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茴香醛对蚊虫嗅觉行为的影响研究
郝蕙玲, 孙锦程
摘要725)      PDF (1017KB)(1022)   

目的 探讨茴香醛对蚊虫嗅觉行为的影响。方法 在风洞系统内测试茴香醛不同剂量诱导的白纹伊蚊行为反应及对宿主定向行为的影响;在密闭空间中,分别以0.013~0.250 μg/cm3剂量的茴香醛处理白纹伊蚊24~96 h后测定其感受、定向寄主的能力。结果 在风洞系统内,茴香醛单一化合物其剂量3.1%~99.0%对白纹伊蚊均有一定的引诱作用,而与宿主气味并存时,只有高剂量(99.0%)对宿主定向行为有较高的抑制率(85.4%)。白纹伊蚊在0.050~0.250 μg/cm3剂量茴香醛气味空间处理24~96 h后对其正常感受宿主气味的能力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随处理时间延长、剂量升高抑制效果增强,但低于此剂量则没有抑制作用。结论 茴香醛单一化合物对蚊虫具有引诱性,但与宿主气味并存时,对蚊虫正常感受宿主气味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011, 22 (6): 553-555.
舰艇蜚蠊、鼠类种群的季节消长与空间分布研究
郝蕙玲, 孙锦程, 巴剑波, 武文斌, 王艳军, 孙红, 杨昌燕
摘要1408)      PDF (412KB)(849)   

目的 研究舰艇上蜚蠊及鼠类的密度消长与空间分布规律,为舰艇有效开展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性 建议。方法 采用粘蟑纸法及粘鼠板法,在北海、东海及南海2个区域设调查点,研究蜚蠊及鼠类在舰艇上的空间分布规 律,并在单月监测其密度。结果 舰艇上蜚蠊一年四季均有活动,除南海2区季节消长不显著外,其他几个区域均在3月 开始上扬,7月达到最高,之后缓慢下降,在11月下降到较低水平;舰艇鼠类以褐家鼠为主,偶见小家鼠,各地域季节波动 不显著;厨房、餐厅、食品仓库及士兵住舱蜚蠊侵害较为严重,平均阳性率分别达到90.0%、75.5%、72.5%和61.5%;餐饮区 是鼠类主要危害区,平均阳性率为75.2%;生活区次之(50.3%),工作区相对较低(44.5%)。结论 研究结果可为各地域 海军舰艇适时、科学组织杀灭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2011, 22 (5): 433-435.
舰艇病媒生物风险评估与对策探讨
郝蕙玲, 闫俊平, 孙锦程, 谢喜强, 杨昌燕
摘要1018)      PDF (918KB)(1281)   

目的 应用风险分析理论原理,对舰艇病媒生物风险进行评估,提出风险管理对策。方法 构建了舰艇病媒生物风险评估体系及指标评判参考,依此对舰艇病媒生物风险现状进行评估。结果 影响舰艇病媒性传染病风险的因素应包括生物学、地域、行政因素在内的24个主要因子。使用定性法评估显示,除尘螨外,舰艇环境中的病媒生物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风险,其中鼠类及其体表寄生的蚤、螨类风险性很大。结论 通过健全舰艇病媒生物管理控制相关法规与标准化,建立舰艇病媒生物及其传染病的技术支援平台,加强舰艇病媒生物综合防制技术措施研究等风险管理技术可降低其风险性。

2011, 22 (4): 348-351.
不同缓释性芳樟醇制剂的活性效应比较
孙锦程, 郝蕙玲
摘要1005)      PDF (608KB)(1103)   

【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缓释型芳樟醇制剂的生物活性效应。方法 将芳樟醇通过空穴置换法、聚合物浸渍法、环糊精法制得3种缓释性芳樟醇制剂,并利用小容器法和四臂嗅觉仪法评价其对德国小蠊的活性效应。结果 芳樟醇-乙烯醋酸乙烯酯颗粒剂与活性氧化铝颗粒剂对德国小蠊有明显的驱避性,其中芳樟醇-乙烯醋酸乙烯酯颗粒剂优于后者,驱避性高达97.7%,而芳樟醇·β-环糊精包结剂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3, P>0.05)。结论 采用空穴置换法与聚合物浸渍法均可达到对芳樟醇的理想释控状态,为空间驱避昆虫、缓解环境污染和抗药性等问题提供了新的防控手段。

2009, 20 (1): 42-44.
