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22年 33卷 6期
刊出日期 2022-12-20

实验研究
媒介生物监测
技术与方法
媒介生物传染病
生物学与生态学
综述
调查研究
实验研究
771 赵美杰, 郭宁宁, 刘起勇, 金华锋, 孟凤霞, 刘小波, 郭玉红
低温条件下埃及伊蚊生命表研究
目的 通过模拟低温,对埃及伊蚊各发育阶段生命表各参数开展研究,了解其种群动态特征。方法 低温下饲养并记录海南省儋州市实验室品系埃及伊蚊的各生活期情况:发育时长、存活情况、产卵情况,计算各期存活率,依据结果绘制生命表,获得其种群动态特征。结果 17℃低温下,埃及伊蚊卵孵化率为(14.83±1.53)%,化蛹率为(85.73±3.92)%,羽化率为(96.11±5.71)%,长成率为(13.43±0.90)%。雌、雄埃及伊蚊成蚊前发育时间分别为(18.17±0.67)和(17.82±0.36)d。其中,1、4龄幼虫发育时间较2、3龄长,4龄幼虫发育时间最长,为(5.43±0.93)d。该埃及伊蚊种群羽化为成蚊性比(雌∶雄)为0.43±0.03,净增值率为41.13±0.40,内禀增长力为0.11±0.01,世代周期长为(32.66±3.23)d,增值有限速率为(1.12±0.01)/d。稳定年龄组配成蚊前期占比(88.11±1.97)%,成蚊期占比(11.89±1.97)%,成蚊期各日龄组稳定年龄组配寿命在11d以上的占比(21.32±2.42)%,寿命在11d以内的占比(78.68±2.42)%。瞬时出生率为0.13±0.01,瞬时死亡率为0.02±0.00。结论 17℃时埃及伊蚊能够完成生活史;卵孵化率低,说明卵期是低温下决定埃及伊蚊发育的关键阶段,是决定其向冷气候地区扩散分布的限定因素;该温度下埃及伊蚊活动能力低,各期发育时间延长,雌蚊寿命明显延长,可能增加病毒感染和传播的机会,应将其与生长潜力、活动和叮咬能力等结合进行媒介效能评价。
2022 Vol. 33 (6): 771-77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669KB] ( )
776 邓惠, 刘礼平, 高可, 段金花, 陈宗晶, 芦瑞鹏, 沈秀婷, 阴伟雄, 秦冰, 吴军, 林立丰
BG-home诱蚊器对常见蚊虫诱捕效果的实验测定及评价研究
目的 通过实验室内模拟试验测定和评价BG-home诱蚊器(BG-home)对白纹伊蚊、埃及伊蚊、致倦库蚊的诱捕效果。方法 在28 m3容积的标准测试玻璃间内,BG-home在开启蓝光、不开蓝光2种情况下,分别进行BG-homescent、BG-sweetscent、佛山钱一多诱思达伊蚊专用引诱剂(诱思达)和无引诱剂的蚊虫诱集试验。24h后观察试验组诱捕蚊虫数、空白对照组的蚊虫死亡数,采用Abbott公式对诱捕率进行校正,评价诱集效果。结果 BG-homescent联合蓝光对白纹伊蚊、埃及伊蚊、致倦库蚊平均诱集率分别为94.00%、93.33%和81.27%;无蓝光分别是90.97%、90.00%和75.67%。BG-sweetscent联合蓝光对上述3种蚊虫平均诱集率分别为86.53%、80.67%和70.57%;无蓝光分别是83.50%、76.67%和67.00%。诱思达联合蓝光对上述3种蚊虫平均诱集率分别为88.47%、66.00%和59.67%;无蓝光分别是84.75%、63.33%和52.33%。无诱饵BG-home开启蓝光对上述3种蚊虫平均诱集率分别为38.00%、22.67%和62.33%;无蓝光分别是35.33%、20.00%和22.33%。结论 BG-home使用上述3种引诱剂对白纹伊蚊的诱集效果最好,其次是埃及伊蚊;在无诱饵的情况下使用蓝光后对致倦库蚊的诱集增效显著。模拟试验表明BG-home联合使用诱饵对常见蚊虫,尤其对伊蚊的诱集效果好,可应用于登革热等防控现场的蚊媒监测与防治。
2022 Vol. 33 (6): 776-780 [摘要] ( ) [HTML 1KB] [ PDF 503KB] ( )
781 关晴晴, 戴雨琪, 覃盛锋, 钱坤
淡色库蚊精氨酸激酶基因CpAK1CpAK2对逆境胁迫的响应
目的 了解淡色库蚊精氨酸激酶基因CpAK1CpAK2对温度、湿度逆境胁迫的响应特性。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和蛋白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淡色库蚊成蚊在38、4 ℃,相对湿度100%、20%胁迫下CpAK1和CpAK2的mRNA及蛋白水平。结果 在38和4 ℃胁迫下,CpAK1的mRNA水平整体升高,均在6 h达到峰值,分别上调3.46和3.53倍。而CpAK2的mRNA水平显著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8和4 ℃胁迫下CpAK1和CpAK2蛋白水平与mRNA水平变化基本一致。在相对湿度20%胁迫下,CpAK1的mRNA水平在6 h显著上调了4.30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AK2的mRNA水平在12 h下调至45.45%。在相对湿度100%环境下,CpAK1的mRNA水平无明显变化,而CpAK2的mRNA水平显著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温度和湿度胁迫下CpAK1和CpAK2的蛋白水平与mRNA水平变化基本一致。结论 不同温度、湿度胁迫下,CpAK1和CpAK2的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发生明显变化,总体趋势是CpAK1上调而CpAK2下调,推测CpAK1和CpAK2在淡色库蚊应对逆境胁迫时发挥着不同功能。
2022 Vol. 33 (6): 781-78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726KB] ( )
787 王丹, 陈丹丹, 田冬冬, 徐秀平, 周敬祝, 师伟芳, 梁文琴
贵州省铜仁市白纹伊蚊抗药性及代谢酶活性监测研究
