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目录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09 Vol.20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不同血源对流行性乙型脑炎媒介室内空间分布的影响
刘文华, 蔡松武, 吴军, 林立丰, 段金花
摘要1187)      PDF (454KB)(1021)   

【摘要】 目的 研究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媒介三带喙库蚊和致倦库蚊室内空间分布与血源的关系。方法 利用人诱法,调查蚊虫的密度。结果 在靠近动物(梅花鹿)血源的餐厅区房间,三带喙库蚊占74.80%,致倦库蚊占21.14%(n=472);在以人血源为主的人居房间,致倦库蚊占60.28%,三带喙库蚊占36.62%(n=815)。三带喙库蚊的密度餐厅区房间高于人居房间(df=1, χ2=5.32, P<0.05, n=676);致倦库蚊的密度也是餐厅区房间高于人居房间(df=1, χ2=268.45, P<0.001, n=611)。结论 血缘的空间分布影响乙脑媒介在室内的空间分布。三带喙库蚊室内空间分布靠近动物血源;而致倦库蚊室内空间主要受人类血源分布的影响。

2009, 20 (1): 1-3.
孳生地治理对控制白纹伊蚊效果的研究
周毅彬1,2, 赵彤言1, 冷培恩2
摘要1360)      PDF (579KB)(1019)   

【摘要】 目的 观察蚊虫孳生地治理控制白纹伊蚊的效果。方法 在试验区共青森林公园游乐区采取各种方法对白纹伊蚊孳生地进行治理;对照区内燃机研究所不采取任何防治措施。实验采用诱蚊诱卵器和CO2诱蚊灯监测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密度,评价其控制效果。结果 在孳生地治理后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密度逐步下降,在2~3周后幼虫和成蚊相关密度指数皆控制在35以下,密度下降率皆>50%。结论 孳生地治理可有效控制白纹伊蚊的密度。

2009, 20 (1): 3-6.
1997-2007年三峡库区监测点蚊类监测资料分析
李培龙1,2, 汪诚信1, 毛德强3, 贺园园4, 颜朝阳5, 江斌6, 张静1
摘要1266)      PDF (713KB)(1317)   

【摘要】 目的 了解三峡库区蚊类种群构成及密度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消长规律。方法 在固定的地点和时间,利用直流电动捕蚊器捕捉蚊虫,然后分种统计捕获的蚊虫数。结果 三峡库区的优势蚊种为骚扰阿蚊、致倦库蚊、淡色库蚊、中华按蚊和三带喙库蚊。人房成蚊密度均低于畜圈。优势蚊种的季节分布呈单峰型,总体上最高峰在6-7月出现。结论1997-2007年三峡库区成蚊密度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应继续加强监测工作。

2009, 20 (1): 7-10.
北京市蚊虫密度与气象因素关系的研究
赵瑶1,2, 刘泽军3, 曾晓芃2, 张勇2, 于传江3, 钱坤2, 薛素琴2
摘要1360)      PDF (658KB)(1041)   

【摘要】 目的 研究对北京市蚊虫密度产生影响的主要气象因素并分析其影响程度。方法 采用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5-2007年5-10月共54旬的蚊虫密度数据及同期的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降雨量、降雨天数、日照时间、相对湿度、平均风速等气象资料,采用SAS 9.0 统计软件进行多元逐步回归。结果 多元回归共线性诊断结果显示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与平均最低气温三者之间存在严重共线性,三者不能同时进入回归方程。多元逐步回归方程为y=0.533 97X2+0.078 14X7-2.673 29X8-2.232 56。其中X2代表平均最低气温,X7代表相对湿度,X8代表平均风速。结论 与蚊虫密度相关的气象因素主要为平均最低气温、相对湿度、平均风速;按其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平均最低气温、平均风速、相对湿度。

2009, 20 (1): 11-14.
现场应用牧歌杀虫剂杀灭猫栉首蚤的效果观察
刘保,吴志伟,刘海涛,张昕,岳蔚林
摘要661)      PDF (272KB)(876)   
2009, 20 (1): 14-.
白纹伊蚊唾液腺细胞的原代培养
施海瑛, 张玲敏, 李薇, 孙家梅
摘要1006)      PDF (524KB)(1334)   

【摘要】 目的 探讨白纹伊蚊唾液腺细胞的培养,试图建立白纹伊蚊唾液腺细胞的原代和传代培养。方法 采用Schneider 培养基添加10%的胎牛血清和双抗﹙100 U/ml青霉素,100 μg/ml链霉素﹚作培养液,在无菌条件下取出唾液腺,经PBS液清洗后放入培养液中,置26 ℃培养箱中培养。结果   3 d后白纹伊蚊唾液腺组织开始长出单个细胞,6 d后单个细胞增多。说明白纹伊蚊唾液腺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能够存活一段时间。结论 白纹伊蚊唾液腺细胞体外培养存活。

