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云浮口岸蚊类种群及密度首次调查
刘传鸽, 罗琳, 胡龙飞, 邓继棠, 马泽征, 侯捷, 张友
摘要1019)      PDF (978KB)(5704)   
目的 掌握云浮口岸蚊类的种群构成、不同生境密度分布和季节消长变化,以及云浮地区白纹伊蚊刺叮节律情况,为口岸蚊类及蚊媒传染病的有效防制提供依据。 方法 在蚊类易孳生和栖息地点,采用电动吸蚊器、诱蚊灯和灭蚊磁场捕捉成蚊,采用勺捞法采集幼虫和蛹,待羽化为成蚊后进行分类鉴定;成蚊密度调查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态环境,采用人工小时法监测。 结果 2011年5-11月共捕获成蚊42 367只,采集各龄期幼虫和蛹3680只,经鉴定隶属3亚科8属12种;优势蚊种依次为三带喙库蚊、致倦库蚊和白纹伊蚊;成蚊季节消长呈双峰型,5、6月为第一个高峰期,8月为第二个高峰期;白纹伊蚊昼夜都有刺叮活动,一天中有3个刺叮高峰,白天刺叮活动显著高于晚上。 结论 本次调查是云浮口岸地区的首次蚊类调查,较准确地反映了云浮口岸地区在自然条件下蚊类种群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的蚊类监测和防治工作提供了基础数据。
2012, 23 (3): 246-248.
青海省乐都县首次发现迷走库蚊
王蓉, 刘起勇, 刘桂香, 李寿江, 马永成, 石燕, 马斌忠, 马忠文, 蒋明霞, 郭玉红
摘要332)      PDF (1342KB)(1127)   
为了解青海省的蚊虫分布区系,于2018年8-9月在青海省乐都县开展幼蚊孳生地调查,收集幼蚊标本,饲养至成蚊后制作成蚊针插标本,开展形态学分类鉴定。该调查在乐都县农户家庭储水缸及小河沟处采获蚊虫标本中发现有迷走库蚊〔 CulexCulexvagans Wiedemann,1828〕,这是首次在青海省发现迷走库蚊,该蚊种属青海省新纪录。
2020, 31 (2): 209-21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0.02.018
山东省淄博市2022年重要病媒生物生态学监测状况分析
杜俊, 王延东, 郑加玉, 孙琪, 刘聪聪
摘要70)   HTML    PDF (862KB)(244)   
目的 了解淄博市2022年主要病媒生物种类构成情况,掌握其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为淄博市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淄博市蚊、蝇、鼠和蜚蠊4种病媒生物进行密度监测。蚊类监测采用诱蚊灯法和布雷图指数(BI)法;蝇类监测采用笼诱法;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蜚蠊监测采用粘捕法。不同生境下病媒生物构成比的差异采用 χ 2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 结果 2022年淄博市成蚊平均密度为11.81只/(灯·夜),8月密度最高,为32.51只/(灯·夜),优势种群为淡色库蚊;幼蚊7和8月BI值均>10.00,9月BI值>20.00。2022年淄博市蝇类平均密度为12.51只/笼,蝇类密度7月达到最高峰,为66.98只/笼,优势蝇种为市蝇。2022年淄博市鼠类平均密度为1.15%,9月鼠密度最高,优势鼠种为褐家鼠。2022年淄博市蜚蠊平均密度指数为3.15只/张,9月为活动最高峰,优势种群为德国小蠊。不同生境下蚊类、蝇类、鼠类构成比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 2=3 160.149、1 029.005、33.394,均 P<0.001)。 结论 淄博市主要病媒生物是淡色库蚊、市蝇、褐家鼠和德国小蠊,夏季7-9月密度较高,应适时采取适当措施控制病媒生物密度,减少媒介生物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2024, 35 (1): 36-4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1.007
云南省埃及伊蚊击倒抗性基因流行特征研究
陈丽, 周克梅, 吴超, 赵晓涛, 董朝良, 尹小雄, 王炳辉, 姜进勇
摘要101)   HTML    PDF (1928KB)(203)   
目的 在云南省埃及伊蚊重点分布区,检测埃及伊蚊引起击倒抗性(kdr)的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基因( VGSC)突变并分析,阐明 VGSC基因流行特征。 方法 收集云南省盈江县、瑞丽市、镇康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耿马县)、勐海县、景洪市和勐腊县共7个重点县(市)野生埃及伊蚊成蚊或幼蚊样本,直接测序法扩增 VGSC部分基因片段,分析各位点突变率和联合突变构成情况。 χ 2检验比较不同位点突变率和不同性别成蚊 VGSC基因kdr突变的差异等。 结果 7个县(市)共计561只(雌蚊276只、雄蚊242只和幼蚊43只)埃及伊蚊样本成功提取蚊DNA基因组并被用于kdr突变的检测,共发现 VGSC中4个位点突变。每个县(市)均存在S989P、V1016G和F1534C突变,S989P突变率为71.43%~100%,均值为92.51%[95%置信区间( CI)90.33%~94.70%];V1016G突变率均为100%;F1534C突变率为55.81%~100%,均值为85.38%(95% CI:82.45%~88.32%);首次发现瑞丽市、耿马县和镇康县3个县(市)存在Y1527F位点突变(0~35.45%),均值为8.73%(95% CI:6.39%~11.08%)。同时存在4种联合突变类型:S989P+V1016G、V1016G+F1534C、S989P+V1016G+F1534C和S989P+V1016G+Y1527F+F1534C,未发现单个位点突变情况。除盈江县外的6个县(市)雌蚊与雄蚊分别进行989、1016、1527和1534位点突变率以及联合突变构成比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 云南省埃及伊蚊 VGSC基因中kdr突变以多位点联合突变为主,且出现Y1527F新突变,应定期开展埃及伊蚊kdr突变监测,及时掌握其对杀虫剂靶标抗性变化规律。
