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玻璃钢/复合材料  
 
2021年 32卷 3期
刊出日期 2021-06-20

实验研究
媒介生物监测
技术与方法
媒介生物传染病
控制实验
预测预警
专家论坛
综述
调查研究
专家论坛
257 韦娜娜, 张厚双, 周金林
宠物蜱传疾病流行概况和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蜱是专性吸血的体外寄生虫,也是人和动物的致病性病毒、细菌、真菌和原虫的传播媒介,因此,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近年来,宠物数量急剧增加,导致宠物蜱传人兽共患病发病率不断增高。该文从宠物常见寄生蜱类及特征、宠物常见蜱传病原体及常见蜱传疾病流行情况和防控技术研究进展等方面作一综述,以期为宠物蜱传人兽共患病的综合防控提供参考。
2021 Vol. 32 (3): 257-26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662KB] ( )
实验研究
265 曾旭灿, 许翔, 杨锐, 魏春, 吴林波, 罗春海, 孙晓东
云南省中华按蚊种群mtDNA-COⅠ基因序列的遗传结构分析
目的 通过对云南省中华按蚊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mtDNA-COⅠ)基因进行分析,探讨当地中华按蚊种群间的遗传变异和种群结构特征。方法 2018-2019年,在绥江、勐腊、腾冲、罗平、元江、富宁县(市)6个采样点使用功夫小帅诱蚊灯采集蚊虫。经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中华按蚊后,对线粒体COⅠ基因扩增后测序。测序结果用MEGA 6软件对比分析,用DnaSP 5软件计算各地中华按蚊种群的多态性相关指数和错配分析。Arlequin 3.5.2.2软件进行分子变异分析(AMOVA)和中性检验,以及计算遗传分化FST值和基因交流值(Nm值)。结果 6个中华按蚊种群共成功扩增210个样本,有96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97,核苷酸多样性为0.011。种群内变异率为90.80%,种群间变异率为9.20%,绥江和罗平县FST值最高为0.21,基因流最低为0.96,除腾冲市外,其余地区Tajima’s D的值均为负值,且均P>0.05,错配分析时曲线呈双峰。结论 云南省内中华按蚊种群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种群内变异大于种群间变异,绥江和罗平县存在遗传分化,其他地区无遗传分化。云南省中华按蚊种群近期未出现种群扩张。
2021 Vol. 32 (3): 265-270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192KB] ( )
媒介生物监测
271 马丽华, 韩晓莉, 高文, 赵勇, 宋纪文
河北省市县两级病媒生物生态监测质量评价报告
目的 通过对河北省市、县级病媒生物生态监测情况进行评价,找出监测工作中存在的质量问题,指导全省完善监测工作,提高监测质量。方法 对57个市、县级质控点病媒生物监测标本统一复核鉴定,得出监测数据符合率,对各质控点8项质量评价指标量化分值,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Friedman Q检验分析得出监测符合水平。结果 河北省鼠监测数据市级平均符合率为(80.95±40.07)%,县级为(78.06±28.50)%;蚊监测数据市级平均符合率为(77.84±27.76)%,县级为(83.03±26.09)%;蝇监测数据市级平均符合率为(84.27±11.67)%,县级为(73.75±25.93)%;蜚蠊监测数据市级平均符合率为(95.59±8.53)%,县级为(85.99±18.03)%。4种病媒生物市、县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市级8项指标均达到“较好”及以上等级,县级7项指标达到“较好“及以上等级,市、县级均在监测点完成率、监测人员稳定性、报表及时性和监测工具符合率4个指标上得分较高,市级亟待提高的指标依次为报表填写规范性〔(3.09±0.80)分〕、监测生境符合率〔(3.32±0.81)分〕、监测数据符合率〔(3.46±1.06)分〕和监测时间符合率〔(3.64±0.98)分〕,县级依次为监测数据符合率〔(2.94±1.79)分〕、报表填写规范性〔(3.11±1.00)分〕、监测生境符合率〔(3.30±1.32)分〕和监测时间符合率〔(3.46±1.11)分〕。结论 河北省市、县级监测工作总体质量较好,但市、县同级别质控点间监测工作质量良莠不齐,市、县级均应针对各自反映出的薄弱环节补齐短板,保证监测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
2021 Vol. 32 (3): 271-27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571KB] ( )
276 康东梅, 牛艳芬, 闫东, 刘冠纯, 崔耀仁, 杜国义, 兰晓宇, 候芝林, 任兴宇, 闫萍, 孟凤霞
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康保牧场长爪沙鼠巢蚤季节性分布研究