2009, 20 (1): 15-17.
集体食堂蝇类防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防制对策
钱国华,赵春元,张美菊,贲智强,吴美娟
摘要661)      PDF (244KB)(950)   
2009, 20 (1): 17-.
蒙山不同海拔高度蚊虫群落结构特点的比较研究
景晓1, 霍新北1, 常树珍2, 张世水1, 宫学诗1
摘要1283)      PDF (1174KB)(995)   

【摘要】 目的 对蒙山不同海拔高度蚊虫群落结构特点进行比较研究。方法 在对蒙山 3 个不同海拔高度的蚊虫群落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选用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特点,如丰富度、种多样性、种间相遇机率、均匀度、生物量、种群密度6个指标对不同海拔高度的蚊虫群落结构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并对其蚊虫群落的相似性指数做相关性处理。结果 调查中捕获成蚊及由幼虫孵化来的成虫共计2013只,其中在200~300 m处1724只,约占85%,700~800 m处257只,约占13%,而在1156 m的山顶处仅32只,约占2%。上述6个指标在200~300 m处依次分别为13、0.345、0.272、0.310、1.20、1724;在700~800 m处分别为12、0.417、0.443、0.417,0.18、257;在1156 m处分别为9、0.677、0.845、0.750、0.06、32。700~800 m处和1156 m处的蚊虫群落结构相似性指数较高,其值为0.3625;其次为200~300 m处和700~800 m处,为0.1852;200~300 m处和1156 m处的相似性指数最低,为0.1452,相隔距离越近,相似性越大,反之亦然,这与实际调查结果相一致。结论 不同海拔高度蚊虫群落的多样性有明显的不同,越是接近蒙山底部,蚊虫的丰富度、种群密度、生物量增大,而蚊种的多样性指数、种间相遇机率和均匀度因有优势蚊种的存在而逐渐降低,反之亦然。这对研究蚊虫群落结构特点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09, 20 (1): 18-20.
家蝇幼虫抗菌肽对弓形虫速殖子DNA的损伤作用
于娟1, 程璟侠2, 赵瑞君1, 饶华祥1, 刘颜岗1
摘要1124)      PDF (483KB)(932)   

【摘要】 目的 从家蝇幼虫血淋巴中分离纯化出有抗弓形虫作用的抗菌肽,观察其对弓形虫速殖子DNA的损伤作用。方法 通过损伤加感染的方法诱导家蝇幼虫大量表达抗菌肽,然后经过研磨、离心和层析等过程,分离纯化并筛选出抗弓形虫作用的抗菌肽,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分析其对弓形虫速殖子DNA含量的影响。结果 通过DNA含量直方图可以看出,实验组的速殖子数少于对照组,且两组分布参数存在较明显差异。正常的弓形虫速殖子处于M1期的较M2期的少,抗菌肽组则相反,处于M1期的较M2期的多,且M1峰值明显前移。结论 家蝇幼虫血淋巴中存在抗弓形虫作用的抗菌肽,其可通过抑制弓形虫DNA的合成杀伤弓形虫。

2009, 20 (1): 21-23.
宁波市不同生境蝇类结构分析
徐荣, 朱光锋, 徐明, 邵国文
摘要1236)      PDF (317KB)(854)   

【摘要】 目的 了解宁波市区农贸市场、餐饮外环境、绿化带和居民区等生境的蝇类构成与季节变化规律,为蝇类防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采取笼诱法定期调查, 将捕获成蝇分类计数,并计算出相应密度和构成比。结果 宁波市农贸市场、餐饮外环境、绿化带和居民区等生境的优势蝇种为家蝇、大头金蝇和铜绿蝇,其中农贸市场为家蝇、大头金蝇和丝光绿蝇;餐饮外环境为大头金蝇、家蝇和丝光绿蝇;绿化带内为大头金蝇、铜绿蝇和家蝇;居民区为家蝇、大头金蝇和铜绿蝇。所有蝇类中, 家蝇的活动时间最早、 持续时间最长, 其他蝇种发生的时间大多短于8个月,高峰大多在5-10月。结论 制定防制措施时, 应以5-10月为重点, 并充分考虑家蝇、 大头金蝇、 丝光绿蝇和铜绿蝇的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

2009, 20 (1): 24-26.
北京口岸地区鼠类和刺猬体外寄生虫的监测
郭天宇, 车志军, 刘永有, 曹建中, 耿洪善, 孙继伦, 王正, 李彩臣
摘要1134)      PDF (353KB)(930)   

