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目录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5 Vol.26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需求·契机·感悟 纪念《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创刊30周年
汪诚信
摘要303)      PDF (1411KB)(700)   
2015, 26 (1): 1-3.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1.001
我国登革热疫情防控与媒介伊蚊的综合治理
孟凤霞, 王义冠, 冯磊, 刘起勇
摘要777)      PDF (550KB)(1454)   

登革热是一种急性蚊传病毒病,发生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多数患者的症状与流感类似。目前,重症登革热正困扰着一些亚洲和拉美国家,该病是导致这些区域儿童住院和死亡的首要因素。媒介蚊虫控制是登革热控制的唯一有效途径。该病的发生特点是传播迅猛、发病率高、人群普遍易感。目前,我国广泛存在登革热媒介伊蚊,由于经济快速发展,人员交流和货物流通频繁,气候变暖,加之周边国家登革热高发等原因,处于登革热发生高峰期。在登革热疫情处置中,各地都积累了自己的疫情处置经验、对面临的一系列亟待解决问题有了更多的思考。该文通过对国内外登革热媒介控制经验的收集和整理,结合多年疫情处置的实践与思考,在登革热流行特点、媒介伊蚊控制技术、杀虫剂使用情况、抗药性产生现状、媒介伊蚊的综合治理和国内外的防控经验等方面进行了整理和综述,供登革热疫情处置及其媒介伊蚊的预防控制参考。

2015, 26 (1): 4-10.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1.002
应用沃尔巴克氏体通过种群替换阻断蚊媒病的传播
李永军, 刘起勇, 奚志勇
摘要354)      PDF (408KB)(1002)   

由蚊类传播的疾病每年造成人类大量的病例和死亡,然而包括登革热一类的重要蚊媒病至今尚无有效的疫苗用于预防。由于传统的、依赖化学杀虫剂的蚊媒控制方法正面临不断增长的昆虫抗药性和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探索对蚊媒的可持续性防治手段正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沃尔巴克氏体可以导致宿主产生胞质不相容现象,并能诱导蚊媒产生对多种人类病原体的抗性,因此基于沃尔巴克氏体的蚊媒种群替换在理论上可以阻断蚊媒病传播。相比于其他生物防治方法,该方法具有低成本、可持续以及环保等特点,已在多个国家开展实地测试,它也是目前最具潜力的蚊媒病生物防治手段之一。

2015, 26 (1): 11-15.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1.003
首次在长角血蜱中检测到汉赛巴尔通体
吴海霞, 李志芳, 刘起勇, 张卫东, 栗冬梅, 马怀雷, 鲁亮, 刘京利
摘要308)      PDF (481KB)(929)   

目的 检测长角血蜱中汉赛巴尔通体的携带情况。方法 将采获于石家庄市灵寿县的长角血蜱分组,经无菌处理后研磨匀浆,一部分直接提取DNA进行PCR检测,另一部分接种于含5%去纤维羊血的胰酶大豆培养基上,在37 ℃,5%CO2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后,挑取疑似菌落进行PCR检测。对所得阳性条带的PCR产物测序,并将所测核酸序列在GenBank中进行序列比对。结果 菌落提取的DNA样品中有2个样品出现阳性条带,但测序未得结果;直接提取的DNA样品中有1个样品出现阳性条带,经过同源性比对后为汉赛巴尔通体。结论 石家庄市灵寿县采集到的长角血蜱中存在汉赛巴尔通体感染,这是首次在长角血蜱中检测到汉赛巴尔通体。

2015, 26 (1): 16-18.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1.004
北京市宠物猫和流浪猫巴尔通体感染状况调查
黄儒婷, 宋秀平, 杨秀环, 栗冬梅, 赵帆, 孙继民, 刘起勇
摘要291)      PDF (624KB)(971)   

目的 调查北京市宠物猫和流浪猫巴尔通体感染状况。方法 采集猫的抗凝血和血清并收集相关流行病学信息。将抗凝血用灭菌胰酶大豆肉汤按1:4稀释后,取100 μl接种于含5%去纤维羊血的脑心浸液培养基上,置于37 ℃、含5%CO2培养箱中分离培养至45 d。选择gltA、ftsZ、ribC 引物对分离到的疑似菌落进行PCR并测序,所测核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及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巴尔通体种。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样本汉赛巴尔通体抗体水平。利用SPSS 13.0软件分析实验室数据与现场采集的流行病学数据。结果 北京市猫的巴尔通体血培养分离率为13.8%,获得的22 株分离株全部为汉赛巴尔通体。血清抗体阳性率为39.4%。流浪猫(30.4%)、染蚤猫(36.6%)、幼猫(27.9%)的血培养阳性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染蚤猫的血清抗体阳性率(61.0%)也显著高于未染蚤猫(31.9%)。结论 北京市宠物猫和流浪猫中巴尔通体感染率较高,且均为对人致病的汉赛巴尔通体,需做好宠物猫的防蚤除蚤、流浪猫的管理来预防人类巴尔通体感染。

2015, 26 (1): 19-22.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1.005
浙江省2013年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病原分子溯源
严菊英, 周佳悦, 楼秀玉, 茅海燕, 张严峻
摘要348)      PDF (890KB)(802)   

