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12年 23卷 2期
刊出日期 2012-04-20

论著
书评
综述
调查研究
技术方法
论著
89 陈云, 孟凤霞, 王学军, 卢慧明, 李袁飒, 刘起勇, 康殿民, 景晓, 王君, 张世水, 宫学诗, 岳克三, 赵云
山东省历城区三带喙库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

目的 研究山东省历城区三带喙库蚊成蚊及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了解其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三带喙库蚊的化学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三带喙库蚊的发生高峰期,大量采集野外三带喙库蚊成蚊,用小白鼠供血获得子一代幼虫和现场捕获且带回实验室产一次卵后的雌成蚊为试虫;用WHO推荐的药膜接触法、幼虫浸渍法,分别测定三带喙库蚊成蚊及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获得成蚊的击倒率和死亡率,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LC50及其95%置信限(95%CI),比较其抗药性程度。结果 三带喙库蚊成蚊对0.05%溴氰菊酯(1 h)、0.05%高效氯氰菊酯(1 h)、0.25%氯菊酯(3 h)、0.45%氯菊酯(3 h)、0.05%氯氰菊酯(1 h)、0.45%胺菊酯(1 h)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死亡率分别为85.0%、74.6%、38.0%、92.9%、36.2%和43.6%;对1%杀螟硫磷(2 h)死亡率为16.1%;对0.1%残杀威(2 h)死亡率为16.9%;对4%DDT(4 h)死亡率为36.4%。三带喙库蚊幼虫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的LC50 及其95%CI 分别为0.0046(0.0037~0.0055)、0.0113(0.0092~0.0136)和0.0325(0.0289~0.0369)mg/L;DDVP、双硫磷、杀螟硫磷、马拉硫磷的LC50及其95%CI分别为4.9047(3.8612~6.4215)、9.5733(7.4644~12.5296)、1.2694(1.0280~1.5055)和0.7750(0.6060~0.9842)mg/L;仲丁威的LC50及其95%CI 为4.4237(3.7406~5.2769)mg/L。与已发表文献的敏感品系比较,三带喙库蚊幼虫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菊酯相对抗性倍数分别为11.5、1.9和8.8倍,对DDVP、双硫磷、杀螟硫磷和马拉硫磷的相对抗性倍数分别为76.6、7977.8、256.4和84.2倍。结论 山东省历城区三带喙库蚊成蚊对常用杀虫剂均已产生抗性,以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最为严重;幼虫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性水平较高,双硫磷最高。

2012 Vol. 23 (2): 89-92 [摘要] ( ) [HTML 1KB] [ PDF 937KB] ( )
93 曹玉玺, 付士红, 张稷博, 孟维珊, 王焕琴, 何英, 王环宇, 郭军巧, 梁国栋
辽宁省部分地区2008年虫媒病毒分离鉴定

目的 在辽宁省采集蚊虫标本进行病毒分离,了解虫媒病毒分布情况。方法 2008年夏季在辽宁省丹东和锦州市采集蚊虫标本,利用C6/36和BHK-21等细胞分离病毒;对新分离病毒利用血清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 在辽宁省丹东和锦州市共采集蚊虫标本3属5种9296只,包括库蚊属的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伊蚊属的刺扰伊蚊、背点伊蚊和按蚊属的中华按蚊。从蚊虫标本中共得到4株病毒分离物,其中1株为乙型脑炎(乙脑)病毒(丹东市的三带喙库蚊),2株为版纳病毒(锦州市的中华按蚊),1株为辽宁病毒和版纳病毒混合(锦州市的中华按蚊)。新分离乙脑病毒属于基因Ⅰ型乙脑病毒,E基因编码病毒毒力和抗原表位的位点未发生改变。结论 在辽宁省再次分离到乙脑病毒,并首次证明辽宁省存在辽宁病毒。

2012 Vol. 23 (2): 93-97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301KB] ( )
98 祁欣, 崔晶
云南及河南省部分地区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抗性及kdr突变频率调查

