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目录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0 Vol.21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球形芽孢杆菌在病媒蚊虫控制中的应用
熊武辉,胡晓敏,袁志明
摘要1992)      PDF (369KB)(1409)   

球形芽孢杆菌(Bacillus sphaericus,Bs)是一种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形成亚末端膨大孢子囊和球形芽孢的好气芽孢杆菌。Bs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能产生对不同蚊幼虫具有特异性毒杀作用的二元毒素、Mtx毒素和Cry48Aa/Cry49A毒素,广泛应用于病媒蚊虫的生物控制中,被认为是一种对人、畜、禽、水生生物无毒,不污染环境的生物杀蚊幼制剂。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已经开发出商业化Bs杀蚊制剂,并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于病媒蚊虫的控制,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实验室以及野外实验表明,蚊虫在长期高选择压力下能对二元毒素产生抗性,蚊虫对Bs产生的抗性影响了其作为生物杀蚊幼制剂在蚊虫综合防治中的持效应用。现就Bs的杀蚊机制、杀蚊制剂的开发和应用、蚊虫抗性及其治理等方面加以介绍。

2010, 21 (1): 1-4.
上海市卢湾区世博会园区建设前期病媒生物消长及侵害情况分析
唐毅1,冷培恩2,袁家麟1,徐康1,周宇才1,黄智勇1
摘要1395)      PDF (652KB)(1181)   

目的 通过对辖区世博会园区建设前(2006-2008年)连续3年的主要病媒生物监测,了解其消长情况和种群构成,为2010年世博会控制病媒生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蚊虫监测采用CO2诱蚊器法、紫外线灯诱蚊器法和诱卵器法,成蝇监测采用笼诱法,鼠类监测采用鼠夹法。结果 连续3年监测显示,蚊密度2006年显著低于2007年和2008年;蝇密度2008年最低,为18.13只/笼,2006年和2007年分别为39.31和34.17只/笼;鼠密度3年基本持平。共捕获蚊类5种4781只,其中优势蚊种为淡色库蚊(占74.75%),其次为白纹伊蚊(占24.83%);捕获蝇类16种11 447只,优势蝇种为丝光绿蝇(占44.96%),其次为大头金蝇(占28.98%);捕获鼠类2种34只,其中黄胸鼠占76.47%,褐家鼠占23.53%。结论 环境的改变和卫生管理情况,对病媒生物密度有较大的影响;该地区主要病媒生物将对世博会的召开存在潜在危害。

2010, 21 (1): 5-8,11.
汶川地震灾区病媒生物监测分析
胡雅劼1,刘起勇2,钱薇萍1,陈东平1,周忆昭1
摘要1436)      PDF (341KB)(1231)   

目的 了解汶川大地震对灾区病媒生物及相关传染病产生的影响,及时掌握地震灾区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及其带病毒(菌)情况,为做好病媒生物性疾病的风险评估,指导开展病媒生物和相关疾病的防控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方法 蚊、蝇密度监测采用目测法,鼠密度监测采用鼠迹法。 结果 汶川地震灾区蚊、蝇、鼠总体密度分别为5.77只/人工小时、0.46只/m2和0.81处/2000 m;季节消长6-7月蚊、蝇总体密度呈现上升趋势,7月到达顶峰,之后呈下降趋势;鼠类总体密度6月最高,之后呈下降趋势。结论 蚊、蝇、鼠密度除个别区、县较高,超出杀虫参考指标以外,总体密度较低。通过开展科学、系统的病媒生物监测工作,有力地指导了灾区病媒生物的综合防治,防止了相关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2010, 21 (1): 9-11.
四川省中兴镇地震后病媒生物现状研究
徐友祥1,李罕锫2,谢培明1,李一2
摘要2689)      PDF (345KB)(2321)   

目的 了解汶川大地震对病媒生物及相关传染病产生的影响,及时掌握地震灾区病媒生物种类、密度和相关生态习性,为病媒生物性疾病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笼诱法、灯诱法、目测法和网捕法进行病媒生物密度监测和蚊、蝇种类本底调查。结果 地震灾区蚊、蝇、鼠、蚤成虫密度都非常低,均在参考指标以下,但粪便中幼虫控制较差,阳性率较高;调查蚊、蝇800多只,经鉴定蝇类隶属4科28属42种,蚊类隶属1科3属5种;蝇类的黑尾黑麻蝇、厩腐蝇、家蝇和蚊类的三带喙库蚊、致倦库蚊为优势种。结论 从总体上分析,地震后杀虫、灭鼠是行之有效的,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防止灾后疾病流行起到了关键作用,但还存在杀灭过度和杀灭不彻底等不合理现象;要建立病媒控制长效机制,完善灾后病媒控制队伍建设。

2010, 21 (1): 12-15.
云南省横断山区小型兽类的组成及空间分布
权寿瑛1,岳仁苹1,张丽云2,连宏宇1,臧颖惠1,边长玲1,李栋1,琚俊科1,龚正达1,2
摘要1404)      PDF (383KB)(1485)   