目的 对2013年浙江省登革热病例进行实验室确诊与病原的分子溯源。方法 对患者血清样本同时进行登革热病毒IgM抗体和核酸检测及病毒分离,阳性分离株采用RT-PCR方法扩增E基因,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同源性与进化分析。结果 18例患者发病前均有在境外登革热流行区暴露史,从患者18份血清样本中检测到登革热病毒IgM抗体阳性15份(83.3%),核酸阳性8份(44.4%),分离到登革热1型病毒6株,4型1株。6株登革热1型株之间E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0.9%~99.7%和96.8%~100%,与浙江省2004年登革热1型株之间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1.4%~98.5%和96.6%~99.0%;E基因进化树显示,登革热1型株位于GⅠ、GⅣ和GⅤ基因亚型上,登革热4型株位于GⅠ亚型上,2013年7株登革热病毒与浙江省2004-2009年登革热病毒之间亲缘关系较远。结论 证实2013年浙江省登革热病例均为输入性,输入国为菲律宾、安哥拉、斯里兰卡和巴西等;登革热1型株基因亚型分别为亚洲型、南太平洋型和美洲/非洲型,登革热4型株为东南亚型;登革热4型病毒为浙江省首次分离。

2015, 26 (1): 23-27.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1.006
上海市蚊媒种类、分布及其病原
周正斌, 吕山, 张仪, 顾文彪, 郭云海, 蒋明, 张臣臣
摘要392)      PDF (1262KB)(837)   

目的 概述上海市蚊种构成、分布及病原体携带情况,为当地制定蚊虫及蚊媒病防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近20年(1993-2013年)来上海市的蚊媒相关文献资料,提取文献信息,概述上海市不同调查点的蚊种构成、分布及病原体携带情况。结果 中华按蚊、白纹伊蚊、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骚扰阿蚊是上海市最常见蚊种。发现机场、口岸的蚊种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非口岸地区。上海市蚊虫中存在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Ⅰ型和Ⅲ型共同流行。结论 机场、口岸是蚊虫入侵的主要窗口。上海本地存在大量适宜媒介,存在潜在的登革热病毒、西尼罗热病毒传播风险,应加强蚊虫及其携带病原体调查和监测。

2015, 26 (1): 28-32.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1.007
鼠疫菌3种常见质粒的结构特征分析
梁莹, 海荣, 蔡虹
摘要382)      PDF (2536KB)(858)   

目的 研究鼠疫菌基因组中3种常见质粒的基因构成和分布特征。方法 应用编码基因序列相似性比对和生物信息学软件自动分析2种方法,分别对国际上已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9株鼠疫菌的鼠毒素质粒(pMT1)、低钙反应质粒(pCD1)和鼠疫菌素质粒(pPCP1)进行整体结构的比较分析。结果 pMT1质粒上存在基因大片段的重新排列,整条质粒被划分成4个主要的基因模块。CO92、KIM和91001菌株分属于东方型、中世纪型和田鼠型3个不同的生物型,他们的pMT1质粒结构各有特点;Nepal 516等其余6株菌均是古典型鼠疫菌,他们的pMT1质粒结构基本一致,且与其他3个生物型鼠疫菌株的pMT1质粒结构不同。pCD1质粒被划分成3个主要的基因模块,但整体结构在不同菌株中并无差异,只有IS100在质粒中的插入位置各不相同。pPCP1质粒上所有编码基因的排列顺序和方向在各菌株中完全相同。结论 鼠疫菌pCD1和pPCP1质粒的基因结构比较稳定,而pMT1质粒结构在鼠疫菌的长期进化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

2015, 26 (1): 33-36.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1.008
浙江省2013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及监测分析
张蓉, 姚苹苹, 徐芳, 孙继民, 吕华坤, 卢苗贵, 施旭光, 任江萍, 龚震宇
摘要388)      PDF (521KB)(724)   

目的 分析浙江省2013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情及宿主种群分布和带病毒情况,为制定下一步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HFRS疫情三间分布特征,在全省5个HFRS监测点采用夹夜法捕获鼠形动物,分别取其肺和血清,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汉坦病毒抗原和抗体,分析浙江省鼠形动物种群分布及其带病毒情况。结果 2013年浙江省共报告HFRS病例527例,发病率为0.9622/10万,比2012年升高了3.89%,无死亡病例。病例主要集中在宁波、台州、绍兴、衢州、丽水等地区,全省除舟山市外各地级市均有病例报告;发病高峰时间主要集中在5-6月和12月前后;浙江省HFRS的高发人群为20~65岁年龄组,占发病总数的93.17%(491/527);全省5个监测点鼠密度监测中共布放有效鼠夹13 785夹次,捕鼠546只,平均鼠密度为3.96%;共检测鼠血清678份,阳性80份,阳性率为11.80%;共检测鼠肺669份,阳性44份,带病毒率为6.58%,5个监测点HFRS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962,P<0.05);HFRS病原携带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9.83,P<0.05)。结论 2013年浙江省HFRS疫情较2012年有上升趋势,宿主动物密度和带病毒率较高,需采取措施进行预防控制。

2015, 26 (1): 37-40.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1.009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鼠疫疫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调查研究
董丽, 于慧霞, 王立新, 陈彩玉, 王化彬, 王泽民, 赵海军, 王敬天
摘要241)      PDF (396KB)(898)   