目的 了解云南及河南省部分地区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杀虫剂的抗药性状况及该抗性与击倒抗性基因型的关联性。方法 2010年7-8月采集云南省勐腊和元阳县,河南省桐柏、淮滨县以及永城市中华按蚊样本,F1代成蚊用接触筒内成蚊药膜滤纸接触法,按照WHO区分剂量,调查5个地区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的抗药性状况,并以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抽取部分样本对kdr 相关钠离子通道1014位点的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 5个地区中华按蚊溴氰菊酯区分剂量死亡率均<98%,其中淮滨县、永城市、桐柏和元阳县中华按蚊的死亡率均<80%,为抗性群体;勐腊县中华按蚊为初步抗性群体。PCR产物测序结果显示,河南省淮滨县、永城市和桐柏县中华按蚊样本中均发现kdr位点突变,云南省元阳和勐腊县中华按蚊样本中未发现kdr 位点突变。结论 河南省永城市和桐柏县的溴氰菊酯抗性与kdr位点突变相关;淮滨县中华按蚊kdr突变率高,但未发现其与溴氰菊酯抗性的关联。

2012 Vol. 23 (2): 98-100,10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962KB] ( )
101 邹春燕, 区德锦, 韦海艳, 林康明, 郑彬, 孙艳, 阎桂云, 黄亚铭
广西微小按蚊种群密度地理分布及种类分子鉴定研究

目的 研究20世纪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微小按蚊的种群密度和地理分布,为疟疾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广西20世纪50-90年代微小按蚊资料及疟疾发病率,于2004-2010年在不同经纬度原以微小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疟疾流行区收集该蚊成蚊,采用形态学和PCR方法鉴定采集的微小按蚊样品。结果 1957-1998年对全自治区不同经纬度媒介按蚊调查,92个县中有56个县存在微小按蚊;2004-2007年在该蚊活动频繁的36个县的乡村收集按蚊,仅在20个县40个媒介点采集到微小按蚊244只;采用种类分子鉴定,除百色市旺甸村有微小按蚊种类A存在外,其他地区均为微小按蚊种类C。2008年后全自治区各县疟疾疫情发病率已降至0.1/万。结论 目前在广西存在微小按蚊种类A和C两种,以种类C为主;全自治区不同经纬度的微小按蚊种群密度和分布范围已经明显减少,该蚊有可能不再是该区域疟疾传播的主要媒介。

2012 Vol. 23 (2): 101-10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011KB] ( )
105 谷依露, 高小峰, 杨晓菁, 葛台明
不同物理、化学因子对致倦库蚊的引诱效果研究

目的 研究不同物理、化学因子对致倦库蚊的引诱效果,以更好地设计改进新一代灭蚊器。方法 使用Y形嗅觉测试仪测定化学因子(尿素、乳酸、丙三醇、十二烷酸、十四烷酸、十六烷酸、壬醛)以及物理因子(声波和可见光)对致倦库蚊成虫的引诱作用;将致倦库蚊成虫逐只放入Y形嗅觉测试仪,统计飞入处理端的个体数,通过比较得出对致倦库蚊具有较好引诱效果的物理、化学因子。结果 对致倦库蚊具有较高引诱率的化学因子有尿素(10 mg/L)、乳酸(1000 mg/L)、十六烷酸(10 mg/L)和壬醛(0.1 mg/L);物理因子中150 Hz的正弦波和380 nm的可见光分别对致倦库蚊具有较高引诱率。结论 可将上述引诱效果较佳的物理、化学因子引入到灭蚊器的设计生产中,以提高灭蚊效率。

2012 Vol. 23 (2): 105-107 [摘要] ( ) [HTML 1KB] [ PDF 955KB] ( )
108 付秀萍, 贺金荣, 张景山, 王景泉
TaqMan-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恙虫病东方体方法的建立

目的 建立敏感、特异、定量Real-time PCR方法,用于恙虫病东方体的检测。方法 根据恙虫病东方体56 kD外膜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 建立的TaqMan-MGB探针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循环阈值(Ct)与模板拷贝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灵敏性评估发现每个20 μlPCR反应管中只要有26个拷贝的目的基因即可被检测到,即最低检出浓度为2拷贝/μl,并且具有较好的重复性。结论 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恙虫病东方体感染的快速检测。

2012 Vol. 23 (2): 108-110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948KB] ( )
111 李颖, 左双燕, 唐琨, 浦冠勤
2010-2011年我国东北林区蜱中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感染情况调查