目的 了解和阐述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小型兽类的组成及其空间分布状况。方法 在既往系列区系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云南省西部横断山区北纬21°~29°(计8个纬度梯度带,分别以Ⅰ~Ⅷ表示),海拔100 ~5000 m(分9个海拔梯度带,分别以A~I表示)之间所知分布小型兽类的组成及其空间分布的资料进行综合整理、统计。结果 发现云南省横断山区小型兽类由5目11科58属187种(亚种)组成。小型兽类科、属、种丰富度沿纬度梯度带分布的主要情况是:Ⅰ带9科30属44种;Ⅱ带9科33属57种;Ⅲ带9科38属74种;Ⅳ带9科43属93种;Ⅴ带10科43属101种;Ⅵ带9科39属91种;Ⅶ带11科40属102 种;Ⅷ带11科35属67种;种和属丰富度基本呈现随纬度增加逐步增高后降低的分布格局,高峰值主要出现在中纬度高度24°N ~27°N区间;它们沿海拔梯度带分布的主要情况是:A带8科28属54种;B带9科41属90种;C带9科37属102种;D带10科41属101种;E带9科35属94种;F带9科33属76种;G带9科29属58 种;H带8科15属28种;I带4科5属7种, 种和属丰富度总体上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 高峰值主要出现在中海拔高度1500~3000 m区间。  结论 横断山区小型兽类沿各纬度和海拔梯度的组成和分布情况不同,但总体呈现出以中海拔和中纬度梯度带物种丰富度都相对较高的空间分布特征。

2010, 21 (1): 16-22.
自然条件下板齿鼠的食物结构研究
冯志勇1,邱俊荣2,姚丹丹1,黄立胜3,曾繁娟1,高志祥1,隋晶晶1
摘要994)      PDF (543KB)(1005)   

研究板齿鼠的食物组成,分析食物结构的季节和年际间发生规律,为制定科学的防治对策及可持续治理技术方案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野外观察法和胃内容物分析法。结果 板齿鼠胃内纤维类食物占(68.68±5.17)%,淀粉类和动物性食物分别占(23.06±4.32)%和(8.26±1.43)%;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季节和年际间鼠胃内容物的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雌鼠淀粉类和动物性食物的检出率显著高于雄鼠,幼鼠淀粉类和纤维类食物的检出率高于亚成体鼠和成体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成年鼠动物性食物的比例明显高于亚成体和幼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夏秋季淀粉类和动物性食物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季节,而纤维类食物的检出率冬春季明显多于夏秋季。结论 自然状态下板齿鼠主要取食纤维类食物,也取食淀粉类和动物性食物,食物构成的差异性与种群繁殖状况、作物生育期和栖息地的植被类型有密切关系。

2010, 21 (1): 23-25.
内蒙古地区骆驼生活环境蝇种调查探究
顾巍1,赵治国1,李林川2,左海涛3,娜仁花3,王俊杰1,杨莲茹1,杨晓野1,刘珍莲1
摘要1337)      PDF (313KB)(1057)   

目的 了解草原地区骆驼生活环境中蝇种及分布,探讨不同蝇种作为骆驼斯氏副柔线虫病传播媒介的可能性。方法 2007-2009年的7-9月对3个荒漠化草原地区骆驼生活环境中的蝇种进行调查。用网捕法收集,并利用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方法对其进行种属区分。结果 经鉴定,共发现蝇类9科17属25种,在内蒙古地区为新记录的有12种。其中从内蒙古巴彦淖尔地区采集2489只,优势蝇种为迷隰蝇,占该地区采集总蝇数的37.2%,其次为截脉角蝇,占23.0%。从阿拉善地区采集2260只,所占比例最大的是扁蝇科的蝇种,约为31.5%,粪蝇科的小纹鬃粪蝇占26.5%,其它蝇种所占比例均较小。从乌兰察布地区采集2343只,其中锯翅蝇科的蝇种所占比例最大,为43.4%,其次为海滨溜蝇和吸溜蝇,分别为10.6%和12.4%。结论 基本掌握了内蒙古地区骆驼生活环境中的蝇种组成,为斯氏副柔线虫传播媒介的调查确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2010, 21 (1): 26-29.
冷冻丝光绿蝇蛹对丽蝇蛹集金小蜂后代发育和繁殖能力的影响
张忠,宋光乐,于广福,庄东明,万文菊,赵英会,陈秀春,王玉,史卫峰,于爱莲
摘要1171)      PDF (369KB)(931)   

