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目录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8 Vol.29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基于大数据的中国大陆病媒控制产品2016年政府采购分析研究
刘起勇, 潘淑文, 杨小冉
摘要299)      PDF (1824KB)(1090)   
目的 分析病媒控制产品市场的采购情况,为病媒控制产品研发、市场需求及公共卫生决策提供依据。 方法 爬取发布在国家政府采购平台及各省、市级采购平台上的病媒控制产品招标公告和中标公告,并利用大数据的数据处理技术,对公告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抽取和分析。 结果 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病媒控制产品的采购高峰为4、5月;公开招标和竞争性谈判/磋商为病媒控制产品的主要采购方式;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及卫生和计划生育局等政府部门为主要采购方;病媒控制市场仍处于分散、均衡的竞争状态。 结论 研究和分析结果有助于决策部门和相关企业了解政府和企业的供需特点,并为未来病媒控制产品服务资源的配置、制度设计和宏观决策等提供参考。
2018, 29 (1): 1-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1.001
2006-2015年我国蝇类监测报告
吴海霞, 鲁亮, 孟凤霞, 郭玉红, 刘小波, 李贵昌, 任东升, 刘起勇
摘要403)      PDF (4075KB)(1266)   
目的 了解我国人居及周边环境蝇类的常见种类、密度及其季节消长规律,为科学有效防控蝇类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2006-2015年我国病媒生物监测国家级监测点蝇类数据,采用Excel 2007、Epi Info 7、ArcGIS等软件分析蝇种构成比,比较不同种类、不同环境和不同省份蝇密度差异及其季节消长规律。 结果 2006-2015年捕获蝇类中大头金蝇、家蝇、丝光绿蝇和麻蝇共占捕获总数的75.54%;以大头金蝇密度最高,达2.23只/笼,在各生境均为最高;家蝇居第2位,密度为1.64只/笼,在农贸市场和餐饮外环境密度较高;丝光绿蝇居第3位,密度为1.22只/笼,在农贸市场和绿化带的密度较高;麻蝇密度居第4位,为0.88只/笼,在绿化带的密度明显高于其他生境。蝇类总密度除2010年略有上升外,2006-2015年总体呈下降趋势;大部分省份蝇密度<10.00只/笼,以海南省蝇密度最高,达74.22只/笼;蝇总密度季节消长呈明显的单峰型,高峰出现在6-8月,不同种类(4个优势种)、不同生境和大多数年份蝇密度季节消长曲线与总密度相似。 结论 我国人居及周边环境以大头金蝇、家蝇、丝光绿蝇和麻蝇为优势蝇种;蝇密度总体呈下降趋势,但监测不能松懈;绿化带和农贸市场生境蝇密度较高,应加强该类生境蝇类的防制;6-8月为我国蝇类活动高峰期,应注意在高峰期前及早采取防制措施。
2018, 29 (1): 5-1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1.002
中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分析研究
孙继民, 鲁亮, 刘可可, 吴海霞, 刘起勇
摘要319)      PDF (1699KB)(1077)   
目的 分析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病例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及其分布特征,为我国SFTS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1-2016年SFTS病例信息,利用SPSS 20.0软件对不同年度、性别、年龄组、职业、季节及省份SFTS病例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全国共报告5 360例SFTS确诊病例,所有病例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的中位数为9 d,四分位数间距为22 d。不同年份SFTS病例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896.088, P=0.000)。2014年病例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中位数最长,主要分布在60 d内,而其他年份主要分布在20 d内。不同省份病例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221.404, P=0.000)。湖北省病例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最长,浙江省最短。 结论 不同年度、不同省份和不同人群SFTS病例发病至确诊时间间隔存在差异,但均较长,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缩短该时间间隔。
2018, 29 (1): 11-1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1.003
海南省常见白蛉种特异分子特征的研究
陈辉莹, 林怡, 陈翰明, 刘义, 李凯利, 高景鹏, 陈学文, 蔡芳, 刘超, 杨新艳, 杨振洲, 彭恒, 马雅军
摘要328)      PDF (1414KB)(1114)   
目的 依据形态特征对海南省常见白蛉种类进行分类,确定该地常见白蛉的种特异分子特征。 方法 利用诱虫灯法,于2015年8月至2016年7月每月在海南省海口市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猪圈、鸡鸭圈或人房等环境,2017年8月在三沙市宿舍周围的院落、废弃的猪圈等环境通宵采集白蛉,统计白蛉数量。随机挑取白蛉样本依据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鉴别,对应标本提取基因组DNA,测定和分析线粒体DNA(mtDNA)细胞色素b( Cytb)基因片段序列,确定种特异的分子特征。对采自海南省三沙市的白蛉应用种特异分子特征鉴定种类,并探讨其分类地位。 结果 在海口市共捕获白蛉377只,隶属于2属4种,即贝氏司蛉、应氏司蛉、鳞胸司蛉和施氏白蛉;白蛉全年均有活动,密度高峰出现在6、11月。4种白蛉的mtDNA Cytb基因序列在个体间的遗传距离为0~0.046,在我国分布的9种(5种为网络下载)白蛉间的差异范围为0.112~0.219。应用mtDNA Cytb基因序列分析显示,在三沙市采集的白蛉均为贝氏司蛉,与海口市贝氏司蛉间的遗传差异最大为0.049。 结论 白蛉在海口市全年均有活动,有2个密度高峰;确定了海南省常见4种白蛉的mtDNA Cytb基因分子特征;基于分子特征的贝氏司蛉已出现群体分化。
2018, 29 (1): 15-1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1.004
我国室内常见蜚蠊的分子鉴定研究
陈红娜, 褚宏亮, 刘大鹏, 周明浩
摘要317)      PDF (405KB)(1042)   