目的 了解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内鼠类、家畜家禽携带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情况,为疾病防治工作和研究鼠疫疫源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内,选择以村庄为中心,向外依次为农田、草原的同心圆样地,分别采集鼠类、家畜家禽粪便、舌根、咽拭子及肠道内容物等样品,进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离、培养、鉴定、生物血清分型,并用PCR方法进行毒力因子测定。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 2009-2012年共检验各类样品3837份,检出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17株,总检出率为0.44%。2011年检出的16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中13株源自猪粪,3株来自鼠肠;1株O:3血清型,生物3型,携带ail、ystA、rfbC 毒力基因的致病性菌株检自猪粪。结论 阿鲁科尔沁旗绍根地区的猪、鼠体内携带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猪是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重要携带者。进一步调查分析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该地区人和宿主动物间的分布规律十分必要。

2015, 26 (1): 41-43.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1.010
滇西地区室内地面游离蚤分布和构成调查
杨光璨, 尹家祥, 刘正祥, 王秀芳, 杜春红, 苏超, 苏丽琼, 钟佑宏, 石丽媛
摘要262)      PDF (358KB)(725)   

目的 对滇西地区室内地面游离蚤进行调查和分析,了解蚤类分布和构成情况,评估蚤媒疾病传播的风险。方法 选择滇西地区10个县(市、区),每县选择4个自然村,每村随机抽取20个家庭,共800个家庭。每户室内放置10个水盘,连续3晚,每日晨捡蚤,显微镜下进行蚤种鉴定,计算捕获率、蚤指数、构成比及雌雄比。结果 800个家庭中,346个家庭(43.25%)捕到地面游离蚤。放置24 000水盘/夜,捕获地面游离蚤2406匹,捕获率为10.03%,蚤指数为0.100;分属3科5属5种,其中人蚤占72.73%。雌雄比为1:0.65。结论 滇西地区室内地面游离蚤中,人蚤为优势蚤种。蚤媒疾病发生的条件与风险仍然存在,应加强蚤情监测,及时采取灭蚤措施,防止蚤媒疾病的发生与流行。

2015, 26 (1): 44-46.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1.011
云南省部分疟疾疫情不稳定地区重要媒介按蚊生态习性研究
张井巍, 姜进勇, 曾旭灿, 郑宇婷, 周红宁
摘要342)      PDF (511KB)(701)   

目的 了解云南省疟疾疫情不稳定地区重要传疟媒介按蚊生态习性的变化。方法 在景洪市、元江、绥江和龙陵县4个疟疾不稳定区,采用诱蚊灯人(畜)房通宵捕获蚊虫,通宵人工诱捕观察蚊虫夜间活动节律,应用多重PCR方法检测蚊虫胃血血源。结果 4个调查点共捕获18种44 635只按蚊,其中中华按蚊26 468只,微小按蚊2428只,雷氏按蚊100只,昆明按蚊1620只,其他按蚊14 019只,分别占所获按蚊总数的59.30%、5.44%、0.22%、3.63%和31.41%。景洪市微小按蚊夜间活动高峰在23:00-00:00;景洪市和元江县的中华按蚊夜间活动高峰为20:00-21:00;绥江县的中华按蚊夜间活动高峰为02:00-03:00;昆明按蚊夜间活动高峰主要在22:00之前;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和昆明按蚊日预期寿命较高,均在0.90~1.00之间;中华按蚊人血指数为0.30,微小按蚊为0.50,昆明按蚊为0.30。结论 微小按蚊、中华按蚊和昆明按蚊生态习性发生了变化,是否引起当地疟疾流行特征发生改变,有待于进一步调查。

2015, 26 (1): 47-50.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1.012
褐尾库蚊捕食白纹伊蚊的初步观察
黄晓, 李超, 李军, 贺莉萍, 严波, 龚小芳, 刘燕芳, 李昌廉, 吴红卫, 曾晓军
摘要362)      PDF (477KB)(662)   

目的 观察褐尾库蚊对白纹伊蚊的捕食能力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集自然环境下的褐尾库蚊和白纹伊蚊幼虫,观察白纹伊蚊幼虫密度、褐尾库蚊幼虫自身密度与其捕食白纹伊蚊的关系;观察被褐尾库蚊孳生的水体及温度对白纹伊蚊的影响。结果 在一定的猎物密度范围内〔猎物密度25条白纹伊蚊幼虫/(褐尾库蚊幼虫·d)以内〕,褐尾库蚊幼虫的日捕食量和白纹伊蚊幼虫密度呈正相关(R=0.942,P<0.01),根据Holling圆盘方程算出捕食上限为55.86条。猎物密度一定时,褐尾库蚊幼虫的日捕食量和自身密度呈负相关(R=-0.943,P<0.01)。褐尾库蚊幼虫可通过改变水质降低白纹伊蚊幼虫存活率(χ2=8.661,P=0.002)。褐尾库蚊幼虫和白纹伊蚊幼虫对高温的耐受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65,P<0.01)。结论 褐尾库蚊对于白纹伊蚊的生物防治能力受温度、白纹伊蚊密度和褐尾库蚊密度等影响,其实际生物防治能力需要通过进一步实验来评价其生物防治的实际效果。利用褐尾库蚊捕食白纹伊蚊可作为生物防制的一种尝试。