目的 掌握贵州省铜仁市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并从酶学水平初步探索其代谢抗性机制,为当地白纹伊蚊控制及抗药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20年8月在铜仁市不同方位居民区的小型积水容器中采集白纹伊蚊幼蚊,经饲养室繁殖至F1~F2代,采用幼虫浸渍法及成蚊接触筒法对当地白纹伊蚊幼蚊及成蚊进行抗药性监测,并采用酶标仪检测幼蚊非特异性酯酶(NSE)、多功能氧化酶(MFO)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活力,实验室结果所得数据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Minitab 20软件制图。结果 白纹伊蚊野外种群幼蚊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双硫磷和残杀威的抗性倍数分别为15.38、7.88、61.44、1.70和1.90倍。成蚊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马拉硫磷、残杀威诊断剂量的24 h死亡率分别为0、58.00%、2.13%、79.25%和100%。白纹伊蚊野外种群NSE、MFO、GST活力是敏感品系的1.21、0.28和0.34倍。野外种群NSE、MFO及GST活力均呈正偏态分布。结论 铜仁市白纹伊蚊幼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均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对双硫磷或残杀威敏感,而成蚊对3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和马拉硫磷呈现抗性,对残杀威敏感。建议今后当地白纹伊蚊防治工作遵循综合防制原则,科学合理的选择化学杀虫剂,以便有效控制抗药性的发生及发展。
2022 Vol. 33 (6): 787-792 [摘要] ( ) [HTML 1KB] [ PDF 809KB] ( )
媒介生物监测
793 李植涛, 刘德星, 陈健, 李婷婷, 魏晓雅, 岳巧云, 甘翔, 丁锦颜, 刘环宇, 邱德义
2020-2022年中山口岸不同港区小型哺乳动物及其携带体表寄生虫和病原体监测分析
目的 监测调查中山口岸4个港区(中山、神湾、小榄和黄圃港区)的小型哺乳动物种类,及其携带媒介昆虫和自然感染鼠类病原体的情况。方法 2020年5月-2022年5月使用笼夜法在中山口岸4个港区捕捉小型哺乳动物,采集其体表寄生虫并提取核酸,然后解剖取肝、脾、肺、肾4种器官的组织提取核酸,使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扩增引物Batl5310/R6036R和LCO1490/ HCO2198分别对小型哺乳动物和其体表寄生虫进行物种分子生物学鉴定;参照国境口岸检测鼠类病原体的行业标准检测捕获小型哺乳动物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汉坦病毒、致病性钩端螺旋体(钩体)、巴尔通体、土拉弗朗西斯菌(土拉菌)的感染情况,并用χ2检验对4个港区小型哺乳动物分布以及其携带寄生虫和自然感染病原体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个港区共布放鼠笼1 630笼次,捕获小型哺乳动物48只,平均密度为2.94%,其中中山港区5只,神湾港区24只,小榄港区7只,黄圃港区12只,平均密度分别为1.23%、5.88%、1.73%和2.93%。共检出体表寄生虫34只,分别为虱17只,螨12只,蚤4匹,蜱1只,小型哺乳动物染虱率10.42%、染螨率12.50%、染蚤率6.25%、染蜱率2.08%,4个港区间小型哺乳动物各类体表寄生虫染虫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种共10只小型哺乳动物检测到感染巴尔通体,总阳性率为20.83%,其中黄圃港区巴尔通体阳性率为50.00%、神湾港区为16.67%,中山和小榄港区未检出;从8只黄胸鼠、3只褐家鼠和37只臭鼩中分别检出4、1和5只鼠巴尔通体阳性。检出巴尔通体中4条序列分别鉴定为Bartonella tribocorumB. queenslandensisB. phoceensis,6条序列未鉴定到种,鼠种与巴尔通体种类间关联强度为r=0.765。检测鼠疫菌、汉坦病毒、土拉菌及致病性钩体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中山口岸小型哺乳动物密度较高,各港区小型哺乳动物均有体表寄生虫,其中2个港区的小型哺乳动物有自然感染巴尔通体的情况且感染率高,应加强卫生管理及鼠传疾病的防控工作。
2022 Vol. 33 (6): 793-799 [摘要] ( ) [HTML 1KB] [ PDF 714KB] ( )
800 韩英男, 刘言, 孙钦同, 孟蔚, 孙林, 赖世宏, 王学军, 康殿民
山东省部分地区2020-2021年小兽携带鼠传病原体的调查
目的 调查山东省部分地区小兽携带4种鼠传病原体情况,为鼠传疾病防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20-2021年在山东省东营、潍坊、威海、临沂、滨州和菏泽市采集小兽肝、肾、脾和肺组织样本,应用TaqMan探针荧光PCR法检测钩端螺旋体(钩体)、巴尔通体,应用TaqMan探针反转录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法检测汉坦病毒、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采用Excel 2016和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捕获小兽973只,其中褐家鼠454只,小家鼠441只,黄胸鼠21只,黑线姬鼠52只,鼩鼱4只,小仓鼠1只。动物组织检测结果显示,肺组织汉坦病毒阳性26份(2.67%),肝、肾、脾组织钩体阳性13份(1.34%)、巴尔通体阳性36份(3.70%),未检出SFTSV。褐家鼠的汉坦病毒和巴尔通体复合感染率为0.62%。结论 山东省小兽存在汉坦病毒、钩体、巴尔通体的感染,应加强小兽携带鼠传病原体监测,优化鼠传疾病的防制工作,降低人群感染风险。
2022 Vol. 33 (6): 800-80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536KB] ( )
805 钟建跃, 王金娜, 杨辉, 曹国平, 吴瑜燕, 陈韦华, 余樟有, 方春福
浙江省衢州市农村地区2020-2021年小兽分布及其病原体携带情况调查