目的 对2016-2019年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康保牧场监测点长爪沙鼠巢蚤数量、组成进行分析,研究长爪沙鼠巢蚤数量变化规律,探索蚤类季节分布的分析方法,为鼠疫媒介蚤类季节性分布的研究提供统计方法。方法 根据2016-2019年不同月份长爪沙鼠巢蚤平均蚤指数,运用集中度法及圆形分布法分析巢蚤季节性分布规律,采用Watson-Williams检验进行假设检验。结果 共调查长爪沙鼠窝巢138个,染蚤窝巢35个,染蚤率为25.36%,获蚤317匹,平均蚤指数为2.30,隶属于3科4属,共计5种;全年捡蚤以7月最多,其次是10月,再次是9月,其中二齿新蚤、秃病蚤蒙冀亚种和阿巴盖新蚤均呈双峰型,光亮额蚤和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呈单峰型;利用集中度法分析,2016、2017年M值均介于0.5~0.7之间,2018年M>0.9,2019年M值介于0.7~0.9之间;圆形分布法研究发现,2016年不存在角均数,2017-2019年均存在角均数,但角均数不在同一个总体角均数(F=3 714.353,P<0.05)。2017和2019年(r=0.535,Z=21.007,P<0.001)平均角存在,a=115.76°,长爪沙鼠巢蚤数量增长的高峰时点为4月27-28日,高峰期为2月20日至7月1日;2018年(r=0.995,Z=6.806,P<0.001)平均角存在,a=167.24°,增长的高峰时点为6月18-19日,高峰期为6月8-30日。结论 集中度和圆形分布法研究发现长爪沙鼠巢蚤数量变化存在季节性,高峰时点出现在夏初,高峰期存在于春夏季,与季节消长曲线研究结论基本一致,两者均可用于蚤类季节消长规律研究,其中集中度法宜于数据的探索,圆形分布法宜于高峰时点和高峰期的研究。
2021 Vol. 32 (3): 276-281 [摘要] ( ) [HTML 1KB] [ PDF 587KB] ( )
282 李海军, 韩佳, 张征
宁夏回族自治区引黄灌区2019年蚊虫生态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对2019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引黄灌区4个县(市)蚊虫的物种构成、分布、密度及季节消长趋势进行分析,为蚊类及蚊媒传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诱蚊灯法在引黄灌区贺兰县、平罗县、青铜峡市和中宁县城镇居民区和农村民房、牲畜棚等生境开展蚊媒监测,于2019年6-9月每月监测2次。采用Excel 2007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蚊类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蚊密度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2019年6-9月共捕获成蚊34 670只,平均密度为46.10只/(灯·夜),不同地区蚊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57,P=0.930),贺兰县平均蚊密度最高为252.96只/(灯·夜)。不同地区蚊种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 826.933,P<0.001),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捕获比例较大,分别占捕获总数的55.90%和43.86%。不同生境中以牲畜棚密度最高,为73.55只/(灯·夜),不同生境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3.600,P<0.001)。蚊密度季节消长曲线呈明显的单峰曲线,不同月份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38.159,P<0.001)。结论 引黄灌区蚊密度整体处于较高水平,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为该区优势蚊种,牲畜棚和农村民房为蚊类侵害高发场所。
2021 Vol. 32 (3): 282-285 [摘要] ( ) [HTML 1KB] [ PDF 807KB] ( )
286 杨迎宇, 王莹莹, 陈芸, 付朝伟
上海市宝山区登革热媒介伊蚊密度指数与气象因素滞后效应分析
目的 探讨上海市宝山区气象因素对媒介伊蚊密度指数的滞后性影响,为当地登革热预测预警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2019年4-10月宝山区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日最高气温、日平均气压、日平均风速、日平均相对湿度和日平均累计降雨量等气象因素对媒介伊蚊密度指数的滞后效应。结果 对帐诱指数的滞后效应上,日最低气温较高时,效应强度峰值较早出现在0~2 d,气温较低时,效应强度峰值较晚出现在20~30 d;对停落指数的滞后效应上,日平均气温较高时,效应强度峰值较早出现在0~5 d,气温较低时,效应强度峰值较晚出现在25~30 d;对布雷图指数的滞后效应上,日平均气温较高时,滞后效应强度峰值出现在最开始,气温较低时,效应强度峰值出现在5~10 d;对诱蚊诱卵指数的滞后效应上,日平均气温较高时,效应强度峰值较早出现在0~3 d,气温较低时,效应强度峰值较晚出现在15~30 d。结论 日平均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日平均风速等气象因素对于上海市宝山区伊蚊密度存在滞后效应,高温、高湿、较高或较低风速,可加快伊蚊密度滞后效应峰值的出现,结果提示基于气象因素可预测伊蚊密度变化。
2021 Vol. 32 (3): 286-290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487KB] ( )