【摘要】 目的 了解北京口岸地区鼠类和刺猬体外寄生虫的种类和组成。方法 采用夹夜法,在北京口岸捕获到小家鼠、褐家鼠、黑线姬鼠和刺猬,并从其体外捡取寄生虫。结果 共采集到鼠类和刺猬体外寄生虫12种282只,经鉴定革螨6种61只,蜱类4种203只,恙螨1种13只,蚤类1种5只。其种类分别为毒厉螨、耶氏厉螨、纳氏厉螨、格氏血厉螨、鼩鼱赫刺螨、家蝇巨螯螨、森林革蜱、草原革蜱、血红扇头蜱、长角血蜱、须纤恙螨和印鼠客蚤。结论 除刺猬外,各鼠种染虫率和染虫指数较低。

2009, 20 (1): 27-30.
重庆市室内灭蜚蠊效果观察
冯绍全1, 郑发文2, 熊德华2, 李秀安1, 何亚明1
摘要1356)      PDF (339KB)(1035)   

【摘要】 目的 掌握重庆市室内蜚蠊的侵害情况, 有效控制其密度,为今后大面积灭蜚蠊积累经验。方法 统一时
间、统一药物,采用滞留喷洒法和毒饵法集中杀灭,并用药激法和目测法考核灭蜚蠊效果。结果 灭前蜚蠊平均侵害率达27.75%, 6种不同类型场所蜚蠊的侵害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272,P<0.01);灭后蜚蠊的侵害率降至6.46%,杀灭率为76.72%。其中学校的灭蜚蠊效果最好,杀灭率为91.95%;其次是农贸市场,为86.19%;“五小店”相对最差,杀灭率仅为60.79%。6种不同类型场所的灭蜚蠊效果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55.235,P<0.01)。结论 本次全市统一灭蜚蠊取得了明显效果,有效降低了蜚蠊密度。同时体会到不同类型场所的灭效高低,与其环境条件因素的影响以及灭蜚蠊工作力度和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环境条件较好,灭蜚蠊相对较易;工作力度越大,重视程度越高,灭效就越显著。

2009, 20 (1): 29-30.
2006-2008年北京市奥运场馆主要病媒生物密度监测结果分析
钱坤, 韩玉华, 薛素琴, 田彦林, 张勇, 刘婷, 付学锋, 曾晓芃
摘要1346)      PDF (517KB)(1014)   

【摘要】 目的 通过连续3年对北京市奥运场馆的主要病媒生物密度进行监测,了解奥运场馆主要病媒生物的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情况,为2008年奥运会病媒生物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蚊虫监测采用CO2诱蚊灯法,蝇类监测采用笼诱法,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蜚蠊监测采用粘捕法。结果 奥运场馆蚊虫的优势种为淡色库蚊,占捕获蚊虫总数的96.94%;蝇类的优势种为麻蝇亚科蝇类,占捕获蝇类总数的46.13%;鼠的优势种为小家鼠,占捕获鼠类总数的63.30%;蜚蠊的优势种为德国小蠊,在奥运场馆仅捕到该种。2008年与2006年、2007年相比,主要病媒生物密度显著下降,在奥运会期间均处于低密度水平,蚊密度下降率分别为88.57%和89.26%,蝇密度下降率分别为69.88%和81.63%,鼠密度下降率为100%,蜚蠊密度下降率为99.98%。结论 北京市针对奥运会开展的病媒生物控制工作使得2008年奥运会期间主要病媒生物密度大幅度下降,实现了确保奥运会不受病媒生物危害影响的控制目标。

2009, 20 (1): 31-33.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病媒生物控制措施及其效果分析
张勇1, 马彦1, 邓瑛1, 曾晓芃1, 孙贤理2, 刘泽军2, 于传江2
摘要1188)      PDF (365KB)(969)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国家体育场病媒生物密度的科学监测,掌握主要病媒生物的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制定专项防制方案,采取专项控制活动,确保奥运会开闭幕式免受病媒生物危害。方法 密度监测方法:鼠密度监测采用鼠夹法,蚊密度监测采用CO2诱蚊灯法、勺捕法和小型容器检查法,蝇密度监测采用笼诱法,蜚蠊密度监测采用粘捕法。防制方法:鼠、蚊、蝇和蜚蠊均采用综合防制方法。效果评估方法:采用密度监测和问卷调查法。结果 对外环境大型水体进行监测,总计取样84勺,阳性率为0;对场馆内小型积水进行监测,总计发现小型积水46处,无阳性积水处;对参加奥运会开闭幕式各类人员计220人进行问卷调查,均反映未受到病媒生物侵扰,投诉率为0。结论 奥运会开闭幕式开展的病媒生物控制工作科学有效,有力地保障了奥运会开闭幕式的顺利举行,实现了无病媒生物危害的控制目标。

