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目录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1 Vol.22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中国重要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控制
刘起勇, 孟凤霞, 樊景春
摘要1233)      PDF (935KB)(1938)   

在媒介生物性传染病暴发、自然灾害发生和病媒生物泛滥时,开展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控制是应对此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措施。该文主要从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控制的目的和意义、我国目前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开展应急监测与控制工作的基础和要点、当前所面临的挑战及今后的发展机制建设等方面,对我国重要病媒生物应急监测与控制工作进行了研究和阐述。

2011, 22 (1): 1-4.
药物驱蜱对新疆出血热流行抑制作用的现场实验研究
李冰, 木合塔, 王启果, 王信惠, 阿布力克木, 孟卫卫, 戴翔, 张渝疆
摘要1035)      PDF (944KB)(873)   

目的 探讨药物驱蜱对新疆出血热(XHF)在家畜中流行的抑制效果。方法 采用药物驱蜱方式对塔里木盆地疫区内的羊群进行对比实验研究。结果 实验组羔羊在服用驱蜱药物阿维菌素后,羔羊体外寄生蜱的染蜱率为55.0%,蜱指数为1.0,而未服用阿维菌素的对照组感染率为100%,蜱指数为11.2,实验组羔羊体外寄生蜱的感染率和蜱指数分别较对照组低45%和10.2;实验6个月后,实验组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病毒(CCHFV)抗体阳性率为22.4%,显著低于对照组(45.9%),与实验组在实验前的CCHFV抗体阳性率(23.7%)基本一致。结论 XHF流行地区羔羊服用驱蜱药物阿维菌素可阻碍蜱类对羔羊的侵袭,抑制XHF在羔羊中的流行。

2011, 22 (1): 5-7.
初步研究我国土拉菌的亚种及遗传进化关系
王艳华, 海荣, 张志凯, 夏连续, 蔡虹, 梁莹, 申小娜, 俞东征
摘要1170)      PDF (956KB)(1283)   

目的 研究我国土拉弗朗西斯菌(土拉菌)亚种类型及各菌株之间的遗传进化关系。方法 对于来源于我国北方地区的10株土拉菌,采用2种型特异引物C1C4和RD1进行PCR,根据扩增产物片段长度来判断所属亚种;同时,使用fopAtul4和16S rRNA引物,进行3种特异基因的PCR,然后测序;这10株土拉菌及网上已公布基因组序列的3株B型土拉菌、1株subsp. novicida,应用MEGA 4软件,进行3种特异基因为基础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采用2种型特异引物C1C4和RD1,鉴定10株土拉菌均为B型亚种;根据MEGA 4构建的进化树,我国10株土拉菌可以分为2种基因型,410108、410109和410111为B1型,另外7株土拉菌为B2型;而国外的3株B型土拉菌归为B3型。结论 我国北方地区分离的土拉菌可能以B型为主,对于土拉菌B型亚种的起源,我国土拉菌可能早于欧美国家。3种基因为基础的系统进化分析可作为土拉菌基因分型的一种可靠方法。

2011, 22 (1): 8-10.
5株虫生真菌对淡色库蚊幼虫的致病力研究
刘丽娟, 韦玮, 张本光, 代玉华, 王海防, 程鹏, 王怀位, 公茂庆
摘要1103)      PDF (979KB)(1118)   

目的 测定菌株对淡色库蚊幼虫的致病力,筛选出高致病力菌株,为淡色库蚊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生物防治中常用的5株菌株,测定不同浓度的孢子悬浮液对淡色库蚊幼虫的累计死亡率,计算半数致死浓度(LC50)。结果 菌株GIM3.428、GIM3.45、GIM3.431、GIM3.95以及GIM3.436对淡色库蚊幼虫均具有致病性,试验10 d,淡色库蚊幼虫累计死亡率分别为100%、82%、79%、73%和57%,菌株对淡色库蚊幼虫的LC50分别为2.98×102、1.41×103、1.26×104、1.02×104、2.07×105孢子/ml。结论 菌株GIM3.428对淡色库蚊幼虫的致病力最高,可将其应用于淡色库蚊的防治。

2011, 22 (1): 11-13.
模拟现场不同诱饵对家蝇诱捕效果的研究
蔡恩茂, 殷为申, 冷培恩, 刘洪霞
摘要1131)      PDF (985KB)(2272)   

目的 在模拟现场条件下筛选对家蝇引诱力强的配方,探索可商品化的用于蝇类密度监测的诱饵。方法 在模拟现场用捕蝇笼比较2种不同配方诱饵诱捕家蝇的差别。结果 通过2次筛选,从诱捕率和成本综合分析,SA-8 (腐鱼膏剂50 g+红糖100 g+水100 g)配方明显优于其他配方,其诱捕率(36.95%)高于糖醋诱饵的诱捕率(12.64%),且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214.35,P<0.01)。结论 SA-8可作为候选诱饵,用于现场实验,进一步验证其对家蝇和其它蝇种的引诱效果。