291 李贵昌, 王玉姣, 母群征, 夏青, 栗冬梅, 岳玉娟, 鲁亮, 赵宁, 李文, 宋秀平, 王君, 吴海霞, 李兴洲, 刘起勇
北京市平谷区恙虫病自然疫源地宿主、媒介和病原体调查
目的 通过现场调查和实验室研究,了解北京市平谷区恙虫病疫源地宿主和媒介生物种类、季节规律及病原基因分型,为恙虫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每月在野外布放鼠夹,连续1年,捕获小型兽类梳捡体表恙螨,分析小兽及体表恙螨数量、种类构成、季节消长和空间分布规律。解剖小兽,取肝、脾样本,提取组织DNA,采用巢式PCR扩增检测恙虫病东方体56 kDa基因核酸片段,通过核酸序列比对确定恙虫病东方体基因分型并计算阳性率。结果 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共捕获小兽7种734只,其中黑线姬鼠和小家鼠分别占65.26%和30.52%,为该地优势鼠种。小兽肝、脾检出Shimokoshi、Kawasaki和Japan Gilliam 3个恙虫病东方体基因型,以前2型为主。小兽恙虫病东方体阳性率为10.90%。小家鼠和黑线姬鼠阳性率分别为14.86%和9.30%,是该地主要宿主动物。从小兽体表捡获恙螨10种31 321只,亚须纤恙螨、临淮岗纤恙螨和小盾纤恙螨分别占84.79%、6.49%和3.63%。其中小盾纤恙螨的季节消长与病例发病季节基本一致,应为该疫源地主要传播媒介。它只分布在平谷区的山区和山前过渡地带。结论 平谷区恙虫病疫源地野外以黑线姬鼠和小家鼠为主要宿主,小盾纤恙螨可能为主要传播媒介,恙虫病东方体存在至少3个基因型。本次调查明确了平谷区恙虫病疫源地的基本要素,为恙虫病防控提供了依据,但其他种类恙螨媒介作用还需开展进一步研究。
2021 Vol. 32 (3): 291-297 [摘要] ( ) [HTML 1KB] [ PDF 6664KB] ( )
298 袁媛, 孙永, 常宏伟, 陈晓龙, 撒楠, 高大维, 苏斌
安徽省2018-2019年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型分布及分子特征分析
目的 了解2018-2019年安徽省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型分布及分子特征。方法 收集2018-2019年腹泻患者、动物粪便、食品等不同类型样本进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分离,对菌株进行系统生化鉴定、血清型分型、毒力基因PCR检测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 2 186份样本中共分离到97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主要血清型为O∶3型和O∶5型,O∶3血清型21株,占21.65%(21/97),O∶5血清型17株,占17.53%(17/97),毒力基因分布为黏附侵袭位点基因(ail+)、耐热性肠毒素A基因(ystA+)、耐热性肠毒素B基因(ystB-)、黏附素(yadA+)和yop调节子转录活化因子(virF+)占19.59%(19/97),ail-、ystA-、ystB+、yadA-和virF-占63.92%(62/97)。PFGE分子分型显示腹泻患者和宿主猪的菌株相似性≥95.00%。结论 在安徽省食品、环境和部分腹泻患者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离株大多为非致病性菌株,动物宿主猪和腹泻患者中存在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猪体内分离的菌株与人感染密切相关,猪是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致病性菌株的主要宿主。
2021 Vol. 32 (3): 298-301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644KB] ( )
302 王丹, 史鹏, 赵文平, 闫英, 周敬祝, 田珍灶, 梁文琴
贵州省兴义及赤水市白纹伊蚊抗药性监测分析
目的 掌握贵州省兴义及赤水市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了解苏云金杆菌以色列亚种(Bti)对赤水市白纹伊蚊幼蚊的杀灭效果,为当地科学制定防治对策及预防媒介伊蚊相关传染病流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18年9月及2019年7月先后在兴义及赤水市不同方位的居民区小型积水容器中采集白纹伊蚊幼蚊,经实验室繁殖至F1~F2代,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幼虫浸渍法及成蚊接触筒法对两地白纹伊蚊幼蚊及成蚊进行抗药性监测,判定其抗性程度。结果 兴义市白纹伊蚊幼蚊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和敌敌畏(DDVP)的抗性倍数分别为44.78、39.18、113.74和2.74倍,赤水市为38.38、24.25、26.37和1.64倍。此外,赤水市白纹伊蚊幼蚊对残杀威和Bti的抗性倍数分别为7.51和1.28倍。兴义市白纹伊蚊成蚊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及杀螟硫磷的24 h死亡率分别为27.22%、57.89%、46.75%及100%;赤水市白纹伊蚊成蚊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的死亡率分别为53.00%、93.33%和94.40%,对残杀威的死亡率为99.20%。结论 两地白纹伊蚊幼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均达中抗以上水平,对DDVP敏感。赤水市幼蚊对残杀威属低抗水平,对Bti敏感。两地成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为抗性或可疑抗性种群,对杀螟硫磷或残杀威为敏感种群。建议后期两地蚊媒防治工作以综合性防治为原则,及时监测白纹伊蚊的抗药性水平及变化趋势,停用高抗性药物,适当轮换或复配用药,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及发展。
