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目录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2 Vol.23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自然与社会因素对传疟媒介按蚊生态习性的影响
刘小波, 刘起勇
摘要1112)      PDF (946KB)(1288)   

疟疾广泛流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不仅造成沉重的疾病负担,而且产生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影响。研究认为,自然和社会因素可对媒介按蚊的生态习性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现就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杀虫剂滥用、水体污染、快速城市化、开垦荒地、滥伐森林、水库建设与耕作制度改变等社会因素对媒介按蚊生态习性的影响研究和发现进行综述,以便为全球消除疟疾目标顺利实现采取更具针对性的媒介按蚊防控策略和措施。

2012, 23 (1): 1-6.
重要病媒生物及相关传染病综合监测机制探讨
霍新北, 刘起勇, 康殿民, 王学军, 姜洪荣, 肖太钦, 曹官时, 赵爱华, 石长胜, 郭玉红, 刘峰, 鲁亮, 吴海霞, 陈德国
摘要1000)      PDF (1562KB)(1100)   

目的 为充分发挥病媒生物及相关疾病监测的作用,提高对相关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能力,将现行的“病媒生物相关疾病监测”与“病媒生物种群密度监测”整合为病媒生物及相关传染病综合监测,达到公共卫生资源共享及合理配置。方法 从4个层次探索综合监测工作机制:①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综合监测机制;②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常规综合监测机制;③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常规综合监测机制;④特殊大型企业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常规综合监测机制。结果 应急监测采集到长角血蜱、森林革蜱和血红扇头蜱共89只,捕获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白纹伊蚊2000余只;常规综合监测各监测点共捕获蚊虫42 766只,其中淡色库蚊30 871只,占捕蚊总数的72.18%,三带喙库蚊10 211只,占23.88%,中华按蚊1322只,占3.09%,白纹伊蚊89只,占0.21%,其它蚊种273只,占0.64%。各监测点共捕鼠321只,捕获率为2.03%,其中褐家鼠、小家鼠、黑家鼠、黑线姬鼠分别占捕鼠总数的40.81%、36.76%、19.94%和2.49%。黑家鼠均在胶南市捕获。病原学监测结果 显示,在应急监测中,病原体检测蜱阳性2只(均为长角血蜱),蚊虫均为阴性;常规综合监测标本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论 媒介生物性疾病监测与病媒生物种群密度监测整合的综合监测机制能够实现疫情信息、媒介标本及病原体检测结果 的共享,对媒介性疾病发生流行的预测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2012, 23 (1): 7-9,14.
洞庭湖区东方田鼠夏季迁移期在防洪堤坝上的食性
雍仲禹, 张美文, 郭聪, 王勇, 李波, 朱俊霞
摘要735)      PDF (912KB)(884)   

目的 研究夏季迁移期洞庭湖区的东方田鼠在防洪堤坝上的食性,分析其食物组成和利用特点。方法 采用夹夜法,于2009年6、7月以及2010年7月在洞庭湖区防洪堤坝上捕捉东方田鼠;采用胃内容物显微组织分析法分析其食物组成。结果 该鼠在防洪堤坝上主要取食的植物为狗牙根、白茅、苍耳等,分别占鼠胃内容物中可辨识食物的17.93%、11.44%和13.50%,主要取食部位为植物的叶,其次是茎,偶尔也取食部分植物的种子、树皮。结论 洞庭湖区的东方田鼠能够取食多种植物,对环境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2012, 23 (1): 10-14.
浙江省龙游县鼠类及其相关传染病综合监测研究
侯娟, 龚震宇, 雷金宝, 陈忠兵, 刘起勇, 鲁亮, 傅桂明, 杨天赐, 凌锋
摘要747)      PDF (889KB)(1079)   

目的 整合鼠类及其相关传染病监测体系,探索综合监测模式,分析其可行性。方法 成立执行办公室,协调病媒生物防制所、传染病防制所、微生物检验所等相关科室,统筹安排工作。通过流行病学调查获得人间疫情的相关信息,采用鼠夹法调查鼠密度变化,采用鼠笼法捕获鼠类并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 2010年1-11月龙游县报告钩端螺旋体(钩体)病1例,发病率为0.25/10万。共布放鼠夹2117夹次,捕鼠52只,平均鼠密度为2.46%。鼠疫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结果 为阴性;汉坦病毒抗原阳性率为4.00%,抗体阳性率为2.67%;钩体培养结果为阴性。结论 龙游县鼠及鼠传疾病综合监测基本可行,建议加强鼠类及鼠传疾病综合监测的研究工作。

2012, 23 (1): 15-17.
不同饵料和投饵方法防治大沙鼠的比较研究
查木哈, 付和平, 武晓东, 张福顺, 袁帅, 那日苏
摘要867)      PDF (996KB)(825)   

目的 比较不同饵料和投毒方法对大沙鼠的防治效果以及防治成本。方法 2009-2010年,在内蒙古阿拉善荒漠区吉兰泰天然梭梭林,分别采用胡萝卜+C型肉毒素、小麦+C型肉毒素2种不同饵料,毒饵盒、毒饵裸投2种不同投饵方法。结果 2009-2010年大沙鼠有效洞口数均为秋季明显高于春季,不同饵料和投饵方法的防治效果,以毒饵盒防治区胡萝卜+C型肉毒素的灭效最高(平均灭效为91.26%),灭效成本最低(36.51元/hm2)。不同季节灭洞率调查中,春季平均灭洞率均高于秋季,春季为77.33%,秋季为71.1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毒饵盒+胡萝卜+C型肉毒素防治效果最好,成本最低,更适用于防治大沙鼠。

2012, 23 (1): 18-21.
油基拟除虫菊酯复配气雾剂实验室杀虫效果观察
谭伟龙, 艾乐乐, 钱万红, 陈超
摘要1062)      PDF (876KB)(1019)   