目的 分析我国室内15种常见蜚蠊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序列,为建立蜚蠊分子鉴定方法奠定基础。 方法 通过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检索我国室内常见蜚蠊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应用DNAStar和MEGA 6.0软件进行序列分析,探讨种间差异和遗传关系,利用Neighbor-Joining法构建系统进化树。 结果 我国室内常见15种蜚蠊种平均进化分歧数为0.166,种间差异较大;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同属蜚蠊COⅠ分子标记分类结果与传统形态分类学基本一致,且可信度均>91。 结论 基于658 bp COⅠ基因序列,可对我国室内部分蜚蠊进行种下水平的分类鉴定,而该基因对于属或科以上水平的区分及少数近缘种的鉴定有所限制。
2018, 29 (1): 20-2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1.005
中山口岸截获国内未见分布染色硬翅蠊的鉴定
魏晓雅, 刘德星, 邱德义, 岳巧云
摘要301)      PDF (835KB)(1165)   
目的 通过准确地鉴定中山口岸入境船舶截获的蜚蠊,为今后口岸鉴定该种蜚蠊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7年2月24日在中山口岸截获的圭亚那进口原木中截获1只雄性蜚蠊,对其进行形态鉴定及描述,获取其DNA条形码序列并提交至GenBank。 结果 经形态鉴定,该雄性蜚蠊为染色硬翅蠊,隶属于蜚蠊目姬蠊科。经科技文献查新,确认为我国未见分布种且为国内口岸首次截获。 结论 DNA条形码是形态鉴定的强有力补充,DNA条形码数据库有待完善和补充,应用形态鉴定和DNA条形码相结合可准确快速地鉴定外来蜚蠊。
2018, 29 (1): 23-2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1.006
北京市不同城区德国小蠊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性发展动态研究
魏绪强, 周小洁
摘要317)      PDF (329KB)(817)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不同城区德国小蠊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动态变化,为城区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14和2016年每年的5-7月采集东城、西城、朝阳、昌平、密云、怀柔、大兴、石景山、顺义、房山和门头沟区的宾馆饭店、小旅馆、农贸市场和小餐饮店的德国小蠊种群,利用药膜法对其抗药性进行测定;采用SPSS 17.0软件计算半数击倒时间(KT 50)及其95% CI,并计算各种群的抗性倍数。 结果 不同城区德国小蠊野外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水平存在差异,东城、密云、怀柔、大兴、西城和昌平区野外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呈敏感性降低趋势,而石景山、朝阳、顺义、房山和门头沟区野外种群则呈敏感性升高趋势。除顺义区野外种群2014年抗性为中抗外,北京市11个区德国小蠊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均处于低抗水平,抗性倍数为1.01~5.14倍,其中东城和门头沟区野外种群抗性动态变化较大,东城区野外种群抗性倍数由2.39倍上升至4.44倍,门头沟区野外种群抗性倍数由4.58倍降至2.73倍。 结论 2014和2016年北京市不同城区德国小蠊野外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各城区应根据抗性监测结果合理选用杀虫剂,采用综合防制方法,以延缓德国小蠊的抗药性发展。
2018, 29 (1): 27-2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1.007
贵阳市致倦库蚊和白纹伊蚊对4种常用杀虫剂抗药性调查
梁秋果, 文赛, 杨茜, 武雅楠, 程金芝, 朱儒芳, 吴家红
摘要319)      PDF (379KB)(933)   
目的 了解贵阳市致倦库蚊和白纹伊蚊的抗药性现状,为制定蚊虫防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2015年8-9月采集贵阳市8个区(县)的野外致倦库蚊和白纹伊蚊幼虫,在实验室饲养后,采用幼虫浸渍法测定其对4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 结果 致倦库蚊幼虫对DDVP、双硫磷、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的抗性系数分别为5.07~10.79、8.16~10.20、13.92~27.22和100.00~226.32倍;白纹伊蚊幼虫对4种杀虫剂的抗性系数依次分别为7.61~25.69、4.76~28.57、6.42~76.19和14.75~59.02倍。 结论 贵阳市致倦库蚊和白纹伊蚊对4种常用杀虫剂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抗药性,其中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较高。建议今后灭蚊应减少或避免长期、单一、大量使用此类杀虫剂,同时需加强蚊虫抗药性监测,并采用综合措施。
2018, 29 (1): 30-3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1.008
田鼠巴贝西虫感染致宿主血小板活化初步研究
潘智华, 郑辰, 陈家旭, 郑葵阳, 刘相叶
摘要256)      PDF (1145KB)(822)   
目的 探讨BALB/c小鼠感染田鼠巴贝西虫后外周血中血小板活化情况及其与红细胞染虫率的关系。 方法 利用田鼠巴贝西虫红细胞染虫率为30%的种鼠抗凝血经腹腔注射感染BALB/c小鼠,感染后第1天开始采集BALB/c小鼠外周抗凝血,利用流式细胞术分别以白细胞分化抗原CD61(整合蛋白β3)和CD62P(P选择素)抗体标记,检测血小板和活化血小板数量;同时利用吉姆萨染色检测红细胞染虫率。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血小板活化率与红细胞染虫率的相关性。 结果 BALB/c小鼠感染田鼠巴贝西虫后第2天其外周血中血小板的活化率开始升高,第3天最高,达(15.50±0.17)%,第4天开始下降,但无明显规律性;BALB/c小鼠在感染田鼠巴贝西虫后外周血中红细胞染虫率逐渐升高,第8天最高,达(63.10±3.43)%,之后逐渐下降。血小板活化率与红细胞染虫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768)。 结论 田鼠巴贝西虫感染可引起宿主外周血中血小板的活化率升高,但与红细胞染虫率无显著相关性。
2018, 29 (1): 34-3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1.009
中国-哈萨克斯坦边境阿拉山口地区小兽携带汉坦病毒调查
尹小平, 宋峰林, 赵姗姗, 田延河, 巴特尔, 程天立, 张江国, 高玉峰
摘要288)      PDF (842KB)(1051)   