目的 调查浙江省衢州市农村地区小兽分布及其病原体携带情况,为衢州市鼠传疾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夹夜法于2020年9月-2021年7月对衢州市柯城区和龙游县开展小兽种类监测,采集其肝、脾、肾和肺等内脏,应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恙虫病东方体(Ot)、钩端螺旋体(钩体)和汉坦病毒核酸。结果 衢州市监测点调查期间共捕获小兽210只,捕获率为8.44%,3、9和11月是小兽活跃高峰。黑线姬鼠(130/210,61.91%)为衢州市农村地区优势种,其次为黄胸鼠(32/210,15.24%)和褐家鼠(20/210,9.52%)。不同生境中,农村居民区以黄胸鼠、褐家鼠为主,农田林地以黑线姬鼠为主。采集小兽内脏标本210份,其中汉坦病毒核酸阳性13份(6.19%),钩体核酸阳性7份(3.33%),SFTSV和Ot未检出,4种病原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176,P<0.001)。不同小兽种类中,仅从黑线姬鼠检出汉坦病毒核酸阳性,阳性率为10.00%(13/130);从褐家鼠、黑线姬鼠、黄胸鼠检出钩体核酸阳性,阳性率分别为5.00%(1/20)、3.85%(5/130)和3.13%(1/32),各鼠种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4,P=0.945)。黑线姬鼠存在汉坦病毒和钩体混合感染现象。结论 黑线姬鼠、黄胸鼠和褐家鼠为衢州市农村地区优势种,黑线姬鼠携带汉坦病毒和钩体,黄胸鼠和褐家鼠携带钩体。应加强鼠传疾病防治宣传,开展除害防病爱国卫生运动,降低鼠传疾病的感染风险。
2022 Vol. 33 (6): 805-80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915KB] ( )
809 段彪, 张雪花, 赵彩凤, 洪梅, 苏丽琼, 杨智明, 卜丹娅
云南省新发野鼠鼠疫疫源地主要宿主动物、媒介蚤的物种构成和种群生态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云南省新发野鼠鼠疫疫源地主要宿主动物和体表寄生蚤种群构成、分布、消长趋势,探讨其种群生态特征与鼠疫流行的关联性,为制订鼠疫预防和控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2-2021年云南省鹤庆县马厂村委会监测点鼠疫宿主和媒介蚤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主要宿主动物、蚤类的构成比及消长变化特征。结果 调查期内共发现小兽4目6科11属13种。室外布笼86 681个,捕获小兽3 618只,捕获率为4.17%,其中大绒鼠占73.52%(2 660/3 618),齐氏姬鼠占18.71%(677/3 618),大绒鼠和齐氏姬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优势种。发现蚤类4科7属7种,共3 082匹。检获大绒鼠和齐氏姬鼠鼠体蚤3 010匹,其中方叶栉眼蚤占87.87%(2 645/3 010)、特新蚤占11.20%(337/3 010)、棕形额蚤占0.86%(26/3 010);特新蚤和棕形额蚤为主要媒介蚤,方叶栉眼蚤为优势种及次要媒介蚤。结论 在鹤庆县新发鼠疫疫源地内,主要宿主动物、媒介蚤的构成和消长趋势等种群生态特征与鼠疫流行密切相关,监测和分析鼠疫主要宿主动物与媒介蚤种群生态特征对鼠疫流行的预测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2022 Vol. 33 (6): 809-81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952KB] ( )
815 成朔, 孙琪, 王延东, 张学庆, 景晓, 王学军
山东省淄博市2020年白纹伊蚊生态学监测及抗药性现状研究
目的 了解山东省淄博市白纹伊蚊的种群分布、密度、季节消长规律以及幼蚊和成蚊对不同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旨在为登革热风险评估、预测预警和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以及为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 幼蚊密度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和诱蚊诱卵器(MOT)法;成蚊密度监测采用双层叠帐法。抗药性监测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蚊虫抗药性生物学测定方法,即幼蚊采用浸渍法,成蚊采用接触筒法。结果 幼蚊孳生容器中盆景及水生植物的容器指数(CI)最高,为36.46%。BI法和MOT法分别在4月下旬和5月中旬监测到幼蚊,高峰期在8月中旬和7月下旬,10月下旬基本消失。幼蚊监测平均BI为19.98,8月BI最高,达75.00。成蚊6月下旬开始出现阳性,8月中旬达到高峰,10月中旬消失,季节性消长明显。淄博市白纹伊蚊幼虫对残杀威和双硫磷2种常用杀虫剂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3.600 0和0.006 0 mg/L,为敏感品系的9.89和3.75倍。成蚊接触0.4%氯菊酯、0.03%溴氰菊酯、0.08%高效氯氰菊酯和0.07%高效氯氟氰菊酯药膜表现为抗性;而对0.05%残杀威、0.2%噁虫威和0.2%杀螟硫磷表现为可能抗性;对0.5%马拉硫磷和2%毒死蜱表现为敏感。结论 淄博市白纹伊蚊分布广泛且密度高,存在因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引发本地流行的风险。淄博市白纹伊蚊幼虫对残杀威和双硫磷已产生抗性,成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均表现为抗性。应加强白纹伊蚊密度和抗药性监测,科学合理地使用杀虫剂,有效预防登革热的传播流行。
2022 Vol. 33 (6): 815-819 [摘要] ( ) [HTML 1KB] [ PDF 657KB] ( )
820 李世豪, 王伟, 张静, 李培羽, 李金越, 秦娜
天津市2019-2021年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监测分析