2015, 26 (1): 51-54.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1.013
DNA条形码技术在河北省坝上地区夜行鼠鉴定中的应用
金圣浩, 鲁亮, 闫东, 史献明, 崔耀仁, 李玉伟, 刘起勇, 孔令艳
摘要302)      PDF (506KB)(890)   

目的 以河北省坝上地区捕获的夜行鼠为对象,应用DNA条形码技术进行鼠类鉴定。方法 在河北省坝上地区采集鼠肝脏标本,并保存整只鼠,制作标本,提取DNA,采用通用引物PCR法扩增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并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其他鼠类的DNA条码进行Blast比对,并构建分子进化树。结果 36份样本均能通过PCR扩增出特异性COⅠ基因条带,所构建的分子进化树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结果有所不同,经头骨鉴定,进化树结果正确无误,更正形态学鉴定结果。其中2只夜行鼠未能在GenBank中找到同源性较高的鼠类基因,且头骨受到严重损坏,暂无法确定鼠种。结论 DNA条形码技术能够对鼠类进行有效的物种鉴定。

2015, 26 (1): 55-57.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1.014
虫螨腈和氟虫胺及其混配对白蚁的毒力测定
林雁, 何利文, 郭红
摘要396)      PDF (517KB)(1036)   

目的 为寻找更多的杀白蚁混配药剂,研究虫螨腈与氟虫胺不同比例混配对白蚁的毒力及联合作用效果。方法 采用药膜法测定虫螨腈与氟虫胺及其不同比例混配剂对乳白蚁的毒力,用孙云沛法求混剂的共毒系数,确定混剂的联合作用。结果 毒力测定结果表明,96 h后虫螨腈对乳白蚁的致死中浓度(LC50)值为1.211 mg/L,氟虫胺为16.143 mg/L。氟虫胺:虫螨腈为5:1、20:1和40:1时,共毒系数分别为175.059、154.158和155.829,有增效作用;氟虫胺:虫螨腈为10:1、30:1、1:1、1:5和1:20时,共毒系数分别为132.810、116.758、100.753、119.261和82.584,表现出相加作用。结论 虫螨腈和氟虫胺的混配剂不同比例对乳白蚁的联合作用有增效和相加作用。

2015, 26 (1): 58-61.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1.015
板栗花精油的化学组成及对白纹伊蚊驱避作用研究
邵明辉, 王雪青, 赵文越, 宋文军, 赵国强, 付庆伟
摘要371)      PDF (673KB)(1009)   

目的 研究板栗花精油及精油4种单一有效组分、板栗花蒸馏液对蚊虫的驱避活性。方法 采用气质联用法(GC-MS)对板栗花精油进行成分分析;以白纹伊蚊为试虫,并以有效保护时间及驱避率测定精油及其4种单一有效组分和板栗花蒸馏液的驱避活性。结果 板栗花精油主要有醛、酮、醇、酯类化合物11种,精油及其单一有效组分薄荷醇、香叶醇、芳樟醇和松油醇的有效驱避时间分别为3.00、4.25、6.00、3.75、5.00 h,而板栗花蒸馏液仅为0.08 h,市售花露水为2.25 h,显示出板栗花精油具有显著的驱避活性。同时,以有效单一组分为强化剂,以100 ml板栗花蒸馏液为基础,通过正交实验,优化板栗花蒸馏液的驱蚊活性,得到板栗花花露水配方,其驱蚊有效时间为2.50 h。结论 板栗花精油具有驱避作用,可以开发以其为有效驱蚊组分的无醇花露水。

2015, 26 (1): 62-65.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1.016
汶川地震灾区致倦库蚊抗药性水平研究
胡雅劼, 钱薇萍, 李观翠
摘要328)      PDF (370KB)(739)   

目的 了解四川省5·12汶川大地震极重灾区致倦库蚊对常用化学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指导今后在灾区更加科学、合理地选择和使用卫生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 实验组致倦库蚊幼虫采自四川省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对照组试虫分别来自非地震极重灾区成都市城区和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昆虫饲养室饲养的标准敏感品系。采用生物测定幼虫浸渍法,获得的数据经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到半数致死浓度(LC50)值和抗性级别。结果 北川县、都江堰市、青川县和汶川县的致倦库蚊幼虫均对高效氯氰菊酯产生了极高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2925.00、1250.00、2375.00和1075.00倍;北川县和都江堰市试虫对溴氰菊酯产生了高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90.59和71.77倍;青川和汶川县试虫产生了中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4.12和21.18倍;所有实验组试虫均对敌敌畏呈现出低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9.85、5.29、5.90和7.05倍;北川县、都江堰市和汶川县试虫对仲丁威敏感性降低,抗性倍数分别为3.90、3.12和3.83倍;青川县试虫呈现出敏感性,抗性倍数为1.57倍。结论 5·12地震灾区各地致倦库蚊幼虫对常用卫生杀虫剂中的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产生了极高抗药性,结合地震灾区灾后杀虫剂的使用情况,推测与地震发生后大量使用拟除虫菊酯类和有机磷类杀虫剂进行有害昆虫治理有关。