目的 了解中国-哈萨克斯坦(中哈)边境阿拉山口口岸地区捕获小兽携带汉坦病毒(HV)情况,为该地区对HV感染流行的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2016年1-11月采用夹捕法和弓形夹法在中哈边境铁路沿线区域捕获小兽,随机选取95份小兽肺组织提取RNA并反转录为cDNA。采用HV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并利用MEGA 6.0软件构建分子遗传进化树。 结果 95份小兽样本经PCR检测及测序发现阳性样本24份(其中大沙鼠11份,红尾沙鼠、子午沙鼠和柽柳沙鼠各4份,灰仓鼠1份),阳性率为25.26%。经DNAman比对分析发现5个不同HV基因型,同源性为98.41%;BLAST序列分析均与GenBank数据库中已登录的汉城型汉坦病毒(SEOV)的同源性达98.09%~98.33%。遗传进化树显示,与汉城型DPRK08聚为一支。 结论 中哈边境阿拉山口铁路沿线区域首次在大沙鼠、红尾沙鼠、子午沙鼠、柽柳沙鼠和灰仓鼠中检测出SEOV,证实该地区有5种鼠类携带感染HV。
2018, 29 (1): 38-4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1.010
吉林省延边地区图们江流域按蚊形态学及基因特征分析
李基旭, 宋振海, 朴光明
摘要271)      PDF (799KB)(1007)   
目的 了解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边州)图们江流域按蚊种类,掌握常见按蚊形态特征和基因特征。 方法 于2012-2013年5-10月选择吉林省延边州图们市月晴镇、曲水镇和龙井市开山屯镇3个边境村,利用诱蚊灯法采集当地按蚊雌成虫,提取其基因组DNA,利用其核糖体核酸内转录间隔2区段(rDNA ITS2)基因特征,应用PCR基因鉴别技术,确定其种类。对按蚊基因组DNA扩增产物进行测序,与GenBank中按蚊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进一步确定延边地区图们江流域按蚊基因特征。根据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反向分析其形态特征。 结果 在延边州图们江流域共发现赫坎按蚊种团( Anopheles hycranus group)类中华按蚊、克莱按蚊、雷氏按蚊、暗灰按蚊(近黑按蚊)和比伦按蚊,其蚊种基因组DNA扩增序列与GenBank中已发表相应按蚊序列的同源性达97%~100%。克莱按蚊、暗灰(近黑)按蚊和雷氏按蚊的亚缘脉白斑、亚尖端白斑、尖端白斑和翅5.2纵脉末端繸斑(fringe)在形态学上存在明显种特异性。 结论 在延边州图们江流域未发现中华按蚊和朝鲜按蚊。比伦按蚊为该地首次发现,与已发现的克莱按蚊同为该地首次纪录种。将原纪录种嗜人按蚊订正为雷氏按蚊,原八代按蚊订正为暗灰按蚊。利用按蚊雌成虫翅白斑种特异性可对克莱按蚊、暗灰(近黑)按蚊和雷氏按蚊等新蚊种和近缘种快速、便捷地进行形态学鉴定。
2018, 29 (1): 42-4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1.011
江苏省传疟媒介按蚊种群及其密度调查
李菊林, 朱国鼎, 周华云, 唐建霞, 杨国静, 曹俊
摘要322)      PDF (402KB)(999)   
目的 了解江苏省传疟媒介按蚊种群数量及其密度发展变化趋势。 方法 于2015年7-9月在江苏省苏南、苏北和苏中部分县(市、区),采用半通宵人饵诱捕法和全通宵诱蚊灯捕蚊法进行传疟媒介按蚊调查,计算按蚊叮人率和灯诱密度。 结果 2015年7-9月,11个监测点半通宵帐内人饵法共捕获按蚊1 942只,均为中华按蚊;7-9月各月上、下旬的中华按蚊叮人率分别为3.93、4.79、3.22、2.31、1.23和0.71只/(人·h);19:00-24:00中华按蚊叮人率分别为2.73、3.15、2.81、2.65和2.16只/(人·h)。全通宵室内外灯诱共捕获按蚊3 602只,均为中华按蚊;7-9月各月上、下旬的室内灯诱蚊密度分别为5.61、7.45、8.10、3.88、1.85和0.94只/(灯·夜),室外灯诱分别为16.30、18.10、25.03、15.94、5.76和4.09只/(灯·夜)。 结论 江苏省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中华按蚊活动高峰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之间;在前半夜均能保持较高的活动频率,20:00-21:00为活动高峰期,在室外活动时间多于室内。应对居民加强防蚊意识教育,降低各种蚊媒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
2018, 29 (1): 47-4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1.012
中华按蚊雌成蚊体内海藻糖及海藻糖酶含量变化的研究
刘丽娟, 胡颖新, 李亚平, 程鹏, 郭秀霞, 公茂庆
摘要287)      PDF (410KB)(947)   
目的 了解中华按蚊雌成蚊体内海藻糖及海藻糖酶含量的变化规律。 方法 利用ELISA测定羽化不同时间的中华按蚊雌成蚊体内的海藻糖及海藻糖酶含量,利用单因素方差和Tukey多重比较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中华按蚊体内海藻糖及海藻糖酶含量随羽化时间的延长先增加后减少,成蚊产卵后,体内海藻糖及海藻糖酶含量低于吸血前。海藻糖含量在羽化第2天达最大值[(2.658 5±0.116 5)mg/g],不同羽化时间海藻糖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1.383, df=100, P<0.05);海藻糖酶在羽化第3天达最大值[(0.111 6±0.002 5)μmol/g]。 结论 中华按蚊雌成蚊体内海藻糖及海藻糖酶含量在羽化后均呈规律性变化,可能与蚊虫能量的积累和消耗有关。
2018, 29 (1): 50-5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1.013
河北省病媒生物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研制
马丽华, 黄钢, 高文, 王岩, 韩晓莉, 高贵军, 王喜明
摘要433)      PDF (7827KB)(1168)   
目的 开发研制病媒生物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用于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病媒生物密度消长监测数据的保存、管理和查询。 方法 基于Eclipse开发平台,采用MySQL数据库和相关开发工具,建立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软件界面,将现场监测数据和信息录入软件数据库。 结果 该软件可实现信息录入、检索查询、数据统计和用户管理等多项功能,可对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病媒生物监测数据进行自动汇总、统计和结果展示,并对采集的信息进行动态管理。 结论 该软件的开发研制可实现监测数据网络化收集、管理、分析和质量控制,对提高病媒生物监测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有积极作用,为病媒生物防制和卫生行政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和建议。
2018, 29 (1): 53-6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1.014
