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20年 31卷 4期
刊出日期 2020-08-20

论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专栏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专题
生物学与生态学
综述
调查研究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专栏
385 陈奕, 易波, 劳旭影, 董莹, 丁克琴, 张栋梁, 许国章
浙江省宁波市登革热疾病经济负担研究

目的 评估2018年宁波市登革热疾病经济负担,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相关防控策略提供一定的量化依据。方法 选取在宁波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隔离治疗的40例登革热新发病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研究,收集病例就医经过、治疗费用、间接费用、医保报销比例等信息,估算登革热病例的经济负担。结果 40例病例住院天数的中位数为8(6~9)d;人均登革热疾病经济负担为3 718.16(2 453.19~5 536.46)元,其中直接疾病经济负担为2 253.75(767.16~3 606.54)元,间接疾病经济负担为1 701.36(1 432.72~1 813.29)元,直接疾病经济负担占疾病经济负担中较大的比重。总体经济负担约为26.03(17.17~38.76)万元,其中直接疾病经济负担为15.78万元,间接疾病经济负担为11.91万元。40例登革热病例的医保参保率为72.50%,直接医疗经济负担、直接疾病经济负担和疾病经济负担与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存在负相关,医保报销比例越高,直接医疗经济负担越低(P<0.05)。结论 宁波市登革热疾病经济负担较高,应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险的参保率,降低患者的直接医疗经济负担。

2020 Vol. 31 (4): 385-38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459KB] ( )
全国病媒生物监测专题
389 李贵昌, 王玉姣, 鲁亮, 吴海霞, 郭玉红, 刘小波, 孟凤霞, 任东升, 岳玉娟, 刘起勇
2019年全国鼠类监测报告
目的 分析我国2019年全国鼠类监测数据,为提高全国鼠类监测工作质量和制定科学的鼠类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设置89个地市作为监测点,采用夹夜法、笼夜法和粘鼠板法,选择3种生境,每2个月1次连续监测鼠类。收集和整理监测数据,分析鼠种构成、分布和密度季节消长。结果 2019年共捕获鼠类4 317只,总鼠密度为0.78只/100夹(笼/板)。笼夜法捕获鼠密度最高,其次是粘鼠板法。褐家鼠、小家鼠和黄胸鼠分别占捕鼠总数的47.30%、27.89%和12.55%。3种监测生境以农村居民区鼠密度最高。全年各月份鼠密度呈先升后降,5月密度最高。结论 2019年全国监测点鼠密度、鼠种构成及季节消长与2005-2016年监测结果相比均差别不大。各地应根据本地历年监测结果评估风险,制定控制策略。
2020 Vol. 31 (4): 389-39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4649KB] ( )
395 赵宁, 郭玉红, 吴海霞, 刘小波, 岳玉娟, 任东升, 李贵昌, 宋秀平, 鲁亮, 刘起勇
2019年全国媒介蚊虫监测报告
目的 了解我国2019年蚊媒种类、构成、密度、分布、季节消长等特征,为蚊媒传染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8个监测点蚊媒监测数据。成蚊监测采用诱蚊灯法和双层叠帐法,幼蚊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勺捕法和路径法。成蚊每月监测2次,幼蚊每月监测1次。应用Excel 2013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结果 2019年全国蚊虫总平均密度为9.81只/(灯·夜)。蚊种构成显示,淡色/致倦库蚊占捕获总数的57.73%,其他依次为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分别占20.27%、12.22%、2.29%和0.02%。内蒙古、湖北、青海、云南和湖南省(自治区)蚊密度较高,分别为22.60、21.72、17.14、12.71和10.18只/(灯·夜)。诱蚊灯法、双层叠帐法、勺捕法和路径法蚊虫季节消长结果均显示,蚊虫活动的高峰期在6-9月,最高峰值在7或8月。布雷图指数法的幼蚊季节消长分析结果显示,媒介伊蚊幼蚊密度高峰期在4-9月。不同生境捕获成蚊密度以牲畜棚最高为36.29只/(灯·夜);不同生境捕获幼蚊布雷图指数以废旧轮胎厂最高为19.25。结论 库蚊为我国蚊虫优势蚊属。建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于每年4月开始实施杀灭越冬蚊虫、环境治理等蚊媒防控措施。2020年蚊媒防控工作要重视居民区、废旧轮胎厂和废旧物品处蚊虫孳生地的及时清理,做到从源头预防和控制蚊媒传染病。