2011, 22 (1): 14-15,18.
成虫期冷藏对丽蝇蛹集金小蜂雌蜂寿命和繁殖的影响
任倩, 王瑞松, 沈忱, 于爱莲, 史卫峰, 万文菊, 李晓霞, 张忠
摘要1075)      PDF (969KB)(1050)   

目的 观察成虫期冷藏对丽蝇蛹集金小蜂雌蜂寿命和繁殖能力的影响。方法 考察羽化后不同时间的丽蝇蛹集金小蜂雌蜂在15 ℃冷藏不同时间后的寿命、寄生和繁殖能力。结果 成虫期冷藏可延长丽蝇蛹集金小蜂雌蜂的成虫寿命,但随冷藏时间的延长,丽蝇蛹集金小蜂雌蜂的寄生能力和产卵能力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当冷藏时间不超过12 d时,丽蝇蛹集金小蜂雌蜂的寄生和产卵能力均不受显著影响,而超过12 d后,其产卵和寄生能力均呈线性下降趋势;冷藏前至冷藏后24 d,雌蜂对棕尾别麻蝇蛹的寄生率由85%下降至35%,蝇蛹的平均出蜂数由33头/蛹下降至6头/蛹,而后代的雌蜂比和体长均不受影响。结论 成虫期冷藏可延长丽蝇蛹集金小蜂雌蜂的寿命,但影响其繁殖能力。

2011, 22 (1): 16-18.
山西省芦芽山自然保护区有瓣蝇类物种多样性
孙晨, 王明福
摘要1576)      PDF (922KB)(1088)   

目的 调查山西省芦芽山自然保护区有瓣蝇类的种数、特有物种多样性及区系特征。方法 采用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及昆虫分类学原理与方法。结果 在山西省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发现有瓣蝇类10科96属243种,其中蝇科,无论在属级水平还是在种级水平,均占有较大优势,分别占该保护区已知属数和种数的42.86%和39.51%;在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已知的243种有瓣蝇类中古北界种102种,占该保护区分布种数的41.98%,其次是古北+东洋界种58种,占23.87%,连同古北界与其他界共同分布的种共占96.30%;尚有特有种9种,占该保护区分布种数的3.70%。结论 山西省芦芽山自然保护区有瓣蝇类物种多样性较高,其区系特征是以古北界区系成分为主兼具明显的地区特有化特征。

2011, 22 (1): 19-21.
莪术醇饵剂对布氏田鼠的不育效果观察
蒋永恩, 郭永旺, 施大钊, 杜桂林
摘要1164)      PDF (988KB)(1008)   

目的 研究莪术醇饵剂对布氏田鼠的不育效果。方法 药饵浓度分别为0.1%、0.2%和0.4%,对照组饲喂药饵饵基;采用自由取食方式给药,连续饲喂3周后剖检,剖检时观测试鼠生殖器官形态并计算脏器系数,对雄鼠测定其精子品质。结果 莪术醇对雌雄两性布氏田鼠均有抗生育作用;对雌鼠,0.2%、0.4%浓度组雌鼠卵巢发育异常,卵泡滞育;各剂量组试鼠子宫脏器系数升高、子宫水肿,水肿程度与给药浓度呈正相关;对雄鼠,给药试鼠精子活力、密度、存活率降低,精子畸形率上升,且畸形精子表现为顶体帽缺失;给药试鼠附睾脏器系数降低,且降低程度与给药浓度呈正相关;莪术醇药饵对雌雄布氏田鼠个体发育无影响。结论 莪术醇对布氏田鼠有抗生育作用,但药物作用持续时间及作用是否可逆等问题需进一步研究。

2011, 22 (1): 22-25.
阿维菌素原药对昆明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左派欣, 徐颖, 陈淑芬, 呼亚伟, 郭金铭, 杨卫超
摘要866)      PDF (1047KB)(1235)   

目的 探讨阿维菌素原药对昆明小鼠细胞免疫功能、体液免疫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阿维菌素设3个剂量组20、10、5 mg/kg和阴性对照组,连续给昆明小鼠染毒28 d;T淋巴细胞增殖和迟发型变态反应(DTH)检测细胞免疫功能;抗体生成细胞数(PFC)和半数溶血值(HC50)测定检测体液免疫功能;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碳粒廓清试验和NK细胞活性测定检测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结果 20 mg/kg组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为0.76(阴性对照为0.86),HC50为128.45(阴性对照为140.96),PFC为89.21×106(阴性对照为113.33×106);20和10 mg/kg组碳廓清吞噬指数分别为5.59、5.61(阴性对照为7.96),鸡红细胞吞噬指数分别为0.86、0.90(阴性对照为1.05),以上结果均比阴性对照组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阿维菌素原药对昆明小鼠在细胞免疫功能、体液免疫功能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方面均有抑制作用。