西藏自治区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耶尔森菌耐药及耐消毒剂基因的研究
何建, 杨晓艳, 李胜, 靳娟, 张琪, 辛有全, 金泳, 熊浩明, 杨汉青, 魏柏青, 代瑞霞, 祁芝珍
摘要307)      PDF (534KB)(1038)   
目的 调查西藏自治区鼠疫自然疫源地是否存在耐药及耐消毒剂的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菌株,为鼠疫的临床治疗提供准确信息。 方法 根据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公布的耐氨基糖苷类链霉素 StrAStrB基因,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TEM、SHVCTX-M基因,耐磺胺类药物 Sul1、Sul2Sul3基因序列,耐消毒剂耐药 QacEdeltal-sul1基因,分别在每个基因上设计1对引物,逐一对分离自西藏自治区鼠疫自然疫源地的鼠疫菌DNA进行PCR检测。 结果 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成立,355株鼠疫菌的PCR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未发现耐链霉素、耐磺胺类药物及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和耐消毒剂菌株。 结论 西藏自治区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菌尚未出现耐药及耐消毒剂菌株。
2018, 29 (1): 61-6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1.015
2016年河北省鼠疫疫源地居民鼠疫健康素养调查研究
牛艳芬, 张懿晖, 闫东, 李林臣, 刘合智, 胡乐乐, 陈凯乐, 史献明, 高宝萍
摘要281)      PDF (341KB)(886)   
目的 了解河北省鼠疫疫源地居民鼠疫健康素养状况,为制定鼠疫健康教育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6年在河北省鼠疫疫源地康保县2个社区随机抽取280名>18岁的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采用 χ 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2016年康保县居民鼠疫健康素养水平为32.26%,具备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和基本技能的比例分别为33.18%、52.53%和11.06%。不同性别( χ 2=13.007, P<0.001)、年龄( χ 2=8.409, P=0.015)、职业( χ 2=12.489, P=0.005)及文化程度( χ 2=44.717, P<0.001)居民鼠疫健康素养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女性、≥ 60岁、农民、工人和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居民鼠疫健康素养水平较低。 结论 在今后的鼠疫防治健康教育工作中,需要加强对老年人、工人及文化程度较低人群的健康教育工作。
2018, 29 (1): 64-6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1.016
河北省寄蝇科昆虫资源调查(二)
孙琦, 李冰, 张春田
摘要343)      PDF (918KB)(1252)   
目的 调查了解河北省各自然保护区的寄蝇科昆虫资源。 方法 于2016年7月5-18日采集河北省部分地区的寄蝇科昆虫,采用比较形态分类与动物地理研究方法,对寄蝇科昆虫资源312号标本进行整理、分类和鉴定。 结果 经分类鉴定隶属4亚科13族43属66种,其中包括1个中国新纪录种,三色阿特寄蝇[ Atylostoma tricolor(Mik,1884)];河北省新分布纪录种26种。 结论 河北省在动物地理区中属于华北区,地貌和植被的复杂多样性使该地区寄蝇科昆虫资源较丰富。
2018, 29 (1): 68-7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1.017
广西壮族自治区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蠓类分布调查
段琛, 韩晓静, 常琼琼, 侯晓晖
摘要316)      PDF (299KB)(1023)   
目的 调查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蠓科昆虫的种类组成及其分布。 方法 于2015年7月18-22日在广西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进行蠓类调查,采用灯诱法(光触媒紫外诱虫灯)和网捕法收集蠓虫标本,并进行分类鉴定。 结果 大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蠓科昆虫现已知3亚科6属18种,其中蠓亚科2属10种、毛蠓亚科1属2种和铗蠓亚科3属6种。新纪录种11种,包括静波毛蠓、端须铗蠓、冲绳裸蠓、开裂裸蠓、尖峰裸蠓、东方库蠓、印度库蠓、无害库蠓、南山库蠓、边缘库蠓和苍白柱蠓。 结论 新纪录种的发现丰富了广西蠓科昆虫的物种多样性,为蠓类治理及蠓传疾病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2018, 29 (1): 73-7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1.01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毛蠓属一新种及一新纪录种(双翅目:蠓科)
马合木提, 张建, 郜振国, 张晓兵, 张松, 虞以新
摘要349)      PDF (946KB)(882)   
该文报道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达坂城采获的新种双钩毛蠓( Dasyhelea biungula Ma et Yu,sp.nov.)和我国毛蠓新纪录种奥尔毛蠓( Dasyhelea auli Remm,1962),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标本均保存于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医学昆虫标本馆。
2018, 29 (1): 76-7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1.019
有害生物防治业在灾后防疫中的积极作用
孙养信
摘要294)      PDF (262KB)(907)   
有害生物防治业(PCO)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猛,从日常的除虫服务到卫生城市和卫生县城的创建,均离不开PCO公司的参与。而地震、泥石流以及洪涝灾害发生后往往需要在短时间内开展有效的卫生防疫工作,PCO公司既有公益热情和社会责任心,又有消毒杀虫现场经验,应正确引导和发挥他们在灾后防疫中的积极作用,为保障灾区居民身体健康服务。
2018, 29 (1): 78-7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1.020
贵州省道真县一起输入性登革热疫情的调查处置分析
