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目录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1992 Vol.3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著名昆虫学家——刘维德
柳德宝
摘要452)      PDF (1534KB)(638)   
B.s.C 3-41菌株杀蚊毒素的提取纯化及某些特性的研究
杨允聪; 张用梅; 刘娥英
摘要968)      PDF (1211KB)(550)   
本文以球形芽孢杆菌C 3-41、Bs -10和2362菌株为材料,研究了从冻融芽孢中提取和纯化杀蚊毒素蛋白的条件,并对其毒蛋白的分子量、杀蚊活性、稳定性及氨基酸组成进行了检测,用0.05N NaOH溶解得到的毒蛋白粗制品,经SephadexG-75和DEAE-52两次柱层析,可得到纯化的毒蛋白。C 3-41)和Bs -10的毒素蛋白的分子量均为40KDa,对Ⅲ龄致倦库蚊幼虫感染24小时的LC 50值分别为26.99ng/ml和37.92ng/ml,该毒蛋白对热处理(50~80℃,20分钟)和0.05~0.2N NaOH处理(24小时)具有不稳定性。对胰蛋白酶具有机性,但链霉蛋白酶可使其完全丧失杀蚊活性,在pH9~10中保存48小时对其毒性没有影响。C 3-41和Bs -10的毒蛋白由16种氨基酸组成。C 3-41毒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与B.s.2297和B.t.i的毒素相同,但与Bs -10毒素略有差异。
南平竹林区白纹伊蚊垂直分布及蚊虫群落特征
徐保海; 林正高
摘要1047)      PDF (695KB)(530)   
本文报告了南平竹林区5个不同海拔高度蚊虫调查结果。共采获各种蚊类8属19种,白纹伊蚊在低海拔竹林区(110m)是优势蚊种,其阳性指数78.57%,种群数量占全部蚊幼构成的39.11%;但在海拔较高的竹林区则为次要蚊种,800m以上未再捕及。冯氏伊蚊是海拔400m以上竹林区的优势蚊种;其种群数量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在1020m处阳性指数和构成比分别高达85.29%和56.28%。
山东省18种吸血库蠓新记录
薛健; 康增佐
摘要471)      PDF (151KB)(522)   
致倦库蚊和三带喙库蚊实验室种群饲养及生物学特性的初步观察
张天寿; 杨起饶; 刘行知
摘要1057)      PDF (699KB)(533)   
本文报告在实验室采用完全人工光照、人工控制温度(27~28℃)、相对湿度(70%左右)条件下,成功地建立了三带喙库蚊和致倦库蚊种群的饲养方法,并对两蚊种的部分生物学特性作了初步观察。
孔林内有瓣蝇类新记录种调查报告
孔繁吉; 孔祥良
摘要926)      PDF (499KB)(592)   
本文报告了作者1989~1990年在孔林内用诱蝇笼与网捕法进行蝇种等调查研究的结果,发现了山东省新记录蝇类23种,并对其分布特点,出现不同类型的原因等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甲氧杀虫酯的药效、毒性及生物降解的研究——Ⅱ.甲氧杀虫酯的毒性研究
高锦亚; 黄俊勇; 胡菊华; 李薇
摘要844)      PDF (1005KB)(568)   
根据急性经口毒性(LD 50>5000mg/kg)、急性经皮毒性(LD 50>3000mg/kg)、急性吸入毒性(LC 50>10g/m 3)以及对眼结膜无刺激作用的试验结果,甲氧杀虫酯对动物的急性毒性均属于低毒性类。Ames检测为阴性。微核试验及精子畸变试验的结果表明,经“8701”处理及其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未发现其对动物的致畸与致突变作用,亚急性毒性试验表明,对小白鼠的生长发育速率无影响。内脏各器官系数与对照组比较没有差异。蓄积毒性K值>5.3,属弱蓄积性药剂。