目的 调查我国东北林区蜱标本中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感染情况。方法 2010-2011年在东北林区采集蜱标本,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gltA基因片段,分析东北林区蜱中无形体的感染情况,代表阳性片段联用长片段16S rRNA进行扩增测序确认;并将所得序列与GenBank中已注册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共检测蜱2293只,其中2010年1161只,阳性率4.91%,2011年1132只,阳性率4.24%,2年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3,P=0.830;χ2=1.789,P=0.409)。全沟硬蜱阳性率4.86%(91/1872),长角血蜱为3.41%(14/411),森林革蜱为0(0/10),3个蜱种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得的gltA 序列中,NE-gltA-1与Hc346株(GenBank:GU935788)最相似,仅差2 bp,相似性99%;NE-gltA-2 与MDJ-Ip92 株(HQ396224)序列一致,相似性100%。与2 个序列相似性最远的是ZJ-HGA-72 株(DQ458811),相差53 bp,相似性84%。测得的16S rRNA序列与我国从东北鼠源分离株China-C-Tt(GQ412339)最接近,相似性为99%,与Florida株(AF309867)相似性最远,相似性97%。结论 我国东北林区蜱中普遍存在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感染,全沟硬蜱和长角血蜱可能为无形体的媒介宿主。

2012 Vol. 23 (2): 111-113,117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012KB] ( )
114 霍京, 苗明升
温度和光周期对德国小蠊生长发育、繁殖及生活史节律的影响

目的 了解德国小蠊的温度和光周期反应模式,研究温度和光周期对德国小蠊生长发育、繁殖及生活史节律影响,为制定有效的控制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实验在通用环境实验箱中进行。在光周期为LD12 h:12 h(光照强度为4000 lx)时,分别设置16、18、22、26和30 ℃ 5个梯度;在温度26 ℃时,分别设置光周期LD16 h:8 h、LD12 h:12 h、LD8 h:16 h和LD0:24 h。结果 当光周期恒定(LD12 h:12 h)时,若虫期发育速率30 ℃>26 ℃>22 ℃>18 ℃>16 ℃,若虫羽化率随温度降低而下降;当温度恒定(26 ℃)时,若虫期发育速率LD16 h:8 h>LD12 h:12 h>LD8 h:16 h>LD0:24 h,若虫羽化率随光照时间的减少而下降。结论 德国小蠊的光周期反应模式属长日照类型;若虫期在德国小蠊的生活史中具有重要地位。温度与光周期对德国小蠊的交互作用结果是通过诱导滞育的发生,影响其发育历期、羽化和繁殖,从而影响生活史的节律性。

2012 Vol. 23 (2): 114-117 [摘要] ( ) [HTML 1KB] [ PDF 954KB] ( )
118 赵瑞君, 樊宏英, 程璟侠, 冀霞, 焦丽萍, 贾琳
家蝇3龄幼虫抗肿瘤肽促K562细胞凋亡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目的 观察家蝇3龄幼虫抗肿瘤肽对K562细胞核和线粒体膜电位及K562细胞凋亡蛋白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影响,进而探讨家蝇3龄幼虫抗肿瘤肽是否可以影响线粒体膜电位及促进K562细胞凋亡。方法 首先采用Hoechst33258荧光标记法,将家蝇3龄幼虫峰5、峰8组分作用于K562细胞,用荧光显微镜检测K562细胞核荧光强度的变化;其次采用荧光探针罗丹明123 标记K562细胞,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K562细胞中罗丹明123荧光强度,以细胞内荧光强度表示线粒体膜电位大小;最后用caspase-3检测试剂盒和酶标仪测定K562细胞caspase-3的含量。结果 采用Hoechst33258荧光标记法,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到家蝇3龄幼虫峰5、峰8组分作用于K562细胞后部分细胞核的荧光强度增强,说明其可以引起K562细胞发生凋亡;用罗丹明123标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家蝇3龄幼虫峰5、峰8组分作用组的K562细胞荧光强度值明显低于对照组(t1=21.30,t2=196.23,P<0.05),说明家蝇3龄幼虫抗肿瘤肽可以使K56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峰5、峰8组分作用组caspase-3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1=146.92,t2=189.56,P<0.05),说明3龄幼虫抗肿瘤肽可以促进K562细胞发生凋亡。结论 家蝇3龄幼虫抗肿瘤肽峰5、峰8组分对K562细胞核具有损伤作用,可以引起K562细胞发生凋亡,作用机制是通过降低K56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激活caspase-3,扰乱其生理功能,促使其凋亡。