2020 Vol. 31 (4): 395-400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254KB] ( )
401 刘小波, 吴海霞, 郭玉红, 岳玉娟, 宋秀平, 赵宁, 任东升, 王君, 李贵昌, 刘起勇
2019年全国媒介伊蚊监测报告
目的 分析2019年我国23个项目省(自治区、直辖市)媒介伊蚊监测数据,为登革热为代表的媒介伊蚊传播疾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我国上述各监测地区媒介伊蚊监测点的媒介伊蚊幼蚊及成蚊监测数据,利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登革热进行初步的风险评估。结果 2019年我国平均布雷图指数(BI)为3.56,平均诱蚊诱卵指数(MOI)为4.89。浙江、海南、福建省监测期内重点月份平均BI > 10,云南省监测期内重点月份部分监测点BI > 5。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监测期内重点月份MOI > 5。江西、安徽、重庆、湖南、河南、四川和湖北省(自治区)监测期内绝大多数月份BI > 5,湖南省6-8月、贵州省7-9月MOI > 5,达到登革热传播风险。河北省监测期内BI > 10,陕西省7-8月、山东省8-9月BI > 5。广西、福建和江苏省(自治区)监测期内大部分月份,湖北省6-7月,陕西和四川省9月成蚊密度(帐诱指数)超过2只/(顶·h)。结论 2019年我国绝大多数项目省(自治区、直辖市)媒介伊蚊密度超过登革热传播或暴发阈值,登革热本地传播及暴发风险高。建议各地持续加强媒介伊蚊监测和风险评估,促进我国媒介伊蚊可持续精准控制,预防控制媒介伊蚊传播疾病的暴发流行。
2020 Vol. 31 (4): 401-40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069KB] ( )
407 王雪霜, 吴海霞, 刘起勇
2019年全国蝇类监测报告
目的 了解我国2019年住区蝇类的发生情况,为可持续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整理2019年我国蝇类监测笼诱法捕获的蝇类数据,分析各蝇种在不同生境、不同省份的密度分布及消长规律,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9年捕获蝇类密度较高的依次为家蝇、丝光绿蝇、麻蝇和厩腐蝇,密度分别为1.31、0.83、0.82和0.53只/笼;农贸市场蝇类总密度最高,为5.78只/笼;蝇类总密度高峰发生在6-8月,优势蝇种中,家蝇、丝光绿蝇和麻蝇的消长趋势与蝇类总密度趋势相似。结论 2019年蝇类监测数据表明,家蝇仍是我国住区蝇类优势蝇种,其高峰期为6-8月,以农贸市场危害最严重。
2020 Vol. 31 (4): 407-411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907KB] ( )
412 岳玉娟, 任东升, 吴海霞, 刘小波, 赵宁, 郭玉红, 李贵昌, 王雪霜, 宋秀平, 王君, 鲁亮, 刘起勇
2019年全国蜚蠊监测报告
目的 了解我国人居及周边环境蜚蠊的种类、密度和时空特征,分析粘捕法和目测法的监测结果,为蜚蠊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9年我国病媒生物监测国家级监测点蜚蠊数据,采用Excel 2013软件分析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不同省份、不同时间的蜚蠊分布特征。结果 2019年粘捕法监测结果表明,蜚蠊粘捕率为5.45%,侵害率为5.25%;德国小蠊占绝对优势,占捕获总数的95.65%,美洲大蠊占2.42%,其他蜚蠊占1.93%。目测法监测结果表明,蜚蠊成若虫侵害率为3.63%,其中小蠊的侵害率为3.07%,大蠊的侵害率为1.28%。农贸市场和餐饮行业蜚蠊侵害率高。蜚蠊侵害率南方高,北方低。粘捕法监测的蜚蠊侵害率为目测法的1.45倍。结论 2019年全国蜚蠊监测结果,有利于对蜚蠊重点物种、重点环境、重点区域及关键时间开展针对性防控工作。
2020 Vol. 31 (4): 412-41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659KB] ( )
417 吴海霞, 刘小波, 岳玉娟, 任东升, 王君, 赵春春, 李贵昌, 赵宁, 宋秀平, 刘起勇
2019年全国蜱类监测报告
目的 了解我国人居环境及家畜寄生蜱类的密度和活动规律,为蜱及蜱传疾病的风险评估和科学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9年我国病媒生物监测体系中45个监测点的蜱类监测数据,分析优势蜱种类,比较不同生境和宿主、不同省份蜱类密度差异及季节消长规律。结果 2019年检获蜱类中,以血蜱属种类检获次数最多,寄生血蜱和游离血蜱捕获次数分别占捕获蜱总次数的57.31%和95.56%;不同宿主动物中,羊、牛的蜱指数较高,分别达3.06和2.72,农村和城市的犬均捕获到蜱;农村外环境捕获的蜱密度(0.83只/布旗·100 m)高于景区环境(0.32只/布旗·100 m);开展监测的不同月份中,寄生蜱指数和游离蜱密度季节消长曲线均呈双峰型,寄生蜱上半年密度较高,至7月后下降,游离蜱6月密度最高。结论 2019年蜱类监测结果显示血蜱属种类较为常见;牛、羊是蜱的优势宿主动物,而犬作为与人接触密切的家养动物,其蜱感染情况应予以关注;农村外环境是蜱的优势生境;上半年是蜱的活动高峰时段;蜱的防控应针对上述重点种类、宿主、生境和季节而进行。
