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三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云南省129个县(市、区)主城区登革热媒介伊蚊分布调查
周克梅, 杨明东, 兰学梅, 郑宇婷, 唐烨榕, 吴超, 姜进勇
摘要374)      PDF (887KB)(1830)   
目的 了解云南省主城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的种群密度、分布、地区差异、孳生习性等特征。 方法 在云南省129个县(市、区)主城区开展伊蚊调查,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调查居民区和特殊场所(包括城区公园绿地、废旧物品回收站、轮胎收购站和医院等)的所有积水容器,有媒介伊蚊幼蚊或蛹孳生计为阳性,并采集阳性容器内的幼蚊,鉴定蚊种。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基本情况进行表述, χ 2检验比较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生态环境伊蚊孳生场所的差异,采用趋势 χ 2检验分析海拔与蚊虫孳生密度的关系。 结果 云南省129个县(市、区)的主城区发现伊蚊媒介分布的有71个,占55.04%,其中城区仅有白纹伊蚊分布的为68个,占52.71%;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共同分布的有3个,占2.33%。共调查37 198户,阳性1 068户,发现积水容器167 206个,阳性2 135个,BI均值为5.74,房屋指数(HI)为2.87%,容器指数(CI)为1.28%。特殊场所的BI和CI均显著高于居民区的BI和CI( χ 2=4 509.220, P<0.001; χ 2=128.591, P<0.001);积水容器类型以轮胎最多,占44.84%,其次为其他暂时性容器,占12.55%,水桶占13.64%,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是轮胎、水桶、其他暂时性容器、废弃瓶、水池、其他永久性容器和花瓶,分别为1.73%、1.25%、1.02%、0.95%、0.59%、0.56%和0.48%;全省容器阳性率排前5位的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州)和普洱市,分别为8.72%(583/6 689)、2.83%(285/10 053)、2.70%(124/4 587)、2.54%(271/10 662)和2.43%(308/12 691)。2 135个阳性容器中,有白纹伊蚊孳生的1 849个,占86.60%,有埃及伊蚊孳生的251个,占11.76%,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混合孳生的35个,占1.64%。勐腊县埃及伊蚊构成较高,占79.66%,瑞丽市为67.03%,景洪市为3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28.194, P<0.001);伊蚊孳生率和海拔存在线性关系,随着海拔升高,伊蚊孳生率逐渐下降( χ 2=1 413.993, P<0.001)。 结论 白纹伊蚊在云南省分布较广泛,局部地区埃及伊蚊已成为优势蚊种;特殊场所伊蚊孳生高于居民区,边境地区蚊虫密度较高;随着海拔的升高,媒介伊蚊密度逐渐降低,2 000 m以上未发现伊蚊孳生;各县(市、区)的伊蚊孳生容器在居民区主要以水桶、轮胎、废弃罐等为主,特殊场所以轮胎、其他废弃容器等为主。
2021, 32 (2): 150-15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2.006
2005-2020年我国媒介生物传染病报告病例:流行趋势、防控挑战及应对策略
刘起勇
摘要770)      PDF (3128KB)(1553)   
目的 对我国2005-2020年媒介生物传染病报告病例等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明确我国媒介生物传染病流行特点、趋势,探讨其防控挑战,提出应对策略。 方法 使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析我国2005-2020年媒介生物传染病报告病例数据,基于媒介生物传染病流行特点,结合现有政策及国内外文献确定我国媒介生物传染病防控面临的挑战,探索应对策略及措施。 结果 2005-2020年我国14种媒介生物传染病报告病例总数为905 092例,其中疟疾、恙虫病和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占66.94%,10种法定报告媒介生物传染病占76.01%(687 970/905 092)。报告死亡病例总数为5 076例,其中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HFRS、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以及疟疾的死亡病例占93.26%。2005-2020年间,全国媒介生物传染病发病呈波动下降趋势。