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3-8280 CN 10-1522/R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办
http://www.bmsw.net.cn/images/1003-8280/images/top-banner1.jpg|#|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http://www.bmsw.net.cn/images/1003-8280/images/top-banner2.jpg|#|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http://www.bmsw.net.cn/images/1003-8280/images/top-banner3.jpg|#|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http://www.bmsw.net.cn/images/1003-8280/images/top-banner4.jpg|#|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中文版
|
English
Toggle navigation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首页
期刊简介
编委会
投稿指南
稿件要求
编辑部工作流程
版面费及发票事宜
期刊浏览
期刊订阅
学术资讯
下载中心
广告合作
联系我们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专题
往期精彩专题回顾+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导出引用
EndNote
Ris
BibTeX
显示/隐藏图片
Select
2019年全国臭虫监测报告
任东升, 吴海霞, 修朋程, 宋秀平, 岳玉娟, 鲁亮, 刘起勇
摘要
(
493
)
PDF
(313KB)(
1175
)
可视化
目的
了解我国臭虫的发生情况,为臭虫发生的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2019年我国病媒生物监测中臭虫监测数据,比较不同省份、不同环境类型中臭虫的发生情况。
结果
2019年共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臭虫现场监测和/或电话调查工作,现场共调查1 351个单位,有臭虫的单位10个,阳性率为0.74%;共调查13 589间房间(标准间),臭虫阳性房间31间,阳性率为0.23%;对212家专业机构(杀虫公司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电话调查,处理/咨询过臭虫的有11家,占调查总数的5.19%。
结论
臭虫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工地宿舍、工厂宿舍、学校宿舍、旅馆是臭虫发生比较多的环境。
2020, 31 (4): 423-42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4.008
Select
2019年全国蜱类监测报告
吴海霞, 刘小波, 岳玉娟, 任东升, 王君, 赵春春, 李贵昌, 赵宁, 宋秀平, 刘起勇
摘要
(
518
)
PDF
(2016KB)(
1435
)
可视化
目的
了解我国人居环境及家畜寄生蜱类的密度和活动规律,为蜱及蜱传疾病的风险评估和科学有效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2019年我国病媒生物监测体系中45个监测点的蜱类监测数据,分析优势蜱种类,比较不同生境和宿主、不同省份蜱类密度差异及季节消长规律。
结果
2019年检获蜱类中,以血蜱属种类检获次数最多,寄生血蜱和游离血蜱捕获次数分别占捕获蜱总次数的57.31%和95.56%;不同宿主动物中,羊、牛的蜱指数较高,分别达3.06和2.72,农村和城市的犬均捕获到蜱;农村外环境捕获的蜱密度(0.83只/布旗·100 m)高于景区环境(0.32只/布旗·100 m);开展监测的不同月份中,寄生蜱指数和游离蜱密度季节消长曲线均呈双峰型,寄生蜱上半年密度较高,至7月后下降,游离蜱6月密度最高。
结论
2019年蜱类监测结果显示血蜱属种类较为常见;牛、羊是蜱的优势宿主动物,而犬作为与人接触密切的家养动物,其蜱感染情况应予以关注;农村外环境是蜱的优势生境;上半年是蜱的活动高峰时段;蜱的防控应针对上述重点种类、宿主、生境和季节而进行。
2020, 31 (4): 417-42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4.007
Select
2019年全国蜚蠊监测报告
岳玉娟, 任东升, 吴海霞, 刘小波, 赵宁, 郭玉红, 李贵昌, 王雪霜, 宋秀平, 王君, 鲁亮, 刘起勇
摘要
(
512
)
PDF
(659KB)(
1317
)
可视化
目的
了解我国人居及周边环境蜚蠊的种类、密度和时空特征,分析粘捕法和目测法的监测结果,为蜚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2019年我国病媒生物监测国家级监测点蜚蠊数据,采用Excel 2013软件分析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不同省份、不同时间的蜚蠊分布特征。
结果
2019年粘捕法监测结果表明,蜚蠊粘捕率为5.45%,侵害率为5.25%;德国小蠊占绝对优势,占捕获总数的95.65%,美洲大蠊占2.42%,其他蜚蠊占1.93%。目测法监测结果表明,蜚蠊成若虫侵害率为3.63%,其中小蠊的侵害率为3.07%,大蠊的侵害率为1.28%。农贸市场和餐饮行业蜚蠊侵害率高。蜚蠊侵害率南方高,北方低。粘捕法监测的蜚蠊侵害率为目测法的1.45倍。
结论
2019年全国蜚蠊监测结果,有利于对蜚蠊重点物种、重点环境、重点区域及关键时间开展针对性防控工作。
2020, 31 (4): 412-41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4.006
Select
2019年全国蝇类监测报告
王雪霜, 吴海霞, 刘起勇
摘要
(
496
)
PDF
(1907KB)(
1335
)
可视化
目的