空间驱避剂对爬行性昆虫效应的测评方法探讨
郝蕙玲;孙锦程
摘要465)      PDF (221KB)(930)   
一种新型烟剂的质量指标测定及其对德国小蠊的药效研究
孙锦程;郝蕙玲;林永丽
摘要868)      PDF (85KB)(754)   
目的 探讨一种引燃式烟剂的质量指标测定方法并测定其药效。方法 以烟剂的发烟温度、燃烧温度、吸湿度、稳定性、安全性及现场药效为主要质量指标进行评价。结果 烟剂的发烟温度为138℃,燃烧温度为(210±30)℃,烟剂吸湿率为0.12%(暴露48 h),安全性与稳定性良好,现场药效测试1周杀灭率达96.79%。结论 该烟剂质量指标测定方法简单易行,符合烟剂技术指标与实际应用要求,测试亦揭示该烟剂具有易引燃、运输与储藏安全以及有较高药效等特点。
我国境内检出的蜚蠊新种
林永丽1;孙锦程1;梅勇2;巴剑波1
摘要412)      PDF (89KB)(839)   
舰艇上蜚蠊的调查与防制
曹敏1;孙锦程1;郝蕙玲1;林永丽1;运泰来2;詹道成3
摘要1351)      PDF (91KB)(718)   
目的了解舰艇上蜚蠊种群并进行防制。方法用药激法和粘捕法进行调查,滞留喷洒进行防制。结果蜚蠊种群有3属6种,德国小蠊最多,占82.22%,其次为美洲大蠊和黑胸大蠊;复方制剂对蚊、蝇、蜚蠊的KT 50分别为9.87、3.28和1.24min,48h死亡率均为100%;对17艘舰艇进行灭蜚蠊处理,杀灭率分别为88.79%和97.80%。结论舰艇上蜚蠊以德国小蠊为主,采用复方制剂防制蜚蠊效果满意。
抗氯菊酯品系蜚蠊对杀虫剂的交互抗性研究
曹敏;林永丽;郝蕙玲;孙锦程
摘要1028)      PDF (73KB)(707)   
目的研究抗氯菊酯品系蜚蠊对溴氰菊酯、氯氰菊酯和残杀威的交互抗性。方法果酱瓶药膜法。结果抗氯菊酯品系(Rp5.89~8.02)对3种杀虫剂的交互抗性系数分别为2.40~4.14、1.83~4.78、1.16~1.69,72h死亡率为85%~100%,抗性品系第4代对拟除虫菊酯形成交互抗性,至第6代时,交互抗性加强,该虫株对残杀威未形成抗性。结论连续使用一种杀虫剂易产生抗性和交互抗性。
德国小蠊对氯菊酯的抗性及抗性消退研究
曹敏;孙锦程;林永丽;郝蕙玲
摘要1167)      PDF (87KB)(852)   
目的了解德国小蠊对氯菊酯的抗性和抗氯菊酯德国小蠊的抗性消退。方法果酱瓶药膜法。结果对氯菊酯3年抗性监测,8个调查点的抗性倍数为0.59~7.93;抗氯菊酯德国小蠊不接触杀虫剂,培育至第4代,抗性消失37.22%,第8代抗性消失69.74%,第10代抗性消失85.79%。结论福建调查点的虫株对氯菊酯已产生抗性,部分调查点的抗性呈上升趋势。抗氯菊酯德国小蠊虫株由中等程度抗性转变为低抗性至基本消失需要3年。
残杀威对舰艇蜚蠊的抗性调查与防制研究
曹敏;江雪峰;林永丽;郝蕙玲;孙锦程
摘要1113)      PDF (71KB)(999)   
目的观察残杀威对德国小蠊的药效。方法采用果酱瓶药膜法和现场试验评价效果。结果残杀威对德国小蠊敏感品系的平均KT 50为13.86min,现场品系8个调查点的KT 50为11.25~38.02min,对抗氯菊酯品系KT 50为16.06~23.37min,72h死亡率均为100%;现场试验,4周后的杀灭率仍达90.58%。结论残杀威对德国小蠊现场品系为一般击倒;对抗氯菊酯品系尚未形成交互抗性;其水乳剂防制舰艇蜚蠊效果满意。
昆虫生长调节剂影响德国小蠊发育繁殖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及生化基础
郝蕙玲;林永丽;孙锦程;曹敏
摘要1128)      PDF (108KB)(808)   