2011, 22 (1): 26-28.
青海省海东地区鼠类种群特征的调查研究
魏有文, 鲁亮, 马英, 罗军, 王雪, 席贵兴, 李宏朴, 周宁
摘要1297)      PDF (1021KB)(961)   

目的 研究青海省海东地区鼠类种群特征。方法 采用夹夜法,按不同生境调查海东地区鼠类,对生态学资料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在海东地区共捕获鼠类427只,隶属2目6科15种,其中在针阔混交林捕获鼠类7种82只,捕获率3.90%;林缘灌丛捕获鼠类6种112只,捕获率 4.53%;高山灌丛捕获鼠类7种77只,捕获率3.35%;高山草原捕获鼠类7种95只,捕获率2.94%;农田居民区捕获鼠类9种61只,捕获率2.60%;高山草原中的生物量最高,为35.95;林缘灌丛次之,为34.70;高山灌丛最低,为21.59;小家鼠及褐家鼠的肥满度在农田居民区中最高,为5.18和4.05;长尾仓鼠在高山草原中的肥满度最高,为3.80;大林姬鼠在林缘灌丛中的肥满度最高,为2.97。同一鼠种在不同生境中的生物量、肥满度各有其特点和差异。结论 青海省海东地区鼠类区系构成较为混杂,降低优势害鼠的种群密度,防止鼠害发生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2011, 22 (1): 29-31,34.
苏州市三带喙库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
杨维芳, 褚宏亮, 刘大鹏, 刘慧, 马桢红, 杨波
摘要1300)      PDF (1082KB)(946)   

目的 了解江苏省苏州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媒介三带喙库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方法 采用浸渍法测定苏州市三带喙库蚊现场种群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生物烯丙菊酯、敌敌畏和残杀威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以判定抗性等级。 结果 苏州市三带喙库蚊对敌敌畏、残杀威、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和生物烯丙菊酯的LC50分别为2.4691、7.7017、0.0424、0.1137、0.2659和0.6698 mg/L;三带喙库蚊除对生物烯丙菊酯中抗外,对其他5种杀虫剂均为高抗,且对3种拟除虫菊酯类抗性倍数均超过50倍,甚至达100倍。结论 针对各地三带喙库蚊对多种杀虫剂均产生低等或更高程度抗药性的现状,三带喙库蚊的防治应采取以环境治理和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治理措施,注重统筹用药和农业合理规划;当三带喙库蚊密度高或有乙脑疫情时,应加强化学防治,做到科学合理用药。

2011, 22 (1): 32-34.
雷州市黄胸鼠对杀鼠灵的抗药性调查
高志祥, 邱俊荣, 冯志勇, 姚丹丹, 隋晶晶, 曾繁娟
摘要1261)      PDF (950KB)(853)   

目的 检测捕自广东省雷州市的黄胸鼠在应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数年后对第一代药物的抗性发生水平。方法 将捕自雷州市郊的黄胸鼠室内预饲一段时间后,选择合格试鼠,配制0.005%杀鼠灵毒饵采用无选择性摄食试验法饲毒(LFP法),观察并分析试鼠的死亡率与食毒量的关系。结果 黄胸鼠抗性检测合格试鼠共36只,检测结束后试鼠因药物死亡32只,试鼠对杀鼠灵的抗性发生率为11.11%,接近抗性种群形成临界水平;死亡试鼠性别间在致死剂量和死亡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f=30,Pd=0.987,Pt=0.971);全部死亡试鼠平均食毒剂量(115.71±53.84)mg/kg,平均死亡时间(7.2±2.4)d。结论 在抗凝血灭鼠剂的使用过程中要定期监测害鼠对药物的敏感度变化趋势,为药物灭鼠的选择提供依据,以节省有限的药物资源。

2011, 22 (1): 35-37.
宁波口岸首次截获的外来病媒生物物种分析以及国境卫生检疫对策
裘炯良, 郑剑宁, 尤明传, 赵瑞, 薛新春, 吴薇, 夏德峰
摘要1064)      PDF (894KB)(1371)   

目的 探讨我国防控外来病媒生物传入的国境卫生检疫对策。方法 结合外来病媒生物输入后产生危害的实例,分析2004-2009年宁波口岸首次截获的外来病媒生物物种,并从国境卫生检疫角度提出对策和建议。结果 宁波口岸通过多年来对国际航行船舶、集装箱、货物等实施严格的国境卫生检疫,在国内首次截获褐带蜚蠊、次生锥蝇、古巴蜚蠊等3种10批次39只,以及国内仅极少数省份有分布或浙江省内无分布的物种9种12批次,有效地阻止各类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与传播。结论 国境卫生检疫在防止外来有害生物传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011, 22 (1): 38-40.
莱姆病暴发流行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卢亮平, 马芬, 王丽, 阳波, 曾宪嘉, 潘利, 万康林, 李辉
摘要1089)      PDF (914KB)(1121)   