目的 探讨冷冻丝光绿蝇蛹对丽蝇蛹集金小蜂繁殖的影响。方法 考查丽蝇蛹集金小蜂在冷冻丝光绿蝇蛹内的发育历期、后代大小和雌蜂寿命、后代的寄生和繁殖能力。结果 丽蝇蛹集金小蜂在-20 ℃和 -70 ℃冷冻后不同时间丝光绿蝇蛹内的发育历期约为13 d,后代雌蜂体长约为1.8 mm,雄蜂体长约为1.2 mm,后代雌蜂寿命约为11 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冷冻丝光绿蝇蛹中羽化出的丽蝇蛹集金小蜂对正常丝光绿蝇蛹的寄生率为83%~90%,寄生后蝇蛹的出蜂率为73%~80%,每蛹出蜂数约为37只,雌蜂比90%左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冷冻丝光绿蝇蛹对丽蝇蛹集金小蜂后代的发育和繁殖能力均无显著影响。

2010, 21 (1): 30-32.
Aedes sierrensis在中国的潜在分布预测
刘静远,马晓光,马爱敏
摘要1111)      PDF (964KB)(1455)   

目的 预测Aedes sierrensis(Ludlow,1905)在我国的潜在分布。方法 根据文献资料整理得出Ae. sierrensis稳定分布,应用预设预测规则的遗传算法(GARP)生态位模型对其在中国的潜在分布进行分析预测。结果 Ae. sierrensis在我国的潜在分布区涉及大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高风险地区集中在我国中北部地区,包括新疆、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天津、河南、山东、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度适生区集中在安徽、河北南部、山东西南部、湖北北部、浙江西北部等地区;低度适生区集中在贵州、广西、湖南、重庆、湖北、江西、福建、台湾、海南等省(自治区)。结论   Aedes sierrensis(Ludlow,1905); 预设预测规则的遗传算法; 潜在分布Ae. sierrensis在我国潜在分布区广,风险等级高,应及时制定相应风险管理措施,严防该蚊入侵我国。

2010, 21 (1): 33-35.
临沂口岸截获加拿大入境蝇类:羊虱蝇
王勇1,孙宝杰2,于长友2,倪新1
摘要914)      PDF (241KB)(891)   
2010, 21 (1): 35-35.
3种蜚蠊密度检查方法比较试验
徐仁权1,任文军2,陈仁潮2,顾文祥3,冷培恩1
摘要1696)      PDF (375KB)(1014)   

目的 现场探索3种蜚蠊密度测定方法之间在同一个单位内的有效性和可比性,以便积累数据,为统一蜚蠊密度监测、蜚蠊控制效果检查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3种蜚蠊侵害程度不同的单位,分别运用3种常用的蜚蠊密度监测和密度测定方法,在同一现场按照先目测、后粘捕、最后药激的程序同步进行比较试验。数据统计采用χ2检验、两样本均数比较和one way ANOVA处理。结果 (1)31家试验场所用3种方法同时检测,除3家未发现蜚蠊外,其他28家均不同程度地检测到蜚蠊侵害。(2)目测、粘捕和药激法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48.82%、46.08%和48.44%,3种方法阳性检出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6,P≥0.05),密度指数分别为9.65只/间、7.04只/张和13.57只/间。(3)侵害程度无论高、中或低,3种方法检测获得的蜚蠊阳性率和密度指数值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目前使用的3种监测方法均可用于密度监测和调查以及效果评价,但无论采用哪一种监测或调查方法,样本量的大小、监测人员的责任心和规范的实施与否将直接影响到阳性率和密度指数的高低,建议进一步研究建立粘蟑纸法的指标值。

2010, 21 (1): 36-38.
4种鼠疫F1抗原/抗体检测方法的初步评价
王艳华,海荣,夏连续,蔡虹,梁莹,俞东征
摘要1317)      PDF (563KB)(1160)   

目的 客观评价血凝试验、胶体金试验、ELISA和PCR 4种检测方法的灵敏性。方法 对于血清学方法中的F1抗体检测,评价检出的全菌免疫兔抗血清最低稀释度;F1抗原检测,评价检出的最低浓度。对于分子生物学方法,评价同时检出fra基因和pla基因的模板最低浓度。结果 对于F1抗体检测,间接血凝试验检出的最低稀释度是1∶64,胶体金试验是1∶1000,ELISA是1∶204 800。对于F1抗原检测,反向血凝试验检出的最低浓度是2 ng/ml,胶体金试验是50 ng/ml。fra、 pla基因同时检出,模板的最低浓度是0.21 ng/μl。结论 在以抗体IgG为主的血清中,ELISA法对于F1抗体检测的灵敏性较高。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对于F1抗原检测的灵敏性较高。为减少误诊率,采用PCR诊断鼠疫菌要求最低模板浓度是0.21 ng/μl。

2010, 21 (1): 39-42.
α-三噻吩对白纹伊蚊幼虫的脂质过氧化组织定位研究
孙家梅,张玲敏,吕慧芳,徐芳
摘要1360)      PDF (1706KB)(998)   