在2006和2014-2015年发病数出现2个明显高峰。经Mann-Kendall趋势检验,乙脑、疟疾、斑疹伤寒和钩体病的发病率下降趋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SFTS和恙虫病的上升趋势明显,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P<0.01)。同时,媒介生物传染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总体发病高峰出现在10月。全国媒介生物传染病年均病例报告区(县)约2 165个,主要分布在黑河-腾冲线以东。经Mann-Kendall趋势检验,病例报告区(县)数呈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67)。16年来,东北地区媒介生物传染病病例数呈下降趋势,而西南地区的病例数则有所增加。不同疾病的主要发病年龄段不同,总体来看,媒介生物传染病的总发病高峰年龄段在20~44岁,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结论 我国媒介生物传染病报告发病数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但仍处于较高水平,且流行区有扩大趋势,尚有疾病发病率或死亡率呈持续上升。针对媒介生物传染病防控新挑战,应切实落实媒介生物综合治理和可持续控制等策略和措施,进一步降低媒介生物传染病发病及死亡,努力实现健康中国和全球病媒控制对策阶段性指标和总体目标。
2022, 33 (1): 1-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1.001
云南省2013-2020年登革热流行及聚集特征分析
魏春, 郭小连, 杨锐, 唐烨榕, 岳玉娟, 刘小波, 刘起勇
摘要322)      PDF (1445KB)(1527)   
目的 了解云南省登革热流行及聚集特征,为今后针对性防控措施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依据。 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云南省2013-2020年报告的登革热病例数据,利用ArcMap 10.7软件绘制分布地图、SaTScan v9.3软件进行空间扫描分析。 结果 2013-2020年,云南省106个县(区)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14 031例,其中本地病例11 505例、境外输入病例2 507例、省外输入病例19例;疫情呈"锯齿状"升高态势。总体疫情扫描探测出2个一级聚类区和2个二级聚类区(均 P<0.05),一级聚类区为景洪市[对数似然比(LLR)=22 647.97]和瑞丽市(LLR=10 125.08),二级聚类区为勐腊县(LLR=1 167.76)和耿马县(LLR=1 061.22)。2013、2015、2017和2019年均扫描探测出一级聚类区。本地病例出现在边境10个县,境外输入病例主要来源于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缅甸、柬埔寨和老挝是主要来源国。上半年以输入病例为主、下半年以本地病例为主,7月开始上升,8-10月达高峰期,11月开始下降。发病数男女性别比为1:0.88,15~60岁年龄组占79.78%,发病前5位人群构成分别为商业服务人员(20.95%)、农民(20.52%)、家务及待业人员(11.17%)、离退人员(8.97%)和学生(7.31%)。 结论 云南省登革热疫情形势严峻,亟待做好输入病例管控、媒介伊蚊监测及控制工作,为登革热可持续控制提供保障。
2021, 32 (6): 720-72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6.013
6种有效成分杀蟑饵剂对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致死速度的研究
唐丽萍, 朱剑, 廖国栋, 吴鹰花
摘要1169)      PDF (749KB)(1480)   
目的 研究测试6种含有不同有效成分的杀蟑饵剂对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的致死速度,对比其差异性,为有效防治蜚蠊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敞口方箱法,将30只饥饿处理1 d的试虫放入具有6种不同有效成分杀蟑饵剂的箱体中,饱和取食,记录一定时间段观察试虫死亡只数,按照加权直线回归法计算半数致死时间(LT 50)、95%致死时间(LT 95),使用OriginPro 2019b软件中logistic函数制作拟合曲线,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取食量差异检验。 结果 在无饲料条件下,基于LT 50,德国小蠊的致死速度从快到慢的排序为:0.5%呋虫胺>2.5%吡虫啉>1.5%残杀威>0.05%氟虫腈>0.2%毒死蜱>0.1%茚虫威,美洲大蠊的致死速度从快到慢的排序为:2.5%吡虫啉>0.05%氟虫腈>0.2%毒死蜱>1.5%残杀威>0.1%茚虫威;基于LT 95,德国小蠊致死速度从快到慢依次为:0.5%呋虫胺>2.5%吡虫啉>0.05%氟虫腈>0.2%毒死蜱>0.1%茚虫威>1.5%残杀威,美洲大蠊致死速度从快到慢依次为:0.2%毒死蜱>0.05%氟虫腈>0.1%茚虫威>1.5%残杀威>2.5%吡虫啉,呋虫胺对美洲大蠊几乎没有毒杀作用。蜚蠊对前期致死速度较快的3种成分呋虫胺、吡虫啉、残杀威饵料的取食量较小,对前期致死速度较慢的3种成分毒死蜱、氟虫腈、茚虫威饵料的取食量较大。 结论 不同成分的杀蟑饵剂对不同种类的蜚蠊致死速度不同,呋虫胺、吡虫啉、残杀威对德国小蠊致死速度较快,毒死蜱、氟虫腈对美洲大蠊的致死速度较快。
