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目录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3 Vol.24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白纹伊蚊的全球分布及扩散趋势
杨舒然, 刘起勇
摘要1676)      PDF (1397KB)(2636)   
白纹伊蚊,亦称“亚洲虎蚊”,是我国常见蚊种之一;它是一种重要的病毒媒介,可以传播多种病原体。近年来,白纹伊蚊已从起源地亚洲扩散至全球70多个国家,成为过去20年间全球扩散速度最快的100种物种之一。白纹伊蚊的迁移和扩散已引起全世界的关注,现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对白纹伊蚊的全球分布和扩散趋势进行综述,并探讨白纹伊蚊扩散的影响及控制措施。
2013, 24 (1): 1-4.
新疆和硕地区主要蜱类及蜱媒病原体调查
孙响, 张桂林, 刘晓明, 赵焱, 郑重
摘要563)      PDF (1634KB)(1104)   
目的 调查新疆和硕地区主要蜱的种类、种群分布及蜱媒病原体的自然感染情况。 方法 采用布旗法和动物体表检查法采集蜱标本,采用PCR方法进行病原检测。 结果 从和硕地区清水河农场、乌什塔拉乡、乃仁克尔乡、曲惠乡、塔哈其乡和新塔热乡共采集蜱367只,分属3属4种;其中亚洲璃眼蜱占47.41%(174/367),短小扇头蜱占37.60%(138/367),为当地优势蜱种;经PCR扩增出3种蜱媒病原体的特异性DNA片段,比对显示与莱姆病伯氏疏螺旋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以及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有高度同源性;莱姆病螺旋体检出18个阳性,阳性率为4.90%;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检出4个阳性,阳性率为1.09%;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检出11个阳性,阳性率为3.00%。 结论 和硕地区蜱中存在莱姆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以及斑点热的病原体感染。
2013, 24 (1): 5-7,10.
巢式PCR用于疑似莱姆病患者血清标本检测的研究
张刘丽, 侯学霞, 耿震, 霍秋波, 郝琴, 万康林, 楼永良
摘要456)      PDF (921KB)(855)   
目的 研究 rrf(5S)~ rrl(23S) rRNA基因间隔区巢式PCR用于疑似莱姆病患者血清标本的检测效果。 方法 收集疑似莱姆病患者血清标本及其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提取DNA进行巢式PCR、普通PCR检测。 结果 共收集102份疑似莱姆病患者血清,巢式PCR检测阳性39例,阳性率为38.23%,其中蜱叮咬时间在2个月内的为33例,占84.62%;普通PCR只有1份阳性,阳性率为0.98%,远低于巢式PCR(38.23%)。 结论 rrf(5S)~ rrl(23S) rRNA基因间隔区巢式PCR可用于疑似莱姆病患者血清标本检测,从病原学角度支持莱姆病的诊断。
2013, 24 (1): 8-10.
准噶尔盆地鼠疫自然疫源地鼠体蚤类群落及其在动物鼠疫流行病学中的作用
王启果, 曹汉礼, 孟卫卫, 雒涛, 阿不力克木, 阿不力米提, 戴翔, 阿扎提, 王信惠, 李冰, 蒋卫, 张晓兵, 雷刚, 郭荣, 张渝疆
摘要612)      PDF (1173KB)(828)   
目的 了解和掌握准噶尔盆地鼠疫自然疫源地主要鼠类体外寄生蚤类的群落结构,分析各鼠体蚤在该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中的作用。 方法 采用群落生态研究方法对准噶尔盆地各鼠体蚤类群落进行群落结构因子、相似性和聚类研究。 结果 大沙鼠、子午沙鼠和红尾沙鼠体外寄生蚤群落最复杂,体外寄生蚤群落的丰富度、多样性、相对稀有种类数高,优势度不明显;其次为三趾跳鼠体外寄生蚤群落,丰富度为8,平均稀有种类丰富度最大为12.39,相对稀有种类数、多样性次之,分别为50.00%和1.4838;柽柳沙鼠、西伯利亚五趾跳鼠体外寄生蚤群落相对较为复杂,均匀性、优势度适中,在0.5~0.6之间,种类丰富度均为5种,占该疫源地蚤种类数的31.25%,平均种类丰富度分别为1.38和8.65,相对稀有种类数分别为20.00%和40.00%。小五趾跳鼠、灰仓鼠、小家鼠和小林姬鼠体外寄生蚤群落结构简单,相对稀有种类数均为0,平均种类丰富度均在1.00以下,小林姬鼠仅有1种蚤类;另3种鼠体寄生蚤群落丰富度在2~4之间;大沙鼠、子午沙鼠、红尾沙鼠、三趾跳鼠、小五趾跳鼠、灰仓鼠和小林姬鼠7种鼠类体外寄生蚤群落与其它鼠类寄生蚤相似性指数均值>0.5,柽柳沙鼠、西伯利亚五趾跳鼠和小家鼠3种鼠体寄生蚤群落与其它鼠类寄生蚤相似性指数均值<0.5;其中,子午沙鼠体蚤群落与其它鼠类寄生蚤群落的相似性均值最高,为0.6836,与7种鼠类寄生蚤群落的相似性>0.6;其次是大沙鼠和三趾跳鼠体蚤群落,与6种鼠类体外寄生蚤群落相似性>0.5;西伯利亚五趾跳鼠体外寄生蚤群落与其它鼠类寄生蚤群落的相似性最小,均<0.5;小家鼠仅与红尾沙鼠和柽柳沙鼠体蚤群落的相似性>0.5,相似性指数均值为0.2812;10种鼠类体外寄生蚤群落可聚类为3个系统支,分为大沙鼠、柽柳沙鼠和红尾沙鼠体蚤群落支,子午沙鼠体蚤群落支和三趾跳鼠、西伯利亚五趾跳鼠、小五趾跳鼠、小家鼠、小林姬鼠和灰仓鼠体蚤群落支。 结论 准噶尔盆地鼠疫疫源地鼠体蚤类群落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群落,大沙鼠、子午沙鼠、红尾沙鼠体蚤群落在维持该疫源地蚤类复杂性和多样性方面居第一层次,小五趾跳鼠、灰仓鼠、小林姬鼠和小家鼠体蚤群落起补充作用;该地区鼠体间蚤类存在广泛交换,子午沙鼠体蚤群落是各鼠体蚤类群落间相互交换的关键因子;大沙鼠及其体蚤在该疫源地动物鼠疫流行中起关键作用,子午沙鼠及其体蚤群落对动物鼠疫的流行有扩散作用。
2013, 24 (1): 11-16.