目的 了解天津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密度、分布、季节消长规律及登革病毒感染情况,为登革热防治、风险评估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2021年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开展白纹伊蚊种群密度监测,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登革病毒,采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分类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019-2021年天津市白纹伊蚊BI分别为0.57、0.61和0.86,平均BI最高值在8月;3年容器指数(CI)分别为1.05%、1.25%和1.93%。共检测白纹伊蚊雌蚊和幼蚊27 000只,登革病毒均为阴性。结论 2019-2021年天津市白纹伊蚊密度整体处于较低水平,未发现其携带登革病毒,但仍需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
2022 Vol. 33 (6): 820-822 [摘要] ( ) [HTML 1KB] [ PDF 542KB] ( )
823 杨新艳, 钟汶兵, 林怡, 蔡芳, 刘义, 邝芝正
海口市美舍河沿岸2021年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监测分析
目的 了解海口市美舍河沿岸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幼蚊和成蚊密度变化,为登革热防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海口市美舍河沿岸人口集中区域共设立5个调查点,2021年全年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和双层叠帐法监测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使用WPS 2020软件对监测结果进行汇总整理,运用SPSS 17.0软件分析BI、容器指数(CI)和帐诱指数的相关性;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021年平均BI为25.33,平均CI为38.31%,5个调查点的C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11,P<0.001)。白纹伊蚊成蚊平均帐诱指数为15.98只/(顶·h),城乡结合部的蚊密度>居民区>公园。5-11月为白纹伊蚊密度高峰期,9月BI达最高峰,10月成蚊密度达最高峰。BI与同期CI、帐诱指数呈正相关(r=0.720,P=0.008;r=0.709,P=0.010),CI与帐诱指数呈正相关(r=0.623,P=0.030)。不同类型积水容器中,暂时性积水容器和固定积水容器CI分别为37.91%和40.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35,P=0.391),9类不同孳生地C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097,P<0.001),其中废旧轮胎的CI值最高,为67.03%。结论 美舍河沿岸白纹伊蚊密度较高,一旦出现输入性登革热病例,存在登革热本地流行的风险。建议加强环境综合整治,清除孳生地,防止蚊虫孳生。
2022 Vol. 33 (6): 823-827 [摘要] ( ) [HTML 1KB] [ PDF 893KB] ( )
828 江汉鹏, 饶志云, 凌春燕, 杨兴华, 谢军
江西省抚州市2021年白纹伊蚊生态学、抗药性监测及卫生杀虫剂使用状况调查
目的 掌握江西省抚州市白纹伊蚊种群密度、季节消长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结合卫生杀虫剂用药情况调查,为合理使用杀虫剂、科学防控登革热疫情提供依据。方法 2021年5-10月在抚州市3个城区的居民区、公园和建筑工地3类生境开展伊蚊密度调查,成蚊采用双层叠帐法,幼蚊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和勺捕法;6-7月在抚州市3个城区不同方位采集野外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带回实验室混合饲养至F1代,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幼虫浸渍法和成蚊接触筒法,通过SPSS 22.0软件回归分析中的Probit法计算得到半数致死浓度(LC50)和回归方程,以评价其对卫生杀虫剂的抗性水平;通过现场查看及访问填表的形式获取抚州市城区各级爱国卫生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有害生物防制公司等近3年卫生杀虫剂的使用情况。结果 2021年抚州市城区白纹伊蚊平均帐诱指数为0.83只/(顶·h),BI值平均为1.83,成蚊和幼蚊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基本一致,在6和8月呈现双峰变化;白纹伊蚊成蚊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氯菊酯均产生一定的抗药性,对残杀威、马拉硫磷和杀螟硫磷表现为敏感;幼蚊对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残杀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抗性倍数在5.58~68.06倍,对双硫磷敏感;抚州市城区2019-2021年共使用19种卫生杀虫剂,以含有效成分为拟除虫菊酯类的杀虫剂为主,分别占比为83.33%、70.00%和80.00%;按使用量统计,卫生杀虫剂3年总用药量分别为6 653.00、5 351.40和5 893.00 kg,均以拟除虫菊酯类、有机磷类及其混合制剂为主,占总量的75.15%~85.17%;有机磷类颗粒剂多用于蚊、蝇幼虫的防治,拟除虫菊酯类多用于蚊、蝇成虫的防治,常与氨基甲酸酯类或有机磷类混合搭配使用。结论 应加强白纹伊蚊密度消长情况和抗药性监测,减少已产生高度抗性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使用量,合理轮换使用敏感或低抗性杀虫剂,减缓抗药性产生。