2022, 33 (3): 340-34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3.005
便携智能鼠情监测系统箱的研制与应用
黄清臻, 贾瑞忠, 王旭, 田志博, 朱庆伟
摘要276)      PDF (2255KB)(1239)   
目的 为克服传统鼠情监测耗工、费时、精度低的缺点,使用便携高效电子监测系统箱实时监测分析区域内鼠情。 方法 2016-2017年在实验室利用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识别技术,自动甄别鼠类,记录分析鼠类活动、习性、数量等特征,经不断调整完善研制该系统箱。现场应用试验率的比较采用 χ 2检验。 结果 该系统箱实验室对鼠类识别、记录分析准确度达到95.00%以上,计数准确度在90.00%左右。可实时监测 φ50 m范围内的鼠活动,图像清晰。现场应用捕见率显著高于粘鼠板。 结论 该监测系统箱基于局域网实现智能实时鼠情监测,使用便携,改变传统鼠类监测方法,为了解鼠情信息提供了智能化、信息化手段。
2021, 32 (3): 344-34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3.017
云南省德宏州2013-2019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及媒介伊蚊监测分析
刘永华, 尹小雄, 张海林, 杨召兰, 董朝良, 陈思玉, 郭兆盛, 李萍
摘要452)      PDF (1089KB)(1223)   
目的 阐明2013-2019年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和媒介伊蚊分布特点。 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登革热病例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布雷图指数(BI)对媒介伊蚊幼虫密度进行监测并对采获蚊虫进行种类鉴定。 结果 2013-2019年德宏州共确诊登革热4 974例,其中输入病例2 504例(50.34%),本地病例2 470例(49.66%),年平均发病率为56.23/10万,2019年发病率最高(112.61/10万)。德宏州瑞丽、芒市、陇川、盈江和梁河县(市)均有登革热流行,其中瑞丽市发病数占全州发病总数的88.18%(4 386/4 974),年平均发病率为320.93/10万,2019年高达661.45/10万;其他4县(市)发病数仅占11.82%(588/4 974)。全年各月均有来自缅甸的登革热输入病例,主要分布在7-12月;本地病例仅发生在6-11月,高峰期为9-10月。病例年龄最小5月龄,最大92岁,以20~49岁为主。男女性别比为1.06∶1。职业主要为商业服务人员(占41.86%)、家务及待业人员(17.01%)、学生(11.58%)和农民(9.28%)。瑞丽市共发生家庭聚集性疫情403户992例。2013-2019年瑞丽市蚊虫密度:6-11月BI为10~45,其他月份BI均<5。2019年采获的39 469只幼蚊中,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和其他蚊种分别占捕获幼蚊总数的47.80%、29.25%和22.95%。埃及伊蚊主要分布在瑞丽市,陇川县章风镇、盈江县拉邦镇及芒市芒海和遮放镇也有分布;白纹伊蚊在德宏州分布广泛。 结论 2013-2019年德宏州每年都发生登革热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的共同流行,来自缅甸的输入性病例是引起该州本地流行的主要原因。本地登革热流行地区与埃及伊蚊分布区相一致,季节分布与蚊虫密度升高密切相关。加强中缅边境登革热跨境传播的监测和管理以及常态化防蚊灭蚊是控制该地区登革热的关键措施。
2021, 32 (2): 173-18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2.011
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分布特征分析
白雪薇, 陈永明, 牛艳芬, 王海峰, 闫东, 史献明, 杜国义
摘要376)      PDF (663KB)(1220)   