山东省2008-2011年中华按蚊生态习性及抗药性调查
刘宏美, 程鹏, 王海防, 刘丽娟, 黄晓丹, 代玉华, 赵玉强, 王怀位, 公茂庆
摘要613)      PDF (1561KB)(845)   
目的 了解山东省中华按蚊生态习性和对杀虫剂的抗性状况,为山东省蚊传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08-2011年选择山东省微山县作为中华按蚊监测点,采用夜间室外通宵帐内人饵诱捕法进行密度和季节变化调查;采用WHO生物测定方法,测定不同地区中华按蚊对4种杀虫剂的抗药性。 结果 2008-2011年山东省微山县疟疾媒介监测点捕到中华按蚊,其密度高峰出现在7月;部分地区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产生抗性(抗性级别为R),对三氯杀虫酯、残杀威和氯氰菊酯仍为敏感或产生初步抗性。 结论 疟疾防治中仍应继续加强媒介的监测与控制,警惕因中华按蚊密度升高而致疟疾疫情回升。
2013, 24 (1): 17-18,23.
浙江省蜱媒传染病监测研究
凌锋, 龚震宇, 柴程良, 林君芬, 孙继民, 侯娟, 吴海霞, 刘起勇
摘要632)      PDF (2907KB)(944)   
目的 了解浙江省蜱媒传染病监测研究现状。 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法和监测资料分析相结合,对2000年以来发表的有关浙江省蜱媒传染病的文献及其历年监测资料做简要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 通过近10年来的监测研究,浙江省已通过血清学或分子生物学方法证实存在莱姆病、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查菲埃立克体、斑点热、巴尔通体等10多种蜱媒传染病,且蜱种群和蜱媒传染病分布较广,涉及到浙江省杭州、金华、丽水、台州、湖州、温州、衢州和绍兴8个市的23个县(市、区)。 结论 浙江省蜱及蜱媒传染病多样性高、分布广,监测研究工作虽取得一定成绩,但因缺乏整体规划,监测不够系统、全面,信息不能有效整合用于风险评估和预警,有必要建立蜱媒传染病综合监测平台。
2013, 24 (1): 19-23.
一例输入性鼠类携带汉坦病毒的分子遗传学分析
胡群, 郑剑宁, 马思杰, 裘炯良, 童淑梅, 雷磊, 吴薇
摘要469)      PDF (1077KB)(845)   
目的 对1例在境外输入褐家鼠中分离的汉坦病毒DX1101株进行分子遗传学特征分析。 方法 剖取鼠肺组织,提取病毒RNA,用简并RT-PCR和巢式RT-PCR分别扩增汉坦病毒L基因和M基因片段,对扩增产物测序并构建系统发生树进行分型与系统发生分析。 结果 2个基因的扩增片段序列同源性系统发生树分析均显示该病毒株为汉城型汉坦病毒;M基因的系统进化树显示与英国分离株IR461基因距离最为接近。 结论 证实入境集装箱中截获的鼠类携带汉坦病毒,加强入境集装箱的卫生检疫有重要意义。
2013, 24 (1): 24-27.
5种库蚊的COⅠ基因分子进化分析
兰策介, 沈元, 鲁亮, 马广源, 吴家林
摘要426)      PDF (990KB)(883)   
目的 了解无锡市库蚊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特征和蚊虫分子系统进化关系。 方法 对无锡市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二带喙库蚊、小拟态库蚊和褐尾库蚊的COⅠ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在GenBank中对所测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基因特征、颠换率、分化年代,利用Mega 4.1软件构建分子系统树。 结果 小拟态库蚊的COⅠ基因为首次测序;5种库蚊的COⅠ基因序列长度为692~717 bp,GC含量为29.91%~31.42%,颠换率为5.610%~8.555%,分化年代为2.44×10 6a~3.72×10 6a;每种蚊虫为单系群的支持值均≥98。 结论 COⅠ基因具有种间特异性,可用于5种库蚊的分类鉴别。
2013, 24 (1): 28-30.
