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云南省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跨境传播、本地流行、发展趋势及对策
张海林
摘要429)      PDF (827KB)(1973)   
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均为全球性分布的重要蚊媒病毒病,二者具有较为相似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主要传播媒介均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2013-2019年位于云南省的中国-缅甸(中缅)、中国-老挝(中老)边境地区每年都发生登革热本地流行,2019年中国-越南(中越)边境地区也发生登革热本地流行,2019年中缅边境(瑞丽市)首次发生基孔肯雅热本地流行,来自缅甸、老挝、泰国和/或越南的输入性病例是引起云南省这2种蚊传疾病本地流行的主要原因。云南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适于媒介伊蚊的孳生繁殖,也适于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的传播,该地区仍然存在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再次流行或大流行的风险,并有可能形成地方性流行以及引发登革热重症病例。当前急需开展病原体溯源、疫源地调查、临床学、人群抗体水平以及媒介伊蚊可持续控制的深入研究;同时,防范跨境传播,防蚊灭蚊以及中缅、中老、中越的双方边境地区联防联控是当前亟待加强的重点防控工作。
2021, 32 (1): 12-2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1.002
云南省129个县(市、区)主城区登革热媒介伊蚊分布调查
周克梅, 杨明东, 兰学梅, 郑宇婷, 唐烨榕, 吴超, 姜进勇
摘要382)      PDF (887KB)(1864)   
目的 了解云南省主城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的种群密度、分布、地区差异、孳生习性等特征。 方法 在云南省129个县(市、区)主城区开展伊蚊调查,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调查居民区和特殊场所(包括城区公园绿地、废旧物品回收站、轮胎收购站和医院等)的所有积水容器,有媒介伊蚊幼蚊或蛹孳生计为阳性,并采集阳性容器内的幼蚊,鉴定蚊种。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基本情况进行表述, χ 2检验比较分析不同地区、不同生态环境伊蚊孳生场所的差异,采用趋势 χ 2检验分析海拔与蚊虫孳生密度的关系。 结果 云南省129个县(市、区)的主城区发现伊蚊媒介分布的有71个,占55.04%,其中城区仅有白纹伊蚊分布的为68个,占52.71%;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共同分布的有3个,占2.33%。共调查37 198户,阳性1 068户,发现积水容器167 206个,阳性2 135个,BI均值为5.74,房屋指数(HI)为2.87%,容器指数(CI)为1.28%。特殊场所的BI和CI均显著高于居民区的BI和CI( χ 2=4 509.220, P<0.001; χ 2=128.591, P<0.001);积水容器类型以轮胎最多,占44.84%,其次为其他暂时性容器,占12.55%,水桶占13.64%,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是轮胎、水桶、其他暂时性容器、废弃瓶、水池、其他永久性容器和花瓶,分别为1.73%、1.25%、1.02%、0.95%、0.59%、0.56%和0.48%;全省容器阳性率排前5位的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德宏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州)和普洱市,分别为8.72%(583/6 689)、2.83%(285/10 053)、2.70%(124/4 587)、2.54%(271/10 662)和2.43%(308/12 691)。