目的 分析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趋势,为河北省鼠疫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依据。 方法 对1950-2019年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鼠疫疫情监测数据,应用Excel 2007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阳性数量用构成比进行描述,不同组分布比较用 χ 2检验,动物鼠疫季节分布特征分析使用集中度 M值法。 结果 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间隔年中位数为9.5年,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 M=0.387),10-11月高发,其次是4-5月;康保牧场和照阳河镇分离出的鼠疫菌株分别占73.13%和26.12%,为主要流行地区。动物鼠疫流行以长爪沙鼠(构成比为87.31%)为主,传播媒介主要为秃病蚤蒙冀亚种和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构成比均为1.49%)。鼠类阳性材料中,自毙鼠占92.25%。5次动物鼠疫流行期间,从长爪沙鼠中分离到的鼠疫菌株数量不同( χ 2=20.026, P<0.001),长爪沙鼠平均密度为1.98只/hm 2,体蚤平均蚤指数为1.12,巢蚤平均蚤指数为3.19。 结论 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呈间歇性、相对稳定性特征。为降低动物鼠疫发生风险,应密切关注长爪沙鼠密度及寄生蚤指数变化,在春秋季及时采取灭鼠灭蚤措施。同时加强已知疫区自毙鼠搜索工作,及时发现动物疫情,防止疫情扩散。
2021, 32 (3): 324-32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3.013
2020-2021年我国12省份媒介伊蚊生态学调查
刘小波, 岳玉娟, 贾清臣, 赵宁, 郭玉红, 赵春春, 梁莹, 王君, 吴海霞, 刘起勇
摘要488)      PDF (1214KB)(1208)   
目的 分析2020-2021年我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媒介伊蚊生态学监测结果,为媒介伊蚊传播疾病风险评估、预测预警及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我国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媒介伊蚊专项调查点媒介伊蚊幼蚊及成蚊密度调查资料,利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20-2021年海南、浙江和湖南省平均布雷图指数(BI)>10.00,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云南、河南和山东省平均BI>5.00;广西、广东、海南和山东省(自治区)平均诱蚊诱卵指数(MOI)>5.00;河南、湖北和山东省平均帐诱指数≥2.00只/(顶·h),广西、广东、海南、云南、福建和湖南省(自治区)平均帐诱指数>1.00只/(顶·h)。Ⅰ类省份[广东、海南、广西、福建、云南和浙江省(自治区)]与其他类型省份平均BI、MOI和帐诱指数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t=0.766、1.030、-0.745,均 P>0.05)。2020-2021年,除广东、广西、云南、山东省(自治区)平均BI高于2017-2019三年平均水平外,其他省份BI均低于这3年的平均水平。媒介伊蚊在广东、海南、广西、云南4省(自治区)调查点全年有活动,在福建、浙江和湖北等省(自治区)3-12月有活动,在重庆、山东和河南等省(直辖市)4-11月有活动,在江西省4-12月有活动。BI和MOI研究结果在云南、广西和湖北省(自治区)存在一定差别。研究期内,发生登革热暴发和本地病例的地区媒介伊蚊BI均>5.00,云南省瑞丽市、广西梧州市岑溪市及广东省中山市三角镇BI>10.00;广西岑溪市帐诱指数>2.00只/(顶·h)。 结论 2020-2021年我国出现登革热本地病例省份媒介伊蚊平均密度较高,不同地区媒介伊蚊密度差异存在时空异质性。建议我国登革热本地传播地区适当调整媒介伊蚊监测时间,继续加强媒介伊蚊监测和风险评估,系统梳理媒介伊蚊生态学调查结果,为我国媒介伊蚊监测方案修订完善及媒介伊蚊传播疾病暴发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2022, 33 (1): 8-1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1.002
中国重要外来入侵媒介和病原生物名录(2023版)
梁莹, 徐烨, 殷颖璇, 李学荣, 茅范贞, 戴洋, 李泓运, 李超, 马德龙, 周若冰, 韦晓慧, 王晓旭, 冀好强, 岳玉娟, 侯雪新, 李明慧, 李振军, 蔡慧玲, 刘起勇
摘要1268)      PDF (1007KB)(1182)   