2024, 35 (1): 1-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1.001
山东省青岛市2017-2022年蝇类生态学监测与结果分析
王伟, 修璟威, 宋富成, 马小芳, 李炳辉, 孙庚晓, 黄奕清, 刘砚涛
摘要75)   HTML    PDF (766KB)(204)   
目的 了解青岛市蝇类种群构成、密度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为蝇类防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笼诱法进行蝇类生态学监测,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蝇种构成比差异采用 χ 2检验,蝇密度差异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 结果 2017-2022年共捕获蝇类10 490只,年平均密度为12.14只/笼;优势蝇种为麻蝇科(Sarcophagidae)蝇种、家蝇( Musca domestica)和丝光绿蝇( Lucilia sericata),占比分别为22.73%、17.58%和17.45%,不同年份蝇种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4 863.573, P<0.001);蝇类活动时间跨度长,3-11月均有活动,不同年份蝇密度季节峰值均出现在7月,峰值分别为47.63、32.13、33.63、23.00、26.75、28.50只/笼,不同年份蝇密度季节消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36.442, P<0.001);不同生境中农贸市场蝇密度最高,餐饮外环境最低,分别为15.27和7.26只/笼,不同生境各蝇种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2.386, P=0.035);优势蝇种中,家蝇在居民区的密度最高,为3.18只/笼,麻蝇科在农贸市场、绿化带和居民区的密度均较高,蝇密度分别为2.68、2.73和3.75只/笼,丝光绿蝇在农贸市场的密度最高,为3.34只/笼。 结论 青岛市蝇类主要活动场所为农贸市场和居民区,活动最高峰在7月,不同蝇种活动的生境不同。在蝇类防制过程中应结合密度消长规律,根据各生境优势蝇种及其孳生特点,采取针对性的防制措施,有效降低蝇密度。
2024, 35 (1): 21-2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1.004
内蒙古自治区1950-2021年人间鼠疫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张喆, 李建云, 刘芳, 刘洋, 张娇
摘要38)   HTML    PDF (1057KB)(175)   
目的 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人间鼠疫概况,掌握疫情动态和趋势,为鼠疫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50-2021年内蒙古人间鼠疫病例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 2检验。 结果 1950-2021年内蒙古共报告人间鼠疫病例271例,死亡130例,病死率47.97%。主要分布在通辽、赤峰、兴安盟、锡林郭勒、鄂尔多斯、巴彦淖尔、乌兰察布和包头8个盟(市)的26个旗(县、区)88个疫点。病例主要分布在7-8月,7和8月均发生20起疫情。达乌尔黄鼠鼠疫自然疫源地与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鼠疫病例的病死率分别为51.84%和32.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 2=3.571, P=0.059)。 结论 内蒙古人间鼠疫传播范围广,病死率高,且以达乌尔黄鼠鼠疫疫源地和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为主。内蒙古鼠疫防控工作应加强创新研究、监测预警,及时处置与控制动物间鼠疫,避免波及人间。
2024, 35 (1): 69-7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1.012
海南省2020-2022年蚊虫生态学监测结果分析
刘莹, 吴群, 刘璞瑜, 曾雪霞, 孙定炜
摘要63)   HTML    PDF (671KB)(184)   
