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目录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21 Vol.32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气候变化对中国媒介生物传染病的影响及应对——重大研究发现及未来研究建议
刘起勇
摘要570)      PDF (682KB)(1675)   
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对媒介生物及其传播疾病流行产生影响,严重威胁人群健康。该文基于目前研究总结了气候变化对我国媒介生物及其传染病的影响,发现温度、湿度和降雨量等气象因素对媒介生物种群数量、密度、分布以及媒介生物传染病的时空动态、流行频率和强度等产生了显著影响,并存在时空异质性。气候变化驱动我国登革热等媒介生物传染病流行区向西向北显著扩展、流行频率和强度显著增加,且随着气候继续变暖未来流行强度和风险人群将加速增加。针对气候变化等导致的媒介生物传染病新挑战,开展的适应性策略和措施研究,提供了“自上而下”行政干预和“自下而上”社区媒介综合治理相结合的应对方案。基于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策略的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病媒控制对策2017-2030”,对媒介生物传染病防控提出了具体目标和要求。未来,我国亟待在该策略指引下,加强经费投入,注重高端人才培养,完善针对气候变化的媒介生物及相关疾病监测系统,加强风险评估、预测预警、防控策略和干预措施研究,为有效应对气候敏感媒介生物传染病新挑战,保护脆弱人群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持续创新的精准策略和措施。
2021, 32 (1): 1-1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1.001
云南省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跨境传播、本地流行、发展趋势及对策
张海林
摘要430)      PDF (827KB)(1994)   
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均为全球性分布的重要蚊媒病毒病,二者具有较为相似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主要传播媒介均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2013-2019年位于云南省的中国-缅甸(中缅)、中国-老挝(中老)边境地区每年都发生登革热本地流行,2019年中国-越南(中越)边境地区也发生登革热本地流行,2019年中缅边境(瑞丽市)首次发生基孔肯雅热本地流行,来自缅甸、老挝、泰国和/或越南的输入性病例是引起云南省这2种蚊传疾病本地流行的主要原因。云南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适于媒介伊蚊的孳生繁殖,也适于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的传播,该地区仍然存在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再次流行或大流行的风险,并有可能形成地方性流行以及引发登革热重症病例。当前急需开展病原体溯源、疫源地调查、临床学、人群抗体水平以及媒介伊蚊可持续控制的深入研究;同时,防范跨境传播,防蚊灭蚊以及中缅、中老、中越的双方边境地区联防联控是当前亟待加强的重点防控工作。
2021, 32 (1): 12-2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1.002
基于泰勒幂法则的诱蚊灯抽样模型研究
周毅彬, 朱江, 冷培恩, 吴寰宇
摘要335)      PDF (630KB)(967)   
目的 建立基于泰勒幂法则(Taylor’s power law)的诱蚊灯抽样模型。 方法 2019年4-11月在上海市15个区,每旬共设置229个CO 2诱蚊灯监测点对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密度进行监测,以此数据建立每旬每个蚊种的蚊密度样本均数( x)与方差( s 2)的泰勒幂法则幂函数方程 s 2= a× xb,将结果代入样本量计算公式,建立 n= t 2× a× xb -2× D -2的抽样模型,计算在95%可信区间(95% CI)条件下,上海市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种群开展诱蚊灯密度监测或调查研究所需的抽样单元数。 结果 淡色库蚊的泰勒幂方程拟合结果: a=5.847 8, b=1.525 4, R 2=0.911 1( P<0.001);白纹伊蚊泰勒幂方程拟合结果: a=3.668 2, b=1.302 6, R 2=0.962 0( P<0.001)。拟合结果与 t分布概率值及相对精度 D值组合,构成抽样模型。结果显示,在2019年5月上旬至11月中旬间,95% CI条件下,除4月上旬和下旬外,其余时间淡色库蚊的抽样相对精度 D值均<0.35,其中5月下旬至8月下旬均<0.25;7月上旬至10月上旬,以及10月下旬白纹伊蚊抽样相对精度 D值在0.25~0.35之间,其余时间 D值均>0.35。 结论 该抽样模型具备实用意义,可以据此估算诱蚊灯监测的最佳样本含量。目前上海市的CO 2诱蚊灯监测方法,淡色库蚊的相对精度高于白纹伊蚊,若要提高白纹伊蚊抽样相对精度需增加诱蚊灯数量。
2021, 32 (1): 21-2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1.003
胺菊酯与呋虫胺对德国小蠊的联合毒力测定
刘育超, 李娅蕾, 张佳伟, 王宗庆
摘要444)      PDF (533KB)(983)   
目的 研究2种药剂复配对德国小蠊的杀蟑活性,筛选对德国小蠊防治具有增效作用的复配药剂配方。 方法 通过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求得毒力回归方程和半数致死浓度(LC 50),以共毒因子法和共毒系数法评价胺菊酯和呋虫胺对德国小蠊的联合杀蟑活性及筛选最佳配比。 结果 胺菊酯与呋虫胺对德国小蠊雄成虫处理后72 h的LC 50值分别为1 376.86和3.97 mg/L,胺菊酯与呋虫胺以质量比为231:1~3 123:1混合具有明显增效作用,最佳质量配比为360:1,对德国小蠊处理后72 h的共毒系数为190.09,LC 50值为366.70 mg/L。 结论 胺菊酯和呋虫胺复配对德国小蠊的防治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2021, 32 (1): 26-2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1.004
成簇的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技术在鼠疫菌基因分型中的应用
王海峰, 陈永明, 周松, 牛艳芬, 杨晓燕, 张懿晖, 刘广, 杜国义, 刘合智, 史献明
摘要330)      PDF (705KB)(1050)   
目的 针对分离自内蒙古高原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进行DNA成簇的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分型,对比同一类型疫源地,不同地区分离的菌株基因型,建立沙鼠鼠疫疫源地鼠疫菌株的CRISPR基因库,为疫情的追溯和流行病学分析奠定基础。 方法 应用3对CRISPR引物(YPa、YPb、YPc)将实验菌株DNA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并测序,然后将所测得CRISPR序列与文献最新报道的CRISPR Dictionary比对,找出CRISPR spacer阵列,确定基因型别,最后用Bionumerics 7.6软件制作聚类图,分析其进化关系。 结果 33株鼠疫菌共发现9种spacer,包括4种YPa(a1、a2、a3、a56)、2种YPb(b1、b2)和3种YPc(c1、c2、c3),经比对所有菌株被归为1个CRISPR基因簇(Cb2),2个基因型,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鄂托克旗和杭锦后旗菌株为1个新基因型,命名为2'型(a1-a2-a3-a56,b1-b2,c1-c2-c3),内蒙古乌拉特前旗、河北省康保县和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的菌株均为基因1型(a1-a2-a3,b1-b2,c1-c2-c3)。 结论 鼠疫菌在内蒙古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整体上遗传稳定,归于1个基因簇,但是也存在一些微进化,体现在不同地区的菌株有不同的基因型。
2021, 32 (1): 30-3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1.005
德国小蠊在低温胁迫下的转录组研究
张雅明, 陈宏宇, 张文佳, 王玥, 于洋, 陈曲
摘要382)      PDF (530KB)(979)   