2 135个阳性容器中,有白纹伊蚊孳生的1 849个,占86.60%,有埃及伊蚊孳生的251个,占11.76%,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混合孳生的35个,占1.64%。勐腊县埃及伊蚊构成较高,占79.66%,瑞丽市为67.03%,景洪市为3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28.194, P<0.001);伊蚊孳生率和海拔存在线性关系,随着海拔升高,伊蚊孳生率逐渐下降( χ 2=1 413.993, P<0.001)。 结论 白纹伊蚊在云南省分布较广泛,局部地区埃及伊蚊已成为优势蚊种;特殊场所伊蚊孳生高于居民区,边境地区蚊虫密度较高;随着海拔的升高,媒介伊蚊密度逐渐降低,2 000 m以上未发现伊蚊孳生;各县(市、区)的伊蚊孳生容器在居民区主要以水桶、轮胎、废弃罐等为主,特殊场所以轮胎、其他废弃容器等为主。
2021, 32 (2): 150-15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2.006
云南省2013-2020年登革热流行及聚集特征分析
魏春, 郭小连, 杨锐, 唐烨榕, 岳玉娟, 刘小波, 刘起勇
摘要330)      PDF (1445KB)(1564)   
目的 了解云南省登革热流行及聚集特征,为今后针对性防控措施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依据。 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云南省2013-2020年报告的登革热病例数据,利用ArcMap 10.7软件绘制分布地图、SaTScan v9.3软件进行空间扫描分析。 结果 2013-2020年,云南省106个县(区)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14 031例,其中本地病例11 505例、境外输入病例2 507例、省外输入病例19例;疫情呈"锯齿状"升高态势。总体疫情扫描探测出2个一级聚类区和2个二级聚类区(均 P<0.05),一级聚类区为景洪市[对数似然比(LLR)=22 647.97]和瑞丽市(LLR=10 125.08),二级聚类区为勐腊县(LLR=1 167.76)和耿马县(LLR=1 061.22)。2013、2015、2017和2019年均扫描探测出一级聚类区。本地病例出现在边境10个县,境外输入病例主要来源于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缅甸、柬埔寨和老挝是主要来源国。上半年以输入病例为主、下半年以本地病例为主,7月开始上升,8-10月达高峰期,11月开始下降。发病数男女性别比为1:0.88,15~60岁年龄组占79.78%,发病前5位人群构成分别为商业服务人员(20.95%)、农民(20.52%)、家务及待业人员(11.17%)、离退人员(8.97%)和学生(7.31%)。 结论 云南省登革热疫情形势严峻,亟待做好输入病例管控、媒介伊蚊监测及控制工作,为登革热可持续控制提供保障。
2021, 32 (6): 720-72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6.013
中国重要外来入侵媒介和病原生物名录(2023版)
梁莹, 徐烨, 殷颖璇, 李学荣, 茅范贞, 戴洋, 李泓运, 李超, 马德龙, 周若冰, 韦晓慧, 王晓旭, 冀好强, 岳玉娟, 侯雪新, 李明慧, 李振军, 蔡慧玲, 刘起勇
摘要1301)      PDF (1007KB)(1274)   
目的 研究制定外来有害媒介和病原生物名录,及时预警、有效防范其入侵我国。 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专著、网络数据库和已公布名录,选取严重危害人畜健康、威胁农业和生态安全的外来媒介和病原生物,通过适生区预测和多指标综合评估体系评估其入侵中国的风险,将可能发生入侵事件的候选物种纳入名录。 结果 304个物种(亚种、株)(为方便描述,以下统称种)被筛选纳入中国外来入侵媒介和病原生物名录,包括69种媒介生物和235种病原生物。其中,275个物种入侵可能性较大(47种媒介生物和228种病原生物)。 结论 此名录可作为防范外来媒介和病原生物入侵我国的预警名录,为相关部门制定防范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2023, 34 (2): 129-13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01