目的 了解海南省2020-2022年的蚊虫分布情况,为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封关后的输入性蚊媒传染病传播风险研判提供常见蚊虫的生态学监测资料。 方法 在全省18个市(县)全年开展蚊虫生态学监测,成蚊采用诱蚊灯法和双层叠帐法,幼蚊采用布雷图指数(BI)法;用R 4.3.1软件对不同年份、区域的蚊虫进行多样本均值比较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有差异的结果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进一步两两比较。 结果 2020-2022年共布灯12 240台,捕获雌蚊41 087只,蚊密度在1.59~4.55只/(灯·夜)间波动,平均密度为3.36只/(灯·夜),各年度蚊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810, P=0.015)。伊蚊成蚊帐诱指数在0.06~1.74只/(顶·h)间波动,平均帐诱指数为0.90只/(顶·h),各年度帐诱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2.697, P=0.082)。伊蚊幼蚊BI值在2.13~6.60间波动,平均BI值为4.13,各年度B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2.969, P=0.065)。诱蚊灯法蚊密度呈明显的季节性分布,夏季高于冬季;6-8月白纹伊蚊密度较高,有明显的季节性波动,12月至次年2月的密度最低,之后呈上升趋势,8月之后整体呈下降趋势;对不同干湿气候区的年均指标进行方差分析,蚊密度( F=7.758, P<0.001)和BI值( F=11.630,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帐诱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977, P=0.113)。 结论 2020-2022年海南省的平均蚊密度、帐诱指数和BI值均处于较低水平,但存在局部地区蚊密度较高的现象,需密切关注封关后蚊虫密度情况。
2024, 35 (1): 26-31.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1.005
山东省市、县级疾控机构媒介生物防制能力现状及对策分析
王学军, 孙钦同, 刘言, 韩英男, 刘文杰, 马德珍, 曹馨月, 赖世宏, 康殿民, 朱雷
摘要61)   HTML    PDF (776KB)(231)   
目的 了解和掌握山东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媒介生物防制能力现状,为积极应对媒介生物传染病防控新形势,提升山东省媒介生物防制能力提供依据。 方法 通过现场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山东省市、县两级疾控中心媒介生物防制专业技术人员基本信息及实验室配置等资料,采用WPS 2010和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 2检验。 结果 山东省市、县级疾控中心从事媒介生物监测与控制专职人员均数分别为4.10和1.94人。职称以初、中级为主,占比分别为34.43%和36.79%;预防医学(公共卫生)专业占比46.70%(99/212);工作年限以1~5年为主,占比58.49%。工作内容以开展媒介生物生态学监测为主,绝大部分媒介生物实验室仅能开展媒介生物分类鉴定;县级疾控中心培训占比59.38%,年均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量分别为5.2篇和0.8项。 结论 为应对媒介生物防制面临新挑战,各地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强人才和技术储备,强化科研培训。专业技术人员要立足现有各监测项目,加强数据分析利用;做好媒介生物防制科普知识宣传,不断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2024, 35 (1): 79-8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1.014
云南省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跨境传播、本地流行、发展趋势及对策
张海林
摘要429)      PDF (827KB)(1966)   
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均为全球性分布的重要蚊媒病毒病,二者具有较为相似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主要传播媒介均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2013-2019年位于云南省的中国-缅甸(中缅)、中国-老挝(中老)边境地区每年都发生登革热本地流行,2019年中国-越南(中越)边境地区也发生登革热本地流行,2019年中缅边境(瑞丽市)首次发生基孔肯雅热本地流行,来自缅甸、老挝、泰国和/或越南的输入性病例是引起云南省这2种蚊传疾病本地流行的主要原因。云南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适于媒介伊蚊的孳生繁殖,也适于登革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的传播,该地区仍然存在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再次流行或大流行的风险,并有可能形成地方性流行以及引发登革热重症病例。当前急需开展病原体溯源、疫源地调查、临床学、人群抗体水平以及媒介伊蚊可持续控制的深入研究;同时,防范跨境传播,防蚊灭蚊以及中缅、中老、中越的双方边境地区联防联控是当前亟待加强的重点防控工作。