目的 筛选几种油基拟除虫菊酯复配气雾剂,在实验室观察其对淡色库蚊、家蝇和德国小蠊的杀灭效果。方法 根据GB/T 13917.2-2009,用圆筒法测定气雾杀虫剂对3种昆虫的半数击倒时间(KT50),根据GB/T 13917.10-2009,测试模拟现场实验效果。结果 对淡色库蚊的杀灭实验中,1号和3号配方的KT50均<1 min,其他2种配方均<2 min;对家蝇的杀灭实验中,3号配方的击倒时间最短,为0.90 min,其他3种配方均<2 min;对德国小蠊的杀灭实验中,KT50值均<1 min;3种试虫的24 h死亡率均为100%。模拟现场实验中,4种配方对3种试虫的1 h击倒率和24 h死亡率均为100%。结论 4种复配杀虫剂配方均达到了快速杀灭蚊、蝇和蜚蠊的效果,可以进入下一步实验。

2012, 23 (1): 22-24.
基孔肯雅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杨宇, 白琳, 胡健萍, 姚李四, 魏莲, 杨志红, 王静
摘要915)      PDF (1839KB)(1329)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敏感、特异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基孔肯雅病毒。方法 通过序列比对挑选出基孔肯雅病毒基因组中高度保守的序列,在此序列上设计引物及TaqMan探针,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结果 经优化的荧光定量PCR方法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对阳性对照质粒标准品的灵敏度可达21拷贝/μl,通过检测与传播媒介相似的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黄热病毒、登革热病毒无交叉反应。结论 该方法的建立在基孔肯雅热的疾病防控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012, 23 (1): 25-28.
中缅边境地区孟连和澜沧县登革热媒介蚊虫调查
卢云兰, 曾旭灿, 谢辉, 谭俊, 郭晓芳, 杨中华, 马秀芝, 杨明东, 周红宁
摘要799)      PDF (879KB)(858)   

目的 了解中缅边境地区孟连和澜沧县登革热媒介种类、生态习性和登革热病毒自然感染状况,为登革热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孟连和澜沧县选择3个自然村作为监测点,采用人工诱捕法白天诱捕成蚊,并在房屋内外积水容器捕捞幼虫,采用RT-PCR方法对现场捕获的成蚊进行登革热病毒检测。结果 2010年6-10月在孟连和澜沧县监测点共捕获蚊虫6属8亚属22种3436只,其中白纹伊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蚊总数的33.82%;未捕到埃及伊蚊。3个观察点白纹伊蚊平均房屋指数19.3,容器指数5.84,布雷图指数30.3,千人指数68.5;白纹伊蚊孳生环境类型以竹筒、土罐类和旧轮胎等临时积水容器为主,分别占阳性积水容器数的34.1%、27.5%和17.6%;白纹伊蚊成蚊平均密度为8.98只/人工小时;成蚊密度高峰出现在7-8月;对捕获的29批白纹伊蚊(1162只)进行RT-PCR检测,未发现登革热病毒感染。结论 白纹伊蚊密度较高且分布广泛,应加强当地登革热监测工作。

2012, 23 (1): 29-31.
江苏省2008-2009年疟疾媒介按蚊监测结果分析
李菊林, 高琪, 周华云, 曹俊, 朱国鼎, 王伟明, 顾亚萍, 刘耀宝, 袁守国, 佘桂芝, 唐月娥
摘要1064)      PDF (1567KB)(876)   

目的 了解江苏省疟区中华按蚊种群数量、密度的发展变化趋势和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方法 在疟疾流行季节,采用人饵诱捕法、猪舍捕蚊法和WHO推荐的接触筒强迫接触法,观察接触10、15、20、30、40、50、60 min时蚊虫对杀虫剂的击倒率和24 h时死亡率。结果 2008年6月下旬至10月上旬半通宵帐内人饵共捕获按蚊322只,经鉴定均为中华按蚊,平均叮人率为1.61只/(人·h);猪舍内共捕获按蚊886只,经鉴定均为中华按蚊,平均密度为147.66只/人工小时;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已达到抗性(R)水平;对氟氯氰菊酯为初步抗性(M)水平。2009年6月下旬至10月上旬半通宵帐内人饵共捕获按蚊349只,经鉴定均为中华按蚊,平均叮人率为1.25只/(人·h);猪舍内共捕获按蚊652只,经鉴定也均为中华按蚊,平均密度为108.67只/人工小时。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抗性为R级水平;对马拉硫磷抗性也为R级水平。结论 江苏省部分疟区中华按蚊已对溴氰菊酯产生抗性,对氟氯氰菊酯已产生初步抗性。今后,在采用杀虫剂浸泡蚊帐或室内滞留喷洒等方法对暴发点或疫情不稳定地区进行处理时,应选择适合的杀虫剂,以达到防制效果;同时为控制疟疾发病,应加强对当地居民的健康教育,提高防蚊意识,减少人蚊接触机会。

2012, 23 (1): 32-34,38.
簇鬃客蚤生活史实验观察
王启果, 孟卫卫, 雒涛, 阿扎提, 王信惠, 戴翔, 张渝疆
摘要708)      PDF (1130KB)(1041)   