田珍灶, 胡灿, 周敬祝, 邹志霆, 李法锦, 郭军, 黄红武, 余多, 姚刚, 冷远强, 曾地敏, 杨国军, 郭黄吉
摘要285)      PDF (324KB)(1126)   
目的 调查贵州省道真县输入性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点及媒介伊蚊种类及其密度,为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个案调查表对2016年7月道真县马尔代夫归国人员中的登革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利用ELISA方法对归国人员血清进行IgM抗体检测;采用人诱法和布雷图指数(BI)法对媒介伊蚊密度进行调查。 结果 26名归国务工人员中,登革热IgM抗体阳性6份,其中临床诊断病例5例,疑似病例2例,隐性感染者1例,罹患率为30.77%。7例患者经治愈出院,其余19人隔离观察14 d未发病。道真县玉溪镇、河口乡和棕坪镇的媒介伊蚊监测人诱停落指数为2.4只/(人·h),超过C级[人诱停落法≤ 1.5只/(人·h)]水平;BI为7.0,略高于控制登革热传播的阈值(BI ≤ 5)。 结论 该起登革热输入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未引起本地流行。
2018, 29 (1): 80-8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1.021
北京市顺义区狂犬病风险评估及防控策略
冯冉, 何朝, 王凤双, 黄蓉
摘要316)      PDF (1426KB)(1283)   
目的 了解北京市顺义区狂犬病发病与暴露现状,评估狂犬病发病风险,为制定狂犬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追溯顺义区有档案记录以来的狂犬病发病历史数据,对2002-2016年狂犬病免疫预防门诊动物致伤患者就诊数据和2010-2016年发生的一犬致伤多人事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结果 1960-2016年顺义区共报告狂犬病26例,其中2010-2016年报告6例;2002-2016年共接诊动物致伤者124 019例,男女性别比为1.26:1,男性高于女性( χ 2=228.450, P<0.05);夏季有明显的季节高峰,5-8月致伤54 665例(占44.10%);下肢和手是最易被咬伤部位,共100 955例(占81.40%);致伤者以20~49岁中青年为主(占51.13%),工人及农民居多(占32.68%),其次为职员(占30.91%);伤人动物以犬类(>75%)为主,1年内有狂犬病疫苗免疫史动物占35.58%;2008-2016年Ⅲ级暴露人群49 356例(占50.08%),使用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者8 432例(17.08%);2010-2016年共报告一犬致伤多人事件20起,对8起一犬伤多人事件中的44例追踪疫苗全程接种情况,全程接种率为90.91%。 结论 应加强犬只的管理与免疫,普及狂犬病防治知识,及时进行狂犬病暴露后规范处置;增设伤口处理能力强的二级及以上医院门诊;建立狂犬病疫苗全程接种监测机制,纳入信息化管理;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将犬伤人员就诊费用进一步纳入新农合及城镇医保减免范围,建立动物狂犬病疫情长期监测机制,完善公安、动物监督、卫生等养犬管理工作成员单位的狂犬病管理联动机制。
2018, 29 (1): 83-8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1.022
天津市2016年动物致伤处置门诊开诊现状调查
刘怡芳, 吕杰, 苏承, 李琳
摘要281)      PDF (300KB)(923)   
目的 掌握天津市动物致伤处置门诊建设现状与服务能力,为进一步规范门诊管理、提高狂犬病防控能力提供依据。 方法 对天津市2016年全部在册动物致伤处置门诊开展现场调查,内容包括硬件设置、医院管理、人员配置和服务能力等,收集各门诊就诊人员统计报表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6年天津市共95家(甲级18家、乙级77家)动物致伤处置门诊开诊,其中86家门诊设置在医疗机构,其余均设置在各级CDC。每个门诊约3名护士、5名医生,医疗机构门诊工作人员均为兼职。近20%门诊在分区、硬件设施上存在不足,门诊登记不全,乙级门诊问题较多。全部医务人员均经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全年共接诊暴露人员95 951人次(首诊),各门诊接诊量差距极大。 结论 天津市动物致伤处置门诊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仍存在问题,部分地区门诊管理有待加强。
2018, 29 (1): 88-9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1.023
兰州市2006-2015年蜚蠊监测结果分析
吴照, 杨丽, 刘旭红, 李治平, 贾玉新
摘要301)      PDF (903KB)(766)   
目的 了解兰州市蜚蠊种群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为科学制定防制对策及控制蜚蠊危害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06-2015年在兰州市城区选择3个调查点,每个调查点随机选择餐饮店2处、农贸市场、宾馆、医院和居民区各1处,各调查点相对固定,采用粘捕法每月中旬调查1次。对蜚蠊密度及其侵害率进行二元变量相关性分析,运用t检验和Bivariate Correlations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在各生境布放粘蟑纸21 600张,回收21 126张,阳性2 928张,捕获蜚蠊43 685只,均为德国小蠊,平均密度为2.07只/张,侵害率为13.86%;以农贸市场蜚蠊密度最高,达3.28只/张,医院最低,仅为0.26只/张。不同生境均受蜚蠊侵害,侵害率与密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 r=0.892, P<0.01)。 结论 德国小蠊为兰州市优势种,密度高峰期在6-10月,应在4-5月蜚蠊密度高峰期前采取杀灭措施。
2018, 29 (1): 91-9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1.024
新疆拜城县2015年人间布鲁氏菌病血清学检测及疫情分析
阿衣夏木·克尤木, 木合塔尔·艾山, 卢忠荣, 艾尔肯·塔西铁木尔
摘要414)      PDF (321KB)(854)   
目的 分析201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现状和动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按《新疆人间布鲁氏菌病防治监测实施方案》,于2015年2月23日至9月18日对拜城县16个乡镇进行现场筛查,检测对象为与畜牧及畜产品有密切接触的人群。对有临床症状和接触史人员进行血清学检测。阳性率的比较采用 χ 2检验。 结果 2015年共检测920人,血检阳性率为13.59%,平均患病率为12.93%,隐性感染率为0.65%;布隆乡和亚吐尔乡患病率分别高达37.50%和33.33%。平均血检阳性率男性(15.68%)高于女性(10.41%)( χ 2=5.198, P=0.023),40~岁年龄组男性血检阳性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4.343, P=0.037)。学生、牧民和农民血检阳性率较高,分别为18.42%、14.47%和14.17%。 结论 拜城县布病血检阳性率较高的重点感染人群为学生、青壮年农牧民和高危职业人群,应重点在当地学校和农牧区加强专业防控措施及高危人群的行为干预。