2012 Vol. 23 (2): 118-121,127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335KB] ( )
122 吴彤宇, 张咏梅, 张静, 秦娜, 王伟, 李培羽, 李今越, 郝连义
天津市2010年蚊蝇抗药性监测

目的 了解天津市蚊、蝇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为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6个区(县)作为监测点,分别用浸渍法和点滴法测定淡色库蚊和家蝇的抗药性。结果 天津市蚊、蝇对常用杀虫剂均产生了一定的抗性,淡色库蚊对DDVP、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双硫磷和仲丁威的平均相对抗性分别为61.49、13.08、3.72、5.03和17.84倍;家蝇对DDVP、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残杀威、氯菊酯的平均抗性分别为9.49、58.44、11.24、2.66和2.95倍。结论 各地应根据抗药性监测结果,合理应用杀虫剂,积极提倡综合防制,有效开展灭蚊、蝇工作。

2012 Vol. 23 (2): 122-12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868KB] ( )
125 张世水, 霍新北, 曲宝泉, 宫学诗, 景晓, 孙林, 赖世宏, 康殿民
生态学灭鼠法对巩固大型宾馆鼠密度作用研究

目的 观察生态学灭鼠法对巩固大型宾馆鼠密度的作用,为今后灭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而鼠害较重的大型宾馆4个,先用0.005%溴敌隆玉米毒饵连投6 d统一灭鼠,然后再将4个宾馆随机分成2组,一组为追加生态学灭鼠法,另一组不追加任何灭鼠措施,观察6个月内2组鼠密度的差别,用100格粉板法测定鼠密度,计算灭鼠率。结果 4个宾馆采用0.005%溴敌隆玉米毒饵后灭鼠效果分别为96.92%、97.06%、96.82%和97.53%,总灭鼠率为97.12%;在6个月的观察期内,追加生态学灭鼠法的2个宾馆鼠密度回升很慢,一直保持在很低的水平,到6个月时鼠密度比毒饵灭鼠后仅增加了2.97倍。不追加任何灭鼠措施的2个宾馆鼠密度回升很快,毒饵灭鼠后至6个月时鼠密度增加了34.34倍,2组鼠密度相差31.37倍(u=22.24,P<0.01)。结论 毒饵灭鼠后追加生态学灭鼠法是一种既安全高效又长期有效巩固灭鼠成果的手段。

2012 Vol. 23 (2): 125-127 [摘要] ( ) [HTML 1KB] [ PDF 854KB] ( )
128 杨章女, 蒋宝贵, 杨晓峰, 徐海君, 曹务春
组氨酸激酶Ⅱ在伯氏疏螺旋体生活史中的功能

目的 伯氏疏螺旋体组氨酸激酶Ⅱ(Hk2)和反应调节蛋白Rrp2共同组成一个二元信号系统,控制病原菌侵染哺乳动物所需致病因子的表达,但Hk2的生物学功能有待验证。方法 应用同源重组方法得到hk2 敲除菌株(hk2-),并利用蜱-鼠动物模型对其生物学功能进行探索。结果 hk2-能够通过人工针刺正常感染小鼠,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显示在吸血的幼蜱和若蜱中肠能够检测到hk2-,定量PCR结果显示hk2 敲除并不影响病原菌在若蜱中肠的繁殖,但在蜱叮咬状态下只有50%的小鼠能够被hk2-感染。结论 Hk2不影响病原菌从鼠传播到幼蜱及随后在蜱体内的长期寄生,但hk2 敲除降低了病原菌在自然条件下(蜱叮咬)感染小鼠的能力,研究结果暗示Hk2在病原菌生活史中的功能是协助病原菌高效地侵染哺乳动物。

2012 Vol. 23 (2): 128-131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342KB] ( )
132 姜理平, 陆群英, 李钟梁, 张磊, 王复甦, 张政
浙江省在鼠类中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ospA基因

目的 了解浙江省磐安县鼠中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情况,研究以外膜蛋白A(OspA)为靶基因的PCR方法在浙江省的应用。方法 利用PCR方法,检测磐安县128份鼠肝、脾标本中ospA 基因特异片段;对所检测到的阳性结果进行序列测定,并进行分析。结果 从128份鼠肝、脾标本中检测发现4例ospA 基因阳性片段,其中3份来自黄毛鼠,1份来自大林姬鼠;核酸序列基本一致,与伯氏疏螺旋体法雷斯疏螺旋体高度相似。结论 利用ospA 基因能从标本中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浙江省部分山区存在鼠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情况,其中伯氏疏螺旋体法雷斯疏螺旋体占优势。