目的 观察簇鬃客蚤在实验室饲养条件下的生活史。方法 在温度(26±0.5)℃、相对湿度(70±5)%条件下,以子午沙鼠为供血动物,采用常规饲养和平皿中培育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观察。结果 簇鬃客蚤属全变态昆虫,其全部生活史分为卵、幼虫、蛹(茧)和成虫4个阶段;簇鬃客蚤(♂)发育各历期(卵-幼虫、幼虫-蛹、蛹-成虫及卵-成虫)的发育天数分别为(5.65±0.49)、(10.78±0.67)、(7.52±0.95)和(23.96±1.49)d,簇鬃客蚤(♀)发育各历期的发育天数分别为(5.49±0.51)、(10.20±0.78)、(4.90±1.04)和(20.59±1.14)d;簇鬃客蚤的孵化率(卵-幼虫)、化蛹率(幼虫-蛹)、羽化率(蛹-成虫)及成长率(卵-成虫)分别为91.0%、85.7%、82.1%和64.0%;簇鬃客蚤羽化后的雌雄性比为1.8∶1;簇鬃客蚤饥饿状态下的寿命为(4.17±1.11)d(♂)和(5.31±1.69)d(♀),簇鬃客蚤供血状态下的寿命为(13.56±2.56)d(♂)和(20.50±8.31)d(♀);簇鬃客蚤每组(以15雄10雌为一组)每日平均产卵数为23.46粒,一生平均产卵数为(624.00±5.76)粒,每日平均产卵数(n)与产卵时间(d)之间的非线性回归方程为ye[4.548-0.140(x-2)](x≥3)。结论 簇鬃客蚤生活周期短、繁殖力强,有利于传播和促进动物鼠疫流行。

2012, 23 (1): 35-38.
德国小蠊肠道菌BGI-17的鉴定及抗真菌研究
张凡
摘要889)      PDF (1103KB)(1044)   

目的 对分离自德国小蠊肠道的细菌BGI-17进行鉴定,并研究其对昆虫致病真菌的抑制效果,为探明德国小蠊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其与虫体间的关系打下基础。方法 利用PCR扩增该菌16S rDNA序列,根据测序结果构建系统发育树,结合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对BGI-17进行鉴定;利用平板抑制法测定该菌对白僵菌的抑菌效果,并观察该菌对真菌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 该菌短杆状,周生鞭毛,革兰染色、芽孢染色、接触酶为阳性,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属,基于16SrDNA基因序列构建的进化树显示,该菌与萎缩芽孢杆菌相似度达到99%,两者所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处于同一个分支;该菌对白僵菌生长有明显抑制效果,真菌菌丝出现病态的空泡状膨大,导致原生质外泄和菌丝断裂。结论 德国小蠊肠道菌BGI-17属萎缩芽孢杆菌,可拮抗昆虫致病真菌,可能有助于德国小蠊抵御病原真菌的侵染。

2012, 23 (1): 39-41.
家蝇幼虫抗菌肽对K562细胞膜的质量浓度阈值作用
程璟侠, 樊宏英, 赵瑞君
摘要827)      PDF (1633KB)(1100)   

目的 探讨家蝇3龄幼虫抗菌肽对K562细胞膜的作用。方法 通过针刺感染大肠埃希菌诱导家蝇3龄幼虫大量表达抗菌肽,然后经过研磨、离心、固相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家蝇3龄幼虫抗菌肽,采用四甲基偶氮噻唑蓝比色法和光镜观察法筛选对K562有抑制作用的抗菌肽;用不同质量浓度的峰5、峰8处理K562细胞,采用台盼蓝拒染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和生长曲线的变化;用光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检测细胞膜形态的变化;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细胞膜荧光素的渗漏;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膜的损伤程度。结果 低质量浓度(<50 μg/ml)对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影响,细胞整体形态变化不大,细胞荧光素渗漏较少[(18.95±0.05)~(22.49±0.68)],细胞损伤甚微;高质量浓度(≥50 μg/ml)使细胞存活率明显下降,细胞形态变化逐渐增大,细胞荧光素渗漏较多[(62.77±4.08)~(70.81±0.18)],甚至大分子荧光素Dextran-FITC可以通过。结论 家蝇3龄幼虫抗菌肽对K562细胞膜的作用存在质量浓度阈值,低质量浓度时可引起膜通透性增加,高质量浓度时可引起细胞膜严重损伤。家蝇幼虫抗菌肽可能通过直接杀伤作用抑制K562细胞生长,其作用机制首先是通过对膜作用,然后可能进一步对膜作用从而使膜上孔洞不断扩大或者进入细胞后经过其他途径抑制K562细胞生长。

2012, 23 (1): 42-47.
河南省登封市中岳庙旅游景区有瓣蝇类物种多样性
刘吉起, 王广州, 袁中良, 李天全, 李新民, 常战军
摘要797)      PDF (1009KB)(820)   

目的 调查登封市中岳庙旅游景区有瓣蝇类的种数和物种多样性。方法 采用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及昆虫分类学原理与方法。结果 在登封市中岳庙旅游景区调查,有瓣蝇类有5科8亚科14属23种,其中丽蝇科种类最多,为3亚科6 属10种,占捕获种类的43.48%。8-10月3次调查结果的多样性指标有较明显差异。9月捕获的蝇类数量最多,但Simpson指数、Shannon指数和均匀性指数都最小,优势度指数最大;8月和10月2次调查结果的多样性指标差异不明显。结论 登封市中岳庙旅游景区有瓣蝇类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调查结果为该旅游景区预防蝇类危害提供了基础数据。

2012, 23 (1): 48-50.
蛋白质和氨基酸对2种蚊虫产卵选择的影响
邓天福, 刘吉起, 莫建初
摘要888)      PDF (895KB)(922)   

目的 评价不同蛋白质和氨基酸对我国2种重要媒介蚊虫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雌蚊产卵选择的影响,为新型蚊虫诱卵器的研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在室内测定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对不同种类蛋白质和氨基酸溶液的产卵趋性。结果 淡色库蚊怀卵雌蚊偏好在较高浓度的鱼蛋白胨溶液(1000和100 mg/L)和酵母浸膏溶液(1000 mg/L)中产卵,而10 mg/L浓度的鱼蛋白胨溶液能显著引诱白纹伊蚊产卵;苯丙氨酸溶液在1000、100和10 mg/L 3个实验浓度下均能显著引诱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产卵。结论 鱼蛋白胨和苯丙氨酸对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在室内有较好的产卵引诱效果。

2012, 23 (1): 51-53.
石家庄市2001-2010年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分析
郭建花, 张世勇, 齐顺祥, 尹遵栋, 杨慧敏
摘要846)      PDF (1345KB)(787)   