6种有效成分杀蟑饵剂对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致死速度的研究
唐丽萍, 朱剑, 廖国栋, 吴鹰花
摘要1180)      PDF (749KB)(1524)   
目的 研究测试6种含有不同有效成分的杀蟑饵剂对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的致死速度,对比其差异性,为有效防治蜚蠊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敞口方箱法,将30只饥饿处理1 d的试虫放入具有6种不同有效成分杀蟑饵剂的箱体中,饱和取食,记录一定时间段观察试虫死亡只数,按照加权直线回归法计算半数致死时间(LT 50)、95%致死时间(LT 95),使用OriginPro 2019b软件中logistic函数制作拟合曲线,使用SPSS 26.0软件进行取食量差异检验。 结果 在无饲料条件下,基于LT 50,德国小蠊的致死速度从快到慢的排序为:0.5%呋虫胺>2.5%吡虫啉>1.5%残杀威>0.05%氟虫腈>0.2%毒死蜱>0.1%茚虫威,美洲大蠊的致死速度从快到慢的排序为:2.5%吡虫啉>0.05%氟虫腈>0.2%毒死蜱>1.5%残杀威>0.1%茚虫威;基于LT 95,德国小蠊致死速度从快到慢依次为:0.5%呋虫胺>2.5%吡虫啉>0.05%氟虫腈>0.2%毒死蜱>0.1%茚虫威>1.5%残杀威,美洲大蠊致死速度从快到慢依次为:0.2%毒死蜱>0.05%氟虫腈>0.1%茚虫威>1.5%残杀威>2.5%吡虫啉,呋虫胺对美洲大蠊几乎没有毒杀作用。蜚蠊对前期致死速度较快的3种成分呋虫胺、吡虫啉、残杀威饵料的取食量较小,对前期致死速度较慢的3种成分毒死蜱、氟虫腈、茚虫威饵料的取食量较大。 结论 不同成分的杀蟑饵剂对不同种类的蜚蠊致死速度不同,呋虫胺、吡虫啉、残杀威对德国小蠊致死速度较快,毒死蜱、氟虫腈对美洲大蠊的致死速度较快。
2022, 33 (3): 340-34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3.005
流行性乙型脑炎和西尼罗病毒双重微滴数字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张俊锋, 张雅丽, 王瑞晨, 禄阳, 张天姿, 付士红, 殷启凯, 李樊, 何英, 聂凯, 马超锋, 梁国栋, 扈瑞平, 许松涛, 王环宇
摘要182)      PDF (1462KB)(925)   
目的 建立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JEV)和西尼罗病毒(WNV)的双重微滴式数字PCR(ddPCR)检测方法。 方法 基于已设计的JEV和WNV引物探针,建立JEV和WNV双重ddPCR检测反应体系,摸索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可重复性,灵敏度与双重荧光定量PCR(qPCR)的每个反应管内荧光信号达到设定的阈值所经历的循环数( Ct)值做对比。 结果 双重ddPCR检测反应体系对JEV和WNV的检测灵敏度均可达到10 2拷贝/μl,该方法的可重复性、特异性良好,未发现与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寨卡病毒、蜱传脑炎病毒以及人类基因组有交叉反应。 结论 建立的双重ddPCR方法能敏感、特异检测JEV和WNV,为不同场景下这2种病毒的检测提供了解决方案。
2023, 34 (3): 285-29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3.001
国内PCO行业从业人员现状浅析
付彦平, 高希武
摘要1589)      PDF (981KB)(2795)   

目的 分析目前我国有害生物防治业(PCO)从业人员整体状况及发展方向。方法 从PCO行业从业人员构成(包括从业年限、年龄、文化程度)、培训情况、工资水平和健康保险等方面与国外同行业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我国PCO从业人员就业年限短、年龄跨度大、资历浅、文化程度低、工作稳定性差、工资待遇低,没有相应的职业健康保险,与国外同行业相比存在较大差异。结论 PCO从业人员是决定一个企业甚至整个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了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随着我国PCO从业人员整体状况改善,PCO行业也将得到快速发展,并呈现出崭新的面貌。

2010, 21 (6): 624-625,637.
