚊幼蚊,实验室饲养繁殖1~2代后,选择羽化后3~5 d未吸血雌蚊,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药膜接触筒法测定其抗药性。结果 将白纹伊蚊成蚊暴露于0.4%高效氯氰菊酯、0.1%溴氰菊酯、0.5%马拉硫磷、0.05%残杀威各1 h,24 h死亡率分别为61.49%~76.00%、22.91%~53.74%、88.00%~100%和95.24%~100%,对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呈现抗药性,对马拉硫磷和残杀威呈现敏感或可疑抗药性。结论 四川省南充市白纹伊蚊成蚊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已经产生抗药性,对马拉硫磷和残杀威仍较敏感。应加强白纹伊蚊成蚊抗药性监测,科学合理地使用杀虫剂,预防或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2020 Vol. 31 (6): 714-717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519KB] ( )
718 侯银续, 林浩飞, 王玮, 陈李, 袁华玲, 吴磊, 王海波, 张家林, 黄发源
安徽省黄山市2017-2018年室内蜚蠊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全面了解安徽省黄山市室内蜚蠊的侵害状况、密度、种群结构、生境分布特征及季节消长趋势,为病媒生物防制和卫生城市创建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及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粘捕法于2017年8月至2018年11月,在黄山市屯溪区、黄山区、汤口镇和旅游风景区的宾馆、餐饮店、农贸市场、超市、医院、居民区(农村居民区和城镇居民区)6类生境171家单位1 297间房间,对蜚蠊的种类、密度、时空分布及侵害率等指标进行监测。用Excel 2013软件对密度、侵害率等参数计算整理,采用SPSS 20.0软件对蜚蠊监测密度与日平均气温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不同生境蜚蠊侵害率进行χ2检验。结果 共布放粘蟑盒1 300余张,有效粘蟑盒1 254张,阳性房间309间,捕获蜚蠊13 014只。黄山市室内蜚蠊侵害率为23.82%,蜚蠊粘捕率为24.64%,蜚蠊密度10.38只/张,密度指数为42.12只/张。其中德国小蠊12 640只,占比为97.12%,为优势种;黑胸大蠊369只,占比为2.84%,为常见种;其他种类蜚蠊占0.04%。雄虫在种群中占比为9.95%,雌虫占比为12.86%,若虫占比为77.19%。黄山市蜚蠊的密度高峰期在7-9月,其中8月最高,为38.07只/张,侵害率为21.92%,蜚蠊密度与监测当日平均气温间呈正相关关系(r=0.709,P=0.022)。黄山市室内蜚蠊侵害较为严重的生境类型是农贸市场(43.65%)、餐饮店(33.68%)和超市(30.03%)等场所,6类场所室内蜚蠊侵害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260,P<0.001),居民区、医院的蜚蠊侵害率与其他生境中的蜚蠊侵害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宾馆与餐饮店、农贸市场的蜚蠊侵害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黄山市室内蜚蠊侵害较为严重,德国小蠊为优势种,为快速增长型种群。农贸市场、超市、餐饮店和宾馆等生境中蜚蠊侵害较为严重,需引起足够重视,应加强蜚蠊监测和科学防制工作。
2020 Vol. 31 (6): 718-721 [摘要] ( ) [HTML 1KB] [ PDF 662KB] ( )
722 钟雪珊, 刘志明, 彭剑泉, 梁戈阳, 饶思惠, 黄亮宇
广州市越秀区登革热疫点核心区居民楼天台伊蚊孳生情况调查
目的 掌握广州市越秀区登革热疫点核心区居民楼天台伊蚊孳生情况,为媒介伊蚊科学监测和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调查越秀区登革热疫点核心区居民楼天台基本情况、伊蚊孳生情况,运用EpiData 3.0软件录入数据,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方法比较不同天台伊蚊孳生阳性率的差异,同时用logistic分析方法分析天台伊蚊孳生阳性率的影响因素。结果 在414个楼宇天台中,共发现有伊蚊孳生的天台154个,阳性率为37.20%,其容器指数为34.27%(439/1 281)。高楼层与低楼层其天台伊蚊孳生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39,P=0.360)。被用作其他用途的天台伊蚊孳生阳性率(122/295,41.36%)明显高于非用做其他用途的阳性率(32/119,26.89%)(χ2=7.595,P=0.006)。在天台栽培花草或蔬菜、围建居住、堆放杂物等均可增加天台伊蚊孳生的风险。阳性孳生主要以储水或闲置容器为主,占47.61%(209/439),其次是水生植物(107/439,24.37%)、垃圾杂物(84/439,19.13%)和其他(39/439,8.88%)。结论 天台是伊蚊孳生非常重要但是容易被忽视的环境,在制定蚊媒控制措施与效果评价时,应同时关注天台环境蚊虫孳生情况。
2020 Vol. 31 (6): 722-72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721KB] ( )
726 郑艳娟, 虎明明, 刘媛媛, 吴建华, 谭玉臻