2022 Vol. 33 (6): 828-833 [摘要] ( ) [HTML 1KB] [ PDF 650KB] ( )
834 王鸿宇, 赵宛莹, 石昊宁, 杨彦清, 霍锡元, 刘国军, 侯祥, 唐云锋, 李京
山东省潍坊市2013-2019年鼠类生态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利用潍坊市鼠类监测数据,分析研究鼠类种群密度、季节消长、年际变化和生境差异等生态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为潍坊市有效防治鼠传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月为监测单位,采用夹夜法在全市范围内选取城镇居民区、特殊行业及农村自然村开展鼠密度监测工作;并用SPSS 26.0和R 4.2.1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结果 2013-2019年潍坊市共捕获鼠301只,其中优势鼠种褐家鼠占61.13%,小家鼠占35.22%,总体鼠密度为0.64%。3种生境中农村自然村捕获鼠类较多,占总捕获数的54.49%。鼠密度每年基本在1-3月达到高峰,褐家鼠与小家鼠的密度高峰均在2月。小波分析结果显示,当月鼠密度与月均气温、月均降水量和月均相对湿度均存在小波相关性,且与月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结论 建议根据不同鼠种的栖息习性、活动规律等特点,采取相应的防鼠灭鼠措施,从而达到有效降低鼠密度和防控鼠传疾病的目的。
2022 Vol. 33 (6): 834-837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168KB] ( )
媒介生物传染病
838 蒋可, 熊浩明, 田富彰, 何多龙, 张爱萍, 杨建国, 李翔, 郭文涛, 李伟
青海省三江源地区1958-2021年人间鼠疫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针对鼠疫防控中出现的新特点,分析青海省三江源地区1958-2021年人间鼠疫流行状况和特征,为制定切合实际的鼠疫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人间鼠疫病例数据库中三江源地区的病例资料,应用Excel 2010、SPSS 26.0与ArcMap 10.2软件及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三江源地区人间鼠疫疫情的年际变化与流行趋势、季节分布、地区分布、人群分布、传染源及传播途径和病例分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在1958-2021年共发生人间鼠疫90起,报告病例253例,死亡138例,病死率为54.55%(138/253)。所有病例中男性164例,女性89例;除去年龄不详的4例病例,在其余249例病例中,16~30岁的青壮年占比最多,为39.76%(99/249);民族以藏族居多,为205例;职业分布以牧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80.20%。人间鼠疫在5-11月发生,其中8月为高发期;64年间三江源地区以玉树藏族自治州人间鼠疫最为严重,所辖曲麻莱县、玉树市和囊谦县分别发生人间鼠疫15起48例、15起41例、12起37例;首发病例主要由剥食等途径接触旱獭感染而引起,其次为蚤叮咬;首发病例的鼠疫病型仍以腺鼠疫为主(71例);所有病例中以肺鼠疫患者最多,为161例(原发性128例,继发性33例)。结论 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的人间鼠疫疫情依然严峻,需要采取各项防控措施,从而有效控制人间鼠疫的发生和流行。
2022 Vol. 33 (6): 838-842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475KB] ( )
843 贵有军, 王信惠, 王启果, 张晓兵, 王诚, 李冰, 古丽阿依·包开西, 罗勇军, 王效俊
1901-202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鼠疫流行和防控回顾性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1901-2020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人间及动物间鼠疫流行及防控情况,为今后鼠疫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收集档案资料及新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监测数据,运用回顾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新疆发生的人间鼠疫疫情及动物间鼠疫的流行规律和防控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新中国成立前,发生人间鼠疫12起,死亡100 000余例;新中国成立后,发生人间鼠疫12起,发病47例,死亡28例,病死率达59.57%;截至目前,新疆已发现4大类型鼠疫自然疫源地,面积约330 000 km2,分布于25个县(市、区);已发现啮齿动物75种,隶属于10科34属;分离鼠疫耶尔森菌2 058株。结论 新疆鼠疫自然疫源地面积大,动物间鼠疫持续流行;为有效防控和快速应对鼠疫疫情,保障“一带一路”建设的顺利实施,应加强鼠疫防控体系建设。
2022 Vol. 33 (6): 843-84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572KB] ( )
849 侍文君, 万寒兵, 王肇军, 石磊, 岳军, 斯日孟, 杨晓慧
内蒙古包头市2019-2020年鼠疫疫情及风险防控措施简析