目的 通过分析石家庄市2001-2010年发生的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个案,探索其流行特征、发病强度与蚊虫间的关系,为科学防控乙脑疫情提供依据。方法 2001-2010年,采取专病被动监测、疑似脑炎/脑膜炎症状主动监测相结合的方法监测乙脑疫情,回顾分析河北省、石家庄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共同确认的ELISA检测乙脑IgM阳性病例;使用捕蚊管或电动捕蚊器捕获蚊虫等方法于5-10月对媒介蚊虫种类与密度进行监测。结果 累计报告乙脑病例75例,死亡2例,年平均发病率、病死率分别为0.08/10万和0.26%。男女性别之比为1.78∶1,有5~15岁和≥40岁年龄组2个发病高峰,常住居民与流动人口比为2.57∶1。一年四季均有病例发生,但以8-10月为主。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是石家庄市的主要传播媒介,分别占当地蚊虫种类的54.07%和32.83%,乙脑疫情与同期媒介蚊虫密度有相关性(rs=0.5506,P=0.000)。24 h内诊断为乙脑的比例为28.95%。结论 石家庄市乙脑疫情呈现波动性缓慢上升,流动人口病例逐年增加的趋势;加强疑似脑炎、脑膜炎患者的流行病学、病原学监测对乙脑防治有重要意义;加强疫苗接种为主的综合措施是乙脑的防控策略。

2012, 23 (1): 54-56.
陕西省榆林市城区3种病媒昆虫种群及分布研究
佘建军, 吕文, 高鸿, 李东波, 孙养信
摘要1290)      PDF (1076KB)(818)   

目的 调查榆林市城区蚊、蝇、蜚蠊3种病媒昆虫种类、数量及分布,为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蚊类调查采用人帐诱法和诱蚊灯法,蝇类采用笼诱法,蜚蠊采用粘捕法。结果 捕获蚊类4属5种,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帐诱法总密度为19.11只/(顶·h),诱蚊灯法总密度为1.61只/(灯·h),蚊密度城区高于周边农村。捕获蝇类5科19属23种,常见蝇种有大头金蝇、丝光绿蝇、家蝇、厩腐蝇、棕尾别麻蝇和铜绿蝇,分别占捕获总数的36.49%、20.41%、14.78%、10.61%、8.65%和2.61%,总密度为4.42只/笼,农贸市场蝇密度最高。捕获蜚蠊全部为德国小蠊,总密度为16.28只/张,以宾馆密度最高。蚊类活动高峰在7月,蝇类和蜚蠊的活动高峰均在8月。结论 此次调查基本掌握了榆林市城区蚊、蝇、蜚蠊3种病媒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重点防制区域为宾馆餐饮场所、农贸市场、居民区等。

2012, 23 (1): 57-60.
河南省永城市准备越冬蚊虫停落高度调查研究
刘京利, 郭玉红, 刘小波, 周广超, 蒋靖易, 刘起勇
摘要753)      PDF (890KB)(875)   

目的 了解河南省永城市准备越冬蚊虫种类、数量及其在居民区分布的高度梯度,为制定适宜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永城市市区近郊和市内分别选择2个小区,用目测法进行现场蚊虫数量估计,同时对其中数个单元楼道内的蚊虫用人工小时法进行蚊虫数量的校准。结果 2010年11月在永城市4个居民小区均发现有蚊虫停落栖息,捕获蚊种全部为淡色库蚊,分布在不同楼层间,1层蚊虫数量最多,在高度分布上从1层向高层呈现依次递减,6层以上数量很少;目测法与人工小时法获得类似的结论;不同小区的蚊虫密度差异与小区的外围环境以及小区的具体防蚊措施具有密切关系。结论 居民区的蚊虫来源于外围环境,居民区采取适当的隔离措施对降低蚊虫密度具有良好作用;化学防蚊措施的实施应该以居民区楼层的1层为主。

2012, 23 (1): 61-63.
4种杀虫剂对淡色库蚊幼虫的药效对比试验
李广, 冉会来, 张俊玲, 王兰萍, 舒国欣
摘要959)      PDF (877KB)(1087)   

目的 探讨4种杀虫剂对淡色库蚊幼虫的致死效果,并对各杀虫剂的持效期进行评价。方法 室内测定4种杀虫剂对蚊幼虫的致死活性,同时进行人工现场试验,测定4种杀虫剂持效时间。结果 双硫磷和吡虫啉对蚊幼虫有较好的致死活性,其中双硫磷的持效时间在21~28 d,吡虫啉的持效时间在14~21 d;醚菊酯的防效最差,35 d蚊幼虫的平均死亡率仅为21.8%,羽化率却高达66.7%;吡丙醚致死活性虽不高,但可有效防止蚊幼虫羽化,且持效期可达35 d以上。结论 综合施药人工成本及防治效果因素考虑,吡丙醚是4种杀虫剂中杀蚊幼虫的最佳选择。

2012, 23 (1): 63-65.
甘肃省铁路辖区德国小蠊对杀虫剂的敏感性调查
米登书, 陈明超, 王建强, 马春文, 孙光伟
摘要1009)      PDF (921KB)(944)   

目的 了解甘肃省铁路辖区德国小蠊对乙酰甲胺磷、残杀威、三氟氯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氟虫腈5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和致死效果。方法 采用WHO推荐的果酱瓶药膜接触法。结果 兰州、嘉峪关铁路辖区野生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系数分别为2.17、12.34倍,对三氟氯氰菊酯抗性系数分别为2.87、4.96倍。三氟氯氰菊酯对兰州铁路地区野生种群致死效果下降率达90.00%,其次是残杀威(53.33%);残杀威、三氟氯氰菊酯对嘉峪关铁路地区野生种群致死效果下降率均为40.00%。结论 在对德国小蠊防治工作中应减少对高效氯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的使用量,慎用残杀威,优先考虑使用乙酰甲胺磷、氟虫腈,有计划地交替、轮换使用杀虫剂。