目的 构建莱姆病暴发流行的预警指标体系。方法 采用文献调研和专家会议法初步拟定莱姆病预警指标体系的初始框架和指标,应用Delphi专家咨询法确定预警指标和指标权重,权重法比较各指标间作用大小。结果 构建了包括宿主及媒介、高危人群、气象因素、社会环境、既往发病水平和指示病例相关的6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预警指标的莱姆病预警指标体系。结论 初步构建了我国莱姆病预警指标体系,建议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莱姆病的预警指标体系,制定预警方案。

2011, 22 (1): 41-43.
日本血吸虫成虫吡喹酮用药前后差异表达序列的筛选
周水茂, 江元山, 陈智, 熊燕, 田俊华, 周敦金, 徐明星, 孙东光
摘要947)      PDF (1011KB)(1265)   

目的 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构建吡喹酮治疗日本血吸虫感染新西兰大白兔前后肝脏内差减cDNA文库,为筛选吡喹酮治疗过程中日本血吸虫体内药物反应分子靶标奠定基础。方法 日本血吸虫感染新西兰大白兔,吡喹酮治疗者为实验组,未经吡喹酮治疗者为对照组,应用PCR-Select cDNA Subtraction试剂盒进行SSH分析,分别构建正向和反向消减cDNA文库,对文库进行筛选,挑取阳性克隆测序获得差异表达EST或新EST,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从2个消减文库中共筛选到39个有效阳性克隆,其中正向文库22个,反向文库17个,分析表明这些EST编码主要是一些酶及与蛋白质合成和降解相关的蛋白质。结论 成功构建日本血吸虫成虫吡喹酮治疗前后消减文库,为进一步研究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2011, 22 (1): 44-48,51.
河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国家级监测点宿主动物监测分析
韩占英, 张艳波, 魏亚梅, 韩旭, 许永刚, 齐顺祥, 李琦
摘要1656)      PDF (1066KB)(991)   

目的 了解河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国家级监测点宿主动物的构成、分布及携带汉坦病毒状况,为HFRS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全省4个国家级监测点,分别于春季、秋季开展宿主动物调查,采用夹夜法调查鼠密度,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病毒抗原。结果 2005-2009年监测点居民区鼠密度波动在0.63%~2.50%之间,野外鼠密度波动在0.37%~0.71%之间,居民区鼠密度高于野外(χ2=177.05,P<0.01);鼠带病毒率居民区为1.76%,野外为0.84%;鼠种构成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77.39%),其次为大仓鼠(12.42%)和小家鼠(8.70%);12份阳性鼠肺中,褐家鼠占83.33%(10/12),小家鼠和大仓鼠各占8.33%(1/12)。结论 褐家鼠是河北省HFRS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在HFRS的传播中起到重要作用;鼠密度和鼠带病毒率均较低,预示河北省HFRS不会出现大的流行。

2011, 22 (1): 49-51.
2005-2008年广西登革热媒介监测结果分析
谢艺红, 谭毅, 闭福银, 周开姣
摘要1218)      PDF (917KB)(870)   

目的 分析2005-200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区)3个国家级登革热监测点的监测结果,为登革热流行趋势的预测、预警和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监测点的登革热疫情和媒介伊蚊等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2005-2008年广西区共发生2例登革热病例,均为输入性病例;3个国家级登革热监测点无病例报告,优势蚊种为白纹伊蚊,未发现埃及伊蚊;各监测点大部分监测月份布雷图指数(BI)均超过5的安全水平,其中钦州市、防城港市大部分监测时段BI均在20以上,伊蚊幼虫孳生密度高峰在6-8月,阳性容器以暂时性容器为主,1208只白纹伊蚊中未检测到登革热病毒核酸或分离到病毒。结论 广西区在虫媒方面已经具备传播登革热病毒的条件,存在登革热流行的潜在危险,应加强监测和卫生宣教,将BI控制在20以下。

2011, 22 (1): 52-54.
2006-2009年黑龙江省中俄双边口岸鼠类调查名录
李明, 曹晓梅, 张晓龙, 温占清, 张波, 杨军, 曲立民, 李永久, 郭晓明, 胡孔新, 孙肖红, 王静
摘要1183)      PDF (932KB)(1083)   

目的 编著黑龙江省中俄双边口岸地区的鼠形动物名录。方法 2006-2009年中俄联合监测小组对中俄黑龙江边境中方6个口岸、俄方3个口岸地区进行鼠形动物本底调查。结果 黑龙江边境6个口岸地区鼠形动物为1目3科11属13种,俄方对应口岸地区鼠形动物为1目3科8属10种。结论 在世界疫情疫病日益肆虐的情况下,该鼠形动物名录为中俄口岸地区的公共卫生工作及相关鼠传疾病的防治提供了基础资料。

2011, 22 (1): 55-56.
TBS技术在农田鼠害长期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王显报, 郭永旺, 蒋凡, 徐翔, 张永阳, 郑纪英
摘要1022)      PDF (956KB)(982)   