目的 分析2019-2020年内蒙古包头市动物鼠疫流行情况及发生人间鼠疫的风险因素,为制定鼠疫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应用门户鼠疫防治管理信息系统2019-2020年包头市动物及人间鼠疫疫情数据及疫情总结。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动物疫情疫点发生的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及地理景观分布情况和人间疫情流行情况。结果 2019-2020年内蒙古包头市共发生27起动物鼠疫疫情,检出鼠疫耶尔森菌50株。牧区草原动物鼠疫疫情无论是持续时间、流行范围及流行强度均明显超过农区疫情,由于牧区人口稀少(1人/㎞2),2019-2020年7月未发生人间疫情。2020年8月发生了2起人间鼠疫疫情,其中1起在人口相对密集(27人/㎞2)的农区发生1例本土鼠疫病例,另1起为输入性1例鼠疫病例,最终均死亡。结论 包头市动物间鼠疫流行猛烈,并波及人间。应汲取本轮疫情的经验教训,针对存在的风险因素坚持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杜绝再次发生人间鼠疫及疫情远距离传播。
2022 Vol. 33 (6): 849-853 [摘要] ( ) [HTML 1KB] [ PDF 596KB] ( )
854 包蕾, 李园园, 李海艳, 杨红梅, 任健男, 王宇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2016-2020年斑疹伤寒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分析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州)斑疹伤寒流行特征,为斑疹伤寒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收集西双版纳州2016-2020年斑疹伤寒相关资料,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利用χ2检验、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西双版纳州5年间斑疹伤寒年平均发病率为9.40/10万(n=554),勐腊县报告发病数最多,发病率为31.15/10万(n=457),病例集中在勐腊县城区和部分乡(镇),男女性别比为1∶1.12,职业以农民为主,其次为学生。报告病例呈明显季节性,5-10月为报告发病高峰期,亦是当地室内鼠密度与鼠体印鼠客蚤监测指数高峰期,当月报告发病数与前1个月室内鼠密度呈正相关(r=0.777,P=0.003),与前1个月鼠体印鼠客蚤指数也呈正相关(r=0.772,P=0.003)。结论 西双版纳州勐腊县部分乡(镇)可能存在地方性斑疹伤寒自然疫源地,鼠与鼠体蚤可能是斑疹伤寒流行的决定因素;建议当地政府以农村和城乡结合部为重点,做好易感人群健康教育,加强疫源地动物的监测与控制,预防控制斑疹伤寒流行。
2022 Vol. 33 (6): 854-85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749KB] ( )
生物学与生态学
859 刘德星, 李婷婷, 魏晓雅, 岳巧云, 邱德义, 柯明剑, 聂维忠, 陈健
口岸截获国内未见分布种小异甲蠊(Diplopterina parva)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
目的 利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中山港口岸进口集装箱中截获的2只蜚蠊进行种类鉴定。方法 2021年11月在中山港口岸来自尼日利亚的集装箱截获了1只雌性蜚蠊和1只蜚蠊若虫,通过形态学方法检索雌性蜚蠊的形态特征,并同时提取2只蜚蠊基因组DNA,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的基因片段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比对,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雌性蜚蠊形态鉴定为小异甲蠊,2只蜚蠊的COⅠ基因序列在GenBank中未比对出相似度>98%的同源物种,但是2只蜚蠊COⅠ基因序列相互比对相似度>98%,可判定该蜚蠊若虫与雌性成虫同为小异甲蠊(Diplopterina parva)。经查证国内未见该种蜚蠊分布。结论 中山港口岸进口集装箱截获的2只蜚蠊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鉴定均为小异甲蠊,为国内未见分布种。
2022 Vol. 33 (6): 859-86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9739KB] ( )
技术与方法
865 郭旭东, 赵荣涛, 袁正泉, 徐路, 王申, 刘羽, 杨振洲, 石华
基于无人机的捕虫装备设计与应用初探
目的 探讨无人机在蚊虫标本采集中的应用,调查不同高度的蚊虫分布。方法 在天津某农场,于2021年8月下旬到9月上旬,通过无人机挂网飞行的方式捕虫,对比人工小时法和无人机捕获蚊虫效率,考察不同高度的蚊虫分布等。结果 无人机标本捕获效率(34.75只/10 min)高于人工小时法(3.38只/10 min),无人机携带的捕虫网在5.00 m高度采集的蚊虫数量最多,高度>12.00 m或风速>4.00 m/s时几乎无法采集到蚊虫。结论 无人机进行蚊虫标本采集,具有不限地形、不限生境、捕获效率高等优点,可作为蚊虫标本采集工具。蚊虫主要分布在低层空间,但是在无人机的风扇搅动下,蚊虫会上下翻飞,其结果可能与真实分布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探讨。
2022 Vol. 33 (6): 865-86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644KB] ( )
869 李炳辉, 刘砚涛, 马小芳, 王伟, 宋富成, 孙庚晓, 姜洪荣, 付齐齐
媒介蚊虫季节消长趋势分析方法的探讨与比较
目的 探讨并比较媒介蚊虫季节消长趋势分析的4种方法。方法 应用图示法、聚类分析法、季节指数法和游程检验法对青岛市蚊虫国家级监测点2017-2021年成蚊监测数据进行季节性分析,采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比较4种方法的应用效果。应用WPS 2012软件整理数据,并进行图示法和季节指数法分析,SPSS 23.0软件用于聚类分析法和游程检验法分析。结果 图示法、聚类分析法和季节指数法均得出成蚊消长趋势具有季节性特征,季节消长高峰期集中在6-9月;游程检验法得出成蚊消长趋势有季节性特征,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19,P=0.034)。结论 4种方法均可用于媒介蚊虫季节消长趋势的分析和判定,图示法、聚类分析法和季节指数法能够获得季节消长的高峰时间段,而游程检验法能作出有无统计学意义的判断,研究者可根据分析目的和工作需要,灵活选用各类方法。