目的 对光活化α-三噻吩(α-T)引起的蚊幼虫脂质过氧化进行组织化学定位研究。方法 用冷Schiff组织化学法,检测光活化α-T处理后的白纹伊蚊幼虫,光学显微镜下与对照组比较,观察光活化α-T引起的脂质过氧化组织定位。结果 对照组组织均未着色,实验组中肠组织细胞、围食膜、马氏管刷状缘及管腔出现紫红色着色。结论 光活化α-T能使白纹伊蚊幼虫的组织发生脂质过氧化,且脂质过氧化的主要组织靶标为中肠和马氏管。

2010, 21 (1): 42-44.
2008年贵州省流行性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强化免疫效果评价
刘铭,朱青,张丽,刘航,蒋凤
摘要1176)      PDF (357KB)(901)   

目的 分析贵州省2008年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减毒活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疫情防控效果,为制定下一步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综合分析强化免疫活动接种成果、调查数据和活动前后的疫情资料。结果 贵州省报告实际接种1 503 052人,报告接种率96.72%,用人口资料估算全省接种率91.82%。2008年全省乙脑发病率0.85/10万,较2007年下降44.08%,各地区、各类县强化免疫目标人群发病率均大幅度下降,下降幅度高于非目标人群。2008年全省各年龄组发病率均较2007年有所下降,仍以8月龄至6岁组发病率最高。安顺市、黔西南州、铜仁地区、毕节地区该组人群发病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且安顺市的发病率较2007年上升111.59%;安顺市、黔西南州7~10岁组发病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且较2007年分别上升117.83%和66.32%。结论 此次乙脑疫苗强化免疫效果显著,达到了预期目标。低龄儿童尤其是8月龄至6岁学龄前儿童仍是贵州省乙脑防控工作的重点,应加强安顺市、黔西南州等重点地区的乙脑防控工作。

2010, 21 (1): 45-48.
一起工厂内跳蚤叮咬人事件的调查
孟庆贺,王淑惠
摘要967)      PDF (259KB)(1155)   
2010, 21 (1): 48-48.
三带喙库蚊发生量与气象因子相关性初步分析
杨维芳1,孙俊1,徐燕1,褚宏亮1,刘大鹏1,张爱军1,徐庆2,郑一平2
摘要1211)      PDF (287KB)(1121)   

目的 了解三带喙库蚊发生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光催化灯诱集蚊虫;以南京市郊区牲畜棚2006年8月至2007年12月调查的三带喙库蚊密度(Y1)和雌性三带喙库蚊密度(Y2)为因变量,以同期的气象因子,平均气温(X1)、 最高气温(X2)、 最低气温(X3)、 降雨量(X4)、 平均气压(X5)、 平均相对湿度(X6)、 平均风速(X7)和日照时数(X8)为自变量, 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南京市郊区牲畜棚蚊虫调查中三带喙库蚊占90%以上, 雌蚊占95%以上, 高密度期 (>60只/h) 在6-10月。X3与三带喙库蚊密度变化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 但回归不显著; 多数气象因子与三带喙库蚊密度存在显著的非线性相关; 获得较优的回归方程: Y1=10∧[18.645 Lg(X1+1)-21.403 Lg(X2+1)-0.930 X7+0.104 X8+2.470]-1,Y2= 10∧[19.051 Lg (X1+1)-21.994 Lg (X2+1)-0.945 X7+0.106 X8+8.675]-1,R2>0.8。结论 通过气象资料,可初步预测同期三带喙库蚊的发生量;该方法可扩展应用于其他病媒生物及其相关性疾病的预测。

2010, 21 (1): 49-50.
山西省部分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媒介蚊虫调查
代培芳,赵俊英,孔祥盛,程璟侠
摘要1573)      PDF (313KB)(1104)   

目的 调查山西省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高发区蚊虫密度与种群构成。方法 使用诱蚊灯在猪圈、湖渠等生境采集蚊虫。结果 永济市伍姓湖蚊虫密度最高为2000.0只/灯,永济市城北蚊虫密度为1352.0只/灯,定襄县、永济市涑水河畔>500只/灯,临猗县(2006年9月、2007年8月)、五台县、太原市、长治市、芮城县圣天湖、阳泉市蚊虫密度>100只/灯;芮城、临猗县(2006年8月)、临猗县涑水河畔<100只/灯(湖渠生境文字标出,猪圈略)。在畜圈采集的蚊虫中,三带喙库蚊在临猗县(2007年8月)所占比例最高达77.7%,其次为芮城、临猗县(2006年9月)、永济市等;淡色库蚊在太原市城郊所占比例最高达100%,其次为五台、定襄县等;其他地区蚊种较少,所占比例较大的有背点伊蚊和刺扰伊蚊。在湖渠采集的蚊虫中,三带喙库蚊以芮城县圣天湖最高为94.4%;淡色库蚊以永济市伍姓湖及涑水河畔最高,达99.0%以上。结论 畜圈及水源丰富的地区蚊虫消杀工作亟待加强,芮城县圣天湖景区应加强防蚊知识宣传和防蚊设施建设。