目的 探讨新型、环保、无害化的农区鼠害监测和防控技术。方法 2007年10月至2008年4月利用TBS(捕鼠器+围栏)技术诱捕农田害鼠,记载作物生长期及害鼠种类、年龄、性别、怀孕、胎仔数等;并于小麦收获时进行产量测定和害鼠田间控制效果调查。结果 试验表明,利用TBS技术共捕获害鼠80只,其中四川短尾鼩23只,黑线姬鼠、巢鼠等啮齿目动物57只,对农田鼠害的控制效果可达61.3%,较对照区增产11.7%。结论 在农田鼠害的监测和防控上,TBS技术可有效控制农田鼠害,且填补了竹筒毒饵站和鼠夹法的不足,实现了农田鼠害的环保、无害化治理,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2011, 22 (1): 57-58,61.
布氏田鼠对溴敌隆的敏感性测定
曹煜, 牛海峰, 田治中, 张进华, 董天义
摘要1101)      PDF (948KB)(873)   

目的 测定布氏田鼠对抗凝血灭鼠剂溴敌隆的敏感性,为检验该鼠的抗药性提供参数。方法 实验室单鼠笼养无选择摄食试验:雌雄分开,随机分组,按5个不同食毒期供给浓度为0.0005%的溴敌隆毒饵;用Bliss计算机程序,计算不同食毒期与对应死亡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布氏田鼠对溴敌隆的敏感性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b>0.05,PLFP50>0.05);雌雄数据合并计算,得毒力回归线y=3.35+4.81x,LFP50和LFP99及其95%置信限分别为2.20(1.88~2.58)d和6.71(4.48~10.05)d。结论 按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以致死99%敏感靶标鼠种的食毒期(LFP99)取整天数作为抗药性检验标准,布氏田鼠摄食浓度为0.0005%溴敌隆毒饵10 d存活即为抗性鼠。

2011, 22 (1): 59-61.
浦东国际机场致倦库蚊和淡色库蚊的调查研究
曹敏, 何宇平, 李平, 田桢干
摘要1313)      PDF (978KB)(914)   

目的 了解致倦库蚊和淡色库蚊在浦东机场的分布与活动规律。方法 帐诱法、灯诱法、人诱法、捞勺法和人工小时法。结果 致倦库蚊和淡色库蚊是浦东国际机场的优势蚊种,4-11月均有危害;灯诱法调查,季节消长呈坡型,蚊虫于4月出现,5-6月达到高峰,10-11月逐渐减少至消失;蚊虫活动(帐诱法)主要在晚上,黄昏时有群舞习性,活动高峰为日落后1~4 h, 白天基本不活动; 刺叮(人诱法)高峰时间为21:00, 叮人频率最高为42次/15 min; 入室蚊虫以19:00-22:00为多, 入室率最高为9只/15 min; 幼虫主要孳生于池塘、 水坑、 洼地、 下水道和容器等污染或干净的静止水体中。结论 致倦库蚊和淡色库蚊是浦东国际机场危害人类的常见蚊种,其活动规律的研究对媒介控制和虫媒病的预警提供了技术支撑。

2011, 22 (1): 62-64.
辽宁省4市城区家蝇抗药性调查
李志, 白玉银, 李鑫, 邢丽, 贾吉中, 王陆玲, 刘晓鹏, 王忠利
摘要1328)      PDF (970KB)(947)   

目的 了解辽宁省不同市区家蝇抗药性状况,为科学地使用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点滴法。用微量点滴器,将丙酮配制的试验药剂,点滴于家蝇中胸背板进行测试。结果 辽宁省抚顺、本溪、辽阳、鞍山市的家蝇对4种常用杀虫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以溴氰菊酯的抗性最为突出,4市家蝇对该杀虫剂的平均抗性系数为61.60倍,对残杀威的抗药性次之,平均抗性系数为22.65倍,对高效氯氰菊酯和敌敌畏的平均抗性系数分别为8.71和4.72倍。结论 应采取科学的方法使用杀虫剂,有效控制家蝇的抗药性增长。

2011, 22 (1): 65-66,69.
南昌市梅岭风景区蠓类调查
刘仰青, 陈海婴, 柳小青, 熊志伟, 郭学俭
摘要1079)      PDF (916KB)(1016)   

目的 掌握南昌市梅岭风景区蠓类分布情况,为该地区内吸血蠓类的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在梅岭风景区不同生境分别采用网捕法和诱虫灯法采集蠓,并制作玻片标本进行蠓种鉴定。结果 采集到蠓科昆虫5属29种,其中吸血蠓属2属13种(库蠓11种,蠛蠓2种);非吸血蠓3属16种(毛蠓5种,铗蠓8种,裸蠓3种);发现并记录南昌市23个蠓科新纪录种。结论 南昌市蠓科昆虫特别是吸血蠓的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有待于全面深入的研究。