2022 Vol. 33 (6): 869-872 [摘要] ( ) [HTML 1KB] [ PDF 965KB] ( )
调查研究
873 董利, 李贵昌, 王彬, 鲁亮, 赵宁, 宛新荣, 刘伟, 胡斌, 兴安, 李庆多, 李超, 王振旭, 张璐, 刘雨秋, 马德龙, 潘劲超, 何宏轩, 马伟, 刘起勇
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草原鼠体寄生恙螨调查
目的 调查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东部草原地区鼠体表寄生恙螨的种类构成及时空分布规律。方法 2021年5、7、9月在内蒙古东部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通辽市牧区草原选择8个调查点,用鼠夹法和鼠笼法捕鼠,采集鼠体表寄生恙螨并制作标本,进行形态学分类鉴定。计算各调查点、月份和鼠种的体表携带恙螨率和恙螨指数,利用χ2检验分析差异性。结果 自672只鼠体标本捡获恙螨1 232只,隶属2科3属3种,分别为椭盾纤恙螨、鼠兔多毛恙螨和粗棒囊棒恙螨,椭盾纤恙螨占97.02%,为当地优势螨种。其寄生宿主以布氏田鼠、长爪沙鼠和黑线仓鼠为主。恙螨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和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2个调查点,5、7、9月均有恙螨分布且呈升高趋势。结论 内蒙古东部草原鼠体恙螨种类较少,优势恙螨种类分布广、时间长、宿主多样。
2022 Vol. 33 (6): 873-87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4286KB] ( )
879 曾文博, 李中秋, 魏子昕, 程东慧, 杨丽敏, 方圆, 张仪
上海地区不同生境游离蜱分布调查
目的 调查上海地区不同地点、不同生境游离媒介蜱的种类及分布,为蜱媒疾病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布旗法,于2021年4-7和9-11月在松江、黄浦、崇明、嘉定、宝山、静安、普陀和闵行区等13个调查点采集植被中的游离蜱;形态鉴定后扩增16S rRNA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序列,利用获得的序列鉴定蜱种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共采获游离蜱1 937只,隶属2属3种,分别为血蜱属的褐黄血蜱、长角血蜱和扇头蜱属的微小扇头蜱,分别占采获总数的92.36%、6.66%和0.98%。山坡林地采集褐黄血蜱和微小扇头蜱2种400只,占20.65%;公园/景区采集褐黄血蜱和长角血蜱2种1 341只,占69.23%;农村荒地采集褐黄血蜱1种82只,占4.23%;城市绿地采集褐黄血蜱1种114只,占5.89%。系统进化树显示,采获的同一蜱种位于同一进化分支上。结论 上海地区不同生境中游离蜱共有3种,不同生境中蜱的种类和数量分布不同,褐黄血蜱为各类生境中的优势种。
2022 Vol. 33 (6): 879-887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8344KB] ( )
888 张丹, 色拥军, 付国明, 贺兆锴, 吕东月, 春花, 段然, 秦帅, 梁俊容, 肖萌, 景怀琦, 王鑫
甘肃省野生岩羊不明原因死亡分析
目的 探明甘肃省野生岩羊异常死亡的原因。方法 运用分子克隆的方法,挑选多个样本核酸16S rRNA基因克隆子,通过测序技术得到基因序列,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中用BLAST进行比对,并结合鞭毛蛋白基因多重PCR检测,进行死因探索。结果 2018年12月-2020年4月发现35只岩羊异常死亡,在4只岩羊的5个组织标本核酸中检测到致病梭状芽孢杆菌属细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其中2只岩羊的3个标本核酸均是致病梭状芽孢杆菌属细菌丰度最高(61.90%~91.12%);其他标本核酸16S rRNA基因克隆子中,均是非梭状芽孢杆菌属细菌丰度最高,其中5只岩羊丰度最高的为反刍动物正常肠道细菌。结论 多种梭状芽孢杆菌属细菌感染和消化道正常细菌的易位,可能分别是野生岩羊的主要致死原因和次要致死原因。
2022 Vol. 33 (6): 888-89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760KB] ( )
895 张晨曦, 李建云, 刘芳, 冯一兰, 范蒙光
内蒙古乌兰察布高原地区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蚤类的调查数据分析
目的 整理2011-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乌兰察布高原地区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媒介蚤的种类、数量和分离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等监测数据,分析该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特点,为进一步做好鼠疫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内蒙古乌兰察布高原地区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的5个盟(市)20个旗(县)常年开展蚤类监测,按不同生境分层进行抽样,将捕获的各种鼠类体外寄生蚤和鼠巢蚤,进行不透明标本的分类鉴定和计数登记后,对鼠疫菌进行分离。