2021 Vol. 32 (3): 302-306 [摘要] ( ) [HTML 1KB] [ PDF 552KB] ( )
307 李春燕, 田丰源, 凌远农, 肖崇堃, 张福艳
四川省自贡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密度监测及其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
目的 了解自贡市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季节消长及其对几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指导杀虫剂选择和使用,有效防控登革热疫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年5-10月在白纹伊蚊活动高峰期,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和双层叠帐法对自贡市白纹伊蚊密度进行监测,并在全市范围内使用幼虫富集法和人诱成蚊吸蚊器吸取法采集野外白纹伊蚊幼蚊和成蚊,经实验室混合饲养至F1代,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幼虫浸渍法和成蚊接触筒法,分别测定白纹伊蚊幼蚊和成蚊对几种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利用Excel 2007和SPSS 19.0软件,采用改良寇氏法(Karber氏法)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自贡市白纹伊蚊活动高峰期为7-10月,全年BI平均值为8.50,帐诱指数平均值为4.50只/(顶·h)。自贡市全年白纹伊蚊密度呈单峰曲线分布,9月最高,不同环境容器间白纹伊蚊平均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8.094,P=0.231)。白纹伊蚊幼蚊对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和溴氰菊酯呈现中等抗药性,对双硫磷和敌敌畏敏感;成蚊对溴氰菊酯产生了抗药性,对高效氯氰菊酯处于可疑抗性水平,对马拉硫磷和残杀威敏感。结论 自贡市白纹伊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了较高水平的抗药性,对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抗药性水平相对较低,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及本次监测结果在登革热流行期间合理用药,提高控制效果。
2021 Vol. 32 (3): 307-311 [摘要] ( ) [HTML 1KB] [ PDF 597KB] ( )
媒介生物传染病
312 伦辛畅, 赵春春, 朱彩英, 吴海霞, 王君, 王志会, 李文玉, 刘起勇, 孟凤霞
2011-2019年柬埔寨登革热疫情及赴柬旅游对我国输入登革热的影响分析
目的 了解登革热主要输入来源国疫情发生情况和主要影响因素,有助于制定针对性的应对措施,有效防控疫情从境外输入。方法 通过收集整理2011-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官网及“国境口岸公共卫生关注”公众号中的柬埔寨登革热信息,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提取柬埔寨输入我国的登革热病例信息和从中国侨网查询我国赴柬埔寨旅游人数信息,利用Excel 2016软件对2011-2019年柬埔寨登革热的流行趋势、我国赴柬埔寨旅游人数的年增长率以及柬埔寨输入我国的登革热病例信息进行统计;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偏相关统计分析。结果 在2011-2019年期间,2019年是柬埔寨登革热发病强度最高的年份。2018年由柬埔寨输入的登革热在我国输入性登革热病例中所占比例急剧增加,2019年该国成为我国登革热的主要输入来源国,同时我国居民赴柬埔寨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柬埔寨输入我国的登革热病例所占比例与柬埔寨登革热发病率的偏相关系数为0.880,且有统计学意义(P=0.004);柬埔寨输入我国登革热病例所占比例与赴柬埔寨旅游人数的偏相关系数为0.887,且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 柬埔寨登革热的病例数和我国赴柬埔寨旅游人数是影响我国输入病例数量的重要因素,我国应该密切关注交流密切周边国家的登革热流行强度和流动人口数量。
2021 Vol. 32 (3): 312-317 [摘要] ( ) [HTML 1KB] [ PDF 687KB] ( )