2018, 29 (1): 94-9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1.025
2010-2014年景德镇市三带喙库蚊监测结果分析
李育强, 许忠济
摘要303)      PDF (535KB)(857)   
目的 了解景德镇市不同生境三带喙库蚊密度水平及其季节消长变化,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 于2010-2014年采用诱蚊灯法对景德镇市居民区、公园、医院、农户和牲畜棚5种生境的蚊类进行监测,每月2次;利用SPSS 19.0软件处理数据,采用LSD- t及SNK- q检验对不同年度、不同生境中的三带喙库蚊数量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2010-2014年景德镇市以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蚊总数的51.26%。其蚊虫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y=-749.1 x+1 509 397.4, R 2=0.917, P=0.010)。三带喙库蚊密度分布呈单峰型,最高峰在6月,密度为3.28只/(灯·夜)。牲畜棚和农户的三带喙库蚊数量远高于其他生境,但呈明显下降趋势,不同生境蚊虫数量最高峰均在6月,但农户在8月还有1个小高峰。 结论 初步掌握了景德镇市三带喙库蚊密度水平、生境差异、年度波动和季节消长等情况,为后续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
2018, 29 (1): 97-9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1.026
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耶尔森菌变异性研究进展
史献明, 杜国义, 王治宇, 杨顺林, 王海峰, 周松, 刘冠纯, 谢树军, 姚剑坤, 崔树学, 杨建明, 张懿晖
摘要328)      PDF (380KB)(899)   
在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流行初期分离的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毒力较强,脱氮能力稳定,质粒种类丰富,但在流行末期分离的鼠疫菌往往毒力较弱,脱氮能力不稳定,质粒易缺失。鼠疫菌的形态学在自然界中存在较大差异。该文通过探讨河北省鼠疫菌的生物学、生化、质粒和毒力变异情况,揭示鼠疫静息期存在的机制。
2018, 29 (1): 100-10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1.027
湖北钉螺中枢神经节研究概况
谭苹
摘要264)      PDF (395KB)(783)   
钉螺中枢神经节是研究药物或各种生物与理化因素对钉螺的影响及杀灭作用的重要观察指标。不同灭螺药物或影响因素对钉螺中枢神经节的细胞结构、生化指标和酶学特点等可产生不同影响,现就湖北钉螺中枢神经节的解剖方法、解剖形态、组织学结构及酶组织化学特点等研究进行综述。
2018, 29 (1): 103-10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1.028
宁波市媒介生物监测信息化管理及其应用
王桂安, 马晓, 杨思嘉, 孙斌
摘要306)      PDF (1671KB)(1004)   
目的 提高病媒生物监测数据的分析利用价值,更好地发挥监测结果对媒介传染性疾病暴发的预警作用。 方法 通过开发建设宁波市媒介生物监测信息系统,充分挖掘宁波地区近10年的病媒生物监测数据,利用互联网技术对监测结果进行报送分析。 结果 新方法提高了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数据分析报告的时效性及监测数据的利用价值,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便于基层开展监测工作。 结论 新系统对于病媒生物监测工作的信息化进程有重要意义,具有较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2018, 29 (1): 107-11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1.029
石家庄市主城区2016年病媒生物侵害状况调查
翟士勇, 逯春梅
摘要330)      PDF (209KB)(1050)   
2018, 29 (1): 111-11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1.030
2006-2015年我国蜚蠊监测报告
吴海霞, 鲁亮, 孟凤霞, 郭玉红, 刘小波, 李贵昌, 任东升, 岳玉娟, 刘起勇
摘要384)      PDF (3353KB)(901)   
目的 了解我国人居及周边环境蜚蠊的常见种类、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为科学有效防控蜚蠊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2006-2015年我国病媒生物监测国家级监测点蜚蠊数据,分析其种类构成比,比较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不同省份蜚蠊密度差异及季节消长规律。 结果 2006-2015年捕获蜚蠊中德国小蠊占95.64%,密度达0.86只/张,且其在各环境的密度均为最高;美洲大蠊排第2位。蜚蠊总密度及侵害率在餐饮行业与农贸市场接近,均较高,密度分别达1.53和1.46只/张,侵害率分别为19.41%和18.89%,医院的密度和侵害率最低;德国小蠊在各环境的密度排名与蜚蠊总密度相同,美洲大蠊则以农贸市场密度最高。捕获蜚蠊总密度和总侵害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其分别在2013和2012年后有所上升;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与蜚蠊总密度的年消长趋势相似;监测省份中蜚蠊密度大部分< 1.50只/张,以四川省密度最高,达3.19只/张;蜚蠊的侵害率大部分均< 20%,以山西、海南省的侵害率最高,均> 30%。各监测点捕获蜚蠊总密度和侵害率季节消长趋势呈单峰型,分别在9和10月达到峰值;优势种德国小蠊与总密度季节消长趋势一致;美洲大蠊的季节消长趋势也呈单峰曲线,但在6-9月密度一直较高;不同环境中蜚蠊密度和侵害率基本均呈单峰曲线,但农贸市场、宾馆、医院侵害率呈双峰曲线,在2月和6-10月各出现一个高峰。 结论 我国人居及周边环境中德国小蠊为绝对优势种;蜚蠊密度和侵害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2014年前后有反弹,需注意监测;餐饮行业和农贸市场环境蜚蠊密度和侵害率较高,要加强该类环境蜚蠊的监测和防制;总体上8-10月是我国蜚蠊活动的高峰期,需在高峰前做好防制工作。
2018, 29 (2): 113-11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2.001