目的 研究制定外来有害媒介和病原生物名录,及时预警、有效防范其入侵我国。 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专著、网络数据库和已公布名录,选取严重危害人畜健康、威胁农业和生态安全的外来媒介和病原生物,通过适生区预测和多指标综合评估体系评估其入侵中国的风险,将可能发生入侵事件的候选物种纳入名录。 结果 304个物种(亚种、株)(为方便描述,以下统称种)被筛选纳入中国外来入侵媒介和病原生物名录,包括69种媒介生物和235种病原生物。其中,275个物种入侵可能性较大(47种媒介生物和228种病原生物)。 结论 此名录可作为防范外来媒介和病原生物入侵我国的预警名录,为相关部门制定防范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2023, 34 (2): 129-13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01
贵州省部分地区2019年蚊虫及蚊媒病毒调查研究
闫冬明, 王文周, 王雪霜, 刘强, 吴兴彬, 赵宁, 梁文琴, 周敬祝, 王丹, 王君, 刘起勇
摘要382)      PDF (1268KB)(1178)   
目的 调查贵州省部分地区蚊虫种类及蚊媒病毒分布,为该地区蚊媒传染病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用诱蚊灯采集蚊虫,将蚊虫分类鉴定后,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蚊虫携带病毒种类,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构建毒株系统发育树。 结果 2019年6月在贵州省黎平县中潮镇和乌当区羊昌镇共采集到蚊虫3属9种共27 169只,其中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50.47%(13 712/27 169);其次是三带喙库蚊,占45.80%(12 444/27 169);其他蚊虫最少,占0.26%(70/27 169)。从黎平县中潮镇的蚊虫标本LK6110中检出1株病毒,经分子生物学鉴定,该病毒株属于基因Ⅲ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 结论 本次贵州省调查地区的优势蚊种各不相同,羊昌镇以中华按蚊为主,中潮镇以三带喙库蚊为主,并在黎平县中潮镇三带喙库蚊中检出JEV Ⅲ型病毒。
2021, 32 (4): 422-42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4.007
2012-2021年我国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监测控制进展及成效
刘起勇, 刘小波, 常楠, 张璐
摘要844)      PDF (1117KB)(1170)   
目的 分析2012年以来我国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监测控制政策、策略、技术、行动及成效。 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10年来我国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流行形势及挑战、媒介生物监测、媒介生物及媒介生物传染病控制进展归纳总结。利用R 4.0.4软件,通过Mann-Kendall检验对10年来媒介生物传染病发病率趋势进行分析。 结果 10年来,我国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政策、策略、措施和技术。我国媒介生物监测方案不断升级、完善,建立和完善了生态学、病原学、抗药性“三位一体”的全国病媒生物监测网络,国家级监测点(1 097个)增加了54倍,监测经费增加了127倍,监测数据实现了网络直报,监测数据及时利用率显著提升,能更好地服务于风险评估、预测预警、决策支持和控制效果评价。2021年我国媒介生物传染病发病率(3.060/10万)与2007-2011年平均水平(3.350/10万)相比下降了8.66%。2021年媒介生物传染病死亡率(0.016/10万)与2007-2011年平均水平(0.024/10万)相比下降了33.33%。我国实现了消除疟疾目标,遏制了登革热、恙虫病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率加速上升态势。 结论 2012-2021年我国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监测控制政策、策略、技术和行动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媒介生物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显著降低。鉴于当前自然和社会驱动因素的影响,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病防控仍面临严峻挑战,亟待全面实施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策略和措施,积极落实全球病媒控制对策,基于“反向病原学”等建立更具前瞻性的主动防御,预防控制重大媒介生物传染病疫情。
2022, 33 (5): 613-62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5.001
2021年全国病媒生物鼠传病原监测报告
全国重要病媒生物监测网
摘要634)      PDF (892KB)(1085)   