318 徐名芳, 岳玉娟, 刘小波, 王君, 刘国军, 刘起勇, 张钦凤
云南省瑞丽及景洪市2006-2018年登革热疫情特征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云南省瑞丽和景洪市登革热流行特征,为两市登革热精准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6-2018年云南省瑞丽及景洪市登革热本地和输入病例信息,采用SPSS 22.0和R 3.6.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6-2018年,瑞丽市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 022例,其中输入病例占59.13%(59.00%为境外输入),本地病例占40.87%;景洪市报告的3 923例病例中,输入病例占3.08%(其中3.01%为境外输入病例),本地病例占96.92%;瑞丽市输入病例数是景洪市的14.77倍,两市输入病例年龄主要集中在16~45岁,主要来源于东南亚国家,尤其是缅甸。两市的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在性别、年龄、职业和发病至诊断间隔时间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529、14.169、201.686,均P<0.05;χ2=18.342、43.723、557.247,均P<0.001;Mann-Whitney U=75 032.500、2 116 735.000,均P<0.001)。结论 瑞丽市登革热病例境外输入较多,景洪市以本地病例为主;建议两市相关部门加强登革热病例监测,及时发现、隔离、治疗和采取疫情处置措施。

2021 Vol. 32 (3): 318-323 [摘要] ( ) [HTML 1KB] [ PDF 779KB] ( )
324 白雪薇, 陈永明, 牛艳芬, 王海峰, 闫东, 史献明, 杜国义
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分布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趋势,为河北省鼠疫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对1950-2019年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鼠疫疫情监测数据,应用Excel 2007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阳性数量用构成比进行描述,不同组分布比较用χ2检验,动物鼠疫季节分布特征分析使用集中度M值法。结果 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间隔年中位数为9.5年,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M=0.387),10-11月高发,其次是4-5月;康保牧场和照阳河镇分离出的鼠疫菌株分别占73.13%和26.12%,为主要流行地区。动物鼠疫流行以长爪沙鼠(构成比为87.31%)为主,传播媒介主要为秃病蚤蒙冀亚种和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构成比均为1.49%)。鼠类阳性材料中,自毙鼠占92.25%。5次动物鼠疫流行期间,从长爪沙鼠中分离到的鼠疫菌株数量不同(χ2=20.026,P<0.001),长爪沙鼠平均密度为1.98只/hm2,体蚤平均蚤指数为1.12,巢蚤平均蚤指数为3.19。结论 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呈间歇性、相对稳定性特征。为降低动物鼠疫发生风险,应密切关注长爪沙鼠密度及寄生蚤指数变化,在春秋季及时采取灭鼠灭蚤措施。同时加强已知疫区自毙鼠搜索工作,及时发现动物疫情,防止疫情扩散。
2021 Vol. 32 (3): 324-32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663KB] ( )
329 刘菁, 陈阳, 林代华, 肖方震, 林文, 王加熊, 韩腾伟, 刘维俊
福建省2016-2018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和宿主动物监测分析
目的 分析福建省2016-2018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情及宿主动物种群分布和带病毒情况,为制定切实可行的HFRS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16-2018年全国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直报的福建省HFRS病例资料和宿主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2016-2018年福建省共报告HFRS病例1 184例,年均发病率为1.02/10万,死亡2例,病死率为0.17%。病例主要集中在南平、泉州和三明市。全年均有病例报告,发病高峰时间主要集中在3-5月和11-2月,春季峰值略高。高发人群为青壮年男性,男女发病率最高的年龄组分别为65~70岁和60~65岁。全省监测点共布放有效鼠笼12 854笼次,捕鼠845只,平均鼠密度为6.57%;共检测鼠肺845份,阳性48份,3年平均带病毒鼠指数为0.06。结论 2016-2018年福建省HFRS发病呈先降后升的趋势,鼠密度和带病毒率较高,存在HFRS暴发风险。建议继续开展疫苗接种和科学灭鼠防鼠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2021 Vol. 32 (3): 329-333 [摘要] ( ) [HTML 1KB] [ PDF 576KB] ( )