山西省娄烦县北社鼠种群年龄结构及季节变动研究
邹波, 王宇翔, 郭永旺, 王向荣, 史晨霞, 王补明
摘要495)      PDF (920KB)(817)   
目的 对山西省娄烦县生态区2011年北社鼠种群年龄结构及季节变动进行研究。 方法 逐月捕鼠,将捕获的北社鼠鉴别雌雄并制作头骨标本,依据左侧第3上臼齿(M 3)的生长与磨损程度鉴定北社鼠年龄后划分出该鼠各月的种群年龄组成。 结果 幼年鼠与亚成年鼠数量全年之和所占比例接近总种群的一半;成年鼠所占比例也较高,为43.13%;老年鼠所占比例最低,仅为7.81%;不同月份北社鼠种群年龄结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成年组和老年组中雌性所占比例少于幼年组和亚成年组。 结论 北社鼠种群年龄结构月际更替关系明显,6-11月均有幼年鼠存在,繁殖期较长,成年雌性个体的生殖行为可能使其个体死亡率高于雄性,造成成年组和老年组中雌性比例下降。
2013, 24 (1): 31-33.
雷公藤和莪术混合饵料对棕色田鼠生殖作用的影响
何凤琴
摘要444)      PDF (1530KB)(819)   
目的 比较含有不同浓度雷公藤和莪术的混合饵料对棕色田鼠生殖功能的影响,计算出雷公藤和莪术配制成混合饵料降低鼠类繁殖率的适合浓度。 方法 用拌有雷公藤或莪术的混合饵料喂食健康性成熟雌雄棕色田鼠;计算适口性,睾丸、卵巢脏器系数,睾丸中精子数量;制作睾丸、卵巢组织学切片,统计合笼后的产仔情况。 结果 食用30 d雷公藤或莪术的混合饵料后,雄性棕色田鼠对0.2 mg/kg( t=1.27, P=0.250)和0.3 mg/kg( t=1.42, P=0.124)雷公藤的混合饵料,雌性棕色田鼠对20 mg/kg( t=1.29, P=0.243)和30 mg/kg ( t=1.33, P=0.134)莪术混合饵料的适口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食用0.3 mg/kg混合饵料的雄性睾丸脏器系数最小( t=2.64, P=0.035),睾丸中精子数量最少( t=12.11, P=0.000),生精小管管径最小( t=13.97, P=0.000),生殖上皮最薄( t=18.03, P=0.000);产仔潜伏期最长( Z=1.971, P=0.050),产仔数量最少( Z=2.003, P=0.046)。食用30 mg/kg混合饵料的雌性卵巢脏器系数最小( t=2.97, P=0.012),黄体最大横截面积最小( t=14.17, P=0.000),产仔潜伏期最长( Z=1.973, P=0.049),产仔数量最少( Z=2.023, P=0.043)。 结论 配制的0.3 mg/kg雷公藤混合饵料与30 mg/kg莪术混合饵料对棕色田鼠的抗生育效果最明显,且适口性最好;作为绿色环保型鼠药应用到农田、林地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013, 24 (1): 34-38.
云南省沧源县黄胸鼠种群年龄组的划分及分析
李秋阳, 赵秀兰, 杨滨
摘要472)      PDF (985KB)(765)   
目的 建立沧源县黄胸鼠种群年龄鉴定划分标准体系,为监测及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夹夜法,于2010-2011年在全县农作区捕捉黄胸鼠,用胴体重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划分年龄组成。 结果 共采集到黄胸鼠标本199只,170只平均胴体重为(62.65±2.26)g;根据胴体重频次,参照繁殖状况和外形特征,将黄胸鼠划分为5个年龄组,制定各年龄组的胴体重划分标准:幼年组(Ⅰ)胴体重≤30.0 g,亚成年组(Ⅱ)(30.1~55.0)g,成年Ⅰ组(Ⅲ)(55.1~85.0)g,成年Ⅱ组(Ⅳ)(85.1~115.0)g,老年组(Ⅴ)>115.0 g;相邻两组均数之间两两比较,经t检验,各组间胴体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胴体重与体重之间亦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胴体重作为黄胸鼠年龄鉴定指标,方法简便,易于操作,结果相对准确,适于基层开展监测工作,可作为黄胸鼠年龄鉴定的主要方法。
2013, 24 (1): 39-42.
北京市土地覆盖遥感和鼠疫鼠情调查
窦相峰, 阿孜古丽·加帕, 李阳桦, 关增智, 王小梅, 吕燕宁, 田丽丽, 李旭, 张秀春, 孙玉兰, 黎新宇, 王全意
摘要535)      PDF (1569KB)(802)   

目的 了解北京市土地覆盖分类及分布,并分析土地覆盖类型与北京市鼠种和鼠密度的关系。方法 使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2009年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陆地标准产品(MCD12Q1)提取北京市土地覆盖类型和比例,并在2009-2011年用夹夜法捕捉小型兽类鉴定种属和计算密度。结果 按照植物功能型分类方案,北京市城镇及建设用地占总面积的12.19%,农作物占39.24%;自然植被占48.27%,其中阔叶林比例最大,占总面积的31.28%,其次是灌木丛和针叶林,分别占10.91%和3.68%,草地面积较小,仅占总面积的2.40%;阔叶林、灌木丛和农作物生境中夹夜法捕获小型兽类10种881只,其中啮齿目动物9种共871只,占捕获总数的98.86%;食虫目1种10只;3种不同生境鼠种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阔叶林和农作物中北社鼠和大林姬鼠为优势鼠种,灌木丛中北社鼠和褐家鼠为优势鼠种。结论 北京市植被类型不适合我国已证实的鼠疫主要宿主生存,尽管优势鼠种北社鼠、大林姬鼠、褐家鼠和黑线姬鼠等均是鼠疫可染疫动物,但出现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可能性很小。

2013, 24 (1): 43-46.