2020 Vol. 31 (4): 417-422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016KB] ( )
423 任东升, 吴海霞, 修朋程, 宋秀平, 岳玉娟, 鲁亮, 刘起勇
2019年全国臭虫监测报告
目的 了解我国臭虫的发生情况,为臭虫发生的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9年我国病媒生物监测中臭虫监测数据,比较不同省份、不同环境类型中臭虫的发生情况。结果 2019年共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臭虫现场监测和/或电话调查工作,现场共调查1 351个单位,有臭虫的单位10个,阳性率为0.74%;共调查13 589间房间(标准间),臭虫阳性房间31间,阳性率为0.23%;对212家专业机构(杀虫公司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电话调查,处理/咨询过臭虫的有11家,占调查总数的5.19%。结论 臭虫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工地宿舍、工厂宿舍、学校宿舍、旅馆是臭虫发生比较多的环境。
2020 Vol. 31 (4): 423-42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313KB] ( )
论著
426 张琳, 文书, 侯学霞, 李沙, 杨小娜, 陈婷, 苗广青, 符晓莹, 郝琴, 朱雄
海南省琼中地区寄生蜱携带伯氏疏螺旋体的检测及基因分型研究
目的 了解海南省琼中地区媒介蜱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状况,为当地莱姆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海南省琼中地区收集牛寄生蜱120只,应用普通PCR法扩增16S rRNA基因并测序分析,鉴定蜱种。应用巢式PCR方法,检测蜱的伯氏疏螺旋体带菌率,并对测序结果进行同源性比较以确定基因型。结果 本次海南省琼中地区牛寄生蜱经鉴定均为微小牛蜱。在120只蜱标本中,有44只蜱伯氏疏螺旋体检测阳性,阳性率为36.67%。同源性分析表明,琼中地区的微小牛蜱可感染多种基因型的伯氏疏螺旋体,包括Borrelia afzelii(56.82%)、B.yangze(25.00%)和B.garinii(18.18%)基因型。结论 琼中地区微小牛蜱中携带多种基因型的伯氏疏螺旋体,并且带菌率较高,有传播莱姆病的风险,应进一步加强当地人群和宿主的莱姆病调查和评估。
2020 Vol. 31 (4): 426-429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178KB] ( )
430 孔庆鑫, 韦凌娅, 沈林海, 王英红, 曹阳
双链RNA饲喂干扰家蝇CYP6D1基因表达方法的建立
目的 利用饲喂双链RNA(dsRNA)对家蝇拟除虫菊酯抗性相关基因CYP6D1的表达进行干扰,并对干扰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化学合成家蝇CYP6D1基因,连接入载体质粒L4440,转化入大肠埃希菌DH5α扩增质粒。抽提质粒,将其转化到大肠埃希菌HT115(DE3),并在异丙基-D-硫代半乳糖苷(IPTG)的诱导下表达CYP6D1基因的dsRNA。将含有CYP6D1基因dsRNA的HT115(DE3)饲喂家蝇,72 h后通过荧光相对定量技术评价家蝇体内CYP6D1基因的表达变化。未进行质粒L4440转化的大肠埃希菌菌株HT115(DE3)饲喂家蝇作为对照。结果 采用2-△△Ct法对对照组和处理组的mRNA相对表达量进行定量。目的基因和内参基因标准曲线R2值均> 0.99,扩增效率M值均在0.90~1.10之间。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CYP6D1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下降了40.1%,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77,P=0.008)。结论 初步建立了饲喂dsRNA对家蝇拟除虫菊酯抗性基因CYP6D1表达进行干扰的方法,在mRNA水平上实现基因表达干扰效果。
2020 Vol. 31 (4): 430-432 [摘要] ( ) [HTML 1KB] [ PDF 606KB] ( )
433 郭玉红, 黄文忠, 闫冬明, 侯娟, 龚震宇, 任东升, 刘洪旭, 吴红照, 孙继民, 宋秀平, 刘小波, 刘起勇, 陈恩富
城镇居民区无人机超低容量喷雾灭蚊效果评价
目的 使用无人机超低容量喷雾技术对城镇居民区的蚊虫进行防控,并对该技术的灭蚊效果进行评价,为蚊虫防控和蚊媒传染病的防控提供基础依据。方法 2017年7月15-27日在浙江省浦江县选取2个类似的居民区(村庄),其一用无人机超低容量喷雾进行5轮灭蚊,两轮之间间隔3 d;另一居民区作为对照。无人机超低容量喷雾灭蚊前,连续3 d用诱蚊灯对2个居民区开展成蚊密度监测,监测工作持续到5轮灭蚊工作后15 d,观察灭蚊点与对照点的蚊密度变化差异,以评价无人机灭蚊效果。成蚊监测结果以每3 d的均值进行统计,依次对两两相邻结果进行密度下降率比较。结果 首轮无人机超低容量喷雾灭蚊结束后,灭蚊点雌蚊数减少了41.71%,雄蚊数减少了4.12%,总蚊虫数减少了27.10%;全部5轮无人机超低容量喷雾后的15 d整体灭蚊效果表现为灭蚊点雌蚊数减少了44.34%,雄蚊数减少了20.96%,总蚊虫数减少35.69%。结论 无人机超低容量喷雾灭蚊可以用于城镇居民区环境灭杀成蚊,该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将会在蚊媒传染病控制中得到广泛应用。