亚非部分地区蜱及蜱传疾病的分布概述
胡晓宇, 李增魁, 李中余, 耿鹏程, 张淑云, 高栋, 刘培琪, 李浩林, 何永彩, 蒋硕, 陈强, 康明, 李积旭, 李英
摘要82)      PDF (1093KB)(856)   
蜱可以传播多种病原体,对人类和动物有着严重的危害。为给亚非地区候鸟迁徙沿线的蒙古国、中国[仅收集候鸟迁徙沿线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和青海省2个代表性省份信息]、巴基斯坦及埃及的蜱及蜱传疾病防治奠定理论基础,该文对上述国家近5年的蜱及蜱媒病原体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经整理发现,巴基斯坦境内的蜱种类最为丰富,有51种;中国新疆、中国青海、埃及和蒙古国依次排在其后,其中蒙古国最少,仅有11种。上述国家报道的蜱类大部分属于硬蜱科;报道的蜱媒病原体大部分是人兽共患病原体,如无形体、立克次体和柯克斯体等。鸟类是蜱类的宿主之一和蜱媒病原体的潜在携带者,上述国家位于候鸟东非-西亚迁徙线上,候鸟的迁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该区域蜱和蜱媒病原体的扩散。
2023, 34 (3): 428-43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3.025
内蒙古自治区3个地区布氏田鼠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及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刘雨秋, 鲁亮, 刘蓬勃, 赵宁, 李贵昌, 栗冬梅, 宋秀平, 王君, 刘起勇
摘要114)      PDF (1326KB)(868)   
目的 利用16对微卫星引物分析采自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3个样地(新巴尔虎右旗、东乌珠穆沁旗和锡林浩特市)共9批布氏田鼠样本群的遗传多样性。 方法 对2021年5、7、9月采用鼠夹法和鼠笼法采集的275只布氏田鼠用磁珠法提取DNA,用16对荧光标记的微卫星引物做PCR扩增,用GeneMarker软件获取微卫星数据,用GenAIEx 6.5、Arlequin(version 30)、structure 2.3.4等生物信息软件分析布氏田鼠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及种群遗传结构。 结果 16对微卫星引物共检测到472个等位基因,多态信息含量平均值为0.821 3,香农信息指数平均值为1.812,观察杂合度波动区间为0.478~0.951,期望杂合度的波动区间为0.575~0.891,聚类分析及主成分分析表明均可以将9个布氏田鼠样本群主要按照月份划分为4个类群,4个类群的遗传多样性指标5月>7月>9月,分子方差分析表明布氏田鼠个体间的变异(88.51%)远大于类群间(5.04%)和种群间(6.45%)的变异。Mantel test结果显示布氏田鼠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无显著相关性( R 2=0.001 6)。 结论 此次采集的内蒙古地区布氏田鼠呈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布氏田鼠种群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个体间,季节变化可能是影响布氏田鼠种群遗传结构的主要因素。
2023, 34 (3): 291-29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3.002
山西省武乡县1株白蛉携带病毒(SXWX1816-2)的分离与鉴定
殷启凯, 王晶, 付士红, 聂凯, 李樊, 何英, 许松涛, 王环宇, 梁国栋
摘要67)      PDF (3523KB)(803)   
目的 调查山西省武乡县白蛉标本携带病毒的种类及其流行情况。 方法 2018年6月在山西省武乡县采集白蛉标本,使用实验室保存的金黄地鼠肾细胞(BHK-21细胞)和白纹伊蚊卵细胞(C6/36细胞)2种细胞系进行病毒分离,阳性分离物经病毒RNA提取、cDNA文库制备后,进行病毒基因扩增与核苷酸序列测定及系统进化分析。 结果 SXWX1816-2病毒分离株可引起哺乳动物细胞(BHK-21细胞)病变,但是对昆虫细胞(C6/36细胞)并不引起病变。病毒基因组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该病毒M基因和S基因编码区核苷酸序列长度分别为4 089和1 611 nt;病毒M基因和S基因核苷酸/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和分子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均表明SXWX1816-2分离株隶属于白纤病毒科白蛉病毒属,并与我国此前分离的武乡病毒(Wuxiang virus,WUXV)的同源性最高,病毒基因分子遗传进化关系最近。 结论 明确了我国白蛉分离病毒(SXWX1816-2)的分类地位,研究结果为我国吸血昆虫携带病毒,特别是白蛉携带和传播病毒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2023, 34 (2): 270-27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21
杭州市2017-2021年蚊虫种群密度与季节消长监测结果分析
