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N 1003-8280 CN 10-1522/R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办
目的 调查确定青海省3县啮齿类标本中伯氏疏螺旋体带菌情况。方法 从青海省互助、泽库和祁连县共采集啮齿类动物202只, 采用巢式PCR方法检测其伯氏疏螺旋体的带菌率。结果 采用巢式PCR方法检测啮齿类动物标本202份, 阳性49份, 伯氏疏螺旋体平均阳性率为24.26%。其中互助县标本共67份, 阳性12份, 阳性率为17.91%;泽库县标本共78份, 阳性27份, 阳性率为34.62%;祁连县标本共57只, 阳性10份, 阳性率为17.54%。3个县的啮齿类动物伯氏疏螺旋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0, P<0.05)。结论 青海省互助、泽库和祁连县啮齿类动物中均存在伯氏疏螺旋体感染, 应进一步对当地的媒介和人群进行调查, 从而为当地莱姆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目的 探讨新疆部分自然疫源地自然人群感染莱姆病螺旋体的自然进程及感染莱姆病螺旋体的基因型情况。方法 在2002年夏季完成的1406人莱姆病螺旋体感染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2006年在上述1406人中的1390人阴性人群中,随机抽取119人,与2002年16例阳性(共计135人)为研究对象,在这两个时点收集的血清标本均应用蛋白印迹(Western blot,WB)方法检测抗Borrelia burgdorferi抗体IgM和IgG,并完成莱姆病表现频率调查问卷。同时留取135份尿液标本,应用巢式PCR扩增尿液标本中莱姆病螺旋体5S~23S rRNA间隔区片段,对部分阳性产物测序分析,确定莱姆病螺旋体的基因型,并将PCR检测结果与血清学的检测结果相比较。结果 2002年1406份血清标本中,抗体阳性16份,阴性1390份,阳性率为1.14%(16/1406)(16例中IgM阳性12例,IgG阳性2例,IgM、IgG均阳性者2例)。2006年上述16例抗体阳性的感染者中,有7例抗体转为阴性,阴转率为43.75%(7/16),4例由IgM阳性转为IgG阳性,IgM持续阳性5例,2002年抗体阴性的119人中,2006年有58例抗体转为阳性(IgM阳性14例,IgG阳性25例,IgM和IgG均阳性的19例),阳转率为48.74%(58/119),确诊为莱姆病2例。2006年抗B. burgdorferi 抗体总阳性率为49.63%(67/135)(2006年阳性58例+2002年阳性9例)。无症状IgG血清转换率为34.07%(46/135)(2002年IgM阳性转换为IgG 阳性的4例+2006年IgG阳性的25例、IgM和IgG均阳性的19例,其中确诊莱姆病2例);3例发展为莱姆病(2.22%)。135份尿液PCR检测,阳性22份,阳性率为16.30%(22/135)。8份PCR阳性结果测序分析显示7份为B. garinii,1份为B. afzelii 基因型。结论 新疆自然疫源地人群莱姆病螺旋体感染大多为隐性感染,自然进程较为良性,临床莱姆病少有发生。新疆人群莱姆病螺旋体感染基因型主要为B. garinii,其次是B. afzelii。
目的 比较研究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蛋白免疫印迹试验(WB)3种检测方法对莱姆病血清学的诊断效果。方法 收集临床疑似莱姆病患者血清标本及其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分别采用IFA、ELISA和WB进行血清抗伯氏疏螺旋体抗体(IgM和IgG)检测,结合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实验共检测莱姆病疑似患者血清398份,ELISA阳性86例,阳性率21.61%,其中IgM阳性27例,IgG阳性59例;IFA阳性82例,阳性率20.60%,其中IgM阳性26例,IgG阳性56例;WB阳性83例,阳性率20.85%,其中IgM阳性31例,IgG阳性52例;并且实验表明,在对于游走性红斑病例的诊断上,WB法阳性率明显高于ELISA和IFA(χ2=6.34,P<0.05)。结论 在莱姆病的实验室诊断中,IFA、ELISA和WB 3种方法结合运用,可提高诊断的灵敏性和特异性; WB在排除ELISA和IFA的假阳性结果中有着重要作用。
目的 分析拟诊莱姆病患者血清学检查结果,为有效诊治莱姆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ELISA和蛋白免疫印迹(WB)3种实验方法,对此例患者进行血清抗伯氏疏螺旋体IgM和IgG抗体检查,并结合临床疾患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3种试验方法IgG均为阳性,其中IFA的IgG抗体滴度达到1∶128,WB的IgG有2条蛋白带P83和P39; 3种试验方法IgM均为阴性。结论 患者临床发展病程符合莱姆病的特征,实验室结果阳性,莱姆病的诊断可以成立。