了解我国2019年住区蝇类的发生情况,为可持续防控提供参考。
方法
整理2019年我国蝇类监测笼诱法捕获的蝇类数据,分析各蝇种在不同生境、不同省份的密度分布及消长规律,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9年捕获蝇类密度较高的依次为家蝇、丝光绿蝇、麻蝇和厩腐蝇,密度分别为1.31、0.83、0.82和0.53只/笼;农贸市场蝇类总密度最高,为5.78只/笼;蝇类总密度高峰发生在6-8月,优势蝇种中,家蝇、丝光绿蝇和麻蝇的消长趋势与蝇类总密度趋势相似。
结论
2019年蝇类监测数据表明,家蝇仍是我国住区蝇类优势蝇种,其高峰期为6-8月,以农贸市场危害最严重。
2020, 31 (4): 407-41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4.005
Select
2019年全国媒介伊蚊监测报告
刘小波, 吴海霞, 郭玉红, 岳玉娟, 宋秀平, 赵宁, 任东升, 王君, 李贵昌, 刘起勇
摘要
(
527
)
PDF
(2069KB)(
1437
)
可视化
目的
分析2019年我国23个项目省(自治区、直辖市)媒介伊蚊监测数据,为登革热为代表的媒介伊蚊传播疾病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我国上述各监测地区媒介伊蚊监测点的媒介伊蚊幼蚊及成蚊监测数据,利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登革热进行初步的风险评估。
结果
2019年我国平均布雷图指数(BI)为3.56,平均诱蚊诱卵指数(MOI)为4.89。浙江、海南、福建省监测期内重点月份平均BI > 10,云南省监测期内重点月份部分监测点BI > 5。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监测期内重点月份MOI > 5。江西、安徽、重庆、湖南、河南、四川和湖北省(自治区)监测期内绝大多数月份BI > 5,湖南省6-8月、贵州省7-9月MOI > 5,达到登革热传播风险。河北省监测期内BI > 10,陕西省7-8月、山东省8-9月BI > 5。广西、福建和江苏省(自治区)监测期内大部分月份,湖北省6-7月,陕西和四川省9月成蚊密度(帐诱指数)超过2只/(顶·h)。
结论
2019年我国绝大多数项目省(自治区、直辖市)媒介伊蚊密度超过登革热传播或暴发阈值,登革热本地传播及暴发风险高。建议各地持续加强媒介伊蚊监测和风险评估,促进我国媒介伊蚊可持续精准控制,预防控制媒介伊蚊传播疾病的暴发流行。
2020, 31 (4): 401-40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4.004
Select
2019年全国媒介蚊虫监测报告
赵宁, 郭玉红, 吴海霞, 刘小波, 岳玉娟, 任东升, 李贵昌, 宋秀平, 鲁亮, 刘起勇
摘要
(
1157
)
PDF
(2254KB)(
2189
)
可视化
目的
了解我国2019年蚊媒种类、构成、密度、分布、季节消长等特征,为蚊媒传染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9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8个监测点蚊媒监测数据。成蚊监测采用诱蚊灯法和双层叠帐法,幼蚊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勺捕法和路径法。成蚊每月监测2次,幼蚊每月监测1次。应用Excel 2013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
结果
2019年全国蚊虫总平均密度为9.81只/(灯·夜)。蚊种构成显示,淡色/致倦库蚊占捕获总数的57.73%,其他依次为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分别占20.27%、12.22%、2.29%和0.02%。内蒙古、湖北、青海、云南和湖南省(自治区)蚊密度较高,分别为22.60、21.72、17.14、12.71和10.18只/(灯·夜)。诱蚊灯法、双层叠帐法、勺捕法和路径法蚊虫季节消长结果均显示,蚊虫活动的高峰期在6-9月,最高峰值在7或8月。布雷图指数法的幼蚊季节消长分析结果显示,媒介伊蚊幼蚊密度高峰期在4-9月。不同生境捕获成蚊密度以牲畜棚最高为36.29只/(灯·夜);不同生境捕获幼蚊布雷图指数以废旧轮胎厂最高为19.25。
结论
库蚊为我国蚊虫优势蚊属。建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于每年4月开始实施杀灭越冬蚊虫、环境治理等蚊媒防控措施。2020年蚊媒防控工作要重视居民区、废旧轮胎厂和废旧物品处蚊虫孳生地的及时清理,做到从源头预防和控制蚊媒传染病。
2020, 31 (4): 395-40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4.003
Select
2019年全国鼠类监测报告
李贵昌, 王玉姣, 鲁亮, 吴海霞, 郭玉红, 刘小波, 孟凤霞, 任东升, 岳玉娟, 刘起勇
摘要
(
727
)
PDF
(4649KB)(
1663
)
可视化
目的
分析我国2019年全国鼠类监测数据,为提高全国鼠类监测工作质量和制定科学的鼠类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设置89个地市作为监测点,采用夹夜法、笼夜法和粘鼠板法,选择3种生境,每2个月1次连续监测鼠类。收集和整理监测数据,分析鼠种构成、分布和密度季节消长。
结果
2019年共捕获鼠类4 317只,总鼠密度为0.78只/100夹(笼/板)。笼夜法捕获鼠密度最高,其次是粘鼠板法。褐家鼠、小家鼠和黄胸鼠分别占捕鼠总数的47.30%、27.89%和12.55%。3种监测生境以农村居民区鼠密度最高。全年各月份鼠密度呈先升后降,5月密度最高。
结论
2019年全国监测点鼠密度、鼠种构成及季节消长与2005-2016年监测结果相比均差别不大。各地应根据本地历年监测结果评估风险,制定控制策略。
2020, 31 (4): 389-39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4.002
作者投稿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杂志二维码
下载排行
近期热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