金彬彬, 韦凌娅, 曹阳, 邵汉文, 王英红, 孔庆鑫
摘要137)      PDF (1158KB)(847)   
目的 了解杭州市2017-2021年媒介蚊虫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为媒介控制和蚊媒传染病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诱蚊灯法,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和《浙江省病媒生物监测工作方案》,每年4-11月对杭州市15个区(市、县)开展监测。使用Excel 2016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不同年份间蚊虫构成比差异进行卡方检验、不同生境间蚊密度差异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2017-2021年杭州市蚊密度为1.99只/(灯·夜),捕获的蚊虫以淡色/致倦库蚊为主,占71.90%;蚊虫密度季节消长趋势总体呈双峰型,7和10月为密度高峰。淡色/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中华按蚊和骚扰阿蚊5类蚊种在不同年份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在不同的生境中,牲畜棚/养殖场平均蚊密度最高,达4.92只/(灯·夜);医院的平均蚊密度最低,为1.35只/(灯·夜);其中中华按蚊、骚扰阿蚊在不同生境中的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3.581, P=0.023; F=5.431, P=0.004)。各类生境中均以淡色/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其次是三带喙库蚊、骚扰阿蚊、白纹伊蚊和中华按蚊,5类蚊虫均以牲畜棚/养殖场的密度最高。 结论 杭州市蚊密度总体处于较低水平,以淡色/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重点加强牲畜棚/养殖场的蚊虫防制工作,建议各区(市、县)根据蚊媒密度变化、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采取针对性的蚊媒防制措施。
2023, 34 (3): 351-35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3.012
杭州市2017-2021年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生态学监测结果分析
金彬彬, 韦凌娅, 金慧, 曹阳, 王英红, 孔庆鑫
摘要232)   HTML    PDF (747KB)(841)   

目的: 了解杭州市2017-2021年媒介伊蚊在不同生境下的密度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为有效防控登革热、风险评估和预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实施方案》和《浙江省病媒生物监测工作方案》对杭州市15个县(市、区)开展伊蚊监测。成蚊监测采用双层叠帐法,幼蚊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监测时间为4-11月。收集全市15个县(市、区)的蚊虫监测数据,使用Excel 2019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计算帐诱指数、BI及容器指数(CI),分类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2017-2021年杭州市双层叠帐法监测白纹伊蚊密度为2.54只/(顶·h),未捕获到埃及伊蚊。2017年成蚊密度最低,2020年成蚊密度最高,不同年份间帐诱指数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17,P=0.017)。季节分布总体呈双峰分布,蚊密度高峰主要在7和10月。2017-2021年平均BI值为9.18,BI高峰期为5-10月,CI显示,各类水体均有白纹伊蚊幼蚊分布,同一年不同水体间幼蚊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不同年份同一类水体间幼蚊密度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结论: 杭州市白纹伊蚊密度较高,存在登革热暴发和区域流行风险,建议各县(市、区)根据蚊虫密度变化、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及时采取蚊虫控制措施。

2023, 34 (4): 491-49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4.009
基于中国知网的2011-2021年中国登革热研究进展与热点分析
王彦丁, 李志强, 吴迪, 贡鑫然, 杨美涛, 张文义, 王勇
摘要371)      PDF (1671KB)(1053)   