目的 研究德国小蠊在低温胁迫下的转录组及低温应答基因的功能富集类别和代谢通路,推测其低温应答分子机制,完善德国小蠊温度适应分子机制。方法 试虫为本实验室饲养,以25℃恒温培养箱环境为对照,对4℃低温处理2 h的德国小蠊成虫进行转录组测序,识别差异表达基因,利用Gene Ontology Database基因功能富集数据库和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基因及基因组京都信息数据库对基因功能富集和代谢途径进行分析。结果 共得到44 589 020个“读序”,计算后表明低温应答上调表达基因332个、下调表达基因371个。低温应答基因功能富集为27个类别和35个KEGG代谢途径,基因分类包括羧酸代谢、胁迫应答反应、碳水化合物代谢、神经递质分泌、碳酸盐脱水酶活性、氧化还原酶活性、裂解酶活性、丙酮酸脱氢酶活性、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水运输、非生物胁迫反应、通道活性、多细胞组织过程、肌膜、质膜、类固醇激素反应、有机物质应答反应、外肽酶、蛋白质代谢、“P-P水解”驱动蛋白跨膜转运蛋白活性、ER靶向蛋白质、水解酶活性、营养储存活性、转移酶活性、金属羧肽酶活性、脂质转运蛋白活性和细胞分裂等方面。结论 德国小蠊可能从羧酸代谢、胁迫应答等27个方面应对低温胁迫,为完善德国小蠊温度应答和耐受分子机制提供了依据。

2021, 32 (1): 34-3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1.006
湖北省2019年登革热疫情特征及媒介伊蚊调查分析
黄丹钦, 刘力, 陈琦, 吴杨, 刘漫, 熊进峰
摘要365)      PDF (475KB)(1056)   
目的 分析2019年湖北省登革热疫情特征及媒介伊蚊监测数据,为制定有效的登革热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和双层叠帐法监测媒介伊蚊幼蚊和成蚊密度,采用Excel 2016软件处理登革热病例和蚊媒监测数据并绘制图表。 结果 共报告登革热病例233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30例;除神农架林区外,其余16个市(州)均有登革热病例报告;全年均有病例报告,病例高峰为6-11月,87.12%为输入性病例(203例),且81.36%的境外输入病例来自柬埔寨(144例);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20~54岁(193/233,82.83%),职业以农民为主(73/233,31.33%),其次为家务及待业(41/233,17.60%),男女性别比例为3.02:1,患者发病后平均就诊时间为6 d。白纹伊蚊密度高峰期在6-10月。 结论 2019年湖北省登革热疫情主要是由输入病例引起的本地暴发疫情,建议相关部门进一步做好媒介伊蚊和病例监测工作,为当地登革热防控措施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2021, 32 (1): 38-4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1.007
河北省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鼠体蚤与气象因素关系分析
牛艳芬, 刘合智, 张懿晖, 康东梅, 刘广, 王海峰, 闫东, 陈永明, 周松, 杜国义
摘要334)      PDF (508KB)(976)   
目的 探讨河北省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鼠体寄生蚤与气象因素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01-2013年河北省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鼠体寄生蚤类的监测数据和同期降雨量、气温和湿度等气象资料,按照四分位间距将降雨量、平均气温和平均相对湿度分为4组,比较不同组间混合鼠体的染蚤率和蚤指数的差异;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索气象因素与鼠体染蚤率和蚤指数的关联性。 结果 不同降雨量和平均气温组间鼠体染蚤率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1.031、20.212, P<0.05),降雨量>60.40 mm和平均气温>18.20℃时,鼠体染蚤率最高;不同降雨量、平均气温组和平均相对湿度组间鼠体蚤指数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8.044、9.254、9.082, P<0.05);当降雨量>60.40 mm、平均气温为13.30~18.20℃和平均相对湿度>64.00%时,鼠体蚤指数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染蚤率与降雨量和平均气温呈正相关( r=0.396、0.547, P<0.05),蚤指数与平均气温呈正相关( r=0.376, P<0.05)。 结论 降雨量、平均气温和平均相对湿度是影响河北省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鼠体染蚤率和蚤指数的重要气象因素,可根据气象条件指导开展针对性的灭蚤防疫工作。
2021, 32 (1): 41-4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1.008
江苏省2008-2018年蚊虫种群消长研究
杨维芳, 张育富, 刘大鹏, 褚宏亮
摘要371)      PDF (1201KB)(1120)   

目的 了解江苏省2008-2018年蚊虫种群的消长情况,为江苏省的蚊虫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江苏省省级监测点2008-2018年采用诱蚊灯法获得的成蚊监测数据,分析城区及农村蚊虫种群消长特征。采用成对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江苏省2008-2018年城区、农村、全省的合计蚊密度分别为7.53、61.26和28.26只/(灯·夜),其中城区蚊密度年际消长总体呈上升趋势,农村及全省蚊密度年际消长总体呈下降趋势。居民区、公园和医院3类城区生境中,公园为优势生境;民房和牲畜棚2类农村生境中,牲畜棚为优势生境,且在5类生境中占绝对优势,蚊密度是其他4类生境的7倍以上。11年中,城区、农村和全省的月份合计蚊密度均呈现单峰型消长,密度最高峰出现在7月,高峰期蚊密度分别为17.81、235.23和101.95只/(灯·夜);蚊虫活动季节各月份农村蚊密度是城区的1.50~13.20倍。江苏省蚊虫主要由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中华按蚊、雷氏按蚊和骚扰阿蚊构成;城区以淡色库蚊为绝对优势种;多数年份农村、全省均以三带喙库蚊为优势种,少数年份以淡色库蚊为优势种。11年中,多数年份农村淡色库蚊密度约是城区的2倍左右,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83,P<0.01);各年中农村三带喙库蚊密度是城区的10倍以上,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783,P<0.01);两优势蚊种密度均表现为单峰型季节消长,高峰期均出现在7月。除优势种外,其他4个蚊种农村的每月合计密度均高过城区。结论 江苏省蚊虫防制成效农村提升明显,城区仍需加强;蚊虫防制要重点关注农村牲畜棚和优势蚊种的防制;白纹伊蚊和骚扰阿蚊的有效监测有待改进。11年的蚊虫总平均密度及月份平均密度,可作为江苏省蚊虫防制工作启动的初步参考。

2021, 32 (1): 45-5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1.009
黑龙江省病媒生物监测点2007-2017年蚊虫监测结果分析
袁爽, 葛涛, 唐磊, 尹世辉, 邢智锋
摘要339)      PDF (621KB)(1072)   
目的 了解和掌握黑龙江省病媒生物监测点蚊虫常见种类、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为蚊媒传染病的风险评估和蚊虫防制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07-2017年黑龙江省病媒生物监测点蚊虫监测数据,比较不同种类、不同环境蚊虫密度差异及季节消长规律,应用Excel 201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07-2017年黑龙江省病媒生物监测点蚊虫平均密度为2.26只/(灯·h);蚊种构成以中华按蚊为主,占捕蚊总数的40.15%;中华按蚊密度最高,达0.91只/(灯·h);牲畜棚蚊密度最高,达6.12只/(灯·h),其次是农户为2.70只/(灯·h);不同蚊种、不同环境蚊虫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均呈单峰曲线,7-8月密度最高。 结论 黑龙江省病媒生物监测点蚊密度除2007年较高外,2008-2017年呈小幅度波浪式下降趋势;优势蚊种为中华按蚊;农村蚊密度较高,是防制的重点地区;7-8月为蚊虫活动高峰期,是采取防制措施的重点时间段。
2021, 32 (1): 52-5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1.010
青海省2017-2019年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杨旭欣, 马丽, 李积权, 田国忠, 薛红梅, 徐立青, 任玲玲, 靳娟, 赵鸿雁, 姜海
摘要363)      PDF (626KB)(1190)   