陕西省白纹伊蚊抗药性研究和防制策略
孙养信, 吕文, 霍丽霞, 周以军, 王博
摘要723)      PDF (1093KB)(881)   
目的 了解陕西省伊蚊分布地区铜川及安康市白纹伊蚊抗药性情况。 方法 采用区分剂量法测定白纹伊蚊幼虫对3种杀虫剂的24 h死亡率;采用半数致死剂量(LC 50)法测定白纹伊蚊幼虫对9种杀虫剂的LC 50结果 区分剂量法测定结果显示,铜川和安康地区白纹伊蚊对敌敌畏、氯菊酯、溴氰菊酯均为抗性群体;半数致死量法测定结果显示,安康、铜川市白纹伊蚊对高效氯氰菊酯的LC 50分别为0.003 71和0.001 45 mg/L;对氯菊酯的LC 50分别为0.006 25 和0.017 67 mg/L;对溴氰菊酯的LC 50分别为0.002 69和0.000 76 mg/L;对氯氰菊酯的LC 50分别为0.017 46和0.009 37 mg/L;对DDT的LC 50分别为0.809 54和0.217 06 mg/L;对敌敌畏的LC 50分别为0.040 15和0.026 77 mg/L;对双硫磷的LC 50分别为0.002 22和0.003 10 mg/L;对残杀威的LC 50分别为0.348 14和0.651 91 mg/L;对仲丁威的LC 50分别为0.157 19和0.543 77 mg/L;抗性倍数以敌敌畏、双硫磷、残杀威等较高。 结论 在应用杀虫剂防治媒介伊蚊时,应结合地理区域及生态环境特点对蚊虫进行综合治理,科学合理地使用杀虫剂,以减缓抗药性的产生。
2013, 24 (1): 47-49.
淡色库蚊潜在的飞行能力
宋宣宣, 左现刚, 邹富民, 崔建新
摘要449)      PDF (947KB)(802)   
目的 淡色库蚊是班氏丝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了解淡色库蚊的飞行行为,为淡色库蚊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吊飞技术对淡色库蚊实验室种群进行吊飞,设置为雌成虫1~10、15、20、25日龄,雄成虫为1~10日龄,每组至少10只试虫,采用单次最远飞行距离、单次最久飞行时间和单次最远飞行平均速度3项参数对不同性别淡色库蚊的飞行行为进行比较。 结果 对淡色库蚊的成蚊吊飞研究发现,雌雄蚊的单次最远飞行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2.66, P=0.1044);淡色库蚊在各个日龄之间的单次最远飞行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15, P=0.0148);淡色库蚊性别和日龄的交互作用对单次最远飞行距离也有显著影响( F=2.00, P=0.0397);淡色库蚊雌虫各个日龄之间的单次最远飞行距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42, P<0.01);淡色库蚊雌蚊各日龄之间的单次最久飞行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91, P<0.01);研究发现,淡色库蚊雌蚊羽化后的首次扩散距离高峰期(4日龄)、飞行能力低谷期(5、6日龄)、第2次扩散高峰期(7日龄)与雌蚊首次吸血高峰日龄、卵巢发育成熟的时间、卵发育成熟以后开始产卵的活动时间基本一致;雌虫羽化后7日龄的第2次扩散高峰期对确定雌蚊产卵范围有较大借鉴意义;雌蚊在20日龄的扩散能力峰值对确定班氏丝虫病传播过程中雌蚊的第2次吸血活动范围有重要参考意义。 结论 淡色库蚊不同日龄之间的飞行能力有较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与淡色库蚊的生物学习性有较高的一致性,对指导班氏丝虫病的防控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2013, 24 (1): 50-54.
3种白蚁之间的格斗行为及抗生素对同种个体识别的影响
莫晓畅
摘要438)      PDF (880KB)(768)   
目的 了解黄胸散白蚁、黑胸散白蚁和台湾乳白蚁个体相遇时的行为反应及四环素、青霉素和链霉素处理对同伴识别的影响。 方法 在培养皿内直接观察供试白蚁相遇时的行为反应。 结果 黄胸散白蚁、黑胸散白蚁和台湾乳白蚁个体彼此相遇时会发生激烈的格斗行为;其中台湾乳白蚁的格斗能力最强,黄胸散白蚁和黑胸散白蚁的格斗能力差异不大;四环素、青霉素和链霉素分别处理的台湾乳白蚁个体,彼此相遇时会发生较激烈的格斗行为,说明这3种抗生素处理会影响台湾乳白蚁同巢个体之间的相互识别。 结论 不同种类的白蚁个体相遇时会发生格斗行为,抗生素处理会影响同巢个体的相互识别。
2013, 24 (1): 55-57.
新疆普氏野马野放区溜蝇属昆虫分类研究(双翅目:蝇科)
李湘涛, 张东, 张明, 万心怡, 李凯, 胡德夫
摘要475)      PDF (1228KB)(1019)   
目的 对新疆普氏野马野放区水源地的水生蝇类昆虫进行种类组成调查。 方法 采用昆虫分类学研究方法。 结果 发现溜蝇属昆虫为水源地常见的水生蝇类,共鉴定出9种溜蝇,占新疆已知溜蝇种类的90%,占我国已知种类的21%;首次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现中国特有种赘棒溜蝇( Lispe appendibacula Xue et Zhang,2005),并补充重要鉴定特征描述,量化该种形态特征的变化范围。 结论 新疆是溜蝇种类丰富地区。
2013, 24 (1): 58-59.