2012 Vol. 23 (2): 132-13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723KB] ( )
135 吴锦芳, 张磊, 孙继民
问号钩端螺旋体mce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特征的初步分析

目的 建立基于mce基因的PCR检测方法,分析问号钩端螺旋体(钩体)mce基因保守性,获得钩体mce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方法 以NCBI/Blast、NCBI/Cds软件搜索Mce内部存在的保守功能结构域及mce基因的特异性;采用TMHMM Server-2.0预测所编码蛋白跨膜区结构;根据已报道问号钩体赖株mce基因设计引物,采用PCR扩增问号钩体赖株全长mce基因,测序并使用DNAStar软件进行测序结果比对。以13株国内流行问号钩体菌株基因组DNA为模板,对基于mce基因PCR检测方法进行验证。扩增产物进行测序、比对,同时根据推定的氨基酸序列做系统发生树。结果 生物信息学研究表明,Mce含有与病原菌黏附侵袭相关的Mce超家族保守功能结构域;Mce中存在一明显的跨膜结构;同时,mce基因特异存在于问号钩体中;所克隆的mce基因与已报道序列(GenBank accession No.:NP_712236)一致;PCR检测结果表明,我国13株问号钩体株均携带mce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均>95%。结论 问号钩体mce基因特异、保守存在于各致病性的问号钩体中;Mce具有明显的跨膜结构并含有Mce超家族结构域,与问号钩体黏附侵袭宿主细胞有关。

2012 Vol. 23 (2): 135-140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014KB] ( )
141 董学书, 周红宁, 龚正达
云南省蚊类的生物多样性特征

目的 掌握云南省蚊类的属、种及其生物多样性,了解蚊类的地理区划、生态习性及与疾病的关系,为生物生态学研究及蚊媒传染病的防治研究提供技术资料。方法 采用重点普查与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自1979年以来,先后在全省12个州(市)45个县境内的不同纬度、不同海拔、不同植被地区进行全面系统的蚊类标本采集,以及与其相关的生态生物学调查。结果 在长期的调查采集中,采获大量的蚊类标本,获得丰富的生态生物学资料,所获标本,经整理鉴定,发现云南省蚊类为3亚科21属32亚属299种,其中新种53种,中国新纪录28种。结论 云南省蚊类属、种繁多,生态习性复杂,在地理区划、生态生物学以及形态特征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生物多样性。

2012 Vol. 23 (2): 141-149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195KB] ( )
技术方法
150 裘炯良, 郑剑宁, 林军, 马立新
基于SAS的全球外来医学媒介生物截获统计地图绘制

目的 探索基于SAS的统计地图绘制方法,及其在出入境检验检疫系统卫生检疫外来媒介生物监测工作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统计地图法并采用国际权威的统计分析标准软件SAS分析平台进行编程,实现外来媒介生物截获信息的分类统计、数据分析,以及在世界地图上的实时、动态、全自动标注。结果 计算机自动绘制世界地图,根据20个国家首都的经纬度数据在图中用星号(★)标注出相应的国家位置,并用蓝、黄、橙、红4种颜色分别代表截获的媒介生物数量等级。来自巴拿马、巴西、泰国等国家的外来媒介生物量均以蓝星标注,表明截获量相对较少;来自韩国、南非等国家的外来媒介生物量均以红星标注,提示来自这些国家的外来医学媒介生物截获量相对较多。结论 统计地图可以直观、简便、动态地呈现外来媒介生物截获量在不同国家的分布情况,有助于检验检疫部门及时、准确、合理地分配力量,重点加强媒介截获量较大的来源国卫生检疫监管工作。

2012 Vol. 23 (2): 150-153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284KB] ( )
调查研究
154 吴晓明, 史献明, 宁智波, 高文林, 王强, 王卫东, 陈永明, 杨顺林, 王治宇, 胡乐乐
河北省草原鼢鼠寄生蚤及流行病学意义的研究