我国白纹伊蚊现场群体击倒抗性基因I1532和F1534突变检测及I1532T突变等位基因报告
陈翰明, 高景鹏, 姜进勇, 彭恒, 马雅军
摘要334)      PDF (461KB)(925)   
目的 检测我国白纹伊蚊现场群体的击倒抗性( kdr)基因突变,初步探讨现场群体 kdr基因的适应性进化。 方法 2016年10月及2017年6-10月,在上海市杨浦区、江苏省南京市、浙江省杭州市和云南省景洪市外环境或公园白纹伊蚊孳生地舀取蚊幼虫和蛹,带回实验室饲养至成蚊;或直接采集成蚊。鉴定种类后,单只蚊抽提基因组DNA,PCR扩增神经细胞膜上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 VGSC)基因部分片段,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检测 kdr基因突变情况,应用GENPOP软件进行连锁不平衡和哈代-温伯格平衡检验。 结果 共检测4个现场群体299只白纹伊蚊,发现 kdr基因I1532和F1534位点突变。1532位点有2种等位基因,分别为野生型ATC/I(91.30%)和突变型ACC/T(8.70%);1534位点共有5种等位基因,分别为野生型TTC/F,突变型TCC/S、TCG/S、TTG/L和TGC/C,等位基因频率为45.99%、52.01%、0.33%、1.00%和0.67%。2个位点同时突变的个体共有27个(9.03%)。群体符合哈代-温伯格平衡( P > 0.001),2个位点在遗传中为连锁关联关系( P < 0.01)。 结论 首次记录了我国白纹伊蚊群体在1532位点存在突变I1532T和1534位点新的突变等位基因TCG/S,以及1个个体存在2个位点同时突变的新问题。结果提示,4个白纹伊蚊现场群体对菊酯类杀虫剂已产生抗性,多个位点突变可能与杀虫剂的选择压力有关。
2018, 29 (2): 120-12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2.002
除虫脲对登革热媒介伊蚊拟除虫菊酯类抗性种群的作用效果研究
开文龙, 师灿南, 赵春春, 刘起勇, 宋秀平, 任东升, 李洪斌, 范建华, 周红宁, 孟凤霞
摘要249)      PDF (1437KB)(762)   
目的 了解除虫脲对登革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的作用效果,为蚊虫抗药性治理和蚊媒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 用WHO推荐的昆虫生长调节剂的抗药性测定方法,以采自景洪市登革热疫区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及实验室敏感品系为研究对象,研究除虫脲对这2种伊蚊的作用效果及其特点;用SPSS 24.0软件进行概率回归分析,得到除虫脲对伊蚊敏感品系和抗性种群的半数抑制剂量(IE 50),计算抗性倍数;通过观察不同浓度除虫脲作用下伊蚊的虫态构成及死亡情况,分析除虫脲对伊蚊的作用特点。 结果 景洪市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拟除虫菊酯类抗性种群对除虫脲的IE 50及95% CI分别为0.002 33(0.001 98~0.003 12)和0.002 53(0.002 16~0.002 89)μg/ml,其抗性倍数分别为1.77和1.71倍,属于敏感平,除虫脲与拟除虫菊酯类药物无交互抗性;使用除虫脲后,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的死亡高峰均在第4~6天,表明与常用的化学杀虫剂比较,除虫脲致死作用比较缓慢;不同浓度除虫脲对蚊虫作用效果不同,低浓度主要在成蚊阶段死亡,高浓度均出现蛹和/或幼虫死亡。 结论 景洪市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抗性种群对除虫脲均敏感,推荐使用剂量为0.006 μg/ml,但其致死作用比较缓慢,适用于蚊虫的抗性治理和可持续控制。
2018, 29 (2): 126-12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2.003
滇西南地区埃及伊蚊种群微卫星标记筛选研究
刘蓬勃, 孙琬琬, 王君, 刘起勇, 宋秀平, 郭玉红, 鲁亮
摘要242)      PDF (334KB)(812)   
目的 研究滇西南地区埃及伊蚊种群遗传学特征,针对该地区的埃及伊蚊种群筛选新的微卫星位点。 方法 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GenBank数据库中下载埃及伊蚊全基因组数据,利用Tandem Repeats Finder软件查找全基因组中的微卫星位点,选择重复单位为2~4 bp且重复次数< 30的微卫星位点,对其侧链进行BLAST比对,选择在基因组中单拷贝的位点设计引物,再对引物进行BLAST比对,选择扩增产物为单拷贝的引物进行相关筛选。 结果 从17个全基因组中共获得80条微卫星序列,并成功设计出11对多态性引物,核心序列包括5对2碱基重复,5对3碱基重复以及1对4碱基重复,共有98个等位基因,平均每对引物有9个等位基因,观察杂合度平均值为(0.394±0.026)。 结论 设计引物可稳定地扩增出目标条带,且多态性较高,可以用于埃及伊蚊的种群遗传学研究。
2018, 29 (2): 130-13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2.004
淡色库蚊抗性种群和敏感品系中铁蛋白基因表达量的分析
陆靖, 史琦琪, 程鹏, 公茂庆, 崔文, 谭文彬
摘要253)      PDF (2912KB)(831)   
目的 对淡色库蚊抗性种群和敏感品系中的铁蛋白基因表达量进行分析。 方法 设计引物,扩增目的基因全长、纯化测序、序列分析,荧光定量PCR检测铁蛋白基因的表达水平;采用假设检验中的 t检验方法,对2种不同处理的淡色库蚊样本体内铁蛋白基因表达量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成功扩增淡色库蚊铁蛋白基因片段,经荧光定量PCR测定,淡色库蚊敏感品系铁蛋白荧光定量(F )和抗性种群铁蛋白荧光定量(F )平均值分别为11.41和15.73,内参基因荧光定量(β 和β )平均值分别为10.03和18.27,铁蛋白基因在淡色库蚊抗性种群中的表达量是敏感品系的15.08倍, t检验结果显示,两样本体内铁蛋白基因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100, P < 0.001)。 结论 淡色库蚊铁蛋白基因可作为蚊虫抗性检测及治理的靶标基因。
2018, 29 (2): 134-13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2.005
江苏口岸常见蚊虫沃尔巴克氏体感染调查研究
刘倩倩, 吴炳耀, 何江, 胡双双, 杨庆贵, 孙立新
摘要286)      PDF (491KB)(799)   