2015, 26 (1): 66-68.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1.017
中国库蠓属傲蠓亚属及一新种(双翅目:蠓科)
周旭, 刘国平
摘要361)      PDF (482KB)(731)   

目的 研究中国库蠓属傲蠓亚属的种类分布和分类。方法 采用人帐诱、诱虫灯诱和挥网法采集蠓。结果 中国库蠓属傲蠓亚属现知12种,其中包括1新种:名山库蠓Culicoides(Fastus)mingshanensis sp. nov.。记述了中国库蠓属傲蠓亚属已知12种在国内的分布,主要鉴别特征的测量值,编制分种检索表。结论 为中国库蠓属傲蠓亚属的种类分布和分类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名山库蠓的翅班与秀茎库蠓(Culicoides festivipennis Kieffer,1914)相近似,但后者触角嗅觉器分布在3~15节,触须第3节有感觉器窝与本新种明显不同。新种模式标本保存在沈阳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沈阳110034)。

2015, 26 (1): 69-71.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1.018
JWX-V型热烟雾杀虫剂对媒介生物药效研究
陆年宏, 蔡伯林, 陈锋岭, 陈超, 谭伟龙, 王天桃
摘要460)      PDF (317KB)(986)   

目的 观察JWX-V型热烟雾杀虫剂对蚊、蝇、蜚蠊的药效。方法 将该制剂稀释成1%油剂后,实验室模拟现场按1、2、3、4 ml/m3剂量喷烟分别作用30、60、90、120 min,观察3种试虫击倒及死亡情况;现场按3 ml/m3剂量喷烟作用60 min,观察试虫死亡情况。结果 实验室对试虫的药效与药物剂量及作用时间呈正比,在按3 ml/m3剂量喷烟作用60 min时,3种试虫60 min 击倒率均>95%,24 h死亡率均为100%;现场按3 ml/m3剂量喷烟作用60 min,对蚊、蝇60 min平均杀灭率分别为100%和96.07%,对蜚蠊24 h平均杀灭率为95.06%。结论 JWX-V型热烟雾杀虫剂对蚊、蝇、蜚蠊有较好的熏杀作用。

2015, 26 (1): 72-74.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1.019
河南省蜱种类和地理分布及季节消长调查
赵奇, 高丽君, 唐振强, 张玉勤, 郭祥树, 刘吉起
摘要352)      PDF (366KB)(783)   

目的 掌握河南省蜱的种类、地理分布和季节消长。方法 2011-2012年在全省范围内采用布旗法和体表查捉法分别调查野外游离蜱和动物体表寄生蜱。结果 全省共采集到蜱2科6属8种,分别是长角血蜱、雉鸡血蜱、褐黄血蜱、微小扇头蜱、中华革蜱、中华硬蜱、残缘璃眼蜱和翘缘锐缘蜱,其中长角血蜱遍布全省。优势种长角血蜱3-4月开始出现,7-8月达到密度最高值,之后逐渐消退,10月以后进入蛰伏,越冬后至次年再次出现。结论 蜱在河南省的分布广泛,种类较多,优势种长角血蜱的活动以夏、秋季为高峰期。

2015, 26 (1): 75-77.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1.020
辽宁省三带喙库蚊种群动态监测
丁俊, 王作虪, 刘家松, 韩悦, 张稷博, 张家勇, 白玉银
摘要280)      PDF (319KB)(671)   

目的 掌握辽宁省三带喙库蚊的种群动态,为制定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6-2013年在辽宁省14个市采用诱蚊灯法开展三带喙库蚊种群数量和分布以及季节消长调查。结果 辽宁省三带喙库蚊种群主要分布于丹东、大连和盘锦市,全省三带喙库蚊构成比最高的是丹东市(78.43%),其中2007年密度最高达到780.20只/(台·h),另外大连、盘锦、营口、葫芦岛和锦州市在不同年份也捕获到少量的三带喙库蚊;三带喙库蚊密度高峰集中在每年9月。结论 辽宁省三带喙库蚊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的稻田种植区,包括丹东、大连、盘锦和葫芦岛市;密度和构成比最高地区为丹东市。辽宁省为乙脑疫情高发地区,三带喙库蚊出现早、密度高,可见三带喙库蚊种群动态与乙脑发生关系密切,因此密切调查乙脑疫情和三带喙库蚊的种群动态分布不容忽视。

2015, 26 (1): 78-80.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1.021
不同储藏方式对螨孳生情况影响的初步研究
郭伟, 湛孝东, 赵金红, 黄月娥, 李朝品
摘要266)      PDF (1024KB)(689)   

目的 调查不同储藏方式的仓储麦麸中螨孳生种类及差异。方法 采集皖北地区散储、袋装及桶装3种储藏方式的仓储麦麸样本各25份,分离其中孳生螨,鉴定并计数,对其孳生密度、螨种的丰富度、多样性及均匀度指数等生态学指标进行分析;并采用χ2检验比较3种储藏方式螨孳生率的差异。结果 从75份样本中检出8种螨,其中伯氏嗜木螨占40.7%,腐食酪螨占33.3%;散储、袋装和桶装采集样本中,螨的孳生密度分别为0.50、0.25和0.30只/g;螨种丰富度指数分别为1.59、1.18和0.94,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536、1.222和1.167,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739、0.759和0.725;螨害发生率分别为48.0%、24.0%和16.0%,且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47,P<0.05)。结论 皖北地区仓储麦麸中存在螨孳生,其发生率受储藏方式的影响。