2011, 22 (1): 67-69.
阿拉善黄鼠鼠疫疫源地蚤类组成及区系分布
郭鹏, 安君胜, 王晓宏
摘要1109)      PDF (930KB)(977)   

目的 通过对甘宁黄土高原阿拉善黄鼠鼠疫疫源地所获蚤类进行整理,为鼠疫防治提供蚤类流行病学信息。方法 应用流行病学描述研究方法,按《中国动物志. 昆虫纲. 蚤目》对该疫源地内蚤类组成系统整理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在阿拉善黄鼠鼠疫疫源地内共发现蚤类62种(亚种),隶属7科26属;根据行政区划在各县(区)疫源地内广泛分布的蚤有6种(亚种),各行政区间特有蚤种为海原县4种,西吉县1种,平川区3种,会宁县15种。结论 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最常见,数量稳定,检菌率高,无论在鼠体、洞口洞干、窝巢中均占优势,是该疫源地主要宿主阿拉善黄鼠的主要传播媒介,该蚤还在其它鼠类和鸟类体表寄生;特别是鸟类寄生蚤的交换,在传播鼠疫中有着极其重要意义,是研究鼠疫动物流行病学值得探讨的问题。

2011, 22 (1): 70-72.
2005-2009年浙江省天台县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分析
崔清荣, 庞卫龙, 葛君华, 董茵
摘要1485)      PDF (927KB)(847)   

目的 探讨天台县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特征和发展趋势,以制定有针对性的防制措施。 方法 人间疫情流行病学调查,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及健康人群血清抗体;宿主动物带病毒调查,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肺汉坦病毒(HV)抗原。结果 2005-2009年全县累计报告HFRS病例181例,年平均发病率6.39/10万;男女发病之比为2.42∶1(128/53),以农民发病为主,占86.74%;室内鼠密度平均为2.10%,野外为5.76%,总鼠密度为4.87%,鼠带病毒率平均为7.48%;患者血清阳性率为77.70%。结论 天台县是以姬鼠型为主的混合型HFRS疫区,需要进一步加大监测和预防力度。

2011, 22 (1): 73-74.
2001-2009年浙江省慈溪市疟疾监测分析
罗央努, 陈坤
摘要1166)      PDF (925KB)(1034)   

目的 分析慈溪市2001-2009年疟疾流行特征,指导疟疾防治。方法 用回顾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慈溪市2001-2009年疟疾发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1-2009年全市共检出135例疟疾病例,除1例为本地人口外出输入性感染,余均为外来人口输入性病例,外来流动人口疟疾平均年发病率2.17/10万;患者年龄主要为20~39岁,职业以民工为主;病原以间日疟为主,占99.26%。结论 9年来慈溪市在疟疾防治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流动人口带来的输入性病例时有发生,疟疾防治工作仍不可松懈。

2011, 22 (1): 75-76.
2005-2008年浙江省仙居县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结果分析
张意坚, 应永平, 王建华, 林桂伟
摘要1425)      PDF (957KB)(1044)   

目的 了解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规律, 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方法 按《全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进行乙脑病例、疑似病例、宿主动物、蚊虫媒介及健康人群监测。结果 仙居县2005-2008年监测疑似病例137例,实验室确诊乙脑10例,发病率为0.52/10万,无死亡病例;发病年龄均在7岁以下,发病时间集中在7月,有完整乙脑免疫史的1例;6月开始蚊密度进入高峰季节,三带喙库蚊是仙居县的主要蚊种之一,占捕获蚊虫总数的43.5%,2007年从捕获的蚊虫中分离到2株乙脑病毒,人群发病时间与蚊虫媒介密度升高相一致;宿主动物猪的乙脑总感染率为67.4%,猪乙脑感染率进入高峰季节比人群发病早1个月。结论 仙居县广泛存在乙脑流行的自然因素,是乙脑的流行区,消灭乙脑免疫空白是防止和减少乙脑发生的最有效措施,开展乙脑监测能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

2011, 22 (1): 77-79.
臀突客蚤叮吸人血的补充实验
尹小平, 叶志辉, 彭定希, 骄娃, 叶瑞玉, 黎唯
摘要1055)      PDF (916KB)(807)   
2011, 22 (1): 79-79.
浅论PCO在街道实施病媒生物防制的效果评估
林寅君
摘要993)      PDF (936KB)(1059)   
2011, 22 (1): 80-81.
中国媒介蚊虫对有机氯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性调查
刘斯璐, 崔峰, 燕帅国, 乔传令
摘要1042)      PDF (933KB)(920)   