目的 了解吉林省长白及通化县林区人群、生物媒介蜱和宿主动物鼠的莱姆病螺旋体感染情况。方法 在长白及通化县林区采集人群血清,并随机选择采样点进行捕蜱、捕鼠。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血清,巢式PCR对蜱、鼠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并通过基因测序方法确定基因型。同时蜱、鼠标本接种BSK培养基进行病原分离培养。结果从长白及通化县检查到人群血清莱姆病抗体IgG阳性率,长白县为12.04%(36/299),通化县为9.35%(23/246);蜱的带菌率,长白县为27.08%(39/144),通化县为20.41%(20/98);鼠的带菌率,长白及通化县均为10.00%(4/40,1/10)。通过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蜱和鼠携带的莱姆病螺旋体基因型存在Borrelia garinii。结论 从血清学上证实长白及通化林区人群存在莱姆病螺旋体的感染,从病原学上证实全沟硬蜱和黑线姬鼠是当地莱姆病螺旋体的重要传播媒介和宿主。
目的 分析拟诊莱姆病患者血清学检查结果,明确莱姆病临床病症及区域分布情况,为有效诊治莱姆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ELISA方法,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临床拟诊莱姆病患者进行血清抗伯氏疏螺旋体IgM和IgG抗体检查,并结合临床疾患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007-2008年共检查临床拟诊莱姆病患者105例,血清呈阳性反应者16例,阳性率15.24%。其中神经系统患者44例,阳性4例;心血管系统患者5例,阳性1例;皮肤病变25例,阳性6例;发热患者10例,阳性1例;关节痛14例,阳性2例;精神障碍疾患7例,阳性2例。16例患者应用抗生素治疗后有效率达87.50%。16例莱姆病患者分布在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确诊病例以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地区较多。结论 我国人群确实存在莱姆病螺旋体散发感染,通过血清学检查能及早发现病例,提高诊疗效率。
【摘要】 目的 了解密云地区莱姆病宿主动物和传播媒介的感染情况,以及宿主动物的分布情况和传播媒介蜱的季节消长规律,为密云地区莱姆病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布旗法捕蜱,用倒置显微镜观察蜱的形态,对蜱进行鉴定。采用夹夜法捕鼠;用BSKⅡ培养基对蜱和鼠标本进行病原分离。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对蜱和鼠进行病原学检测。羊血清莱姆病抗体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结果 密云地区捕获的蜱均为长角血蜱,其消长曲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巢式PCR检测蜱带菌率为10.16%;黑线姬鼠和北社鼠是该地区优势鼠种,巢式PCR检测鼠带菌率为4.26%;当地放养山羊血清学检测阳性率为12.00%。 结论 在蜱和鼠中均检测到莱姆病螺旋体的特异片段,表明密云地区可能为莱姆病自然疫源地。
【摘要】 目的 了解实施天然林保护后迭部县莱姆病在人群中的感染现状, 自然疫源地的变迁及宿主的莱姆病感染 情况。方法 人群血清伯氏疏螺旋体抗体的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法,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伯氏疏螺旋体DNA。 结果迭部县境内5个林场及7个乡镇采集居民血清522份,莱姆病抗体阳性57份,阳性率10.92%。捕鼠6种69只,平均捕获率15.33%;其中北社鼠25只,占捕获总数的36.23%,褐家鼠18只,占26.09%,大林姬鼠15只,占21.74%,小林姬鼠9只,占13.04%,小家鼠和黑线姬鼠各1只, 各占1.45%。对62份鼠脾脏、66份肾脏,用PCR检测伯氏疏螺旋体核酸,结果阳性鼠脾6份,肾5份,鼠携带莱姆病病原阳性率为15.15%(10/66);其中北社鼠6只, 褐家鼠2只,大林姬鼠及小林姬鼠各1只。用BSK培养基从采集的鼠肾、 膀胱中分离培养出3株伯氏疏螺旋体。结论 迭部县广泛存在莱姆病疫源地, 人群感染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