目的 调查江苏各口岸常见蚊虫中沃尔巴克氏体( Wolbachia)的感染情况及其系统发育关系,为基于 Wolbachia的防控策略奠定基础。 方法 2015年6-9月采用诱蚊灯法和二氧化碳诱捕法在江苏省苏州、常州、无锡、南京、南通、扬州、泰州、连云港、徐州和淮安10个口岸地区诱捕蚊虫,提取单只蚊虫的DNA,PCR扩增后检测蚊虫 Wolbachia wsp基因,计算感染率;并对所有 wsp基因进行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 结果 共检测江苏省10个口岸地区的5种常见蚊虫, Wolbachia总感染率为26.80%,以尖音库蚊复合组感染率(47.81%)最高,其次为骚扰阿蚊(46.24%)、白纹伊蚊(34.06%)和三带喙库蚊(1.25%),而中华按蚊未见感染。这些蚊虫的 Wolbachia wsp基因共享10个单倍型,其遗传距离在0.002~0.263之间。Hap-1、Hap-7、Hap-8、Hap-9和Hap-10为同种蚊虫所独有,而Hap-2、Hap-4和Hap-5在江苏不同口岸蚊虫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在2~3种蚊虫间共享。其中Hap-1和Hap-2属A大组 Wolbachia,而其余单倍型属B大组 Wolbachia结论 江苏各口岸常见蚊虫共携带2种 Wolbachia,其在蚊虫种内、种间分布多样,基本掌握了江苏不同口岸蚊虫 Wolbachia的感染情况,是将来基于 Wolbachia特性对蚊媒及蚊媒病控制的关键。
2018, 29 (2): 138-14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2.006
广东省青毛鼠的DNA条形码鉴定
姚丹丹, 冯志勇, 姜洪雪
摘要309)      PDF (1369KB)(952)   
目的 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未知鼠种样本进行种类鉴定。 方法 以2016年在广东省阳春市捕获的2只鼠样本为研究对象,提取其基因组DNA,采用通用引物BatL5310和R6036R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片段并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在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中进行BLAST比对,采用邻接法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基于双参数模型计算遗传距离。 结果 2只鼠样本的DNA条形码序列一致,为同一种鼠,与NCBI中青毛鼠的序列相似度高达99%,且与青毛鼠(JN105108.1)的遗传距离为0.004 6,低于种内遗传距离1%的阈值,因此确认未知鼠为青毛鼠。 结论 DNA条形码技术是一种高效、快捷的鼠类鉴定方法,可弥补形态学鉴定缺陷。
2018, 29 (2): 143-14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2.007
内蒙古满洲里口岸地区2012-2014年蜱携带病原体调查
杨宇, 高艳菲, 曹旸, 王静, 邓华, 王建成, 陈雪松, 刘丽娟, 徐宝梁
摘要282)      PDF (385KB)(951)   
目的 通过调查2012-2014年满洲里口岸蜱携带病原体情况,为当地蜱类和蜱传疾病的监测和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2012-2014年采用人工小时布旗法在满洲里口岸及周边草地和混交林中采集游离蜱,利用体表检视法采集野生黄羊等动物体表的寄生蜱。利用RT-PCR法检测蜱标本中的森林脑炎病毒(TBEV)、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新蜱传布尼亚病毒(NTBV),PCR方法检测蜱标本中的伯氏疏螺旋体、立克次体、土拉热弗朗西丝菌(土拉菌)、巴尔通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巴贝西虫和贝氏克柯斯体。 结果 共采集蜱826只,经鉴定为全沟硬蜱和草原革蜱。2种蜱除未检出土拉菌和巴贝西虫外,其他病原体均有携带;伯氏疏螺旋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巴尔通体、CCHFV、NTBV、TBEV在2种蜱中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10.022、15.776、16.448、21.789、16.448、16.871,均 P=0.000)。共捕获寄生蜱43只,游离蜱345只,2种生境蜱的总检出率为5.15%(20/388),伯氏疏螺旋体在2种生境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24.617, P=0.000)。 结论 满洲里口岸蜱携带多种病原体,不同蜱携带病原体的种类有所区别,病原体的复合感染在蜱传疾病中比较常见,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当地蜱类和蜱传疾病的监测和防控。
2018, 29 (2): 147-15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2.008
武汉市登革热风险评估研究
王莹, 周良才, 严薇荣
摘要275)      PDF (387KB)(909)   
目的 建立武汉市登革热传入风险评估体系,评估登革热传入的风险等级。 方法 首先通过文献法,初步构建武汉市登革热传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再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优化指标体系并确定权重系数;利用风险矩阵法评估武汉市登革热传入风险等级。 结果 该指标体系建立了14个登革热传入风险可能性影响因素指标和6个登革热危害严重程度影响因素指标。德尔菲法专家权威系数均> 0.8,咨询结果具有权威性;专家对登革热传入风险可能性及危害严重程度影响因素的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579和0.595( χ 2=59.478, P < 0.05),说明专家意见协调性好。根据指标总加权评分占最大值的百分比确定发生风险的等级(69.26%)为很可能发生,风险严重程度(49.70%)为中等,武汉市登革热传入风险等级为高危险度。 结论 建立的风险评估体系可用于武汉市登革热传入风险的评估;认为武汉市登革热传入风险等级为高危险度的结论符合实际。
2018, 29 (2): 151-15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2.009
云南省边境地区2016年登革热媒介监测结果分析
郑宇婷, 杨明东, 周克梅
摘要363)      PDF (319KB)(796)   
目的 调查云南省边境地区登革热媒介分布、季节消长及其孳生环境情况,为制定登革热媒介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6年在云南省17个边境县(市)的蚊虫孳生地捞捕蚊幼虫,记录孳生容器类型,带回实验室饲养至4龄蚊幼虫进行鉴定;计算布雷图指数(BI)、容器指数(CI)及房屋指数(HI),利用SPSS 17.0软件录入2016年17个监测县(市)统计的暂时性积水容器和永久性积水容器的CI数据,通过两独立样本 t检验进行比较。 结果 2016年8月BI、CI和HI最高,分别为9.45、4.15%和6.65%。蚊幼虫孳生地中永久性容器和暂时性容器的C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391, P=0.174),17个边境县(市)均有白纹伊蚊分布,其中耿马、景洪、陇川、勐腊、瑞丽、盈江和勐海县(市)有埃及伊蚊分布。 结论 云南省边境地区仍存在登革热疫情暴发的风险,应继续加强蚊媒监测和控制。
2018, 29 (2): 157-16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18.02.010
杂志二维码
下载排行 近期热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