目的 了解中国国内关于登革热研究的发展历程及未来热点,为推动我国登革热研究和预防控制提供依据与参考。 方法 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以登革热和登革病毒为主题检索词,对2011年1月1日-2021年4月10日数据库收录的登革热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共检索到1 738篇,最终纳入1 394篇。通过Excel 2019和CiteSpace 5.6.R5软件对1 394篇文献进行作者、期刊和机构分析,并对其关键词、突现词与时间线进行可视化分析与演化,分析我国登革热研究历程。 结果 2011-2021年我国有关登革热的研究发文量可分为3个阶段(2011-2013、2014-2016和2017-2021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发文机构主要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大学及研究院等;领域内的主要热点方向分别为登革病毒、白纹伊蚊、流行病学和监测等。 结论 近年来我国登革热研究不断深入开展,但仍然面临较多的挑战。高风险地区的政府及卫生部门应提高人群对于登革热的认知,研究人员应重点关注疾病的治疗、防控策略及风险评估,深入探讨登革热防治工作中监测预警及成果效益问题。
2022, 33 (1): 114-119.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1.021
江苏省常州市2012-2021年恙虫病流行特征分析
陈安喜, 孔卫荣, 田野, 田诚, 杨晓, 曹淦, 吕旭峰
摘要112)      PDF (1604KB)(813)   
目的 了解江苏省常州市恙虫病历年发病水平、趋势及流行特征,为恙虫病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收集、整理常州市2012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恙虫病报告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发病情况,描述恙虫病的地区、时间和人群分布特征。 结果 2012-2021年,常州市共报告恙虫病病例149例,年报告发病率中位数为0.28/10万,2015年报告发病率最高,为0.74/10万,2012年最低,为0.04/10万。常州市各区(市)均有病例报告,前3位分别是武进区(60例,占40.27%)、新北区(34例,占22.82%)和溧阳市(20例,占13.42%)。疫情高峰为每年的10-11月,发病人群以农民、家务及待业人员为主,病例集中在45~69岁年龄组。 结论 应加强恙虫病监测,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对恙虫病的诊断水平,开展高危人群健康教育以预防、控制恙虫病的发生与流行。
2023, 34 (3): 372-37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3.015
蚊媒携带病毒现场检测方法研发趋势探讨
姜宁, 马雅军, 白洁, 彭恒
摘要92)      PDF (1078KB)(806)   
蚊媒病毒是主要由蚊虫吸血传播的病毒,其种类超过100种,可导致多种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对现场蚊虫样本中蚊媒病毒的准确、快速检测是蚊媒病风险防控的重要环节,能够将疾病防控关口前移,有助于控制蚊媒病的暴发流行。然而,当前的检测方法主要针对的是临床样品,不能满足现场检测蚊虫样本携带病毒的需求。该文综述了蚊媒病毒检测方法,包括经典的分离培养、抗原检测和核酸检测方法,以及近来发展迅速的等温扩增及其联合规律成簇间隔短回文序列(CRISPR)及相关蛋白系统(CRISPR-Cas)等新技术,分析了它们的特点,并探讨了用于现场监测的蚊媒病毒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2023, 34 (3): 422-42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3.024
2005-2020年我国媒介生物传染病报告病例:流行趋势、防控挑战及应对策略
刘起勇
摘要775)      PDF (3128KB)(1620)   
目的 对我国2005-2020年媒介生物传染病报告病例等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明确我国媒介生物传染病流行特点、趋势,探讨其防控挑战,提出应对策略。 方法 使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析我国2005-2020年媒介生物传染病报告病例数据,基于媒介生物传染病流行特点,结合现有政策及国内外文献确定我国媒介生物传染病防控面临的挑战,探索应对策略及措施。 结果 2005-2020年我国14种媒介生物传染病报告病例总数为905 092例,其中疟疾、恙虫病和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占66.94%,10种法定报告媒介生物传染病占76.01%(687 970/905 092)。报告死亡病例总数为5 076例,其中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HFRS、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以及疟疾的死亡病例占93.26%。2005-2020年间,全国媒介生物传染病发病呈波动下降趋势。在2006和2014-2015年发病数出现2个明显高峰。