2021, 32 (1): 12-2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1.002
云南省2013-2022年登革热流行趋势及暴发疫情特征分析
陈莉华, 念鹏英, 沈秀莲, 郑尔达, 段江丽
摘要58)   HTML    PDF (694KB)(174)   
目的 分析云南省登革热流行特征系统及暴发疫情情况,为制定有效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传染病监测”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模块收集2013-2022年云南省报告的登革热病例及暴发疫情相关信息,采用集中度法分析季节性,使用Excel 2007软件进行数据整理,MapInfo 7.8软件绘制地图,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率或构成比的比较采用 χ 2检验,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登革热流行特征及暴发疫情处置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2013-2022年云南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6 774例,其中本地病例11 944例,境外输入病例4 521例,境内输入病例309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53/10万。发病呈现隔年高发的现象,发病集中度( M)为0.84,具有很强的季节性。输入病例主要发生在6-10月,本地病例以8-11月为主。输入病例中男女性别比略高于本地病例( χ 2=37.596, P<0.001)。本地病例以30~<40岁人群为主(20.14%),输入病例以20~<30岁人群最多(27.58%)。本地病例出现在边境5个州(市),输入病例中境外主要来源于东南亚和非洲国家,缅甸、柬埔寨和老挝是主要来源国(96.81%),境内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主(85.76%)。病例职业主要为农民、商业服务、干部/离退人员、家务及待业和学生,本地病例中以商业服务者构成比最高(21.89%),输入病例中以农民构成比最高(39.90%),输入病例与本地病例的职业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1 535.415, P<0.001)。2013-2022年共报告登革热暴发疫情28起,其中较大事件1起,一般事件27起,报告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3.41%,每起事件平均涉及病例499.71例;首发病例发病到核实事件发生中位时间为7(5,9) d,暴发疫情持续时间中位数为110(27,140) d;25起暴发事件发生在村(社区)。 结论 云南省登革热存在明显季节、人群以及地区分布规律,应进一步加强输入病例管控、媒介监测控制以及重点地区的防控工作。
2024, 35 (1): 63-6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1.011
阿龙山病毒及松岭病毒多重实时荧光定量RT-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李德, 殷启凯, 侯泽英, 王瑞晨, 张维嘉, 付士红, 何英, 聂凯, 梁国栋, 许松涛, 李樊, 李兴洲, 王环宇
摘要46)   HTML    PDF (667KB)(161)   
目的 建立一种多重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多重实时qRT-PCR)法,用于阿龙山病毒(Alongshan virus,ALSV)及松岭病毒(Songling virus,SGLV)核酸的快速检测。 方法 针对ALSV NS 3基因和SGLV S基因保守区设计特异性引物及TaqMan探针,建立针对2种病毒的多重实时qRT-PCR检测方法,评价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和重复性,并应用蜱标本对该方法进行应用评价。 结果 该检测方法与森林脑炎病毒等其他6种虫媒病毒无交叉反应,灵敏度达1×10 1拷贝/μl,重复性检测的循环阈值( Ct)变异系数均<2.00%;运用该方法,从2019年黑龙江省采集的30组蜱标本中检出2组ALSV阳性,1组SGLV阳性。经验证,该方法与普通PCR方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为100%。 结论 建立了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的ALSV和SGLV多重实时qRT-PCR快速检测方法。
2024, 35 (1): 74-7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1.013
南昌市2017-2022年鼠类种群密度与季节消长监测分析
付仁龙, 陈飞, 刘仰青, 陶卉英, 马红梅, 范义兵, 杨树
摘要49)   HTML    PDF (614KB)(169)   