辽宁从蜱、鼠中分离到伯氏疏螺旋体
张德才; 洪源; 张仲秋; 孙广久; 董树德; 张哲夫; 张金声; 侯学霞
摘要458)      PDF (220KB)(593)   
甲氧杀虫酯的药效、毒性及生物降解的研究——Ⅲ.甲氧杀虫酯受热后产物的含量测定与结构分析
赵文芳; 周长文; 冷欣夫
摘要941)      PDF (539KB)(568)   
为了开发甲氧杀虫酯,曾试验了温度—重量关系,温度范围为120~240℃。化合物加热成烟雾后的产物回收率在87%以上;回收产物经质谱鉴定,仍为原化合物。这是今后实际应用的重要参考依据。
伊犁鼠兔分布区的新发现
李维东; 吐尔干·库巴洪
摘要451)      PDF (223KB)(552)   
放射性核素示踪法对两种蚤类吸血活动的研究
王灵岚; 林祖华; 林代华
摘要915)      PDF (957KB)(601)   
本文报道1987~1990年在实验室条件下,应用 125I标记小白鼠血液,通过放射性核素示踪测定的灵敏性,研究印鼠客蚤和缓慢细蚤在20℃、28℃和35℃条件下的吸血活动。结果表明:两种繁殖蚤在20℃条件下的吸血量明显大于新生蚤,而在35℃高温条件下差异不显著。缓慢细蚤的吸血量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而印鼠客蚤与温度呈正相关。在相同实验条件下,两种蚤的吸血率雌、雄间无显著差异。印鼠客蚤吸血速率较快,30和60分钟吸血量及吸血率无显著差异,但吸血率随温度上升而上升。缓慢细蚤的吸血速率较慢,30分钟吸血不充分,吸血率随温度上升而上升;但在20℃吸血60分钟,繁殖蚤的吸血率可达98%,吸血量亦较30分钟时高两倍左右,吸血率则随温度升高而下降。
莆田地区黄胸鼠种群动态和繁殖生态研究
洪朝长1; 陈小彬2; 陈学榕3; 陈金贤4
摘要1048)      PDF (962KB)(661)   
1987~1989年在莆田地区研究了黄胸鼠的种群动态和种群繁殖生态。布放14400笼日,获得标本230号(♂106,♀124),捕获率1.60%,占家鼠总数8.10%。种群数量高峰出现在12~1月,两个年度基本一致,种群的性比、雄鼠睾丸下降率、怀孕率、胎仔数、繁殖指数等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年度差异。比较该区家鼠调查资料,发现黄胸鼠从50年代的绝对优势地位,逐渐下降为近年来的常见种。作者认为,这一变化与该区黄胸鼠适生生境减少及全球气候变暖有关。
五趾跳鼠出入蛰特征的调查
周延林; 杨玉平; 侯希贤; 董维惠
摘要870)      PDF (876KB)(562)   
本文对呼和浩特地区五趾跳鼠的出入蛰特征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开始出蛰时间为3月底或4月初,出蛰临界日均气温3.3~4.2℃,出蛰顺序为先雄后雌,相差20天左右;入蛰开始时间为9月底或10月初,入蛰临界日均气温14℃左右,入蛰顺序先雌后雄,入蛰结束时间10月20日,出蛰和入蛰均无年龄顺序。
臭鼩鼱的分布和季节消长调查
黄佳亮; 周培盛
摘要1365)      PDF (1298KB)(614)   
本文报告了广州某部营区臭鼩鼱活动场所、数量分布和季节消长规律。调查表明,其主要活动在办公楼、伙房、鸡舍等处;密度呈季节性变化,每年9~11月最高,12月至次年1~2月份最低,3月份后又逐渐回升。其与家栖鼠的比例受普通灭鼠毒饵的影响,亦随家栖鼠密度的降升而变化。
大兴安岭南段莱姆病的调查