经Mann-Kendall趋势检验,乙脑、疟疾、斑疹伤寒和钩体病的发病率下降趋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SFTS和恙虫病的上升趋势明显,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P<0.01)。同时,媒介生物传染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总体发病高峰出现在10月。全国媒介生物传染病年均病例报告区(县)约2 165个,主要分布在黑河-腾冲线以东。经Mann-Kendall趋势检验,病例报告区(县)数呈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367)。16年来,东北地区媒介生物传染病病例数呈下降趋势,而西南地区的病例数则有所增加。不同疾病的主要发病年龄段不同,总体来看,媒介生物传染病的总发病高峰年龄段在20~44岁,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结论 我国媒介生物传染病报告发病数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但仍处于较高水平,且流行区有扩大趋势,尚有疾病发病率或死亡率呈持续上升。针对媒介生物传染病防控新挑战,应切实落实媒介生物综合治理和可持续控制等策略和措施,进一步降低媒介生物传染病发病及死亡,努力实现健康中国和全球病媒控制对策阶段性指标和总体目标。
2022, 33 (1): 1-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2.01.001
贵州省2017-2021年蚊类监测分析
张燕, 周敬祝, 王丹, 师伟芳, 向昱龙, 胡勇, 梁文琴
摘要181)      PDF (2287KB)(801)   
目的 了解贵州省人居及周边环境蚊虫的种类构成、种群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为蚊媒传染病的风险评估和病媒生物的科学有效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整理2017-2021年贵州省78个病媒生物省级监测点的蚊虫数据,分析蚊虫的种类构成,比较不同年份、不同地区、不同生境蚊虫密度差异及季节消长规律。利用SPSS 24.0软件对不同生境布雷图指数(BI)和蚊密度进行方差分析,评估风险等级。 结果 2017-2021年共捕获雌蚊131 476只,蚊密度平均为5.82只/(灯·夜),其中致倦库蚊占比最高,达43.34%,其次是中华按蚊,占20.68%;大多数市(州)的优势蚊种均为致倦库蚊,其中致倦库蚊构成比最高的地区为遵义市,共捕获17 409只,占捕获总数的61.32%,不同地区蚊虫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276, P<0.001);2017-2021年蚊密度最高的生境均为牲畜棚,各生境优势蚊种均为致倦库蚊,不同生境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14.368, P<0.001);灯诱法监测的成蚊密度5月开始逐渐上升,蚊密度高峰出现在每年的6-8月,蚊密度9月开始迅速下降;BI季节消长呈现较明显的双峰分布,分别为6和8月,BI 5月开始迅速上升,9、10月逐渐下降;不同年份BI均>5,风险等级为1级的地区有安顺和贵阳市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2019年安顺市和2021年贵阳市BI均>10,风险等级为2级。 结论 贵州省人居及周边环境中致倦库蚊和中华按蚊为优势蚊种;农村环境蚊密度较高,特别是牲畜棚,它是蚊虫的重要孳生地,要特别加强该类环境蚊虫的防制。总体来看,贵州省的蚊虫活动高峰呈双峰型,分别为6和8月,出现双峰的原因可能与贵州省的独特气候和降雨情况息息相关。因此可在蚊虫繁殖高峰来临之前做好防治工作,降低蚊虫密度以及蚊媒病毒传播的风险。
2023, 34 (3): 356-36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3.013
几种化学物质对白纹伊蚊的引诱效果研究
王飞, 徐皓迪, 李鑫, 冷培恩, 刘洪霞
摘要282)   HTML    PDF (854KB)(799)   

目的: 通过室内筛选对白纹伊蚊有引诱作用的化学物质,进行现场效果评价,探讨白纹伊蚊对6种人体气味物质的偏好程度。方法: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试浓度为0.1、1.0、10.0 mg/ml的6种化学物质(1-辛烯-3-醇、乳酸、肉豆蔻酸、氨水、丙酮和乙酸乙酯)单独使用时对白纹伊蚊雌蚊的引诱作用;将上述6种化合物,按照一定浓度,1∶1比例两两混合,测试对白纹伊蚊雌蚊的引诱作用;将乳酸加入到两两混合试验筛选出来效果较好的引诱剂配方,测试对白纹伊蚊雌蚊的引诱作用。将室内筛选出的引诱剂配方应用于现场测试对白纹伊蚊的引诱效果。不同化合物对白纹伊蚊引诱作用的差异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0.1、1.0和10.0 mg/ml的1-辛烯-3-醇,1.0和10.0 mg/ml肉豆蔻酸,0.1 mg/ml乙酸乙酯单独使用时对白纹伊蚊有引诱作用;其他3种物质各浓度对白纹伊蚊雌蚊无明显引诱效果。肉豆蔻酸+1-辛烯-3-醇、乳酸+肉豆蔻酸、乳酸+1-辛烯-3-醇对白纹伊蚊均有引诱作用,与对照组比较诱蚊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102,P=0.001;t=4.696,P=0.009;t=5.127,P=0.007)。