江西省南昌市铗蠓亚属一新种描述(双翅目:蠓科)
刘仰青, 陈海婴, 虞以新
摘要538)      PDF (1001KB)(865)   
2008-2010年对江西省南昌市不同生境蠓科昆虫进行调查,经对标本的整理和鉴定,发现铗蠓亚属一新种,标本采自南昌市青云谱区洪都公园,故命名为洪都铗蠓〔 Forcipomyia ( Forcipomyia) hongdouensis Yu,Liu et Chen,sp. nov〕,该新种模式标本收藏于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医学昆虫标本馆。
2013, 24 (1): 60-61.
地鳖养殖环境中孳生粉螨群落生态调查
王克霞, 郭伟, 王少圣, 陈琪, 李朝品
摘要457)      PDF (1514KB)(911)   
目的 调查地鳖养殖环境中螨类的群落结构和生境关系。 方法 对皖北地区某地鳖虫养殖场多点采样,将采集的100份样本进行分离、鉴定和计数,并对生态多样性进行分析。 结果 检出8种螨,隶属于3科6属;平均孳生密度(95.07±9.54)只/g,丰富度指数2.127,均匀度指数0.939,多样性指数1.972,优势度指数0.872;孳生螨群落以伯氏嗜木螨为主,其群落构成比为69.3%;各主要螨种构成比:伯氏嗜木螨69.3%,腐食酪螨10.6%,粗脚粉螨9.2%,粉尘螨5.4%,其它螨类5.5%。 结论 皖北地区地鳖养殖环境中的螨类孳生情况严重,以伯氏嗜木螨为主,且该螨具有明显的亲腐性。
2013, 24 (1): 62-63,66.
16SrRNA序列分析法对城市居民区德国小蠊携带致病菌检测研究
唐振强, 赵奇, 刘吉起, 郭祥树
摘要448)      PDF (939KB)(836)   
目的 基于16S rRNA序列分析法检测河南省城市居民区中德国小蠊携带致病菌情况。 方法 设计通用的16S rRNA基因引物,对从试虫体表或体内分离出的单菌落进行PCR扩增并测序,再利用BLAST序列比对检索系统寻找同源性最高的序列作为鉴定结果。 结果 分离出福氏志贺菌和伤寒沙门菌2种病原菌,阴沟肠杆菌、柯氏柠檬酸杆菌、大肠埃希菌、沙雷菌和肺炎克雷伯菌5种条件致病菌,以及嗜碱芽孢杆菌和解淀粉芽孢杆菌2种工程菌。 结论 河南省城市居民区中德国小蠊携带致病菌的情况不容忽视;16S rRNA序列分析法可以作为微生物快速鉴定方法为今后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提供帮助。
2013, 24 (1): 64-66.
集贸市场蜚蠊侵害和抗药性调查及综合防制研究
邓丽娟, 刘迪, 刘小泉, 刘俊
摘要505)      PDF (1518KB)(955)   
目的 了解集贸市场蜚蠊侵害情况、种群分布及德国小蠊的抗药性,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目测法调查蜚蠊侵害情况,用粘蟑板测定其密度,用药膜接触法测定抗药性,采用敏感和低抗的药物进行综合防制。 结果 集贸市场蜚蠊侵害率为86.67%,密度为4.19只/(张·夜);德国小蠊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残杀威、毒死蜱、敌敌畏、氯氰菊酯、氯菊酯、胺菊酯、甲基吡口恶磷9种杀虫剂的抗药性分别为2.65、3.82、1.77、3.51、11.19、5.21、6.51、12.00和2.11倍;用敏感和低抗药物进行防制,杀灭率达96.19%。 结论 武汉市集贸市场蜚蠊侵害率较高,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对敌敌畏、胺菊酯已产生高抗性;应采取环境治理及化学药物杀灭等综合防制措施,将蜚蠊密度控制在不足为害水平。
2013, 24 (1): 67-68,71.
旅客列车臭虫侵害调查、应急处置与防制效果观察
虞海燕, 杨劼, 任聪, 钱俊雄, 殷露, 吴桂宇, 张列武, 舒汉春
摘要593)      PDF (876KB)(961)   
目的 通过对武汉一起旅客列车臭虫侵害事件的调查和应急处置,并连续观察效果,为建立旅客列车臭虫侵害的科学应急处置方法和有效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运用目测、针挑与药激结合法,普查旅客列车臭虫侵害情况,连续2年监测观察防制效果。 结果 列车臭虫的总体侵害率为2.59%,侵害集中在卧铺车厢(100%),大多数窝点(66.67%)分布在下铺,藏匿部位以铺板与板壁连接处缝隙居多;针对臭虫侵害特点,采取科学的处置方法和长效防控措施,效果可靠、持久。 结论 旅客列车臭虫侵害为“输入”性,卧铺车厢是防控重点;应急处置应坚持“早、细、严、实”原则;建立长效工作机制,是有效防控列车臭虫侵害的治本之策。
2013, 24 (1): 69-71.
浙江省嘉兴市1983-2011年狂犬病流行特征分析
林云, 李岳峰, 周晚玲
摘要564)      PDF (946KB)(750)   
目的 了解嘉兴市狂犬病疫情特点、流行趋势及其发病危险因素,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1983-2011年全市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监测系统报告的狂犬病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和暴露处置门诊等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 结果 1983-2011年全市共报告狂犬病50例,年发病率≤0.29/10万,疫情出现2个波峰,2006-2011年病例数在1~5例之间;各县(区)均有病例报告,94.44%的为农村病例,夏秋季发病较多,男女性别比为1.78:1,年龄以5~9岁及60~64岁为主;可疑动物均无免疫史,所有病例暴露后未开展伤口处置与疫苗接种。 结论 嘉兴市狂犬病疫情与犬只免疫率低,暴露后未能及时、规范处置有关;因此要加强犬类管理,提高动物疫苗接种率;加强防治知识宣传;降低接种费用,提高暴露后伤口处理和狂犬病疫苗接种率,尤其是农村地区。
2013, 24 (1): 72-74.