2012, 23 (1): 66-68.
咸阳市淡色库蚊对5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研究及防制对策
孙亮, 吕文, 孙养信
摘要839)      PDF (968KB)(846)   

目的 了解咸阳市淡色库蚊对5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区分剂量法测定淡色库蚊幼虫对5种杀虫剂的24 h死亡率。结果 咸阳市淡色库蚊对DDT、敌敌畏、氯菊酯和溴氰菊酯的抗性均达到高抗以上,24 h死亡率分别为23.45%、14.02%、28.77%和25.00%;对氯氰菊酯的抗性达到中抗以上,24 h死亡率为58.63%。结论 咸阳市淡色库蚊对5种杀虫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今后在这些地区进行蚊虫防治时应考虑换用其他种类的杀虫剂。

2012, 23 (1): 69-70.
河南省2004-2010年斑疹伤寒的流行特征分析
尤爱国, 康锴, 陈豪敏, 许汴利
摘要783)      PDF (1154KB)(847)   

目的 了解河南省2004-2010年斑疹伤寒的流行状况及规律,为制定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圆形分布法对河南省2004-2010年斑疹伤寒病例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河南省2004-2010年共报告斑疹伤寒病例172例,累积发病率0.1822/10万。2010年发病率最低,为0.0116/10万,2008年最高,为0.0385/10万,不同年份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71,P<0.05)。各年病例均以散发为主,无暴发疫情及死亡病例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豫中和豫北地区,7-9月为发病高峰期,10~49岁年龄组高发,以农民和学生为主。结论 河南省斑疹伤寒发病以散发为主,应加强以灭鼠、灭虱、灭蚤、环境卫生整治及宿主动物监测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以有效控制疫情。

2012, 23 (1): 71-73.
一艘鼠患严重船舶的熏蒸处理
郭天宇, 谢庚发, 任彤, 王艺凯, 刘艳华, 曾召鹏
摘要738)      PDF (861KB)(902)   

目的 了解硫酰氟对船舶上鼠类熏蒸处理效果。方法 采用鼠迹法和粘鼠板调查鼠密度;密闭空间硫酰氟药量按照56 g/m3对船舶进行熏蒸处理10 h。结果 该船舶厨房、餐厅、食品库存在大量鼠粪,生活区鼠类活动痕迹明显,10张粘鼠板中7张有鼠类活动痕迹,鼠患严重。熏蒸处理后发现死鼠16只,对照用的8只大白鼠也全部死亡,本次熏蒸取得理想的除鼠效果。结论 在鼠密度严重超标或有鼠传疾病发生的情况下,使用硫酰氟熏蒸处理能有效杀灭船舶上的鼠类。

2012, 23 (1): 73-75.
一例疑似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感染患者的调查与确认
王庆奎, 李志锋, 葛恒明, 胡建利
摘要687)      PDF (856KB)(1172)   
2012, 23 (1): 76-76.
云南省蚊类区系与多样性研究近况
龚正达, 付小凤, 郭玉红
摘要868)      PDF (909KB)(1063)   

蚊类不仅侵扰人畜,叮刺吸血,并对多种疾病如疟疾、淋巴丝虫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等多种虫媒疾病病原的长期保存、传播和流行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蚊类区系、物种多样性及其与疾病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云南省由于地形和气候环境复杂多样,因而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蚊类区系。目前,已知有蚊类达3亚科20属31亚属296种(亚种),其数量分别约占我国已知属、种的95%和75%,为我国蚊类区系、物种分布和分化的中心。现就云南省蚊类的区系分布、物种多样性及与环境因素和疾病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和面临问题进行展望。

2012, 23 (1): 77-81.
西尼罗热研究进展
刘芬, 张海林
摘要786)      PDF (931KB)(1299)   

西尼罗病毒属黄病毒科,为单股正链RNA病毒。它感染人类导致发展为西尼罗热。主要宿主动物为鸟类,蚊虫为传播媒介。该病在欧洲及中亚地区散发,小规模流行,于1999年在美国暴发流行及随后在北美的流行引起极大关注。另外,蚊虫叮咬以外的传播途径,如输血、器官移植、母婴传播等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且目前还没有预防该病的疫苗。该病具有传染性强,重症病例多和病死率高的特点,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较大威胁。现就西尼罗热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学、实验室诊断及预防控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2012, 23 (1): 82-85.
旅客列车臭虫栖息习性及防制效果探讨
陈式明, 唐仕雄, 郑杰孟, 万永恒, 江湘, 王贵
摘要828)      PDF (888KB)(1272)   
2012, 23 (1): 86-87.
山东省历城区三带喙库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
陈云, 孟凤霞, 王学军, 卢慧明, 李袁飒, 刘起勇, 康殿民, 景晓, 王君, 张世水, 宫学诗, 岳克三, 赵云
摘要895)      PDF (937KB)(948)   