目的 调查青海省2017-2019年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病学特征和感染来源,为布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青海省2017-2019年布病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特征;对检测阳性的全血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分离鉴定,分析病原学特征。结果 2017-2019年青海省累计报告布病301例,2017年发病率为0.45/10万,2018年为1.81/10万,2019年为2.72/10万,不同年份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421,P<0.05)。301例病例分布在26个县(市、区),排在前3位的是门源(137/301,45.51%)、都兰(30/301,9.97%)和海晏县(25/301,8.31%)。发病年龄最小14岁,最大78岁,男女性别比例为3.63:1。职业分布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农民占31.89%,牧民占25.58%,动物防疫者占20.27%。301例病例中感染方式依次为育肥贩卖(108/301,35.88%)、饲养(97/301,32.23%)、动物防疫(61/301,20.27%)、加工(26/301,8.64%)和食源(9/301,2.99%)。对2018-2019年虎红平板凝集试验、胶体金免疫层析试验、试管凝集试验阳性的37份全血进行培养,培养出8株疑似菌株,培养率为21.62%,8株布鲁氏菌确定为羊种3型。结论 目前羊种3型是青海省人间布病的主要流行菌株,青海省布病流行有增高趋势。建议相关部门加强传染源的管控,对疫情高发人群采取健康促进等防控措施,控制其发生与流行。

2021, 32 (1): 56-5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1.011
浙江省宁波市登革热旧疫点白纹伊蚊越冬卵阳性率及登革病毒携带情况调查
马敏, 杨思嘉, 李保军, 马晓, 葛宝湘, 顾锋, 祝梦雨
摘要292)      PDF (849KB)(1021)   
目的 了解宁波市登革热旧疫点白纹伊蚊越冬卵及其登革病毒携带情况,为登革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8年12月至2019年3月在宁波市海曙区登革热旧疫点的核心区、警戒区和监控区,以及北仑区、慈溪市和宁海县等3个非疫点县(市、区)采集不同积水容器中的积水和积泥,在实验室条件下孵化白纹伊蚊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其登革病毒携带情况,并采用 χ 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白纹伊蚊越冬卵阳性率影响因素。 结果 共采集样本884份,白纹伊蚊越冬卵阳性率为11.99%。不同登革热防控区域、不同积水容器中白纹伊蚊越冬卵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 2=31.227, P<0.001; χ 2=38.044, 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疫点警戒区、监控区和非疫点白纹伊蚊越冬卵阳性率分别是疫点核心区的5.33(95% CI:1.16~24.49)、6.26(95% CI:1.37~28.65)和11.56(95% CI:2.75~48.50)倍。废旧轮胎和植被性容器中白纹伊蚊越冬卵阳性率分别是固定性容器的3.59(95% CI:1.79~7.20)和3.77(95% CI:1.82~7.79)倍。登革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结论 登革热旧疫点警戒区、监控区和非疫点及废旧轮胎和植被性容器属当地白纹伊蚊越冬卵的主要孳生场所或孳生地,建议相关部门在早春及时采取以清除积水为主的防蚊灭蚊工作。
2021, 32 (1): 60-6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1.012
福建省2019年国家级监测点白纹伊蚊密度与抗药性监测分析
章灿明, 李玉伟, 陈斌, 黄婧雯, 黄志余
摘要337)      PDF (642KB)(989)   
目的 了解福建省3个国家级监测点白纹伊蚊密度季节消长及对7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科学制定登革热防控策略和合理使用卫生杀虫剂提供依据。 方法 2019年3-12月,在福建省3个国家级监测点地区,用双层叠帐法和布雷图指数法监测白纹伊蚊密度;用幼虫浸渍法和成蚊接触筒法测定白纹伊蚊对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 结果 福建省3个国家级监测点全年帐诱指数平均为3.93只/(顶·h),布雷图指数(BI)平均为5.75,白纹伊蚊密度高峰在6月,旧轮胎堆放地、废品站、工地帐诱指数分别为3.69、3.77和4.32只/(顶·h),工地帐诱指数最高。各类积水容器中以闲置容器幼蚊阳性率最高,达45.92%。3个国家级监测点白纹伊蚊幼虫对双硫磷敏感,除厦门地区成蚊对马拉硫磷和残杀威敏感外,其余监测点成蚊对溴氰菊酯、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马拉硫磷和残杀威7种常用杀虫剂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 结论 2019年福建省3个国家级监测点白纹伊蚊密度高峰较2018年提前了1个月,对测试的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加强白纹伊蚊密度和抗药性监测,对合理使用杀虫剂,做好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防控,执行“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策略有重要意义。
2021, 32 (1): 65-6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1.013
广东省深圳市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分析
胡静, 刘阳, 张韶华, 秦彦珉, 梁焯南
摘要375)      PDF (500KB)(1033)   
目的 掌握深圳市10个行政区的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情况,了解抗性动态和发展规律,为蜚蠊的药物防制及制定有效的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全国蟑螂防治学组制定的《蟑螂抗药性监测方案(试行)》规定的药膜法,取0.05%的药液2.5 ml置于500 ml透明广口瓶内,滚动广口瓶形成均匀药膜,放入德国小蠊雄性成虫,每隔一定时间观察和记录试虫的击倒情况,使用SPSS 24.0软件计算德国小蠊半数击倒时间(KT 50)。 结果 高效氯氰菊酯在龙岗区为高抗,抗性倍数为11.34倍,在宝安、光明和福田区为中抗,抗性倍数分别为8.79、8.77和8.07倍,其他地区均为低抗;氯菊酯在福田、龙华、宝安、龙岗和罗湖区为高抗,抗性倍数分别为22.26、13.99、14.28、13.01和10.01倍,在坪山区为中抗,抗性倍数为5.51倍,其他地区均为低抗;溴氰菊酯在宝安、龙岗和龙华区为中抗,抗性倍数分别为7.00、6.39和6.02倍,其他地区均为低抗;氯氰菊酯在宝安区为高抗,抗性倍数为19.65倍,在福田区为中抗,抗性倍数为9.42倍,其他地区均为低抗。而各行政区对毒死蜱、乙酰甲胺磷和残杀威均为低抗性。 结论 深圳市德国小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建议对中、高抗性的药物进行停用或限制使用,换用低抗性的毒死蜱、乙酰甲胺磷、残杀威等药物;同时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控制和延缓德国小蠊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
2021, 32 (1): 70-7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1.014
江苏省无锡市2015-2019年白纹伊蚊对5种常用卫生杀虫剂的抗药性发展趋势
邹亚明, 兰策介, 刘蕴华, 游颖琦, 朱丁
摘要309)      PDF (512KB)(863)   
目的 分析无锡市2015-2019年白纹伊蚊对常用卫生杀虫剂的抗药性发展趋势,为合理使用卫生杀虫剂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5-2019年间,按照东、西、南、北、中5个不同的地理方位选取居民区或公园,采用诱卵器法采集白纹伊蚊,带回实验室饲养一代后,采用幼虫浸渍法测定抗药性水平。 结果 2015、2017-2019年白纹伊蚊幼虫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系数分别为101.12、106.90、54.66和26.12,对溴氰菊酯的抗性系数为46.48、63.75、22.39和13.86,对氯菊酯的抗性系数为153.74、66.32、63.79和37.53。2015和2018年,对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菊酯呈高度抗性,2019年下降为中度抗性;2015-2017年,对溴氰菊酯呈高度抗性,2018-2019年下降为中度抗性。2015、2017-2019年白纹伊蚊幼虫对双硫磷的抗性系数为5.98、7.42、10.00和2.35,2018和2019年对仲丁威的抗性系数分别为21.14和5.64。白纹伊蚊幼虫对双硫磷呈现低抗-中抗-敏感的发展趋势,对仲丁威呈低度至中度抗性。 结论 无锡市白纹伊蚊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和氯菊酯呈中度至高度抗性,对双硫磷和仲丁威呈低度至中度抗性,2019年的整体抗性水平呈下降趋势。应合理使用卫生杀虫剂,避免大量使用已产生高度抗性的卫生杀虫剂,采用交替、轮用或混合使用的策略,以有效延缓抗药性的发展。