目的 了解南昌市鼠种构成、鼠密度、不同生境鼠密度变化及季节消长情况,为南昌市科学制定鼠类防控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 2017-2022年设置城镇居民区、农村自然村和特殊行业3种监测生境,采用夹夜法进行鼠密度监测,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南昌市3类不同生境的鼠种构成及鼠密度季节消长等。采用Excel 2021软件整理数据,SPSS 26.0软件用于分析南昌市3类不同生境的鼠种构成及鼠密度季节消长等。描述性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不同年份和不同生境的鼠密度比较采用 χ 2检验。 结果 2017-2022年南昌市共布放有效鼠夹104 121夹次,捕获鼠类548只,平均鼠密度为0.53%,6年间鼠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34.857, P<0.001)。总鼠密度、3种优势鼠种(褐家鼠、小家鼠和黄胸鼠)的全年密度以及城镇居民区和特殊行业生境的鼠密度均随季节变化呈双峰分布,而农村自然村生境的鼠密度呈单峰趋势,峰值在7月。不同生境鼠密度农村自然村(1.56%)>特殊行业(0.45%)>城镇居民区(0.30%)( χ 2=304.340, P<0.001)。城镇居民区和农村自然村的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和黄胸鼠,小家鼠在特殊行业占优势(47.47%)。褐家鼠在特殊行业和农村自然村的构成比呈下降趋势,黄胸鼠在城镇居民区的构成比先升后降,而在特殊行业和农村自然村则总体呈上升趋势;小家鼠在3类不同生境的构成比总体均呈上升趋势。 结论 2017-2022年南昌市不同年份间鼠密度差异较大,鼠密度随季节变化呈双峰分布,农村自然村鼠密度较高,应针对不同生境鼠种的变化采取针对性的防制措施以降低鼠密度及鼠源疾病风险。
2024, 35 (1): 32-35.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1.006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2015-2021年肾综合征出血热宿主动物监测分析
李涛, 李红, 詹军, 龚瑞, 李海军
摘要62)   HTML    PDF (586KB)(171)   
目的 分析2015-2021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夏)固原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宿主动物监测资料,掌握该市HFRS宿主动物分布及其感染带病毒情况,为固原市HFRS人间疫情预防控制和预测预警提供依据。 方法 2015-2021年在固原市泾源、彭阳、西吉、隆德县和原州区按照《全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方案》开展春、秋两季野外和居民区监测小型兽类(小兽)工作,采用夹夜法监测小兽密度、分布、种类等特征,同时采集小兽肺和血标本进行汉坦病毒抗原和抗体检测。运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 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2015-2021年固原市共捕获小兽5 515只,小兽平均密度为2.00%,野外小兽密度(2.18%)高于居民区(1.7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55.920, P<0.001)。其中野外不同年份间和各县(区)小兽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 2=991.300、1 202.179,均 P<0.001);泾源县、原州区和隆德县优势鼠种为黑线姬鼠,隆德县优势鼠种由黑线姬鼠转变为褐家鼠,西吉和彭阳县优势鼠种分别是长尾仓鼠和小家鼠。居民区不同年份间和各县(区)小兽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 2=326.600、430.500,均 P<0.001),小兽密度普遍在5.00%以下。泾源、西吉、隆德和彭阳县居民区优势鼠种均为小家鼠,原州区为褐家鼠,所占比例逐年上升。2018-2020年泾源和隆德县野外及居民区小兽密度均呈下降趋势,原州区和西吉县仅野外区小兽密度呈下降趋势,彭阳县仅居民区小兽密度呈下降趋势。2021年原州区和隆德县野外及居民区小兽密度较2020年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彭阳县野外小兽密度2021年较2020年也有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7年间小兽感染率(抗体阳性率)是其带病毒率(抗原阳性率)的5.48倍,其中小兽带病毒率泾源县最高(1.05%),小兽感染率隆德县最高(10.61%);小兽感染率居民区高于野外,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12.675, P=0.008),仅野外小兽检出汉坦病毒;黑线姬鼠带病毒率(2.94%)高于感染率(1.96%),褐家鼠感染率(3.20%)高于带病毒率(0)。 结论 近年来固原市小兽密度普遍较低,但近2年出现小幅升高,且野外高于居民区,其中各县(区)野外优势鼠种多为黑线姬鼠,居民区多为小家鼠。提示虽然固原市HFRS宿主动物密度、分布、构成未发生明显变化,但2021年小兽带病毒率和感染率上升明显,仍需警惕人间HFRS疫情暴发流行。
2024, 35 (1): 14-2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1.003
0.2%莪术醇饵剂防治农田害鼠的田间药效试验
段倩云, 陈舜弘, 张巧玲, 赵日良, 赵方婷, 马桂明
摘要40)   HTML    PDF (534KB)(160)   