2009, 20 (1): 34-37.
云南省维西县碧罗雪山周边地带医学革螨生态学调查
任天广, 郭宪国, 李伟, 吴滇, 王乔花
摘要1106)      PDF (657KB)(863)   

【摘要】 目的 了解云南省维西县碧罗雪山周边地带医学革螨的生态学特征。方法 选择云南省维西县碧罗雪山周边地带为调查点,用鼠笼(夹)加食饵诱捕小型哺乳动物(小兽),“全捕法”采集其体表全部革螨。革螨群落结构用丰富度(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J′)及优势指数(C′) 描述。革螨的空间分布格局用分布型指数中的扩散系数(C)、Cassie指数(CA)、丛生指数(I)及聚块指数(m*/m)测定。结果 在捕获的40种1560只小兽体表采集到35种革螨,未确定的革螨种类为8种。物种丰富度及生物多样性很高。优势革螨为特氏厉螨、金氏厉螨、景东厉螨、土尔克厉螨、柏氏禽刺螨。优势种地位突出,5种优势种革螨在小兽体表的分布均表现聚集型分布格局,其生活史时期除柏氏禽刺螨(37.25%)外,其余4种均以雌成虫为主(96.84%、87.94%、92.78%、95.77%),幼虫及若虫比例较低(柏氏禽刺螨的若虫比例为54.51%),雌虫比例均大于其相应的雄虫比例。结论 云南省维西县碧罗雪山周边地带医学革螨物种丰富,生物多样性高,群落结构复杂,其在宿主体表的寄生呈高度聚集性。

2009, 20 (1): 38-41.
动物咬抓伤人群后疫苗免疫效果分析
张红1, 董桂华2
摘要588)      PDF (254KB)(896)   
2009, 20 (1): 41-.
不同缓释性芳樟醇制剂的活性效应比较
孙锦程, 郝蕙玲
摘要1003)      PDF (608KB)(1009)   

【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缓释型芳樟醇制剂的生物活性效应。方法 将芳樟醇通过空穴置换法、聚合物浸渍法、环糊精法制得3种缓释性芳樟醇制剂,并利用小容器法和四臂嗅觉仪法评价其对德国小蠊的活性效应。结果 芳樟醇-乙烯醋酸乙烯酯颗粒剂与活性氧化铝颗粒剂对德国小蠊有明显的驱避性,其中芳樟醇-乙烯醋酸乙烯酯颗粒剂优于后者,驱避性高达97.7%,而芳樟醇·β-环糊精包结剂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3, P>0.05)。结论 采用空穴置换法与聚合物浸渍法均可达到对芳樟醇的理想释控状态,为空间驱避昆虫、缓解环境污染和抗药性等问题提供了新的防控手段。

2009, 20 (1): 42-44.
从塔里木兔体内首次分离出婴儿利什曼原虫
廖力夫1, 燕顺生1, 乌守巴特1, 吴敏2, 徐兵1, 张勇2,侯岩岩1, 雷刚1
摘要1127)      PDF (449KB)(830)   

【摘要】 目的 调查塔里木盆地荒漠型黑热病的保存宿主。方法 开展动物与传播媒介及其环境的调查。冬季采集动物样品,用ELISA筛选抗体阳性动物;接种草原兔尾鼠和液体培养基培养分离利什曼原虫;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定从当地黑热病患者、动物和传播媒介分离出的利什曼原虫特定基因序列。结果 塔里木兔和家犬有抗利什曼原虫抗体;从44只抗体阳性塔里木兔中分离出3株利什曼原虫;塔里木兔、黑热病患者和吴氏白蛉分离出的利什曼原虫测定的NAGT核基因序列相同,与GenBank注册的婴儿利什曼原虫AF205934一致。结论 塔里木兔是塔里木盆地荒漠型黑热病的野生宿主之一。

2009, 20 (1): 45-47.
家鼠型鼠疫监控中的病死鼠报告
李镜辉1, 马永康2, 李贵昌1, 李天元2, 刘京立1,王国良2, 葛军旗1, 李俊勇2, 俞东征1, 董兴齐2
摘要1341)      PDF (324KB)(919)   