目的 调查了解河北省草原鼢鼠寄生蚤种类、组成及其染疫情况,及时掌握其在鼠间鼠疫流行时的地位和参与程度,为更好地控制鼠间鼠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挖掘法捕获草原鼢鼠,采集其体外寄生蚤进行分类,分离鼠疫菌。结果 共发现蚤类3科7属9种;细菌学检验草原鼢鼠111只,蚤细菌培养68组715匹,未分离到鼠疫菌;血清学检验血清88份,未发现鼠疫菌特异抗体。结论 凶双蚤为草原鼢鼠的主要寄生蚤,同时携带多种自然染疫的蚤种,有可能参与鼠疫流行。

2012 Vol. 23 (2): 154-15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835KB] ( )
156 黄清臻, 杨振洲, 孙晓东, 孙东祥, 毛桂宜
45%苯醚·硫酰氟熏蒸剂的药效试验研究

目的 观察45%苯醚·硫酰氟熏蒸剂模拟现场熏蒸效果。方法 参照《农药登记用卫生杀虫剂室内药效试验与评价第10部分:模拟现场(GB/T 13917.10-2009)》有关方法进行。结果 45%苯醚·硫酰氟熏蒸剂对蚊、蝇、蜚蠊、蠹虫等有害节肢动物最低试验致死剂量为5 g/m3(a.i. 2.25 g/m3),对鼠类最低试验致死剂量为20 g/m3(a.i. 9 g/m3)。结论 45%苯醚·硫酰氟熏蒸剂对蚊、蝇、蜚蠊、蠹虫等有害节肢动物和鼠类击倒快、杀灭效果优良。

2012 Vol. 23 (2): 156-157 [摘要] ( ) [HTML 1KB] [ PDF 843KB] ( )
158 邹志辉, 韦薇, 林琳, 刘渠, 张起文, 王德全
深圳市龙岗区德国小蠊自然种群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

目的 了解深圳市龙岗区德国小蠊自然种群对5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现状,为指导全区科学合理地使用杀虫剂和提高德国小蠊杀灭效果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粘捕法捕捉蜚蠊,分类鉴定后通过广口瓶药膜接触法检测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结果 共捕获蜚蠊1026只,其中德国小蠊占97.95%,为优势种;龙岗区德国小蠊自然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双硫磷、残杀威和仲丁威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抗性系数依次为25.27、10.65、12.73、4.55和14.59,其中高效氯氰菊酯抗性最为突出(抗性系数>20)。结论 深圳市龙岗区德国小蠊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双硫磷和仲丁威已产生高抗性。

2012 Vol. 23 (2): 158-159 [摘要] ( ) [HTML 1KB] [ PDF 856KB] ( )
160 赵爱华
泰安市城区2007-2010年蝇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分析

目的 掌握泰安市城区蝇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为制定蝇类防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农贸市场3处、餐饮外环境6处、绿化带3处、居民区3处作为固定监测点,采用笼诱法进行蝇类密度监测。结果 2007-2010年泰安市城区共捕获蝇类7088只,平均蝇密度为14.8只/笼,家蝇(19.6%)、厩腐蝇(19.6%)和丝光绿蝇(17.1%)为主要优势蝇种;不同生境蝇密度农贸市场>绿化带>餐饮外环境>居民区;蝇密度年际间、生境间消长呈单峰型曲线,蝇类在7、8月出现高峰。结论 基本掌握了泰安市城区蝇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建议采取综合防制措施,重点在7、8月集中灭蝇、防蝇,加强对蝇类及其传播疾病的长期监测,以减少蝇媒传染病的发生及流行。

2012 Vol. 23 (2): 160-161 [摘要] ( ) [HTML 1KB] [ PDF 925KB] ( )
162 韦凌娅, 倪晓平, 孔庆鑫, 邱丽华
杭州市家蝇对常见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杭州市家蝇抗药性水平,为杀虫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微量点滴法检测杭州市家蝇现场种群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二氯苯醚菊酯、EBT、敌敌畏、胺菊酯6种杀虫剂抗药性水平。结果 6种杀虫剂对家蝇现场种群的半数致死剂量(LD50),其化学毒性强度由低到高依次为二氯苯醚菊酯、溴氰菊酯、胺菊酯、EBT、高效氯氰菊酯、敌敌畏。与敏感品系比较,溴氰菊酯抗性水平提高最多,抗性系数为338.00(LD50为0.1014 μg/只);其次为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系数为86.77(LD50为0.7983 μg/只);其他杀虫剂抗性水平接近或低于敏感品系,抗性系数在0.19~1.92。结论 杭州市家蝇现场种群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水平较高,敌敌畏等抗性呈升高趋势,在灭蝇工作中应注意避免大量单独使用。