目的 研究山东省历城区三带喙库蚊成蚊及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了解其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三带喙库蚊的化学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三带喙库蚊的发生高峰期,大量采集野外三带喙库蚊成蚊,用小白鼠供血获得子一代幼虫和现场捕获且带回实验室产一次卵后的雌成蚊为试虫;用WHO推荐的药膜接触法、幼虫浸渍法,分别测定三带喙库蚊成蚊及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获得成蚊的击倒率和死亡率,幼虫对常用杀虫剂的LC50及其95%置信限(95%CI),比较其抗药性程度。结果 三带喙库蚊成蚊对0.05%溴氰菊酯(1 h)、0.05%高效氯氰菊酯(1 h)、0.25%氯菊酯(3 h)、0.45%氯菊酯(3 h)、0.05%氯氰菊酯(1 h)、0.45%胺菊酯(1 h)等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死亡率分别为85.0%、74.6%、38.0%、92.9%、36.2%和43.6%;对1%杀螟硫磷(2 h)死亡率为16.1%;对0.1%残杀威(2 h)死亡率为16.9%;对4%DDT(4 h)死亡率为36.4%。三带喙库蚊幼虫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的LC50 及其95%CI 分别为0.0046(0.0037~0.0055)、0.0113(0.0092~0.0136)和0.0325(0.0289~0.0369)mg/L;DDVP、双硫磷、杀螟硫磷、马拉硫磷的LC50及其95%CI分别为4.9047(3.8612~6.4215)、9.5733(7.4644~12.5296)、1.2694(1.0280~1.5055)和0.7750(0.6060~0.9842)mg/L;仲丁威的LC50及其95%CI 为4.4237(3.7406~5.2769)mg/L。与已发表文献的敏感品系比较,三带喙库蚊幼虫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氯菊酯相对抗性倍数分别为11.5、1.9和8.8倍,对DDVP、双硫磷、杀螟硫磷和马拉硫磷的相对抗性倍数分别为76.6、7977.8、256.4和84.2倍。结论 山东省历城区三带喙库蚊成蚊对常用杀虫剂均已产生抗性,以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最为严重;幼虫对有机磷类杀虫剂的抗性水平较高,双硫磷最高。

2012, 23 (2): 89-92.
辽宁省部分地区2008年虫媒病毒分离鉴定
曹玉玺, 付士红, 张稷博, 孟维珊, 王焕琴, 何英, 王环宇, 郭军巧, 梁国栋
摘要975)      PDF (1301KB)(960)   

目的 在辽宁省采集蚊虫标本进行病毒分离,了解虫媒病毒分布情况。方法 2008年夏季在辽宁省丹东和锦州市采集蚊虫标本,利用C6/36和BHK-21等细胞分离病毒;对新分离病毒利用血清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 在辽宁省丹东和锦州市共采集蚊虫标本3属5种9296只,包括库蚊属的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伊蚊属的刺扰伊蚊、背点伊蚊和按蚊属的中华按蚊。从蚊虫标本中共得到4株病毒分离物,其中1株为乙型脑炎(乙脑)病毒(丹东市的三带喙库蚊),2株为版纳病毒(锦州市的中华按蚊),1株为辽宁病毒和版纳病毒混合(锦州市的中华按蚊)。新分离乙脑病毒属于基因Ⅰ型乙脑病毒,E基因编码病毒毒力和抗原表位的位点未发生改变。结论 在辽宁省再次分离到乙脑病毒,并首次证明辽宁省存在辽宁病毒。

2012, 23 (2): 93-97.
云南及河南省部分地区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抗性及 kdr突变频率调查
祁欣, 崔晶
摘要818)      PDF (962KB)(1020)   

目的 了解云南及河南省部分地区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杀虫剂的抗药性状况及该抗性与击倒抗性基因型的关联性。方法 2010年7-8月采集云南省勐腊和元阳县,河南省桐柏、淮滨县以及永城市中华按蚊样本,F1代成蚊用接触筒内成蚊药膜滤纸接触法,按照WHO区分剂量,调查5个地区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的抗药性状况,并以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抽取部分样本对kdr 相关钠离子通道1014位点的基因型进行检测。结果 5个地区中华按蚊溴氰菊酯区分剂量死亡率均<98%,其中淮滨县、永城市、桐柏和元阳县中华按蚊的死亡率均<80%,为抗性群体;勐腊县中华按蚊为初步抗性群体。PCR产物测序结果显示,河南省淮滨县、永城市和桐柏县中华按蚊样本中均发现kdr位点突变,云南省元阳和勐腊县中华按蚊样本中未发现kdr 位点突变。结论 河南省永城市和桐柏县的溴氰菊酯抗性与kdr位点突变相关;淮滨县中华按蚊kdr突变率高,但未发现其与溴氰菊酯抗性的关联。

2012, 23 (2): 98-100,104.
广西微小按蚊种群密度地理分布及种类分子鉴定研究
邹春燕, 区德锦, 韦海艳, 林康明, 郑彬, 孙艳, 阎桂云, 黄亚铭
摘要895)      PDF (1011KB)(863)   

目的 研究20世纪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微小按蚊的种群密度和地理分布,为疟疾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广西20世纪50-90年代微小按蚊资料及疟疾发病率,于2004-2010年在不同经纬度原以微小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疟疾流行区收集该蚊成蚊,采用形态学和PCR方法鉴定采集的微小按蚊样品。结果 1957-1998年对全自治区不同经纬度媒介按蚊调查,92个县中有56个县存在微小按蚊;2004-2007年在该蚊活动频繁的36个县的乡村收集按蚊,仅在20个县40个媒介点采集到微小按蚊244只;采用种类分子鉴定,除百色市旺甸村有微小按蚊种类A存在外,其他地区均为微小按蚊种类C。2008年后全自治区各县疟疾疫情发病率已降至0.1/万。结论 目前在广西存在微小按蚊种类A和C两种,以种类C为主;全自治区不同经纬度的微小按蚊种群密度和分布范围已经明显减少,该蚊有可能不再是该区域疟疾传播的主要媒介。

2012, 23 (2): 101-104.
不同物理、化学因子对致倦库蚊的引诱效果研究
谷依露, 高小峰, 杨晓菁, 葛台明
摘要913)      PDF (955KB)(1424)   

目的 研究不同物理、化学因子对致倦库蚊的引诱效果,以更好地设计改进新一代灭蚊器。方法 使用Y形嗅觉测试仪测定化学因子(尿素、乳酸、丙三醇、十二烷酸、十四烷酸、十六烷酸、壬醛)以及物理因子(声波和可见光)对致倦库蚊成虫的引诱作用;将致倦库蚊成虫逐只放入Y形嗅觉测试仪,统计飞入处理端的个体数,通过比较得出对致倦库蚊具有较好引诱效果的物理、化学因子。结果 对致倦库蚊具有较高引诱率的化学因子有尿素(10 mg/L)、乳酸(1000 mg/L)、十六烷酸(10 mg/L)和壬醛(0.1 mg/L);物理因子中150 Hz的正弦波和380 nm的可见光分别对致倦库蚊具有较高引诱率。结论 可将上述引诱效果较佳的物理、化学因子引入到灭蚊器的设计生产中,以提高灭蚊效率。

