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药性监测专题 往期精彩专题回顾+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上海市奉贤区2015-2019年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抗药性趋势分析
张海兵, 戈斌, 刘洪霞, 刘清, 易可华, 张雨, 黄涛
摘要283)      PDF (684KB)(899)   
目的 掌握上海市奉贤区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及发展趋势,为城市重大活动病媒生物保障及登革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幼虫浸渍法检测白纹伊蚊幼蚊的抗药性。 结果 2015、2018和2019年,白纹伊蚊幼蚊对双硫磷、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3种杀虫剂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抗药性,抗性系数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近5年来,对双硫磷的抗药性均低于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2种药物,2015、2018年维持在低抗水平,2019年下降至敏感水平(1.25倍);对溴氰菊酯的抗药性,2018年抗性倍数最高,达到高抗水平(68.75倍),呈现出由中抗-高抗-中抗的波动趋势;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性2015、2018年维持在中抗水平,2019年下降至低抗水平(7.00倍)。2019年奉贤区控制幼蚊的杀虫剂主要为有机磷类,其中双硫磷用量占总用药量的33.87%;控制成蚊的杀虫剂主要为拟除虫菊酯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其中高效氟氯氰菊酯、氯菊酯·烯丙菊酯、氯菊酯·四氟醚菊酯用量占41.17%。 结论 奉贤区白纹伊蚊对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类杀虫剂已产生抗药性,应采用合理轮用或混用杀虫剂的方式,以有效缓解和降低抗药性的产生。
2020, 31 (2): 148-15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2.006
上海市虹口区2015-2019年重要病媒生物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
王飞, 蒋璐, 黄慧嫦, 刘洪霞, 陈道湧
摘要412)      PDF (651KB)(986)   
目的 了解上海市虹口区白纹伊蚊、家蝇及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杀虫剂的合理选择和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白纹伊蚊幼蚊抗性测定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幼虫浸渍法,测定杀虫剂对幼蚊的半数致死浓度(LC 50)。家蝇抗性测定方法采用微量点滴法,测定杀虫剂对家蝇半数致死剂量(LD 50)。德国小蠊抗性测定采用药膜法,测定杀虫剂对德国小蠊的半数击倒时间(KT 50)。 结果 2017和2019年上海市虹口区白纹伊蚊幼蚊对双硫磷的的抗性倍数分别为0.44和4.94倍,表现为敏感和低抗;2017年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倍数为16.89倍,表现为中抗;对溴氰菊酯的抗性倍数为34.25倍,表现为中抗;对残杀威的抗性倍数为1.59倍,表现为敏感;2019年对氯菊酯的抗性倍数为13.40倍,表现为中抗。2016和2018年家蝇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倍数为29.07和39.53倍,表现为高抗;2016年对溴氰菊酯和敌敌畏的抗性倍数为112.86和4.37倍,表现为高抗和低抗;2018年对甲基嘧啶磷和氯菊酯的抗性倍数为4.03和13.08倍,表现为低抗和中抗。2015和2018年德国小蠊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倍数为3.05和1.60倍,表现为低抗和敏感;对溴氰菊酯的抗性倍数为4.31和6.13倍,表现为低抗;对乙酰甲胺磷的抗性倍数为0.93和1.10倍,表现为敏感;2015年对残杀威的抗性倍数为2.69倍,表现为低抗。 结论 虹口区白纹伊蚊幼蚊、家蝇和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已表现出不同程度抗性,应加强对杀虫剂抗药性的监测,制定科学、合理的杀虫剂用药策略。
2020, 31 (2): 143-14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2.005
上海地区2015-2019年白纹伊蚊和家蝇的抗药性发展动态
刘洪霞, 冷培恩, 刘曜, 吴寰宇
摘要341)      PDF (1920KB)(1017)   