2021, 32 (1): 74-7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1.015
安徽省芜湖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的抗药性研究
侯银续, 陈李, 钱帮群, 王斐, 安洲, 仝飞, 黄发源
摘要324)      PDF (676KB)(916)   
目的 了解安徽省芜湖市白纹伊蚊的抗药性现状,为制定规范、合理的卫生杀虫剂使用及登革热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敏感基线法中的幼虫浸渍法,将待测药剂用丙酮稀释成系列浓度,不同浓度分别取l ml配制成200 ml水溶液,置入20只4龄幼蚊,24 h后检查死亡数;利用SPSS 20.0软件计算半数致死浓度(LC 50),比较抗性水平。 结果 2018年芜湖市2 760只白纹伊蚊幼蚊对氯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残杀威、马拉硫磷5种杀虫剂的LC 50值分别为0.054 142、0.007 077、0.020 922、0.305 849和0.139 400 mg/L,对氯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残杀威的抗性倍数分别为27.14、17.69、23.27和0.85倍,其中氯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为中度抗性,残杀威为敏感。 结论 芜湖市白纹伊蚊幼蚊对4种常用杀虫剂处于中抗或敏感水平,应减少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使用,轮替使用敏感型杀虫剂,以延缓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
2021, 32 (1): 78-8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1.016
云南省2009-2018年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卢娜, 魏春, 丁春丽, 周兴武, 吴超, 周红宁
摘要318)      PDF (2033KB)(1049)   
目的 分析2009-2018年云南省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时空分布特征,为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云南省2009-2018年的乙脑病例信息,利用Excel 2010软件统计数据并绘制时间分布图,采用ArcGIS 10.6软件绘制空间分布图,使用SaTScan 9.4.2软件分别对空间、时间和时空进行扫描分析。 结果 共有125县(区)报告乙脑病例2 091例。单纯空间分析发现乙脑病例分布主要有5个聚集区,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普洱市、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昭通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和昆明市的33个县(区);单纯时间分析显示病例时间聚集在6-9月;时空分析法显示乙脑病例分布仅聚集在1个区,主要分布在昭通市的大关、永善、盐津、昭阳、水富、绥江、鲁甸、镇雄8个县(区),病例主要发生在8-9月。 结论 云南省2009-2018年的乙脑发病存在时空聚集性,主要聚集在滇东北地区,提示滇东北地区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当地乙脑监测及开展工作。
2021, 32 (1): 81-8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1.017
西藏自治区蚤目分类与区系研究 .中国藏东南栉眼蚤科二新种记述(蚤目:栉眼蚤科)
龚正达, 许翔, 李春富, 文祥兵, 字金荣
摘要286)      PDF (1537KB)(984)   
记述了在中国西藏自治区林芝市首次发现的蚤目栉眼蚤科(Siphonaptera: Ctenophthalmidae)厉蚤属( Xenodaeria Jordan,1932)和纤蚤属( Rhadinopsylla Jordan et Rothschild,1912)各一新种:(1)厚永厉蚤,新种( Xenodaeria houyongi sp.nov.),主要特征是:额鬃由6根骨化较深的刺鬃组成;雌第7腹板后缘的凹陷较小而浅,腹叶宽大并明显长于背叶,背缘明显低于第7气门的高度;受精囊头部腹缘的凹陷位于中点,尾部末端具乳突。模式标本(仅1雌)于2019年12月采自林芝市墨脱县的农耕区(海拔约1 200 m)的长尾大麝鼩体上。(2)林芝纤蚤,新种〔 RhadinopsyllaActenophthalmuslinzhiensis sp.nov.〕,主要特征是:前胸背板栉刺共18根;雄抱握器可动突较直和细长,前、后缘对称;第8腹板腹缘仅具2根鬃;第9腹板后臂端部亚背缘具1列刺形鬃;阳茎钩突端部呈指状。模式标本(仅1雄)于2018年11月采自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镇(海拔约3 000 m)未定名鼠兔体上。
2021, 32 (1): 85-8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1.018
上海市静安区媒介伊蚊网格化监测模式研究
陈红, 黄瑾, 单宁
摘要298)      PDF (834KB)(924)   
目的 探索网格化的蚊媒监测模式,为蚊虫及蚊媒传染病监测和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9年7-10月在上海市静安区北、中、南3个街道结合自然道路,按照长、宽分别为400 m划分为相邻的监测块,以监测块为单位开展外环境布雷图指数(BI)法和人诱停落法的现场监测,通过比较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监测块间的监测结果来评估网格化监测的有效性。采用Excel 2016和SPSS 16.0软件处理数据,进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Spearman相关等统计学分析。 结果 共划定监测块21个,完成监测8次;白纹伊蚊停落指数为4.06只/(人·h),其中最高为7月下旬9.58只/(人·h),其次为7月中旬7.62只/(人·h)和8月中旬5.62只/(人·h),北、中、南部停落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587, P=0.746);平均BI为27.21,7月中旬最高为40.64,其次是7月下旬为37.90,再次是8月中旬为35.56,时间变化趋势与停落指数基本一致,北、中、南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7.161, P<0.001);停落指数和BI以块为单位统计,在不同监测块间差别较大,7月中旬各块间差异最大,停落指数均值为7.62只/(人·h),最高监测块达29.00只/(人·h),最低为0,BI均值为44.07,最高达178.57,最低为0,随密度下降监测块间差异逐渐减小;停落指数和BI在不同场所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18.747, P=0.001; Z=18.722, P=0.001),其中学校最高,其次为居民区。 结论 蚊虫密度受环境及控制措施实施等因素影响,不同场所、不同区域蚊虫孳生也存在差异,因此建议在蚊媒监测中采用网格化的监测模式,扩大监测覆盖范围,使监测结果更具代表性。
2021, 32 (1): 89-9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1.019
“无蝇村”建设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王金娜, 高奕, 侯娟, 王晓林, 吴瑜燕, 刘钦梅, 李天奇, 张新卫, 龚震宇
摘要309)      PDF (494KB)(1002)   
目的 探讨“无蝇村”建设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 方法 2019年以浙江省3个“无蝇村”试点创建工作经验及相关国家标准为基础,采取专家会商讨论及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探索适合农村地区的“无蝇村”创建标准及评价指标体系。 结果 “无蝇村”创建需采取自愿、自建、自管的原则,由村支部委员会和村民自治委员会发动全体村民自行创建。提倡以环境防治为主,物理防治相结合的可持续控制策略。“无蝇村”最终评价指标为:笼诱法成蝇密度≤0.5只/笼,室内成蝇侵害率≤3.0%,室内蝇密度≤3.0只/间,蝇类孳生率≤1.0%;“无蝇村”建设组织管理完善,村民蝇类防制知识知晓率、村民实际参与率、村民支持率及村民满意度均≥90.0%。 结论 该建设标准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为“无蝇村”创建提供参考依据。