预测预警
334 李文, 马德龙, 赵嘉欣, 母群征, 李贵昌, 刘小波, 王君, 张钦凤, 刘起勇, 鲁亮
广东省恙虫病流行特征及发病风险预测

目的 分析2012-2018年广东省恙虫病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预测其发病趋势,为评价恙虫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2-2018年广东省恙虫病病例信息,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并应用时间序列基于季节性差分的自回归积分移动平均模型(ARIMA)建立预测模型,比较2019年的观察值和预测值评估模型,预测2020年发病情况。结果 2012-2018年广东省共报告恙虫病病例33 490例,发病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主要集中在6-10月;50~60岁年龄组病例数最多,女性病例数多于男性,农民发病占比最高(65.49%);使用月度恙虫病病例数据拟合ARIMA模型为(1,1,1)(0,1,1)12,贝叶斯信息准则(BIC)为879.36,Ljung-Box统计量检验残差序列为白噪声序列,调整R2=0.377,模型拟合效果较好,2019年实际值基本在预测值的95%可信区间内,模型预测效果较好。结论 广东省恙虫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主要发病人群为50~60岁、女性、农民,ARIMA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广东省恙虫病病例的变化情况,提示有关部门应在恙虫病高发季节加强重点人群的宣传教育和疫情防控。

2021 Vol. 32 (3): 334-33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734KB] ( )
技术与方法
339 宋富成, 王伟, 马小芳, 李炳辉, 薛建杰, 李学奎, 姜洪荣
两种不同算法在青岛市成蚊密度预测中的应用
目的 应用多元线性回归算法和基因表达式编程算法模型预测青岛市成蚊密度,探讨其在成蚊密度预测中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青岛市2016-2019年3-11月的月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平均气温、月平均湿度、月累计降水量和月累计降水天数等气象资料和月成蚊密度资料,将2016-2018年数据资料作为训练集分别用2种方法建立预测模型,以2019年成蚊密度数据作为测试集分别验证2种模型的预测性能。结果 多元线性回归算法模型中训练集和测试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和0.93。基因表达式编程算法模型中训练集和测试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和0.96。结论 基于气象资料建立的2种算法模型均可较好地预测青岛市成蚊密度,为将来开展防蚊灭蚊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
2021 Vol. 32 (3): 339-343 [摘要] ( ) [HTML 1KB] [ PDF 861KB] ( )
344 黄清臻, 贾瑞忠, 王旭, 田志博, 朱庆伟
便携智能鼠情监测系统箱的研制与应用
目的 为克服传统鼠情监测耗工、费时、精度低的缺点,使用便携高效电子监测系统箱实时监测分析区域内鼠情。方法 2016-2017年在实验室利用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卷积神经网络识别技术,自动甄别鼠类,记录分析鼠类活动、习性、数量等特征,经不断调整完善研制该系统箱。现场应用试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该系统箱实验室对鼠类识别、记录分析准确度达到95.00%以上,计数准确度在90.00%左右。可实时监测φ50 m范围内的鼠活动,图像清晰。现场应用捕见率显著高于粘鼠板。结论 该监测系统箱基于局域网实现智能实时鼠情监测,使用便携,改变传统鼠类监测方法,为了解鼠情信息提供了智能化、信息化手段。
2021 Vol. 32 (3): 344-347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255KB] ( )
调查研究
348 吴丽群, 曾静, 申进, 周良才, 陈晓敏
关于构建大型活动病媒生物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