2020 Vol. 31 (4): 433-437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236KB] ( )
438 张咏梅, 王姝, 胡晓辉, 赵杨, 戈磊, 薄立超
天津市2013-2019年淡色库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分析
目的 了解天津市淡色库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分析其变化趋势,为化学防治提供科学合理的用药指导。方法 于2013、2016和2019年采集淡色库幼蚊,实验室饲养1代,选择3龄末4龄初的幼蚊为测试对象,采用幼虫浸渍法进行抗性测定。结果 2013、2016和2019年天津市不同监测点淡色库蚊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双硫磷均有不同程度的抗性。不同年份所有监测点淡色库蚊对高效氯氰菊酯均为中、低抗性水平,河北区为全市最高抗性,抗性倍数为20.94倍;对溴氰菊酯和双硫磷均存在高、中、低抗性水平,河东区对溴氰菊酯的抗性最高,抗性倍数高达69.78倍;北辰区对双硫磷的抗性最高,抗性倍数达57.14倍。2013-2016年淡色库蚊对3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16-2019年高效氯氰菊酯和双硫磷抗性地区数量有所下降,分别由2016年的7个下降至2019年的5和6个,而溴氰菊酯抗性地区数量未发生变化。结论 天津市淡色库蚊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双硫磷均产生抗性,建议根据抗药性监测结果,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同时注意杀虫剂的混用与轮用,延缓抗性产生。
2020 Vol. 31 (4): 438-441 [摘要] ( ) [HTML 1KB] [ PDF 599KB] ( )
442 刘汉昭, 冯磊, 林晨, 刘俊, 顾盈培, 刘洪霞
上海市浦东新区医疗机构病媒生物控制现状分析
目的 了解上海市浦东新区医疗机构病媒生物防控现状,为有效开展监管、监测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资料收集及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收集医疗机构病媒生物控制工作记录及委托合同,调查控制措施及经费支出情况,并按照国家标准开展蚊虫孳生、防蝇防鼠设施、蜚蠊侵害等情况调查。结果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社区医院)及二级和三级医院(以下简称二三级医院)病媒生物控制工作执行率分别为70.21%(33/47)和100%(16/16)。33家开展病媒生物控制的社区医院中,22家(66.67%)自行承担经费,其余11家(33.33%)由街镇爱卫部门拨付。社区医院容器指数为10.06%,明显高于二三级医院(3.7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35,P<0.05)。社区医院和二三级医院防蝇设施合格率分别为33.06%和50.00%(χ2=5.674,P<0.05),防鼠设施合格率分别为75.76%和93.09%(χ2=39.532,P<0.01),蜚蠊侵害率分别为4.60%(68/1 479)和1.00%(4/398)(χ2=10.973,P<0.01)。结论 社区医院病媒生物控制执行率不高,需要加强督导。医疗机构防蝇防鼠设施合格率不高,可能为正常诊疗和医院内感染控制带来风险,需要引起医疗机构高度重视。
2020 Vol. 31 (4): 442-44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487KB] ( )
446 李基旭, Shin-Hyeong Cho, Seong-Yoon Kim, Jong-Yul Roh, 金光俊, 吴仲镐, 全圣焕, 廉哲浩, 金光星, 朴光明, 郑基虎
吉林省图们江流域常见蜱类调查研究
目的 了解吉林省图们江流域常见蜱类及分布。方法 2016-2018年每年4-9月在吉林省图们江流域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边州)珲春、图们、汪清、延吉、安图、和龙和龙井市7个市(县)采集游离蜱和动物寄生蜱,蜱放入平皿后运送到实验室进行形态学鉴定,Excel 2007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χ2检验用于率的比较。结果 共采集蜱15 866只,其中游离蜱11 440只,动物体表寄生蜱4 426只;森林革蜱、嗜群血蜱、日本血蜱、长角血蜱、全沟硬蜱和未鉴定种(部分若蜱和全部幼蜱)分别占16.96%、12.41%、18.04%、27.41%、21.50%和3.68%,隶属1科3属。森林革蜱在安图县、嗜群血蜱在龙井市分布较多,分别占67.72%(1 519/2 243)和55.73%(1 322/2 372);日本血蜱在和龙市和汪清县、长角血蜱在珲春和图们市、全沟硬蜱在延吉市和汪清县有较多分布,分别占40.92%(620/1 515)和30.35%(889/2 929)、83.02%(3 633/4 376)和70.86%(710/1 002)、64.94%(928/1 429)和56.67%(1 660/2 929),不同地区蜱种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 吉林省图们江流域常见蜱种类多样,具有明显地域分布特征,在该地区应该采取针对性的蜱传疾病防控措施。