目的 验证0.2%莪术醇饵剂对农田害鼠的田间药效,以及筛选其最佳使用剂量。 方法 在云南省丽江市鼠疫疫源地采用0.2%莪术醇饵剂1 500、3 000和4 500 g/hm 2 3个剂量开展田间综合测试,于投药后第30、60和90天分别调查农田鼠密度变化、害鼠子宫发育、怀孕率及胎仔数等变化情况。Excel 2010软件计算药效和摄食情况相关指标。 结果 莪术醇饵剂1 500、3 000和4 500 g/hm 2组投药后30 d控制效果分别为47.06%、51.87%和57.65%,投药后60 d控制效果分别为50.00%、63.64%和60.00%,投药后90 d控制效果分别为54.55%、62.81%和50.91%。亚成体数量明显下降,雌成鼠怀孕率及平均胎仔数下降;害鼠对莪术醇饵剂的摄食系数为0.77;自投药后第1天开始连续15 d的调查,未观察到死鼠及其他非靶标生物的死亡情况。 结论 从防控效果和经济阈值综合考虑,0.2%莪术醇饵剂防控农田害鼠的推荐应用剂量为3 000 g/hm 2。。
2024, 35 (1): 9-13.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1.002
浙江省宁波市小型兽类感染病原体调查
马敏, 何昕, 李梦颖, 杨思嘉, 马晓
摘要34)   HTML    PDF (558KB)(152)   
目的 了解浙江省宁波市小型兽类(小兽)感染常见病原体的情况,为鼠传疾病防制提供依据。 方法 2020-2022年在宁波市镇海区、宁海县、慈溪市和余姚市用笼夜法捕获小兽,经分类鉴定后采集其肝、脾、肺、肾等组织,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CR)或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汉坦病毒、大别班达病毒(原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钩端螺旋体(钩体)和恙虫病东方体等4种病原体。 χ 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不同种类、性别、生境、县(区、市)及年份的小兽病原体阳性率差异。 结果 共捕获小兽668只,其中褐家鼠(24.70%)和北社鼠(23.65%)为优势种。捕获的小兽病原体总阳性率为9.43%,其中汉坦病毒(均为汉城型)和钩体阳性率分别为2.84%和6.89%,存在2种病原体复合感染现象,复合感染率为0.30%;未检出大别班达病毒和恙虫病东方体。不同种类、不同生境间的小兽病原体总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不同性别、不同年份和不同县(区、市)的病原体总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不同小兽种类中,汉坦病毒阳性率最高的是小家鼠和褐家鼠,分别为10.00%和8.48%;钩体阳性率最高的是黄毛鼠,为15.38%。不同生境中,重点行业小兽的汉坦病毒阳性率最高(10.84%);城镇居民区小兽的钩体阳性率最高(11.76%)。不同县(区、市)中,慈溪市小兽汉坦病毒阳性率最高,达9.90%;余姚市和宁海县小兽钩体阳性率较高,分别为10.00%和9.12%。 结论 宁波市小兽存在汉坦病毒和钩体等病原体感染, 对当地人群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应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降低人群感染风险。
2024, 35 (1): 104-10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1.019
喜马拉雅旱獭生态学研究进展
蒋可, 熊浩明, 靳海晓, 田富彰, 李伟, 魏有文, 马英, 何建, 苏晓东, 米宝玉
摘要39)   HTML    PDF (657KB)(142)   
喜马拉雅旱獭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物种,是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鼠疫自然疫源地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而旱獭的分布,受气候、土壤、植被等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进而决定着鼠疫自然疫源地及其动物鼠疫流行风险的分布和变化,即地理景观要素与鼠疫主要宿主动物的分布对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区域具有决定作用。目前,喜马拉雅旱獭的生态学研究已有大量报道,该文从喜马拉雅旱獭生态学特点、洞穴特征、栖息地的生境特征等方面,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期提高对喜马拉雅旱獭生态学的认识,进而推动生态学在鼠疫防制中的应用。
2024, 35 (1): 121-127.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1.022
安徽省六安市立克次体病血清学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
汤复根, 吕勇, 陈智超, 杨卫, 杨慧, 常宏伟
摘要51)   HTML    PDF (3933KB)(153)   