2021, 32 (1): 94-9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1.020
东北3省7县(市)牛舍吸血蠓调查研究
任清明, 刘国平, 王治, 周光智, 郑东春, 王峰
摘要302)      PDF (542KB)(1068)   
目的 调查我国东北3省牛舍吸血蠓的种类分布、种类组成、吸血率和灯诱指数。 方法 2010-2019年,在东北3省7县(市),采用诱虫灯法在牛舍采集吸血蠓类。采用 χ 2检验进行吸血率比较。 结果 在东北3省7县(市)采获吸血蠓322 505只,计2属29种,其中库蠓属28种,蠛蠓属1种。蠓种分布为宽甸县19种、东宁市15种、逊克县15种、敦化市8种、抚远县8种、清原县6种、集安市7种。优势种为兴安库蠓(38.42%)和刺螫库蠓(37.60%),不同县(市)蠓种类组成不同。4县(市)9种主要蠓种的总吸血率为54.63%,其中东方库蠓最高(71.87%),肩宏库蠓最低(14.68%)。5县(市)灯诱吸血蠓总指数为4 788.98只/(灯·夜),其中敦化市最高〔9 499.94只/(灯·夜)〕,逊克县最低〔1 408.62只/(灯·夜)〕。不同蠓种和不同县(市)的吸血率和灯诱指数不同。 结论 东北3省7县(市)牛舍有吸血蠓2属29种,兴安库蠓、刺螫库蠓为优势种,东方库蠓吸血率最高,敦化市灯诱指数最高。
2021, 32 (1): 98-10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1.021
卫生城市暗访评价中的病媒生物预防控制指标分析
王东, 张晓, 张彤, 辛正
摘要354)      PDF (481KB)(1059)   
目的 分析在国家卫生城市暗访中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的薄弱环节,提出创建或巩固卫生城市工作中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的重点与方向。 方法 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汇总35个国家卫生城市(县、区)的病媒生物预防控制暗访评价指标。利用IBM SPSS 20.0软件,暗访总分与病媒生物预防控制单项分值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不同类型城市的分值采用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方法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暗访总分与病媒生物预防控制单项得分呈正相关( r=0.812, P<0.001);地级市与县级市( t=0.375, P=0.710)、创建城市与复审城市( t=1.506, P=0.141)的病媒生物预防控制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级指标中,蝇类防制和鼠类防制2个指标易失分;三级指标中,灭鼠毒饵站、重点行业防鼠设施、灭/防蝇设施、蝇类孳生地控制、成蝇密度控制和蚊虫孳生地控制6项指标达不到及格标准。 结论 病媒生物预防控制工作与城市管理的其他工作相辅相成,其中病媒生物孳生地管理和防护设施建设是薄弱环节。全面动员、广泛宣传、健康教育、法规建设、专业指导和设施完善是巩固病媒生物控制效果的保障。
2021, 32 (1): 103-10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1.022
3种剂型高效氯氟氰菊酯对白纹伊蚊现场防制效果研究
顾灯安, 孙爱娟, 马晓艳, 陈学良
摘要384)      PDF (519KB)(928)   
目的 探索不同剂型高效氯氟氰菊酯和施药方式对白纹伊蚊的防制效果。 方法 2019年8-10月在苏州市虎丘区选择4个相对独立的苗圃种植基地,分别使用静电和非静电低容量喷雾器在白纹伊蚊栖息的植被上喷洒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可湿性粉剂和悬浮剂;分别在喷洒前1周和喷洒后连续6周内采用人诱停落法监测白纹伊蚊密度变化,同时每周每块试验样地采集植被叶片约200 g,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监测喷洒后植被叶面药物残留量变化。采用SPSS 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 χ 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或方差分析。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白纹伊蚊密度在各试验组进行绿篱药物喷洒后,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可连续4~5周保持密度下降率>70.0%;悬浮剂可在2周内保持密度下降率>70.0%;可湿性粉剂仅能1周保持密度下降率>70.0%。微囊悬浮剂药物残留量在喷药后4周内维持在7.2~9.3 mg/kg之间,微囊悬浮剂静电喷雾1周后的药物残留量显著高于非静电喷雾,约为非静电喷雾的1.7倍,其持效期也长于非静电喷雾。 结论 绿篱施药技术可有效控制外环境白纹伊蚊密度,微胶囊悬浮剂防制白纹伊蚊效果明显优于可湿性粉剂和悬浮剂,持效时间可达4~5周;静电喷雾方式可显著提高植被药物沉积量,增强防制效果。
2021, 32 (1): 107-11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1.023
蜱Kunitz型蛋白酶抑制剂的抗凝机制研究进展
马静, 高金亮
摘要352)      PDF (440KB)(886)   
蜱是一类体外吸血寄生虫,在长期吸血的过程中蜱向宿主体内释放多种抗凝血物质来阻止宿主血液凝固。含有Kunitz结构域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分子是蜱分泌的重要抗凝血物质。不同蜱种体内的抗凝血物质释放的部位、作用的凝血因子以及与凝血因子相结合的位点各有不同。通过对现有蜱源Kunitz结构域的抗凝血物质的综述,为今后发现更多的蜱源Kunitz型抗凝血物质,并在药理水平上研究蜱与宿主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提供参考。
2021, 32 (1): 111-11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1.024
细胞遗传学用于锥猎蝽亚科物种分类的研究进展
王梦霞, 刘琴
摘要291)      PDF (665KB)(748)   
恰加斯病(又名美洲锥虫病)是一种由鞭毛体原虫-克氏锥虫引起的人兽共患病,这种病的传播依赖于一类隶属半翅目、猎蝽科、锥猎蝽亚科的吸血昆虫。该亚科目前共包含154个物种,它们广泛分布于全球的各个国家。不同锥猎蝽亚科物种由于生活习性和耐受力的不同,它们的分布范围也有所差异,正确分类可以构建出不同物种在全球的分布范围,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最大程度地控制恰加斯病的流行。传统的物种分类鉴定主要依赖于形态学观察,但对于一些在外形特征上具有较大相似性的物种来说,单纯依赖于形态学鉴定往往会产生一些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准确性更高的遗传学方法来进行确认。遗传学方法包括细胞遗传学与分子遗传学,细胞遗传学方法由于其方便、经济、准确等特点,成为锥猎蝽亚科物种的分类鉴定方法中最常用的方法。
2021, 32 (1): 115-11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1.025
病媒生物的趋性研究与应用进展
辛正, 马红薇, 王东, 张晓
摘要375)      PDF (549KB)(1116)   
病媒生物的趋光性、趋色性和趋化性是其最重要的行为特征之一,在病媒生物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基于趋性的诱杀和驱避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病媒生物的监测和防制工作中。近年来,随着趋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各项技术逐步得到改进和优化,沿着高效、专一、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该文主要综述了近20年来公开发表的病媒生物趋性研究和应用的资料,汇总分析了病媒生物常见趋性研究的进展,以及在蚊、蝇、鼠、蜚蠊等防制中的现场应用情况,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趋性研究的前景和方向,旨在为更好地利用病媒生物的趋性防控技术服务于社会提供参考与借鉴。
2021, 32 (2): 121-12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2.001
上海市白纹伊蚊空间稳定性研究
周毅彬, 朱奕奕, 朱江, 冷培恩, 吴寰宇
摘要300)      PDF (890KB)(877)   