2020 Vol. 31 (4): 446-450 [摘要] ( ) [HTML 1KB] [ PDF 550KB] ( )
451 刘莹莹, 曹晓梅, 慈颖, 杨燕, 卢云兰, 张晓龙, 方志强
云南省西南地区4个口岸黄胸鼠种群遗传特性分析
目的 掌握云南省4个口岸地区(金水河、磨憨、清水河、姐告)黄胸鼠种群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方法 对2014-2015年在4个口岸地区捕获的55只黄胸鼠进行解剖,取其肝脏组织进行基因组DNA提取。应用PCR技术分析其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Cytb)基因,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Clustal X 2.0和MEGA 7.0)分析Cytb基因序列。计算Cytb基因序列的核苷酸、密码子组成以及使用频率,分析遗传距离并采用邻接法(Neighbour-Joining,NJ)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Cytb基因序列中碱基组成A+T约占59.77%,C+G约占40.23%。密码子UCA、CUA、CCA的使用频率分别为3.19%、3.11%和3.09%。姐告和清水河口岸黄胸鼠Cytb基因的遗传距离为0.000;金水河与清水河、姐告口岸黄胸鼠Cytb基因的遗传距离均为0.008。以小家鼠、褐家鼠为外群构建NJ进化树,清水河与姐告聚为一支,其次与磨憨,最后与金水河聚为一支。结论 Cytb基因序列中A+T含量明显高于C+G含量,黄胸鼠Cytb基因可能存在A+T偏倚性。遗传距离和NJ进化树分析表明清水河与姐告口岸黄胸鼠亲缘关系较近,其次是与磨憨黄胸鼠;金水河黄胸鼠与其他3个口岸黄胸鼠的亲缘关系较远。
2020 Vol. 31 (4): 451-45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926KB] ( )
457 阎利敏, 师佳佳, 张月泉, 吕明洁
2019年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病媒生物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估
目的 评估2019年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运动会)期间病媒生物危害及媒介生物传染病的发生风险,以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有效降低其危害,避免媒介生物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方法 通过综合分析风险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和事件发生后造成的后果,制成风险列表;依据风险评价指数矩阵法综合判断风险的严重程度。结果 郑州市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及周边核心区域蚊虫灯诱密度为13.75只/(灯·夜),蝇类笼诱密度为21.20只/笼,鼠类室内鼠迹阳性率为7.08%,未发现蜚蠊。2019年9月民族运动会期间存在媒介生物传染病发生和病媒生物骚扰的风险。媒介生物传染病发生,影响观瞻、环境卫生风险较低;破坏电力设施、引发食物中毒风险为中等;叮咬、骚扰及影响民族运动会开闭幕式效果风险较高。结论 通过科学识别、评估病媒生物可能带来的危害风险,采用系统监测、科学防制、应急储备等措施,确保了民族运动会无重大病媒生物危害事件发生。
2020 Vol. 31 (4): 457-461 [摘要] ( ) [HTML 1KB] [ PDF 653KB] ( )
生物学与生态学
462 韩世康, 边绍勇, 王松林, 陈建平, 刘宇, 汪培章, 邓勇, 钱薇萍, 虞以新
四川省蠓类一新种和一新纪录(双翅目:蠓科)
为了解四川省宁南县蠓类分布情况,掌握蠓类物种的本底资料,于2018年5-10月在宁南县采用网捕法、人诱法和灯诱法采集蠓类,获得蠓类3亚科5属7种,其中发现蠓类1新种和1新纪录,分别是金沙江毛蠓新种(Dasyhelea jinshajangensis Chen,Qian et Yu,sp.nov.)和似锤毛蠓(Dasyhelea malleola Remm,1962)我国新纪录蠓种;初步确定吸血优势种为台湾蠛蠓(Lasiohelea taiwana Shiraki,1913)。模式标本收藏于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医学昆虫标本馆内(北京100071)。
2020 Vol. 31 (4): 462-46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758KB] ( )
调查研究
465 孙昼, 陈珺芳, 竹军伟, 考庆君, 黄仁杰, 汪皓秋
杭州市2018年一起农村登革热暴发疫情调查研究