杨秀峰1; 张哲夫2; 路瑾萍1; 张金声2; 郑理2; 侯学霞2; 陈宝3; 陈永生3; 董俊杰4; 张中华5; 吴俊林6; 高元科7
摘要1118)      PDF (679KB)(568)   
1991年4~6月,我们在大兴安岭南段林区,对莱姆病进行了调查,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检测496人居民血清,38人血清中抗莱姆病螺旋体IgG抗体效价≥1:128。根据临床表现和血清学调查,确诊莱姆病病例22例;从26只全沟硬蜱分离出4株莱姆病螺旋体。
六种化学杀虫剂毒杀大头金蝇效果观察
杨群堂; 阮蓉
摘要521)      PDF (207KB)(549)   
贵州省流行性出血热疫区鼠类调查报告
吕太富; 王昭孝
摘要1111)      PDF (2291KB)(568)   
本文报道贵州省三种不同情况EHF疫区鼠类连续两年逐月自然监测结果。通过37012夹夜的捕鼠调查,进一步查明各疫区鼠类传染源种类、密度、带病毒率的季节性变化及其空间分布。为灭鼠防病提供了生物学依据。
在特殊环境下用高浓度杀鼠迷毒杀小家鼠效果观察
周格平; 贾晓民
摘要464)      PDF (595KB)(570)   
灭幼宝0.5G对蚊、蝇幼虫杀灭效果观察
梁铁麟; 冷培恩; 杨中清; 劳军; 徐仁权; 奥野吉俊; 李宝福; 李士荣
摘要463)      PDF (1334KB)(598)   
溴代毒鼠磷粘附毒饵配制方法的改良
盛亚西; 郑浙宁
摘要467)      PDF (792KB)(565)   
灭幼宝0.5G防治蚊、蝇药效试验
卢金岭; 袁家珪; 刘宝文; 王靖; 李宝珠
摘要508)      PDF (612KB)(543)   
关于搞好流行性出血热重病区科学灭鼠工作的几点做法
王声惠
摘要439)      PDF (271KB)(540)   
坚持不懈,创建和长期巩固灭鼠先进市
池毓棣; 吴宗诚; 戴延生; 陈忠; 肖国永; 詹绍琛
摘要439)      PDF (433KB)(506)   
宜昌市蜚蠊种群分布、密度及侵害状况调查
刘立屏; 陈传富; 李瑾; 李玉琼
摘要452)      PDF (356KB)(535)   
当今国内城市灭鼠模式
李家明
摘要539)      PDF (731KB)(604)   
鄢陵县灭鼠达标及巩固措施效果评价
柴兰芳; 牛东田
摘要443)      PDF (378KB)(533)   
低剂量杀虫剂处理对媒介蚊虫生理生态影响的研究进展
薛瑞德
摘要454)      PDF (1191KB)(611)   
关于召开第二次“除四害达标技术研讨会”的通知
中华预防医学会媒介生物学及控制学会;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编辑部
摘要444)      PDF (204KB)(537)   
尊重事实,让灭鼠工作健康发展
汪诚信
摘要440)      PDF (847KB)(580)   
抗氰戊菊酯淡色库蚊的抗性谱以及增效剂的作用
张朝远; 唐振华
摘要1082)      PDF (1090KB)(551)   
在室内用氰戊菊酯对采集于野外的淡色库蚊进行了选育,获得一个抗性高达6088倍的高抗性品系(RPy),并测定了该品系对常用杀虫剂的交互抗性以及增效剂作用。结果表明,RPy品系对7种拟除虫菊酯的交互抗性范围为6(胺菊酯)~140倍以上(反式-氯菊酯);对P,P′-DDT的交互抗性>388倍;对狄氏剂、乐果、敌百虫和残杀威的交互抗性为1~2倍;对丙体六六六、杀螟硫磷,甲基对硫磷,马拉硫磷、双硫磷和甲萘威的敏感度高于敏感品系。应用各种专一性抑制剂pb、TPP和DMC进行了活体增效作用的研究。结果表明,RPy品系对P,P′DDT的抗性主要与DDT脱氯化氢酶(DDTase)和多功能氧化酶(MFO)有关;对氰戊菊酯的抗性主要与MFO和酯酶有关。