目的 研究上海市白纹伊蚊媒介丰度的空间稳定性,为登革热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2019年5-11月,在上海市以街镇为监测单位,采用诱蚊诱卵器法对白纹伊蚊密度进行监测。计算诱蚊诱卵器阳性率全局空间自相关Moran's I指数,探测整个研究区域内白纹伊蚊的空间聚集模式,使用Spearman相关系数计算不同时间行政区或街镇的诱蚊诱卵器阳性率之间的相关性,计算肯德尔和谐系数(Kendall's W)衡量诱蚊诱卵器阳性率等级顺序之间不同时间的一致性。 结果 2019年上海市各行政区年平均诱蚊诱卵器阳性率最高为8.70%,最低为1.88%,中位数为5.46%;各街镇年平均诱蚊诱卵器阳性率最高为30.21%,最低为0,中位数为5.51%。空间分析显示全市西部和北部白纹伊蚊密度较高。街镇和行政区尺度上的Spearman相关系数均表现为:与1周前的Spearman相关系数均表现为高于与3周前的,与3周前的相关系数高于与6周前的,行政区尺度的Spearman相关系数大于街镇尺度。研究期间,以行政区为样本单元的诱蚊诱卵器阳性率的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627( χ 2=197.542, P<0.001),以街镇为样本单元的诱蚊诱卵器阳性率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436( χ 2=1 802.154, P<0.001)。 结论 诱蚊诱卵器阳性率在行政区尺度空间稳定性好于街镇尺度。因此,在加强白纹伊蚊高密度行政区防控的同时,应关注密度异常变化的街镇区域。
2021, 32 (2): 127-13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2.002
蚊媒甲病毒属病毒半巢式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薛志静, 赵宁, 王君, 宋秀平, 孟凤霞, 梁文琴, 周敬祝, 王丹, 张忠, 刘起勇
摘要309)      PDF (2981KB)(1084)   
目的 建立基于蚊媒甲病毒属病毒通用引物的半巢式PCR(RT-hemi-nested PCR)检测方法,用于甲病毒属病毒的实验室检测。 方法 根据GenBank中的甲病毒属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在其保守区设计3条甲病毒属病毒通用引物,以辛德毕斯病毒(SINV)cDNA、基孔肯雅病毒(CHIKV)cDNA为模板优化条件建立半巢式PCR方法,验证该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并对野外采集的蚊虫标本进行检测。 结果 敏感性检测结果显示,SINV、CHIKV的检测下限值分别为3×10 3和3×10 4拷贝/μl。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该体系仅能扩增蚊媒甲病毒属病毒目的基因而不能扩增其他病毒。用该方法对野外采集的蚊虫标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未扩增出阳性条带。 结论 建立的半巢式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甲病毒属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2021, 32 (2): 132-13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2.003
长角血蜱经卵传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新基因型 Candidatus Rickettsia longicornii的研究
李基旭, 朴文, 金光俊
摘要333)      PDF (613KB)(1103)   
目的 确认长角血蜱是否具有经卵传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SFGR)新基因型 Candidatus Rickettsia longicornii的能力。 方法 采集牛体表饱血长角血蜱,在实验室诱导产卵,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蜱卵中 Candidatus R.longicornii核酸。扩增长角血蜱母体和蜱卵中 Candidatus R.longicornii基因序列,分析同源性和遗传进化关系。 结果 共采集55只饱血长角血蜱(雌性成蜱),检测 Candidatus R.longicornii核酸,21只阳性,阳性率为38.18%。共收集约2 500只长角血蜱蜱卵,分成50组检测 Candidatus R.longicornii,6组阳性,蜱卵最低感染率为0.24%。经同源性分析,长角血蜱母体和蜱卵 Candidatus R.longicornii基因序列与首次在韩国发现的蜱源ROK-HL727株 Candidatus R.longicornii基因序列同源性均达到99.79%以上。母体和蜱卵2个 Candidatus R.longicornii基因序列间同源性达到99.69%以上,在系统进化关系上均与ROK-HL727株基因序列处于同一个分支,且遗传关系较近。 结论 长角血蜱母体SFGR Candidatus R.longicornii基因型感染率较高,且可经卵传播该基因型。
2021, 32 (2): 139-14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2.004
2019年甘肃省静宁县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区媒介蚊虫综合防控模式及效果评价研究
孟凤霞, 孙养信, 吴照, 吴海霞, 赵春春, 贾玉新, 李治平, 毛文秀, 伦辛畅, 张鹏举, 阎峻, 吕文, 丘柳玉, 刘起勇
摘要320)      PDF (585KB)(1028)   
目的 作为2019年一项健康扶贫与公益活动,通过在甘肃省贫困地区组织开展农村蚊虫综合防控,落实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媒介蚊虫的可持续控制策略和措施,为我国乙脑高发区媒介蚊虫的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由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联合倡议,疾病控制专家现场技术指导,有害生物防制(PCO)企业和志愿者团队现场实施。选择甘肃省平凉市2017年乙脑发病率最高的静宁县八里镇照世村,采用对村民宣传教育、对幼蚊孳生地彻底清理、重点区域使用化学防治的综合治理策略。活动中用诱蚊灯法监测蚊虫密度变化,以评估综合控制蚊虫效果。 结果 活动得到41家企业响应,19名专业技术人员和37名PCO志愿者组成了志愿者团队。防制前调查发现该村户内积水类型主要为盆景、水生植物、贮水池、缸和盆等,积水阳性率为34.32%,百户指数为85.33;村内及周边外环境蚊虫孳生地以管井及下水道水体、村内明渠及周边污水塘、闲置碗、瓶、缸、罐及废旧轮胎等为主,阳性率为17.31%。防制前监测显示,成蚊总密度为50.33只/(灯·夜),以三带喙库蚊为主,占80.13%,其次为淡色库蚊和中华按蚊,分别占12.91%和5.96%。而在第1次防控后,成蚊密度即降至11.60只/(灯·夜),蚊种构成以淡色库蚊为主,占43.11%,三带喙库蚊及中华按蚊分别占17.24%和5.17%,其他蚊虫占34.48%,平均减退率为76.95%。第2次防制后,蚊虫总密度降为6.67只/(灯·夜),蚊种构成以中华按蚊为主,占42.50%;淡色库蚊及三带喙库蚊分别占17.50%和15.00%,其他蚊虫占25.00%,平均减退率为86.75%,农户减退率达100%。随着综合防控措施的实施,三带喙库蚊构成比由80.13%降至15.00%。通过现场宣传和治理,幼蚊阳性孳生地明显减少,以容器指数为监测指标,减退率为93.24%。 结论 通过监测、控制、评估的蚊虫可持续控制模式,对传播蚊虫防控知识、降低蚊虫密度有较好效果,可以在我国乙脑高发区推广,但应因地制宜,才能获得更好的控制效果。
2021, 32 (2): 144-14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2.005
云南省129个县(市、区)主城区登革热媒介伊蚊分布调查
周克梅, 杨明东, 兰学梅, 郑宇婷, 唐烨榕, 吴超, 姜进勇
摘要382)      PDF (887KB)(1871)   