目的探讨昆虫生长调节剂对德国小蠊生长繁殖的影响及抗几丁质合成抑制剂不育性的效果。方法采用药膜法和药饵法处理试虫,在光学显微镜和双目解剖镜下解剖观测咽侧体、脂肪体及生殖系统的病理学变化,测定受试成虫卵巢蛋白质含量及精巢、卵巢核酸含量的变化。结果抗几丁质合成抑制剂具有保幼激素的生理效应,并在德国小蠊体内有协同作用;脂肪体也是昆虫生长调节剂作用的靶器官之一;处理组卵巢蛋白质含量、卵巢RNA含量及精巢DNA及RNA含量均增加,卵巢中DNA含量减少。结论抗几丁质合成抑制剂对德国小蠊雄虫不育性的效果可能与几丁质合成受阻有关,雌性成虫不育性与卵巢中DNA合成受阻有关。
两种增效剂对氯菊酯的增效研究
曹敏;江雪峰;林永丽;郝蕙玲;孙锦程
摘要1152)      PDF (76KB)(750)   
目的:了解氯菊酯与增效剂的复配对德国小蠊的毒效。方法:果酱瓶药膜法。结果:当使用27.0mg/m 2氯菊酯时,对抗氯菊酯德国小蠊品系的KT 50为47.21min,48h死亡率为64%;加入不同剂量的S 2和S 1后,KT 50分别为31.89~38.66min和24.08~32.47min,增效倍数分别为1.22~1.48倍和1.45~1.96倍,48h死亡率均为100%。结论:两种增效剂能提高氯菊酯的灭蜚蠊效果;S 1比S 2对氯菊酯的增效作用强。
德国小蠊血淋巴和卵巢蛋白的分析
林永丽;曹敏;郝蕙玲;孙锦程
摘要1189)      PDF (566KB)(685)   
目的:了解敏感品系(S)和抗性品系(R)德国小蠊血淋巴蛋白和卵巢蛋白的组成。方法: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结果:(1)雌虫血淋巴蛋白显带分别为S14、Rc15、Rp15、Rz15条,它们有2条相同的主带,迁移率分别为0.18、0.29;R品系比S品系多1条迁移率为0.14的谱带;(2)雄虫血淋巴蛋白显带分别为S9、Rc10、Rp10、Rz10条,它们有1条相同的主带,迁移率为0.32;R品系比S品系多1条迁移率为0.6的谱带;(3)卵巢蛋白显带均为13条,但迁移率相同的谱带,R品系比S品系的染色淡、宽度窄,其相同的主带有1条,迁移率为0.27。结论:R品系增加的血淋巴蛋白带可能与抗性有关,某些卵巢蛋白带量的减少可能是造成繁殖率、孵化率低的原因。
昆虫生长调节剂对德国小蠊抗性品系的药效及对多功能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郝蕙玲;孙锦程;林永丽;曹敏
摘要1128)      PDF (81KB)(663)   
目的:测试抑太保、卡死克等对德国小蠊抗性品系的敏感性及与多功能氧化酶活力变化之间的关系。方法:药膜接触法处理试虫,多功能氧化酶测定采用O-脱烷基法。结果:德国小蠊抗性品系对抑太保、卡死克及其混合制剂都显示了一定程度的耐药性,抑太保、卡死克及灭幼宝对多功能氧化酶无明显的激活作用。结论:多功能氧化酶并非造成德国小蠊对3种药剂产生耐药性的原因,在未取得更多的资料前,昆虫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应持谨慎态度。
昆虫生长调节饵剂对德国小蠊的药效研究
孙锦程;郝蕙玲;曹敏;林永丽
摘要1176)      PDF (78KB)(742)   
目的:观察昆虫生长调节饵剂对德国小蠊的实验室评价效果。方法:针对昆虫生长调节剂的杀虫机制,配制适宜浓度的毒饵对德国小蠊进行无选择性摄食效果观察、模拟种群实验以及有选择性适口性测定。结果:毒饵对德国小蠊有良好的适口性,较高浓度时有一定的常规杀虫剂毒杀效果;较低浓度使用时绝育效果明显,5周左右模拟种群基本消亡。结论:昆虫生长调节饵剂兼具生物防制和化学防制的优点,使用方便,经济,值得推广。
抑太保、卡死克及灭幼宝作用于德国小蠊的生物活性研究
郝蕙玲;曹敏;孙锦程;林永丽
摘要1051)      PDF (100KB)(772)   