浙江省东阳市2005-2011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分析
吴爱兰, 陈茂芳, 李月华
摘要454)      PDF (857KB)(708)   
2013, 24 (1): 75-75.
宁波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综合监测结果分析
马晓, 张朝阳, 林寅君, 徐荣
摘要395)      PDF (835KB)(735)   
2013, 24 (1): 76-76.
呼和浩特市德国小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
慕志华, 范利霞, 高烨芳, 刘延厚, 夏志华
摘要486)      PDF (873KB)(770)   
2013, 24 (1): 77-77.
青海省果洛州久治县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
于晓涛, 魏柏青, 赵小龙, 慕有
摘要432)      PDF (837KB)(766)   
2013, 24 (1): 78-78.
蚊虫驱避剂新进展
向婧洁, 钟延强, 樊莉, 鲁莹
摘要578)      PDF (930KB)(1464)   
蚊虫是疟疾等烈性传染病的传播媒介,长期以来人们为了控制蚊虫的摄食行为和虫媒疾病的传播,不断开发出化学合成和植物源的驱避剂,但由于驱避剂安全性、广谱性和高效性有待提高,经典的驱避剂面临挑战;随着对昆虫嗅觉系统研究的发展和驱避剂作用机制相关研究的深入,近期发现嗅觉共受体激动剂VUAA1代表了一种全新的驱避机制,以其相比经典驱避剂独特的优势,为昆虫驱避剂提供了新的研究和发展方向,具有巨大的潜力和良好的应用前景,将成为蚊虫驱避剂研究领域新的热点。该文对驱避剂的发展和驱避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2013, 24 (1): 79-82.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04:H4病原学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陈双艳, 许振国, 郭英, 王鹏, 董兴齐
摘要469)      PDF (900KB)(827)   
2011年5-7月在德国北部暴发一起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nterohemorrhage, Escherichia coli,EHEC)O104:H4感染的疫情,该疫情从德国北部起始,很快就席卷整个德国并蔓延至欧洲、北美国家。EHEC O104:H4是新世纪以来出现的又一新发传染病,其致病性强,传播速度快,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迄今中国尚无此病的报道,但在全球化的今天,了解并充分防范已成共识。据此,该文就EHEC的病原学、快速检测法、所引起的主要疾病发病机制及临床症状、预防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2013, 24 (1): 83-85.
农村病媒生物控制工作模式的初步探讨
邹钦, 许立凡, 陈绍文, 苏育鹏, 张元凯
摘要491)      PDF (874KB)(816)   
2013, 24 (1): 86-87.
德国小蠊抗药性的种群特性及治理策略
霍新北, 刘起勇
摘要568)      PDF (913KB)(998)   

德国小蠊已成为全球分布广泛、最难治理的城市卫生害虫.现从德国小蠊抗药性的种群特性以及如何科学进行德国小蠊抗药性监测、种群抗性水平的表述和有效利用抗性监测数据进行综述,探讨德国小蠊的季节适应与控制适时和集合种群理论在城市德国小蠊种群密度控制中的应用.

2013, 24 (2): 89-91.
中国部分地区赫坎按蚊种团的分子鉴别研究
林琳, 杨曼尼, 南春燕, 伍桐, 马颖, 李翔宇, 马雅军
摘要413)      PDF (1318KB)(860)   
目的 阐明我国各地赫坎按蚊种团成员种的组成. 方法 依据形态鉴定赫坎按蚊种团成员,种类应用PCR法和分子特征确认,分析的分子特征为rDNA-ITS2和rDNA-28S-D3序列. 结果 对采自我国12个省20个地点的按蚊样本( n=1259)进行分子鉴别结果显示,该研究样本中包括赫坎按蚊种团成员种( n=1237)和其它按蚊3种( n=22);其中赫坎按蚊种团的成员种为中华按蚊、雷氏按蚊、八代按蚊、贵阳按蚊、筠连按蚊、克莱按蚊、比伦按蚊,以及3个未定名种(LL1、LL2和LL3);中华按蚊在大多数采集点密度最大. 结论 赫坎按蚊种团非常复杂,综合分析确定其成员种类和分布非常重要.
2013, 24 (2): 92-97.
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与多位点序列分析在伯氏疏螺旋体分型研究中的应用
周鑫, 侯学霞, 耿震, 张琳, 郝琴, 赵素莲
摘要441)      PDF (1543KB)(975)   
目的 评价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和多位点序列分析(MLSA)两种方法在伯氏疏螺旋体分型研究中的应用. 方法 采用MLVA和MLSA两种方法对31株伯氏疏螺旋体分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31株伯氏疏螺旋体用MLVA方法分成4簇,24个基因型,其中21个独立基因型,成簇率达24/31,MLVA的分辨率达到0.969;MLSA可将31株伯氏疏螺旋体分成4簇,每株都可独立分析,但有3个节点步长值(Bootstrap value)<50%. 结论 MLVA和MLSA两种方法均适合于伯氏疏螺旋体的分型研究,对于部分分型有异议的菌株,将MLVA与MLSA联合可有效进行伯氏疏螺旋体的分型鉴定.
2013, 24 (2): 98-102.