2010, 21 (1): 51-53.
安徽省蚊虫密度消长及种群构成研究
张家林1,吴明生1,陈建民1,张文华2,张春峰3,马子健4
摘要1409)      PDF (466KB)(976)   

目的 了解安徽省蚊虫密度消长及种群构成,为制定蚊虫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别于2004年和2007年的5-10月开展监测,采用人工小时法和帐诱法捕蚊,对蚊虫进行分类、鉴定、计数。结果 安徽省蚊虫密度高峰在7-9月,7月上旬和8月下旬出现2个高峰值,分别为641.4和824.6只/人工小时,以8月下旬密度最高。优势蚊种为三带喙库蚊,占捕蚊总数的65.36%。结论 三带喙库蚊是安徽省优势蚊种,是防灭的重点,监测可以掌握其产生规律,为制定适宜的灭蚊防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2010, 21 (1): 53-55.
家蝇对高效氯氰菊酯抗药性的选育研究
曹辉1,霍新北2,王学军2
摘要1495)      PDF (415KB)(1025)   

目的 通过室内选育,获得家蝇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品系,探讨拟除虫菊酯对家蝇抗性形成机制、遗传规律。为延缓家蝇抗药性的产生,制定科学合理的抗性治理措施,更有效地防治家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抗性选育参照国标GB 13917.1~13917.8-92《农药登记卫生杀虫剂室内药效试验方法》以亚致死浓度高效氯氰菊酯对敏感品系家蝇逐代喷施。抗性测定用生物测定方法测定不同世代家蝇的LD50并计算抗性指数。结果 在高效氯氰菊酯的连续作用下,经过22代的选育,敏感品系家蝇在较短时间内对该种化学杀虫剂会产生较高的抗药性,形成抗性品系,抗性系数达到104.23倍。结论 家蝇抗性的发生、发展,实质上是杀虫剂对家蝇种群中具有抗性基因的个体做定向选择的结果,选择压力越大,抗性发展越快。施药方法对抗性的选育具有重要影响。

2010, 21 (1): 56-58.
一起鼠间鼠疫的实验室检测分析
刘河1,王金祥2,卢世堂3,毛川涛3,田涛3
摘要1272)      PDF (262KB)(854)   
2010, 21 (1): 58-58.
秃病蚤田鼠亚种生物学特性的实验室观察
李超,郑谊,吴克梅,马英
摘要1062)      PDF (329KB)(924)   

目的 在不同温湿度条件下饲养秃病蚤田鼠亚种,观察其生物学特性,为蚤类的防制提供资料。方法 在恒温恒湿条件下,采用成幼分养的方法饲养观察。结果 温度在(20.5±1)℃和(22.5±1)℃,相对湿度为(35±3)%时蚤的生长发育终止在1龄幼虫,而在(95±3)%条件下,(20.5±1)℃时生长发育终止在3龄幼虫期,(22.5±1)℃条件下可以完成从卵至成虫的发育,但存活率非常低,仅为8.75%。新羽化蚤饥饿状态下(22.5±1)℃的平均存活时间为11.68 d,短于(20.5±1)℃的15.07 d。该蚤较适温度为(22.5±1)℃,最适湿度为(75±3)%。结论 秃病蚤田鼠亚种的生长发育周期短、成蚤寿命长、繁殖力强。

2010, 21 (1): 59-60,79.
臀突客蚤的生活史及其叮吸人血试验
尹小平1,叶志辉1,叶瑞玉2,骄娃1,马东虎1
摘要1082)      PDF (814KB)(1028)   

目的 观察新疆大沙鼠鼠疫媒介蚤臀突客蚤(Xenopsylla minax Jordan,1926)在实验室饲养条件下的生活史周期及该蚤是否能吸食人血。方法 将采自新疆托里县玛依勒山谷地大沙鼠体的臀突客蚤养于小白鼠体。采用普通基础法和3龄成熟幼虫及蛹在平皿中培养2种方法,在18~24 ℃,70%~90% RH条件下饲养观察。用羽化1~3 d的空腹子1代成虫在4人前臂及脚踝皮肤上做叮人吸血试验。结果 卵期10~11 d,幼虫期18~19 d,蛹期10~12 d,孕卵期2~3 d。从成虫产卵到子1代成虫产卵共经历40~45 d。34匹受试蚤(15♂♂,19♀♀)中有18♀♀吸人血,15♂♂和1♀不吸人血。结论 臀突客蚤在上述实验室条件下完成一个生活史周期历经40~45 d。子1代雌性成虫几乎均能吸食人血,而雄性则未见吸食人血。

2010, 21 (1): 61-62,74.
吉林省库蠓属傲蠓亚属二新种(双翅目:蠓科)
刘国平,任清明,王峰
摘要1293)      PDF (313KB)(898)   