目的 了解云南省主城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的种群密度、分布、地区差异、孳生习性等特征。 方法 在云南省129个县(市、区)主城区开展伊蚊调查,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调查居民区和特殊场所(包括城区公园绿地、废旧物品回收站、轮胎收购站和医院等)的所有积水容器,有媒介伊蚊幼蚊或蛹孳生计为阳性,并采集阳性容器内的幼蚊,鉴定蚊种。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基本情况进行表述, χ 2检验比较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生态环境伊蚊孳生场所的差异,采用趋势 χ 2检验分析海拔与蚊虫孳生密度的关系。 结果 云南省129个县(市、区)的主城区发现伊蚊媒介分布的有71个,占55.04%,其中城区仅有白纹伊蚊分布的为68个,占52.71%;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共同分布的有3个,占2.33%。共调查37 198户,阳性1 068户,发现积水容器167 206个,阳性2 135个,BI均值为5.74,房屋指数(HI)为2.87%,容器指数(CI)为1.28%。特殊场所的BI和CI均显著高于居民区的BI和CI( χ 2=4 509.220, P<0.001; χ 2=128.591, P<0.001);积水容器类型以轮胎最多,占44.84%,其次为其他暂时性容器,占12.55%,水桶占13.64%,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是轮胎、水桶、其他暂时性容器、废弃瓶、水池、其他永久性容器和花瓶,分别为1.73%、1.25%、1.02%、0.95%、0.59%、0.56%和0.48%;全省容器阳性率排前5位的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州)和普洱市,分别为8.72%(583/6 689)、2.83%(285/10 053)、2.70%(124/4 587)、2.54%(271/10 662)和2.43%(308/12 691)。2 135个阳性容器中,有白纹伊蚊孳生的1 849个,占86.60%,有埃及伊蚊孳生的251个,占11.76%,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混合孳生的35个,占1.64%。勐腊县埃及伊蚊构成较高,占79.66%,瑞丽市为67.03%,景洪市为3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28.194, P<0.001);伊蚊孳生率和海拔存在线性关系,随着海拔升高,伊蚊孳生率逐渐下降( χ 2=1 413.993, P<0.001)。 结论 白纹伊蚊在云南省分布较广泛,局部地区埃及伊蚊已成为优势蚊种;特殊场所伊蚊孳生高于居民区,边境地区蚊虫密度较高;随着海拔的升高,媒介伊蚊密度逐渐降低,2 000 m以上未发现伊蚊孳生;各县(市、区)的伊蚊孳生容器在居民区主要以水桶、轮胎、废弃罐等为主,特殊场所以轮胎、其他废弃容器等为主。
2021, 32 (2): 150-15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2.006
应用集中度法探讨鼠疫宿主动物达乌尔黄鼠密度变化规律
刘冠纯, 康东梅, 闫东, 兰晓宇, 候芝林, 陈永明, 任兴宇, 宋明
摘要272)      PDF (668KB)(868)   
目的 为准确判定鼠疫宿主动物密度季节性提供科学的统计方法。 方法 采用Excel 2013软件对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康保牧场鼠疫监测点2015-2019年每年4-10月达乌尔黄鼠监测数据进行统计;运用集中度法对达乌尔黄鼠密度季节性进行分析。 结果 2015-2019年在河北省康保牧场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共调查面积490 hm 2,捕鼠240只,均为达乌尔黄鼠,年平均密度为0.49只/hm 2;密度最高的季节在夏季,为0.66只/hm 2,其次为秋季和冬季,分别为0.37和0.18只/hm 2;密度最高月份为2016年4月,达2.53只/hm 2,其次为2015年4月和2018年7月,分别为1.94和1.07只/hm 2;集中度(M)法研究确定M=0.330 5,即说明达乌尔黄鼠密度变化具有一定的季节性。 结论 集中度法可以比较准确地分析鼠疫宿主动物达乌尔黄鼠密度季节性,其密度最高的季节在夏季,其次是秋季。
2021, 32 (2): 158-16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2.007
河北省张家口市冬奥会赛区和周边区域鼠类及其寄生蚤物种构成和分布调查
闫东, 陈永明, 孙飞, 马勇, 周松, 刘冠纯, 杨顺林, 郭超, 戴宏, 张进一, 张晓磊, 温林, 王晓燕, 杜国义, 史献明
摘要315)      PDF (551KB)(997)   
目的 了解河北省张家口市2022年冬奥会赛区(张家口赛区)及周边区域鼠类及其寄生蚤物种构成、数量分布及季节变化等情况,为冬奥会举办期间媒介生物传染病的预测预报和应急处理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在张家口赛区周边及整个崇礼区利用5 m夹线法和样方法调查鼠类物种构成及密度,同时收集鼠体寄生蚤并分类。采用生态学方法,分析鼠种构成、分布和密度季节消长,Excel 2010软件用于数据整理和绘制图表。 结果 采用样方法共调查样点20个,未捕到鼠。采用5 m夹线法共计调查样点166个,布鼠夹16 600夹次,捕获鼠266只,隶属3科5属8种,捕获率为1.60%。从时间变化来看,10月到次年6月鼠密度均<1.00%,尤其是12月到次年4月鼠密度较低。鼠种以黑线姬鼠和黑线仓鼠为主;7和9月鼠密度分别为6.14%、5.93%,处在较高的水平,鼠类种类丰富,以黑线姬鼠、灰仓鼠、黑线仓鼠、大林姬鼠和中华姬鼠为主。共检查鼠体266只,其中带蚤鼠36只,染蚤率为13.53%,共获蚤100匹,隶属3科5属7种,平均蚤指数为0.38。全部材料进行细菌学和血清学检验,结果均为阴性。 结论 张家口赛区及其周边地区未发现河北省及周边鼠疫自然疫源地主要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类的分布,并且其自然景观、鼠种构成、媒介蚤种组成均与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存在明显差异,当地发生原发性动物间鼠疫的风险较小。
2021, 32 (2): 161-16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2.008
2019年北京市地下管井鼠类和蜚蠊侵害状况调查
李秋红, 刘美德, 周小洁, 付学锋, 刘婷, 张勇, 佟颖
摘要324)      PDF (551KB)(953)   
目的 研究北京市地下管井中鼠类和蜚蠊的侵害状况,为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2019年在北京市全市范围内选取100个街道,在每个街道随机选取50个地下管井进行监测,共监测4次。鼠密度监测采用盗食法,蜚蠊密度监测采用目测法。使用Excel 2007软件录入监测数据,并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 全市地下管井鼠类盗食率平均值为1.06%,蜚蠊阳性率平均值为0.04%。朝阳和海淀区监测到的鼠类阳性管井数量最多,均为28个,顺义区监测到的最少为2个。共监测到7个蜚蠊阳性管井,主要分布在丰台、西城和东城区,分别为3、3和1个。城区的管井鼠类盗食率普遍高于郊区。鼠类阳性管井最多的是污水井,占46.92%,其次是电力井和其他类型管井,分别占26.07%和12.79%。蜚蠊阳性管井主要是污水井、雨水井和电力井。 结论 北京市地下管井均有不同程度的鼠类侵害情况,城区地下管井的鼠类侵害普遍高于郊区。个别行政区的地下管井有蜚蠊侵害。对地下管井的鼠类防制工作不容忽视,同时也应关注地下管井蜚蠊的侵害情况。
2021, 32 (2): 165-16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2.009
辽宁省2014-2018年蚊虫密度与季节消长监测分析
丁俊, 王纯玉, 白玉银, 张稷博
摘要300)      PDF (610KB)(1025)   
目的 了解和掌握辽宁省蚊虫密度、季节消长等变化规律,为蚊虫防制和蚊媒传染病的风险评估、预警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4-2018年每年的5-10月,在辽宁省城区(居民区、公园和医院)和农村(农户和牲畜棚)5类生境,采用诱蚊灯法进行蚊密度监测,分析蚊种构成、密度及季节消长趋势。 结果 2014-2018年辽宁全省共布放诱蚊灯7 000盏,捕获蚊虫275 736只,蚊虫种群构成中淡色库蚊、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居前3位,分别占捕获总数的24.59%、21.01%和19.06%。蚊虫总密度为19.70只/(灯·h),2014-2018年蚊虫密度分别为16.75、26.05、15.83、20.23和19.65只/(灯·h),其中不同生境蚊虫密度以牲畜棚最高,达72.60只/(灯·h),医院最低,为2.40只/(灯·h)。蚊虫总体的季节消长情况呈单峰型曲线,各年度蚊虫密度高峰均出现在8月上旬或8月下旬。 结论 辽宁省蚊虫防制以牲畜棚和农户为重点控制场所,5-10月是控制蚊虫的关键时间段。建议各监测点继续加强媒介蚊虫监测工作,为蚊虫及蚊媒传染病可持续控制提供依据。
2021, 32 (2): 169-17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2.010
云南省德宏州2013-2019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及媒介伊蚊监测分析
刘永华, 尹小雄, 张海林, 杨召兰, 董朝良, 陈思玉, 郭兆盛, 李萍
摘要455)      PDF (1089KB)(1262)   