目的 掌握上海地区白纹伊蚊及家蝇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现状及抗性发展动态,为化学杀虫剂的科学、合理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白纹伊蚊抗性测定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幼虫浸液法,以3龄末4龄初幼虫为测试对象;家蝇采用点滴法,以羽化3~5日龄雌蝇为测试对象。 结果 所有调查监测点白纹伊蚊、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的抗性显著高于氨基甲酸酯类和有机磷类。白纹伊蚊对双硫磷、溴氰菊酯的敏感地区占比均有所提升,分别从33.33%上升至44.44%、6.67%上升至12.50%;对高效氯氰菊酯以及残杀威均呈现抗性升高趋势,其中高效氯氰菊酯高抗地区占比由6.67%上升至20.00%;残杀威抗性地区占比高达100%。家蝇对敌敌畏抗性呈下降趋势,敏感地区占比由16.67%升至50.00%;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抗性地区占比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溴氰菊酯高抗地区占比由84.62%上升至100%,同比上升18.20%;甲基嘧啶磷总体呈上升趋势,高抗占比升至33.33%,同比上升33.33%。 结论 上海地区白纹伊蚊和家蝇已经对有机磷、拟除虫菊酯类以及氨基甲酸酯类的常用药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建议高抗水平的药剂停用1~2年,中等抗性的药剂酌情使用,低抗性的药剂可轮换使用,进而延缓抗性的产生。
2020, 31 (2): 137-14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2.004
我国不同地理种群白纹伊蚊乙酰胆碱酯酶基因分布调查
朱彩英, 赵春春, 刘起勇, 李贵昌, 闫冬明, 宋秀平, 王君, 孟凤霞
摘要309)      PDF (825KB)(949)   
目的 了解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野外种群的乙酰胆碱酯酶( ace)基因在不同区域的基因型及分布特点,从而进行白纹伊蚊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抗药性机制的初步探索。 方法 2018年6-9月在海南省海口市、广东省广州市、云南省景洪市和贵州省兴义市的14个采样点(地理种群),共采集白纹伊蚊幼虫、蛹和成蚊422只,经形态学或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后,用无水乙醇浸泡,并于-20℃冻存备用。提取单只蚊虫的DNA,PCR扩增 ace基因部分片段,测序后分析 ace基因G119位点突变情况。 结果 针对上述4个省的14个种群白纹伊蚊 ace基因测定,发现白纹伊蚊 ace基因G119位点仅存在个别碱基突变,并未发现氨基酸突变。共检测到2种等位基因,即野生型GGA/G(832/98.58%)和突变型GGG/G(12/1.42%);1种基因型,即野生型纯合子G/G(422/100%)。 结论 仅有少部分白纹伊蚊个体 ace基因G119位点发生了碱基突变,但该碱基替换并未引起相应的氨基酸突变。因此,白纹伊蚊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靶标抗药性机制亟需进一步探索。
2020, 31 (2): 133-13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2.003
2017-2018年我国不同区域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
赵春春, 朱彩英, 贾清臣, 闫冬明, 刘国军, 吴海霞, 宋秀平, 刘起勇, 王君, 孟凤霞
摘要401)      PDF (4417KB)(1084)   
目的 了解我国不同区域的白纹伊蚊对几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及分布,为我国的抗药性治理和用药方案提供指导意见。 方法 使用Excel 2016软件收集和整理我国2017和2018年的白纹伊蚊幼蚊和成蚊对常用的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和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生物测定数据,统计分析其抗药性水平,使用ArcGIS 10.3软件绘制不同种类杀虫剂的抗药性地图。 结果 通过收集2017和2018年监测点数据和文献查阅,共收集到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生物测定数据,重点分析拟除虫菊酯类(溴氰菊酯、氯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氨基甲酸酯类(残杀威)和有机磷类(马拉硫磷、双硫磷、敌敌畏)等杀虫剂的抗药性数据。其中,白纹伊蚊幼蚊对溴氰菊酯、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全国分别有34(85.00%)、18(75.00%)和33(78.57%)个监测点产生了中、高抗性。成蚊对溴氰菊酯、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全国分别有34(61.82%)、8(34.78%)和11个(34.38%)监测点产生了抗性或高抗性。白纹伊蚊幼蚊对残杀威、双硫磷分别有5(27.78%)和14个(36.84%)监测点产生了中、高抗性;成蚊对残杀威和马拉硫磷分别有7(20.59%)和4个(14.29%)监测点产生了抗性。 结论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白纹伊蚊种群无论是成蚊还是幼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均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药性,尤其广东及福建省等沿海地区;对氨基甲酸酯类和有机磷类杀虫剂抗药性水平相对较低。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及本次监测结果指导当地用药,高抗杀虫剂应停用一段时间,中、低抗或疑似抗性杀虫剂应轮换使用或复配使用。
2020, 31 (2): 126-13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2.002
杂志二维码
下载排行 近期热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