报道了采自吉林省库蠓属傲蠓亚属二新种:哈尔巴岭库蠓 〔Culicoides (Fastus) haerbalingensis Liu et Wang, sp.nov.〕,该新种与Culicoides pallidicornis Kieffer,1919相近似,但Culicoides pallidicornis触须第3节有大而浅的感觉器窝,臀室有1个淡斑与本新种明显不同;类长白库蠓〔Culicoides (Fastus) subchangbaiensis Liu et Ren,sp.nov.〕与长白库蠓〔Culicoides (Fastus) changbaiensis Qu et Ye,1995〕相近似,但Culicoides (Fastus) changbaiensis口甲有棘刺约90个,PR 3.45,2个受精囊等大,与类长白库蠓明显不同。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沈阳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0, 21 (1): 63-64.
105例拟诊莱姆病患者抗伯氏疏螺旋体抗体检查结果分析
耿震,侯学霞,万康林,郝琴
摘要1343)      PDF (382KB)(980)   

目的 分析拟诊莱姆病患者血清学检查结果,明确莱姆病临床病症及区域分布情况,为有效诊治莱姆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ELISA方法,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临床拟诊莱姆病患者进行血清抗伯氏疏螺旋体IgM和IgG抗体检查,并结合临床疾患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007-2008年共检查临床拟诊莱姆病患者105例,血清呈阳性反应者16例,阳性率15.24%。其中神经系统患者44例,阳性4例;心血管系统患者5例,阳性1例;皮肤病变25例,阳性6例;发热患者10例,阳性1例;关节痛14例,阳性2例;精神障碍疾患7例,阳性2例。16例患者应用抗生素治疗后有效率达87.50%。16例莱姆病患者分布在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确诊病例以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地区较多。结论 我国人群确实存在莱姆病螺旋体散发感染,通过血清学检查能及早发现病例,提高诊疗效率。

2010, 21 (1): 65-67.
宁海县首例输入性登革热的调查与防制对策
葛宝湘,黄美林
摘要993)      PDF (276KB)(910)   
2010, 21 (1): 67-67.
诱蚊灯法对温州市蚊类种群密度季节消长监测研究
余向华1,林东1,徐毅1,曹建海2,黄哲冲3,朱建国4,倪朝荣1,陈岚1,薛大燕1
摘要1852)      PDF (285KB)(1427)   

目的 掌握诱蚊灯法监测蚊类种群密度季节消长的变化规律,为防制蚊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07和2008年每年4-11月在监测点用诱蚊灯诱捕成蚊,分类鉴定。结果 两年内诱蚊灯法监测共诱捕成蚊7685只,主要有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白纹伊蚊和骚扰阿蚊,2007和2008年的平均密度分别为4.06和3.46只/(灯·h),密度季节高峰期在5-7月,诱蚊灯法监测蚊虫密度季节高峰与人工小时法相近。结论 诱蚊灯法适用于家栖和半家栖蚊虫季节消长监测,对白纹伊蚊监测效果有限,诱捕持续时间可采用3 h或15 h。

2010, 21 (1): 68-69.
武汉市不同生境德国小蠊对7种杀虫剂的抗性调查
邓丽娟,张腊梅,周良才,田俊华,刘小泉,刘俊
摘要1704)      PDF (329KB)(1007)   

目的 了解武汉市区不同生境德国小蠊对7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以便根据抗性水平科学、合理地使用杀虫剂。方法 抗性测定采用药膜接触法。结果 武汉市区7个野外品系德国小蠊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残杀威、毒死蜱、敌敌畏、氯氰菊酯和二氯苯醚菊酯7种杀虫剂的抗性分别是敏感品系的2.6~7.7、 3.3~10.7、 1.1~2.0、 2.9~3.8、2.5~11.2、 3.5~5.3和4.0~6.4倍。结论 7个野外品系德国小蠊对5种杀虫剂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对残杀威敏感。居民家庭品系对溴氰菊酯已产生高抗性,集贸市场品系对敌敌畏已产生高抗性。

2010, 21 (1): 70-72.
驻京部队某营区持续12年控制蜚蠊效果观察
曹蓁,李荣
摘要1219)      PDF (304KB)(951)   

目的 探索部队营区科学持续控制蜚蠊的方法,指导部队综合控制蜚蠊。方法 采取粘捕法和询问法调查蜚蠊密度。综合使用环境清理、密度监测、预防投药与重点控制相结合的方法。结果 连续12年对营区蜚蠊密度进行监测,蜚蠊侵害率由调查初期的22.00%降为0.18%,连续11年(1998-2008年)蜚蠊侵害率控制在0.34%~2.93%之间。结论实行定期蜚蠊密度监测,进行危害分析,对关键点进行综合防治控制效果明显,节省人力、物力,可减少盲目用药。

2010, 21 (1): 73-74.
2006-2008年北京市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病媒生物监测报告
程文龙,马铁铮,田波,李玉堂,李长青
摘要1281)      PDF (273KB)(918)   