2021年启动全国病媒生物鼠传病原监测工作,在全国123个地级市(区)设置国家级监测点,其中95个监测点完成采样工作,总共采集鼠类标本17 910只,检测16 891只,病原检测完成率为94.31%。8种监测鼠传病原体全国总感染率分别为:汉坦病毒2.43%(407/16 716)、大别班达病毒(即原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0.02%(4/16 154)、问号钩端螺旋体5.75%(624/10 850)、莫氏立克次体0.11%(5/4 470)、恙虫病东方体0.05%(5/10 790)、巴尔通体2.39%(75/3 136)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0.04%(2/5 075),未检出土拉弗朗西斯菌。全国共计18个省监测到10余种鼠类分别感染不同病原的情况,南方省份鼠类病原感染率相对较高,不同鼠种携带病原的阳性率不同,褐家鼠和黑线姬鼠为病原检出较多的鼠种。
2023, 34 (1): 1-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1.001
病媒生物的趋性研究与应用进展
辛正, 马红薇, 王东, 张晓
摘要373)      PDF (549KB)(1084)   
病媒生物的趋光性、趋色性和趋化性是其最重要的行为特征之一,在病媒生物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基于趋性的诱杀和驱避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病媒生物的监测和防制工作中。近年来,随着趋性研究的不断深入,各项技术逐步得到改进和优化,沿着高效、专一、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该文主要综述了近20年来公开发表的病媒生物趋性研究和应用的资料,汇总分析了病媒生物常见趋性研究的进展,以及在蚊、蝇、鼠、蜚蠊等防制中的现场应用情况,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趋性研究的前景和方向,旨在为更好地利用病媒生物的趋性防控技术服务于社会提供参考与借鉴。
2021, 32 (2): 121-12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2.001
中国消除疟疾媒介按蚊控制策略和技术
刘起勇, 刘小波
摘要434)      PDF (972KB)(1079)   

疟疾是经媒介按蚊叮咬传播的媒介生物传染病,曾给我国造成沉重的疾病、经济和社会负担。经过长期卓有成效的疟疾控制和消除行动,2021年6月我国获得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认证。从新中国成立初的“除害防病”爱国卫生运动,到20世纪80年代的“媒介蚊虫综合治理”,到21世纪初提出的“媒介生物可持续控制”,再到消除疟疾阶段的“疫点处置媒介按蚊控制”,70余年来我国媒介按蚊防控策略不断演进创新,防控技术不断更新完善,在我国消除疟疾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目前,我国为巩固消除疟疾成果,防控疟疾输入引起再传播流行风险,仍面临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务必继续做好境内媒介按蚊可持续控制,更要积极加入全球消除疟疾行动,分享中国疟疾媒介按蚊分层、可持续控制策略和实践经验,为实现“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美好愿景贡献中国智慧、策略和技术。

2021, 32 (5): 513-51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5.002
2005-2019年中国北部8省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分析
王志会, 李文, 郭玉红, 岳玉娟, 王君, 马欣然, 徐名芳, 吴海霞, 刘起勇, 孟凤霞
摘要332)      PDF (2138KB)(1073)   
目的 分析2005-2019年中国北部的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辽宁省(简称8省)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流行特征,探讨乙脑发生规律,为乙脑的有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和乙脑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2005-2019年中国北部8省乙脑病例,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2005-2019年研究区域乙脑年平均发病率为0.14/10万,死亡390例,病死率为7.25%。乙脑分布范围由2005年的157个县(区)扩展到2018年的254个县(区)。8-9月乙脑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81.26%,是乙脑发病高峰月份。0~14岁年龄组占比从2005年的54.55%下降至2019年的3.96%,≥15岁年龄组占比从2005年的45.18%升至2019年的96.03%( χ 2 趋势=998.524, P<0.001)。农民、幼托儿童及散居儿童和学生分别占58.76%、14.81%和12.38%,农民占比由2005年的37.19%上升至2019年的79.21%。 结论 中国北部8省乙脑分布范围扩大,年龄分布向高年龄组倾斜,人群职业构成中农民占比增加。