乳酸+肉豆蔻酸+1-辛烯-3-醇对白纹伊蚊有明显的引诱性,与对照组比较诱蚊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841,P < 0.001)。室外试验测试乳酸+肉豆蔻酸+1-辛烯-3-醇对白纹伊蚊的引诱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诱蚊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1天:t=7.462,P=0.014;第2天:t=20.500,P<0.001;第3天:t=9.383,P=0.001)。结论: 乳酸、肉豆蔻酸和1-辛烯-3-醇的混合物对白纹伊蚊具有一定引诱作用,有必要进一步开展野外研究。

2023, 34 (4): 447-450, 49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4.001
2019年全国媒介蚊虫监测报告
赵宁, 郭玉红, 吴海霞, 刘小波, 岳玉娟, 任东升, 李贵昌, 宋秀平, 鲁亮, 刘起勇
摘要1031)      PDF (2254KB)(1616)   
目的 了解我国2019年蚊媒种类、构成、密度、分布、季节消长等特征,为蚊媒传染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19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8个监测点蚊媒监测数据。成蚊监测采用诱蚊灯法和双层叠帐法,幼蚊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勺捕法和路径法。成蚊每月监测2次,幼蚊每月监测1次。应用Excel 2013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 结果 2019年全国蚊虫总平均密度为9.81只/(灯·夜)。蚊种构成显示,淡色/致倦库蚊占捕获总数的57.73%,其他依次为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分别占20.27%、12.22%、2.29%和0.02%。内蒙古、湖北、青海、云南和湖南省(自治区)蚊密度较高,分别为22.60、21.72、17.14、12.71和10.18只/(灯·夜)。诱蚊灯法、双层叠帐法、勺捕法和路径法蚊虫季节消长结果均显示,蚊虫活动的高峰期在6-9月,最高峰值在7或8月。布雷图指数法的幼蚊季节消长分析结果显示,媒介伊蚊幼蚊密度高峰期在4-9月。不同生境捕获成蚊密度以牲畜棚最高为36.29只/(灯·夜);不同生境捕获幼蚊布雷图指数以废旧轮胎厂最高为19.25。 结论 库蚊为我国蚊虫优势蚊属。建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于每年4月开始实施杀灭越冬蚊虫、环境治理等蚊媒防控措施。2020年蚊媒防控工作要重视居民区、废旧轮胎厂和废旧物品处蚊虫孳生地的及时清理,做到从源头预防和控制蚊媒传染病。
2020, 31 (4): 395-40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4.003
基于mtDNA-COⅠ基因的山东省淡色库蚊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臧传慧, 李黎明, 刘烁, 公茂庆, 王文倩, 王奕婷, 娄紫薇, 类晶晶, 程鹏, 刘宏美
摘要102)      PDF (2076KB)(784)   
目的 探讨山东省淡色库蚊种群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和系统发育关系。 方法 从2020年9月-2022年9月,采集山东省菏泽、德州、聊城、青岛、烟台和日照共6个市的淡色库蚊。从单只雌性成蚊中分别提取基因组DNA,用PCR法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mtDNA-COⅠ)基因序列并测序,获得的序列在GenBank上进行BLAST比对。应用BioEdit 7.0软件对测序结果比对分析;运用DnaSP v6软件分析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采用Arlequin 3.5软件计算种群遗传分化系数和基因流;使用PopART 1.7软件构建单倍型网络图(TCS network法)。 结果 山东省6个淡色库蚊种群共获得423条序列,其长度均为603 bp。A+T平均含量占69.2%,符合线粒体DNA的AT偏向性。单倍型分析共获得8种单倍型,其中单倍型H01为优势单倍型。mtDNA-COⅠ序列分析结果显示,种群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分子变异等级分析表明淡色库蚊遗传分化主要来自于种群内部;部分种群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现象。中性检验结果显示:聊城和菏泽淡色库蚊种群近期经历过扩张。 结论 mtDNA-COⅠ基因可以作为研究淡色库蚊种群遗传多样性的分子标志。青岛种群遗传发育与其他地理种群相比有一定特殊性。
2023, 34 (3): 298-30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3.003
杂志二维码
下载排行 近期热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