目的 掌握北京市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病媒生物分布及消长基本情况,为该区域病媒生物防治工作提供本底数据。方法 按照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统一要求开展。结果 本次调查仅发现小家鼠1种,年平均鼠密度0.12%;蚊类有1科2属2种,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年平均密度20.58只/(灯·h);蝇类有3科7属7种,麻蝇为优势种,年平均密度3.11只/(笼·h);蜚蠊仅发现德国小蠊1种,年平均密度0.02只/(张·夜)。结论 及时掌握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内鼠、蚊、蝇、蜚蠊的种群构成、密度水平及季节消长情况,为奥运场馆的病媒生物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2010, 21 (1): 75-76.
葫芦岛市首例人附红细胞体病及人群感染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沈铁峰1,王晓博1,刘保1,裴俊清1,曹莹2,李盾2
摘要1297)      PDF (338KB)(956)   

目的 调查葫芦岛市首例人附红细胞体(附红体)病病例,了解病程经过;对当地居民人、畜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方法 血涂片、镜检人、畜附红体感染状况,血细胞分析仪检测人贫血状况,诱蚊灯法监测室内外蚊种及密度,用病例对照方法对感染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人附红体感染率为30.67%,人群感染率性别、年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9,P>0.05; χ2=1.05,P>0.05);猪感染率为60.87%;蚊虫密度较高,优势蚊种为刺扰伊蚊和库蚊;人群中有贫血症状者主要为低年龄儿童;养猪者感染附红体的危险性是不养猪者的3.77倍,喂食猪并接生者的感染危险性是仅喂食者的3.97倍。结论 附红体病病例居住地人、畜感染率较高;发病人群以低年龄人群为主;猪是重要储存宿主,养猪为危险因素;蚊虫是重要的传播媒介。

2010, 21 (1): 77-79.
鼠疫耶尔森菌遗传学研究进展
韦蝶心1,宋志忠2
摘要1134)      PDF (402KB)(1739)   

染色体、质粒作为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的遗传基础,决定着鼠疫菌的生物学特征及致病力。在现有的鼠疫菌全基因组序列中,各型菌株基因组都表现出G+C含量偏差、存在丰富的插入序列、大量的假基因及频繁的基因重组等特征,这些都是鼠疫菌迅速进化的关键。鼠疫菌遗传学通过基因组学、比较和进化基因组学的研究,确定鼠疫菌对人体的毒力因子和致病机制,探索鼠疫菌致病性和进化的遗传学机制,从而为鼠疫的流行监测及疫苗研制等防治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2010, 21 (1): 80-83.
蜚蠊综合防治研究概况
刘丽娟,王海防,赵玉强,公茂庆
摘要1319)      PDF (438KB)(1061)   

通过对蜚蠊的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环境治理4个方面进行综述,并分析用于蜚蠊防治的杀虫剂应用前景以及发展趋势,以期为各地区蜚蠊的治理提供参考意见。

2010, 21 (1): 83-86.
北京市门头沟区小龙门地区鼠类构成及种群特征
曹殿起1,杨学明2,褚民尉1,刘喜房1
摘要1253)      PDF (232KB)(976)   
2010, 21 (1): 87-87.
蚊虫杀虫药剂的抗性及防治策略
乔传令,崔峰
摘要1280)      PDF (422KB)(986)   

蚊虫在长期的化学杀虫剂选择压力下,已从多个生理途径进化出抵抗这种选择压的能力,给我们有效控制一些蚊媒传播的疾病带来困难。该文对蚊虫抗药性的主要分子机制和抗性基因的适合度代价进行剖析,并评述目前国内外防治蚊虫传播疾病的各种策略,以期为我国媒介蚊虫的防治工作提供借鉴。

2010, 21 (2): 89-92.
某校园鼠害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黄水群
摘要646)      PDF (248KB)(797)   
2010, 21 (2): 92-92.
世博会召开前病媒生物控制策略探讨
冷培恩1,刘洪霞1,徐仁权1,朱江1,金培武2,彭桂兰2
摘要1041)      PDF (349KB)(907)   

病媒生物作为重要的传播媒介可以传播多种疾病。上海世博会期间正值病媒生物繁殖高峰期,降低其密度,减少病媒生物性疾病的威胁,成为世博会公共卫生保障的重要环节。通过召开世博会病媒生物控制专家咨询会,接受和采纳了专家建议。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全市各行业病媒生物的检查力度,制定适宜于世博会的各类控制技术文件,同时还加强了对上海市病媒生物控制专业技术人员的应急培训和演练,为世博会公共卫生保障尤其是病媒生物控制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0, 21 (2): 93-95.
绵阳市地震灾区病媒生物控制与监测分析
李仕一,刘昌弟,向定全,史映红,李永清,黄川
摘要1384)      PDF (287KB)(854)   