蚊虫由于其特殊的行为、生理以及与人类生活关系紧密而成为传播人类疾病的重要媒介,自20世纪化学杀虫剂广泛使用后,蚊虫就与这种环境变化协同进化,即通过生理生化多种机制产生抗药性。该文综述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7种媒介蚊虫(尖音库蚊复组、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微小按蚊、雷氏按蚊、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对有机氯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性调查结果。结果显示,不同地区的7种媒介蚊虫对DDT抗性水平较高,对六六六、三氯杀虫酯抗性调查较少,仅有库蚊对这2种杀虫剂抗性调查的报道,并且抗性水平较低。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性调查,主要是尖音库蚊复组对残杀威和巴沙的抗性调查报道,抗性水平较低。

2011, 22 (1): 82-85.
生境对蚤类群落及其生活史的影响
杨孔, 张建漂, 吴梦玲, 白雪
摘要1379)      PDF (925KB)(955)   

为了阐明环境与蚤类群落动态及其生活史的关系,防止蚤类传播病原微生物,该文综述和分析了生境对蚤类群落及其生活史的影响。蚤类生活环境具有双重特性,由宿主和宿主生活环境两部分组成,某特定生境蚤类群落组成和丰富度不仅受到宿主的种类和相对丰富度影响,而且受生境本身特性影响。季节性特征分明的地方蚤类种群的丰富度和繁殖模式表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变化。不同景观生态影响宿主动物的多样性,导致寄生蚤的种类、分布和密度不同。理解和掌握环境与蚤类群落动态及其生活史的关系,对控制蚤类、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传播病原微生物具有重要意义。

2011, 22 (1): 86-88.
云南省小型兽类区系与多样性的研究概况
李栋, 龚正达
摘要1336)      PDF (986KB)(1663)   

小型兽类由于种类多,分布广, 迁移性较小,不同种类的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又多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态适应性能力和疾病的关系密切, 因此对小型兽类区系与多样性的调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云南省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和气候环境复杂多样,复杂奇异的自然地理条件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动植物区系,哺乳动物非常丰富,现已知300多种,其中包括不少稀有种,其数量约为中国已知种数(约642种)的47%。目前,云南省小型兽类已知达6目19科82属201种。现就云南省小型兽类的区系分布、物种多样性及与重要环境因素和疾病关系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进行展望。

2011, 22 (1): 89-93,97.
害鼠不育控制技术的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
秦姣, 刘全生, 黄小丽, 龚鹏博, 郭明昉
摘要1201)      PDF (957KB)(1145)   

不育控制技术可直接和间接降低害鼠种群数量,又不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剧烈波动,可在鼠害控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的不育控制技术主要集中在对化学不育、内分泌干扰不育和免疫不育技术的研究和探讨。该文介绍了国内外不育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分析不育控制技术的生理和生态学原理,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评价和展望。

2011, 22 (1): 94-97.
布达佩斯和武汉市灭鼠工作比较分析
宋祥龙, 吴风波, 吴太平, 蒋洪
摘要825)      PDF (911KB)(942)   
2011, 22 (1): 98-99.
新发和再肆虐虫媒病毒病是当前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张海林
摘要830)      PDF (899KB)(1584)   
2011, 22 (2): 101-102,120.
Y型嗅觉仪在蚤类对宿主选择性研究中的应用
林杰, 孟凤霞, 吴丹丹
摘要1260)      PDF (1152KB)(2307)   

目的 应用Y型嗅觉仪,建立蚤类对宿主动物气味选择的测定方法,并研究猫栉首蚤、印鼠客蚤和缓慢细蚤对大白鼠和小白鼠的选择行为,为探究不同蚤种对不同宿主动物的特异性选择和了解“蚤类-宿主动物或人-相关传染病”的关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印鼠客蚤为试虫,用Y型嗅觉仪测定风速、Y型管臂管的几何位置、光照对其选择行为的影响,以猫栉首蚤、印鼠客蚤和缓慢细蚤成蚤为试虫分别测定对大白鼠和小白鼠的选择行为。结果 在测定的20 min内,当空气流速为0.6~1.5 L/min时, Y型管臂管的几何位置和测定环境的光照(30 W日光灯)与黑暗在印鼠客蚤对小白鼠的选择行为中没有显著影响。猫栉首蚤对大白鼠气味具有显著的选择性,而印鼠客蚤和缓慢细蚤对大白鼠和小白鼠气味的选择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可以用Y型嗅觉仪测定蚤类对宿主动物的选择行为。通过研究蚤的选择行为可以了解其宿主特异性,进一步分析“蚤类-宿主动物或人-相关传染病”的相关关系。

2011, 22 (2): 103-106,127.
埃及伊蚊传播西尼罗病毒的媒介效能研究
张映梅, 姜淑芳, 郭晓霞, 董言德, 赵彤言
摘要1097)      PDF (925KB)(1492)   

目的 研究我国埃及伊蚊传播西尼罗病毒的潜在能力。方法 人工配制病毒血餐感染埃及伊蚊并进行传播实验,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病毒分离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蚊虫和来亨鸡体内病毒。结果 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敏感动物来亨鸡感染西尼罗病毒后,第2天其体内病毒量达到最高,说明进行传播实验后的第2天是检测传播是否成功的最佳时间。感染与传播实验结果表明埃及伊蚊对西尼罗病毒的感染率达到了63.3%,而且通过刺叮敏感动物(来亨鸡)能够传播该病毒,其传播率为30.0%。结论 在未来我国可能的西尼罗热暴发中,埃及伊蚊可能成为其在海南等地的潜在传播媒介。