目的 加强大型活动病媒生物监测信息化建设,提高监测数据质量与利用率。方法 根据国家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标准制定监测指标,结合大型活动病媒生物监测的特点与需求,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大型活动病媒生物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结果 系统含手机应用程序(APP)端和服务端,其中,APP端用于现场监测信息采集,服务端用于监测信息实时查询、监测数据汇总分析和报告生成。系统适用于开展大型活动病媒生物目测法监测、病媒生物器械法监测及病媒生物危害点位勘测,并应用于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武汉军运会)病媒生物监测实践中,在2019年6-10月期间先后完成了至少6次武汉军运会相关场所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结论 该系统能较好地满足大型活动病媒生物监测工作需求,有助于提高监测质量与效率,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2021 Vol. 32 (3): 348-35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4279KB] ( )
355 刘彪, 康迅, 刘琳, 赵秀娟, 符玉梅, 田国振, 康乐, 夏乾峰
海南省白纹伊蚊中肠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种群结构调查研究
目的 了解海南省白纹伊蚊种群中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的感染情况、丰度差异性及遗传亲缘关系,为蚊媒传染病的生物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7-9月,选取海南省陵水、定安、海口、文昌、三亚、乐东、屯昌和五指山8个县(市),在野外采集成蚊,应用形态学及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对蚊种进行鉴定,通过16S rRNA的V3-V4高变区对中肠微生物菌种鉴定检测,利用χ2检验分析沃尔巴克氏体在不同地区白纹伊蚊中肠微生物种群结构的丰度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采用MEGA 7.0软件对所获基因序列进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 海南省的白纹伊蚊中肠内,沃尔巴克氏体的感染占比以定安县、三亚市、陵水县和海口市较高,分别占84.67%、80.34%、68.77%和56.89%,为优势菌种,感染率极低的有乐东县和五指山市,分别占1.50%和0.01%。不同地区沃尔巴克氏体的丰度在肠道微生物构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2.950,P<0.001),遗传距离分析提示不同地区存在菌株的交换,同一地区基因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结论 海南省的白纹伊蚊中肠沃尔巴克氏体感染率高,但在乐东和五指山地区感染率低,各地区的白纹伊蚊中肠感染沃尔巴克氏体的丰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各地区菌株存在遗传多样性。
2021 Vol. 32 (3): 355-360 [摘要] ( ) [HTML 1KB] [ PDF 2141KB] ( )
361 师佳佳, 吕明洁, 袁中良
郑州市蜱类地理分布、寄生宿主及季节消长调查
目的 掌握郑州市蜱的种类、数量、地理分布、寄生宿主及季节消长情况,为蜱类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1-12月在全市范围内采用布旗法调查野外游离蜱,采用动物体表查捉法调查蜱对不同宿主侵害情况。用Excel 2019软件对收集数据进行汇总、计算、分析。结果 在登封、新密、巩义、荥阳、新郑市及中牟县农村居民区、农村外环境、山区和景区捕获到蜱,均为长角血蜱,野外游离蜱平均密度为6.97只/100 m,寄生蜱对寄生宿主侵害阳性率为41.18%,宿主平均寄生数量为2.03只;长角血蜱自4月开始出现,7月达密度高峰,11月蛰伏消失。结论 长角血蜱在郑州市主要分布于农村外环境和景区,有向城区蔓延倾向,种群活动高峰期集中在夏秋季。
2021 Vol. 32 (3): 361-36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1228KB] ( )
控制实验
365 朱海博, 叶慧锋, 陈明, 曾永, 陈帆, 傅正军
浙江省青田县“无蚊村”建设的效果评价
目的 通过对青田县“无蚊村”建设投入分析,评价“无蚊村”在蚊媒密度控制、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防控和促进乡村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2017-2019年每年的4-10月在小舟山村采用幼虫吸管法调查幼蚊密度,2017-2018年每年的4-10月在小舟山村采用双层叠帐法调查成蚊密度,2017-2019年每年的10月中旬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灭蚊投入。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t检验和方差分析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小舟山村“无蚊村”建设以来,当地的蚊密度显著降低,百户指数从2017年的42.7处/100户下降到2019年的2.9处/100户,成蚊密度从2017年的29.3只/(顶·h)下降到2018年的2.4只/(顶·h)。小舟山村“无蚊村”建设过程中,灭蚊所需经费逐年降低,2019年的灭蚊经费较“无蚊村”建设之前的2017年大幅下降,村民个人户平均投入从35.0元下降至5.0元。村集体投入从74 000.0元下降至17 000.0元。且“无蚊村”建设能有效降低登革热本地疫情传播的可能性,降低因登革热疫情处置所需要的费用。结论 农村地区“无蚊村”建设能有效降低蚊密度,方法可持续,经济合理,小舟山的“无蚊村”建设经验适合在以小积水为蚊虫主要孳生地的丘陵地区农村推广。