淡色库蚊的抗药性研究——Ⅱ.球形芽孢杆菌对淡色库蚊子 1代的影响
苏斌*; 王美秀
摘要968)      PDF (1353KB)(516)   
在实验室温度为26±1℃等综合条件下,同时观察经球形芽孢杆菌C 3-41菌液处理后的淡色库蚊子 1代和亲代生命表特征。结果发现,经处理后的子 1代卵的孵化率低于亲代,而羽化率则高于亲代,两者经检验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5);同时发现,处理后的子 1代净生殖率下降19.23%,平均世代周期延长约4天。本文还就有关生命表的种群参数进行了讨论。
嗜人按蚊越冬期卵滞育规律的实验室观察
陈国伟
摘要446)      PDF (220KB)(528)   
长效浸帐剂浸泡蚊帐防治侵入实验小屋蚊虫的研究
姜志宽1; 赵学忠1; 聂兆宏2; 陈志龙2; 梁涛2; 张爱军2; 万纪发3; 刘大鹏1
摘要1096)      PDF (853KB)(554)   
1990年0~3月,在扬州市郊用特建的实验小屋,以牛为引诱动物,进行了长效浸帐剂对侵入实验小屋蚊虫毒杀和兴奋驱避作用的研究。按80mg,ai/m 2处理1~80天后,结果表明对当地主要蚊种中华按蚊和三带喙库蚊均有较好的毒杀作用,其总平均死亡率分别为79.1%和53.6%。结果还表明,侵入处理小屋蚊虫数比对照小屋减少46.3%,处理小屋蚊虫平均窗阱外逃率76.4%,与对照小屋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长效浸帐剂浸泡蚊帐,对蚊虫具有兴奋驱避作用。
拟棉鼠丝虫及传播媒介
周洪福
摘要467)      PDF (226KB)(562)   
溴氰菊酯胶悬剂防制致乏库蚊和家蝇的效果评价
严振林; 谭伟强; 谢苑灵; 陈钦撰
摘要1199)      PDF (613KB)(626)   
本文报道在广州市白云区某街道对居民住区和饮食行业应用溴氰菊酯胶悬剂12.5mgai/m 2喷洒防制致乏库蚊和家蝇的现场试验结果;并应用诱蚊箱作蚊虫密度考核。结果表明,喷洒后致乏库蚊相对密度平均下降74.9%,维持时间达三个月,尤以喷洒蚊帐的效果显著;喷洒后1~4天,家蝇的相对密度下降95%以上。
第七次全国蚊香科研专题扩大会议在成都市召开
全国蚊香科研专题组
摘要488)      PDF (58KB)(486)   
岳阳市大面积综合防制蟑螂研究报告
张立志1; 李红梅3; 柳声振1; 陈立奇3; 周祖岳2; 胡玉凤3; 邹千民2; 冯辉华2
摘要1218)      PDF (885KB)(651)   
本文报告我市1989~1991年大面积综合防制蟑螂研究结果。调查发现,城区有美洲大蠊和黑胸大蠊两种。经实验室试验及现场防制,结合我市的地理,气候特征,提出以环境防制为主,辅以化学及物理相结合的综合性防制措施,发动群众,整治环境,摘除卵荚,同时采用溴氰菊酯可湿性粉剂作滞留喷洒,用溴氰菊酯乳剂制成灭蟑块划痕,并有严密的组织配合及精心指导,能较快地降低虫口密度,消除蟑螂危害。经过两年的努力,达到了全国爱卫会规定的“双五”、“双二”标准。
上海市卢湾区丽园街道灭蟑螂试点取得成效
周红芳
摘要458)      PDF (207KB)(491)   
生产车间的蟑螂侵害率及防制措施研究
陆志勋; 祝龙彪
摘要1033)      PDF (573KB)(561)   
本文对上海市区35个生产车间的蟑螂侵害率进行调查,观察到生产性车间有黑胸大蠊及美洲大蠊两种,侵害率达58.85%。在20个有蟑螂的车间内都有黑胸大蠊栖息,平均密度10.65只/m 2;而美洲大蠊仅见于8个车间,聚集性较强,平均密度达38.50只/m 2。对较干燥车间或地下室用1%乙酰甲胺磷糖水毒杀蟑螂,24h杀灭率达95.89%。
杂志二维码
下载排行 近期热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