【摘要】 目的 深入认识病死鼠报告在家鼠型鼠疫监控中的作用及其与关联监测法在监控中的相互配合。方法 (1) 分析比较病死鼠报告、疫情三报在及时发现家鼠型鼠疫鼠间疫情中的作用; (2)分析病死鼠报告与关联监测法的关系及后者的功用。 结果 (1)病死鼠报告与及时发现家鼠型鼠疫鼠间疫情有关,而疫情三报中除病死鼠报告外的其他两报与及时发现家鼠型鼠疫鼠间疫情无关; (2)病死鼠报告与关联监测法共同构成家鼠型鼠疫监控的两项核心技术(2HD技术);在2HD技术中,病死鼠报告主要担负着及时发现家鼠型鼠疫鼠间疫情的任务,而关联监测法有减少和发现鼠间疫情的双重功用,但以前者为主。 结论 在家鼠型鼠疫监控中,为了及时发现并成功控制鼠间疫情,应重点推广2HD技术;同时要正确理解和对待疫情三报。

2009, 20 (1): 48-50.
城镇登革热分级预警与应对指标的建立研究
段金花, 林立丰, 蔡松武, 刘文华, 易建荣, 卢文成, 阴伟雄
摘要1266)      PDF (507KB)(1499)   

【摘要】 目的 为了更有效地预防登革热的流行,建立基于伊蚊监测诱蚊诱卵法的登革热可能流行分级预警指标体系。方法 根据伊蚊的生态特点建立诱蚊诱卵法,比较诱蚊诱卵指数(MOI)与传统的登革热媒介监测的布雷图指数(BI)和诱卵指数的关系,并结合此法在登革热流行监测中的实际应用效果,参照国内外的登革热可能流行分级控制体系和其他相关的虫媒疾病分级控制体系,初步建立基于诱蚊诱卵法的登革热可能流行的分级预警指标。结果 将MOI分为4个层次:<5、 5~20、 20~40和>40,并结合登革热流行的季节特点、蚊虫携带病毒以及疫情监测结果,分成4个登革热流行预警级别,提出相应的媒介控制措施。结论 MOI<5可作为登革热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指标。分级预警与应对指标仍有待实际应用的进一步检验和研究。

2009, 20 (1): 51-54.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技术用于青藏高原型鼠疫菌的比较
崔百忠
摘要1049)      PDF (366KB)(882)   

【摘要】 目的 对青海、西藏和甘肃省(自治区)境内不同宿主体内分离的21株青藏高原型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的基因进行分析,旨在比较不同宿主鼠疫菌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结果 扩增产物在凝胶电泳上显示的条带,其中16007、28001、01080号菌株相同,且与其余18株菌株存在差别。结论 该实验中不同宿主体内检出的21株青藏高原型鼠疫菌在遗传学上属于同源。

2009, 20 (1): 55-56.
甘肃省迭部县莱姆病自然疫源地调查
于德山1, 耿震2, 蒋建祥1, 郝琴2, 陈建华1, 汪鹏1
摘要1271)      PDF (351KB)(821)   

  【摘要】 目的 了解实施天然林保护后迭部县莱姆病在人群中的感染现状, 自然疫源地的变迁及宿主的莱姆病感染
情况。方法 人群血清伯氏疏螺旋体抗体的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法,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伯氏疏螺旋体DNA。 结果迭部县境内5个林场及7个乡镇采集居民血清522份,莱姆病抗体阳性57份,阳性率10.92%。捕鼠6种69只,平均捕获率15.33%;其中北社鼠25只,占捕获总数的36.23%,褐家鼠18只,占26.09%,大林姬鼠15只,占21.74%,小林姬鼠9只,占13.04%,小家鼠和黑线姬鼠各1只, 各占1.45%。对62份鼠脾脏、66份肾脏,用PCR检测伯氏疏螺旋体核酸,结果阳性鼠脾6份,肾5份,鼠携带莱姆病病原阳性率为15.15%(10/66);其中北社鼠6只, 褐家鼠2只,大林姬鼠及小林姬鼠各1只。用BSK培养基从采集的鼠肾、 膀胱中分离培养出3株伯氏疏螺旋体。结论 迭部县广泛存在莱姆病疫源地, 人群感染率较高。

2009, 20 (1): 57-58.
1980-2006年平邑县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病学调查
李建华1, 杨冰一2, 何伟3
摘要1310)      PDF (351KB)(1232)   