目的 及时掌握地震灾区病媒生物密度变化情况,给灾区虫媒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及人兽共患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2008年6月13日至10月31日,在地震灾区北川县、平武县、安县和江油市的灾民安置点及其周围环境每周1次监测蚊、蝇、鼠密度。采用目测法测定蚊、蝇密度,采用鼠迹法测定鼠密度,对病媒生物防制效果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蚊虫平均密度为4.60只/人工小时,较地震前(1.26只 /人工小时)上升了265.08%;鼠类平均密度为0.74处/2000 m,与历史鼠密度(0.32处/2000 m)相比上升了131.25%;蝇类平均密度为0.35只/m2,较地震前(2.47只/m2)下降了85.83%。结论 地震灾区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的各项措施得到落实,清除病媒生物孳生地及开展化学防治是控制病媒生物的有效措施。

2010, 21 (2): 96-97.
应用微卫星DNA标志研究我国大劣按蚊群体的遗传差异
王冬1,马雅军1,周红宁2
摘要1117)      PDF (402KB)(1333)   

目的 应用微卫星DNA分子标志阐明我国大劣按蚊(广义)群体的遗传差异水平。方法 研究样本包括经分子鉴别的大劣按蚊(海南省实验室品系和海南省毛阳野生群体)和大劣按蚊D种(云南省江城和云南省勐腊野生群体),扩增10个多态的微卫星DNA位点,用Arlequin软件分析和计算相关指标。结果 对89个大劣按蚊样本进行微卫星位点的扩增,等位基因数范围为1~32个,平均值为3.60~25.20,并非所有微卫星位点在所有群体中均呈现多态性。群体的平均期望杂合度和观察杂合度的范围分别为0.49~0.72和0.36~0.58,两者在海南省群体中均为最低。成对群体间的FST值为负值或很小,提示群体间未出现遗传分化。分级AMOVA计算结果显示,大劣按蚊群体内的变异占总变异的103.29%,种内变异为负值(-3.97%),种间变异仅占总变异的0.67%。结论 大劣按蚊与大劣按蚊D种内和种间遗传差异均非常小,微卫星DNA的变异主要在个体间。

2010, 21 (2): 98-101.
中华按蚊对3种细菌的产卵反应
李美,汤林华
摘要1223)      PDF (321KB)(780)   

目的 具吸引作用的细菌或其挥发物能提高按蚊与杀虫或抗疟工程细菌接触的机会,为此,拟测定中华按蚊对A4细菌(未鉴定)、气单胞菌和肠杆菌的产卵反应特性,以明确3种细菌对中华按蚊是否具有吸引特性,为应用这3种细菌开展阻断疟疾传播研究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 已交配雌按蚊吸饱血48~60 h 后,将含不同细菌的滤纸产卵器放入蚊笼中供按蚊产卵。保持黑暗12 h,待按蚊产卵后计数产卵器中按蚊卵的数量,应用成对t检验法比较中华按蚊在不同处理的产卵器中产卵量的差异。 结果 中华按蚊在含肠杆菌产卵器中的产卵量最多,在含A4菌和气单胞菌的产卵器中的产卵量明显低于对照和含肠杆菌的产卵器中的产卵量,P值分别为0.026、0.012、0.048和0.016;含肠杆菌的产卵器中的按蚊卵数量略高于对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华按蚊产卵时对A4菌和气单胞菌具有明显的负趋性,而对肠杆菌仅具有微弱的趋向性,推测这3种细菌可能不是中华按蚊食物的优先选择,但具有在蚊中肠内较为稳定存活的可能性,因此更适合于作为蚊幼生物杀虫基因的寄主细胞和仿转基因按蚊抗疟基因的寄主细胞被应用。

2010, 21 (2): 102-104.
缅甸北部克钦地区蚊类种群组成初报
赵玲玲1,王学忠2,施文琦3,王剑2,李艳君1,周晓俊3
摘要1404)      PDF (420KB)(929)   

目的 了解缅甸北部地区的蚊类种群构成及对蚊类物种多样性进行初步观察。方法 2008年8-9月分别在靠近中国边境地区的4个居民点用CDC诱蚊灯捕蚊,对所获蚊虫进行分类计数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人房共捕获蚊虫2亚科8属17亚属45种2268只,牛房共捕获蚊虫2亚科7属12亚属33种1703只,其中发现人房主要优势蚊种和优势度依次为微小按蚊(58.16)、可赫按蚊(46.27)、伪杂鳞库蚊(45.68)、三带喙库蚊(41.97)、杰普尔按蚊(40.18);牛房主要优势蚊种和优势度分别为可赫按蚊(34.37)、三带喙库蚊(34.30)、微小按蚊(29.13)、美彩按蚊(27.68)。人房、牛房蚊虫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分别为2.61、1.58和2.68、0.48。结论 主要疟疾媒介微小按蚊是当地人房的优势种,牛房捕获的微小按蚊绝对数量少于人房。

2010, 21 (2): 105-108.
杂志二维码
下载排行 近期热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