目的 阐明2013-2019年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和媒介伊蚊分布特点。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登革热病例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布雷图指数(BI)对媒介伊蚊幼虫密度进行监测并对采获蚊虫进行种类鉴定。 结果 2013-2019年德宏州共确诊登革热4 974例,其中输入病例2 504例(50.34%),本地病例2 470例(49.66%),年平均发病率为56.23/10万,2019年发病率最高(112.61/10万)。德宏州瑞丽、芒市、陇川、盈江和梁河县(市)均有登革热流行,其中瑞丽市发病数占全州发病总数的88.18%(4 386/4 974),年平均发病率为320.93/10万,2019年高达661.45/10万;其他4县(市)发病数仅占11.82%(588/4 974)。全年各月均有来自缅甸的登革热输入病例,主要分布在7-12月;本地病例仅发生在6-11月,高峰期为9-10月。病例年龄最小5月龄,最大92岁,以20~49岁为主。男女性别比为1.06∶1。职业主要为商业服务人员(占41.86%)、家务及待业人员(17.01%)、学生(11.58%)和农民(9.28%)。瑞丽市共发生家庭聚集性疫情403户992例。2013-2019年瑞丽市蚊虫密度:6-11月BI为10~45,其他月份BI均<5。2019年采获的39 469只幼蚊中,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和其他蚊种分别占捕获幼蚊总数的47.80%、29.25%和22.95%。埃及伊蚊主要分布在瑞丽市,陇川县章风镇、盈江县拉邦镇及芒市芒海和遮放镇也有分布;白纹伊蚊在德宏州分布广泛。 结论 2013-2019年德宏州每年都发生登革热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的共同流行,来自缅甸的输入性病例是引起该州本地流行的主要原因。本地登革热流行地区与埃及伊蚊分布区相一致,季节分布与蚊虫密度升高密切相关。加强中缅边境登革热跨境传播的监测和管理以及常态化防蚊灭蚊是控制该地区登革热的关键措施。
2021, 32 (2): 173-18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2.011
巴尔通体在自然感染的啮齿动物组织中的分布
栗冬梅, 徐爱玲, 宋秀平, 李庆多, 康央, 刘起勇
摘要293)      PDF (1367KB)(1008)   
目的 调查自然感染状态下啮齿动物体内不同组织中巴尔通体的分布情况。 方法 2018年5月应用夹夜法在黑龙江密山口岸周边捕获啮齿动物,采集心、肝、脾、肺和肾组织,匀浆后分离培养,提取疑似巴尔通体菌落核酸,PCR扩增枸橼酸合酶基因( gltA),进行测序分析,确定巴尔通体种类;分析比较心、肝、脾、肺和肾组织中的感染率及其差异。 结果 共捕获啮齿动物7种81只,其中,黑线姬鼠68只,占捕获总数的84.0%;其余为东方田鼠、莫氏田鼠和北花松鼠等。共计4种45只啮齿动物分离培养出巴尔通体,总感染率为55.6%。心、肝、脾、肺和肾各组织的感染率分别为38.3%(31/81)、39.5%(32/81)、42.0%(34/81)、32.1%(26/81)和45.7%(37/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5.623, P=0.229)。45株分离菌鉴定出7种巴尔通体,包括格拉汉姆巴尔通体、黑瞎子巴尔通体、日本巴尔通体、库珀巴尔通体、泰勒巴尔通体、地松鼠巴尔通体和1种尚未分类巴尔通体,以格拉汉姆巴尔通体为多(73.3%),在不同组织中均有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7.492, P=0.112)。 结论 巴尔通体在啮齿动物中自然感染率较高,可同时侵袭不同组织,对多种组织的亲嗜性无差异,不受宿主动物和病原体的物种限制。
2021, 32 (2): 181-18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2.012
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2017-2019年蚊类监测及其感染病毒调查
王小军, 蔡玉成, 任贵清, 童波波, 贾续珍
摘要317)      PDF (561KB)(991)   
目的 了解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蚊类种群分布以及病毒感染情况,为蚊媒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17-2019年采用诱蚊灯法在武都区进行成蚊密度监测。使用特异性实时荧光PCR(Real-time PCR)检测方法对集中采集到的蚊虫进行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西尼罗病毒(WNV)病原学检测。 结果 2017-2019年共捕获雌蚊15 796只,优势种为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分别占捕获总数的49.30%和45.59%;牲畜棚蚊密度最高,平均成蚊密度为104.76只/(灯·夜),三带喙库蚊在牲畜棚的构成比最高,占77.96%,其次为农户占9.17%;年平均蚊密度呈逐年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32.955, P<0.05);蚊密度均呈单峰分布,高峰出现在6-8月,2019年7月蚊密度最高,为143.05只/(灯·夜),6-8月捕获三带喙库蚊占该蚊总数的92.20%(6 639/7 201);对2019年7月29-30日捕获的1 074只雌蚊分装成28批标本,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病毒实验室进行JEV和WNV核酸检测,结果JEV阳性率为21.43%(6/28),WNV检测均为阴性。 结论 武都区蚊媒密度较高,三带喙库蚊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在蚊虫中检出JEV,蚊媒传染病流行的风险高,需加大蚊虫防制措施,降低蚊密度,有效控制蚊媒传染病的发生。
2021, 32 (2): 188-19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2.013
江苏省无锡市2010-2018年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发展趋势分析
邹亚明, 兰策介, 朱丁, 游颖琦, 刘蕴华, 陈恩品
摘要305)      PDF (504KB)(963)   
目的 分析江苏省无锡市近10年来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发展趋势。 方法 2010-2018年间,每隔1年选取无锡市的农贸市场、饭店和食品城,使用电动吸蟑器法和蜚蠊诱捕器法采集德国小蠊,带回实验室饲养一代后,采用药膜法测定抗药性水平。 结果 2010-2018年德国小蠊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8.25、9.94、5.78、12.39和6.06倍;对溴氰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4.02、6.27、16.75和10.79倍;对残杀威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75、1.48、1.32、2.53和1.24倍;对乙酰甲胺磷的抗性倍数分别为2.14、1.31、1.01、1.03和0.76倍;2014-2018年对毒死蜱的抗性倍数分别为0.91、2.09和0.39。 结论 2010-2018年间,无锡市德国小蠊对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的抗性水平不断增长,呈中度至高度抗性;对残杀威、乙酰甲胺磷和毒死蜱的抗性水平呈现缓慢下降趋势,总体呈敏感至低度抗性。
2021, 32 (2): 193-19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2.014
2005-2019年中国北部8省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分析
王志会, 李文, 郭玉红, 岳玉娟, 王君, 马欣然, 徐名芳, 吴海霞, 刘起勇, 孟凤霞
摘要333)      PDF (2138KB)(1093)   
目的 分析2005-2019年中国北部的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简称8省)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流行特征,探讨乙脑发生规律,为乙脑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乙脑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2005-2019年中国北部8省乙脑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05-2019年研究区域乙脑年平均发病率为0.14/10万,死亡390例,病死率为7.25%。乙脑分布范围由2005年的157个县(区)扩展到2018年的254个县(区)。8-9月乙脑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81.26%,是乙脑发病高峰月份。0~14岁年龄组占比从2005年的54.55%下降至2019年的3.96%,≥15岁年龄组占比从2005年的45.18%升至2019年的96.03%( χ 2 趋势=998.524, P<0.001)。农民、幼托儿童及散居儿童和学生分别占58.76%、14.81%和12.38%,农民占比由2005年的37.19%上升至2019年的79.21%。 结论 中国北部8省乙脑分布范围扩大,年龄分布向高年龄组倾斜,人群职业构成中农民占比增加。
2021, 32 (2): 197-20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2.015
杂志二维码
下载排行 近期热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