【摘要】 目的 了解山东省平邑县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流行趋势, 为制订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利用平邑县1980-2006年HFRS发病资料、宿主动物监测资料等,应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流行趋势分析。结果 1980-2006年共报告HFRS病例9519例,年均发病率26.28/10万,死亡277例,病死率2.91%,发病率高峰期出现在1992-1998年;HFRS发病呈周期性变化,流行周期3~5年,主要集中于春季和秋冬季,高发区域多位于河网平原地带,病例以男性青壮年农民为主;病死率呈下降趋势,秋冬季病死率大于春季。鼠密度高峰在第3季度,鼠带病毒率第4季度最高。结论 平邑县HFRS的流行呈现出周期性、季节性和人群聚集性的特点。近年来,HFRS发病率和病死率虽有较大下降,但人群发病率、鼠密度和鼠带病毒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为控制HFRS的流行,必须实施以“灶点灭鼠”、重点人群接种HFRS疫苗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

2009, 20 (1): 59-61.
毒饵及胶饵对旅客列车德国小蠊综合防制效果研究
潘洁1, 陈式明2, 郑杰孟2, 江湘2, 万永恒2, 王贵2, 韦川尤2, 黄道雅2
摘要1390)      PDF (339KB)(853)   

【摘要】 目的 观察灭蟑毒饵、胶饵联合应用对旅客列车德国小蠊的综合防制效果。方法 采用1% 乙酰甲胺磷灭蟑毒饵粉单独施放、1%晔康灭蟑胶饵单独施放以及2种药物联合应用于旅客列车,进行灭前及灭后蜚蠊密度监测。结果毒饵、胶饵联合应用与单独使用毒饵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146,P=0.000),毒饵、胶饵联合应用与单独使用胶饵进行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15.499,P=0.000)。结论 毒饵、胶饵联合应用对快速杀灭旅客列车德国小蠊,并持久保持德国小蠊低密度具有显著效果。

2009, 20 (1): 62-64.
河南省周口市某宾馆蜚蠊暴发侵害的调查与控制
冷冰, 李弘, 晏志勇
摘要1388)      PDF (411KB)(805)   

【摘要】 目的 调查河南省周口市某宾馆蜚蠊暴发侵害的程度及其侵害种类, 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控制。 方法采取环境治理、药物组合套餐交叉使用等多种方法控制蜚蠊侵害。结果 通过科学防治,施药后1 d的蜚蠊密度由15.94只/(盒·夜)降至1.49只/(盒·夜),杀灭率达90.65%;3~60 d的平均密度控制在0.04~0.27只/(盒·夜)之间,杀灭率在98.31%~99.75%之间,杀灭效果显著。结论 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和药物组合套餐的方法,能有效地形成杀灭药物的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使各种药物发挥其功效。

2009, 20 (1): 64-66.
一起黄刺蛾皮炎暴发事件的调查
赵侠1, 华桂春2, 刘鹏飞1
摘要604)      PDF (246KB)(831)   
2009, 20 (1): 66-.
青海省三江源唐古拉地区蚤、蜱、虱调查
魏有文, 李超, 郑谊, 陈洪舰, 王雪
摘要1440)      PDF (323KB)(1048)   

【摘要】 目的 了解青海省三江源唐古拉地区蚤、 蜱、 虱种类分布及自然染疫状况。方法 结合对该地区鼠疫疫源
地的调查和监测工作,对捕获的小型兽类进行体外寄生虫采集,对蚤、蜱、虱标本分类鉴定,将部分标本送实验室做鼠疫细菌学培养。结果 发现该地区蚤、蜱、虱有40种(或亚种),隶属3目8科20属,其中蚤类5科17属36种,蜱类1科1属1种,吸虱2科2属3种(这些标本均保存在青海省地方病预防控制所)。13种喜马拉雅旱獭寄生蚤中自然感染鼠疫的蚤类有3种, 即谢氏山蚤、 斧形盖蚤、 原双蚤指名亚种, 亦从喜马拉雅旱獭体外寄生吸虱——古北拟颚虱中分离到鼠疫菌。结论加大该地区媒介昆虫生物学控制研究,为今后鼠疫防治工作服务。

2009, 20 (1): 67-69.
杀鼠剂敌鼠钠的快速检验
王彬1, 侯晓娜2
摘要545)      PDF (229KB)(774)   
2009, 20 (1): 69-.
2006-2007年贵州省大矸镇草地二棘血蜱季节消长调查
蒋维佳1, 王昭孝1, 王晓学2, 刘武绪2, 王定明1, 庄妍1
摘要1137)      PDF (382KB)(936)   