2012, 23 (2): 105-107.
TaqMan-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恙虫病东方体方法的建立
付秀萍, 贺金荣, 张景山, 王景泉
摘要733)      PDF (1948KB)(1433)   

目的 建立敏感、特异、定量Real-time PCR方法,用于恙虫病东方体的检测。方法 根据恙虫病东方体56 kD外膜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结果 建立的TaqMan-MGB探针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的循环阈值(Ct)与模板拷贝数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灵敏性评估发现每个20 μlPCR反应管中只要有26个拷贝的目的基因即可被检测到,即最低检出浓度为2拷贝/μl,并且具有较好的重复性。结论 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用于恙虫病东方体感染的快速检测。

2012, 23 (2): 108-110.
2010-2011年我国东北林区蜱中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感染情况调查
李颖, 左双燕, 唐琨, 浦冠勤
摘要794)      PDF (1012KB)(959)   

目的 调查我国东北林区蜱标本中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感染情况。方法 2010-2011年在东北林区采集蜱标本,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扩增gltA基因片段,分析东北林区蜱中无形体的感染情况,代表阳性片段联用长片段16S rRNA进行扩增测序确认;并将所得序列与GenBank中已注册的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共检测蜱2293只,其中2010年1161只,阳性率4.91%,2011年1132只,阳性率4.24%,2年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73,P=0.830;χ2=1.789,P=0.409)。全沟硬蜱阳性率4.86%(91/1872),长角血蜱为3.41%(14/411),森林革蜱为0(0/10),3个蜱种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得的gltA 序列中,NE-gltA-1与Hc346株(GenBank:GU935788)最相似,仅差2 bp,相似性99%;NE-gltA-2 与MDJ-Ip92 株(HQ396224)序列一致,相似性100%。与2 个序列相似性最远的是ZJ-HGA-72 株(DQ458811),相差53 bp,相似性84%。测得的16S rRNA序列与我国从东北鼠源分离株China-C-Tt(GQ412339)最接近,相似性为99%,与Florida株(AF309867)相似性最远,相似性97%。结论 我国东北林区蜱中普遍存在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感染,全沟硬蜱和长角血蜱可能为无形体的媒介宿主。

2012, 23 (2): 111-113,117.
温度和光周期对德国小蠊生长发育、繁殖及生活史节律的影响
霍京, 苗明升
摘要913)      PDF (954KB)(1549)   

目的 了解德国小蠊的温度和光周期反应模式,研究温度和光周期对德国小蠊生长发育、繁殖及生活史节律影响,为制定有效的控制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实验在通用环境实验箱中进行。在光周期为LD12 h:12 h(光照强度为4000 lx)时,分别设置16、18、22、26和30 ℃ 5个梯度;在温度26 ℃时,分别设置光周期LD16 h:8 h、LD12 h:12 h、LD8 h:16 h和LD0:24 h。结果 当光周期恒定(LD12 h:12 h)时,若虫期发育速率30 ℃>26 ℃>22 ℃>18 ℃>16 ℃,若虫羽化率随温度降低而下降;当温度恒定(26 ℃)时,若虫期发育速率LD16 h:8 h>LD12 h:12 h>LD8 h:16 h>LD0:24 h,若虫羽化率随光照时间的减少而下降。结论 德国小蠊的光周期反应模式属长日照类型;若虫期在德国小蠊的生活史中具有重要地位。温度与光周期对德国小蠊的交互作用结果是通过诱导滞育的发生,影响其发育历期、羽化和繁殖,从而影响生活史的节律性。

2012, 23 (2): 114-117.
家蝇3龄幼虫抗肿瘤肽促K562细胞凋亡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赵瑞君, 樊宏英, 程璟侠, 冀霞, 焦丽萍, 贾琳
摘要708)      PDF (1335KB)(976)   

目的 观察家蝇3龄幼虫抗肿瘤肽对K562细胞核和线粒体膜电位及K562细胞凋亡蛋白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影响,进而探讨家蝇3龄幼虫抗肿瘤肽是否可以影响线粒体膜电位及促进K562细胞凋亡。方法 首先采用Hoechst33258荧光标记法,将家蝇3龄幼虫峰5、峰8组分作用于K562细胞,用荧光显微镜检测K562细胞核荧光强度的变化;其次采用荧光探针罗丹明123 标记K562细胞,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K562细胞中罗丹明123荧光强度,以细胞内荧光强度表示线粒体膜电位大小;最后用caspase-3检测试剂盒和酶标仪测定K562细胞caspase-3的含量。结果 采用Hoechst33258荧光标记法,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到家蝇3龄幼虫峰5、峰8组分作用于K562细胞后部分细胞核的荧光强度增强,说明其可以引起K562细胞发生凋亡;用罗丹明123标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家蝇3龄幼虫峰5、峰8组分作用组的K562细胞荧光强度值明显低于对照组(t1=21.30,t2=196.23,P<0.05),说明家蝇3龄幼虫抗肿瘤肽可以使K56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峰5、峰8组分作用组caspase-3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t1=146.92,t2=189.56,P<0.05),说明3龄幼虫抗肿瘤肽可以促进K562细胞发生凋亡。结论 家蝇3龄幼虫抗肿瘤肽峰5、峰8组分对K562细胞核具有损伤作用,可以引起K562细胞发生凋亡,作用机制是通过降低K56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激活caspase-3,扰乱其生理功能,促使其凋亡。

2012, 23 (2): 118-121,127.
天津市2010年蚊蝇抗药性监测
吴彤宇, 张咏梅, 张静, 秦娜, 王伟, 李培羽, 李今越, 郝连义
摘要1057)      PDF (868KB)(971)   