广东省湛江市抗溴氰菊酯白纹伊蚊代谢酶活性及其特征研究
李袁飒, 孟凤霞, 蔡松武, 刘起勇
摘要501)      PDF (1874KB)(862)   
目的 了解广东省湛江市白纹伊蚊野外种群对溴氰菊酯抗性水平和多功能氧化酶(MFO)、非特异性酯酶(NSE)、谷胱甘肽转移酶(GSTs)的活力水平及动态特征,为该地区白纹伊蚊控制及抗药性治理提供依据. 方法 以实验室品系为参考,采用WHO推荐的成蚊接触筒法,测定白纹伊蚊对溴氰菊酯的抗药性,同时用酶标仪测定酶活力;SPSS 20.0软件分析比较种群间酶活力水平、酶活力的频率分布、变异性、酶活力与蛋白质含量的关系等. 结果 广东省湛江市白纹伊蚊已经对溴氰菊酯产生高抗性;其成蚊的MFO、NSE和GST酶活力分别为实验室参考品系的1.67、1.91和1.96倍,且两种群间3种代谢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该野外种群3种代谢酶的活力分布均呈正偏态分布,GST抗性为主要机制,抗性个体高达72.73%,其次为NSE,抗性个体占59.76%,另外还存在2种或3种酶活力同时增高的抗性个体. 结论 白纹伊蚊湛江种群成蚊对溴氰菊酯的高抗性,可能与3种代谢酶尤其是GST活力增强有关;应加强该地区白纹伊蚊溴氰菊酯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监测与机制研究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抗性治理策略.
2013, 24 (2): 103-107.
广州市城乡不同季节白纹伊蚊密度、带病毒情况及抗药性监测
李美青, 刘永权, 黄燕惠, 陈惠芳, 姚月娴, 刘彬, 陈清, 俞守义
摘要660)      PDF (1020KB)(934)   
目的 监测广州市城市、农村不同季节白纹伊蚊密度、携带登革热病毒及抗敌敌畏情况,为防控登革热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用伊蚊诱捕器法监测广州市城市(白云区)、农村(从化市某村)不同季节白纹伊蚊密度;用RT-PCR法检测自然种群携带登革热病毒情况;用幼虫浸渍法检测白纹伊蚊抗敌敌畏情况. 结果 城市、农村4个季节之间的阳性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白纹伊蚊的密度高峰均为夏季〔城市、农村,诱蚊诱卵指数(MOI)=40.54、38.14;诱蚊指数(MI)=35.14、37.63;诱卵指数(OI)=36.49、29.90〕,冬季最低,但城市、农村冬季MOI、MI均>0;从捕获的白纹伊蚊体内均未检出登革热病毒;城市白纹伊蚊抗敌敌畏指数,春秋季呈低抗性(指数>2),夏季呈敏感性(<2);农村春秋季高于夏季,但均呈敏感性(<2). 结论 广州市城乡白纹伊蚊全年均可监测到,高峰为夏季,未检测到白纹伊蚊体内登革热病毒,敌敌畏对蚊幼虫具有较好的杀灭作用,但应合理选择杀灭时间.
2013, 24 (2): 108-111.
山西省吕梁山地区有瓣蝇类物种多样性研究
白凤君, 王明福, 武玉晓
摘要378)      PDF (884KB)(697)   
目的 调查山西省吕梁山地区有瓣蝇类的种数、物种多样性及区系特征. 方法 采用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及昆虫分类学原理与方法. 结果 山西省吕梁山地区有瓣蝇类有11科131属408种,蝇科和花蝇科无论在属级水平还是在种级水平,均占有较大优势,分别占该地区已知属数和种数的51.79%、40.20%和62.80%、22.30%;其中特有种14种,占该地区分布种数的3.43%;古北界种176种,古北+东洋界种98种,分别占该地区分布种数的43.14%和24.02%;多样性指数在属级水平和种级水平分别为2.03和1.65. 结论 山西省吕梁山地区有瓣蝇类具有物种多样性、特有种多样性、区系成分多样性的特点,其区系成分以古北界为主,古北+东洋两界成分相互渗透及其他区系成分共存的特征.
2013, 24 (2): 112-116.
青藏铁路青海段农区鼠类调查报告
李波, 张美文, 王勇, 郭永旺, 祁生源, 张爱民, 徐正刚, 张宇卫, 李生楷, 吴玉栋
摘要435)      PDF (875KB)(765)   
目的 为预防内地害鼠随青藏铁路进入西藏以及该地害鼠迁入内地危害,防止鼠疫等鼠传疾病随铁路沿线流行,对青藏铁路青海段农区鼠类群落组成及密度进行调查. 方法 在青藏铁路青海段的湟源县、海晏县、刚察县、乌兰县、德令哈市、格尔木市,采用夹夜法在农田以及农房调查. 结果 农田共布放有效夹2377夹次,捕鼠8种129只,另有1只鼠残体,以小家鼠、长尾仓鼠和柴达木根田鼠为主;农房布放有效夹760夹次,捕鼠38只,另有1只鼠残体,以小家鼠和黄胸鼠为主;农田和农房鼠密度均以2010年8月乌兰县(12.45%)及德令哈市(12.77%)最高. 结论 格尔木市有褐家鼠和黄胸鼠分布,湟源县有黄胸鼠分布,需加强监控;鼠密度高的地区应进行控制.
2013, 24 (2): 117-120.