目的 对杭州市一起农村登革热暴发疫情开展调查与分析,为制订农村登革热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8年9月杭州市农村一起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征;采集患者血清进行登革病毒核酸和抗体检测,提取病毒核酸后扩增E基因并测序,构建进化树;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进行蚊媒密度监测。结果 该起疫情共报告登革热本地病例13例,罹患率为0.13%;其中,发病年龄最小30岁,最大79岁,以50岁以上人群为主;职业分布以农民居多。5株登革病毒株经序列分析,均属登革病毒1型,与泰国和缅甸等东南亚国家登革病毒1型同源性高。结论 该起农村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由登革病毒1型引起,传染源可能来自东南亚国家,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登革热输入病例监测。
2020 Vol. 31 (4): 465-46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942KB] ( )
469 刘天, 夏世国, 梅芳盛, 郝海波, 聂晓培, 黄继贵, 姚梦雷, 刘力, 杨瑞, 胡兵, 吴杨, 童叶青, 陈琦
湖北省荆州市2017-2018年肾综合征出血热宿主动物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总结2017-2018年湖北省荆州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宿主动物监测结果,了解该市HFRS宿主动物种类、密度及带病毒情况。方法 2018年4-5月(春季)、2017和2018年的9-10月(秋季)在荆州市8个县(市、区)各选取1~2个自然村,采用夹夜法在室内及野外捕鼠。鉴定鼠种并取鼠肺,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汉坦病毒核酸并分型。结果 2017-2018年荆州市平均鼠密度为7.02%,平均鼠带病毒率为13.37%。春季室内鼠密度为9.52%,小家鼠为优势鼠种,未发现携带汉坦病毒;野外以未收小麦田鼠密度较高(27.92%),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春季总带病毒率为12.64%,阳性黑线姬鼠均在未收小麦田中捕获,携带Ⅰ型汉坦病毒。秋季室内鼠密度为5.60%,黄胸鼠为优势鼠种,未发现携带汉坦病毒;野外以包菜地(12.33%)、未收稻田(9.21%)、虾田(5.99%)鼠密度较高,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秋季总带病毒率为13.62%,阳性黑线姬鼠在未收稻田、包菜地捕获,携带Ⅰ型汉坦病毒;阳性褐家鼠在未收虾稻田、虾田捕获,携带Ⅱ型汉坦病毒。结论 荆州市室内生境鼠密度较高,但未检测到汉坦病毒;野外生境中,春季未收小麦田、秋季包菜地及未收稻田鼠密度、鼠带病毒率较高,阳性鼠为黑线姬鼠和褐家鼠。
2020 Vol. 31 (4): 469-473 [摘要] ( ) [HTML 1KB] [ PDF 532KB] ( )
474 刘育超, 刘金林, 李娅蕾, 王宗庆
德国小蠊室内人工饲养技术研究
目的 提高和更新德国小蠊室内标准化饲养技术,便于获得大量标准试虫,为防治德国小蠊卫生杀虫剂的筛选和相关科学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在温度(27±1)℃,湿度(60±10)%,无光照条件(除操作时间)下,连续饲养德国小蠊1年,以德国小蠊的卵期、若虫期、产卵前期、世代以及雌雄成虫体质量为评价指标,检验德国小蠊各阶段的发育历期及雌雄成虫体质量,评价饲养技术的可靠性。结果 德国小蠊各发育阶段的历期为卵期(15.75±1.26)、若虫期(30.50±1.29)、产卵前期(9.00±0.82)和世代(55.25±1.71)d,单雄成虫重(54.36±0.19)mg,单雌成虫重(104.78±3.09)mg。结论 使用该饲养方法,德国小蠊发育历期缩短,各阶段生长发育一致性较好,适于德国小蠊的周年继代,可作为德国小蠊新的标准化的饲养程序。
2020 Vol. 31 (4): 474-47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754KB] ( )
477 刘峰, 刘亚楠, 孙钦同, 景晓, 赵志刚, 王学军, 康殿民
山东省2019年蜚蠊监测分析
目的 了解山东省各地区城市蜚蠊种类、密度、侵害率、分布特点及季节消长趋势等变化规律,为蜚蠊防治和爱国卫生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粘捕法收集蜚蠊,各监测点每月监测1次,选择餐饮环境、居民区、宾馆、医院、农贸市场和超市,每处布放不少于10张粘蟑纸,晚放晨收,记录粘捕到的蜚蠊种类以及雌、雄成虫和若虫数,并记录有效粘蟑纸数。结果 2019年共粘捕蜚蠊6 935只,经鉴定分别为德国小蠊、美洲大蠊、日本大蠊和黑胸大蠊共4种。蜚蠊年平均密度为0.56只/张,其中超市蜚蠊密度最高为1.73只/张,医院蜚蠊密度最低为0.12只/张;德国小蠊占捕获总数的99.84%,为优势种;蜚蠊年平均侵害率为4.81%,其中超市侵害率最高为7.74%,医院侵害率最低为1.63%。密度季节消长有7和11月2个高峰,侵害率季节消长呈单峰型,最高峰在7月为7.05%。结论 山东省城市环境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在超市、农贸市场、餐饮环境蜚蠊密度和侵害率较高,7和11月为高峰期,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采取综合防制措施降低蜚蠊密度,减少蜚蠊对居民生活环境侵害和传播疾病风险。
2020 Vol. 31 (4): 477-480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063KB] ( )