目的 2017年5月-2021年11月安徽省六安市霍山县医院收治的发热伴皮疹病例数量增加,通过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查明其病因,为发热伴皮疹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对发热伴皮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详细询问其病史情况,调取其临床病历。采集患者入院时的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使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无形体、伯氏疏螺旋体、东方体、埃立克体、立氏立克次体和斑疹伤寒立克次体的IgG抗体滴度,通过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滴度4倍增长,判定为感染该病原体;急性期血清经立克次体序列测定,所得序列与GenBank公布序列比对分析,根据同源性确定引起该起疫情的病原体。 结果 病例急性期血清无形体、伯氏疏螺旋体和斑疹伤寒立克次体IgG抗体均为阴性;急性期血清中立氏立克次体IgG阳性率为51.52%(68/132),恢复期阳性率为89.19%(33/37),患者恢复期血清中IgG抗体滴度与急性期相比,增长均>4倍。立克次体 ompA序列进化树分析表明该立克次体与我国云南省发现的 Candidatus Rickettsia jingxinensis最为接近。 结论 六安市发热伴皮疹病例经血清学诊断为斑点热立克次体感染。
2024, 35 (1): 42-48.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1.008
中国重要外来入侵媒介和病原生物名录(2023版)
梁莹, 徐烨, 殷颖璇, 李学荣, 茅范贞, 戴洋, 李泓运, 李超, 马德龙, 周若冰, 韦晓慧, 王晓旭, 冀好强, 岳玉娟, 侯雪新, 李明慧, 李振军, 蔡慧玲, 刘起勇
摘要1291)      PDF (1007KB)(1261)   
目的 研究制定外来有害媒介和病原生物名录,及时预警、有效防范其入侵我国。 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专著、网络数据库和已公布名录,选取严重危害人畜健康、威胁农业和生态安全的外来媒介和病原生物,通过适生区预测和多指标综合评估体系评估其入侵中国的风险,将可能发生入侵事件的候选物种纳入名录。 结果 304个物种(亚种、株)(为方便描述,以下统称种)被筛选纳入中国外来入侵媒介和病原生物名录,包括69种媒介生物和235种病原生物。其中,275个物种入侵可能性较大(47种媒介生物和228种病原生物)。 结论 此名录可作为防范外来媒介和病原生物入侵我国的预警名录,为相关部门制定防范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2023, 34 (2): 129-136.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3.02.001
内蒙古首次采获白纹伊蚊的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鉴定
南晓伟, 王珊珊, 陈继来, 司晓艳, 吕威, 郭之君, 乔丽红, 王大伟, 王文瑞
摘要40)   HTML    PDF (1720KB)(147)   
目的 对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采集到的伊蚊属蚊虫进行种类鉴定,确定是否白纹伊蚊。 方法 2022年8月成蚊监测中捕获6只疑似白纹伊蚊蚊虫,通过形态学方法检索伊蚊属蚊虫的形态特征,并同时提取3只蚊虫基因组DNA,对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和内转录间隔区2(ITS2)片段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比对,采用邻接法构建系统进化树。 结果 采获的伊蚊属蚊虫体色、足特征与白纹伊蚊相符,其COⅠ基因序列和ITS2基因序列在GenBank中比对,与白纹伊蚊序列相似度分别>99.00%和>90.00%,基于COⅠ和ITS2序列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其均与已知白纹伊蚊聚为一支。 结论 2022年在呼和浩特市捕获的伊蚊属蚊虫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鉴定为白纹伊蚊,这是首次在内蒙古自治区监测到白纹伊蚊。
2024, 35 (1): 109-114.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1.020
日本立克次体与日本斑点热:病原体与疾病综述
王晓旭, 梁莹, 尚猛, 王璐, 姜宛均, 冀好强, 刘起勇
摘要40)   HTML    PDF (613KB)(148)   
日本斑点热(JSF)作为一种易被忽视的传染病,误诊和延误治疗是JSF患者不良预后的重要原因。该文对其病原体日本立克次体的遗传进化特征、传播途径及宿主和JSF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及应对措施进行综述。尽管我国对该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目前还缺乏全国范围内媒介蜱类和JSF的分布信息,为此需加强全国JSF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其宿主、媒介生物的监测,为该病的预防控制和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2024, 35 (1): 128-132.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4.01.023
杂志二维码
下载排行 近期热点 更多+ 更多+