2015, 26 (1): 81-83.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1.022
豚鼠感染鼠疫菌脏器的病理改变
赵忠智, 于守鸿, 张爱萍, 党占翠, 王梅, 郑谊, 熊浩明, 于志敏, 赵海龙, 王祖郧
摘要295)      PDF (3009KB)(723)   

目的 探讨豚鼠感染鼠疫菌主要实质性脏器的病理改变。方法 强毒鼠疫菌25 cfu/ml感染成体实验豚鼠鼠蹊部皮下。病死豚鼠立即取材,未病死豚鼠14 d分别处死并取材。取肝、脾、肺、肾及心等实质性脏器分离培养鼠疫菌,并制作病理切片观察病理改变。结果 感染鼠疫菌的实验豚鼠肝、脾、肺、肾及心脏均分离出鼠疫菌;其组织巨检均有明显病理变化,镜检除心脏外均有明显的病理变化,呈炎性细胞增多,充血、出血、部分坏死等急性炎症变化。结论 强毒鼠疫菌引起实验豚鼠急性炎症反应,豚鼠肝、脾、肺、肾、心等实质性脏器的病理变化显著。

2015, 26 (1): 84-85.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1.023
新疆2013年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结果及疫情分析
木合塔尔·艾山, 何海波, 邰新平, 陈侠, 童苏祥, 王忠
摘要268)      PDF (305KB)(734)   

目的 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2013年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形势,为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新疆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实施方案》,对4个监测县(市、区)进行疫情监测,同时对12个县(市、区)的高危人群进行筛查,以及对2013年新疆累计报告发病数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3年新疆16个布病监测县(市、区)流行病学调查共15 809人,血清学检测10 553份,血检阳性数1258份,血检阳性率为11.92%,患病数1185例,患病率为7.50%,新发病例数1136例,发病率为5.16/10万。结论 2013年新疆人间布病血检阳性率、患病率和发病率均高于2012年,2013年全疆累计报告发病数3930例,与2012年(2251例)比较上升了74.59%,疫情形势仍比较严峻,今后应加强新疆人间布病疫情监测,密切关注疫情动态。

2015, 26 (1): 86-88.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1.024
宝鸡市2005-2013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状况和控制效果分析
张晓宇, 寇光平, 杜红忠, 李小东
摘要278)      PDF (575KB)(621)   

目的 分析宝鸡市2005-2013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情流行病学特征,评估阶段性防控效果,为进一步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5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全市HFRS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计算HFRS疫苗累计接种率。结果 2005-2013年共报告HFRS病例2233例,死亡15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4.22/10万,2012年为HFRS高发年;男女性别比为3.02:1,病例主要集中在40~59岁农民;10月至次年1月为高发季节,夏收季节为一流行小高峰;发病年龄构成后移,表现为>60岁人群发病数增加。监测点鼠密度波动在0.24%~15.17%之间;全市双价HFRS疫苗累计接种率为82.49%。结论 全市控制HFRS取得显著进展,发病年龄后移为宝鸡市HFRS防控提出新的课题。

2015, 26 (1): 89-91.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1.025
呼和浩特市2011-2012年家蝇抗药性调查
慕志华, 范利霞, 高烨芳
摘要298)      PDF (372KB)(637)   
2015, 26 (1): 92-93.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1.026
北京市某机关单位臭虫暴发的调查与处置
黄儒婷, 郭郁, 张彦, 张东彦, 胡微微, 李晓桂, 张建军
摘要269)      PDF (296KB)(1152)   
2015, 26 (1): 94-94.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1.027
气象因素对蚊虫密度影响研究进展
仲洁, 何隆华
摘要414)      PDF (405KB)(1441)   

蚊虫密度对于相关蚊媒传染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蚊虫的密度受到温度、降雨量、湿度等气象因素的影响。该文综述了气候变化对蚊虫种群的影响、气象因素与蚊虫密度的关系以及利用气象因素建立蚊虫密度预测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目前国内外研究中,大部分单一考虑同期气象因素与蚊虫密度关系,也有一部分研究气象因素与蚊虫密度时间序列数据间的关系,还有部分综合考虑了气象因素以及其他影响因素对蚊虫密度的综合影响。该文对该领域目前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简要阐述。

2015, 26 (1): 95-99.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1.028
德国小蠊病原真菌传播及致病机制
林勇文, 陈燕玲, 王联德
摘要378)      PDF (402KB)(1087)   

德国小蠊是一种全球性分布的卫生害虫,它们的活动给人类健康造成较大的影响。常用的德国小蠊防治药剂主要是化学农药,但已经产生较强的抗药性,这使得我们求助于生物农药。昆虫病原真菌就是一类比较重要的生物农药,国内外已有一些关于利用病原真菌防制德国小蠊的报道,但由于德国小蠊体内存在抗菌肽、共生真菌、细菌等,使得其自身的免疫能力较强。该文主要是针对昆虫病原真菌防制德国小蠊的种类、传播、侵染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讨论昆虫病原菌防制德国小蠊的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德国小蠊可持续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015, 26 (1): 100-103.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1.029
干扰性疟疾疫苗的研究进展
刘倩颖, 孙立新
摘要295)      PDF (408KB)(946)   