2011, 22 (2): 107-109.
黑箱法与人工小时法蚊虫监测结果比较
冷培恩, 刘洪霞, 姬淑红, 张文革, 田霞, 刘丽军, 徐仁权
摘要1510)      PDF (906KB)(1132)   

目的 比较黑箱法和人工小时法监测蚊虫密度的差异,探讨以黑箱法替代人工小时法监测蚊虫密度的可能性。方法 在3个现场比较黑箱法和人工小时法监测蚊虫密度、种类的差异,比较2种方法监测蚊种构成比、性别比和季节消长趋势的相关性。结果 监测结果显示,黑箱法监测蚊虫密度为1.51只/箱,低于人工小时法(3.13只/点),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85,P=0.0025)。2种监测方法蚊虫密度的季节消长趋势基本一致,相关性高,且有统计学意义(r=0.8833,P=0.0084)。分析雌蚊的密度和消长规律,人工小时法捕捉雌蚊密度(1.88只/点)高于黑箱法(0.50只/箱),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43,P=0.0023); 两方法逐月密度指数无相关性(r=0.4812,P=0.2743)。2种监测方法监测蚊种和构成有所不同,黑箱法监测蚊种以淡色库蚊为主(占捕蚊总数的90.6%),有少量的三带喙库蚊(4.1%)、白纹伊蚊(2.4%)、骚扰阿蚊(2.9%),未监测到中华按蚊; 人工小时法监测蚊种以淡色库蚊(42.8%)和骚扰阿蚊(40.3%)为主,除三带喙库蚊(11.7%)和白纹伊蚊(4.7%)外,还监测到中华按蚊(0.5%)。2种监测方法监测蚊虫性别比不同,黑箱法雄蚊多于雌蚊,人工小时法则相反。黑箱法和人工小时法监测捕获的雌蚊数接近,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18,P<0.001)。黑箱法和人工小时法监测捕获的雄蚊数差异较大,黑箱法高于人工小时法,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3.01,P<0.0001)。结论 研究均表明蚊虫监测方法能否捕获某一蚊种与该地区此蚊种密度的丰富度有密切关系,黑箱法适合于多种蚊种监测,捕获雌蚊数量少于雄蚊。作为蚊虫监测方法的规律性和标准操作程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011, 22 (2): 110-113.
糖和维生素对淡色库蚊及白纹伊蚊产卵选择的影响
邓天福, 莫建初
摘要1229)      PDF (893KB)(1066)   

目的 评价不同营养物质对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雌蚊产卵选择的影响,为新型诱卵器的研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在室内测定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对不同种类糖和维生素溶液的产卵趋性。结果 淡色库蚊怀卵雌蚊偏好在1000 mg/L和100 mg/L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及1000 mg/L浓度的蔗糖溶液中产卵,而白纹伊蚊则对供试的各种糖液没有明显的产卵选择偏好; 浓度为100 mg/L的盐酸硫胺(VB1)溶液和抗坏血酸(VC)溶液、10 mg/L的VB1溶液能显著引诱淡色库蚊产卵,10 mg/L的VB1溶液还能显著引诱白纹伊蚊产卵。结论 葡萄糖对淡色库蚊、VB1对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在室内有较好的产卵引诱效果。

2011, 22 (2): 114-116.
2008-2009年四川省登革热蚊媒监测结果分析
曹一鸥, 刘学成, 祝小平, 张佳珂, 钱薇萍, 栾荣生
摘要1368)      PDF (996KB)(984)   

目的 调查四川省登革热媒介伊蚊的分布情况,为登革热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对全省2008-2009年登革热媒介伊蚊进行监测,分析蚊虫密度,分离登革热病毒。结果 19个监测点蚊幼虫的容器指数为24.05%,白纹伊蚊总密度为5.69只/人工小时。以废旧轮胎容器指数最高,为48.77%; 特殊场所蚊幼虫容器指数和成蚊密度均较高,分别为40.74%和15.32只/人工小时; 容器指数高峰在7月为30.60%,成蚊密度高峰在8月为7.94只/人工小时; 白纹伊蚊是大多数监测点的优势蚊种,构成比在26.88%~98.37%之间; 19个监测点白纹伊蚊的密度有地区差异,但无地理位置差异。甘孜州南线未发现伊蚊。内江市隆昌县采集的白纹伊蚊成蚊标本4470只,未分离出登革热病毒。结论 白纹伊蚊在四川盆地分布广泛且密度较高,一旦有登革热病例输入,有可能造成疫情扩散。

2011, 22 (2): 117-120.
杂志二维码
下载排行 近期热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