【摘要】 目的 探讨季节、  气温、  湿度的变化对二棘血蜱季节消长的影响。方法 在选定地点每月每旬连续调查3 d,每天在蜱活动高峰时间用布旗(90 cm×60 cm)法捕捉蜱类,计算每旬3 d的平均捕蜱数,同时记录捕蜱当天的温度及湿度,以其平均捕蜱数相对于时间做曲线。结果 所捕蜱类经鉴定均为二棘血蜱。草地二棘血蜱的活动自4月起呈上升趋势,全年有2个高峰期,分别为5、6月及9、10月,10月后呈明显下降趋势,2、3月为低谷期。根据所捕蜱情况, 5-6月可能为成蜱的活动高峰期,9-10月为其繁殖高峰期。气温的曲线变化同草地二棘血蜱的消长曲线变化大致相同;湿度的变化可能与气温共同影响草地二棘血蜱的活动。 结论 蜱全年均有活动,以夏、秋季为活动高峰期。

2009, 20 (1): 70-71.
2008年长江三峡库区万州段鼠形动物种群调查
罗超1, 张静2, 刘起勇3, 鲁亮3, 李洪4
摘要1374)      PDF (405KB)(930)   

【摘要】 目的 掌握三峡地区鼠形动物种群结构及其密度变化规律,严防鼠害发生和鼠传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为预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5 m夹夜法分4类生境进行调查。结果 三峡库区万州段共捕获鼠形动物79只,隶属2目2科6种,平均鼠密度2.76%。其中长江北岸为2.32%,长江南岸为3.06%。居民室内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为常见种,小家鼠、黄胸鼠为优势种,野外农区以黑线姬鼠和四川短尾鼩为优势种。结论 长江三峡库区万州段2008年4月平均鼠密度为2.76%(79/2863),居民室内鼠密度长江南岸高于北岸,农区水域周边旱地鼠密度高于其他旱地。

2009, 20 (1): 71-73.
2005-2007年大连市蜚蠊种群分布及生态习性调查
宋丽华, 吴炜, 邓凯, 周一, 张衡谦, 庞为
摘要1400)      PDF (276KB)(945)   

【摘要】 目的 掌握大连市蜚蠊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等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统一使用粘捕盒诱捕。结果 全市共有3种蜚蠊分布,其中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96.89%;日本大蠊和黑胸大蠊所占比例较小,分别为3.02%和0.09%。蜚蠊以7-10月为其活动高峰期。行业分布以农贸市场密度最高,其他依次为居民区、餐饮业、宾馆、医院。结论 德国小蠊现已成为大连市主要优势种,应将其列为今后防治的重点。

2009, 20 (1): 73-74.
2001-2006年上海市宝山区鼠密度监测结果分析
杨迎宇, 孙春卫
摘要1442)      PDF (350KB)(908)   

【摘要】 目的 掌握上海市宝山区鼠类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消长规律,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整理2001-2006年宝山区鼠情监测的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6年中共捕获鼠类5种233只,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小家鼠为常见种。城区以褐家鼠为主,农村地区则以小家鼠为主。宝山区鼠密度在3-4月和9-10月呈现2次高峰。结论 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分别开展一次突击性灭鼠活动,农村地区应以小家鼠为主,城市地区则以褐家鼠为主,有针对性地分别选择杀灭及适口性好的毒饵和投饵方式。

2009, 20 (1): 75-76.
中国媒介生物标本信息咨询服务系统的开发研制
张夏芳1, 马晓光2, 高灵旺1, 马爱敏2, 张乐2
摘要1097)      PDF (455KB)(936)   

【摘要】 以asp编程及SQL Server 2000数据库管理系统为技术支持,采用ADO(ActiveX data objects,ActiveX数据对象)数据访问技术,结构化查询语言(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 SQL)查询技术,以我国卫生、检疫部门多年收集的标本为数据源,建立中国媒介生物标本信息系统。系统的数据库结构包括标本基本信息库、标本图片信息库、用户信息库。该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具有对数据库的管理功能,而且具有对普通用户的服务功能。系统具有良好的服务功能,主要表现在友好界面、精确查询和模糊查询方面。该系统为卫生、检疫等部门工作者及普通用户提供了详细的媒介生物标本信息,实现了媒介生物标本信息的共享,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09, 20 (1): 77-79.
序贯抽样分析法在鼠类携带病原体水平监测中的应用
裘炯良1, 郑剑宁1, 蒋雯音2
摘要1290)      PDF (1906KB)(902)   

【摘要】 目的 为国内鼠类携带病原体水平监测提供一种监测手段和方法。方法 应用事先不规定总抽样个数,按照抽样者规定的检验标准,随着监测样本数的加入,用不断做统计学检验的原理,根据数学公式进行运算,并在监测图中绘制监测数据线,根据监测线是否触及上下界线,快速判断病原体携带率是否超出允许标准。结果 以某地区鼠类携带汉坦病毒(HV)的水平监测为例,设定鼠带病毒率警戒线为30%,应用序贯抽样分析法进行鼠带病毒率定期监测,当在监测图中描点描到第9只鼠的监测数据时,监测线穿过上界线。因此,根据该法判定:有95%把握认为该地区的鼠类携带HV水平达到或超过30%。结论 序贯抽样分析法用于鼠类携带病原体水平的监测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监测的盲目性,做到一旦获得结果即停止监测工作,避免了监测成本的浪费,可以用较为经济的监测样本量快速地得出可靠的结论。