银川市2016-2019年蜚蠊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银川市2016-2019年蜚蠊侵害率及季节消长动态,为制定蜚蠊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在银川市辖的6个县(市、区)各设置1个监测点,于每年的单月中旬采用粘捕法对农贸市场、超市、宾馆、医院和居民区等环境场所开展蜚蠊密度和侵害率监测。结果 2016-2019年共捕获蜚蠊12 690只,均为德国小蠊,4年平均密度为0.82只/张、密度指数为9.66只/张、侵害率为8.41%。不同年度蜚蠊密度及侵害率以2018年最高,分别为0.95只/张和10.20%,2019年最低,分别为0.67只/张和7.21%。不同县(市、区)蜚蠊密度、侵害率均以金凤区最高,分别为1.49只/张和15.80%,其次是兴庆区,分别为1.47只/张和10.15%,贺兰县密度最低为0.11只/张,永宁县侵害率最低为4.33%。蜚蠊密度季节消长变化趋势接近双峰曲线,侵害率消长变化趋势接近单峰曲线,最高峰均分布在9月。不同环境场所蜚蠊密度、侵害率排序均以农贸市场最高,分别为2.86只/张和18.06%,居民区次之,分别为1.16只/张和17.68%,宾馆最低,为0.07只/张和2.51%。结论 加强各类环境场所蜚蠊监测和防制工作,结合蜚蠊季节消长趋势,在密度高峰期前采取综合措施,以达到降低蜚蠊密度和控制疾病的目的。
2020 Vol. 31 (6): 726-729 [摘要] ( ) [HTML 1KB] [ PDF 685KB] ( )
730 茅蓉, 金安宝, 吴益康
浙江省嘉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犬伤门诊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分析与思考
目的 加强基层医院犬伤门诊建设与管理,进一步规范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方法 收集2009-2019年期间嘉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犬伤门诊资料,运用Excel 2007软件处理监测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出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中存在的问题。结果 嘉兴市CDC犬伤门诊暴露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11年共接诊暴露者66 059例,男女性别比为0.93:1。7-8月为暴露高峰,82.50%的暴露者在24 h内及时就诊。Ⅲ级暴露者中人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联合注射率由2009年的10.02%逐年上升至2019年的63.42%,平均注射率为41.91%。存在犬伤门诊硬件设施落后,专职执业医师配备不足,问诊信息不详尽,知情同意不到位,暴露处置欠规范,暴露者依从性不高,重症患者转送机制不畅通,信息化管理薄弱,以及对暴露者的健康教育以及心理辅导缺位等问题。结论 嘉兴市CDC由原来的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承担单位转型为对基层医院的技术管理和指导单位,基层医院需加强犬伤门诊基础建设,配备足够数量的具有相应资质的犬伤门诊专职医务人员,加强信息化建设,优化犬伤门诊服务制度。
2020 Vol. 31 (6): 730-73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991KB] ( )
735 张景山, 龙政, 王紫鉴, 肖文静, 王群, 赵宏群
高通量半自动化细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体系的构建
目的 建立高通量、半自动化细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体系,满足基于基因组序列的细菌性病原体监测的需求。方法 使用自动化液体处理器、可丢弃性机械手枪头、96孔板型核酸提取试剂盒、自动测序文库构建系统以及测序仪,实现细菌基因组序列测定的半自动化。结果 机械手枪头与加样孔底的距离、液体混合速度和每次混匀液体的体积比3个因素与样品之间的交叉污染密切相关,机械手枪头与加样孔底的距离为2 mm、液体混合速度为全速的15%、每次混匀液体的体积比为50%时污染率为0。与手工方法相比,高通量半自动化细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体系的工作效率提高了4倍。结论 建立的高通量、半自动化细菌基因组序列测定体系,能够满足基于基因组序列的细菌性病原体监测的需求。
2020 Vol. 31 (6): 735-737 [摘要] ( ) [HTML 1KB] [ PDF 394KB] ( )
综述
738 李文, 李贵昌, 刘小波, 刘起勇, 鲁亮
恙虫病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性媒介生物传染病,经恙螨幼虫叮咬传播。恙虫病威胁全球超过10亿人的健康,是亚太地区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恙虫病负担较严重的国家之一,近年来恙虫病流行区域和感染人数均存在增加趋势。随着以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3S”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学者也将此技术应用于恙虫病的空间流行规律研究中。该文主要介绍国内外恙虫病流行的流行特征及时空动态趋势,影响恙虫病流行的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重点介绍空间统计学和地理信息技术在恙虫病流行病学研究中的作用,为进一步开展恙虫病流行病学研究和恙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2020 Vol. 31 (6): 738-743 [摘要] ( ) [HTML 1KB] [ PDF 744KB] ( )
744 王东, 张晓, 李传霞, 辛正
烟碱乙酰胆碱受体作用剂在卫生害虫防治领域的应用及展望
烟碱乙酰胆碱受体作用剂不仅应用于农业害虫防治,还对卫生害虫有着优良的杀灭效果。随着“高蜂毒”问题逐渐被重视,吡虫啉、噻虫嗪等传统杀虫剂的发展陷入瓶颈期,而改变使用方式是传统杀虫剂走出困境的出路之一。该文论述了烟碱乙酰胆碱受体作用剂的发展历史、目前困境、卫生领域的应用现况和新产品的开发情况,阐明了该类杀虫剂在卫生害虫防治方面的应用前景。
2020 Vol. 31 (6): 744-74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708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