2021 Vol. 32 (3): 365-368 [摘要] ( ) [HTML 1KB] [ PDF 484KB] ( )
369 马玉才, 吴洪初, 梁晓天, 李川东, 王福彪, 左引萍, 唐恺, 王建, 杜广林, 王俭, 高扬, 羊海涛, 孙乐平
氯硝柳胺悬浮剂自动注药滴渗灭螺技术研究与应用
目的 研究自动注药滴渗灭螺装置技术,为特殊环境钉螺控制提供灭螺新方法。方法 利用滴灌技术,采用输水增压、连续注药方法,研发自动注药滴渗灭螺装置,评估该方法的灭螺效果及成本投入,采用Excel 2016软件进行数据汇总,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钉螺死亡率、钉螺校正死亡率进行χ2检验分析。结果 自动注药滴渗灭螺装置包括增压输水、过滤净化、自动注药和滴渗管网4大系统,其中增压泵的额定功率为4 kW,过滤器耐受压力为800 kPa,滴渗管单孔流量为2 L/h。滴渗管间距2、1 m组和喷洒对照组,施药7 d后,钉螺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7.08%、75.71%和66.22%,以滴渗管间距1 m组为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09,P=0.012);施药15 d后,钉螺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5.15%、79.27%和78.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69,P=0.504);施药30 d后,3组环境活螺密度下降率分别为80.78%、83.81%和80.63%。一套滴渗灭螺装置设备总投入为9 805元,其中移动设备和固定管网费用分别占68.33%和31.67%。以滴渗管网使用10年为限,每年灭螺管网设备费用消耗为0.16元/m2结论 自动注药滴渗灭螺技术是省工、高效、实用的灭螺方法,滴渗管网间距以1 m为宜。
2021 Vol. 32 (3): 369-373 [摘要] ( ) [HTML 1KB] [ PDF 586KB] ( )
374 任志华, 刘天, 陈家昕, 王玉峰, 陈紫旖, 周毅彬
5%吡丙醚·倍硫磷颗粒剂对居民小区雨水井幼蚊控制效果研究
目的 研究蚊虫密度高峰期居民小区雨水井积水、幼蚊孳生情况及5%吡丙醚·倍硫磷颗粒剂控制效果,为居民小区雨水井幼蚊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2019年8-9月选择上海市青浦区1处居民小区,小区南部的64个和北部的58个雨水井分别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投入5%吡丙醚·倍硫磷颗粒剂,分别于投药前、投药后1、3、7、14、21和28 d,共计7次调查雨水井积水情况及其幼蚊孳生情况。结果 该居民小区122个雨水井连续7次调查,积水次数7次的雨水井共有35个,占28.69%,积水次数1~6次的有12个,占9.83%,7次均无积水的有75个,占61.48%;雨水井积水率维持在30.33%~36.89%(χ2=1.176,P=0.278),积水率与调查前3 d降水量无相关性(r=0.558,P=0.193)。实验组在药物控制后第1天,雨水井幼蚊孳生阳性率下降至16.67%,与控制前62.5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9,P=0.027);同期对照组的幼蚊孳生阳性率维持在41.18%~55.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2,P=0.769)。在药物控制后,实验组雨水井14 d后幼蚊阳性率为0;21和28 d后分别为23.81%和38.46%,与对照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8-9月该居民小区雨水井积水情况相对稳定,5%吡丙醚·倍硫磷颗粒剂雨水井蚊虫控制时间约为2周,可对长期积水雨水井定期投药,科学防控雨水井幼蚊孳生。
2021 Vol. 32 (3): 374-377 [摘要] ( ) [HTML 1KB] [ PDF 538KB] ( )
综述
378 张晓, 王东, 辛正
生物防治技术在卫生害虫防制中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卫生害虫通过骚扰、叮咬、传播疾病等方式威胁和影响人类的健康及生活。虽然当前卫生害虫防制仍以化学防治为主要控制手段,但随着其残留、抗药性、污染等问题的日益凸显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新发和再发虫媒病的不断发生,生物防治的研究和应用得到空前重视。近些年来致病微生物、植物、天敌、昆虫生长调节剂、生物毒素、基因工程技术等在卫生害虫防制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均取得了一定成果,研制并生产出部分安全、环保、高效、经济的生物产品。对前期研究和应用的总结,能够为生物防治技术在降低卫生害虫密度、预防控制媒介传播疾病上的进一步研究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帮助。
2021 Vol. 32 (3): 378-384 [摘要] ( ) [HTML 1KB] [ PDF 639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