疟疾仍然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之一,随着疫苗和佐剂的研究进展,疟疾疫苗的研发与应用面临着巨大机遇,现就干扰性疟疾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并从候选疫苗面临的问题、安全性和抗原免疫原性等方面介绍干扰性疟疾疫苗的现状,为进一步优化干扰性疟疾疫苗的研究提供参考。

2015, 26 (1): 104-107.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1.030
我国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现状分析及展望
刘起勇
摘要446)      PDF (469KB)(1439)   
2015, 26 (2): 109-113.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2.001
我国城市德国小蠊的入侵及预防控制
霍新北
摘要556)      PDF (353KB)(1098)   

德国小蠊是蜚蠊目中分布最广泛的种类, 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作为生物入侵物种, 于20世纪80年代初入侵我国, 目前已成为我国城市蜚蠊的绝对优势种群。该文从生物因素、经济因素和环境因素3个方面分析了德国小蠊成为我国城市蜚蠊优势种群的原因, 探讨了城市德国小蠊种群密度控制策略。

2015, 26 (2): 114-116.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2.002
城市登革热防控几点建议
黄清臻, 傅军华, 严子锵, 朱金华
摘要322)      PDF (362KB)(965)   

通过现场调研和文献检索, 分析2014年广东省登革热疫情特点、影响因素, 总结防控中存在问题和经验。广东省登革热由散发到暴发流行, 除自然与社会因素外, 发病初期加大防控力度、完善防控策略和技术很有必要。防治策略方面, 前期存在预警、宣传教育、监督、培训不到位。防控技术方面, 药械选择等施药技术需进一步规范, 对于现代建筑城市伊蚊密度监测方法需进一步研究。建议加强防治措施的落实、各类孳生地(积水)清理和爱国卫生管理, 规范各类施药技术, 疫情、虫密度、带病毒率、抗药性及防控效果监测。

2015, 26 (2): 117-119.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2.003
2005-2013年全国本地感染与境外输入疟疾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王亚丽, 王煊, 张彦平
摘要352)      PDF (1943KB)(856)   

目的 了解2005-2013年全国疟疾流行病学特征, 为制定防控策略直至消除疟疾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5-201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所报告的疟疾病例, 应用Excel 2010和SPSS 18.0软件对病例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5-2013年全国共报告疟疾210 220例, 其中本地感染187 334例, 境外输入17 990例, 感染来源不明4896例。自2006年起, 境外输入病例逐年上升, 并成为疟疾的主要感染来源。疟疾本地感染病例在7-10月为发病高峰, 而境外输入病例以5、6月为发病小高峰。职业分布中, 本地感染和境外输入病例均以农民最多。非洲和亚洲为我国境外输入疟疾的主要输出地。各型疟疾均以缅甸境外输入病例最多, 但尼日利亚、安哥拉、加纳、赤道几内亚等非洲国家自2008年输出病例逐年增多。结论 近年我国本地感染病例所占比例逐年下降, 而境外输入病例却逐年上升, 并成为疟疾的主要感染来源。今后应加强对境外归国人员的主动监测, 以降低我国疟疾发病水平。

2015, 26 (2): 120-126.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2.004
河南省新安县和息县2012年蚊传虫媒病毒调查
郑雅匀, 付士红, 唐晓燕, 李幸乐, 尚思远, 徐超, 梁国栋
摘要290)      PDF (4805KB)(972)   

目的 了解河南省部分地区蚊传虫媒病毒的种类分布及基因型别。方法 于2012年5-8月在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和信阳市息县的居民住房、猪圈、牛棚及树林中采集蚊虫。使用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 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进行种属特异扩增鉴定, 并用Clustal X2.1、MegAlign、Genedoc 3.2和Mega v5.1生物信息学软件完成病毒核酸序列的分子生物学分析并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共采集蚊虫4属5种7149只, 其中新安县以骚扰阿蚊居多(2055只, 51.36%), 息县以淡色库蚊(2964只, 94.16%)为主。共分离获得5株病毒, 直接接种BHK-21细胞无病变、C6/36细胞培养仅导致轻微病变, 其C6/36细胞传代培养物转接BHK-21细胞后3 d可致细胞明显病变;序列分析表明这5株病毒均属基因Ⅰ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 其中3株分离自淡色库蚊, 2株来自三带喙库蚊。结论 河南省部分地区依然存在JEV及其传播媒介, 且目前当地自然界中循环的JEV仍以基因Ⅰ型为主。

2015, 26 (2): 127-132.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2.005
湖北省部分地区2010年蚊传虫媒病毒调查
高晓艳, 付士红, 邹文菁, 彭延, 刘红, 曹玉玺, 江永忠, 梁国栋
摘要331)      PDF (675KB)(933)   