目的:观察抑太保、卡死克及灭幼宝对德国小蠊的生物活性。方法:采用药膜法和药饵法。结果:抑太保、卡死克既是胃毒剂又具优良的触杀活性;抑太保、卡死克在德国小蠊低龄若虫期最敏感,在中龄期最不敏感,二者对成虫均有一定的绝育效果;灭幼宝是良好的绝育剂;卡死克和灭幼宝具有协同作用的效果,在实验室条件下的模拟种群经抑太保处理后整个种群基本消亡。结论:抑太保、卡死克及灭幼宝对德国小蠊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共同作用可达到既杀若又绝育的效果。
几种昆虫生长调节剂对德国小蠊及黑胸大蠊的生物活性初探
郝蕙玲;孙锦程;曹敏;林永丽
摘要1046)      PDF (77KB)(863)   
目的:测定抑太保、卡死克、盖虫散、噻嗪酮、杀虫隆、RH-5992及抑食肼对德国小蠊和黑胸大蠊的生物活性。方法:采用药膜法和药饵法。结果:抗几丁质合成抑制剂类及蜕皮激素类化合物并非单一的胃毒剂,有的触杀毒力反高于胃毒毒力;盖虫散、RH-5992及抑食肼对黑胸大蠊具较高的生物活性;所用药剂除抑太保、卡死克外其他对德国小蠊均不敏感。结论:盖虫散、RH-5992、抑太保可用于防制黑胸大蠊,系统地筛选防制德国小蠊的IGRs药物很有必要。
鼠夹在舰艇上的灭鼠效果观察
曹敏1;孙锦程1;辜建祥2;李忠2;杨继春2
摘要1160)      PDF (65KB)(695)   
目的:观察鼠夹在舰艇上的灭鼠效果。方法:采用夹夜法测定鼠密度,评价灭鼠效果。结果:灵敏捕鼠器的捕鼠率为10.10%,灭鼠率为93.94%;标准二号鼠夹的捕鼠率为3.33%,灭鼠率为100.00%。结论:两种鼠夹防制舰艇上鼠类的效果满意。
蜚蠊与支气管哮喘关系的研究概况
孙锦程;曹敏
摘要452)      PDF (88KB)(670)   
舰艇上德国小蠊对3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研究
林永丽;曹敏;郝蕙玲;孙锦程
摘要1158)      PDF (68KB)(666)   
目的:研究大连(Rp)、海(Rc)、湛江(Rz)3地海军舰艇上的德国小蠊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残杀威的敏感性。方法:药膜接触法。结果:Rp、Rc、Rz对溴氰菊酯的平均抗性系数分别为1.84、1.75、1.92;对高效氯氰菊酯的平均抗性系数分别为2.44、2.82、1.15;对残杀威的平均抗性系数分别为0.89、1.27、1.36。结论:3个品系德国小蠊对3种杀虫剂均产生不同程度的耐药性。
德国小蠊抗药性及抗药性消退测定
郝蕙玲; 曹敏; 孙锦程; 林永丽
摘要1213)      PDF (83KB)(678)   
目的:对舰船上德国小蠊的抗药性研究、抗性虫株实验室饲养2年后的抗性消退研究。方法:采用WHO规定的果酱瓶法,测定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残杀威对德国小蠊敏感品系、舰船上的现场品系和抗性消退组的上海虫株、大连虫株的药效。结果:敏感品系KT 50分别为4.48、5.23、13.49min;现场品系分别为上海9.67、13.00、11.90min,大连16.18、15.35、17.37min,抗性系数分别为0.88~2.49和1.29~3.61;抗性消退组KT 50分别为上海4.85、4.68、8.77min,大连4.47、6.12、10.20min,抗性系数降为0.65~1.08和0.76~1.17,抗性消退率为91.21%~107.08%。结论:舰船上的德国小蠊具低至中等抗药性,在实验室正常饲养2年后,抗性基本可以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