481 李广帅, 陈保忠, 雷晓岗, 薛威, 庞松涛
西安市2015-2018年蜚蠊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掌握西安市蜚蠊种类、密度、粘捕率、分布特点及季节消长等情况,为蜚蠊防制措施的制定和爱国卫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地理方位在西安市东、南、西、北共选择6个区(县),每个区(县)选择宾馆、餐饮行业、超市、居民区、农贸市场和医院共6个监测点,奇数月中旬监测,采用粘捕法,晚放晨收,将捕获蜚蠊鉴定种类,计算蜚蠊密度和粘捕率,各月平均密度和平均粘捕率之间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城区和郊区成虫性别差异采用χ2检验,城区及郊区各月平均密度和平均粘捕率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5-2018年共捕获蜚蠊2 742只,其中美洲大蠊2只,其余均为德国小蠊。平均蜚蠊密度为0.18只/张,平均粘捕率为4.72%,2015年蜚蠊密度和粘捕率均最高,分别为0.36只/张和7.03%,基本呈逐年下降趋势。危害最严重的生境是餐饮行业,密度和粘捕率分别为0.40只/张和8.85%,超市应引起注意;蜚蠊密度和粘捕率季节消长呈现单峰趋势,7月最高,分别为0.26只/张和6.93%;不同生境季节趋势显示超市波动较大,7月最高,密度及粘捕率分别为1.02只/张和13.56%。餐饮行业和农贸市场5-9月保持在较高水平;各月平均蜚蠊密度和粘捕率呈一定相关性,城区和郊区危害情况差异不大,但郊区雌成虫构成比远高于城区。结论 2015-2018年西安市蜚蠊密度和粘捕率保持在低水平,不同生境监测结果与全国及其他地区基本一致,但季节消长趋势有所差别,餐饮行业和超市应当引起重视,城区和郊区蜚蠊危害差异不大。
2020 Vol. 31 (4): 481-48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121KB] ( )
486 陈宗晶, 秦冰, 白安颖, 吴军, 邓惠, 段金花, 刘礼平, 芦瑞鹏, 阴伟雄, 林立丰
广东省雷州市乌石镇埃及伊蚊与广东省各地白纹伊蚊种间竞争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广东省雷州市乌石镇的埃及伊蚊与广东省各地白纹伊蚊的种间竞争,评估埃及伊蚊的扩散能力。方法 2017年3-8月,将捕自乌石镇的埃及伊蚊与广东省各地白纹伊蚊2龄幼虫各100条在养蚊室混合人工饲养,羽化18 d后,用电动吸蚊器吸取成蚊进行分类,计数,并收集所有蚊卵,放入水中进行下一世代混养,共进行6个世代的混合饲养,通过数量的多少比较不同蚊种的竞争能力。结果 每批蚊虫首先羽化的蚊种是埃及伊蚊,白纹伊蚊的羽化要晚3 d以上。雷州市乌石镇的埃及伊蚊数量在每个世代均多于本镇的白纹伊蚊平均数量和梅州市的白纹伊蚊数量;有5个世代比茂名市的白纹伊蚊多,1个世代少;有4个世代比雷州市企水镇、韶关和深圳市白纹伊蚊数量多,2个世代少;有2个世代比湛江市的白纹伊蚊多,4个世代少;有1个世代比广州市的白纹伊蚊多,5个世代少。结论 雷州市乌石镇埃及伊蚊对广东省梅州、茂名、韶关和深圳市等地的白纹伊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2020 Vol. 31 (4): 486-489 [摘要] ( ) [HTML 1KB] [ PDF 458KB] ( )
490 刘阳, 张韶华, 梁焯南, 秦彦珉
相邻场所白纹伊蚊抗药性差异研究
目的 通过对比相邻场所白纹伊蚊的抗药性差异,了解抗药性的发生范围,探寻合理的抗药性监测采集点的选择方法。方法 2018年8-10月在深圳市某地2 km范围内选择6个近直线分布的采集点采集试虫,6个采集点环境分别为2个居民小区,1个单位中的2个地点,1个近山工棚,1个野外林区;使用幼虫浸渍法的敏感基线法开展抗药性实验;利用半数致死浓度(LC50)的95%可信区间(95% CI)是否重合判断不同采集点抗药性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不同采集点间白纹伊蚊抗药性水平差别较大,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倍数范围为1.68~86.20倍,高抗、低抗和敏感的监测点分别有2、1和3个;氯菊酯抗性倍数范围为1.68~58.99倍,高抗、中抗和敏感的监测分别有1、3和2个;倍硫磷抗性倍数范围为1.24~6.58倍,4个监测点低抗,2个敏感。除氯菊酯的C、D两点,倍硫磷的D、E两点外,其余同种药物在相邻2个采集点LC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C50的95% CI无重叠)。结论 白纹伊蚊抗药性可以在很小范围产生,1个具体场所的抗药性监测结果不能代表周边场所的抗药性水平;在1个较大区域进行抗药性监测,需要选择尽可能多的采集点开展实验,以准确反映该区域的抗药性水平。
2020 Vol. 31 (4): 490-493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655KB] ( )
494 陈锋岭, 孙聪, 徐晓光, 金云峰
0.005%氟鼠灵稻谷毒饵在居民区灭鼠应用研究