所获调查数据应用Excel 2003软件分别对蚤种类、数量及其感染鼠疫情况按不同年代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2020年在内蒙古乌兰察布高原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共获蚤类3总科5科14属28种(亚种)41 930匹。统计数据显示:各年度获蚤种类在17~23种,年平均获蚤种类为18.8种;各年度获蚤数量在2 012~7 979匹,平均每年捕获4 193匹;有5个年度从3种(亚种)163匹蚤中分离出鼠疫菌,其中2011年在1种9匹蚤、2017-2018年在2种53匹蚤中检出鼠疫菌,2019-2020年在3种101匹蚤中检出鼠疫菌。长爪沙鼠的染蚤率为22.72%,蚤指数为0.67。结论 内蒙古乌兰察布高原地区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受到自然和社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致使当地鼠疫媒介蚤的种类、数量及感染鼠疫的情况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其中秃病蚤、同型客蚤和二齿新蚤为优势种,而近代新蚤东方亚种大幅度下降,今后应进一步加强该地区媒介蚤类的监测和研究,防止鼠疫传播到人间。
2022 Vol. 33 (6): 895-899 [摘要] ( ) [HTML 1KB] [ PDF 547KB] ( )
900 杨普伊, 李建云, 张喆
内蒙古自治区不同类型鼠疫自然疫源地土壤金属元素含量调查分析
目的 调查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不同类型鼠疫自然疫源地土壤金属元素含量,对比分析不同类型鼠疫自然疫源地土壤金属元素含量的差异。方法 对内蒙古达乌尔黄鼠、布氏田鼠和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进行土样采集。X射线荧光分析仪测量土壤中钾、铁、钙等13种金属元素含量,应用Excel 2021软件录入并整理数据,SPSS 20.0 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 test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内蒙古达乌尔黄鼠与布氏田鼠鼠疫疫源地钾(t=-3.058,P=0.012)、铷(t=-2.717,P=0.007)元素含量,达乌尔黄鼠与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铁(Z=-4.416,P<0.001)、锌(t=-3.186,P=0.005)、锰(t=-4.471,P<0.001)、钛(Z=-2.598,P=0.017)、钒(Z=-2.184,P=0.029)和镍(t=-2.799,P=0.011)元素含量以及布氏田鼠与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钾(t=3.910,P=0.001)、钙(Z=-2.974,P=0.003)和铷(t=6.176,P<0.001)元素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布氏田鼠鼠疫疫源地土壤中钾、铜、钛、钒、铬元素含量较达乌尔黄鼠、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高,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土壤中铁、钙、锌、锰、铅、镍、砷、铷元素含量较达乌尔黄鼠、布氏田鼠鼠疫疫源地高,除铬元素外,其余12种金属元素在3类鼠疫疫源地中存在相关性(均P<0.05)。结论 内蒙古3种类型鼠疫自然疫源地土壤中富含钾、铁、钙元素,但土壤中多数金属元素含量存在分布差异,并且金属元素含量之间存在相关性。
2022 Vol. 33 (6): 900-90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604KB] ( )
906 田锋, 耿合员, 夏侯为民, 张子龙, 郭强, 赵丹云, 孙玉婷, 史燕, 蔡晓雪, 陈超怡, 蒋璐, 程慧
2020年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地区鼠类及其体表寄生虫携带病原体调查
目的 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霍尔果斯口岸地区鼠种类和携带病原体情况。方法 2020年,在霍尔果斯口岸地区采用夹日法和夹夜法捕鼠,对捕获鼠类及体表寄生虫进行形态鉴定,采集鼠类脾脏和肺组织,用PCR方法检测脾脏的嗜吞噬细胞无形体、莱姆病螺旋体、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肺组织的汉坦病毒核酸。结果 2020年,在霍尔果斯口岸地区捕鼠9种142只,优势鼠种为小林姬鼠和大沙鼠;体表寄生蜱类4种25只,优势种为全沟硬蜱;体表寄生蚤类8种203匹,优势种为臀突客蚤。鼠脾中检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核酸阳性8株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核酸阳性1株,未检测到鼠疫菌、汉坦病毒、莱姆病螺旋体。结论 掌握了霍尔果斯口岸地区鼠类及体表寄生虫的构成以及携带病原体情况,结果对当地鼠、蜱、蚤及相关疾病防控有一定参考价值。
2022 Vol. 33 (6): 906-911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028KB] ( )
综述
912 谭若云, 林君芬, 李傅冬, 谢璐, 张欣悦, 马海燕
基于疫情不同发展阶段的蚊媒传染病预警技术研究进展
蚊媒传染病仍是我国较为常见的疾病,有效的监测预警是应对疫情的重要环节。目前,传染病的预警手段呈现多元化且向大数据发展的趋势,为推动蚊媒传染病的多阶段多点预警研究,该文根据传染病疫情的发生发展过程将预警分为3个阶段,并对国内外蚊媒传染病不同阶段的预警进行综述,为蚊媒传染病的防控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2022 Vol. 33 (6): 912-91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854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