目的 了解天津市蚊、蝇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为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6个区(县)作为监测点,分别用浸渍法和点滴法测定淡色库蚊和家蝇的抗药性。结果 天津市蚊、蝇对常用杀虫剂均产生了一定的抗性,淡色库蚊对DDVP、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双硫磷和仲丁威的平均相对抗性分别为61.49、13.08、3.72、5.03和17.84倍;家蝇对DDVP、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残杀威、氯菊酯的平均抗性分别为9.49、58.44、11.24、2.66和2.95倍。结论 各地应根据抗药性监测结果,合理应用杀虫剂,积极提倡综合防制,有效开展灭蚊、蝇工作。

2012, 23 (2): 122-124.
生态学灭鼠法对巩固大型宾馆鼠密度作用研究
张世水, 霍新北, 曲宝泉, 宫学诗, 景晓, 孙林, 赖世宏, 康殿民
摘要929)      PDF (854KB)(1076)   

目的 观察生态学灭鼠法对巩固大型宾馆鼠密度的作用,为今后灭鼠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环境条件基本一致而鼠害较重的大型宾馆4个,先用0.005%溴敌隆玉米毒饵连投6 d统一灭鼠,然后再将4个宾馆随机分成2组,一组为追加生态学灭鼠法,另一组不追加任何灭鼠措施,观察6个月内2组鼠密度的差别,用100格粉板法测定鼠密度,计算灭鼠率。结果 4个宾馆采用0.005%溴敌隆玉米毒饵后灭鼠效果分别为96.92%、97.06%、96.82%和97.53%,总灭鼠率为97.12%;在6个月的观察期内,追加生态学灭鼠法的2个宾馆鼠密度回升很慢,一直保持在很低的水平,到6个月时鼠密度比毒饵灭鼠后仅增加了2.97倍。不追加任何灭鼠措施的2个宾馆鼠密度回升很快,毒饵灭鼠后至6个月时鼠密度增加了34.34倍,2组鼠密度相差31.37倍(u=22.24,P<0.01)。结论 毒饵灭鼠后追加生态学灭鼠法是一种既安全高效又长期有效巩固灭鼠成果的手段。

2012, 23 (2): 125-127.
组氨酸激酶Ⅱ在伯氏疏螺旋体生活史中的功能
杨章女, 蒋宝贵, 杨晓峰, 徐海君, 曹务春
摘要779)      PDF (1342KB)(883)   

目的 伯氏疏螺旋体组氨酸激酶Ⅱ(Hk2)和反应调节蛋白Rrp2共同组成一个二元信号系统,控制病原菌侵染哺乳动物所需致病因子的表达,但Hk2的生物学功能有待验证。方法 应用同源重组方法得到hk2 敲除菌株(hk2-),并利用蜱-鼠动物模型对其生物学功能进行探索。结果 hk2-能够通过人工针刺正常感染小鼠,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显示在吸血的幼蜱和若蜱中肠能够检测到hk2-,定量PCR结果显示hk2 敲除并不影响病原菌在若蜱中肠的繁殖,但在蜱叮咬状态下只有50%的小鼠能够被hk2-感染。结论 Hk2不影响病原菌从鼠传播到幼蜱及随后在蜱体内的长期寄生,但hk2 敲除降低了病原菌在自然条件下(蜱叮咬)感染小鼠的能力,研究结果暗示Hk2在病原菌生活史中的功能是协助病原菌高效地侵染哺乳动物。

2012, 23 (2): 128-131.
浙江省在鼠类中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 ospA基因
姜理平, 陆群英, 李钟梁, 张磊, 王复甦, 张政
摘要1206)      PDF (2723KB)(1035)   

目的 了解浙江省磐安县鼠中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情况,研究以外膜蛋白A(OspA)为靶基因的PCR方法在浙江省的应用。方法 利用PCR方法,检测磐安县128份鼠肝、脾标本中ospA 基因特异片段;对所检测到的阳性结果进行序列测定,并进行分析。结果 从128份鼠肝、脾标本中检测发现4例ospA 基因阳性片段,其中3份来自黄毛鼠,1份来自大林姬鼠;核酸序列基本一致,与伯氏疏螺旋体法雷斯疏螺旋体高度相似。结论 利用ospA 基因能从标本中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浙江省部分山区存在鼠感染伯氏疏螺旋体的情况,其中伯氏疏螺旋体法雷斯疏螺旋体占优势。

2012, 23 (2): 132-134.
问号钩端螺旋体 mce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特征的初步分析
吴锦芳, 张磊, 孙继民
摘要667)      PDF (1014KB)(838)   

目的 建立基于mce基因的PCR检测方法,分析问号钩端螺旋体(钩体)mce基因保守性,获得钩体mce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方法 以NCBI/Blast、NCBI/Cds软件搜索Mce内部存在的保守功能结构域及mce基因的特异性;采用TMHMM Server-2.0预测所编码蛋白跨膜区结构;根据已报道问号钩体赖株mce基因设计引物,采用PCR扩增问号钩体赖株全长mce基因,测序并使用DNAStar软件进行测序结果比对。以13株国内流行问号钩体菌株基因组DNA为模板,对基于mce基因PCR检测方法进行验证。扩增产物进行测序、比对,同时根据推定的氨基酸序列做系统发生树。结果 生物信息学研究表明,Mce含有与病原菌黏附侵袭相关的Mce超家族保守功能结构域;Mce中存在一明显的跨膜结构;同时,mce基因特异存在于问号钩体中;所克隆的mce基因与已报道序列(GenBank accession No.:NP_712236)一致;PCR检测结果表明,我国13株问号钩体株均携带mce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均>95%。结论 问号钩体mce基因特异、保守存在于各致病性的问号钩体中;Mce具有明显的跨膜结构并含有Mce超家族结构域,与问号钩体黏附侵袭宿主细胞有关。

2012, 23 (2): 135-140.
杂志二维码
下载排行 近期热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