2012 Vol. 23 (2): 162-16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947KB] ( )
164 徐能智, 慕志华, 范利霞, 高烨芳, 程杰
呼和浩特市家蝇抗药性调查及防治策略

目的 了解呼和浩特市家蝇对常用卫生杀虫剂的抗性水平,为今后杀虫剂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微量点滴法测定家蝇对5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结果 呼和浩特市家蝇对溴氰菊酯、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倍数分别为21.70、47.67和24.64倍,属于高抗级别;对敌敌畏的抗性倍数为12.09倍,属于中抗级别;对残杀威的抗性倍数为1.78倍,属于敏感级别。结论 家蝇防治过程中杀虫剂的使用应以抗药性监测结果为指导,结合物理防治、环境治理消除蝇类孳生场所,从根本上控制蝇类密度。

2012 Vol. 23 (2): 164-16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868KB] ( )
166 王智泉, 章士军
南通市区黄胸鼠和褐家鼠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分析

目的 测定和分析南通市黄胸鼠和褐家鼠凝血酶原时间(PT)。方法 PT测定采用仪器法,PT采用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表示。结果 黄胸鼠、褐家鼠及对照大白鼠的INR平均值分别为0.97、1.40和0.88;方差分析表明,黄胸鼠和褐家鼠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426,P<0.05);褐家鼠和大白鼠之间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0.527,P<0.05);黄胸鼠和大白鼠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01,P>0.05)。崇川区与开发区的褐家鼠INR值经成组设计t 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26,P<0.01),崇川区与港闸区的黄胸鼠经成组设计t 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1,P>0.05)。结论 实验所测得的黄胸鼠及褐家鼠INR值范围分别为0.60~1.92和0.84~2.29,PT值有性别、鼠种、区域间差异。

2012 Vol. 23 (2): 166-16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851KB] ( )
169 陈式明, 唐仕雄, 徐海涛, 郑杰孟, 江湘
某战备仓库蜱虫危害调查与控制

目的 调查某战备仓库蜱虫侵害情况及影响因素,评价控制蜱虫危害的效果。方法 采用目测法、药激法、人工小时布旗法调查蜱虫危害,观察蜱虫防制效果。结果 犬带蜱指数平均达2520,蜱虫密度最低8只/400 cm2,最高>200只/400 cm2,孳生侵害范围与饲养犬活动范围一致;室内用0.2%奋斗呐水乳剂与0.3%残杀威·右旋苯醚氰菊酯复配液滞留喷洒,室外环境用0.1%高效氯氟氰菊酯与2%倍硫磷复配液常规喷洒,第1次处理后蜱虫密度降至3只/400 cm2以下,第2次处理后蜱虫密度降为0。结论 经2次环境滞留喷洒处理,结合对饲养犬灭蜱控制等措施,可有效控制仓库蜱虫危害。

2012 Vol. 23 (2): 169-171 [摘要] ( ) [HTML 1KB] [ PDF 851KB] ( )
171 黄超, 李华, 冯向阳, 周冬梅
南宁市某住宅区杀它仗蜡块灭鼠现场效果观察

目的 了解杀它仗蜡块在亚热带地区住宅区的灭鼠效果。方法 选择某住宅区作为本次试验现场,以新鲜稻谷为诱饵,用盗食法了解鼠密度;采用间歇投药法和饱和投药法投放灭鼠毒饵。结果 间歇投药法第1个周期后鼠密度下降率为69.0%,第2个周期为61.8%,第3个周期为45.3%;饱和投药法10 d后鼠密度下降率达81.0%。结论 杀它仗蜡块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性状稳定,对鼠的选择性较强,无非靶标动物中毒,饱和投药法的鼠密度下降率优于间隙投药法。