2009, 20 (1): 80-82.
在居民小区中推行规范化有害生物防制的探索
刘丽军1, 田霞1, 顾海勇2, 陈景龙2, 黄承杰2, 吴敏1
摘要629)      PDF (259KB)(1052)   
2009, 20 (1): 83-84.
吡虫啉在白蚁防治中的研究进展
何利文, 赵秦, 林雁, 张睿
摘要1413)      PDF (353KB)(2523)   

【摘要】 吡虫啉浓度对白蚁杀灭效果、进食性、穿透性等方面起主导作用。同时吡虫啉的药剂剂型及其施用方式、外围环境(微生物、土壤质地、光、水等)和白蚁种类及品级等会影响吡虫啉作用效果。为了更好地防治白蚁,建议根据具体情况适量增减吡虫啉的施用浓度,以达到最佳效果。

2009, 20 (1): 85-87.
抗凝血类灭鼠剂抗性检测方法的研究概况
高志祥1, 施大钊2, 邱俊荣1, 冯志勇1, 姚丹丹1, 隋晶晶1
摘要1170)      PDF (313KB)(1273)   

【摘要】 及时、 准确的抗性检测是合理使用抗凝血类灭鼠剂和有效应对害鼠形成抗性的关键。抗性检测方法目前有
3种,致死期食毒法(lethal feeding period, LFP)应用成熟,通过分析抗凝血剂抗性鼠和敏感鼠的数据确定98%(或99%)饲毒致死期(LFP98或LFP99)作为抗性检测标准;血凝反应法(blood clotting response, BCR)的原理是通过检测维生素K环氧化还原酶(VKOR)活性区分抗凝血剂抗性鼠和敏感鼠,也在广泛使用;基因检测法的研究方兴未艾,通过检测抗凝血剂抗性控制基因的突变情况来确定抗性,是目前最为准确和快捷的检测方法。3种方法都处在不断完善之中。

2009, 20 (1): 88-90.
鼠疫血清学研究进展
杜国义, 史献明, 董国润, 刘合智, 李玉贵, 白万翔, 杨顺林
摘要1172)      PDF (407KB)(1098)   

【摘要】 通过对鼠疫常用血清学研究方法和发展历程的介绍,使鼠疫防治人员对鼠疫诊断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鼠疫血清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发展起来的免疫学方法,经过半个世纪的应用和研究,不断有新的方法出现。通过我们的介绍,为鼠疫工作者今后的鼠疫监测和鼠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009, 20 (1): 91-92,94.
当前害鼠治理面临的几个重要问题
汪诚信
摘要602)      PDF (374KB)(859)   
2009, 20 (2): 95-97.
2008年北京奥运会病媒生物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研究
曾晓芃, 付学锋, 张勇, 钱坤, 刘婷, 佟颖, 马彦
摘要1269)      PDF (409KB)(1194)   

【摘要】 目的 通过应用风险识别与评估方法, 预测北京奥运会期间病媒生物危害与相关疾病发生的风险指数, 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有效降低病媒生物带来的危害,避免媒介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或流行。方法 通过综合分析风险性事件发生的概率和事件发生后造成的后果,对风险进行分级。首先,通过文献综述、经验分析法、头脑风暴及专家咨询法等确定风险类别,形成风险列表;然后,通过风险评价指数矩阵法综合判断风险的严重程度,并为风险排序提供统一的标准。结果 北京奥运会期间存在媒介生物性传染病发生和病媒生物造成骚扰的危险。病媒生物引起的公共卫生事件(叮咬、骚扰等)及影响观瞻和环境卫生情况很可能发生,咬坏电缆、破坏电力设施的事件则比较罕见;病媒生物引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严重程度可归纳为:咬坏电缆、破坏电力设施的事件为中等危害,叮咬、骚扰和影响观瞻、环境卫生情况危害则较小。结论 通过科学地识别和评估病媒生物可能带来的危害风险、全面监测、综合防制、科学用药、组建应急队伍和推广先进技术等措施,确保实现北京奥运会无重大病媒生物危害事件发生的控制目标。

2009, 20 (2): 98-101,113.
杂志二维码
下载排行 近期热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