云南省香格里拉县鼠疫媒介蚤调查结果分析
洪梅, 刘正祥, 钟佑宏, 宋志忠, 徐友谊, 刘云海, 吴爱国, 王国良, 吴国良, 高子厚
摘要475)      PDF (875KB)(700)   
目的 分析云南省香格里拉县小型兽类体表寄生蚤的构成和分布,为探讨滇西北高海拔地区是否存在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1年6-7月,在香格里拉县6个乡镇,海拔2500~4900 m区间4种景观带开展现场调查;分别采用夹线法、笼日法、圈套、吊杆扣和挖洞等方法捕获小兽,梳捡体蚤,分类计数. 结果 从4目7科(亚科)14属21种425只小兽体表捡获寄生蚤334匹(3科7亚科15属26种);其中以迪庆额蚤和方叶栉眼蚤数量居多,分别占33.53%和13.17%;首次从云南省喜马拉雅旱獭体表和獭洞捡获青藏高原旱獭鼠疫疫源地主要媒介蚤种斧形盖蚤和谢氏山蚤,且为主要寄生蚤,分别占11.38%和6.59%. 结论 迪庆额蚤为此次调查检获的优势种,从空间分布来看,不同海拔垂直梯度和4种景观都有分布,特新蚤指名亚种分布无论从景观还是海拔高度都未呈现集中优势,这与玉龙和剑川两块鼠疫疫源地有明显区别,而喜马拉雅旱獭体外寄生蚤斧形盖蚤和谢氏山蚤的客观存在,为推测当地存在喜马拉雅旱獭鼠疫疫源地提供了极有价值的线索.
2013, 24 (2): 121-124.
德国小蠊若虫龄期区别的体征研究
卢慧明, 孟凤霞, 高聪芬, 刘起勇, 任东升
摘要541)      PDF (943KB)(1091)   
目的 通过观察德国小蠊的蜕皮现象确定其发育龄期,以获取不同发育阶段的德国小蠊体征与龄期相关信息,为德国小蠊实验室研究和现场工作的龄期判断以及德国小蠊实验与研究的标准化提供依据. 方法 取德国小蠊的单卵荚进行饲养,逐日观察并记录其蜕皮和龄期发育情况,测定各龄期若虫的头宽、体长和体重等身体特征,通过统计分析各龄期的主要体征值来确定若虫龄期. 结果 在饲养条件下,德国小蠊若虫共经历6个龄期,各龄历期分别为(13.00±1.29)、(11.17±1.17)、(12.33±2.07)、(10.20±1.10)、(10.50±1.05)和(9.50±1.05)d,各龄历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龄若虫的头宽分别为(0.99±0.16)、(1.03±0.15)、(1.62±0.19)、(1.83±0.22)、(2.02±0.21)和(2.05±0.22)mm;体长分别为(3.69±0.35)、(5.27±0.57)、(7.03±0.70)、(9.48±0.67)、(11.19±0.61)和(11.48±0.44)mm;体重分别为(2.39±0.11)、(8.70±0.69)、(17.64±5.27)、(37.97±5.04)、(50.66±9.23)和(66.20±11.60)mg/只;德国小蠊的龄期与头宽、体长或体重间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9539、0.9854和0.9879. 结论 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德国小蠊不同龄期间的体重变化最明显,其次是体长;可根据体重、体长和头宽,对个体的龄期进行综合判断.
2013, 24 (2): 125-127.
毒死蜱·氟虫腈微胶囊悬浮剂的制备及其对德国小蠊的防治效果
陈列忠, 李艳丽
摘要487)      PDF (1178KB)(1015)   
目的 制备毒死蜱·氟虫腈微胶囊悬浮剂,研究成囊条件对微胶囊指标的影响,并考察该产品对德国小蠊的防制效果. 方法 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微胶囊剂,并通过强制接触、模拟室内及室内现场等实验评价该产品效果. 结果 明胶是较为理想的成囊助剂,用量(质量分数)为0.5%时农药有效成分的成囊包封率可达97%以上,囊形均匀、圆滑,囊径和囊壁厚度适中;毒死蜱·氟虫腈微胶囊悬浮剂对德国小蠊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在用量为20 mg·ai/m 2时,对德国小蠊的KT 50为9.8 min,24 h死亡率为100%;产品具有突出的持效性,用药后90 d再接触试虫,14 d杀灭率仍可达100%,明显高于对照乳油产品(80.5%);现场实验效果表明,用量为20 mg·ai/m 2时,对德国小蠊30 d杀灭率超过99%,有效时间可达1年. 结论 毒死蜱和氟虫腈经微胶囊化后对德国小蠊具有良好的击倒性和突出的持效性,可有效减少施药量和施药次数.
2013, 24 (2): 128-131.
长爪沙鼠对不同浓度敌鼠钠盐敏感性的研究
沈伟, 郭永旺, 海淑珍
摘要385)      PDF (1008KB)(676)   
目的 确定长爪沙鼠对敌鼠钠盐的敏感性. 方法 采用高、中、低3个浓度毒饵以急性无选择攻毒的方式对实验室内饲养的长爪沙鼠进行敌鼠钠盐敏感性测试. 结果 各浓度的敌鼠钠盐毒饵对长爪沙鼠的致死率均为100%;在测试条件下,高浓度药物试鼠的死亡时间稍短;但低浓度处理雌雄试鼠摄毒总量(0.457、0.394 mg)显著低于中(0.704、0.834 mg)、高浓度(1.614、1.358 mg)处理组. 结论 采用低浓度可以降低鼠防成本,并有助于延缓抗药性的产生时间,从而延长敌鼠钠盐使用寿命.
2013, 24 (2): 132-134.
杂志二维码
下载排行 近期热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