目的 观察0.005%氟鼠灵稻谷毒饵在城市居民区外环境的灭鼠效果,探索居民区鼠类控制技术并推广应用。方法 2019年6月初在南京地区将0.005%氟鼠灵稻谷毒饵用不同投药方法投放于环境相似、鼠密度相近的6个不同居民区外环境,采用Excel 2016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使用χ2检验比较分析不同投饵方式的灭鼠效果。结果 试验组3个居民区共捡获39只褐家鼠和1只小家鼠,对照组3个居民区共捡获褐家鼠17只,试验组鼠洞和鼠隐蔽活动场所直接投放毒饵后捡获的死鼠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试验组3个居民区内投放0.005%氟鼠灵毒饵21 d后鼠密度下降率均为100%,对照组3个居民区的鼠密度下降率分别为100%、70.3%和87.9%,平均下降率为86.1%。结论 使用0.005%氟鼠灵稻谷毒饵直接投放毒饵至鼠洞、管井,并结合毒饵站的方式灭鼠效果优于仅在毒饵站投放毒饵。
2020 Vol. 31 (4): 494-49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702KB] ( )
497 神学慧, 戴建荣, 王琳, 李叶芳, 邢云天, 孙乐平
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在不同环境中的灭螺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在不同类型环境的灭螺效果,为实施钉螺控制措施提供应用技术。方法 选择江滩、水网、山丘地区各1处作为试验现场,每种不同类型的环境分成试验Ⅰ、试验Ⅱ和空白对照3个组别,其中试验Ⅰ组用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剂量为40 g/m2;试验Ⅱ组用4%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剂,剂量为50 g/m2;空白对照组不进行现场灭螺处理。比较不同环境类型、不同施药时间钉螺死亡率和密度的差异程度,绘制变化趋势图。结果 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喷撒7 d后,江滩、水网、山丘3类现场钉螺死亡率分别为84.97%、87.57%和86.01%,其钉螺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4.55%、87.41%和85.80%;4%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剂喷撒7 d后现场钉螺死亡率分别为83.75%、85.42%和87.68%,其钉螺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3.37%、85.27%和87.55%;2种剂型药物在同一环境中灭螺后钉螺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528、2.910、0.015,均P > 0.05)。江滩、水网、山丘3类环境中,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喷撒15 d后现场钉螺平均密度分别下降了88.42%、91.25%和85.57%,4%氯硝柳胺乙醇胺盐粉剂喷撒15 d后现场钉螺平均密度分别下降了83.91%、85.29%和86.67%。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在江滩、水网和山丘3类环境中,灭螺后3~15 d钉螺总死亡率分别为84.12%、87.68%和85.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40,P=0.040),以水网沟渠灭螺效果最好。结论 5%杀螺胺乙醇胺盐颗粒剂在江滩、水网、山丘均有较好的灭螺效果,可作为不同类型环境现场灭螺备选药物之一。
2020 Vol. 31 (4): 497-501 [摘要] ( ) [HTML 1KB] [ PDF 704KB] ( )
综述
502 王德森, 夏艳卫, 张竟声, 韩东良, 王常禄, 郑军, 何余容, 任东升, 刘杰, 邓惠
我国臭虫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臭虫(温带臭虫和热带臭虫)以吸食人和动物的血液为生,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化学药剂的应用,臭虫在世界多数地区逐渐销声匿迹。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臭虫在世界范围内(除南极洲)出现了再暴发。由于其善于躲藏和夜间活动的特点,以及日益严重的抗药性问题,使得臭虫成为当前一种最难防治的城市害虫。2017-2019年在对广东省部分地区进行的臭虫危害及防治调查中,发现该虫的危害程度正日益加重,且防治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抑制臭虫的再暴发,并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在分析有关臭虫防治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针对当前我国臭虫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我国臭虫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2020 Vol. 31 (4): 502-507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568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