2021, 32 (2): 197-20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2.015
江西省裸蠓属采集名录及一新种描述(双翅目:蠓科)
刘仰青, 虞以新, 陈海婴
摘要286)      PDF (1133KB)(1065)   
目的 调查了解江西省内裸蠓属的种类及其分布状况,为该地区裸蠓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方法 2008-2017年采用网捕法和灯诱法采集蠓类。 结果 共鉴定出裸蠓5亚属共16种;美岛裸蠓、散布裸蠓和毡帽裸蠓是江西省内分布较广的蠓种;其中发现蠓类 1 新种:瑞金裸蠓〔 AtrichopogonPsilokempiaruijinensis sp. nov.〕,并对其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描述,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南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昌330038)。 结论 随着调查和分类研究的深入,江西省裸蠓属的种类将会进一步增加。
2021, 32 (4): 461-46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4.015
长角血蜱经卵传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新基因型 Candidatus Rickettsia longicornii的研究
李基旭, 朴文, 金光俊
摘要332)      PDF (613KB)(1062)   
目的 确认长角血蜱是否具有经卵传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potted fever group rickettsia,SFGR)新基因型 Candidatus Rickettsia longicornii的能力。 方法 采集牛体表饱血长角血蜱,在实验室诱导产卵,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蜱卵中 Candidatus R.longicornii核酸。扩增长角血蜱母体和蜱卵中 Candidatus R.longicornii基因序列,分析同源性和遗传进化关系。 结果 共采集55只饱血长角血蜱(雌性成蜱),检测 Candidatus R.longicornii核酸,21只阳性,阳性率为38.18%。共收集约2 500只长角血蜱蜱卵,分成50组检测 Candidatus R.longicornii,6组阳性,蜱卵最低感染率为0.24%。经同源性分析,长角血蜱母体和蜱卵 Candidatus R.longicornii基因序列与首次在韩国发现的蜱源ROK-HL727株 Candidatus R.longicornii基因序列同源性均达到99.79%以上。母体和蜱卵2个 Candidatus R.longicornii基因序列间同源性达到99.69%以上,在系统进化关系上均与ROK-HL727株基因序列处于同一个分支,且遗传关系较近。 结论 长角血蜱母体SFGR Candidatus R.longicornii基因型感染率较高,且可经卵传播该基因型。
2021, 32 (2): 139-14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2.004
蚊媒甲病毒属病毒半巢式PCR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薛志静, 赵宁, 王君, 宋秀平, 孟凤霞, 梁文琴, 周敬祝, 王丹, 张忠, 刘起勇
摘要307)      PDF (2981KB)(1055)   
目的 建立基于蚊媒甲病毒属病毒通用引物的半巢式PCR(RT-hemi-nested PCR)检测方法,用于甲病毒属病毒的实验室检测。 方法 根据GenBank中的甲病毒属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在其保守区设计3条甲病毒属病毒通用引物,以辛德毕斯病毒(SINV)cDNA、基孔肯雅病毒(CHIKV)cDNA为模板优化条件建立半巢式PCR方法,验证该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并对野外采集的蚊虫标本进行检测。 结果 敏感性检测结果显示,SINV、CHIKV的检测下限值分别为3×10 3和3×10 4拷贝/μl。特异性检测结果显示,该体系仅能扩增蚊媒甲病毒属病毒目的基因而不能扩增其他病毒。用该方法对野外采集的蚊虫标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未扩增出阳性条带。 结论 建立的半巢式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甲病毒属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2021, 32 (2): 132-13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2.003