2012 Vol. 23 (2): 171-173 [摘要] ( ) [HTML 1KB] [ PDF 851KB] ( )
174 范耀春, 闫真, 李澄, 闫绍宏
内蒙古自治区1991-2010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内蒙古自治区1991-2010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趋势,为乙脑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内蒙古1991-2010年期间乙脑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91-2010年内蒙古共报告乙脑病例26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059/10万;死亡34例,年平均死亡率0.008/10万,年平均病死率为12.98%。全区12个盟(市)有10个盟(市)报告了乙脑病例。其中,通辽市报告病例数最多为186例,占病例总数的70.99%;7-12月共报告257例,占总病例数的98.09%。整体上乙脑多发于儿童及青壮年人群,农民发病数最多为106例,占40.46%。结论 乙脑防控策略效果良好,建议考虑为成年人接种乙脑疫苗。

2012 Vol. 23 (2): 174-17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843KB] ( )
176 杨志俊
赴非洲和东南亚劳务人员常见输入性蚊媒传染病干预研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劳务人员前往非洲、东南亚地区,促进了区域外贸的纵深发展。然而,非洲、东南亚特殊的气候和卫生环境,往往成为蚊媒孳生的温床,劳务人员感染蚊媒传染病甚至死亡的现象时有发生,尤以恶性疟疾、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居多。王静等[1]报道连云港口岸225名从非洲赤道几内亚归国劳务人员中一次性发现24例恶性疟原虫阳性,戴虹等[2]报道东南亚输入性登革热6例,王大虎等[3]报道广州市从斯里兰卡回国人员中发现首起输入性基孔肯雅热,成为危害劳务人员健康最为危险的因素。为此,以2011年1-6月盐城地区赴非洲、东南亚劳务人员为研究对象,进行蚊媒健康指导和公共卫生咨询,并对干预前后健康教育水平进行分析,取得了满意效果。

2012 Vol. 23 (2): 176-177 [摘要] ( ) [HTML 1KB] [ PDF 859KB] ( )
178 洪敏
上海市浦东新区2008-2010年疟疾发病情况分析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范围性疾病,传播快,易反复。我国政府决定在2010年全面开展消除疟疾工作,上海市也拟定在2015年达到消除疟疾目标。为了解浦东新区疟疾发病情况,从而为制订后期防控策略提供参考,我们对2008-2010年浦东新区疟疾发病情况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2012 Vol. 23 (2): 178-17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806KB] ( )
179 李园园
西双版纳州勐海县2004-2010年斑疹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辖3个县(市),人口107万。勐海县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西部和南部与缅甸接壤,地处东经99°56′~100°41′,北纬21°28′~22°28′之间。年平均气温18.7 ℃,年平均降雨量1341 mm。在20世纪90年代初,勐海县传染病疾病谱中,主要以肠道传染病和自然疫源性疾病为主,如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及斑疹伤寒等。为了解近年来勐海县斑疹伤寒的流行特征,现将2004-2010年的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2012 Vol. 23 (2): 179-179 [摘要] ( ) [HTML 1KB] [ PDF 852KB] ( )
书评
180 王酉之
书评:《一路走来》

《一路走来》一书由武汉出版社2011年8月出版,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原副所长、兼媒介生物控制研究室主任汪诚信先生所著回忆录式自叙。从少年时代的成长,青、中年直至退休后的经历、学习、思想、活动、工作等的概况,读后感人至深,深为其道德高尚、学风谨严、贡献突出等出色的业绩所感召,特作此书评以荐读者。尤应指出的是,中华预防医学会媒介生物学及控制分会主任委员刘起勇研究员所作序言堪称点睛之笔,相当精彩。

2012 Vol. 23 (2): 180-181 [摘要] ( ) [HTML 1KB] [ PDF 801KB] ( )
综述
182 王颖, 邵柏, 于长友, 方绍庆, 刘明杰, 孙宝杰
布尼亚病毒科概述

布尼亚病毒科是媒传疾病中重要的病毒科之一,传播媒介囊括了医学节肢动物和啮齿动物,如蚊虫、白蛉、蠓、鼠等,宿主动物为哺乳动物,如人类等。2010年在河南、山东等地出现的“蜱虫叮咬事件”是由蜱作为传播媒介,病原体为新型布尼亚病毒的传染疾病,该病严重者可致多脏器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甚至死亡,病死率高达10%。为给布尼亚病毒所致疾病的检测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现就布尼亚病毒科病毒病原学、所致疾病及感染和免疫应答方面的国内外研究做一综述。

2012 Vol. 23 (2): 182-18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969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