目的 继续调查湖北省蚊媒和病毒种类及其分布状况。方法 2010年夏季在湖北省恩施州、神农架林区、江陵县和随州市采集蚊虫标本, 用组织培养法分离病毒, 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阳性病毒分离物进行鉴定, 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新分离病毒进行序列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采集到3属4种12 845只蚊虫标本, 共分离到38株阳性分离物, 经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 32株阳性分离物为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 5株阳性分离物为盖塔病毒, 1株为JEV和盖塔病毒感染混合株。JEV E基因序列进化分析显示新分离JEV均为基因Ⅰ型JEV。盖塔病毒NS2基因序列进化分析显示新分离病毒与中国河北省和韩国毒株同源性最高, 与俄罗斯分离株进化关系较远。结论 首次在湖北省分离到盖塔病毒, 并再次在湖北省分离到基因Ⅰ型JEV。

2015, 26 (2): 133-136.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2.006
实时荧光RT-PCR法快速检测三带喙库蚊中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田汶佳, 邓良利, 李鹏, 张伟, 刘竹, 马林
摘要277)      PDF (1149KB)(969)   

目的 从四川省成都地区采集三带喙库蚊样品, 快速检测蚊虫中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 并确定JEV基因型别。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蚊体内的JEV。利用一步法RT-PCR试剂盒扩增阳性样品PrM区段特异性核苷酸序列, 测序后应用Clustal X1.83和Mega 5.0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 并进行基因分型和同源性分析。结果 2012年采集三带喙库蚊雌蚊10 656只, 分为219份, 检测出7份JEV阳性核酸样品, 阳性率为3.2%。扩增PrM区域特异性核苷酸序列674 bp, 经鉴定均为基因Ⅰ型。与国内外部分GⅠ型的相关序列比较, 核苷酸同源性为91.5%~100%, 氨基酸同源性为94.9%~100%, 其中与四川省SC09-X08株同源性最高。结论 实时荧光RT-PCR法能快速检测三带喙库蚊中的JEV, 成都地区存在基因Ⅰ型JEV流行。

2015, 26 (2): 137-140.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2.007
河北省鼠疫耶尔森菌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分析
王海峰, 杨顺林, 周松, 史献明, 胡乐乐, 刘合智, 梁莹
摘要283)      PDF (452KB)(928)   

目的 对分离自河北省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的116株鼠疫菌株进行基因分析研究。方法 根据鼠疫基因组比对, 选择15对引物对测试菌株进行PCR扩增, 并对扩增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5对引物对116株实验菌株均得到相应的扩增结果, 同一引物测试菌株扩增结果目标条带长度均一致, 串联重复序列的重复数相同。不同引物扩增目标条带长度不同, 串联重复序列的重复数也不同, 如引物M52对所有菌株扩增产物长度均为153 bp, 串联重复序列的重复数均为3, 而引物M59的扩增产物长度为250 bp, 重复数均为7。结论 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证实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的鼠疫菌基因稳定, 鼠疫菌MLVA数据库将对未来的鼠疫菌变异和溯源提供技术支持。

2015, 26 (2): 141-144.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2.008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中国家畜家禽间分布的研究
李旭, 梁俊容, 肖玉春, 邱海燕, 段然, 景怀琦, 王鑫
摘要309)      PDF (675KB)(915)   

目的 为了解中国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在不同家畜、家禽中的分布规律, 对不同地区家畜、家禽进行带菌状况调查。方法 采集中国不同地区家畜、家禽咽拭子, 肛拭子和粪便标本进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离培养, 并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血清分型、生物分型及毒力相关基因检测。结果 猪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携带率最高为12.91%, 其次为犬, 携带率为9.80%, 两者分离的致病性菌株所占比例分别为73.50%和59.44%。而其他动物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携带率较低, 鸡、牛和羊分别为4.50%、2.78%和0.89%, 且主要以非致病性菌株为主, 分别占100%、94.44%和93.33%。结论 首次在中国进行大规模家畜、家禽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布调查。动物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感染率存在较大物种差异和地域性分布特征, 猪、犬是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主要储存宿主和传染源, 而牛、羊、鸡、鸭等主要携带非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属于偶然宿主。

2015, 26 (2): 145-147.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2.009
青海省互助、泽库和祁连县啮齿类动物伯氏疏螺旋体调查
张琳, 石燕, 耿震, 侯学霞, 郝琴
摘要338)      PDF (397KB)(873)   

目的 调查确定青海省3县啮齿类标本中伯氏疏螺旋体带菌情况。方法 从青海省互助、泽库和祁连县共采集啮齿类动物202只, 采用巢式PCR方法检测其伯氏疏螺旋体的带菌率。结果 采用巢式PCR方法检测啮齿类动物标本202份, 阳性49份, 伯氏疏螺旋体平均阳性率为24.26%。其中互助县标本共67份, 阳性12份, 阳性率为17.91%;泽库县标本共78份, 阳性27份, 阳性率为34.62%;祁连县标本共57只, 阳性10份, 阳性率为17.54%。3个县的啮齿类动物伯氏疏螺旋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0, P<0.05)。结论 青海省互助、泽库和祁连县啮齿类动物中均存在伯氏疏螺旋体感染, 应进一步对当地的媒介和人群进行调查, 从而为当地莱姆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2015, 26 (2): 148-150.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5.02.010
杂志二维码
下载排行 近期热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