北京市平谷区恙虫病自然疫源地宿主、媒介和病原体调查
李贵昌, 王玉姣, 母群征, 夏青, 栗冬梅, 岳玉娟, 鲁亮, 赵宁, 李文, 宋秀平, 王君, 吴海霞, 李兴洲, 刘起勇
摘要280)      PDF (6664KB)(1047)   
目的 通过现场调查和实验室研究,了解北京市平谷区恙虫病疫源地宿主和媒介生物种类、季节规律及病原基因分型,为恙虫病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每月在野外布放鼠夹,连续1年,捕获小型兽类梳捡体表恙螨,分析小兽及体表恙螨数量、种类构成、季节消长和空间分布规律。解剖小兽,取肝、脾样本,提取组织DNA,采用巢式PCR扩增检测恙虫病东方体56 kDa基因核酸片段,通过核酸序列比对确定恙虫病东方体基因分型并计算阳性率。 结果 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共捕获小兽7种734只,其中黑线姬鼠和小家鼠分别占65.26%和30.52%,为该地优势鼠种。小兽肝、脾检出Shimokoshi、Kawasaki和Japan Gilliam 3个恙虫病东方体基因型,以前2型为主。小兽恙虫病东方体阳性率为10.90%。小家鼠和黑线姬鼠阳性率分别为14.86%和9.30%,是该地主要宿主动物。从小兽体表捡获恙螨10种31 321只,亚须纤恙螨、临淮岗纤恙螨和小盾纤恙螨分别占84.79%、6.49%和3.63%。其中小盾纤恙螨的季节消长与病例发病季节基本一致,应为该疫源地主要传播媒介。它只分布在平谷区的山区和山前过渡地带。 结论 平谷区恙虫病疫源地野外以黑线姬鼠和小家鼠为主要宿主,小盾纤恙螨可能为主要传播媒介,恙虫病东方体存在至少3个基因型。本次调查明确了平谷区恙虫病疫源地的基本要素,为恙虫病防控提供了依据,但其他种类恙螨媒介作用还需开展进一步研究。
2021, 32 (3): 291-29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3.007
青藏高原麦秀国家森林公园小型哺乳动物巴尔通体基因多态性研究
饶华祥, 于娟, 李寿江, 宋秀平, 栗冬梅
摘要261)      PDF (925KB)(1046)   
目的 了解青藏高原麦秀国家森林公园小型哺乳动物巴尔通体感染状况和基因多态性,为当地自然疫源性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夹夜法捕获小型哺乳动物,采集肝脏和脾脏组织进行巴尔通体培养分离,对可疑菌落进行枸橼酸合酶( gltA)基因PCR扩增并测序,利用BLAST和MEGA 7.0软件进行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比较和遗传进化分析,DnaSP 5.10软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 结果 共捕获啮齿动物21只,其中长尾仓鼠10只,大林姬鼠6只,小家鼠4只,根田鼠1只,另捕获1只食虫目鼩鼱科动物,除根田鼠外,其余4种小型动物均检出巴尔通体,总阳性率为59.09%(13/22)。肝、脾组织双阳性9份,肝脏组织单阳性1份,脾脏组织单阳性3份,肝、脾组织培养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45% vs 54.55%, P=0.625)。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分离出的巴尔通体分别为格拉汉姆巴尔通体( Bartonella grahamii,10株)、泰勒巴尔通体( B. taylorii,1株)、哈巴罗夫斯克巴尔通体( B. khabarovsk,1株)和日本巴尔通体( B. japonica,1株)。其中格拉汉姆巴尔通体是具有潜在致病性的优势流行株,溯源分析显示长尾仓鼠和小家鼠分离株与日本大林姬鼠分离株聚为一簇,而大林姬鼠分离株与当地高原鼠兔分离株聚为一簇。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不同鼠种所携带的格拉汉姆巴尔通体核苷酸序列存在较大差别,10条序列中存在8个多态位点,产生3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为0.622±0.138,平均核苷酸差异数为3.200,核苷酸多样度为0.010,其中在152~251 bp间的片段多样度最高。 结论 麦秀国家森林公园小型哺乳动物巴尔通体感染率较高,格拉汉姆巴尔通体为优势流行株,且具有遗传多样性,存在人类感染致病风险。
2021, 32 (4): 398-40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4.003
杂志二维码
下载排行 近期热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